时间:2023-03-14 14:47:53
导语:在初中语文试卷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 记叙文 议论文 答案
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记叙文、议论文试题的部分答案,笔者不敢苟同,值得商榷,现择取部分试题答案谈谈拙见。
一、对记叙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记叙文的文段命题者选用顾晓蕊的《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具体文段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共有7个题,总分20分。笔者认为有4个题的答案值得商榷,共8分,具体分析如下:
1.内容概括答案的“驴唇不对马嘴”
第13题的问题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本题答案是:“13.本文叙述了李想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1分)发生转变的故事(1分)。”
分析:笔者认为此答案概括得不全面,只回答出问题的一半内容。因为文章主要的思路是: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昂着头(或倔强),不让眼泪落下来;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爱),终于掉下眼泪。归纳起来文章共写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第(1)—(10)段)是写李想没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他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孤独、倔强的故事;后一部分(第(11)—(20)段)是写李想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了转变,变得开朗、活泼的故事,从而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笔者认为,命题者的答案只答出后一部分故事的内容。另外,答案回答的也不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而是“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为什么发生转变?或说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距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相差甚远,显然不准确、不恰当。不妨概括为:本文叙述了李想有无父母的陪伴(或呵护),学习态度和性格迥然不同的故事,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
2.标题作用答案有“漏网之鱼”
第16题的问题是:“分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3分)”。本题答案是:“16.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1分)含义:①既写出李想外表的坚强,又写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悲伤。(1分)②写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共3分)。”
分析:先说第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此问答案不全。命题者只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文题是一个问句。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除了这些,文题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认真地读完选文,就不难发现选文标题不仅有句式上的作用,还明确地关联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起到概括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句子赏析答案的“竭泽而渔”
第17题的问题是:“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本题答案是:“17.神态描写。(1分)‘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1分),‘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1分),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共4分)。”
分析:此答案考生是不会得满分的,高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是问题的要求不明确。命题者没有提示考生从哪个方面或角度来赏析;二是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是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的。具体情况是:
神态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对比的写作方法),“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关键词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共4分)。
可见,赏析全面、具体,而且答案还是分项给分的,不免有些机械。考生怎能得满分呢?笔者认为:只要考生从某一方面加以赏析即可,不必求全、求多。如,描写方法、写作方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主题思想等。赏析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不一定非要从不同角度全面赏析,这样不符合考试的命题要求。
4.结尾作用答案的用语“张冠李戴”
第18题的问题是:“18.选文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本题的答案是:“18.结构上:点明题目(1分);内容上:点明中心(1分);突出父母的陪伴(或呵护)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它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1分)。(共3分)”
分析:命题者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解答,这是正确的。但是,答案中“结构上:点明题目”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记叙文中,开头与结尾,在结构上的说法,一般用词是“照应”或“呼应”等,没听说还有“点明”的说法,说“点明题目”不妥。若说“点明”中心、“点明”主题还可以。“点明题目”就让人莫名其糊涂。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术语,术语不同,有的时候,就不符合要求。如,在记叙文中用“对比”的说法,在说明文中用“作比较”的说法,在议论文中则用“对比论证”的说法。
二、对议论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议论文文段,命题者选用王殿华的《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本部分共有5道题,总分15分。笔者认为有3个问题答案值得商讨,共9分,具体分析如下。
1.中心论点答案的“违反政策”
第25小题问题是:“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是:“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答标题也给分)(共3分)。”
分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主张、见解和看法。中心论点必须是针对话题的带有十分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子。有些句子,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如比喻句,这是因为比喻句含义具有模糊性,表述的观点不明确。
先看问题答案一:“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确实是判断句,也是表态性完整的判断句子。但是,答案中的“锤炼”一词具有形象的比喻性。《现代汉语词典》中说“锤炼”的本意是“用铁锤击打使变成要求的形状”。笔者认为,在本选文中“锤炼”是比喻义,比喻“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科学研究更加精练,纯熟”。“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整句也就具有了形象性。形象化了的句子,内容欠明确,表明的观点就带有模糊性,明显会造成意思的不明,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所以,此答案不妥。再看问题答案二:答标题也给分。命题者是在括号中补充说明的。然而标题“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恰恰也是个比喻句,同样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笔者认为,答选文首句“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作为中心论点,还勉强可以,若答选文标题,则是绝对不行的。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用考生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好。或者命题者将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稍加改造一下,变成不是比喻句的一般的判断句,就可以了。
2.补充论据答案的示例“偏离轨道”
第26小题问题是:“联系全文内容,给选文第(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案是:“语言表述简洁流畅,能论证本文的观点即可。(共3分)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分析:一般地说,给选文补充事实论据的要求是:一是要扣题,要扣到选文的论题上来;二是要扣点,要扣到选文的中心论点或本部分或本段的分论点上来;三是要典型,要选择典型的论据。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就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四是语言表述要简洁。
根据上面的要求,命题者的答案具有典型性,扣题,语言也简洁。但是,答案的“示例”在“扣点”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示例”扣得不紧密,导致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力度不够。
请看选文第(3)段的内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他们往往要花费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这段漫长的、默默无闻的时间里,他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与挫折,要能把十天半月地待在实验室里不出来当成家常便饭。”
其中第(3)段的分论点是首句:“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而答案“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与第(3)段的这个分论点相扣不紧,突出“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内容方面不够。如果将“示例”加进“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等内容,邓稼先的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就更能有力地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的分论点。如改成下面的表述会更好:
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发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终于)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论证方法作用答案的“对错参半”
第27小题问题是:“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是:“道理论证,(1分)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2分)(本题共3分)”
分析:命题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道理论证”,没有问题的。问题出现在第二个问的答案上。
请看第二个问的答案,命题者给了两个答案:一是“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二是“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
第一个答案是选文的中心论点,在选文的开头第一句。第二个答案是选文第(3)段的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选文(3)—(6)段的分论点。一般地说,多数论据是要扣到选文的分论点上来。其实,是扣到中心论点,还是扣到分论点上,取决于给选文论据在什么位置。论据在中心论点之后,论据就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分论点之后,论据就证明分论点。
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就是回答第(4)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就是证明本段(或本部分)的分论点的。第(4)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就是论证本部分((3)—(6)段)“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第(4)段这个论据是在分论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之后,距离选文的中心论点太远,只直接证明第(3)段的分论点,间接证明选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所给的括号中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才是正确的。
上述分析纯属笔者个人不成熟的鄙见,定有纰漏,恳请广大语文同仁赐教。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场;观察 思考
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不是鼓励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并以场的形式实现。1本文借用这个概念,分析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时空范围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本文探讨的“语文阅读”,是相对狭义的,特指学生利用在校的教学时间进行的短文阅读训练,主要目标就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能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这个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语文阅读生态场,包括以下一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学生、教师、阅读材料、阅读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了解。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产出比低
学生喜欢阅读吗?当然喜欢。没看见许多学生挑灯夜读,偷偷摸摸读,下课读,放学读,尽管常常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可是痴心不改。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无奈:他们不务正业。学生喜欢的是没有题目的阅读、不用考试的阅读,一旦阅读与考试联系起来,就会让人生厌、无所适从。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则语文笑话是这样的:几个老师在争论《西游记》中是谁牵的马,谁挑的担2。有办公室同事(非语文老师)突然问正在争论的语文老师,猪八戒和蜘蛛精洗澡的时候,看见了几条腿?语文老师是不敢回答的,因为蜘蛛精必定是八条腿,可是猪八戒喜欢的是两条腿的美女。天哪,救救可怜的语文老师吧。语文老师也得出了结论,名著阅读一旦和考试联系起来,就是名著苦读了。语文考试中的怪题怪答案不胜枚举。
更可恨的是,语文学习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低。数学、物理等能力型学习、考试,学生只要掌握一种类型题目,就能触类旁通;历史等记忆性学科,学生只要下功夫记,记住了多少,考试一般就能发挥多少,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学习却不是这样,花了功夫,往往不见效果,即使在考试前做了不少阅读理解题,考试没有考到(一般是考不到的),就会没有多少效果。学生对那些看得见的学习,自己能把握的学习,能够投入持久的热情,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而对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则重视程度不够。
2.教师:课堂教学不充分,有限的课堂做了大量无用功
每天一节语文课,学生得不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是针对语文考试做了大量无用功,师生浪费了大量时间识记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答案,枯燥而低效,虽然师生都明白答案永远背不完,但是谁能不背呢?万一考到了书上的题目,如果教师没有讲到,或者学生没有记住答案,分数就会比别的班级低很多。于是大多语文老师宁可舍本逐末,而不能放弃那些并没有太大用途的讲答案、记答案的无用工作。
叶圣陶先生讲,课文无非是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是通过教学课文来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积累目标,能力提升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以通过“教”而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被语文老师当作教学的目标,于是“课文”永远都讲不完、教不完,学生疲惫,教师也疲惫,可是离开了老师学生什么都不会。悲!
3.阅读材料:教考脱节,导致师生无处适应
语文老师常常抱怨:我讲的人家不考,人家考的我讲不到。对于课文的详尽分析,教师既把课文当作教学的例子,也把课文当作教学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课文教学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拓展训练,导致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涉及到的面不广。学生读得少,操练得少,既没有掌握解题方法,也没有提高解题水平,到了考试的时候,信手随写,全无章法,得分自然就很低。
语文教学的乱象就在于此。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期末考试会考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付出了却可能得不到回报。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面对这样的考试,师生最功利的做法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在课文的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并且缩短学生对其他材料的阅读。
4.语文考试:教学是小语文,考试是大语文
现在的语文界,说的是大语文,做的是小语文。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小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教材,教学形式主要是对课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教参),学生学习的途径以识记为主,偶尔伴有语文的能力训练。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又变成了“大语文”。随手翻出一份语文试卷,没有不是大语文的。以一份2012某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除作文外,70分的语文试卷,只有18分是直接出自书上的,即第1、2、3题是考字词和诗文名句默写,共18分,是小语文。其他题目都应该大语文,第4题,名著阅读,是大语文,考试内容是《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共5分;第5题,语言运用题,也是大语文,3分;第10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两个句子,共4分,也是大语文的范围。最让师生为难的是,还有16分是所谓的课内阅读题(文言文8分,第6、7、8、9题,现代文8分,第11、12、13题),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及书本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老师必须要讲透、练足,才有可能做得好,否则不容易得分。这样一份试卷,既兼顾到课文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又突出学生能力为先的发展目标。可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却很难做到。
思考:眼中看树木,心中存森林
后识字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单独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重要学问。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当然不能把阅读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而要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生态场中的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来思考,就像农学家研究生态场中的阳光、雨水、土壤及作物的相互作用那样,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等成功探索,给语文老师以启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不要眼中只有树木而没有森林。几篇课文、几本教材毫无疑问只是树木,然学生喜欢阅读,拥抱森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语文复习;基础落实;方法归纳;由博返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24-01
每当进入期末复习,语文老师多为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复习而苦恼。现在初中语文复习中普遍存在的复习方法多为:
1、盲目引进复习资料。有的教师到了复习阶段,大量引进各地的复习资料印发
给学生训练,学生为此苦不堪言。
2、过分依赖模拟考试。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卷,寄希望于通过大量模拟试卷练习来应对升学试卷,这也是复习中的一种习惯性方法。
3、练习和试卷的讲评没有针对性,分析无重点。一张试卷从头讲到尾,或者试题的讲评只对答案,不分析错误根源和思维过程。
4、基本知识未抓落实。语文试题中有二十几分来自文本,包括字词、诗歌、文言文句段的默写和分析。这些基本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很好落实,到了总复习时又急于赶进度,没有花时间或者来不及花时间落实,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常出现内容会背字而写错、或不会写的情况,造成学生基础题大量失分。
这种复习缺乏针对性,无的放矢的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概念模糊,原来没有掌握的复习后仍未掌握;大量复习资料和试题的练习,枯躁乏味,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保量不保质乱做一通,交差了事。教师复习指导的盲目导致了学生复习的盲目,复习效果当然不会好。
其实,不管哪门学科的复习,都是对学生已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检测、补缺、和巩固、提高。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无论采用什么复习手段,复习方法,适合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在上复习课以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存在问题和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才能使复习有的放矢,提高效果。如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学生连最基本的古诗文背诵、默写都不能过关,就应该在基础题上多下功夫。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订立恰当的复习目标,安排好复习计划,树立信心。
2、脚踏实地、注重基础。初中语文基础试题内容,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修辞常识、仿写等知识点。基础部分复习可充分利用早、晚读课指导学生有步骤的进行复习,应掌握《词语手册》中字词、拼音的熟记与默写;了解本文选自哪本书?作者相关简介及其主要作品。养成复习时边记边写的习惯,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扎实掌握。
基础知识的复了立足文本以外,还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还可以采取同桌互背,小组合作检查,书面答卷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
3、心中有问题,指导有重点。复习中常犯的毛病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只怕考试内容被遗漏。但复习时间又有限,所以只能是浮光掠影,要想什么都抓,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我们也知道复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知道学生在这一章、这一节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也要了解自己在这一章、这一节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心中有问题,复习才有针对性。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不少知识已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但知识是需要不断强化和巩固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地对重要的知识点组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最好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让学生对某类知识有总体宏观的印象,又要有重点的把握,通过点的突破解决关键问题。
4、注重归纳,由博返约。
新课改在教育理念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怎么做却见仁见智,或者做时仍然凭老经验。我觉得复习课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很好平台。因为复习课主要任务是“温故”,学生更有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和空间。教师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知新”上。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解题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也就是对学生读、写方面的训练,然而我国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却始终还存在着一些教学方面的困难,使得初中语文既不能满足应试教育,又不能将学生的素质切实提高。正因为如此,相关的语文教师要能够找出相对应的方法,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解题能力提高,使其能够在考试以及生活两方面应付自如。[1]
1.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1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提高,而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目光聚集到语文课程上,要选用和语文有关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然后还要能够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来。任课教师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要能够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到每一方面的情况,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2]
1.2熟读文章,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
学生在解答语文题目的时候,要能够将整篇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将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并且还要能够将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写作目的进行明确。学生将文章读完一遍之后,还需要再次仔细地阅读一遍文章,这样就能够将初次阅读没有发现的线索发现,但是,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阅读这一步骤,尤其是当考阅读的时候,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学生为了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草草的读过一遍文章之后,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就开始下笔答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够保障答题的正确率,而且还有可能对整张试卷的得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习惯,并且还要能够鼓励学生熟读文章,只有对文章内容了解,才能够了解文章的思想,才能够对文章的内涵了解,才能够掌握好文章的中心与重点。任课教师要能够积极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够在考试的时候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好处,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分析。[3]
1.3对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关键点
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能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到突破口。很多的学生在进行语文答题的时候,往往只是看一题答一题,不能将所有的题目都浏览一遍,这样就不能从后面的题目中获得提示,不能进行更好地解题。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弊病,在引导学生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要能够带领学生将文章之后所有的问题都先浏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再次仔细的阅读整篇文章,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答题效率以及答题的准确率。由于语文试卷出卷者在进行题目的编写时,十分重视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因此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困难这样排列的,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是存在内在关系的,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找到答题的关键。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考试就是初三面临的中考,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对文章下面的所有问题进行整体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理解,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答题,最终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1.4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重点阅读的能力
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重点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浏览之后,就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就需要根据相关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有重点的阅读,要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问题进行筛选,最终找到恰当的答案。初中语文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够在文章当中直接找到,因此只需要将原文进行摘抄即可;也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需要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够找到答案;但是还是问题的答案是比较复杂的,那么这一类的问题就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仔细研读文章。相关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重点阅读的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行提高;不仅如此,任课教师还要能够让学生进行规范答题,要能够将答案进行全面的查找,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这样就能够保证答题的全面性,不会出现太大的扣分,保证整张试卷的得分。
1.5培养学生赏读文章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进行赏读以及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语文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塑造与培养,那么相关的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对中文进行正确、灵活的运用,不断将自身的语言文字进行积累,将学生的思维、交际能力等进行提高,使当代学生能够成为全能型的人才。因此,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加强学生赏读文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文章当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并记住,以便日后自身在写作过程中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赏读文章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语言的学习兴趣,将语文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4]
1.6任课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由于教学评价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大类,诊断性就是对学生目前的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水平进行判断;形成性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完善,而对学生所采取的学习评价;总结性就是在教学活动的最后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任课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变,采取新的积极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探索出新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提高,最终将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董伟伟.浅议初中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培养.考试[J].2012(19)
[2]李婧.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教法[J].2014(4)
[3]林素芳.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解题能力.青春岁月[J].2014(5)
[4]张兴信.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J].2014(6)
【关键词】自读课文 学习习惯 契合点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世纪工程和兴国战略,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宗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一些小城镇特别是农村众多的教师,对素质教育不理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重视文化教育。针对语文这一学科,部分教师虽然已在素质教育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已一步步地从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消极接受、被动获取知识的教学形式中走出,但在教学中却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对课堂教育形式管理过于松散、放任的局面。再加上受考试体制的限制,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讳言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很多语文教师就干脆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并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孰不知这些被我们弃之不顾的自读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欣赏性极强,是极好的积累语素、训练口语的材料;孰不知像这样狭隘地“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学,学生即使把这九十来篇需要考的课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全部背下来也难以得到教育教学目的。经过这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从课堂中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决不能放弃自读课文的教学。
首先,在试卷中加入一定量的自读课文知识,以引起学生重视。
由于在现行考试中,语文试卷中出题范围中有重点篇目与非重点篇目之分。讲读课文大多为重点篇目,涵盖在试卷中的全部题型内,而那些自读课文都是非重点篇目,涉及题型无非是一些字词,占分值微乎其微。长期以来,学生思想中产生一种重讲读课文,轻自读课文的思想。为了使学生对自读课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思想上也重视起来,教师应在平时的测验、考试时,在试卷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知识,除了原本就有的基础知识外,在阅读题中要有至少一道的自读课文语段。
其次,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仅是本书所能解决的了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无时不在,无事不用。通过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有效地从书本中、社会中、从教师、同学、父母等人身上受到影响,获取知识,为学好语文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新大纲有具体规定:如阅读方面要养成默读习惯,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语文朗读课文的习惯;写作方面养成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说话方面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的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养成呢?首先是要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白养成好习惯的益处。其次,要在经常不断的读写、听说各项训练中,随时警觉,强化记忆,对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不能疏忽大意。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学生们在看到教材中那些生动优美、饱含哲理的自读课文时,自然会如饥似渴,忘记这是“自读”,是“非重点”篇目。
第三,要找准自读课与讲读课、活动课的,既不能上成讲读课,也不能上成纯活动课,要二者兼顾,恰到好处。
上好自读课首先要扎扎实实地上好讲读课,这是上好自读课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初中语文教材,每册、每单元在进行课文编排时,大多数是按文学体裁进行编排,这样使得教师授课与学生接受知识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对讲读课文,教师如果讲得深、讲得透,让学生通过对讲读课文的学习,从中学到方法,积累经验,找到规律,那么,自读课文就可以作为讲读课文的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兴趣人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去尝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一般来说,自读课文可采用欣赏、讨论、积累、自学、答辩等方法。如第六册第二单元是散文单元,语言精妙,内容深刻,极具欣赏性,笔者主要采用了欣赏——积累——谈感情的方法;第五册第三单元是议论单元,主要采用讨论方法;而对于小说单元,大多采用讨论、积累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讨论人物性格中的善恶面,直至归纳出小说的中心,最后是积累语言。下面以初中语文第一册自读课文《寓言三则》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第一,转变重说教轻活动的观念。把这3则寓言编成3个独幕剧,把全班同学按各自对3则寓言的兴趣分成3个组。各组推举出2人分别扮演赫尔墨斯、雕像者:蚊子、狮子:浓烟、烟囱。教师事先选好角色,准备好道具。第三则寓言外加一人做旁白最好,浓烟和烟囱只作为道具。这样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这节课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让学生去活动、去实践,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才能,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想像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第二,转变重教轻学的观念。前两则寓言文后已有寓意,不需多指导。不过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还可挖掘其他寓意。第三则寓言,文后没有指出寓意,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步的挖掘寓意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仅作点拨,宏观指导。
第三,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观念。要求以这3则寓言为原型,编写出与其相似或相近的寓言。如《线和风筝》、《风筝与老鹰》等;或再讲几个其它的寓言,如《南辕北辙》、《两只桶》等;或让学生们合理地进行想象,把这3则寓言续写下去,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达到了。自编续写开启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本节课容量虽大,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无作业负担。
第四,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
教师简略评价总结,并要特别强调其寓意,以加深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达到表演能力有训练,思想教育没放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自读课文决不能忽视,以上只是笼统地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艺术,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站在时展的高度,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法 培养兴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技巧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84
余秋雨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但是,并不是盲目的阅读就能让人得到收获。所以,我们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很多阅读上的讲究和技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积累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不要让学生把积累变成孤立的、机械的记忆活动,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下面就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谈谈本人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回归教材,在课堂上培养阅读技巧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各种不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强化训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文材料,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课上,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在学生初步阅读文章的时候,提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略读、速读文章,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来把握文章大概意思,在文中勾划主旨句,再提出“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该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精读、通读全文的同时,勾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从而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帮助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搞清各个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最后,通过再读,弄懂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作者在句子中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这样经过长期的课堂引导,学生们很容易就掌握这种阅读的一般过程。
二、营造自学的好氛围
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学生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从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学到,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的观念,要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阅读。正如富兰克林所言,“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思考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其次,可以转变教法,在教学上提倡个别化,压制集体化。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和教师的辅导的个别化。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在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段落及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时,可以加强班上的交流,通过之前在文中所说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展开小组间的学习合作。最后,在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过程中,进行积极地讨论和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我们则加强调控和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也使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知识和技巧。
三、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正如此话,文章的主旨、思想及线索都是隐匿在文章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想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可是有的学生就忽视了对原文的阅读,他们急于求成,只是走马观花般泛泛而读,草草了事。由于这样他们对原文一知半解于是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这样形成的认识,就成了“无米之炊”;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成了“空中楼阁”。当然,教师也不应该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让学生熟读课文也不等于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可以在他们熟读的同时给予思维适当的时间、空间。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比如说:默读,轻声读,大声朗读,自由读,吟诵,背诵,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这样通过老师巧妙、灵活地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觉到文章独有的韵律和节奏;在读中培养和感知语言的美感;在读中感知文章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四、培养学生每日必读的习惯
我们应该养成每日必读的良好习惯。教育部在最近公布的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提出,一名初中毕业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一部《红楼梦》73万字,400万字相当于5部半《红楼梦》。这么大的阅读量,不是一天、半个月就可以达到的,所以还需要学生每一天都展开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每一天的阅读计划,并且可以让学生定时写观后感,从而督促他们坚持每天的阅读,让他们养成每日必读的好习惯。
五、从容地应对考试
关键词:实物投影仪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71-02
作者简介:张莉(1979―),女,江苏南京人,教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广泛运用于课堂,很多学校也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和数字化实物投影仪。由于实物投影仪使用方便简捷,前期准备无需过多的时间、材料、技巧,即使没有电脑幻灯片制作经验的老师也可以方便地操作,因而,实物投影仪在许多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实物投影仪的最大优点是开机启动快,能把较小的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提高展示的可见度,增强展示效果。因此实物投影仪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大密度上有其独特功能。笔者在集体备课中发现,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仪的频率远高于使用其他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从文言文教学到课堂及时反馈训练,从课后作业点评到作文课的讲评等,老师们都可以直接使用实物投影仪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减少了制作课件和打字、排版等诸多麻烦,节约宝贵的备课时间,甚至可以避免电脑临时出现故障(如电脑病毒)对课堂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实物投影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优化教师讲解
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五种感觉器官中,视觉学习效率约占80%,听觉约占有10%,其他约占有10%。实物投影仪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体,呈现的内容直观、真实、可信,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使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投影仪具有放大效应,能生动地表现一些微小实物和文字。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投影相关的实物、图片或文字,会更加清晰明了,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便于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要领。
比如在文言文课堂上,实物投影仪就发挥了灵活、高效的作用。初中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尤其是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根本不知道用什么学习方法,常常不知所措。人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把课文内容通过实物投影仪直接投放到大屏幕上,教师可以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手把手地在投影下教学生勾画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实词、虚词,这些语言和文字对照的讲解可以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边听边看,印象非常深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读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或读音不明确的字词要作上记号,询问老师、同学或者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来解决问题;学习中,文中优美的或者意蕴深远的词、句、段也要标记下来,甚至要抄下来,背下来,默写出来。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借助语文教材,合理使用实物投影仪,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良好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受益终生。
二、及时反馈信息
(一)课堂练习的反馈
在中考复习时,老师通常都先讲解考点,并罗列答题方法,但是关键还是实战演练。面对大量的习题,有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1.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带回家完成,效果很不好,学生们常常仓促完成,胡乱填个答案交上来。
2.语文试卷的批阅难度的确比较大,通常一位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近百份的练习卷若认真批改一遍,至少得花去两三个小时,天天一份练习卷则无法保证全批全改,及时反馈。等到两三天后,分数批改出来再分发给学生课堂评讲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这时,实物投影机就派上了大用场。笔者的中考复习课或者习题讲评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梳理答题技巧;第二步,课堂反馈,学生们当场练习;第三部,收纳学生的答卷,抽样某一份答卷,在实物投影仪下现场批改并讲评,每一个小组有一位批改手负责批改6份左右的答卷。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答卷中的一些典型解答,便于分析存在的典型错误,进行订正;学生们担心自己的答卷被抽中,在众目睽睽下批改而出丑,会完成得相当认真;课堂上的现场批改也相当于试卷讲评,节约了宝贵的课时;批改手先批,老师复批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批、估分能力。这样一来,既做到了及时反馈,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这一切,都可以借助这台小小的实物投影仪来完成。
(二)作文讲评的反馈
传统的反馈方法主要是教师请作文优秀的学生到讲台前范读,写得不够好的语段由老师读、学生改。但这种方法涉及面较窄,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修改问题语段时,很多学生觉得别人的作文根本不关自己的事,稍一走神就忽略了作文语段中的问题,影响了作文评讲的效率,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把好、中、差学生作文直接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边读边看,让学生集体点评,既调动了视觉,又调动了听觉,学生就不容易走神。让学生自己对投影下的作文进行评议,甚至直接在作文上修改,教师再进行点评,效果就好了很多。
这样做,一来节省了学生口头汇报或上台范读耗去的时间, 二来展示了学生们自己写的作文。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点评,再认识,再提高,甚至课堂上现场修改的语段也可以直接展示,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作文写作与修改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提高其写作水平。
对于那些书写一贯马虎的学生,曝光他们的作文,常常能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把书写端正、美观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加以表扬。由于学生真实地看到自己作品的投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避开实物投影仪的短处
投影仪投影教学材料时,不如写在黑板上那样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所以在使用投影时,一定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避免赶时间,让重要的教学内容一晃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记录。这就要求在备课时做足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事先写好,哪些内容应该在上课过程中逐步书写以呈现其思考分析的过程,一定要尽可能计划周密。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书写,若把潦草的字迹投影在屏幕上,会影响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会给学生的书写习惯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老师的威信。避开了这些短处,才能使实物投影仪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发挥出它的最佳效果。
语文课堂是认识美、感悟美的课堂。在课堂上,实物投影仪与其他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可以优化课堂讲解,指导学生具体操作,让课堂反馈及时高效,令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琦.妙用激趣 提高教效 培养习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实物投影仪的整合策略[J].海峡科学,2008,(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3-02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与之相适应,我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考查名著阅读情况的试题。本人两年前参加中考阅卷,所批改项目恰恰就是名著阅读题。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此题的实际得分率极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教师方法引导欠缺,阅读教学效率低;二是因为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不是很突出,阅读不得法,即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简单说,就是不愿也不会读书。
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读书,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边摸索边总结,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整体了解,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名著之前,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不要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在介绍时,教师要对作品中的著名情节、作品的巨大影响等,向学生大力渲染,先入为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阅读,相信阅读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当然,有了这样的先期指导,学生的阅读指向性也会有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了解了曹雪芹曲折的身世,才能认真体会作品中所萦绕的凄凉,而不是被表面的繁华与热闹所蒙蔽,不知作品本意;阅读《聊斋志异》,先知道了蒲松龄的身世遭际,才能用心去感悟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童年》,就要知道高尔基的生平经历,才不会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情节中迷失了阅读的方向,才会读懂其中的人生苦痛。
二、讲述情节,把握整体思路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读来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其难以把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中学生来说,理清故事情节,对小说形成整体认知,是阅读的关键。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之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缩写,也可以让学生以人物为主线概括出与各个人物相关的主要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概括中逐步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的。但在每一章回里,又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八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片段,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在教学中,师生要达成共识――智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中要把“智取”放在首位,以“智取”为线索,概括出情节、人物特征等等,能转述出“智取”在小说中的具体表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对故事整体把握,再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品的细化理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达到这样的效果。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
三、关注人物,于细节处品析
细节,是文学名著的精华所在,是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反复品味之所在。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细节,正是细节展现了这些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于是我们在赏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诸葛亮的“智”,要关注那些足以看出诸葛亮之“智”的细节,真正读出诸葛亮的“智”,这样才不是人云亦云;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乱世之奸雄”――曹操,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找出那些可以看出曹操性格的细节反复揣摩,这样才不至于将曹操的形象仅仅局限于作者的世界观下,做到有自主见解地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明白,发生在小说中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性格使然。《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都是对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及时雨”是《水浒传》中宋江的外号,既可见他“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明白他的“江湖地位”的由来;“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再见她算计尤二姐的阴狠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有限的阅读课上,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细节细细品味,反复品析,即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阅读赏析。
四、重视提升,不可忽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