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3:14:35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关于高中英语的短文改错模式一节专题课。短文改错考查内容主要涉及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和逻辑推断和综合辨析,是一种在较高层次上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语言中和运用能力的测试题型,本节课通过由易到难、从单句改错到短文改错,再到作文互批,层层递进、相互学习,从而逐步理解短文改错的技巧和出题意图。同时,通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达到高效学习的最佳效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全班49名学生。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不齐,一些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有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因此,这些学生靠语感来辨别错误的能力普遍不高,也不会用语法逻辑来辨别错误。经常是读完文章之后都发现不了几个错误。甚至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已经失去信心,英语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是被动的。因此,在本节课中,短文改错技巧的教学采用“单句操练、分类击破――口诀记忆、促进理解――回归语篇、整体推进――作文互批”的模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教学流程:
1. 导入:图片导入、找出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导入正题。
2. 技巧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巩固应用,熟悉技巧: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拓展提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5. 作业:学以致用、巩固复习。
教学过程:
Step1:借助图片(找不同)导入。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话题。
Step2:自主学习,学议结合,探究改错技巧。
①Skill1:types of mistakes
多词意≤2 缺词≤2 错词≥6
②Sktill2:the right form
③Skill3:test contents(知识点考查分布)
A Limerick
动词形,名词数 代词格,细领悟
还要注意形和副 冠词连词长光顾
非谓语动词西辨别 句子成分多分析
介词搭配要记住 逻辑错误须关注
④Skill4:三不改、三原则
⑤Skill5:steps to correct a passage
Step3:小组互动,合作交流,通过具体应用巩固学习技巧。
1. sentence-correcting
(1)now my picture and prize is hanging in the library.
(2)my teacher gave me some advices of learning English.
(3)He asked angry if we had finished the work.
(4)I saw him enter into the classroom.
(5)We must try our best to learn every thing by myself.
(6)I caught a sight of him.
(7)I live in Beijing, where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2. Passage Correcting
The Value of reading Books
People often say that gold or silver are 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in the world. But I don’t think. In my opinion, to read book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anything else .The old saying “To open a book is always helpful” quiet clear tells us that how good it is to read a book. Books are our friends. They introduce us different kind of knowledge and lead us down the road to succeed. Books are our teachers. They teach our science,literature and so on. Books tell us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vil. But only books can tell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refore ,to read more books is the best policy for we young students.
Step4:小组活动,作文互批,能力提升
Step5:短文改错技巧小结,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以现如今网络找异同游戏的图片导入正题――短文改错技巧。同学们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图片异常兴奋,但马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同学们找出两个异同。之后,教师引导进入正题,这个思考的过程和完成短文改错习题思考的过程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一定要细心还得有耐心。接着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做好短文改错还需要什么?答案有很多,比如,要有郝的英语基本功等,然而在这些答案中,在短时间内能够学到的就只有技巧了。通过揣摩学生心理,捕捉与本节课相关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中,循疗渐进,学生了解了短文改错解题技巧。在进行到Step 3.小组互动,合作交流,通过具体运用巩固学习技巧阶段,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是成果展示,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好几个小组的代表都举手想要回答问题,笔者非常高兴。笔者的想法是先请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一个同学上前展示,然后再请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补充,如果还不完整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笔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第一个同学的答案在投影仪上进行了展示之后,除了字迹比较凌乱之外,就是最明显的地方都改错了。几乎改每一个地方别的同学都有异议,这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知道这个孩子基础不好,但没料到他那么积极地回答问题却没有改对一个,这是一节公开课,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笔者也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笔者找出最简单的设错的地方,引导他想想刚刚学过的技巧,运用技巧去改正,结果真改对了,同时鼓励再细心一点,运用技巧一定可以做好,这时全班同学和听课教师都鼓掌……课堂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中。笔者关注到,此后课堂上的(上接第112页)同学们更加用心、更加专注,两位同学高兴地坐下了。学生向教师投来敬佩的目光,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笔者内心充满自信。
三、案例反思
1. 课堂教学常常不会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那样进行,所以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冷静处理并驾驶它。本节课上,笔者和全班同学一起鼓励上前展示的那名学生,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
2. 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机会,让其更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本案例中,那个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但笔者认为他应当获得同样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他会觉得教师认可他,形成自信、积极向上的品格。
3.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加强阅读,扩充知识结构。短文改错实质上属于短文阅读的一种,要有效地完成改错,就必须先读再改;除了多做模拟改错专项训练外,在平时写作过程中就要注意自己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同时花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批。
四、课堂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素养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目标。对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四、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语文素养教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外,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多写,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积淀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新要求下,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长期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微课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主要教学实质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一般微课的视频录制为5~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再者,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频学习。再加上微课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进行视频录制的,所以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微课程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具有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专家点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等等环节。这就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有很大帮助。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很多高中语文课文都需要学生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及生活阅历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但是,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认为语文就是多背多读,完全忽视了平时的生活积累。而利用微课就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多彩化、形象化、直观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之处,拉进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结构。
例如学习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荷塘月色的景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某一个点进行描述,时刻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美丽画面。介于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看过现实中的荷塘,所以联想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把水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全面展示出来。再加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便显出作者借助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二)感受诗歌意境
高中语文诗歌一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再加上学生平时的积累不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通过微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将静态的诗歌生命化,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具有生命化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例如,学习《雨巷》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视频教学载体,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狭窄、阴沉的雨巷展现出来,表达出作者是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符合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的时有时无的希望,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培养写作兴趣
在高中阶段,很多老师都会面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写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误解,或者平时写作素材积累不够,文章缺乏真实性,更多的是框框大论,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境地。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有效弥补学生的“生活空白”、“情感空白”、“写作素材空白”等问题。从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及写作欲望,避免学生长期处于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轨的尴尬境地。
三、总结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 教学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变革,人文精神的培养开始作为一个重心内容被教育者关注。从人文的角度来说,高中语文可以说是人文教育的一种载体,其内容都是人文性的内容。然而,受高考的影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工具性的教学形式来硬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成为考试的一种工具,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其人文特点,其课堂教学可想而知是失效的。因此,作为教师应改变这一现象,结合课改变革和发展需求,基于学生的发展,运用学科本身不断的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认为精神视角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一、依托阅读,启发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人文性浓厚的素材,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无疑阅读也是人文精神渗透的最佳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感悟、体验,生成一定的见解等,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人生感悟、塑造人格的一个过程。阅读文本本身的创作是作者对某个事物或者某种人文意识的一种感悟,进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是在对这种人文内容的一个解读。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依托阅读,启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教学内容时,其文章的创作是史铁生本人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和诉讼。简单的阅读并不能够引发学生内心的感触,笔者则让学生结合作者的背景去阅读,想象、感受当值青春时期,双腿残废对生命的绝望,心灵上的打击等等,在阅读草木昆虫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追求时,学生的内心也很容易产生特定的生命观。同时,第二部分的母爱主题内容,学生阅读起来也就能够有所特别的体验和感悟。这样,依托阅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联系自我生活,自然而然的生精神。
二、运用写作,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写作对学生语文综合内容的一个实践。从某个角度来说,写作也是对阅读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一个实践。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创造出健康的、蕴含着正能量的道德素质的知识。换句话说,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思想、情感、观点等强化的一个过程。新背景下倡导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强调写作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想、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等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写作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就某个主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倡导学生“我手写我想”、让学生结合生活,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真实的描写自我思想、观点、体验和感悟等等,确保学生写作情感的真等等。以“爱”为主题的写作为例,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心中的爱,不局限框框,促使学生的写作完全出自自我的表达需求而创作。诸如:有的学生写父爱、母爱家庭系列的爱;有的学生写老师、公交司机、陌生人等无私系列的爱等等,无论学生表达哪种爱,都是自我情感的一个抒发,是充满鲜明人文性的一个心理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融合口语交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口语交际是显示学生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情况,是对阅读和写作内容的一个融合和升级,能够彰显学生的智慧、风度、素养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并分阶段对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做了明确要求:敢于开口,文明表达倾听和应答自如劝说、讨论、演讲、辩论等。由此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实际上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升华。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融合口语交际,借助口语教学,在强化学生语文功能的同时,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如:笔者在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我说真、善、美”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口语表达自己所了解的真、善、美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在演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然的会结合主题话题,搜索自我感知的一些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生活情感、自然事物等等,促使学生将自然、社会、人生融合在一起感悟、体验,从而促使自我的人文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的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高中时期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的关键时期,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最佳时期。语文作为人文性教育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也有义务,运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根本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过程 教学质量 优化途径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从事多年教师行业中发现,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付诸努力。只有精心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教学过程开始优化,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一、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以复习旧知识为主,语文教师基本不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其实,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的分量是非常大;同时,导入对于激趣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举措是优化导入设计。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我设计了问题作为导入,让学生以探讨式进入阅读活动。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①什么是情结?②什么是乡土情结?③你有没有乡土情结?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紧扣阅读主题,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探讨。笔者给予学生三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以抽查形式检查讨论结果。有学生说情结就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有学生说情结是人们深藏心底的感情;有学生说乡土情结就是眷恋家乡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远离家乡时会异常强烈等等。实践证明,问题式导入将学生的大脑调动起来;通过问题牵引,学生愈发想要自主阅读,一睹作者是如何叙述乡土情结,包括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和表现。在这个导入中,去除了一些冗长的导入因素,而是结合阅读主题,设计相关问题,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采用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授课。这样的方法俨然把学生变成“听匠”,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被压抑住了。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师“独舞”的课堂。基于此,必须优化课堂教法,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语文教师可以组织探究学习;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以对话引路等。
(一)组织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
探究学习能够最大化突出学生主体。因此,语文教师要多展开探究学习,一改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转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模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笔者设计出一组探究题:①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为什么直到铭文出现时才敢确认?②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么样的感情?③“我”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④“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笔者通过设计这些探究题,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得出见解。一般而言,越是自己感悟、理解出来的内容,其对文章的印象就会越深刻。此外,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同时,在日后的课堂中,会在心中提出疑问,主动探索。
(二)信息技术辅助,增添课堂活力
在信息化飞快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较为常见。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为课堂增添活力,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荷塘月色有更为直观的印象,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了相关的图片。笔者利用幻灯片的自动播放功能,呈现荷塘月色的图片,并配上与课文内容相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在图片播放完毕,笔者再配乐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默读课文,领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这一视频片段,让学生真实感受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况,感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教师的言语描述要实际得多,教学效果也会倍增。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目标达成途径的意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体现出以专题组织教学单元的编写特点。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等22个专题。在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中,教材编写者对每个专题的内涵进行了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对主题目标也进行了界定。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对单元主题目标界定为:“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是如何借鉴历史,表述自己的人生见解,抒发感情的;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记录历史现场。”
另外教材编者还对达成单元主题的具体方式和主要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目标为“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总观苏教版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了编者“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希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活动,深入文本,达到领悟单元主题思想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对单元主题目标简单比附的现象
虽然教材编写者对单元主题目标的实现途径有较为详尽的指导,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普遍着对单元主题目标简单比附的现象。
首先是因为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的困扰,很多时候,没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多习惯侧重于思想内容的解说,至于如何从文本语言形式中发现和领悟思想情感,往往缺少方法。不少语文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欠缺,讲课时从语言表面轻轻滑过之后,就把内容和思想抽出来,缺少对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行为的组织,使得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空洞的人文说教。
加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组元形式,更使教师对具体文章的主题先入为主,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常选择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印证主题,缺乏对文本的进入探究。这种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简单的比附行为,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品格。
三、文本细读是达成单元主题目标的主要途径
要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阅读学习中参与到文本内涵的解读中去,文本细读无疑是对语文阅读教学重内容轻形式的一个矫正。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义和情感进行仔细的推敲,反复的品读,用心灵去感受和体味文本,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对文本蕴含深厚意蕴做出丰富的阐释,从而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文本开展交流与对话。文本细读的方法很多,下面举几个运用文本细读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体悟主题内涵的教学案例。
1.推敲词句
词句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句子是走进文本,体悟主题的捷径。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主题目标是在让学生体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教者安排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推敲词句,撰写点评的方式细读文本,体悟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深厚情感。
2.对照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是改写本,我们可以拿它与原作对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对照;我们还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
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主题目标是“通过富于灵性的美的发现,是文学作品这块美的息壤,焕发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教者将朱自清对月下荷塘的精彩描写,还原成“荷塘上都是叶子,叶子中间有花,有的开了,有的没开。”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原文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景物特点、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深刻情蕴。
3.寻找“罅隙”
寻找缝隙,就是要找到作者故意留给你的破绽,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也可以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主题目标是“让叙述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真实和平环境”。在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时,教者抓住环节描写、心理描写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其中深意”,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听到炮声却感觉宽慰、惬意,可见他认为战争是能毁灭丑恶、维护祖国的权利和荣誉的。可是他怎么能把德国的侵略战争看得如此光荣、神圣?依此可以体悟到,作品的深刻主题在于战争给无数民族带来灾难,它留下的阴影在人们身心两方面永难抹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留白;意义;实现方式
“留白”作为中国古典书画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为人们所熟知,书画艺术家们在作品创作时,舍弃面面俱到,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恰是古人所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给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感。
一、教学中需要“未曾着墨处”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富含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的信息交流活动,那么其过程必然充满了多元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倾听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解读,继而审阅由这种理解而衍生出来的文字表述。因此,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留白,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学生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蔡格尼克效应”,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留下空白,把思考、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对还未完成的问题总保持着一种高度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督促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也就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学生很难明白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可以先使学生了解词的写作环境,发现这首词是苏轼在游玩途中路遇大雨时有感而吟,是想表达一种洒脱和逍遥的精神状态。但游玩途中路遇大雨是件扫兴的事,苏轼如何能这般潇洒?此时,教师在适时的引入对于苏轼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的简单介绍,再让学生品读全词,学生自然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风雨”更多的是指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也就不难理解苏轼的“潇洒”是怎么一回事了。这样“留白式”的教学,不仅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时间、方向,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正进一步降低,有意识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余地。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到极致,衍生出新的成果,同时,学生自身的思维也得到了扩展。如,学习《前方》一文,对于刚跨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理解难度,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细致而抽象的情怀就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何谓“前方”。如教师可以举例:“老师的前方是同学们,是老师的青葱岁月。”学生很容易效仿:“我的前方是老师,是我的理想和目标。”这里的“前方”不再局限于一个平面,而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跨过惯性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得出许多独到而富有创意的答案。高中阶段的学生正由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学会理智地思考问题。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多用“留白”式引导而非教条式规训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留白”――教学中的隐形“桥梁”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中的成功教学留白可以被看做是一座隐性的“桥梁”,可以促使教师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持续自主学习。那么在什么地方架设这隐形的“桥梁”呢?
1.预设教学目标时需要“留白”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就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学会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体悟,最终获得道德情感上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统一的基本目标,而各篇课文又有自己目标的独立性,这其实已经给教师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目标预设。所以,面对新课教学,教师应在课本编者给出的目标预设中“留下空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减目标的数量。教师只需提示学生阅读单元说明,回忆相应的学习方法,然后留出“空白”,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时,引导学生复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学生能迅速感知辛弃疾空有一身能力和一腔爱国情,却无处可使的无奈与悲愤。这时唯有拍遍栏杆,才能发泄满腔郁积的愤懑之情。
2.设定教学问题时需要“留白”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起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方法。如何有效地设定教学问题,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是不是教学问题设定越多越好呢?根据以往的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设定不在于问题设定的多少,而在于问题设定的恰当与否。教学过程中的留白,需依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刻意为之只能起反效果。假如教师“留白”过多,只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就无法起到启迪学生的作用。美国教育专家曾指出在对学生的每个提问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就是那停顿的3秒钟,也就是给学生主动思考留出心理状态上的空白。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感情等交错在一起,教师要把握这个时机,适当运用留白,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剖析解读,寻求个性解答。
3.作业设计需要“留白”
适宜的课后作业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同样可以采用有效的留白艺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其实,现在教材编者也十分重视这一点。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就有“仿照课文写家乡的特产或水果”的练习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布置篇小练笔,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要起到为课堂教学铺垫、蓄势的作用,通过恰当合理的“留白”,能够更好地延伸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最终将学生引向“青草更青处”。
参考文献:
[1]籍莉.蔡格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基础教育,2008(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字:语文;参与教学;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66-02
引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不发现实质上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艺术都是源自与语文教学之中。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变得急功近利,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课文的背诵和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参与教学的应用,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参与教学的策略。
1.参与教学的概念及要求
1.1参与教学的含义。所谓的参与教学,即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融入到设定的教学情景中,从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效率。
1.2参与教学开展的前提。参与教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教学开展的前提,即在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视感较强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参与教学的要求。在参与教学中,首先就要求学生要主动的融入到教学中;其次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要有足够思考空间,以此确保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此外还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并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2.参与教学的策略
2.1课程导入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然在教学中课程导入的优劣性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优质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此外也可以为紧接着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课程导入生活化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人教版初中语文)一课,时由于现如今许多孩子都缺乏这样的户外活动,兴趣对风筝的了解不多。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在课程导入时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譬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两个旧风筝供学生观摩。除此之外,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上课伊始组织学生开展自制风筝的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清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2教学过程情景化。情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本质上讲情景化教学也是参与教学的形式之一。因此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情景化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将教学情景化,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的领略知识由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人教版初中语文)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腰鼓表演中"鼓点"与节奏相契合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视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学会欣赏文章所描述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的体味艺术的美感。然后再作用于内心素养的构建,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是一石二鸟的好方法,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2.3注重参与与应用的结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然在学习过程,具体的应用同样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并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全面的掌握知识的一些规律与特点从而通过一定的总结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譬如在高二时,有一章节是专门讲剧本的。其中包容了许多著名的话剧,如《雷雨》、《茶馆》(人教版高中语文)等,这些话剧都是我国话剧中的精品。但是在目前这个社会,话剧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相剥离,学生对话剧的接触少之又少因此也成为了阳春白雪似的东西,所以仅仅通过书本内容的阅读,并不能使学生充分认到话剧的美感。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编排话剧表演,让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话剧知识,这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活动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交流是必不可以少的。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是而已。在学习中,无论是师生间的讨论还是学生间的讨论,对教学效率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师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而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检查出自身的不足。不仅如此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汲取到大量的知识,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学习生活中。
2.5在教学中设定一些适当的任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就是由老师灌输知识,然后在生硬的去记忆。这样的学习模式虽然屡遭诟病,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鉴于此,采取设定任务的方法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够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经过主动的思考,获取新的知识。这样也就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了。由此可见,设定任务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言
一言以蔽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参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够被最大化的激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极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学生也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参与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赵金珠.语文教学中开展参与式学习的尝试[J].才智.2013年11期
[2]杨天明.有效.抓住整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浅谈整体性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4期
[3]沈静.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应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4期
[关键词]控制论 课外阅读 文学作品 指导调控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2007~3月,获汕尾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立项。三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与方案,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兹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一些“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