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7:56
导语: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相结合的中职教育特点,要以职业活动引导组织教学,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2.1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需求
少数民族地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就业市场的需求奠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就业教育,必须突出开设课程的应用性、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性。要注重的授课内容的适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授课过程的实践性。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对中职生的需求,特别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当地中职学校培养对象的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体现出来。计算机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课程体系的组建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市场需要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以及职业岗位的需求予以调整修改。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及时做出调整,使我们的培养对象始终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始终应突出一个“新”字,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教学体系及时进行调整、补充、更新相关内容。
3课程体系构建的保障
3.1教材的选用和建设
教材作为体现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而作为中职学校的教材应符合为一线岗位培养初、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中职教材的选定,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教材选用和建设中,教材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对于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材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组合。
3.2师资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内容要能跟上计算机时代的发展。为此,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明确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跟踪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地加强计算机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自觉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校内外科研工作和项目实践,尽可能多的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所学的新知识、积累的经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技术及时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3.3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本着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训设备。建成的实训基地应具备理论验证、单项技术运用,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满足中职学生创新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实训基地也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训平台。在建设实训基地中,要考虑实训基地的先进性、配套性、实用性、和共享性,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基地建设当中来,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
4课程体系构建的几个条件
4.1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多方参与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由各中职学校牵头,聘请相关教授、行业专家和科研教育部门的有关专家及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建意,使我们中职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能使学校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准确。
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想把此理念进行进一步落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阻碍。在具体的计算机实际教学当中,主要体现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怎么才能得到相应的培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让教师不知所措。教师都知道“瞄准能力搞教学”,但是有些课堂总是将这样的教学理念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理念,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虽然这些问题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自己的业务素质,但是最为主要的是与当前比较滞后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有关的。当前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不能较好地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笔者针对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意见,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目前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职业高中专业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掀起改革之风,正在加大力度推进课程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比如,现代服务类专业与制造类专业等已经取得相应的改革效果。但是总的来讲,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是比较滞后的,特别表现在计算机专业上。
1.1 没有形成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没有较为准确的课程门类定位,在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偏离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导致课程功能不高。并且没有对学科教程结构进行根本上的改变,虽说整合了一些课程,只是遵循了专业理论“够用、必需”的原则,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太多的调整。
1.2 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表现尤为重要。但是,在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安排过程中,通常是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练习,致使理论是理论,理论和实践过程没有有效地进行衔接和整合,学生最终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运用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单一和枯燥性,使学生久而久之对计算机的学习表现出厌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应引起关注的问题。此外,不少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没有安排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3 没有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主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没有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较为清楚的学习目的。特别是在教学每一章节或者是每课时的时候,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宽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操作课堂,达到教学目的。有的课堂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严重偏离课程目标,最终所实现的课堂缺乏实效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行为比较被动,没有学习的欲望。
2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2.1 根据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课程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时候,设置的课程体系要结合社会的要求,有机统一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初中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让自己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改变。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升学上。但是,当学生进入中职之后,就将学习目标转到了就业上。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受到高考的压力,但是仍然要面对就业的挑战。由有关资料可知,不少中职学生通过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跟踪性调查,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所以对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动机与需求是紧密结合的。当前,在中职教学中采取大学式的培养方式,不能同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相适应。所以,对课程设置改革提出新的思路,具体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就是说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的时候,要依据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这样能够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根据社会现状,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划分,如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计算机网络组装方向、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等。
2.2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课程内容的整合
整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能力得到培养,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德国职教专家费雷德·海因里希教授所说的项目教学法。由于学生没有较强的抽象思维以及数据逻辑分析能力,普遍不喜欢理论课的学习,无法有效接受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因此,对项目的课程任务进行设计和制定的时候,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学生不必要掌握的知识贯穿其中。这样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创造实践活动中,注重项目的实践过程。
比如,“网络组建”是将某种局域网作为项目,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讲授,让学生对网络传输的协议进行理解。整合后的这些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2.3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工人,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对知识学以致用。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更为科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充分适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强化,将学生的实验与实训教学落到实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当前,项目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最受关注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抛弃,可以将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作为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 结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就要在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时候,让专业建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让专业课程得到持续性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专业要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要让课程改革适应职业环境与招生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走上专业化进程,让学生具备充足知识的同时拥有相应的技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择业面得到扩大,并使学生在竞争强烈的现实面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春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3-96.
[2]靳春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32):266.
[3]王华本,鹿建银,袁兆山.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J].安徽新华学院学报,2010(3):86-90.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的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内容仍然重在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核,主要还是依赖于教材所学的内容。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的模式,也是沿用以前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但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时代却出现了技工荒的令人费解的局面。比如,高薪资却找不到能力强的数控技师的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具体到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因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故而就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重视,不然,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而我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核决定了具体教学,所以,我们感到,课程考核方法需要改革,而且是势在必行。之所以要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因为依靠课程考核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与壮大,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职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依旧只是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内容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优势,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管理以岗位课程放开,实行专业的基础统一以及核心精选为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岗位课程的内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改革,结合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行业职位的细分,并要根据学生的内在不同的优势,来展开对不同岗位特点和技能的规划,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从事文秘工作,那学校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侧重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对这些学生打字速度以及排版技巧的训练。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2-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改革的一种形式,对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我国教育机构吸收、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必须要使用双语形式。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两种语言(国内尤以中英文为主)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达到掌握该语言和学科知识的目的,其基本要求是课程教学使用外文教材,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在本科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以第二种模式居多,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
一、国内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2001年开始,就有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始了双语教学实践,尽管这些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教育部的要求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仍然存在很多制约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的使用误区。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在外语使用方面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外语使用过多,舍本逐末,把专业课的教学变成了外语教学,成了语言的强化班;另一种误区是外语使用不足,只是简单地把课程内容由外语翻译成中文,最终变成了传统的中文专业课教学,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2.学生英文水平差异较大。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英文水平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几年学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下降,他们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差异显得更加突出,这都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对该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实践的成败。
3.语言环境缺失。目前,部分学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解的形式阶段,并不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思考和讨论,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双语教学实践的效果。
4.教材建设存在不足。目前,国内双语教学课程的教材都是选用的国际一流的或者名牌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不同,原版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由于需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国内自编教材严重缺乏。因此,教材建设也成为了双语教学的一大障碍。
二、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把握好外语使用“度”。计算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内专业课的中文教学又不同于纯粹的英语课教学。外语使用过少,虽能保证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得,然而达不到让学生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力。外语使用过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专业术语不了解,再加上学生外语水平相差较大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事倍功半,使得学生既没有学好外语,也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要了解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并且要依据课程不同部分的难易程度,外语使用度要随之动态调整。在我院教学实践过程中,双语教学初期并没有明确要求,英语能力不太好的教师用汉语授课,英语较好的教师用外语授课,结果学生的反馈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对这两种授课方式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认为前者过多脱离了英文教材,给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复习巩固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认为后者使很多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这门课要学什么。因此,讲好双语课,英语的使用要适度,要依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外语使用度,甚至是一门课程,不同章节的讲授,因难易程度不同,也要调整外语使用度。实践证明,把握好外语使用度,既发挥了授课时的母语优势,又为学生完全适应全英授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使用双语教学,然而学生很少形成外语思维习惯,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再加上学生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所以,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借助于其他形式,比如肢体语言,多媒体技术等直观形象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降低由于语言带来的理解难度的负面影响,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的学生思维障碍。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及英语交流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
3.教材建设。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但是,原版教材由于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不同等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实际需求,比如案例选择方面,对案例的解决方法有可能与国内的方法又很大不同,会使学生难于理解,甚至产生理解的误区,因此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国内学生的案例作为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了解双语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索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建立符合“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用实践检验双语教学效果,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培养国际化IT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洪彪.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2003,(5):10-11.
[2]匡江红.关于“双语教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4,(4):12-14.
[3]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2.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引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已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因此计算机教学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职业中专的特殊性,身为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寻求一条适合中专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毕业后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因此,研究当前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并进行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专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目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经常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差,厌学的情绪严重。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太难了,教师只注重运用演示法、操作法、探索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规律,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被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在最初认为这门课程难,听不懂,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从此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谈到课程改革,可能有人会认为首先要变革教学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教学方法,而是如何能够融入学生中,使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再运用学生可以领会的教学方法,这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生的年龄偏低,贪玩叛逆成为这个低年龄群体部分成员的习性,特别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中专生所掌握的知识有限,部分学生有可能因为贪玩等原因中学的课程并没有掌握好,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VB、C语言之类的编程语言或者复杂的操作系统,一下子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让学生心生畏惧,从此出现厌学的心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易学的知识入手,如带学生上网冲浪、认识键盘、学习五笔输入法、玩玩打字游戏等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其它课程,但是如果讲解的知识中涉及到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知识,我们有必要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讲一讲,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在中学时并没有掌握到好相关知识,如果我们一带而过,慢慢的学生就会感觉很难,听不懂。
(二)理解学生,善待学生
当老师提问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不能回答,老师出于气氛言语过激批评了学生,这时学生看似满不在乎,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也许以后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心理。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有信心掌握这门课程;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时,教师应要给予启发、引导,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三)师生互动,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应用到各个大中小学校,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每一位教育岗位工作者的认可,它能够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一味的利用多媒体讲解,学生还是无法掌握。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再进行演示,这样不仅做到了师生互动,而且经过反复演示,学生也更好的掌握了操作步骤,在上机实践课中,学生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
四、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性,希望在找工作时能够使之成为一技之长。所以我们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也为学生在找工作时多了一份技能凭证,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对考核方法做改革。除笔试外,更要加大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实践能力考核可以考查学生对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
总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必须要探索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来培养合格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小岗.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明[J].职教研究,2006.(4).
[2]邵鹏飞,王香菊.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职教通讯,2006,(11).
[3]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既有传统的核心课程(本次有2门属于这一类),也有新的技术和跨学科的应用(本次有1门属于这一类),这就给计算机教学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业界普遍认为,现行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改革。本次导教班的鲜明特色是课程改革实践,希望通过“改革先行者”的深度示范教学和研讨活动启发学员对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而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计算机问题求解”属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经过对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深入思考,融合“计算概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5门基础课程的内容,创建的1门新课。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在南京大学的几轮实践表明效果良好。同时,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幅度改革,通过深度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计算机系统”属于计算机专业课,是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借鉴国际上高水平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经验,从2002年开始实践的1门课程。该课程从程序员的视角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最初打通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和“操作系统”等3门课程的内容。2010年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该课程内容扩展至“网络”、“分布式系统”和“信息安全”。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3个学期,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网络、群体与市场”属于学科交叉的选修课,是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基于同名教材(译),于2011年开发出来的1门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和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用计算思维探究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自2011年秋在北京大学首度开设以来,其影响在全国高校中逐渐扩大,已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出或者已列入教学计划。
这3门课程的改革力度都很大。导教班强调这些课程的“思想引导性”,不追求各校全盘照搬,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度的教学示范,展示一种切实的可能,从而增强教师们思考与实践课程改革的信心。
尽管导教班的时间比一般的教学研讨活动长很多,而且每门课都有作业要求,但是参加导教班的学员普遍表示很值得,很有收获。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英语;专业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1-01
学生现状分析:当前中职层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不佳,学生积累的英语词汇量太少。在学习专业英语时,学生带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没有意识到积累词汇与相关语法知识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的源头就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为了较快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必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
其次,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象各种编程语言中,首先就面临着一大堆英语单词,只有打好基础,消除对英语的畏惧心理,学习专业课程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部分计算机专业考试中也涉及到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如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考试中都有计算机专业英语内容。掌握好本门课程是学生通过相关考试时不可忽视的得分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进行自我提高。
因此,作为专业老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要为学生铺垫好砖石,夯实他们的基本功。既要启迪和培训英语学习习惯,又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就计算机英语课程如何为专业课程服务,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本人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择教材
现在的很多教材都是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并不适合中职层次的学生。在订教材时一定要注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识水平;教材要结合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教材要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加以注释;教材要具有良好的教参与参考资料;选用的教材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有新面目。中职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使用的教材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学习。
二、制订教学计划
不管选用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在学习时的侧重面不一样。这时就需要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根据所授专业班级的不同特色,围绕就业的岗位需求来参考教材与教参、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
三、实行有效措施
(一)培训教师。一般来说,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知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认识,就出现了教英语的老师不懂计算机,不能将计算机相关知识溶入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而教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又大多不会英语教学技巧,即便能进行知识联系,也很难很好地教授相关英语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变首先就是要选择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完美地展现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水平、才是优秀的“双师型”人才。
(二)整合专业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专业英语学习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计算机词汇时要加以强调与记忆,有些词汇属于认知类的,教师可以将其“情境化”,如一些计算机故障提示的学习,单个单词学习的时候显得枯燥无味,将其作为“拦路虎”请同学排除时,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些词汇的学习要求是识记类的,如一些编程时所需要写的词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编程趣事、一些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上机任务。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都非常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目前教学条件的改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如学习计算机的硬件时用图片进行展示的同时用英语加以叙述,记忆效果将事半功倍。学习计算机开机故障、提示信息时,可以设置故障情况让学生思考、动手解决,这种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四)安排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职学生对各种事物好奇,但容易在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容易在课堂上受诱惑用手机去上网、看小说,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想出些能吸引学生、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与学的方法——学生虽然性情不稳定,但他们对于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对集体活动表现积极,这些优点也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开展活动提供了契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五)制定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单。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为学生制定课堂学习任务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任务单的栏目内容设置如下:教学主题,班级,姓名,时间,认知类词汇,识记类词汇,本课相关专业知识,相关语法知识,提问等项目。任务单作为学生每次上课的笔记或是总结,并交与组长检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