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3-03-14 14:47:59

导语: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有这样一则故事:科学家把两只青蛙分别放进装有烫水和温水的两口锅中。被放进烫水锅里的那只青蛙在生死关头,尽刀一跃,安然逃生;另一只被放在温水锅里的青蛙却优哉游哉,这时科学家开始慢慢地给水加热,这只青蛙却浑然不觉,尽情畅游,随着锅内水温的不断升高,这只青蛙开始意识到危险,想要逃生却已欲跳乏力。――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知道灾祸将缶,可谓生于忧患,而那只对于死亡毫无警觉的青蛙,可谓死于安乐。

现在的企业往往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具备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我家附近有两家厂子,一家是农机厂,厂门口立一巨石,上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原先这家小厂有两个拳头产品而名闻遐迩。石头上的字反映出他们自满自足的心态,田于不思进取,拳头产品在激烈竞争中流失市场,不再是“仙”和“龙”了,于是昔日风光不再。另一家饮品公司在几年前开业庆典的时候,居然挂了一条横幅,上面书写“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警语,让人感到不解,――难道还有在开业的喜庆之日咒自己倒闭的不成?可是在开业后的经营管理中,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对产品质量不敢有丝毫解怠,而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品种,结果生意越来越红火,终于名扬四方。这两家厂子的对比,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

百事可乐公司的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近几年,百事可乐快速追赶并超过了可口可乐。

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微软能够随机应变,渡过了重重难关。

张瑞敏也曾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20年来海尔经历了多次经济环境和市场格局的剧变,但每一次它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适者,经得起惊涛骇浪的考验。就像IBM的总裁Cerstner先生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有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过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市场经济犹如大海,时时会有台风、海啸,上述这些企业是凭着忧患意识才稳坐钓鱼船,正是凭着高度的警觉才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据说,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如果能记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有些企业也许就不会夭折了。

忧患意识对企业来说,是如此重要,对于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中的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忧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忧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

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当今天下,承平日久,有些人终日沉湎于安逸享乐中,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骄奢逸的生活,由此而酿成悲剧的也不在少数。有个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在领导岗位上也曾作出过一番事业成绩,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在外面包了“二奶”,结果和对方在经济上发生矛盾,害怕事情败露,于是便杀了那女子。最终当然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有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布满了诱惑的陷阱。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会使我们更加清醒理性、刚毅从容。

作为一个初写议论文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十分难能可贵。它为我们如何写议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感,,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总是喜欢堆砌一些陈旧的事例,进行老套的说教,让人昏昏欲睡。而此文引用的大量材料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文章首先以两只青蛙的故事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了形象的解释,接着是附近两家工厂的例子,用对比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文章观点。百事可乐、比尔・盖茨、张瑞敏等三则事例则从正面有力地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球王贝利的事例则是“一箭双雕”――兼顾了“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两个方面。最后选取那则老干部的事例,作为“死于安乐”的例证,很是恰当,同时又使人警醒,这样文章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综观此文,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写好议论文,平时就需要关注时事和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并且对它们进行思考和积淀。眼界狭小、思想近视是不可能议论风生、写出佳作的。

许多议论文还有一个常见病,那就是堆砌事例。文章一上来把观点一摆,接着举一两个事例就算完事了。议论没有,论证也没有,分析没有,概括也没有,这不叫议论文,可以叫做“举例文”。本文除了大量新鲜生动的事例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议论。比如,“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一语就是对下面三则事例的概括。在举了贝利一例后,作者写道:“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在举了老干部一例后,又写道:“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这些都是因事而生的议论,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还写道: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这就是对问题的分析,有了这样的分析,就增强了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

第2篇

今天我学习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对我的教育很深。

诗中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还明白了人要想获得成功,取得伟大的成绩,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这些理想而奋斗,不辞辛劳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成为最后的赢者!

第3篇

一、巧妙设计开头,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我在文言文教学开头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总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兴趣变浓。还经常从来自于文言文的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来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学生一开始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出了勇于探求文言文知识的兴趣。

二、灵活多样朗读,品出文言味道,提升文化品位,感悟人性美好

文言文的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去品味,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很好的说明了多读书的积极作用。在多种多样的朗读中积词攒句也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地掌握语言规律,从积累、理解与运用中感悟出自古以来就有人性的真善美,对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继承并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变化多端的板书设计,降低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如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在教《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来设计板书: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从六个人事例引出天降大任于是人及其五点原因再得出结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二板块讲个人表现以突出接受磨砺的必要;第三板块再扩大到治理国家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五彩缤纷的生活,浸透文言魅力,彰显文言影响

了解古代先贤的优秀品质,学习先贤的优秀之处,培养自己优良品格。"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用生活的实例,加深对文言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扩大文言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用成龙、弗朗西斯的实例,来说明个人需要有忧患意识,才会更好发展、强大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

五、活动竞争比拼,拓展学生文言视野

我认为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就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针对愚公愚不愚这个问题展开辩论会,要求学生们查资料找各自的依据然后进行分组辩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搜集有价值资料的能力和积累素材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更为浓厚的兴趣,眼界不断地向外延伸,为学生在文言文这片天地中攫取丰富的养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套牢学生,让学生难舍文言

老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讲课时而风趣幽默的语言,时而慷慨激昂的手势,时而丰富多变的表情。朗读时而抑郁顿挫的语调,时而快慢互补的语速,时而张弛有度的感情。都会时刻吸引学生,套牢他们,使他们无暇分心,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难舍文言。

七、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影像便于加深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第4篇

今天突然想起同桌曾经问我的话:“你整天看起来都那么乐观,你有没有烦恼?”当时我仔细想了想,回答了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我的烦恼!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没有烦恼的人是非常悲哀的,因为看过很多书,里面都强调了忧虑的重要性,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只是今天又认真地问了自己究竟有没有烦恼,终究答案还是一样的。

曾经和同桌在阳台上聊天,那天,我们很任性,铃声响了,值日老师还是那个最凶的老师,他在喊上床睡觉,但是我们两个还是躲在阳台那里,不被发现,那天,阳台的灯都被我们关了,有星星,但忽隐忽现!同桌说,为什么我可以每天都微笑呢?也没见过我有一天是烦恼的。我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啊,后来也渐渐地,不再那么容易流泪了。更何况,那会我太喜欢流泪,每次都是前一秒流泪,后一秒可以擦干眼泪然后听别人讲笑话大笑的人。

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看一本书,里面讲的都是幽默大师的故事,然后我就跟同桌说:“你知道吗?其实每个幽默大师的内心都是强大的,他们的幽默,都是因为他们曾经受过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创伤,所以他们懂得了要去疼爱这个世界的人,所以他们开始学着幽默,后来当了幽默大师,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幽默去感染他人,让他人的生活不要像他们一样,那么悲!”同桌表示同意我这样的说法!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或许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在看有关幽默大师的故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吧,又或许,我是一个还没有出炉的幽默大师哈!

第5篇

遥想黄尘古道,辛弃疾一句轻诗万口相传——少年能有几何愁?今朝日新月异,时代却把更多忧愁寄托给了少年。

告别了三字千字,迎来了七科鼎盛,我们党额烦恼由此而来。如今的“三科苦学定天下”已变成了“七科似粮不可丢”。我们的题多了,睡眠少了,不少“同志”干脆掩书而睡,更有“同志”还效仿古人,悬梁刺股,警枕刺穴,初一的拼搏之苦可想而知。我们的理由诗,中午作业赶走了午觉,无奈的唠叨狂饮着灯油。

半年以前,当我拿着小学文凭意气风发的来到杭五中时,一种烦恼却随之而来。原来在小学种轻轻松松便拔得头筹的却在中学的道路上遇到了拦路虎,随着一个个新老师的一声声“下课”,一本本联系册上必定要留下我一滴滴的汗水。在夜晚,我家的灯也越开越晚,8:30、9:30,最后竟到达10点大关。在群星中安眠,在西月下出征,在烈日下奋笔疾书,成为我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新环境,新压力,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我的复习时间竟被逼上了考场,我真难以想象,历经黑色七月的高三学生是如何喝咖啡的。压力换来的不是心满意足,第一次月考,我惨遭失败,语数英成绩难以说出口,虽然名列前矛,但与我的目标相差甚远,太远了……拼搏之战再次写上列表。

我这不是天方夜谭,一天课程三门主科携两门副科平平常常;主科老师的课堂、家庭作业已不为奇,一本本精致的联系册,一课双页,常如流水。一月一小考,两月一大考,一日一默写,一周一测试,我真难以想象,我是如何挺过来的,是如何在书香墨色中竭力展示青春的活力的。

第6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第7篇

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今,社会无时不刻不在发展,人类无时不刻不在进步。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后果有两种,其一是被历史抛弃;其二是被历史记住。不过如果被这样记住的话,那将是一种多么让人羞愧的事情。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对我格外的严厉,母亲每天都会在我的耳边唠叨很多语重心长的话。其中有一句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不会给你任何奖励,因为过去的成功不能代表什么!我奖励你是因为你下次会成功!”

人生的路上,只有下一站,谁也不能回头,及时你站在所谓的最绝顶,也要努力着寻找更高的去处,更广的世界。“一览众山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人类的虚荣心,无法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过去的成就、荣誉带走立志,完全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之中,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变得骄傲、自大。那么后果将会有两种:要么自我毁灭,要么等待别人来毁灭你。

或许我说的严重了些,但事实就是这样,历史的教训永远都不回改变。

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当时的清朝时世界第一大国,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政府完全和外界断绝了联系,被其他国家远远的甩在了后头都不知道。当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亡羊补牢为时过晚了。最终落了个国破家亡,山河被一块块分割,国之精华也全流入外国人的手里。

难到这样的教训还不足以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不览众山小”吗?

深刻的教训被人们永远铭记着,世界上同样被铭记着的还有那些站在“绝顶”却并不满足,仍要不断奋力探索更高去处的人。

范哗曾说过:“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务进者,只会看着前方,而不会顾着往日的光辉。竟然是务进者,那也就顾不得“一览众山小”的。一代大师毕加索,在壮年之前便已经达到了创作的“绝顶”,但他却一直创作到80多岁;大师维斯在到达了顶峰后又探索到了新的顶峰。而那些夜以继日的科学家们,那些各个领域里的巨人,他们为人类的美好未来不断地探索、发现、创造,直至生命的结束。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绝顶”,只有一条通往绝顶的路。

这是个完全由务进者创造的世界,不仅仅因为他们为人类带来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因为他们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国家。

古代帝王中也不乏务进者,他们雄心勃勃,征战四方,他们不满足于眼前小小的土地,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巅峰。秦始皇是残暴的象征,但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务进者,才有如今中国的幅员辽阔。而亚历山大大帝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的13年内,东征西法,领军驰骋欧亚非三大陆。这样的务进者,世界上怕是寥寥无几了。

第8篇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第9篇

一、 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促进作用

电影作为一项外来事物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其发展的100多年期间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也让本来带有深厚西方韵味的电影在中华大地上被本土化。其中对于中国电影影响最深的应当属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且在许多的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是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点评。简单而言,中国电影需要得到发展则需要让其与儒家文化相融合。[1]这点也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证明,中国电影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让其能够在中国得以生存与发展。更早时候当人们提及中国电影时,观众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功夫,而且中国电影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也正是依赖于中国功夫对国外观众的吸引力。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让许多影视工作人员在制作电影时,花费了更多时间来营造中国功夫的神奇,但并没有针对中国功夫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所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地挖掘。随着世界电影以及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的电影人制作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尝试着在中国电影中融入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的赞誉,也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一开始的小丑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一名稳定、多智的智者。这一切所获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中国电影人不断地努力,把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借助电影的表达形式进行现当代的转化,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能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与渗透。

二、 电影写实主义对儒家忧患意识的转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具有忧患意识,这点可以从《论语》中讲述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中看出。儒家思想家孔子把对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作为忧患的所有内容,而另一名儒家思想家孟子通过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阐述他的忧患思想。[2]这种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刚好是中国封建历史结束之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让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最为衰弱的年代。在这个衰弱的年代,中国电影所有的主题都是以自强与振兴为主,这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儒家经典的忧患意识转化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担当,中国电影承担起了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重任。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慢慢脱离西方写实主义特色,开始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电影当中,借助电影的传播性让忧患思想的士大夫情怀向全中国进行传递,并且迅速地在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共鸣。在这个阶段所制作的中国电影,以当时社会背景为主题进行写实,并讲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难,想要通过电影把儒家忧患思想传递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号召当时的中国人民一起走向救国的道路。然后与西方电影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其写实主义更多的是针对资本主义虚荣心以及腐朽思想的批判层面之上。社会环境的区别让两种本来是相同的电影产业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时的《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影片的导演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坐取向融入到影片当中,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升华。这部影片讲述了主角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够接受到最新的教育,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当时动荡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也向人们提出了想要振兴中国,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影片中提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口号,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三、 电影发展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融合

此外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文以载道思想,这个道是为人之道以及处事之道。这种经典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对美善美的赞同,同时体现出了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的教化作用。从许多儒家思想家的文字作品中可以发现,其论著中饱含着警世恒言和治世明理,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当电影以一种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后,其传播以及宣传作用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同时电影这样一种新兴事物也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许多电影人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更多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来号如中华儿女自强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电影人则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来宣传中华民族的公德心。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国民道德意识渐显弱化。在这样一个道德强化的时代,中国电影需要将经典的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把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教化作用进行放大,并且发挥出其作用来感化当代民众,协助其能够树立起具有现代特征的道德意识,这项工作成为了当前电影人首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