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时间:2023-03-14 14:48:02

导语:在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67-03

建筑施工属事故多发行业,建筑施工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工人流动性大、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多、劳动繁重、产品变化大、规则性差、施工机械品种繁多等,且是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总体状况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二是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趋缓,三是部分地区形势严峻,四是较大及较大以上事故还时有发生。本文将对多年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并进行总结分析,为有效遏制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提供指导。

1 建筑结构引发事故的统计分析

排架结构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厂房建筑的常用结构类型,而预应力大跨结构则多受报告厅、体育馆等对空间需求大的建筑物青睐,办公楼、居民建筑以及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多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部分还使用剪力墙结构。由于公共或民用建筑中多采用框架结构和大跨度结构,所以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比较高,大跨度结构引发事故的发生率为27.9%,框架结构引发事故的发生率为34.6%(事故统计详见表1)。

2 建筑施工中常见事故类型的统计分析

建筑安全事故的类型可参照在建筑安全事故后人员所受的伤害程度及经济财产的损失程度来划分,即为普通事故、较严重事故、重大事故与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判断依据如下:

(1)构筑物、主体结构及建筑物严重倒塌。(2)建筑物基础超出限定范围并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建筑物出现倾斜现象;建筑主体结构开裂、强度不足,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及其使用周期均造成严重影响,并存在永久性且不可修复的缺陷。(3)对建筑物系统和相关设备使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建筑设备严重变形、隔热效果和隔声效果较差等。(4)由于收集的事故资料中,很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方面资料都无法取证,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大多都无据可依。

大跨度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与高层建筑或者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区别在于:大跨度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四类,即坍塌类、严重变形类、开裂类及其他类(如表2)。而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主要分为五类,即坍塌类、严重变形类、开裂类、表面缺陷类及其他类(如表3)。从表2可知,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中,坍塌类和严重变形类安全事故比例较大,坍塌类占48.3%,严重变形类占34.5%。从表3可知,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事故中,坍塌类和开裂类安全事故比例较大,坍塌类占37.4%,开裂类占33.3%。主要是由于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跨度相对较大,变形控制难度大,且混凝土本身具有容易开裂性质。

3 事故发生时间段的统计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间段可分为两部分,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其发生时间段事故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表2可知,不管是大跨度混凝土结构,还是高层或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除了开裂类安全事故之外,其他安全事故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几率高于建筑工程使用阶段。其中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占69%,高层或多层混凝土结构占62.7%。主要是因为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且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容易遗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所以变形严重、表面缺陷、坍塌等安全事故均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而混凝土裂缝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开裂事故通常发生在建筑工程使用阶段。

4 事故产生原因的统计与分析

4.1 设计方面的原因

4.1.1 地质勘查错误。由于建筑工程在地质勘察上出现严重错误,不能将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清楚反映或者不能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不良地质状况,导致地基基础在设计时出现误差,建筑结构严重失稳、主体结构开裂,甚至出现严重倒塌现象。

4.1.2 工程设计错误。在设计时,未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或者直接套用同类施工图纸,导致工程内力分析或者荷载分析出现严重误差。例如,某建筑物倒塌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梁柱承载力严重不足导致的,其南北方向边柱的轴压比值为1.53,超出了规定比值0.9,而中柱轴压比值则为2.82,也是超出了规定比值0.9。其配筋、地基、底板等承载力都不能承受上部结构荷载量。

4.1.3 构造处理不当。施工单位对建筑构造要求不够重视,采取的构造处理措施不合理。例如,框架结构的梁柱配筋未能达到配筋率的最小值,混凝土强度未能达到工程规程要求,框架梁柱上的节点未设置箍筋,梁端也未设置负筋,填充墙内也未设置有相应的拉结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

4.2 施工方面的原因

4.2.1 施工违反设计。未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于特殊性的建筑构造也未能按照规程要求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临时使用设施也未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搭设。例如,某建筑未能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较差,建筑中柱配筋率仅达到规定的70%,而边柱配筋率仅达到规定的60%,而框架柱基底面积承载力未能满足规程要求,混凝土强度不足规程标准的二分之一,导致整个建筑物需全部拆除。

4.2.2 施工现场混乱。由于施工现场管理较为混乱,导致很多违章施工现象的产生。大多数施工现场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施工安全事故遗留隐患不够重视,也未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

4.2.3 施工材料低劣。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质量较差,因为入场前未进行严格质检,导致不合格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某综合建筑楼倒塌事故中,经过分析了解到,该建筑楼采用的混凝土强度仅为10.2MPa,而最低甚至达到6.1MPa。对其钢筋进行检测,发现大多数钢筋都不合格。

4.2.4 人员素质较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就上岗,很多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知识了解甚少,不具备上岗就业资格。

4.3 使用方面的原因

图1 事故施工方面原因分析结果柱状图

图2 三个方面原因事故对比结果分布图

4.3.1 使用功能改造。使用功能不符合工程设计规程的要求,任意增减建筑工程使用荷载量,最终导致建筑物使用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例如,某厂房由于机械故障,产生气体在屋面形成冰块,而其荷载量超出了设计规程的4倍,导致厂房屋面严重坍塌。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68页)

4.3.2 建筑结构改造。施工人员未经过准确运算,就对建筑物结构进行任意改造,如,在上部结构上增层;任意设置洞口或者减小结构处的承载力等。例如,在某建筑物接层施工中,未对接层进行有效计算,未对地质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也没与地质资料核对,盲目设计施工造成倒塌。

通过对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产生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可以针对不同安全事故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事故监督和控制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再次产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性的,也可能由设计、施工、使用三个方面原因导致。所以,对三方面导致的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具体如图1、图2所示。

由统计结果分布图可以看出,在导致事故的三方面原因中,施工原因占的比例最大,为59.5%,这与前面的事故发生阶段统计分析结果相吻合。在设计原因当中,设计方案不合理占到68.3%,这主要是事故中设计方往往没有对具体工况加以详细分析,随意套用图纸造成的。同时,方案的不合理也为日后其他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在施工原因中,违反设计与规范以及现场管理混乱这两种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2.0%和27.3%。而在使用原因中,擅改结构因素所占比例(57.9%)略大于改变使用功能因素(42.1%)。

5 结语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框架结构的事故最多,且在施工阶段的事故也较多。而从事故类型来看,坍塌事故与变形过大事故最多。最后就事故原因而言,施工原因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9.5%。总体来看,设计原因中的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原因中的违反设计与规范以及现场管理混乱,还有使用原因中的擅改结构和改变使用功能,是引发事故最常见的原因。

毫无疑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工程界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更加有效地监督管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2篇

1.1风险分析整体框架

风险是指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与期望结果的差异性。不同领域的风险表述也各不相同,但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桥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诸多安全因素,一旦爆发安全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桥梁的施工风险分析是指对桥梁在施工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对风险事故发生概率与损失大小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制定风险决策与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人因可靠性分析、风险的决策与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首先要对桥梁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通过识别风险,为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提供有效依据。风险识别时,首先要寻找桥梁项目在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不利后果,计算这些风险的出现概率,并对风险进行相应的分类。风险的识别阶段是桥梁施工的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的一个定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找出是施工风险的成因,识别出关键的风险,从而了解风险的性质。风险识别包括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因素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排序、编制风险识别的书面报告等内容。

1.2桥梁的施工风险特点

桥梁在施工阶段的风险贯彻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阶段。该阶段中风险一旦发生,管理者将丧失对整个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项目极有可能出现工期延迟、项目成本攀升、施工计划变更、整体效益受损等问题。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侧面:(1)桥梁结构复杂程度:复杂的桥梁结构,分析内力繁琐且易出错,加大风险的评估难度。(2)桥梁结构本身特性:桥梁悬于空中,跨度越大,其截面越易被破坏,风险也就越大。(3)施工人员技术层次:技术的成熟度越高,桥梁项目的施工风险就越低。(4)施工环境:桥梁施工周边的气候条件、河流分布、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着施工风险。

1.3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事故

桥梁施工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泥石流、海啸、滑坡、暴风雪等自然风险,以及设计错误、施工操作不当、施工管理问题等人为风险。按照风险事故的表现分类,可将风险事故分为桥梁结构质量问题导致的缺陷、桥梁施工过程的临时性项目导致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其他事故等。

2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

2.1安全管理概述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实现安全的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法制化建设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降低施工的事故率,实现本质的安全。

2.2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对于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业主与承包商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监管、引导、规范的作用。业主在施工中应自觉规范投资行为,理性谨慎决策,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完善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合理选择安全的工程项目承包商;要求设计中考虑施工安全;资助现场的安全奖励方案;聘请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合同来约束项目各参与方的安全责任。目前我国业主方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政府等监管方对业主的安全监管可通过业主责任保证担保制度来落实。安全思想要贯彻于整个工程项目,选择安全合适的承包商就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建立政府业主的信用、信誉公开化制度,可增加公众对政府业主的监督力度,工程承包商在选择业主时,如其信用不太好,也可进行合理地双向选择。

3结语

第3篇

一、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

根据系统理论,煤矿安全是由矿井通风系统、防尘系统、防火系统、提升与运输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压力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通讯系统及避灾路线等系统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大系统。影响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人、机器、材料、方法和环境这五个因素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中的人、机、料、法、环配合不协调,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而且,任何制度都是在该国家的特定阶段实施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探讨煤矿安全的制度因素以及制度后面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发展阶段则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必需。

(一)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是煤矿事故发生的背景

我国煤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是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就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特征。第二产业和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41.6%和37%分别上升到2004年的52.9%和45.9%。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2004年仅比1990年高出0.6个百分点。尤其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化工特征。这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带动。其中处于“龙头”位置上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又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主要是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这些行业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出现全面紧张状态,煤电油运全盘告急。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电荒”。2003年有19个省市拉闸限电,2004年达到26个。为了解决困扰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电荒”问题,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大力投资建设电厂。2002年我国发电装机3.53亿千瓦,其中火电机组装机2.65亿千瓦,在火电装机中几乎全部是燃煤机组。我国每年电力行业消费煤炭占当年煤炭开采总量的45%左右。我国煤炭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煤炭需求量的增长,煤价快速攀升。市场煤价格由2000年140元/吨涨到2005年的200多元/吨,有的地方的煤坑口价已经是300多元/吨。电煤价格也由2000年的146元/吨上涨到2004年的168元/吨。煤炭价格的直线上升,刺激民间资本纷纷进入煤炭行业,煤炭企业个个超产,小煤窑死灰复燃,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二)我国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1.多头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我国煤炭行业管理基本上是分级管理。2003年国家机构调整以后,中央一级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6个部委进行管理。国家6个管理部门除对外贸易、煤炭定货等职责主要通过中央一级行政管理外,其他如规划、项目建设、投资、坏保等均由中央和地方按照级别实施管理。安全监察采取中央一级管理,但各主要煤炭产地都设有安全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当地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这就形成各机构有利时都抢着管,没利时都推诿,形成煤炭资源管理的混乱状态。而且,各部门之间利益协调比较难,花费时间长,给地方煤矿、小煤矿有机会钻国家制度的空子,安全隐患严重。2.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干涉以行政手段为主。国家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全部放开煤价,煤炭产品全部进入市场调节阶段。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关煤炭保障出现新情况或发生新问题苗头、通过正常的经济政策调整不能及时奏效的前提下,国家一般会通过行政手段,协调生产、运输、用户等多方面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2003年――2006年的电煤合同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达成的。3.煤矿安全治理呈“运动式”“一刀切”。我国目前对煤矿安全的治理主要是:一旦一家煤矿出事故,周围所有的煤矿都要停产检查,或者干脆关闭附近的所有煤矿(广东省关闭所有煤矿)。对于那些安全措施齐全的煤矿被“株连”,这是对煤矿安全的负激励,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煤矿分布的不均匀,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指标之一就不是很合理。

(三)我国不同所有制煤矿的差距

从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情况来看,呈现出: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最高,国有重点煤矿次之,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最小。这种随不同所有制变化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变化特征与我国不同所有制煤矿的安全投入、监管力度不同造成的。国有重点煤矿曾经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煤炭企业,其生产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投入、生产管理、安全监督等方面都是所有煤矿中投入最多的。国有重点煤矿在1996年,采煤机械化程度就达到了。73.27%。但2002年,全国煤炭生产中,手工采煤、爆破采煤和简单机械采煤占40%以上,绝大多数小型煤矿采用手镐落煤、人工搬运等原始生产方式采煤,生产工艺及其落后。那么,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乡镇煤矿也就不足为奇了。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号召煤炭勘察设计单位和国家大小煤矿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高煤炭勘察设计的质量,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并由当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验收委员会于1998年8月22日至:12月8日对沈阳、西安、选煤、兖州、济南、重庆、武汉、合肥、太原、邯郸、石家庄、北京等12个甲级煤炭(矿)设计研究院和长春煤矿设计院(乙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达标考核验

收。进一步巩固了国有煤矿的安全生产。1998年,随着原国有煤矿下放到地方,国家逐渐取消了过去长期实行的对煤炭行业的专项贷款。由于没有同时出台相应的经济、金融配套政策,煤矿安全投入完全靠自有资金;由于煤矿收入不好,就挤压安全投入。到2005年年底,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689亿人民币。同时,中央政府开始将矿业权有偿出让(4元/吨,我国的资源补偿费远远低于世界标准),法律监管还不完善,给“官煤勾结”有机可乘。这几种因素致使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以重工业为发展特征的背景下,煤矿安全事故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而这样的前提背景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只有从煤矿的管理上人手,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逐渐完善煤矿安全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时,大幅提高煤矿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成本,引导煤矿加大安全投入,重视煤矿安全生产。

二、几点对策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煤矿安全制度建设

我国现在处于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体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快适合经济发展的煤矿安全制度建设是治理煤矿安全之本。

第二,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加强与开采煤矿有关的基础学科建设,加快技术转化应用的速度,使科学研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力争每一个煤矿都要能配备相应数量的总工程师、技术人员,负责煤矿生产的技术安全。由他们对矿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教矿工遇到安全技术问题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自救。

第三,完善现有法律,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法律的威慑力不够。应该对煤矿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加重刑罚的力度,真正做到“罚的倾家荡产,判的无出头之日”。

第三,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引导煤矿加强安全建设、安全管理

中央政府积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积极引导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设备更新、重视安全科学管理,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加大对煤矿安全事故责任人的经济处罚力度。把矿主的经济利益和煤矿安全生产挂钩,把员工的工资、奖金与煤矿安全生产挂钩,切实保障安全生产。

第四,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

第4篇

关键词通风安全;事故防范;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事故总量虽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但伤亡率却有上升的趋势[1]。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工人安全意识缺乏,思想不端正,煤矿管理混乱等[2-3]。为加强西曲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伤亡情况,本文从西曲煤矿存在的管理误区出发,指出通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西曲矿通风管理的因素,最后提出合理的防范建议,以期为其他矿井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1通风安全管理误区

西曲矿隶属于山西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该矿自1984年12月投产,目前开采了近30年,属于典型的老矿井,采场面积大,通风难度高。西曲煤矿原属低瓦斯矿井,自2006年南二盘区出现了高瓦斯区域,自此西曲煤矿列入高瓦斯矿井的行列。虽然矿井属于高瓦斯矿井,但在生产过程中,矿井部分领导及工人对瓦斯安全认识不足,常常忽视瓦斯的治理工作。实际操作工程中,对瓦斯的检测监控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的进行管理,瓦斯检测设备常常作为摆设,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不多。大多数领导及工人认为,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仅仅只是局部管理,即保证封闭的局部区域内,矿井通风量满足生产需要,不出安全事故即可。受该思想的左右,西曲煤矿在采区安装了大量的通风防范设备,比如煤矿瓦斯报警系统,但是实际工作中,这些设备不是闲置就是损坏,没有加强监管和使用,导致这些设备的使用率不高,设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显然,设备设施长时间的缺乏维修及保养,也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日常通风管理只重视局部通风管理,对于风量需求大的地方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而对风量需求小的巷道,连最小的风速都达不到要求,长此以往,巷道内的瓦斯不能及时排出,集聚在巷道的薄弱地点,遇到诱发因素后,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灾害。

2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基础薄弱

西曲煤矿采矿技术近年来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开采范围的扩大,及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的加大,同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煤矿后期开采过程中未及时的淘汰更新陈旧的设备设施,长久以来造成西曲煤矿安全基础薄弱。西曲煤矿自1984年12月投产以来,井田已开采了一半以上的资源面积,前期通风巷道、通风设施的设计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对前期项目的技术改造难度大。目前国家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矿效益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了资金匮乏的窘境,因此西曲煤矿安全基础薄弱的现状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

2.2小煤窑对矿区开采影响较大

煤炭发展的黄金时段,西曲煤矿周边出现了几个小煤窑,受利益的驱使,这些小煤窑为了降低成本,全部没有完善的通风系统。由于小煤窑对井下地形的不熟悉,开采过程中,不按顺序开采,随意性很大,给井下地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区域已经成为危险高发区域。

2.3通风管理人员学历、技术水平不高

西曲煤矿通风管理人员普遍只有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行为习惯较差,由于缺乏足够的通风管理人员,煤矿只能通过单位短期培训、中职学校招生等方式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带来的影响有:通风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处理事故的经验不足,方法不对,安全系统人才断层等。

2.4矿井地质构造复杂

西曲煤矿出现的复杂地质构造表现在地层产状及褶曲增多,采煤区断层数量增多,部分区域出现陷落柱。另外开采深度增加,采空区围岩压力增打,巷道变形严重,通风时漏风现象严重,有些区域原本通风量就不够,更加剧了矿井通风安全的压力。

3制约通风安全管理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人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人的管理是否到位决定煤矿安全的成败[4]。人的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安全意识及对管理的态度等都可能对煤矿事故产生深远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人疏忽大意造成的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的九成以上[5],因此西曲煤矿应将培养员工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放在首位。作为煤矿企业,西曲煤矿应当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领导层也要时刻谨记安全生产,不可为了追求安全效益忽视安全。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员工业务能力的培养,比如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增强员工事故防范能力,加强培养通风安全管理知识,分析风险因素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员工应对事故的能力。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位晋升机制,完善通风安全管理流程。

3.2环境因素

本文所述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矿井地质构造、周围气候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采区地表温度逐渐升高,采区内空气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上覆岩层重力的作用,采区周围矿上压力也相应的增大,煤层内赋存的瓦斯逸出到采区空气中,为降低空气中瓦斯含量,只能加大通风力度,这就给通风设备维护、通风系统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得潜在的危险度提高。

3.3物质因素

在复杂情况下,矿井下的气体、固体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可能性增加,往往伴随着有毒气体的出现,例如井下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硫、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气体都有毒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过大时,可引发人员的窒息死亡,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破坏呼吸系统。因此如果没有完善的通风系统,很容易造成瓦斯爆炸,或者人员中毒的安全事故。

4安全防范措施

为预防煤矿通风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完善的通风系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点:

4.1优化通风系统

[6]西曲煤矿通风区间大,通风系统压力大,有些陈旧设备要及时更换和维修,建立健全通风设备的日常管理制度。重视矿井整体通风,对风量不合格的区域,优化通风结构,多采用混合式通风方式。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风量损失,必要时可以增加通风井数量。

4.2建立健全通风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7]为提高通风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过程重视细节部分,规范生产过程,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通风技术人员结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安全管理要落脚到每位领导、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明确各岗位职责、责任范围,做到责任具体到人。

4.3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8]针对通风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的问题,西曲煤矿应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培训的范围要做到全面、有效、实用。规范员工考核管理,建立员工淘汰制度,让真正懂技术的人走向核心岗位。提高通风技术人员福利待遇,改善人员工作条件,重视技术人员的职位升迁需求,实现人性化管理。

4.4利用科技手段,减少生产过程中人的参与度

[9]为于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可用机械代替人作业,减少生产过程中人的参与度。对于必须有人参与的作业,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使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高俊奇.试析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2]梁尤庆.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4).

[3]王俭.煤矿通风安全量化分析与分区安全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4]赵晓联.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防范有效措施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5]郝峻清.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对策[J].科学之友,2014(14).

[6]姚帅安全价值工程与煤矿安全决策研究[D].江苏大学,2009.

[7]梅国栋,刘璐,王云海.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3).

[8]梁俊春.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5(12).

第5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水利水电功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功能,其在实际施工中不仅要挖坝基、浇注混凝土,同时也要在导水洞和引水洞中安装相应发电机组。而要完成这一系列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施工程序复杂等原因,容易出现相应安全隐患。为了避免不必要安全事故发生,应该影响安全事故因素进行分析,做好预防工作,并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如何更好的对水利水电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并采取相应对策,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必要性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增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部门安全事故也随之增多。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工程规模较大的工程,其不仅形式多样且技术复杂,施工场地也多为开敞式。从中可以看出水利水电工程要比一般工程安全隐患要多得多,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水电站。大规模水利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需要多家承包商各自完成相应部分。在施工单位众多的情况下,并未有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这就会使不同单位组合成的联营体在实际土建、机电工程及业主授予的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出现不和谐局面。为了使联营体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并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不断的提高相应工作人员意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工程施工,就一定会存在安全事故问题。虽然认为对施工安全有一定认识,也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是在实际施工中难免会因为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的疏忽,而使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工单位领导和相应工作人员重视施工安全并始终保持严谨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是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也能提高施工单位施工效率,从而保证水利水电施工工作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事故进行相应预防。

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因素

1.受安全生产资金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企业未来追求利益,重视效益,而不重视安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们常常未来减少成本支出,而不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专业安全人员,使得安全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一些施工企业因所承担的施工任务重,而不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设备技术改造中,而使施工设备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再加上一些施工单位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安全投入方面没有相应强制性标准、约束,使得相应安全设施得不到增加或更新。

2.受安全意识因素的影响

水利水电施工相对与其他工程来说,其施工周期相对较短,这就使得一些人产生盲目思想,甚至使其安全意识弱化,认为短期施工内是不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再加上一些施工单位习惯按照常规经验办事,对安全生产方面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使得其在安全生产中不能以预防为主去解决相应问题,甚至将安全管理核心和重点混淆。此外,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还会出现与安全管理脱节现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明确相应责任制度,也不将相应责任制度落实到班组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施工单位安全隐患,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三、解决水利水电安全施工安全事故对策

1.做好保障工作

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必须有良好的物质保障。不仅要有安全器械设备作保证,同时也应该有多余的经费,以保证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紧急开支。在计算费用时,应该将安全生产相关费用列入间接费用中。为了更好保证现场安全,将安全事故降至最低,最好在施工现场建立事故医疗抢救室,以便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也应该购买相应劳动保护用品、器械及火灾消防器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及时处理,延缓事故蔓延态势,将水利水电安全事故隐患降至最低。

2.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工作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先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可以在作业现场利用不同班组交接时间召开安全会议并进行安全教育。实际会议内容应该以班组实际任务、操作难易程度、施工安全措施、施工安全监察责任等为依据展开相应相应教育工作。在实际会议中,应该抓安全教育内容重点,并阐述安全事故利害,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发挥不同部门职能作用,以达到科学防范目的,使班组在实际工作中能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同时也应该进行安全隐患治理,可以执行安全工作浏览表,也就是项目施工管理部门制作出可以移动的安全宣传板,并将其放置在不同作业面上,以警示相应施工人员,使施工安全能在动态过程中进行并消除相应安全隐患,以达到预前预防目的。

3.建立健全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水利水电在实际施工中,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而引发相应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建立健全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法律体系。一旦出现相应安全事故,可以以安全法规为依据进行管理和执行。同时也能使水电监管和水利水电安全监察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并依照相应法法律法规制定长久安全生产机制,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利水电安全事故,并为安全事故处理提供了有效数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还会出现新的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还应该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法律体系进行相应调整,以便更好满足实际安全事故处理需求。

4.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环境因素作为影响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事故发生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重视并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对施工环境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处理,以便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施工环境。同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也应该落实相应安全措施,在施工之前尽可能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减少环境因素而影响工程进度,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其不仅能防洪、发电,同时也能供水、灌溉。而水利水电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时会引起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要想将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事故率降至最低,就应该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秋.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3) .

[2] 郭燕梅. 现代化水利工程施工与施工安全的几点建议[J]. 科技风, 2010,(15) .

[3] 赵展锋,孙建锋.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1,(01) .

第6篇

关键词:事故致因;预防原理;技术措施;制度落实

1、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希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希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海因希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发生人员伤亡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产生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希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个因素:①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形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先天缺点发展。②人的缺点:鲁莽、固执、过激、轻率、神经质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和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与技术等后天缺点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④发生事故:前3种因素经链锁反应,使潜在的危险暴露出来。⑤受到伤害:伤害是链锁反应造成的恶果。

海因希里的工业安全理论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人与物的关系,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安全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该理论曾被称作“工业安全公理”。

2.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概念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是指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涵洞、市政基础设施等施工过程中发生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一种行为。

3.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分类

由于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

3.1按事故原因分:

根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建筑安全事故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容器爆炸、锅炉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等类别。其中易发的和伤亡人数最多的是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坍塌事故等五类。

3.2按照事故的等级分:

根据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四个等级。

4.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成因

4.1按照海因希里的理论进行安全事故的致因分析,造成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4.2.1施工管理原因:

4.2.1.1安全管理不到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对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未能有效控制;

4.2.1.2施工安全投资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少,防护器材质量差,机械陈旧老化,缺乏作业的安全环境及安全措施;

4.2.1.3企业缺乏或不落实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不落实,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不及时;

4.2.1.4特种设备未检先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未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虽然编制了却不落实;

4.2.1.5农民工安全技术低,自我防护能力差,缺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4.2.2技术措施的原因:

4.2.2.1临边无防护或防护不规范;洞口虽有盖板,但无防止盖板移动的措施;

4.2.2.2脚手架搭设不规范,架体外侧无防护网、内侧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无防护或防护不严;脚手架板未铺满或铺设不严或不稳,其整体性差;

4.2.2.3安拆脚手架、塔吊等时,作业人员没有系安全带,或使用不当;

4.2.2.4施工机械带水作业,未及时检查保养就投入使用;

4.2.2.5电缆、电线老化、破损漏电,多根导线任意绞、挂在闸刀开关上或保险丝上或直接将电线头插在插座上;

4.2.2.6堆放材料超高造成倒塌或起重吊装材料散落;作业人员将废料随手往地面扔;拆脚手架时,拆下的构件、扣件随拆随扔;立体交叉作业时上下层间没有设置安全隔离层;

4.2.2.7机械设备安全装置不可靠或失效,圆盘锯无防护罩,塔吊的“四限位两保险”不齐全或失效,机械设备运转中进行维护;

4.2.2.8坑槽开挖未按规定放坡,基坑支护不符合要求,排水措施不畅通;

4.2.2.9模板支撑刚性不够,强度低;

4.2.2.10塔吊起重钢丝绳或平衡臂钢丝绳断裂;

4.2.3监理工程师履行安全监理责任不力;

4.2.4一些管理部门履行管理责任不到位。

5.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预防对策

根据海因里希的事故预防原理(3E原则):①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技术措施消除或预防或减弱或隔离危险、有害因素。②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施工人员掌握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知识和技能。③Enforceme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预防对策可归纳如下:

5.1技术措施控制:

5.1.1严格工序管理:在工序上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的基本原则;

5.1.2严格各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和落实,对脚手架、基坑支护、模板、施工临时用电、物料提机、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危险性较大的各项施工方案,必须经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对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等实行专家论证审查制度,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5.1.3施工图控制:设计单位对有关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设计意图、结构特点、施工及工艺要求、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设计交底;组织施工单位、勘察、设计、规划、环保、消防、安全等有关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图纸审查机构严格进行施工图纸审查;

5.1.4实施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各种安全设施、防护装置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施工序、质量通病防治等技术交底制度;

5.2人的行为控制:

5.2.1项目经理、技术、质检、安全管理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等实行资格上岗制度;

5.2.2监理工程师实现执业资格上岗制度,进行旁站监理,实施对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及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与检验工作;

5.3物的因素控制:

5.3.1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质量控制:从材料、产品进货进场入手到检测合格、投入使用层层把好质量关;

5.3.2设备控制:设备进场后进行标识、实行挂牌制;落实机械设备的安装、拆卸、验收、检测、使用、定期保修、维护、改造和报废等管理制度,审查机械设备供应单位的资质能力,生产许可证,审查机械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5.3.3安全设施控制:有关设施设立警示和警告标志;

5.3.4安全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特种设备、大型设备的安全防护和保险装置,检查模板支撑、混凝土凝结与养护状态、钢筋绑扎等情况。

5.4制度落实:施工企业落实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检查制度、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及其他各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事故警示制度、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约谈制度等。

5.5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促使工程质量有效保证;

5.6施工环境:建设管理主管部门和机构加大质量安全管理力度,杜绝无证施工、无照施工、越级施工、层层转包、出卖证照、冒名顶替、资质不符现象发生,保证施工条件和环境。

第7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 股权激励 高管人员薪酬

上市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由此产生了公司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冲突等问题,使委托成本不断地加大,委托问题愈来愈突出。股权激励就是应改善委托问题,降低成本而产生的。它的初衷是使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相关部门就在对股权激励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和经济环境等影响,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安徽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有的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的经营业绩反而下降,上市公司陆续宣布终止股权激励计划,这使得投资者对股权激励产生了怀疑。下面将从安徽的上市公司特征入手,对股权激励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合理的股权激励措施,以期推进安徽省上市公司运作规范化。

1 安徽辖区内的上市公司运行特征

截止2012年12月,安徽省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78家,居全国第十。安徽的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不断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措施和手段,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得到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安徽板块”。这个板块群体具有下列特征:

1.1 资本市场逐步完善,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安徽在行业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大力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环境,安徽辖区内的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市场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安徽省无一家退市公司。科大讯飞公司和海螺水泥公司等上市公司已经借助资本市场的优势,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安徽省企业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票据融资等方面的业绩不错,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且呈现较稳定上升的趋势。安徽省正多举措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如大力推进安徽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支持证券公司争取柜台交易试点等,大力建设层次丰富和结构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使资本市场逐步得到完善,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强。

1.2 安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安徽辖区内发生多起资产并购重组,资产重组成效表现较好。并购重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份、资产置换和单纯控制权收购。并购重组导致控股权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有十多家次由国有控股转变为民营控股。并购重组所取得的成效显著:首先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组并购使安徽辖区一批上市公司的夕阳产业转变为朝阳产业。其次促进了行业的优化整合,造就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如安徽辖区两家民爆上市公司江南化工和雷鸣科化先后参与重组,两家公司产能重组后增加了两倍多,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同时也使江南化工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民爆上市企业。最后提高了上市公司结营业绩:多家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后,两年的平均总资产、总收入和净利润等比重组前一年的数据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从而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增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高管人员薪酬机制不合理

从安徽省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和统计的相关数据来看,长期以来安徽省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管报酬水平普遍偏低,且高管人员“零报酬”较为严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近五年来,虽然高管从上市公司获得的报酬逐年有所上升,但2012年末仍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从统计的样本数据来看,在上市公司任职的高管人员,有20%的高管人员并没有从公司获得报酬,即“零报酬”。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管人员兼任上市公司董事或监事或是由政府官员担任,薪酬却在原单位领取,由此产生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零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运作的非市场行为。第二,高管报酬结构不合理,主要形式是现金支付。从安徽省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统计的资料来看,安徽省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实施的薪酬办法主要有年薪和岗位工资,且薪酬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这两种薪酬结构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薪酬固定部分的多,变动部分的少。二是当期薪酬支付多,远期薪酬支付少。缺少相应的股权激励措施。显然,这样的薪酬结构对高管人员起到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

2 安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现状

截止2006年底,沪深两市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同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和实施,所以安徽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较晚。股权激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对上市公司产生哪些影响,目前实施现状如何,下面将展开论述。

2.1 安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

目前,股权激励的模式有六种: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员工持股、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和业绩股票。从上市公司的有关股权激励资料来看,安徽省的上市公司大多实施的股票期权,少数上市公司实施包括限制性股票在内的股权激励方式,如阳光电源。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优点在于将经营者的报酬与股东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达到“双赢”的目标。股票期权在实施时,经营者没有支付成本或支付很少的成本,如果行权时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可以放弃行权,几乎没有风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票期权只是让经营者分享的是公司价值增值部分,没有支付现金流,有利于降低激励成本,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相对于其他股权激励模式,上市公司更青睐于股票期权。

2.2 高管人员持股的上市公司较少,且持股比重小。

从安徽省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和统计的相关数据来看,安徽省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家数少,持股比重小,且不均衡。从上市公司的年报和选取的样本(20家上市公司资料)统计来看,近一半的上市公司没有实行高管持股政策,即使实行高管持股,高管持股比重较多的公司很少,像鸿路钢构高管持股多达上亿股的公司极少。大多的公司持股的比重小,持股水平在两万股以内。

2.3 合芜蚌试验区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序列

2011年11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这对合芜蚌试验区来说是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将会为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提供巨大动力。合芜蚌试验区的开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计划辅导培训100家以上的企业并列入试点企业,力争完成30-50家企业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试点企业中重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激励的主要对象。股权激励含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三种方式。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必将提高试验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试验区建设。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安徽省上市公司虽然在资本市场、公司治理、高管人员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等方面已做出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安徽省的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在运作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资本运作能力较弱、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业绩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安徽省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高管业绩考评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股权激励结构等,不断推进股权激励有效的实施,促进安徽上市公司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郑军.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东湖高新区企业股权激励试点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

[2]李春玲,苏文艳.基于控制权配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第8篇

【关键词】 骨科患者;安全隐患;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77-01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护患纠纷亦逐渐增多,新形势下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骨科护理工作[1].骨科患者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康复,病情各异,且年龄跨度比较大。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工作压力也越来越重。加上医院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多数医院护理人员缺编,各种因素给护理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2]。为了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及避免各种医患纠纷,需及时查找原因、制定对策,将隐患杜绝于萌芽状态。现就个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室于 2011 年 1 月 -2013年 6 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 76 例,女 40 例,年龄 46 -92 岁,平均年龄64岁。

1.2 不安全因素分析

1.2.1 患者方面:多数骨科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在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容易引发肺炎、褥疮等并发症; 进入下床锻炼恢复期的患者时常可因意外跌碰而导致意外伤害; 个别骨科患者遵医嘱性差,存有想当然心态,可能导致重新脱位或其他骨折附损伤; 骨科患者有较多使用拐杖、助行器的情况,但如果使用方法的不当也很容易发生摔伤。

1.2.2.技术操作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足或缺乏专科护理经验,容易造成技术操作失误引起的医护安全事故[3]。特别是对颈椎损伤或胸腰椎损伤、截瘫等患者进行护理时,其技术操作知识和经验要求都很高,所以在这些患者护理中,操作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也很常见,需特别注意这些危险因素。

1.3方法

1.3.1患者在入院时,护士要与患者及时沟通,评价和询问患者有无跌倒史、生活习惯、服药习惯等[4]。并评估患者的神志、肢体活动等。对有高危情况的患者,要重视日常的陪护,加强巡视,将患者的日常用品放在患者方便取得的地方。并做好防止跌倒和碰撞的标识。对使用拐杖的患者,要帮助患者维持身体的平衡,并增加其安全感,在使用前详细向患者示范和讲解如何使用,并将其调节到适宜患者的高度。拐头要做到防滑,及时更换拐杖的皮块。拐杖底部要垫好棉垫,让患者感到舒适。积极预防患者的压疮发生。使用减压装置,如气垫床、充气床等[5]。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按摩长期受压的部位,以缓解患者的局部压力。翻身的频率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而定,最长不能超过2小时。

1.3.2 加强学习,熟练操作加强医护人员对手术操作、临床护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于每次的实践操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认真地完成。对于临床护理中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2 结果

护理中,要积极预防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及护士的法律法规,并强调护理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在护理服务中,自觉维护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重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护士长要定期对护士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支持护士学习,并倡导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注意护患的沟通。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核心,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法律法规的认识,优质服务意识的教育,还要提高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业务素质,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才能杜绝护理安全隐患,将护理纠纷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冯章伶,甘露. 新形势下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 [J].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9(10) :108-109,113

[2] 文,姜小鹰 . 护理安全预警监测防范机制的建立与成效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7,23(10) :64-65.

[3] 余莉. 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 1) 150.

第9篇

关键词:在线动态安全分析 事故扫描 性能指标

1. 引言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机组、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等各种新型电力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电力系统的结构变得日益复杂,且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稳定裕度,形成了输电瓶颈。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给电力系统运行增加了许多不可预期因素,系统运行动态特性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运营既要保证公平竞争、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促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于经济性的追求可能导致部分区域的稳定裕度下降。所有这些因素促使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面临严峻考验,大面积停电的威胁不断加剧。因此,迫切需要电力系统在线的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控制决策,要求根据电力系统实际的运行工况,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用快速筛选算法对所有的预想事故进行快速筛选后,对于可能引起系统不稳定的预想事故进行详细的仿真计算,判断系统是否失稳,并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表。如何很好的完成上述任务,给电力系统在线动态安全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动态安全分析与事故扫描

动态安全分析能够评价电力系统受到大扰动后过渡到新的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并对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给出适当的参考方案。分析过程的具体步骤为:首先采集初始数据;然后进行事故扫描,筛选出对系统有潜在威胁的严重事故;再进行详细的暂态稳定分析,得出系统稳定性与稳定裕度;最后给出稳定控制对策。

事故扫描是在线动态安全分析的重要组成功能,对于成功的事故扫描过程而言,事故排序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暂态安全评价尺度。对于大规模的复杂电力系统而言,对每个预想事故都进行详细的分析是不必要和不切实际的。准确、快速的事故筛选和排序可以将计算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分析效率。事故扫描就是对大量的预想事故进行选择和排序,挑选出可能导致动态安全危机的故障,目的是为了动态安全分析系统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选择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对预想事故集中的每一预想事故进行筛选和排队,以正确识别出预想事故集中所有可能导致系统失稳的预想事故,以便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暂态稳定分析,并给出暂态稳定控制对策。

适当地选择可能威胁系统稳定运行的预想事故,进行详细暂态稳定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合理地减少分析的计算量。在没有忽略潜在严重事故的同时,仅对最严重的和最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能够提高在线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系统的计算速度,根据故障严重程度给出必要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3. 暂态稳定性能指标

一般从事故切除时刻系统的状态和事故后系统结构的强弱两方面来考虑如何定义反映事故严重程度的性能指标,即考虑事故对各发电机的影响以及事故后网络吸收暂态能量的能力。

定义暂态稳定性能指标还需要考虑性能指标对系统性或地区性事故的敏感性。一般事故对系统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系统性事故,如联络线事故,其波及面广,受扰机组多;另一种地区性事故,其波及面较小,受扰机组数目相对较少。

在能够间接反映事故严重程度且能够快速计算获得的性能指标中,经过分析比较,可以采用以下6种性能指标表征事故的严重程度:

(1)事故清除时刻与事故前发电机转子角度差值的绝对值之和;

(2)事故清除时刻与事故前发电机转子角度差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

(3)事故清除时刻发电机的动能之和;

(4)事故清除时刻发电机动能的最大值;

(5) 事故清除后一瞬间发电机的加速功率与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比值之和;

(6) 事故清除后一瞬间发电机的加速功率与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比值的最大值。

分别用PI1、PI3、PI5和PI2、PI4、PI6表示以上6个指标,6个指标分别反映系统性事故或区域性事故对系统的影响。

采用以上6种性能指标,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系统性事故或区域性事故发生后,事故对各发电机的影响和事故后网络吸收暂态能量的能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事故对系统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

4. 综合性能指标法

由性能指标定义可知,性能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系统元件事故的严重程度,指标值一般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若直接利用原始数据计算,就可能突出某些数量级特别大的性能指标对排序结果的作用,而降低甚至排斥某些数量级较小的性能指标的作用,导致一个指标只要改变一下单位,也会改变最终排序结果;若利用每个事故在不同性能指标下的序号来确定该事故的严重性,必然会改变原有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所以不能准确的反映事故之间的相对严重程度。因此,需要对指标值进行规格化处理,使各指标值统一于某种共同的数据特性范围,将数据压缩到区间[0,1]上,再求得综合性能指标值。这样,既消除因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和数值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又不会改变原有指标值之间的差异,。

将规格化的性能指标值求和,得到综合性能指标值,并按大小排序选出严重事故。具体步骤为:

(1)通过潮流计算得到系统事故前的稳定平衡点,记录系统平衡状态各发电机的转子角度;

(2)采用时域仿真法对系统从事故前积分至事故后半个周波,记录事故清除时刻的转子角度和速度,事故清除后的机械功率和电磁功率;

(3)计算性能指标PI1和PI2;

(4)计算性能指标PI3和PI4;

(5)计算性能指标PI5和PI6;

(6)对性能指标值作规格化化处理;

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实际情况,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值数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对性能指标值作规格化处理:

(2-13)

式中: , ,p、q分别为事故跳闸支路数和性能指标数,m为系统支路总数。

(7)将规格化处理后的性能指标值求和,得到综合性能指标值;

(8)按照综合性能指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出严重故障,根据需要选取前N个事故,待采用精确算法进行详细分析。

5. 结论

仿真算例表明综合性能指标法具有较高的严重事故捕获率,不足之处是各性能指标值与综合性能指标值均不能绝对反映事故之间的相对严重性。

对于大规模电力系统而言,获得指标值需要进行的大量暂态稳定计算,可以采用并行计算方式来提高计算速度。由于这种事故扫描方法所耗费的时间主要是对每个事故积分至事故清除后一小段时间所需的仿真时间,因此比较快捷,可以满足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快速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成军,茹锋,许扬. 大电网在线暂态稳定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综述[J].江苏电机工程,2004,2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