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03
导语:在马拉松训练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马拉松 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比赛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三种。马拉松在公路上举行,可采用起点、终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路线,或起点、终点不在同一地点的单程路线。
2012年11月18日,杭州的秋天午后。落叶堆积路旁,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人们相继奔跑着从风景如画的西湖边经过。与其说这是一场马拉松的较量,倒不如说是一场属于跑者的嘉年华。两万多人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穿过西湖的秀美风光,穿过都市的高楼林立,奋力冲向此行的终点—钱塘江畔。
魏江雷又一次出现在这条世界上最美的马拉松路线的跑道上。杭州马拉松赛事沿途的风景,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前面的二十公里,就像乘着风在跑。沿途要穿过小山、竹林、茶园,风景特别漂亮。加上季节正好,茶树的香味扑鼻,让你总想伸出手,去摸摸那些绿色。”
几个月前,他刚刚在兰州完成了一趟马拉松征程。短短两个月内,魏江雷相继参加了杭州、北京、上海、厦门四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他还远赴日本,参加了东京国际马拉松赛事。
“每个城市的马拉松都有不同的特色—兰州马拉松是国内最高海拔的赛事,杭州马拉松的沿途线路非常美,厦门马拉松创下了参与人数之最。”对魏江雷而言,每一场马拉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我享受马拉松,因为它可以成为全民参与并一同分享情感和欢乐的大Party。”
当跑步成为习惯
为了纪念儿子子尤而开始马拉松之旅的经济学者柳红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跑过马拉松;一种没有。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间有一道门,推开了就能通行。只是人们常常视而不见,或不想推开,因为那是道需要花力气去推的门。”
魏江雷的故事,则要从“奔跑”二字开始说起。2000年,为了控制体重,还在美国加州工作的魏江雷开始跑步。当时,他的住所周围拥有的环境非常适合运动。“开车只要五分钟,就能来到一个绿树环抱的山脚下,那里甚至还能看到野兔、小鸟等小动物。”用他的话说,“在这样的风景下,不跑步简直就是浪费!”
魏江雷一直是个热爱运动的人。他打过六年高尔夫,也和朋友一起攀登过玉珠峰。但最终他却选择了在跑步这项运动中落脚。“这是一项受场地、装备、年龄甚至天气条件限制相对较小的运动方式,非常方便参与,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跑步。经过锻炼,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特点也更适合平地上的长距离跑步运动。”
跑,这个简单的动作,为魏江雷在美国的五年忙碌时光中,添上了最为难忘的一笔—先是从快走开始练起,然后能连续跑15分钟,逐渐到半个小时,再到一口气跑完十公里。这一组听上去简单的练习过程,却花了魏江雷整整一年的时间。“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体能,更需要毅力和恒心。但当你体会到跑步带来的乐趣、并爱上跑步之后,跑步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在大部分人看来,比起其他运动,跑步是一件枯燥的事,“很多人甚至觉得连续跑几个小时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开始跑,就会感受到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乐趣。”平日里,魏江雷的工作非常忙,一大早就出门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即使在车上,也需要处理邮件、看报告和回复电话,所以,在工作状态下,他很少有机会关注身边的风景。“只有在跑步的时候,才有机会让自己投身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一边跑,一边看到绿色的树叶和金色的夕阳,这样的环境让我充分放松,舒缓工作压力,精神状态就会变得特别好。”
魏江雷看过的最美的风景,是在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也是他平日里最喜欢的跑步场地:这里有塑胶跑道,而且树木丛生、空气清新、视野开阔。2011年的秋天,为了准备北京马拉松的赛事,魏江雷约上三五好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练习长跑。那是一段三十公里的路程,魏江雷跑起来却并不疲倦。还剩五公里就完成练习的时候,魏江雷无意间一个抬头,看见了即将落山的夕阳,霞光浸染了路边的风景,满眼都是金黄和翠绿。不知是谁突然说了一句,“哇,可以跑一辈子!”魏江雷突然被眼前的景色触动,铆起劲来和朋友一道往夕阳的方向努力奔跑。这个画面让他至今难忘,“我还记得当时看到的一草一木,看到的西下斜阳,甚至还能想起自己闻到的味道,那是特别美妙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十公里跑,到现在每周要跑五六十公里,至今,魏江雷已经拥有了十三年的“跑龄”。“要是一周不跑步,总会觉得周身不舒服。”跑步,成为了魏江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马拉松的态度
“跑步是一项运动,而跑马拉松则是一种态度。”在魏江雷看来,马拉松这项运动不仅仅意味着42.195公里的赛道,更意味着一种坚忍不拔、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2000年开始跑步练习后,魏江雷就迫不及待的尝试挑战马拉松。最早,他跑的是二十公里的半程马拉松。“当时觉得最多跑个半程就够了,自己并不想再挑战更远的距离。”而他与全程马拉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生在2011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事中。“当时本想依然报半程,但是半程被报满了,于是只能跑全程了。”他总是用“将错就错”来形容自己的“首马”经历。
4小时29分32秒。这是魏江雷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的成绩。跑完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之后,魏江雷就深刻体会到全程马拉松对于身体、心理、精神的要求。“跑到半截,因为体能耗尽,会觉得身体前面挡着一面难于逾越的墙,再要往前跑起来,就会觉得特别艰难。我们管那个感觉叫‘撞墙’。”
和半程马拉松相比,全程马拉松对于跑者的身体素质、忍耐力、心理等素质的要求更高,更难于完成。所以,不管是半程还是全程,都会出现阶段性的让跑者觉得很痛苦的“坎”。“首马”“撞墙”之后,魏江雷意识到,如果要继续跑全程马拉松,就必须在身体和精神上继续提升自己。“如果训练量不够,还要挑战半程甚至全程马拉松,只会对身体带来伤害,这其实违背了运动的初衷。”他坚信跑马拉松不能靠盲目地挑战—仅靠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不顾及身体的承受能力,是不可能征服这四十多公里的。因为有了多年的跑步锻炼,因此跑完半程马拉松对魏江雷而言并非难事。“但全程马拉松依然算是个挑战,所以成就感必然更大一点,毕竟付出的努力更多。”
“身体素质、体能储备、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意志品质……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让你在跑全马的时候有‘苦不堪言’的感受。”所以,关键在于科学的训练。“一套不错的运动装备,最基本的饮食、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魏江雷的眼中,马拉松跟其他运动一样,都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惟其如此才能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跑步训练的过程确实很枯燥,但这个过程会对身体和精神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唯有长期坚持,才能笑到最后。”
马拉松跑进生活
出于对奔跑的执着和钟爱,魏江雷甚至将马拉松一路跑进了自己的生活里。联想为跑者开发了一套“乐疯跑APP”软件,还推出了一款防水、防尘、防摔的运动智能手机。“作为联想集团中国区的CMO,能把周围许多同仁以及我本人的爱好同品牌推广工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幸运的。”在他的提议下,联想不仅参与支持了许多国内的马拉松比赛,还邀来CCTV主持人于嘉、刘建宏、王凯,国际探险家金飞豹,国际时装设计师李鸿雁等许多喜欢跑步的知名人士,组成“乐Phone跑者”团队,“希望他们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力,鼓励周围不跑步的人都跑起来,一起拥抱健康、快乐的生活”。
魏江雷还有一大批同样也在企业界担任高管职务的朋友,例如万科的毛大庆,百合网的慕岩,阿里巴巴的付,他们也都是马拉松的爱好者。“这几位跑友和我一样,平时的工作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我们都在通过马拉松,让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去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同时能舒缓压力,让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正能量’。”
魏江雷对自己的训练有着一套详细的计划。他理想中的跑步训练节奏是每周三次,每次最少十公里,每周总计五十公里。其中,某个工作日跑十公里,周六一般跑十到二十公里,周日一般跑三十公里。而每周的三次训练中,其中两次是搭配速度、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
跑那么长的训练距离,平时都想些什么?“就拿周日的三十公里为例。跑第一个十公里,脑子里都是工作上的事情;而第二个十公里,就开始想其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跑到第三个十公里,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跑的时候就会抛弃所有的念头,开始注意路边的花花草草。因此也是一个放松的过程。”
虽然会为自己制定严格的锻炼计划,但魏江雷从不给自己的马拉松成绩定目标。“名次和成绩不是我所看重的。我目前的成绩维持在4小时20分左右。不管成绩好一点还是坏一点,只要跑起来,我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马拉松是一种态度。不光是对生活的态度,更多的是你为人处世的态度、你对工作事业的态度。”魏江雷把马拉松比作一个品牌的构建过程:只要你坚持,不放松,在一个方向上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这个努力的结果就一定能被别人看到。“马拉松特别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也可以成就很多人的生活态度。”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跑下去。”魏江雷说。
魏江雷谈马拉松
马拉松运动有哪些注意事项?
跑步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值得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进来。但是,要想成功抵达终点,享受完成目标的愉悦,真正感受马拉松的魅力,就必须科学地调配步速、呼吸、体力等。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参与马拉松比赛,哪怕只是10公里或者20公里的分赛段,其实都能反映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所以,科学的训练是参与马拉松比赛的前提。训练量不够的时候非常不建议直接去挑战半程甚至全程马拉松。在平时训练中,需要坚持的精神,但也需要量力而行。比赛前还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比赛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体能,注意呼吸节奏的调整,适当补充能量和水分,以及用意志品质去克服“撞墙”,还有比赛后的排酸、恢复性慢跑等内容。
跑马拉松时需要哪些必备品?
首先是要找到一双合适的鞋子,目前国内外运动品牌都有自己的跑鞋系列产品;如果要从事半程或者全程马拉松,可以请一些更专业的朋友帮忙挑选更适合自己足部特点的跑鞋,比如根据自己的足弓高低,跑步的时候脚习惯内翻还是外翻,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非常专业的跑步鞋。此外,也可以根据天气特点而配备运动速干T恤,压缩衣,压缩裤,运动外套等等。
如果跑步距离在在30公里以上,就需要补充水、电解质、微量元素以及能量胶(powergel),运动饮料可以采用佳得乐。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许多手机APP软件都能直接应用在跑步训练当中,以更轻松的方式激励跑者努力积攒跑步里程,让跑步变得更加专业、科学、有趣。联想自主开发的跑步软件“乐疯跑”APP就能实时记录运动速度、路线和时间,计算消耗的热量,查询天气状况,推荐跑者路线,在社交网站上和附近跑友实时分享,还能在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等更多社交平台同步分享。
《跑步者世界》
《跑步者世界》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跑步杂志是世界跑步领域的权威杂志。
本期封面故事《你的运动方式没问题吗?》现存有越来越多的跑步者比以往任伺时候都更加重视跑步技巧的重要性
而其中也引申出一个问题你的运动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在RyanHall创卜第一位美国人不到60分钟就跑完半程马拉松的纪录后,没过多久体育记者就开始把焦点转移到他的步伐。《Marathon&Beyond》杂志更把HaIl的跑步过稃描述为既轻松又简单,他的双腿非常纤细修长,跑起步来是那么地有节奏。没锚事实上跑步就该如此一当你觉得运动总会让自己更提不起劲时,不妨想想是否该做些什么改变了!
希望自己的注意力能越来越集中且越来越健康吗?参加五公里的慢跑活动吧!《立刻报名》中的计划有助你达到超乎想像的目标。
《跑步时代》
对于跑友来说,《跑步时代》或许是《跑步者世界》之外令本让你喜欢的跑步杂志。它提供给你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的信息,正确的训练计划与方法,以及全世界各地马拉松赛的讯息。
本期封面故事《四种意想不到的治疗肌肉酸痛的方法》。当你进行了一周长距离跑步之后,你认为休息一天就可以缓解肌肉的酸痛。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周,多数是两天后,你就不得不重新调整你的跑步计划,因为你感觉到疲惫是如此挥之不去。专业跑者知道,对于长期的长距离跑步训练来说,有效的缓解肌肉酸痛的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你跑得时间更长,并且保持跑步的速度。TERA MOODY,2009年世界锦标赛马拉松选手。MAGDALENA LEWYBOULET,2008年奥运会的马拉松选手。BRENTVAUGHN,2011年全国越野冠军。就让他们来告诉你,意想不到的治疗肌肉酸痛的方法是什么。《越野跑者》是本致力于越野跑范畴内的专业跑步杂志。它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跑步者到户外体验越野跑的乐趣,实现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以提供专业的建议为使命,以帮助越野跑者保持身心健康,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使他们的越野跑充满生机。其编辑密切关注、跟踪有关越野跑的每
个最新动态,从而做出深入的报道,让无论是越野跑的初学者还是老手,都能从杂志中获得收益。同时,在杂志网站省略中.一年四季都在不断更新着各项越野跑赛事。
理由一:跑完马拉松,你就可以在你的车上、家里、衣服上贴上42.195的标志,而且是合法的哦!然后默默接受路人崇敬的眼神!
理由二:可以有一个正经理由买全新的装备了。跑马拉松是要训练的,为了跑下40多公里的长度,装备一定要买合适了。得买舒适的跑鞋、运动裤神马的。都要跑马拉松了,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嘛!
理由三:跑马拉松的人身材一定不会差。原因很简单啊,需要定期锻炼和长跑,不仅会提高耐力、速度,而且身材也会变得棒棒哒!
理由四:比赛当天会超激动的!街边加油助威的亲友、群众,如果去国外跑还可能会有加油鼓劲的乐队,再配合冲线后拿到奖牌的澎湃心情,简直就是一场热闹的大趴体!
理由五: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非常棒的体验!如果问马拉松跑者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最怕无法完赛。”但是一旦完赛,那种成就感和轻松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事情给不了的!怪不得很多选手跑完会内牛满面。
理由六:当你正在路上痛苦地坚持着,这个时候陪你一起坚持、给你加油打气的人,可能以后会变成你的朋友哦!想一想,虽然你落后了,跑到夕阳西下,这时候还有一路同行的跑者,不用语言,只默默跑着就是一种默契和鼓励。如果一起跑过好几场马拉松,那种浓厚的情谊,自然是不消说的!
理由七:最重要的来了,跟爱跑步的朋友一起交流的时候,你可以牛逼地说:“对啊我跑过马拉松啊!”那种骄傲和自豪,啧啧啧!
理由八:跑完马拉松以后可以尽情吃一些平时不敢吃的高热量食物,一场全马很耗能量的!跑步之前就计划好跑完以后的美食清单,跑起来都有动力了呢。
理由九:跑完步以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好不容易跑完马拉松,好好歇歇,可以一周都不跑步了!戴着自己的奖牌,躺在自家的沙发上、床上、地毯上。
与此同时,跑步这条路上也聚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流,亲朋好友、女神男神、土豪乡绅乃至明星,四海之内皆成跑友。无论想跑哪里,跑在哪里,你都注定不再孤单了。
原来大家都开跑了
2008年第一次跑北马时,身边大多数人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也很怪异,居然有人敢去跑马拉松,那一定是个疯子。“马拉松是普通人能跑的吗?”“这得跑多少小时啊?”这样常识性的问题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提出来了。如今,周围跑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疯子们成了规模,也就没啥好新鲜的了。
如果你周末在奥森跑上两圈,一定会听到四周游人的赞叹;小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蹒跚着跟着你跑上几步,而成年人则会说:“真不错,下次我也跑几步。”很奇怪跑步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对于大多数人,它似乎是一种本能的吸引。大部分跑友是通过跑步以后渐渐结识的,朋友间互相影响,走上马拉松赛道的,也比比皆是。
除了这种陌生人、朋友圈之间的传染,跑步对身边人的影响则更直接:男女朋友、夫妻、兄弟、姐妹,乃至父子、父女、母女等等……如今,一带一甚至一带多的模式在跑步圈里非常普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三年前,许多马拉松爱好者还都是孤军奋战。跑步虽然有巨大的魅力,但是不要以为,所有人都能从头至尾得到家人的支持乃至效仿。
其实,不跑步的不会轻易理解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跑步,既要计算跑量、上传数据、写跑步日记,还要参加约跑和训练营……自掏腰包天南海北地去比赛,也没见你赢过一分钱奖金。不是说跑步便宜吗?这怎么还开始败家了?更不用说,那些玩超长距离越野跑的疯子们,每个月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怕是比工作还努力,平时家务做得就少,这下简直就是不着家了。
曾经有一位跑者跟我说,他的宝宝刚出世,他四十出头,可是身体比年轻人还健康,宝宝的出世让他更多了一份自豪感和责任心,他相信跑步会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一定能胜任好爸爸的角色。但是一个久未联系的亲戚突然在QQ上给他留言:“我们都觉得你不该再跑马拉松了,你四十多了,身体跟年轻人不一样,应该多保养了。你有孩子了,你的身体不止属于你自己了,你得为你老婆孩子负责啊。”“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无语……”
科普的工作任重道远,如果处理不得当,跑步导致家庭矛盾也绝不是夸张。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好心劝说,到逐渐支持,再到尝试跑步,最终一起跑向赛道,对于血脉相通的一家人而言,这真是个美妙又艰苦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许多如石砚秀与她的父亲那样激励人心的例子。
跑马一族永远不缺乏新鲜血液,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人、女性、白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除了亲朋好友外,你会发现跑者的名单里涵盖了社会各界的名流:你微博上关注的名人、房地产大享、电台主播、电视台主持人、某企业高管、商业精英……怎么也都隔三差五地传个跑步轨迹上来,让你颇感迷茫,“原来他/她也跑步?”转眼间,似乎每个人都在讨论与跑步相关的事:穿什么鞋、戴什么表、配速多少、跑量几何、PM2.5是否爆表……
参赛难度有如春运抢票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几年前北马的报名还没这么紧张,其他城市的则更加轻松。想当初,比赛报名会拖上一两个月,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这个城市是否想去、最近的训练状态如何?比赛时工作会不会很忙?你可以先观望一下,也许会转去别的吸引你的比赛,或者在报名截止前的几天,再去报名点交费。即使没报上,也没关系,去跑吧、多威之类的跑步俱乐部转转,多半会有剩余的名额。
而现在,这样悠闲的报名节奏,你根本没法体验到了。今年从北京、上海、广州,几个马拉松的网报基本上不亚于春运抢火车票的节奏了。甚至港百、杭州威斯跑山这样原先“小众”的比赛,都是瞬间报满。
想比赛,你必须关注各赛事的官网、微博、各大跑友会的赛事消息,当然,你也可以关注一两个跑圈内部的热心跑友。此时,你需要:一、向单位领导请半天假,理由自己想。二、检查家中宽带是否畅通,该交费交费,带宽不够的增加带宽。三、头天晚上保证睡眠充足,保持体力充沛。四、吃饱早餐,喝一杯咖啡提神,按时坐在电脑前。五、报名开始,按步骤填写报名表,提交,刷!六、不要气馁,再刷……以上皆为跑友笑谈,不过也不乏真实体验,从侧面反映出报名的火爆状况和残酷性。
报名参赛这事,网络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对于现在还不会上网的骨灰级跑友们,真是不小的挑战。从赛事组织者的角度,火爆的场面固然可喜,不过也应从人性化、方便跑友的角度多加思考,避免“一票难求”打击了跑者的积极性。
马拉松比赛:稳定增长
2013年,中国田径协会计划内的马拉松比赛就超过30个。传统的比赛,除北京、上海、大连、厦门四大赛事之外,广州、天津、重庆等去年起新生的赛事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一些偏远的小型马拉松比赛,如鄂尔多斯国际马拉松、丹东国际马拉松,也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当然,2012年曾举办过的个别马拉松,如鲅鱼圈马拉松、大连滨海路木栈道马拉松今年没有再现,但是同时吉林和龙国际马拉松、营口国际马拉松赛又粉墨登场。今年的比赛总数仍然略有增长。
从多项赛事网上报名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看出马拉松市场的繁荣。跑友们似乎不知疲倦,永远兴致勃勃地期待着下一场比赛。在跑步圈中有个百马俱乐部,成员们的愿望就是,一生跑足100个马拉松。可是现在比较疯狂的跑友,一年就能跑十几、二十几个马拉松,百马之约,其实易如反掌。甚至有人还提出要跑千马!简单算一下,如果每周一马,一年约跑50个马拉松,完成千马,需要20年!保持20年身体强健、体力超人,这是怎样的雄心壮志!也只有马拉松爱好者,会有如此疯狂的想法。当然,以量取胜只是马拉松人群中一小部分人的追求,赛事报名紧俏所折射的,其实是加入马拉松大军的新增人群数量众多,以及网上消费的普及、便利对体育比赛的影响。
比赛数量增长、比赛地域分布广,无疑是跑者之幸。对于广大马拉松爱好者来说,如果能在自己所在的省、市主场作战,既节省了交通、住宿等旅行花销,又避免了长途奔袭的舟车劳顿,当然不可错过。同时,对于那些喜欢四处尝鲜、借跑马之名行旅游之实的跑手来说,无疑又增加了许多选择。不夸张地说,包含越野比赛在内,即使一周一赛,也不可能跑完国内的所有比赛。比赛多,无论是从何种角度:旅游、备战、创造PB、攒积分,你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制定你的年度参赛日程表。
当然,目前国内的马拉松比赛在组织、线路规划、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外成熟的知名马拉松,如东京马拉松、新加坡马拉松、柏林马拉松、旧金山马拉松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报名混乱、领物麻烦、厕所设置不够、运动饮料不足、交通管制提前解除、终点打印证书或领参赛包排队等状况频频被跑友诟病。马拉松是跑者的比赛,也是组织者的比赛,只有从跑者的角度出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才能获得跑友们的认可。另一方面,比赛组织水平低也体现了我们马拉松理念和历史传统上的差距。
越野跑比赛:遍地开花
与马拉松比赛相比,越野跑比赛近几年的增长势头则更猛。越野赛的兴起其实是马拉松选手日渐成熟的某种必然趋势。对于本身喜爱挑战的跑步人群来说,更刺激、更虐的越野比赛,无疑是他们释放多余能量的不二之选。之前在马拉松赛道上并肩奔跑的他们,如今摇身一变,肩背水袋包、足登越野跑鞋、怀揣能量胶、手持登山杖,重新相聚在山野之中。以前见面打招呼,都是“XX马你去吗?”现在则改成“XX百公里你跑不跑?”
越野跑比赛与马拉松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训练。马拉松的训练手段再多,无非就是各种跑:配速跑、节奏跑、间歇跑、长距离慢跑(LSD)……而准备越野比赛,你需要练习山地,由于爬升多、路陡、路况不佳等因素,所谓的“跑”山,很多时候都是在走。山地跑,体能仅仅是一方面,你还需要大量练习在各种路况奔跑的技巧:上坡、下坡、爬台阶、土路、碎石路等等。越野比赛耗时长,百公里或百英里以上的比赛,需要十数小时甚至24小时以上。所以在训练方面,一是要延长训练的时长和距离,一方面要针对性地进行夜跑训练,并在补给方面进行模拟适应性训练。最后,在装备上你还要下一番功夫,依靠更轻量化的水袋包、手杖、头灯等装备,达到比赛中补给充足、适当保暖、确保安全等功效,又不影响你全速奔跑,这除了细心选择、参考老手建议,还真得小规模地败一回家。
2013年国内中小型的越野比赛,有宁海50公里越野赛,威斯杭州西湖跑山赛、五岳寨国际越野跑、万达长白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黄崖关长城越野跑比赛等;大型越野比赛,有大连百公里、北京门头沟TNF百公里、沂山百公里、大理苍山洱海百公里比赛、香格里拉超级跑、黔东南雷公山超百公里比赛等。相比几年前的稀缺,如今的越野比赛已足够算得上供应充足。只是参与的人数都不算很多,一般也就在几十到几百人的规模,比起马拉松比赛动辄数千上万的参与者,还是很可怜的,毕竟中毒很深的家伙是有限的。
境外越野比赛:疯子的选择
不过,在任何领域里,都有极端的例子。一些胃口较大的耐力跑者,已经不满足国内相对稀缺的越野比赛资源,转投香港、东南亚、日本、欧洲,甚至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越野比赛,如香港100、香港大屿山100、马来西亚沙巴100、UTMF(环富士山)100英里、UTMB(环勃朗峰)100英里、意大利330巨人之旅、恶水100英里……
今年有三百多名内地选手参加了1月份的香港100公里超级超野跑挑战赛;参加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赛的中国选手有11人,其中九人完赛;国内越野跑的佼佼者运艳桥、邢如伶、珊瑚、高清等选手参加了全世界最吸引人、难度最大、级别最高的UTMB环勃朗峰极限耐力赛;而著名的意大利330巨人之旅,则有荒城、陈漱文、奥巴巴、金飞豹等好手挑战,遗憾的是耐力赛好手杨源在此次比赛中发生意外,不幸遇难,为2013年中国选手参加境外越野比赛添加了沉重的一笔;极地跑者(吴少刚)今年挑战了大名鼎鼎的恶水超级马拉松,另有五名志愿者陪跑。恶水的特点是气温特别高,而极地又是常年穿五趾鞋参赛,跑上一段薄薄的鞋底就会发烫,所以今年他特意准备了很多冰块,几双五趾鞋轮流放在冰水里降温,以保证他的脚不会被发烫的鞋底磨出水疱。
此外,如果你关注越野赛和中国人的表现,就很难不发现一个名字—陈盆滨,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总是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级越野比赛中,发挥稳定,屡有斩获。另一位高人是长居欧洲的胖胖熊(网名),他的参赛讯息一般只能从其博客中略窥一二,其频率之高、比赛难度之大,令人咋舌。年初,他曾参加过英国一个距离460公里、上升11950米的冬季越野比赛,在博客中他如此描述:“暴风雪终于到来了,11级的狂风,卷着密集的雪花,像子弹一样袭来。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呼啸,像群狼在怒吼,说话要在耳边狂吼才能听见。密集的雪花完全遮挡了视线,头灯毫无用处,视野不超过五米。雪已经没到了大腿,看不到任何路的踪影,只能靠GPS定位。这时候,我们正走在通往Windy Gyle的山脊上。这一段三公里长的山脊,又名King's Seat,一侧坡度稍缓,而另一侧,则是深达300米的悬崖。我们五个人紧靠在一起,小心地沿着GPS指示的路线行进。面前,除了面粉一样飞舞的雪花之外什么也看不见,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左手几米开外,是黑洞一样的悬崖……”极限的越野比赛,不是你有一副好身板就可以轻易挑战的,如此艰苦的比赛,即使是越野好手们也会望而却步。
境外比赛的特点是:景色美、难度大、服务好、理念成熟,不过有个致命的缺憾—费用高,这也是让大多数爱好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越野比赛由于往往地处山区,对于路线勘定、补给、服务的难度都比较大,对于赛事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又是相对小众的项目,各方的支持和投入难以像对待马拉松比赛那么给力。
民间赛事:锦上添花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近两年民间赛事明显增多。有些组织者往往本身就是越野爱好者,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的吴秀华(香港100公里的发起人)和大连的于雷(大连100公里和大理100公里的创始人、主办者)。对于热爱耐力项目的人来说,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赛道,让其他爱好者来跑、来虐,绝对是另一种享受。相对于其它官方赛事而言,民间赛事在资金、人力、物力、赞助等方面肯定有较大局限;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更懂参赛者的感受,在赛道设计、赛事服务等领域做得更贴心、更细致,在参赛者中间形成了很好的口碑。
作为济南奥运火炬传递的第44棒火炬手,韩兆忠的步伐英姿飒爽,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65岁了。作为泉城长跑队的队长,韩兆忠在今年的4月份发起了“迎奥运,跑向北京”的活动,600公里的路程,他们用脚步一一丈量。31名队员在韩兆忠的带领下,用长跑宣传奥运的方式,途经山东、河北、天津,历时10天最终到达北京奥组委总部,以此表达泉城儿女对北京奥运会的衷心祝福。
年龄,并不能衡量生命的质量;而生命,从来都是因为激情而年轻。这位65岁的老人,以一颗赤子之心,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七年磨一剑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难忘的日子。韩兆忠就有了“迎接奥运,跑向北京”的想法,并于2002年元旦成立了泉城长跑队。在此之前,他在济南青松长跑队担任了16年的副队长。“迎接奥运,跑向北京”,这在当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很大胆的设想,当时泉城长跑队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跑马拉松的水平,为此他们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济南宣传着北京奥运。
在资金方面,他们完全是自费筹资,曾经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节约一毛钱,迎奥运,跑向北京”,此外就是每年的会费,活动的资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着。
从周一到周五,队员们各自分散就近训练,周六队员集中训练,根据最近期的项目制定训练计划。他们的训练一般从早上四五点就开始了,有时是沿经十路、经一路延长线、东外环、市立五院的25.8公里,有时是沿燕山立交桥、邢村立交桥的30多公里的路程。
7年来,他积极组织队员开展一系列迎奥运宣传活动,并在市辖六区三县一市举行迎奥运万人签名活动。2007年以来,他们还进行了“跑向北京”队员选拔,最终确定长跑队员31名,其中女队员11名,平均年龄56岁。此次长跑路线沿104国道,经齐河、平原、德州、东光、沧州、青县、静海、天津等地,于4月22日抵达北京。在向北京奥组委呈交泉城市民万人签名横幅后返回济南,全程600多公里。他们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落到了实处,一路北上,把泉城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奥运精神传递到每一站。
泪水中的欣慰
现在的泉城长跑队跑了很多场次的马拉松,获得了很多的奖项,这些都是通过这些老年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训练换来的。
韩兆忠说,从2001年7月13日到2008年4月12日,从树立正确、明确的“迎奥运,跑向北京”的目标,马拉松队员的训练、资金的筹措以及获取社会支持,到正式启动,他清楚地算过,一共是6年零9个月,2464天。
泉城长跑队成立之初,有人说队里能跑马拉松的只有一个人,当时韩兆忠很不服气,鼓动了5个人进行训练,当第一次的6小时里程跑下来的时候,韩兆忠哭了,他说,“为什么哭了呢?一个原因是这次的成功说明我们能跑,了泉城长跑队不能跑的言论,还有就是可以给其他人做例子,我60多岁的人都能跑,其他人也能跑。”到了2006年,长跑队的规模和实力开始壮大起来。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他们通过颁发奖杯、奖状等各种方式给予激励。
因为队员的年龄都比较大,各方面的意外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每次长跑,韩兆忠都为队员担着心,提醒队员要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负责,每次长跑训练他们都准备好各种医疗自救药品。每当最后一个队员到达终点,韩兆忠的心才算放下来,年年如此。
慢慢地,大家的自我保护意识都得到提高,各项训练都得以顺利进行。
在跑向北京的马拉松中,他们采取骑行、跑步结合的方式,平均每人每天跑步20公里,骑行40公里。由于资金紧张,老年队员们住在简陋的旅馆里,有时5个人挤在一个不到30平米的房间,对于已经跑了一天的这些五六十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可是韩兆忠说,辛苦我们不怕,跑马拉松的人都要能吃苦,只要能跑到北京去,我们就很高兴,就有动力。
理念提升了实力
韩兆忠说,我们泉城长跑队有三个理念宗旨:一个是以跑为主、兼练别样;第二是经济跑和健身跑因人制宜,量力而行;第三个是老中青结合,科学训练,可持续发展。总的目标就是让济南的业余长跑与山东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特点相匹配,跑出山东老年人的气势。
现在韩兆忠的泉城长跑队正在积极备战9月份的泰山国际登山节和10月19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10月19号的北京国际马拉松,非常能体现我们济南泉城长跑队的实力。”此次的北京国际马拉松他们一共报了58个马拉松全程,其中女子20人,年龄最大68岁,男子38人,年龄最大的74岁。马拉松里程从天安门到“鸟巢”,全程是42.195公里。“我们长跑队以40-60岁年龄段为主力,60岁以上的还有17人。对于我们泉城长跑队来说,我们的老年马拉松实力在全国来说也是很强的。”
而在11月底,在上海还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韩兆忠将继续带队参加。3个月内参加3场马拉松赛事,我怀疑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说会不会比较吃力。面对疑问,韩兆忠自豪地说,“这个我们不怕。我们曾经有两次在8天之内参加过两个马拉松,有的队员甚至第二次的成绩比第一次还要好!”
好心态和好毅力
追溯到韩兆忠长跑的起点,成就他这位老年长跑健将的个人经历中,最让人感慨的就是平常人最缺乏的――毅力。
韩兆忠39岁才开始喜欢长跑。1982年的时候,他在交通学校做班主任,当时济南市举办元旦越野比赛,班上有长跑比较好的同学,他便以这两个学生为核心,挑选队员成立长跑小组,他也跟着学生一起锻炼,有时骑自行车有时跟着跑,算是陪练。后来学生毕业了,他也再没有把长跑放下。
别看现在韩兆忠身体硬朗,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在以前他的身体可特别不好。三大顽疾一直困扰着他:感冒、过敏性鼻炎、胃痛。但是开始长跑之后,这些老毛病逐渐好转起来,这让韩兆忠尝到了甜头,觉得长跑是个好事情,没坏处,还锻炼了身体,这个事得坚持下去。对长跑也从简单兴趣变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他总结了健身的四个方面:健身意识、行动、毅力、健身效果。核心在毅力,因为毅力决定了健身效果。韩兆忠自豪地说,“近18年来我的医药费几乎为零,2006年被摩托车撞伤,一共花了209块钱,不到两个星期我就开始跑步。”对于健身,韩兆忠十分认真地说着他的心得:“早觉悟,早受益,70岁不算晚,关键是要行动起来,让健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韩兆忠有着让人羡慕的好心态,好似一个可爱的老顽童。他说,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快乐人生的重要因素。还笑言自己现在是属骆驼的,能吃能喝耐渴耐饿。韩兆忠几十年热衷于长跑,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在周围的圈子里也算是一个名人。但是对长跑的痴狂,多少会让他忽略了家庭,曾经老伴跟他发牢骚的时候说,“你知道别人都怎么说你吗?人家都叫你疯子!”韩兆忠只是呵呵一笑,说就说呗,跑步又不是什么坏事。虽然老伴有时唠叨几句,但是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出来跑马拉松,“不制止就是支持了”,尤其韩兆忠担任奥运火炬手之后,家人更是以他为自豪。
长跑让韩兆忠有了一个好身体,好精气神,也结识了一群同道好友,与伙伴并肩而行让韩兆忠的老年生活更加有意义。这或许就是马拉松的魅力。
Han Zhaozhong, 65 years old, a thin and tall old man who looks extremely delicate, is a master sportsman of long distance running. He broke the record and won the gold medal of the 1500-meter race in the provincial sports meeting in 1992; won the gold medal of the 800-meter race in the national elderly sports meeting;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whole marathon for 13 times from 2004 to the end of 2007. In 2006, he won the title of ational Star for Athletic Race?
作为三大德系豪车中在个人汽车消费市场做得最好的品牌,宝马在体育营销上也是动作频频。2014年,宝马不仅再次组织了高尔夫运动顶尖高手角逐的大师赛,还包揽了大大小小的各类高尔夫赛事;不仅如此,在马拉松赛事上,从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到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都有宝马的身影。宝马在体育营销上不遗余力的投入,为它赢得了2014创新营销峰会“2014年度最佳创新营销案例奖”金奖的桂冠。
如果回顾一下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历史,会发现宝马与体育营销的历史渊源,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策略:一是选择体育精神与宝马品牌理念相契合的体育项目,二是长期、系统地对所选项目进行战略规划,从品牌和产品的角度,进行技巧性的策略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宝马不仅利用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将体育营销做到了极致,还在高尔夫、马拉松、帆船、花滑和击剑等体育项目上有长期的投入,这些体育项目所传递出的体育精神,从不同维度契合了宝马品牌所蕴含的精神,例如不断超越、优雅绅士、个性尊贵等,让人们在从事一项运动时,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宝马。
宝马在与这些运动项目全方位、长期的合作中,将其品牌内涵与运动精神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宝马品牌对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影响力。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坚持与专注,无论是对宝马的销售还是品牌塑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宝马VS运动:灵魂深处的相通
在选择运动项目上,宝马的标准是首先选择与宝马品牌理念相契合的体育项目,其次是这个项目在中国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受众群在哪里,如何做到落地等问题。
从宝马目前合作的体育项目来看,它们传递出来的精神,无一不是宝马品牌内涵的再体现。无论是高尔夫、花样滑冰、帆船、击剑,这些运动项目都与宝马所倡导的“创新美学、艺术运动”有着深层次的契合,技巧和美学是这些体育项目十分突出的特点,它们与宝马产品本身对精准、速度和美感的把握一脉相承。
例如,说起高尔夫运动,人们脑海中不假思索闪出的关键词,大多是绅士与尊贵。高尔夫运动是力量、激情与智慧的结合,是一项非常阳光和绅士的运动,球手在高尔夫运动中,既要充满力量与激情,又需要克制,才能精准掌握好力度和角度,在挑战自我中体验丰富的情感,获得由衷的乐趣,这和宝马个性尊贵、独特的美学品牌及精益求精的品质不谋而合。
而宝马长期支持的另一项体育运动马拉松,它的魅力在于人类对耐力和意志力的双重挑战,马拉松选手在长达42.195公里的赛程中,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来跑完全程。这也是宝马品牌与马拉松结缘的原因,一直以来,宝马都在秉承这种不断自我超越、激情运动的精神。
帆船赛对于航线的设计和风向的把握,需要非常精准的技艺;花样滑冰更是技巧与艺术的结合,这些与宝马产品本身对精准和科技的把握,一脉相承。
这些运动项目的参与者与观众中,也许只有一小部分是宝马的消费者,但是随着高尔夫、马拉松这些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宝马可以借助对这些体育赛事的支持,将它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让他们在情感上与宝马产生关联。在未来的3-5年,其中的一部分参与者和观众,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会有更换自己车辆的需求,这时候,也许宝马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体育营销就是坚守
与在体育赛事上寻求曝光度不同,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态度是坚守和持续,选择了一个运动项目,就会深入持续地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推广,就很好地诠释了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这个理念。
宝马致力于推动高尔夫运动的历史长达二十多年。1982年,BMW杯国际高尔夫球赛在英格兰组织了首次BMW高尔夫邀请赛,业余爱好者们受到各BMW经销商的邀请,进行了6场区域性锦标赛,之后在离伯明翰不远的著名球场贝尔弗进行总决赛。1998年,宝马将BMW杯国际高尔夫球赛引入中国,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业余高级赛事,极大地推动了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到今年,在中国直接参与人数已经达到近5000人。
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赞助并不止于此,由宝马组织的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包括――BMW PGA锦标赛(英国),BMW国际公开赛(德国),BMW锦标赛(美国),BMW大师赛(中国),宝马还主办了世界上最大型的业余高尔夫比赛――BMW国际高尔夫杯。
始于2012年的BMW大师赛,今年将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上升至一个新高度。今年的BMW大师赛不仅见证了来自5大区域的72名优秀选手的精彩角逐,还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高尔夫礼仪的著述《宝马高尔夫礼仪宝典》,将文化元素引入到这项绅士运动中,为高尔夫运动增添了文化底蕴。
在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中,宝马还将未来的潜在消费者――青少年――纳入到整个推广体系中。2013年,“宝马青少年发展计划”落地,宝马青少年高尔夫启蒙训练营在上海、广州、成都和北京四个城市拉开帷幕,训练营依托校园平台招募学员,并聘请经验丰富、技巧卓越的专业教练进行高尔夫启蒙培训及相关活动,旨在通过这项“绅士运动”,培养青少年正直、自律、为他人考虑的“高尔夫精神”,优秀学员还有机会参加宝马“海南之旅”高尔夫夏令营,更切实地感受高尔夫运动的独特魅力。
从业余赛到大师赛,再到青少年发展计划,宝马对高尔夫项目的推广,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高尔夫运动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及国际高尔夫世界中最重要的成员。当高尔夫球爱好者在感受高尔夫运动的魅力时,也领会到宝马所倡导的个性、尊贵的精神。
宝马与马拉松运动也可谓历史渊源。早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宝马集团首款电动车BMW1602就担当了马拉松项目引导车的重任,由此开启了彼此合作的先河。从2013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开始陆续赞助上海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2014年,新BMW 3系倾力加盟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全新纯电动车BMW i3作为引导车和计时车亮相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历史重现,宝马与马拉松再续前缘。来自全国各地的宝马车主、员工和品牌爱好者组成了“BMW方阵”,在奥运冠军吴敏霞、叶诗文、陈若琳等的带领下,在上海国际马拉松的赛场上展现了宝马品牌以及BMW i3所代表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坚持梦想的精神。
与此同时,宝马爱心基金在全国近40所乡村小学里开展了以“全力以赴,为爱奔跑”为主题的年度马拉松长跑活动,BMW经销商、爱心车主和童悦之家的孩子们组成“悦跑团”,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享受奔跑的快乐。
无招胜有招
在宝马看来,体育营销战略是一种品牌营销,而品牌营销的至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本人就是一名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在他看来,体育运动对宝马的意义,在于可以拉近宝马与消费者的距离,升华“BMW之悦”的内涵:自我成就、集体荣耀,让宝马品牌更富有情感号召力和影响力。
以“宝马青少年发展计划”为例,青少年并不是宝马的客户,但通过支持、帮助那些热爱高尔夫、在高尔夫运动上有天赋的青少年,将加深这些青少年对宝马的认知和情感。未来,他们有可能会成为宝马的潜在客户,一旦他们有消费豪华汽车的能力,宝马将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
马拉松赛也是如此。实际上,在庞大的马拉松赛群体中,宝马的客户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宝马选择将马拉松赛作为体育营销的重要项目,其目的也正是通过与马拉松赛,给马拉松爱好者带来跑步的快乐,并让他们将这种愉悦的情感与宝马关联,从而对宝马品牌留下正面、积极向上的印象。当这个人群中的一部分人经济能力有了提升,有能力消费豪华汽车时,也会选择宝马。
11月24日晚8点,我把即将在次日开赛的,2012年北京马拉松(以下简称北马)的领物包全部倒在了床上。然后,对着满床的各种物件,开始慢慢的整理它们。当我拿起一张上面写着“限时4.5小时”红底白字的长方型号码薄,并小心翼翼的别在那件准备在北马上穿着的比赛服上时,我的心情,竟开始莫名的忐忑起来。那是一种既有不安又明显带着喜悦的紧张感。而这种感觉,上一次出现,还是二年前我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的前夜。没错,从那时开始至今,我第二次出现这种如进考场前的激动感,是在我为2012年第32届北京马拉松做官方“兔子”的时候。
什么是“兔子”
而马拉松比赛“兔子”一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领跑员”。其作用是让其他的参赛运动员在速度上有个参考,可以调节各自的节奏和步伐,节省体力,以便能跑出更好的成绩。其作用,基本等同于荒野里让猎犬追逐的目标;而猎犬,则代表着参加比赛中的运动员们。马拉松比赛中的“兔子”分两种:一种是专业运动员的“兔子”,这种“兔子”一般是赛事组委会花钱请来的。同样,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可以不是专业运动员,但却一定要比参赛运动员的成绩还要专业,特别是控制速度的能力一定要超强,说好配速多少就是多少。给专业运动员当领跑员的“兔子”,一般会在赛前就与其带领的运动员约定了会带其跑多远(一般专业“兔子”会带专业运动员跑至25公里至30公里),因为给专业运动员当“兔子”的“兔子”,其能力基本都是在30公里之内能跑出一流运动员成绩的人(过了30公里后,一般都会掉速),他们跑完30公里基本都就退场。不过,偶尔也会有专业运动员的“兔子”在比赛中超水平发挥,最后直奔终点拿到冠军的。
而马拉松比赛中的另外一种“兔子”,则是为业余选手准备的。这些“兔子”们基本都是由业余跑者组成,他们志愿在比赛中充当某个时间段的领跑员,一般是由该赛事的组委会统一选人。不过,不管什么级别的马拉松比赛,除了官方指定的兔子外,同时也经常会有很多经验丰富的热心跑友,主动在马拉松比赛中扮演非官方性质的“兔子”领跑员。随着马拉松热在国内呈井喷式大爆发,马拉松比赛中的“兔子”已被各赛事组委广泛使用。同时,这些后背贴着某个限时时间段号码薄的可爱“兔子”选手们也得到了参赛者的热烈推崇,逐渐成为了赛场上不可缺少的别样风景。不过,不管这些业余的“兔子”们是帅哥还是靓女;是限时3.5小时兔子还是限时6小时兔子;是官方指定的还是跑友自愿的……在比赛中都必须具备同样的素质:那就是“靠谱”!装备要靠谱(配速表)、配速要靠谱(比赛时的预定每公里配速)、成绩要靠谱(到达终点的总时间要与你当“兔子”的限速时间吻合)。
2012北马,作为阿迪跑者,我是官方限时4.5小时的兔子,这个时间段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马拉松比赛中,能做“兔子”的选手,除了丰富的比赛经验外,其马拉松的真实水平一定是高于他所领跑的时间段半小时或半小时以上。我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27分,所以,我便选择了把握是百分之二百的“限时4.5小时兔子”。
经过赛前与想在此时间段完成比赛的跑友们的交流和探讨,我发现把马拉松目标设定在430这个时间段的跑友,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赛前经过相对认真系统的训练,但却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人;二是已经跑过了几次全马,之前的全马成绩在5小时左右的跑友。把自己全马的目标预设在这个时间段的人,一般是全马经验不充足,在比赛中对速度的控制没有什么感觉的跑友。所以,这个时间段的他们,需要一个在整个比赛中按430相应速度跑,配速稳定的靠谱兔子。而对于我来说,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只靠谱的430“兔子”,才不枉“北马官方兔子”这一称号。所以,我在赛前,谨慎的准备又准备。
“兔子”的利器
赛前,我特意问别人借了块比我自己那块405表更实用的配速表;同时,准备了绿色兔耳朵和绿色气球。兔耳朵是为了扮可爱,好让北马比赛中跟我这只430“兔子”一起跑的人感觉到美好。而绿色气球,则是北马赞助商阿迪提供。在马拉松比赛中,组办方为了能让众多业余选手在比赛中及时找到与自己的预定目标相对应的兔子,一般都会在官方指定的领跑“兔子”身上绑上不同颜色的气球,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比赛完成时间段。
每个马拉松比赛,有“兔子”的时间段和“兔子”所配戴的气球颜色没有固定模式。通常,比赛开始前几日,赛事组办方都会对外公布其有领跑“兔子”的时间段和相应所配戴的气球颜色;一般情况下,有领跑“兔子”的时间段为:3:00、3:30、4:00、4:30、5:00、5:30、6:00等几个成绩的时间分段;它们经常会使用黄、绿、粉、蓝、红、橙等颜色的气球标识。每个时间段的“兔子”,一般会有二~三人分别担当。
“兔子”的战术
在北京马拉松开赛之前,我早早在微博上晒出了2012北京马拉松全程中,做为430“兔子”计划配速表,即:前半程按6分10/公里一6分15/公里的配速跑(也就是说在北马比赛中,每公里的配速,最慢不超过6分15,最快不超过6分10);而从21公里后,则按照6分15/公里左右的配速跑。同时,考虑到很多业余选手都会在马拉松比赛的37公里左右出现被称为“撞墙”的体能下降的疲惫反应,既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掉速。所以37公里后,我则准备把配速调整到6分20—6分25左右。
而在赛前四天中,我则按自己在北马上430的目标配速,试跑过2次30公里。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身体和脚步能牢记430相应速度跑起来时的那种速度感。 “ 兔子”的幽默
在得知自己有幸成为2012年北马官方兔子后,我就上网搜索了很多关于怎么样才能在马拉松比赛中成为一只优秀“兔子”的资料。其中,有一段“阿迪混子”所说的话给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说:当“兔子”的,除了准确的配速外,还需要你讲更多的话,开更多的玩笑……
于是,我上网搜了大量的笑话:国际版本的、地方版本的、特定级别的、级别的等等。每一个版本,我都挑选了几个段子熟记于心,就等着北马比赛那天,给那些跟随我跑的跑友们解闷所用。就这样,我紧张来紧张去,终于盼来了2012年北马开赛这一天,也终于盼来了我期望以久的,能作为北马官方“兔子”站在比赛起点的时刻。
加上这一届,我一共跑过三届北京马拉松。虽然每一次的经历都很特别,都足己让我铭记一生。可在2012这一年,为北马当“兔子”的经历,却让我体验到了另外一种我所参加过的二十几场马拉松和超级马拉松赛中从未体会过的感觉。那就是在比赛中,享受独乐不如众乐的美妙,以及帮助别人达成目标的那种满足感。
北马比赛那天,从开始到结束,98%的时间,我都是在按照自己在赛前制定的那个配速计划在跑。虽然,单从4.5小时这个官方规定的完成时间来说,对我来说是很容易搞得定。可是作为一名官方“430兔子”,在比赛时的感觉,却远远没有自己跑比赛时那么轻松。相反,在整个比赛中,我自始自终都有一种无穷的压力。不过这种压力,却一直让我感觉相当美妙。
说“压力”,那是因为我在北马的比赛中,整个人显得很是紧张。比赛时,我平均每隔2秒就会看一次表,生怕速度控制不好,把跟在我身后的那些业余跑友们带崩溃了。起初,我的配速表是戴在右手腕上的,后来嫌看起来麻烦,就索性拿在手里;再后来,又觉得拿在手里也不方便,又举在眼前;最后,又因为总举着配速表在跑,胳膊太累,又把表重新戴在手上……在北马当官方430“兔子”的这42.195公里的路上,我一直都是在如此这般,不停的变换姿势的看表过程中度过的。
有一个全程都跟我在一起跑的跑友,开玩笑说我一定是北马当天所有“兔子”里,舞台表现最紧张的一个。之所以自己会如此紧张,那是因为我以前参加比赛时,不管是马拉松,还是越野百公里,基本都是以“吊丝”状出场。不戴手表,更不会按配速跑。比赛时的速度也全凭自我感觉,跟随着耳机里播放的劲爆舞曲,想快就陕,想慢就慢,想怎么跑就怎么跑。正是因为以前总是这样吊丝惯了,所以这次北马,我才会如此紧张,如临大敌般的做着各种准备,不敢有半点闪失,甚至连MP3我也不敢戴,就怕在北马中影响了自己作为“兔子”的配速。就连这次北马赛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也是我所参加过的二十几场的比赛里,睡的最早的一次。
如果有一项没有,绞尽脑汁也不能将就凑合,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安排一天的行程,是我最喜欢的事。于是过去的几年中,我在课余时间里各处探寻料理店,看摇滚演出和插画展览,幸运地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不知疲倦地去过和以前有那么点不一样的人生,期待永远能找到新鲜事可做。
生活之于我,不只是一蔬一饭,更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过去的2014年,我最幸福和最糟糕的时刻都是在10月19日那天。作为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一的举办地,秋天的北京是中国所有马拉松跑者的梦之城,我早早地报名、定宾馆、买好车票,在最关键的十月上旬里,我计划坚持训练,虽然终究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度过。我对此次征程的要求并不高,在关门时间内完赛就行,和速度相比,我更想安安全全地完成这42公里。
万万没想到,抵达北京的当天晚上,兴奋的劲头还没多久,赛事主办方就发来短信,通知明天重度雾霾蓝色预警,建议大家量力而行。
“你还跑吗?”很多人问我。
“来都来了,现在问这个?晚了。”
3万参赛人中有多少人退赛呢?不知道,何况并不重要。我住的宾馆外就是纪念堂,也就是赛场的起点。凌晨时分,我握着手抓饼望着窗外,今天不会有日出或日落,只有大雾和空气污染。但当我收拾妥当,走进关卡重重的等候区,看到五颜六色的人群铺满广场,突然觉得,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也无所谓。
全程马拉松的参赛男女比例大概是10:1,而且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几乎没有,一个跑团的大叔领队和我打了声招呼:“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就来跑全马呀!”我羞涩地笑,丝毫霸气都没有,心想万一没跑下来可就丢人啦。
鸣枪开始之后,我随着人群悠悠地跑过天安门、庆丰包子铺、老城街,不断告诉自己稳定呼吸别激动别着急。路上看到很多戴着口罩甚至防毒面具的家伙,心里念叨着,这算是一次免费的口罩博览会了。
在路上再次遇到打扮成孙悟空的跑者,妆容和身段堪比六小龄童,所到之处一片叫好声:“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还有高兴得唱起来的:“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大师兄冲我们拱拱手,挥舞着金箍棒奔向前方。
还有在东营见过的豹子大叔,仙女姐姐,猪八戒双胞胎……此刻的马拉松,就是平日里看起来或许羞涩平常的我和你共同的舞台。
进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噩梦是什么样:公园里的跑道是没有尽头的上坡下坡,而路边的长椅上躺满了走都走不动的人。我的膝盖和脚骨也早就疼得要命,但是每次碰到救护车就想,再跑一阵儿吧,马上就结束了,就这样撑下来,连云南白药喷雾也没排上号地一直跑了下去。
而且啊,只要我一停下来,总会有路过的大叔,冲我说,不能停,停了就再也跑不动了。或者是,加油加油小姑娘。
我点点头,是啊,加油。
胃里早餐的手抓饼早就消化光了,我的动力也就是跑到下一个路边的补给站,吃香蕉、吃蛋白棒和小面包。最救命的是来一小袋榨菜,因为长时间跑下来,身体最缺的是盐。
最后冲刺的一公里,是记忆中最漫长的一公里。广告牌外的观众喊着加油,疼痛好像突然消失了,我不断超过前面的人,一个个超过他们,我在人群中看到努力挥手的爸爸,他刚从新疆赶回来,而路过他的时刻,其实只是一瞬间而已。
“爸爸!”我也冲他挥手,我没能喊出来“我完成了哦,你女儿很棒哒”!
土人罗德曼
“中午做了个试验,11:40下楼,走去星之健,跑步机5公里(18分30秒左右),洗澡,走回来,食堂吃个饭,回到办公室,13:00。基本可行,稍显紧张。”
“加班间歇去健身房跑步,时速16起步,呼吸和体力都自感不错,就是腿有点发飘,估计是没吃晚饭的原因,后加到时速17.2,16分钟4.4公里。怕晕倒,赶紧停跑。休息一会,再跑3公里,时速13加到18,约11分40。”
……
上面两段微博的主人叫“土人罗德曼”,目前在某大型地产集团的营销部门任总经理。他说自己其实不善言辞,但一说起跑步总是滔滔不绝,“这是我最得意的地方”。不久前他参加MBA同学聚会,每个人都晒成就,他说自己现在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了。而他近期的目标是,明年初的香港100公里比赛能跑进14小时。而他所有的同学、朋友中,没有人能做到。这也是他觉得活得更有意义的地方。
知道自己能跑,是高二的事。1976年出生的罗德曼,一直比较瘦弱,学校里的运动会从来没他的份。但他喜欢跑步,早操之后,同学们照例会在操场上跑1圈再回教室,他就跑2圈。高二那年,1500米跑他进入了前6名;到了高三,变成了前2名,仅次于体校生,于是他意识到“我还可以”。上大学之后,学校测试1000米跑,罗德曼的成绩令老师印象深刻,于是允许他在田径队训练。好强的他,白天跟大家一起练,晚上自己偷偷练。“进校第一次参加6000米的训练,那是我第一次跑长距离,又是跟一些大二大三的师兄跑,我不肯服输,跑得太猛了,跑完就虚脱了,是被大家扶回去的。”后来,他多次参加省市大学生运动会,1500米、5000米都拿过第二名。
罗德曼认识土人登山俱乐部的朋友,是2002年在扬州参加了他生平第一次马拉松比赛上。“土人”最初由几个登山爱好者发起,他们喜欢登雪山,没有赞助,经费也少,只能是极度危险的阿尔卑斯式攀登。一些志同道合的男女,最后成为终身伴侣,“土人”的创始人“一山”和“魔戒”,便是一例。如今,“土人”的登山、竞技等板块都非常活跃,罗德曼的另一个身份便是上海“土人”竞技版的版主,负责线下竞技活动的召集。
大多数运动项目,对于选手的年龄要求不能超过30岁,因为30岁之后状态基本就走下坡路了。只有长距离的跑步、游泳、铁三等耐力有氧项目,才会在30岁之后渐入佳境。因为人在年纪渐长之后耐力会越来越好,身体机能、肌肉组织也会达到最佳状态,再加上运动经验的累积,个人对于训练、比赛时间的自由支配,并且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从事此类运动项目。据统计,美国的马拉松选手以40—44岁者为最。年轻人也很少有时间和耐心,每周3-5次、每次1-2小时从事此类耐力运动项目。而不少国际著名运动员也会在退役后参加此类长距离耐力项目。国内的马拉松赛上也不乏六七十岁甚至以上的老年人,有的成绩居然好过年轻人。
生长在安徽农村的罗德曼,很早便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没有优势可言,非常想通过一种方式证明自己,而跑步正是这样一个机会。
“长跑,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必须靠花力气努力苦练,而我的骨子里是能吃苦的。所以,只要我想做,我能吃苦,我就能做到。后来面临考试、升学、就业时,我都这样对自己说。这是长跑对我最大的帮助。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长跑的原因。人家干1个小时,我可以干2个小时。”工作中,他也是自认没有讨巧的本事,所以很卖力地做事。进入目前所在的地产集团后,虽有起伏,但基本上一直在升职。
一开始是傻跑,现在罗德曼越来越有经验了。他通常会提早选定下一年的跑步赛事,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今年年初,他参加了厦门和香港的马拉松,成绩都在3小时10分以内,均达到了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而这两次赛事,都是为了其后的北京100公里赛热身。至于年底的上海马拉松,那是罗德曼每年的大考,他想成绩更好一点。
忙的时候,即便再不想动,罗德曼也会坚持一个星期跑3-4次。中午的时候,同事们吃饭了,他去跑步;晚上加完班,他也去跑。不跑的话,他觉得自己的状态会很差,“就好像有件事始终没完成一样”。每到一座城市,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罗德曼都要用跑步的方式在这里烙下自己的印记。公园,马路,山丘,他说这样可以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在IBM工作的Drogon,看上去像是80后,人很聪明,说话也挺有意思,实际上却比罗德曼大3岁。他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跑步,一种很单纯的状态。用罗德曼的话说,“看到他,你就知道什么是纯粹的人了”。他也很喜欢这种状态,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自己很难达到,所以就喜欢跟他们在一起。Drogon和他太太机器猫,也是“土人”里的一对佳偶。因为志同道合,“土人”的家属彼此也很熟悉,经常会互相串门,聚会,旅行。
跑步,对装备没什么要求,罗德曼最大的爱好就是买鞋,还有能量胶之类的营养补给,后一块,他说“铁人”里的Bruce是专家。
“铁人”的聚会
6月末的一天,上海铁人俱乐部的创办者Bruce在他位于乌鲁木齐南路的俱乐部里举办了2012年戈壁的分享会。“土人”、“铁人”济济一堂。其实,“土人”之中不乏铁人三项的爱好者,而Bruce自己也是成绩不错的马拉松选手。不过,相比之下,玩铁三则更需要有钱、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