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新课标

时间:2023-03-14 14:48:04

导语:在语文新课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新课标

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如今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新课标方案以研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转变以及前景趋势。其目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导,强调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作用,创造出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不拘泥于教材并且要超越教材,使学生得到发展能力上的升华,以达到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概述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现状

我国的新世纪教育改革开展已经小有时日,当今新一轮的初中教育改革亦筹备启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新课标的理念必将更加深刻地走进教学。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新要求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可见新课标是一场综合性的全面改革。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力度,并且新课标的出台避免了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感知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现状

全面且个性地培养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应试影响,人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受教育时间长,不过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学习的语文学习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机械的记忆学习并不能得到学习能力。这样的状况会日益偏离素质教育,很难顺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转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能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等待和默默接受是不能够使学习达到主动追求知识所能达到的作用的。显而易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发思维的有效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指“从语文学科中选择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创建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充分利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方法

1.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联合国曾经提出,“学生应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因而,教师应当将语文知识变无趣为有趣,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变活,做到真正地生活化,使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味,从内而外地有欲望来表达自己。学生一旦产生了探究兴趣,这样就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对教师课堂气氛的合理烘托还是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都是可以发挥出极大作用的。

心理学中提到,当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会进入一种与之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教师适当提示,学生继续思考,这时学生内心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

2.既要重视课内引导,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教师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导学生积极查阅工具书,每天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设计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尽管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需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语言材料,以吸引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提出疑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鲁迅少年时期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原因会使作者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就要求教师适当适时地交代给学生作者鲁迅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特殊感受。教师可以提供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给学生加以补充来扩大知识面,并且强化刺激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既要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可以灵活科学地加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把学生从枯燥无趣的语文“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就必然会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究性潜质,并且现代教学手段的确可以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当代的初中生对现代科技前端有着极大兴趣并且掌握得比较扎实,教师可以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和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4.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004.

第2篇

一个人思想伦理的道德观决定了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世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说伦理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中学培养的道德观念,可见将伦理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

一、伦理教育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中的体现。

1、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社会需求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集体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是不可或缺的的科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1)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需求。在社会中,假设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交流,那么他们之间就会中断联系,没有交流的社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瓦解。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传输,教授学生如何与别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和沟通。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进行训练,听、读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种准确理解外部信息的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和谐的沟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才不致因为不良的交际方法而引发社会出现混乱。语文课程中伦理教学的目的正是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用语和文明用语,使他们具备交际伦理的素养,在与人沟通时做到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除此之外学习交际的礼节礼法以及交际的技巧,伦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教会了学生用优美的语句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并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生物超越

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中介,人类创造了语言,但同样人类也因为语言而生存。人所具备的内在思维是需要借助语言来展开的,而人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内在思维表露出来同样也需要依靠言语,因此说语言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标志。语言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人质化意义,使人们超越了自身的动物性,并且使自己有别于其他的生物。人们把自己的文化通过语言一代代的相传、相教,就形成了教育。在众多的教学科目中语文课程就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授,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伦理教学的学习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熏陶,开启了心智,培养了逻辑思考能力,并从文字中学到了高尚的伦理品质,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之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性,理性让人们实现了对自我生物性的超越,从而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1、以伦理情感塑造为中心

有句话说“理智无力欲无眼”,一个人所具备的理智控制力和人对欲望的控制力比较而言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的欲望,尤其是伦理情感的需求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必须要具备具有一定规范的伦理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伦理情感塑造作为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贴切,让学生用自己的恻隐仁爱之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在《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探讨和拷问,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德载物博爱众人的道德观念,如何在语文伦理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塑造正确的情感意识,这些可以以老师为教学的主导,利用活动时间进行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

2、以塑造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意识为目标

第3篇

关键词:鼓励探究 调动情感 自主学习 学会交流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贯的作法,尽力做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体现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原则,为探究行学习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面对的是刚踏进小学班的、年龄较幼的学生。如何才能使学生以教材为样板学会学习呢?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结果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也死板,达不到启智挖潜、提高能力的目的,为此,可以说,改变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他们能动、互动起来。

首先,自学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浅层的表现形式,因此,指导学生自学是变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教学第六课《胖胖的小手》时,我们可以先叫学生自主选择识字、读书方法,让学生掌握“手、了、上、下”这四个生字,让他们自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说的是通过爸爸、妈妈和姥姥看云云画的画儿,赞扬了云云那双胖乎乎的小手是一双勤劳的手。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变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再以《胖胖的小手》的教学为例,我们可在学生自学生字、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有的学生问:“老师,云云的手会做这三件事,他还会做其他是吗?”为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云云的“勤劳”,我们又可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使大家畅所欲言,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还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第三是,组织学生讨论是变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能动、互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为使学生能动、互动起来,我们可以把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而且浓厚了学习气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由互动推动能动,促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

其次,鼓励探究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具体地说,自学应该是探究性自学、质疑应该是探究性质疑、讨论也应该是探究性讨论,以“探究”为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例如,《手影戏》这课第四自然段,写宁宁想了一下,主动宽容那个陌生的小男孩,那个小男孩也不好意思起来,不再较量了,他们一起高兴得玩了起来。学生学到这里时,老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性自学、讨论:宁宁和那个小男孩后来为什么都变出了鸽子而不变出其他鸟?如变出燕子、麻雀之类?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与同学讨论探究,使学生懂得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语感能力

一、认识语感

1.语感的定义。什么是语感,历来众说纷纭。从研究者对语感这一概念所作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 ,语感本质上属于直觉思维,是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的统一。第二,语感包括三个要素:语感的主体——言语者,即可以是形式的,也可以是内容的,更多的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语感活动——主体对主体语言对象感受理解的过程和结果。第三,语感是语言材料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具有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第四,作为一种能力,语感有高下优劣之分,人的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培养和发展。综合看,语感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也属于心理学、思维学、美学的范畴。因此可以说,语感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它具有直觉性、非自觉性,同时又隐伏着逻辑理智的成份,是具有理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通过直接的感性观照同时达到了对语言本质的感知和了解。

2.构成语感的因素。语感的范围是非常丰富的,诸如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势、节奏、韵律、语序,句式、语体、色彩、情味、风格、分寸直至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粗略地说,构成语感的要素是由语言客体决定的技巧性和受感主体主导的审美性所决定的。技巧性可以通过对重音、停顿、强调的把握,对语法、句法、语序的理解,对文艺修辞、言语变异的领悟等,来学习字词、感知语句,揣摩形象,获得文章的题旨;审美性则需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学识积累等来激活意象,引发想象,唤起情感,体察和审视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和丰富情致。因而,语感的准确与否,程度如何,既有其客观的确定性,也有其模糊的捉摸不透的特性。其实,恰恰是这种“捉摸不透”,才使言语活动更为活跃丰富,才使言语活动取得了文学的质地。

3.语感的功用。语感强的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自由而顺畅地表达思想感情。说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意到笔随;又可以在瞬间对别人的话做出判断、反应,迅速地辨别出各种话的含义,甚至预测出想说还没有说出来的话。这种敏锐的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极致,是学习语言的人追求的目标。语感强,则领悟能力强;语感弱,则领悟能力弱。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语感也成了才干的潜台词。在市场大潮中,快速筛选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战中正确决策,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推销自己,每一样都与语言有密切联系,其间语感功不可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培养语感

1.诵读吟咏,感知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句话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是诵读。诵读吟咏是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国历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并积累下大量的宝贵经验。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诵读经验,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学会诵读,目的在于导引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整体感知言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彩的敏感性。要做到使学生感到听语言如同听音乐一样,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语言音乐家’,应当珍视语言的正确、纯洁。”因此,要加强有感情地诵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语音的综合感受能力。

2.品味语言,领悟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内涵。叶老也认为“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品味语言,反复揣摩体味,这样才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意,脉络,深切体会到作品的情致意趣,增强对语言的感悟性,提高语感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第6篇

一、分析试卷,明确题型

新课标卷大致分阅读与表达两个板块,这与我们高中必修课本中设置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相契合。试卷中,阅读题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两个必考题以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个选考题,共计70分。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两个部分,共计80分。其中,作文与大纲卷的分值保持一致,为60分;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为20分。

具体来说,语言文字应用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部分设置了三个题目,且题型固定,每题三分,分别为第十三题成语、第十四题病句、第十五题连贯,这均属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与大纲卷保持一致。主观题的第十六题无论是新课标卷的前身——宁夏卷、海南卷,还是现如今的新课标卷,近五年来考题的形式并不固定;第十七题与前面的客观题一样保持稳定,五年来均是对仿写这一题目的考查。

二、稳抓基础,讲练结合

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客观题——成语、病句、连贯,均属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把它们安排在前,逐一击破,做到讲练结合,以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轻松得到高考试卷中的这几分。

首先,在复习成语部分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高考成语设错的类型,即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重复赘余、不分轻重、不当搭配、自相矛盾。此外,教师还要配以相关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会出现明知词义却选错选项的问题。

其次,在复习病句部分时,教师应先为学生讲解病句的六大语病,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提高此题的正答率。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规律,抓准标志词来辨析病句。具体来说,标志词分别为:并列词、数量词、介词、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赘余词、判断词“是(成为)”。总结出来后,学生在做题时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在复习连贯部分时,教师应为学生归纳做题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来说,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致性原则。即指主语一致,前后语句相连,句式一致,分类一致,观点与材料统一,音节一致,意境一致。2.顺序。即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其他要素。这主要包括语境、重要词语(指代词、关联词、重复词)和标点符号。

三、剪掉枝叶,突出要点

针对新课标卷中的第十六题,我们教师在备考中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是因为近五年来这一题一直处于变化中。例如2008年考查的是虚词填写,2009年考查的是简明,2010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2011年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2012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所以,我们的复习重点就落在了常见,但还未考查过的题目之中。

通过师生的共同筛选,我们最终确立了以下几个知识点:压缩语段(重点放在热点新闻的训练上)、句式变换(重点放在句子的重组上)、图文转换(重点放在漫画类试题上,兼顾图表类试题)。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方法上要与前面的内容保持一致,即以方法讲解和专项训练相结合,试图用最短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突破本题。

四、拓展延伸,锦上添花

对于仿写题,在我看来,是整张试卷中最容易得分的地方。这就会有人问,最容易还用单提出来系统复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细致入微地探究仿写题,还要让学生背诵仿写中的优美语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那些词汇量少,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拿到一个可观的分数;二是为了让这成组出现的仿写构成排比性段落,在保持主旨一致的情况下应用到我们的作文中。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如何来做呢?我们应先为学生讲明仿写的要求,即要做到貌似神似,也就是所说的形神兼备。具体来讲,就是结构上要与原句保持一致性,原句是动宾结构的地方,仿句也应是动宾结构;内容上要相关或相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原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在仿句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仿写能力。最后,我们再让学生通过对优秀题目的积累、背诵,提升仿写的分数。

第7篇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之族叔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摇(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答案】【D】阙:空缺。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的文言实词全部出自所选语段,需结合文段语境来进行推断。同时,这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几乎都在教材中出现过,体现了新课改高考源于课内、联系课外,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命题原则。

这里所说的常见文言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其中更倾向于考查古今词义有区别变化的地方。可先排查那些古今一致、看起来过于简单的选项。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本题易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应该不难。

【备考建议】

重视教材。备考时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重要实词,善于积累、梳理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注意区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说就是掌握常见文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

基本方法。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有的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摇(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摇?摇?摇?摇?摇B.①④⑥?摇?摇?摇?摇?摇C.②③④?摇?摇?摇?摇?摇D.②⑤⑥

【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这是一道单选的信息筛选题,题干里给出了筛选的唯一标准是“恪尽职守”。考查的点既有信息筛选,又有文意理解,整体读懂原文至关重要。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例如:①不畏强权,不合题意。②作“教授”,论“应按官选人”,符合题意。③任言官左司谏,上奏罢免权贵,符合题意。④任左司谏,上奏不可凭藉小康,萌生骄敌之心,符合题意。⑤任严州知州,节俭理政,不合题意。⑥奏请打开婺州太仓赈济严州灾民,不合题意。

【备考建议】

信息筛选题,先提供筛选的标准,要教会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将句子带回到语境中去阅读理解,看属于什么话题,在说什么,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来判定是否符合信息筛选的标准。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基本方法。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筛选标准,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即筛选关于谁的什么样的信息,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还句入文。把句子带回原文,把握句意。要想准确理解所列文句,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摇(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奉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答案】【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命题内容力求涵盖全文。既有对原文中时间、人物、事件的宏观表述,又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中人和事加以评价的表述等等。解答时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还原细节,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备考建议】

明确地位。重视此题在文言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这是对全文内容大意的概述,错项只有一个,故此题的其他题肢可以作为理解全文大意的重要参考,在此题的提示下,注意回到文章,进行细节对应,结合语境猜测,可以大致读懂原文,为下一步的正确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细节推敲。当选项中有两项相决不下时,一定要比较错误的程度,要把细节理解的微小差异、观点表述的不太严密和与原句相比出入较大的重大错误区分从来,从而分清主次,选对选项。

分析概括。一些同学包括部分老师以为这类题目的选项就是原文中某段文字的直译,这是错误的认识。题干说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而并非翻译或复述。

实事求是。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大意对给3分,“杂糅”、“内治”为给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大意对给3分,“与”、“坐视”为给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词句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因而是高考文言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此题翻译(1)句应注意“否”、“杂糅”、“内治”等几个关键词的翻译。翻译(2)句应注意“路”、“与”、“安”、“坐视”这几个词的理解。

【备考建议】

回归教材。建议在复习时回归教材,重视课本,夯实基础。梳理文言文知识体系,积累掌握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要注意引申义。高中语文课本涵盖了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基础知识,包括常用词、句式、活用、通假等内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我们有效应对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前提。如本题翻译的“路”,可以直接对应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意义;“安”,可以直接对应课文《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意义。

翻译方法。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留、补、删、换、调”。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词语句式。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重点虚词,有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也要调整到位。

找给分点。找准给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句中的重要动词、形容词,活用,特殊句式常常是给分点,务必高度关注。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设计的主要根据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的,而课文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很多同行都奉行“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两种现象交替而形成的以基本知识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但随着能力要求在考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扩大,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教”与“考”之间简单的关系,而是考察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结合我从教十几年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新课标的基础

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烦,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而且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老师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学的,当然教师并不是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喂知识的鸭子,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出让老师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的调动学生全部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行与行之间的、排与排之间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的形势,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适时地鼓励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确,你的思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些鼓励性语言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对学生的表扬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体,还给学生主体的权利

我们部分教师经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导学生,而是给学生讲的太多,就怕学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给学生讲,结果,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我讲的越多的东西学生反而学得不好,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中,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有关“看”的成语,最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学到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学的,由此我渐渐的悟出了课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每次讲生字的时候,都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现在,对生字的学习,我不再用大块的时间,只讲一些易混易错的,其他的自学,学生学得确实也不错;其次,能说得让学生自己去说,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说说对规则的看法,再来评价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对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在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指出本学期要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做批注,写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我从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只要求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行。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显得更轻松一些。

四、注重创设情景,运用合作

第9篇

关键词:课改 发展 活动设计 作业改革

一、改传统观念――清洗大脑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观念指导行动,要在语文教学领域有新的突破,最为关键的是语文教学观念上的更新。”观念不更新,语文新课改就不能有效实施。因此,改变传统旧观念,树立语文教学新观念,清洗大脑旧思想,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改教师角色――转换定位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教材的分析者,而应该是与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开发者。这些“者”的核心,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寻找自己的位置,“应该走下讲台”,构建新型的师生平台,给自己角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胜任新课改。

三、改讲课方法――运用点拨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显然,新课标强调的不是分析,而是点拨。学生可能不懂要点拨,也就是用上三几个字甚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生立即就会领悟过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要改变讲法,运用点拨讲,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分析”中解放出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改教学活动――先学后教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缺少学生“自读”课文、“裸读”课文的初体验,缺乏了沟通、交流的方向。那么,语文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先学后教”。

充分的“先学”,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熟悉感,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有了更大的可能。先学,不是不教,而是有针对性的教,将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

“后教”,不是教师漫天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余文森教授所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先学后教”的“教”要求教师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而且创造精神得到解放。

五、改学习方式――主动探究

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占有材料,广泛阅读,针对问题,组织探讨切磋,共享探究资源;抓住问题,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展示探究成果。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六、改作业设计――促进发展

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现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特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 人文引导,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形式、内容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

1.1自查自究。如教学《生物入侵者》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等资料。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2自描自画。例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的喜爱之情。

1.3自摘自抄。如朱自清的《春》,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语句摘录下来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1.4自展自评、自导自演。教完《石壕吏》让全班学生进行表演练习。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习题,学生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2. 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2.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

2.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2.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3. 关注生活,注重实践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口语练习、搜集荟萃、观察日记、如教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后我布置学生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写观察日记、加强整合。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这“六改”,才能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集(3) 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