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

时间:2023-03-14 14:48:06

导语:在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

第1篇

一个优秀的语音压缩系统要求能够在软硬件资源占用比例低和压缩编解码时间短的同时可以实现多通道语音实时压缩。目前,G.729A算法多是在TI的5000系列DSP上实现单通道或双通道语音压缩,而本设计在现有的TMS320C6711系列DSP平台上使用最少的硬件资源和软件开销,压缩编码解码时间,实现了多通道语音实时压缩解压。

选择语音压缩编码方案

在评价一个语音压缩编码方案时,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质量、速率、复杂度和延时。目前ITU-U已制定的G系列标准。

本系统需要的是一种低码率、语音质量良好、低时延、较低算法复杂度的压缩方案,从低码率考虑就可以排除G.711、G.721、G.722和G.723。G.726在速率为16Kb/s时,语音质量为2.0,这显然是不可以接受的。在余下的G.723.1、G.729、G.729A中,可以看到G.723.1的算法复杂度较大,而且延时较长,所以也被排除。和G.729相比,在算法复杂度方面,G.7 2 9 A有较大优势。实际上,G.729A是G.729的一个简化版本,在语音质量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算法简化了很多。所以本系统最后选用G.729A算法。

G.729A编码方案是电话带宽的语音信号编码的标准,对输入语音性质的模拟信号用8kHz、采样,16比特线性PCM量化。CS-ACELP是基于码本激励线性预测(CELP)的编码模式,每80个样点为一语音帧,对语音信号分析并提取各种参数,把这些参数编码发送。在解码端,把收到的比特流恢复成参数编码,解码后得到各个参数,用自适应码矢序号从自适应码本中得到自适应码矢,用固定码矢序号从固定码本中得到固定码矢,分别乘以它们的增益,按点相加后构成激励序列。用线性预测滤波器系数构成合成滤波器。用自适应码本方法实现长时或基音合成滤波,计算出合成语音后,用后置滤波器进一步增强音质。G.729A算法编码器原理。

硬件系统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器具有运行速度快、性价比高、功耗低、开发快的特点。本系统选择的TMS320C6711是高性能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成功地实现实时语音压缩和解压。

1 系统原理框图

本系统以TMS320C6711为核心,外扩32MB SDRAM和2MB FLASH。DSP仿真器用于DSP的在线调试开发,可以通过软件在线控制DSP的运行状态,并能够查看DSP内部寄存器。PC是开发人员和DSP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通过PC上安装的CCS集成开发环境,开发人员可以在友好的图形界面下对目标系统进行操作。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2 模拟电路接口设计

TLV320AIC10芯片模拟电路设计包括麦克风接口设计和扬声器接口设计,由于TLV320AICl0输出具有600Q驱动能力,足够驱动一个耳机,也可以经过一个功率放大芯片驱动扬声器,所以输出电路较为简单。

TLV320AIC10内置运算放大器电路,可以方便的与麦克风接口,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应当注意的是VMID引脚最大输出电流为5mA,为了防止输出电流超过限制,应当串联一个起保护作用的电位器RPl。

3 数字电路接口设计

TLV320AICl0支持与TI5000和6000系列的无缝接口。TLV320AICl0通过McBSP接口与TMS320C6711DSP相连。

注意,TLV320AICl0采用主模式,由TLV320AICl0向TMS320C6711DSP提供串行通信频率SCLK。MCLK提供TLV320AICl0的工作频率,包括串行通信频率SCLK和采样频率fs。串行通信频率为MCLK的二分频,fs与MCLK关系如下:fs=MCLK/(256×N),N=1,2……,32。在本系统中N为4,fs为8000,故MCLK是8.19MHz。

软件系统设计

本系统实现的目标是能够实时输入语音、压缩,并能把接收到的G.729A编码解压、播放出来。事实上DSP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从外部语音芯片获取采集数据、编码、解码、把解码后的数据送到外部语音芯片播放。本系统采用TIBI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硬件驱动程序和上层应用程序,最后测试了实现结果。系统软件结构。

实验结果

从实验仿真中可以得到,重建语音与原始语音的频率峰值完全相同,都在468.75Hz,这表示G.729A的LPC参数分析和基音频率估计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重建语音在200Hz、700Hz左右有一个原始语音没有的波峰,而且重建语音在800Hz以后的幅度没有迅速下降。这说明二者还是稍有差别的。

第2篇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而忽视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知识的教学,必然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或掌握一门外语,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该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汲取知识,获取信息。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呢?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障碍,只有理解和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障碍,使交往获得成功。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相应的文化因素,以跨文化意识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一、语用失误案例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把学习词汇和语法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只注意词、句的理解,而很少注意篇章的理解,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例1:几年前,我们学校请了一位名叫Steve的外教,在Steve的一次口语课堂上,Steve讲课讲得非常生动精彩,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听课,课堂上笑声不断,突然Steve幽默地问了学生一句:My lesson isn’t boring,is it?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Yes. 这时只见Steve面露不悦,表情有一些尴尬。其实,学生们回答“Yes”本意是想表达“是的,不单调。”但由于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不,很单调。”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2:当别人患了感冒,我们不能依照国内的习惯说:“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Put on more clothes.”“Take some medicine.”等。这种劝告性的关心中国人普遍可以接受,而对强调个性独立的欧美人来讲,无异于“教训”,是不易被接受的。我们应该学习欧美人的习惯,只笼统地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就可以了。

例3:当我们想向他人提出建议把门打开时,我们不要说“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它虽然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分析语用失误案例,把语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好语言知识,又了解和掌握了语用知识,以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应不断渗透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经常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我在教学中渗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1. 餐桌礼仪差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作为主人(host),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homely fare),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大声说笑等。这些行为会让外国朋友感到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西方人崇尚节约,讨厌饭桌上的浪费,在宴请时,主人不会为客人夹菜,而是让客人自行选择,建议客人“Please 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2. 送礼礼节差异:中国人送礼的礼节比较复杂,走亲访友一般都要赠送礼物。人们比较注重礼物的数量和价格。一般来说,礼物越贵越好,而且要双数,因为双数吉利。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再三推迟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礼。西方人送礼不在乎贵重和数量,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尤其是亲手制作的礼物是最珍贵的。主人收到礼物要马上“识货”,立刻开包,还要说“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 is just what I wanted.”等表示对礼物赞赏的话,否则就是失礼的行为。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3. 交谈禁忌差异: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概念不如西方人强,中国人聊天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隐私方面的话题,如年龄、工资、价格等,见面聊天时,问及年龄是为了能够适当称呼彼此,以示尊重。英美国家人士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个人隐私问题比较反感,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可是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的私事,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 从而造成文化障碍。

4. 其他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应向学生介绍相关英语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包括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何将背景知识贯穿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介绍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切实把握中西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别。如学习“Thanksgiving Day”,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角度和感恩节的来源等方面来提升该词组的内涵,再补充一些关于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是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jazz,rock music,rap,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要介绍一下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优美动听的乡村歌曲, 如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约翰·丹佛的《Country Road》和《Taking Me Home》等歌曲。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策略

1. 创设交际语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可以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角色扮演、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交际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可以看到、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

3.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视情况开展口语培训班、英语口语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师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