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电设备实训总结

时间:2023-03-14 14:48:09

导语:在机电设备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电设备实训总结

第1篇

文/卓建华?叶焕锋?徐浙明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时, 以“一体化、系统性和示范性”为原则, 按照基础技能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分别设计, 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

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创建省级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经验,探讨并总结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主要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形式存在。但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设备、场景与企业现状相去甚远,学生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是与企业真实情景相去甚远的基础性实训;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也只能进行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上述情况严重地影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绍兴中专在总结近30年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建设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战略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成功建成“建筑专业实训基地”“化工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确保专业实训室建设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二是相关实训室改建、扩建及新建方案制作及实施。两大部分内容须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1)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流程。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包括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机电实训基地的布局结构是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及预测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项目。机电实训基地规模的规划须依据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规划、预测学校未来三年机电专业招生规模的,并以此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是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及新建项目申报的依据。

(2)机电专业实训室建设流程。依据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确定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并按照实训室建设原则,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和设备招标方案。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由教务处、实训处初审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交校务会议审批,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的实施环节。实施环节具体由学校总务处负责,专业教研室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实训处组织建设方、使用方及相关专家进行验收。

2.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1)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百余家相关企业的走访与调查,笔者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有80%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我们对调研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清晰地得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机械传动机构核心的装配与调试技术以及以PLC技术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来支撑。这些技术从特性上来说是一个个层次清晰、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而从岗位应用的角度来说又是以技术综合的形式存在。其中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包含识图与制图技术模块、钳工技术模块、机械焊接技术模块、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模块、机械传动技术模块、液压气动技术模块;控制技术包含基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模块、照明技术模块、继电器控制技术模块、电气仪表使用技术模块、PLC技术模块、变频技术模块、触摸屏技术模块、传感器技术模块、伺服控制技术模块。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围绕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思路,建立了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能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技能等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课程体系。

(2)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架构实训基地。基地共建有由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CAD、钳工、机械焊接等类实训室构成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由照明线路安装、电子产品装接、继电器控制三类实训室构成的电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气动技术、变频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控制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液气压技术为核心的,融合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液气压传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液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伺服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为核心,融合PLC技术、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等以机械传动与装配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传动与控制一体化实训中心等。

3.合作研发实训装备,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水平

机电综合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技术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应的实训设备是机电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对市场上各类机电技术实训设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实训设备技术含量低、适应面窄,缺乏真实性和教学性的有机结合,难以承载机电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设备厂家利字当头;二是研发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三是没有现场教学经验。因此,不可能研制出既具有现场设备真实性又适合教学现场的实训设备。当然,教师自行独立研制也不可取,一方面受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制作设备也不是教师的长处。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走联合研制的道路。

在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实训室建设项目组注重对生产性企业、教仪企业和兄弟学校的整体调研,始终坚持适应企业和教学需求的适应性原则、体现生产现场职业特点的真实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的先进性原则、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开放性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我们相继开发了由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平台一体的系统性实训设备。其中基础平台主要承载核心技术的基础性训练,而典型应用平台主要承载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融合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一方面可真正实现“项目驱动边学边做”,另一方面使“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应用情境”为特征的实训项目教学得以开展。

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建设的基本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了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绍兴中专特色的职业能力“递进式·分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与区域内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系列化教材,使机电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完备率达100%,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升

依托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系列化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考证中,初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100%,中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技能竞赛方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率均在90%以上。近5年来,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0项14人次,二等奖8项14人次,三等奖1项1人次。

3.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组合型”实训室的构建与使用,专业教师机与电跨界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实训机电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使机电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研室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教师22人,职业技能鉴定员10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

4.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与绍兴电力局、绍兴市安监局、绍兴市农办、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开办了进网作业电工取证班、电焊工培训班、维修电工考证班等共64期,培训人数达3769人次,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如山.“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第2篇

关键词: 联合办学 岗位素质标准 机电工程技能 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第3篇

高职院校的机电、电气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能够熟练地对机床电路进行安装与调试,此项技能主要是通过购买的相关实训装置来完成的。但目前要求该专业学生只掌握这项基本技能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跟随企业发展获取生产一线的新方法及新工艺。经过近几年的使用,发现这些装置不仅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在一体化教学中该装置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先进理念得不到充分应用和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对学生而言实训装置还缺乏系统全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技能训练。如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实训装置的改造与创新设计呢?途径一:课题组根据任务引领型教学的要求积极寻找突破口,经过思维和观念的碰撞,从企业获得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电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改造的“电工实训装置”包含了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包括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综合训练的工程环境,而且还可为学生构建一个发挥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实践平台,进而能在此平台上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客观考核。途径二: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一体化课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开发有关PLC新的项目,让学生动手。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安装进一步了解如何用PLC控制外部设备,提高设计与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应变能力。途径三:在改造过程中可以让毕业生参与进来,教师通过给学生制订工作计划与分配工作任务,在指导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使毕业学生在知识运用与获取、实践训练与素质养成、沟通与合作、总结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

二、改造的创新点

1.综合性改造完成的网孔型电工综合实训装置除了可以完成机床电气部分的内容外,还可完成PLC实验室所缺少的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增强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改造重点是在改造过程中增加PLC的内容,让学生认识PLC与传统电气控制之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学习PLC外部接线技能,探索如何将PLC编程模块化和层次化。网孔型综合实训装置主要由实训桌、网孔板、自购实训元器件组成。改造过程中,自行购买西门子CPU226主机,集成数字量I/O(24路数字量输入,16路数字量输出)、RS-422通讯口、SC-09通讯编程电缆及转接输入输出口、中间继电器、电源模块等。主要利用PLC软件编程,通过S7-200虚拟环境实时显示PLC的运行状态,并对PLC的外部接线进行错误检查、PLC编程训练、PLC程序编写测试等功能。2.灵活性改造设计完成的电工综合实训装置,实训项目可自行确定,根据所选的项目选择相应的元器件。该装置即可以作为课程考核设备和维修电工技能考证模拟训练设备,也可以作为PLC课程实训项目设备。学生根据自行设计的线路进行元器件的合理布局,安装、接线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接近工业现场,通过一系列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技能。3.实用性改造完成的装置在实训时采用已有的网孔板与购买的PLC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实用性较强,不仅操作方便、更换便捷、易扩展或开发新的实训项目,而且具有动手能力强、接近工业现场,投入使用不仅占地面积小,节约实训场地,而且减少基建投资,经济效益显著。4.安全性该实训装置安装电压型漏电保护器和电流型漏电保护器可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电源输出有监视及短路保护功能。

三、不足之处

第4篇

【关键词】发展路径;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职业道德;双元制

1.引言

现如今,世界科技的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取得突破,也激发创新新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高新技术不仅影响高新产业,也影响到传统行业,引发传统行业的重大变革。新的生产设备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传统机械电子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可靠性。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实现柔性化方向的生产方;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降低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节约成本,提高制造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将成为当今世界及未来制造工业技术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制造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具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如CNC加工中心,数控设备,智能机械手,机器人等,都是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融为一体的技术成果,为实现这样的成果,就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需求。而从业人员则必须掌握各类技术,以及对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等。我国现行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的老化,与当前的机电行业发展脱节较大,难以胜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操作、维修及管理等工作。虽然大学不断扩招,但由于课程理论化太强,学科太多,再加毕业后”眼高手低“,对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急剧短缺,所以对于技校专门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2.分析技校普遍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2.1 办学模式改革方面

2.1.1 存在问题

现在的竞争可以说很激烈,各种公办民办技校、职校、大专、大学遍地开花,对于中职技校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瓶颈,没有发展就会落后的很快甚至被淘汰。技工教育的发展受限较多,首先招生难,其次就业难,特别是专业对口有提升的就业非常难,造成技工教育的发展空间较小。而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既有外部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办学模式,教育机制,教学成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

2.1.2 可以利用政府政策导向,逐步改革推行双元制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促使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培养目标。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而且是使用企业正常生产所用的设备和技术。而且培训以实际性的生产劳动方向进行。学生既可得到培训,又为企业创造了成果,从而节约成本,并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完成企业培训后可立即加入企业工作,也明确了培训是为了工作的根本学习目的。

(2)企业积极参与技工培训。德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甚至技工学校,即便是一些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和学校联办工厂的模式进行技工培训,为自己培养技工,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3)完全真实的生产模式和设备,学生在实训中就完成了职业化的基本能力培养。

(4)在培训中,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的产品,设备,科技,材料,实现无缝对接。

所以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也可以在沿海大企业寻求合作,各学校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另外生源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技校也能做到“宽进严出”,真正让技校的文凭也“值钱”。逐步形成“ 产教联动、校企融合,企业环境、工学一体,素养为本、技能为用” 的办学模式。

2.2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2.2.1 现我国技工教育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专业知识多,且都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并且实用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对课程体系和内容也要求有相应的对照。应以培养具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能满足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求的学生。当前,我国技工教育中机电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各校专业偏重点不同,有些学校注重“机械技术”,有些学校注重“电子技术”,这些都与当前“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三元结合的发展方向相悖。

(2)实习实训设备与社会应用脱节,实训水平不高,缺乏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比如大部分中职技校的实训仅限于车工、钳工、电工、数控等项目的基础训练,而现在企业大部分设备都已实现自动化,以后对设备维修保养这块的人才非常需求,所以不仅要强调基本功的练习,也要增加数控设备维修课程及相关实训设施。

(3)理论知识和实训缺乏紧密的结合,学生学习动力不强。

2.2.2 构建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学。

(1)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在技工教育的全程。除了培养专业技能,还要重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综合发展。

(2)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

(3)整合“机械、电子、计算机”课程内容以及设备保养维护维修知识,使课程的内容能够紧跟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4)突出知识技能结构的应变性和综合性。使学生有兴趣学,能使枯燥的理论融合到实践要求中去,由被动记忆变成主动学习,做出的产品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在社会上能体现价值。

2.3 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2.3.1 分析学生现状

生源整体素质较差。很多是在中学基础较差以及行为习惯缺乏约束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都较低,而且基础课特别是物理,数学等交叉,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理论课比较枯燥,抽象,学生自信心差,家长对学生成绩关注度不够。甚至有些学生有不良习惯,迷恋网络游戏等。如果技校的还是按照中学的传统方式,以分数为衡量标准,那只能让学生更加丧失学习动力。

2.3.2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专业的需求。应建立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因材施教,边做做学,以实际目标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实际的生产目标和岗位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选择实际生产案例,对课程进行分析,先从理论入手,以实训为过程,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推广行动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完美的融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采用制定任务――分组实践――结果比评的模式,逐渐推进教学,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技能要求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和技能。

(1)理论课可以根据学校情况改革,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合理安排利用政府职能引进很多很好的仿真软件,以帮助学生学习很枯燥的理论知识。

(2) 实训课中职学校第三年基本在企业顶岗实习,在校时间短,要加大实训的时间,练好扎实的技能,学校要提供的条件,不像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等可利用自家电脑在课余时间加以练习。加强设备更新及技术交流,多增加机电设备检修等适应实训项目。

(3)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多开展校内技能比武,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学习项目要和比赛接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技术交流。

(4)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精通一门,熟练多门”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开设职业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引导课文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知识竞赛法、畅想落实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法、观点评论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概括归纳法等等。在文化课、理论课及实训课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当然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各门课老师只要备好自己的课就行,那现在需要形成多样化的备课格局。比如要求本专业的老师包括实训企业一起集思广益,集体备课,互助备课,合作备课,现场备课。特别是专业课基本采用项目式教学,更需要合理全面规划出一个“渐进式”典型学习模块,再去分配如何实施。总之,我们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才能真正使教学改革适应技校的教学。

2.4 师资队伍建设

2.4.1 存在问题:

(1)教师数量偏少、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多。

(2)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严重缺乏。

(3)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建立不够。

2.4.2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1)制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与教学改革推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经常性开展继续教育,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加大对青年教师,班主任的培育培育,建立教师考核,师德师风考核等。

(2)重点抓好“双师型”名师培养。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培养梯队。扎实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革,及时掌握和总结企业生产中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流程。定期开展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发挥名师队伍示范作用,定期开展名师讲坛、教学示范,促进教学相长。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名师“一对一”工程,在坚持以老带新的同时,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尽量为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倡导竞争,激发青年教师奋发进取的精神。明确骨干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为骨干教师铺好路子,压上担子,为他们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2.5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

以前80年代,很多技校属于工厂子弟学校,也就是“一体型”厂办技校。它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环境结合生产实践学习,但也有它的弊病就是学习内容太单一等。那现在技校的实习靠学校实训设备,第三年企业实训也会存在相互脱节不对口等问题,那如何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呢?

(1)领导重视,学校积极。只有发动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合作在技校教育上,才能让很多好的想法变为现实。

(2)订单培养 。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或者社会需求,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方案,在师资培育,实训实习设备,场地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招生,技工教育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3)聘请行业专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引入企业文化。引厂入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在学校先行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以实训动手操作为主。通过两方面的转换教学,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解放,在实训中进行实际的技能培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在企业的实训中,还可以让学生“带薪实习”,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更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生活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总结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很重视,也有很多有利政策,比如助学金免学费资助政策,教学设施的投入等,那希望在办学模式,教育体系,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能有更深入的改革,才能真正让技校教育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机电、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等基本理论,掌握对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掌握机电加工技术和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能的技术人员。使技校应做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双元制教育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教学法 《液压与气动技术》 实训教学

1.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为以后机、电、液一体化和设备液压系统维修等专业课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心”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90%的高职学生感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实训教学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和怎样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训学习。针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特点,我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的设想,其目的是通过行动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特点、使用和维护,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工作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选用适用的液压元件,对液压系统进行组构、控制,并能排除简单的故障,以及具有设计简单液压传动装置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内涵

2.1项目教学法概念与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实施一个或多个项目,从而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得到充分重视和推广。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导向,根据现有的可利用教学资源,以可使学生实际操作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创建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1)项目任务的确定。项目任务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立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项目计划的制订。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确定具体的工作过程。(3)项目任务的实施。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各学生应用能力现状进行分组搭配成诺干项目小组,以小团队形式实施既定的项目。(4)项目成果的评价。此阶段主要反映在项目小组实训日志上,也可搭配各项目小组互评的形式。

2.2实践性问题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问题教学,可以实现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实践性问题必要性

(1)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在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不学书本上的技术理论知识同样可以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工作任务,此现象表面上看,技术理论知识和完成项目任务无关,更深层的含义是:其教学本质是学生仅仅掌握了技术实践知识(操作技能),而忽视了技术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完整,这明显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相违背。从教学角度,其本质是在项目设计或教学过程中,没有找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要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在什么条件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转向“在什么场合下两类知识能够整合”。也就是说,在“什么场合下”的实践过程需要技术理论知识。那么有两种场合可以进行知识整合:第一种场合是学生迫切需要理解项目实践过程,即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问题,来理解技术实践过程;另一种场合是当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模仿获得的操作方法已无法完成项目任务,这时就需要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即“怎么做”的问题。

在上述两种场合情况下,分别出现了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以及“怎么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以技术理论知识为前提,将技术理论知识用于了技术实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即实现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也就是说,实践性问题是整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必须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知识。

(2)驱动学习的必要性

最能驱动学习的莫过于学习者参与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具备的最一致的特点就是需要人们去解决问题。对于职业活动而言,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就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有意义地学习的任务也就是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问题不但是知识整合的需要,而且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驱动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需要。

2.2.2实践性问题设计

实践性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的关键。在设计实践性问题时,在遵循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性问题设计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于项目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的教学设计也应遵循以下细则。

(1)镶嵌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必须把实践性问题镶嵌在项目之内,不能脱离项目内容而设计实践性问题,否则就成为了没有情境化的学科问题。学生只有解决实践性问题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规定的学习任务。

(2)“最近发展区”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设计实践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是指现有水平,而是指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是指学生凭借过去的学习经验、积累的知识,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通过独立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种为可能发展水平,它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凭借学生发展潜力和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导,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可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实践性问题的设计时必须针对学生已具备的问题解决能力来设计实践性问题,特别要注意把握难度,不宜过难,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实践性问题。这样的实践性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为此,最近发展区原则是指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进行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3)教学过程差异性原则

由于实践性问题可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不同的问题其解决过程也是不同的。为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解决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

3.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3.1项目任务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项目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为: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等等。该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机床电控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这里可以看出,《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目实训教学题名为:《典型液压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控制实训》。此项目课可分解为两个模块(表1):

3.2项目小组分配

项目小组由教师事先根据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分配,每组原则上为2人。但是,考虑到各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可使多个小组分配1名优秀学生为顾问,使之在学习任务时互帮互助,达到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3.3项目实施

根据表1中各子项目进行依次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各项目的进度控制,组织学生对实训教材中该项目的液压系统原理图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以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表1中,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对各种液压元件的主要工作原理、外形结构、保养维护方法、故障排除的强化技能训练,它与理论教学中液压元件部分对接,可实现“学而知之”,也充分训练了今后在液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时的能力;综合应用模块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手搭接油路、电路实现控制要求,同时也可利用仿真软件实施仿真动作,使学生由此得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解决所设置的实践性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

3.4项目成果评价

每个子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集中总结、答辩,先由学生对所在项目小组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其项目组实训日志进行审阅,最后给出成绩。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应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整个项目评价和总结是通过由项目教学教师团队组成的评价组对学生综合知识进行评价,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4.结语

在机电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确定项目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从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选取项目题目,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就业岗位,令学生感到该课程有用,既起到对专业知识承前启后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项目应尽量覆盖本课程的知识,以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本课程知识体系;三是在覆盖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学习任务的内容需要剪裁与增加,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液压传动;课程开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89-03

相对于机械传动而言,液压传动是一门新技术。由于其具有其他类型传动所不具有的优势,在工程机械、机床工业、军工、农机、汽车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进入液压领域,液压技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对精通液压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液压传动》课程作为高职机电类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液压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而实质上依然把实践教学作为独立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仍没有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模式,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难以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院结合本地特点,对《液压传动》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

与企业联合确定课程导向,

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工学结合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机电一体化一线技术人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本地区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在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人才的短缺状况也日益明显。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编制与调度、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岗位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

我们邀请企业专家,针对本地区地域特色,重新修订专业方向和课程方向,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与多家企业的一线机电液专家合作,通过企业座谈会、工作分析会等方式,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分析后我们发现,不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工作、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工作,还是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都需要员工掌握液压传动元件及系统的基本理论、液压系统的组装调试方法,以及液压系统故障处理方法。另外,我们还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机电工程系毕业生从事机械加工、机械调试、机械售后服务的较多,而液压技术是企业设备应用及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是《液压传动》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向。因此,我们把该课程的教学重点调整为应用与维修方向。结合相应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了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具备机电设备液压系统图的识读分析能力,掌握机电设备液压系统的组装和调试方法,具备液压元件的故障分析能力,具备机电设备液压系统故障分析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素养。

创设符合工厂实际的项目任务,

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工学结合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深入企业调研,归纳出与课程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这些岗位能力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按照由简入繁的原则,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液压油的检测与更换”、“液压元件的故障检修”、“液压回路的组装调试”、“液压系统的故障排除”。

学习情境一:“液压油的检测与更换”。液压系统的故障原因有80%涉及液压油,因此,我们的第一个学习情境选择了“液压油的检测与更换”。这个学习情境是以一个简单而典型的平面磨床液压系统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了解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液压系统的构成、液压油的类型,掌握液压油污染的原因、污染的危害和更换的原则,学会用目测法、直观检测法、滤纸实验法检测液压油的污染程度,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

学习情境二:“液压元件的故障检修”以“元件”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元件拆装和故障分析的项目任务,了解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的故障分析处理方法,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拆装工具,为随后完成复杂的项目任务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三:“液压回路的组装调试”是一个以“典型回路”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路的分析和组装调试,熟悉液压系统安装和调试流程。该学习情境所设计的项目为学习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体验式学习,学生会对液压回路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学习情境四:“液压系统的故障排除”由两个实际机械项目任务组成。该学习情境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术图纸资料,熟悉机电设备液压故障诊断及维修作业流程,能按规范进行故障维修作业处理,恢复设备的功能及运行精度,完成设备液压系统的维修工作。这个学习情境能强化学生独立完成工作过程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学习情境的总体设计上,依照学生学习规律,我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将在校内实习车间进行的液压油检测与更换作为入门项目,将液压元件的故障检修和回路的组装调试作为主导项目,将校外液压系统的故障排除作为拓展项目。由校内到校外、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设计使相应的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也逐渐增加,进而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项目的完成依托真实情境,

在教学流程上实践工学结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一体化教室、实习车间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通过精心设计,把常用液压系统应用和维修过程分解成四个教学情境来完成,每个教学情境又分解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之后,便充分掌握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简单故障分析技术。

如在学习情境二“液压元件的故障检修”教学中,上课时教师首先将问题提出来。然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答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实施所需工具。教师再总结各个小组的优缺点,结合学生答案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组织学生对具体的液压元件进行拆装和故障分析。最后,由每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产过程的体验进行劳动成果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调动了学生对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和创造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方向的理解和对职业情况的了解。学生通过这种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学习与职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在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注重企业强调的安全意识、创新理念和团队协作意识。

实施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

制度,在检验方式上突出工学结合

我们建立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本课程按相关职业标准,将课程的知识点、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转化为项目实施过程来考核。在考核中,坚持能力本位原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采用书面理论考核、填写任务工单、实践操作考核、工作过程阶段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液压系统装调和维修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

吸引企业技术人才加入课程建设和

实施,在师资建设上展现工学结合

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我们一直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合作,其中有一些是高级技术人员,包括我校的毕业生。从他们那里我们了解了企业需求,使我们能够合理地设计并实施课程。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参与到了我们的课程教学中。

对《液压传动》课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应用,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学生达到了岗位的能力要求。同时,该课程教学也得到了学院领导和企业专家的好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工程机械领域,从事液压系统维修的毕业生较多,本课程对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正逐步显现出良好的效果。2011年12月,本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李芝.液压传动(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6.

[2]黄志坚.液压故障速排方法、实例与技巧(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6.

[3]金燕.高职《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88-89.

[4]蒋鸣雷.高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59-60.

[5]张成涛,庞学光.当前我国工学结合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72-75.

[6]温贻芳.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8-71.

[7]吴发汉.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4-18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中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其许多的帮助,尤其是在教学改革这一方面。目前开展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借此来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中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学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主要表现进行了四方面的思考、分析。

1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设备更新

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设备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一个中职院校如果想要参加这项比赛就需要做好前期的、大量的、充足的准备,而此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大量的、先进的机电设备,比如: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与气动设备、PLC可编程设备等,这些设备都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所需要的基础设备[1]。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中职院校在设备的供给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院校总是再设备上克扣,要么是选择一些品牌差、质量低的设备,要么就是购买二手产品,可想而知,这样的设备又能够获得怎样的结果呢?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每个中职院校都是很重要的赛事,十分值得关注和参与,所以,对待此事件相关院校一定不会忽视。首先就是要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供给,注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质量好的机电设备,保证学生的实际训练环境。设备的更新又能够很好地带动专业人员技能的派样,并且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也能够总结丰富的实战经验,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

2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能够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质量

教师的质量永远都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关键,在中职院校中往往存在一些老师,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无法实现知识的更新,所以在讲课方面难免会有所欠缺。或者是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没有工作的动力,对待实际教学环节就十分懈怠。但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很好的提高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动力,在此动力的催动下,教师能够认识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开阔自己的眼界,自主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归纳。另外,教师也能够在参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指导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际训练以及教学水平,更好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另外,我们在实际调查中也了解到了当下许多中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公信度,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给了很大的重视,会定期的安排一些教师进行实训参观、会议指导,还有部分有条件的也会选择让一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观察、了解、掌握外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新技术。而产生此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开展,许多教师的目标都是在此赛事中获奖[2]。比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如果放在以前,很少有教师能够安装处或者是能够熟练的进行安装,但是如果让多次参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教师来安装,那么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在探索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掌握先进设备,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反复的应用于实践,这样一来,教师的整体水平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开展也能够很好地推动此方面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自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开展以来就有许多的中职院校积极地开设特长班学习,每个专业都有对口的技能特长班,在平时业余时间进行技能培训。这就是在技能大赛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中职院校教学模式,一对一进行专门的辅导,将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专攻某一技能区域。而实际也表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很好的加强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学校的师资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在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影响下,更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校外企业上。据悉,多数中职院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对接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实际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实一体化发展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3]。

4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实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自我水平。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具有高技能含量的大赛,这项比赛实际要求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除此之外还需要另一位选手的紧密配合,另一位需要完成机械手、传送带以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同时也要做好传感器、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就是要将所对应的程序下载到PLC以及触摸屏内,打开电路,对其整体设备进行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由此可知,这个大赛的难度十分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十分困难。该项比赛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性的技能操作实际上许多教师也不清楚,不能够给学生准确的答复。但是这些却恰恰是企业实际生产环节中最常见到的设备,所以,这就能够说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需要企业生产实践的支撑,学生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实际生产流程和技能。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给予中职院校改革的另一大思考就是要能够认识到企业的重要性,加强校企合作。所以,在此大赛影响下的中职院校教学必须要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实现校企人才对接,让企业能够成为现实参与实际生产的一个重要平台[4]。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的生产技工亲自到中职院校进行生产培训,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一点也可以安排本校教师到外国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技能,将相关的机电知识以及实训知识带到国内,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拓展。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面的实际分析,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当下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要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深刻的分析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带给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并及时的对实际改革方向进行调整。

5结束语

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及时的通过这项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强教学改革。同时,通过这项比赛我们也能够意识到职业院校要想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高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职院校要立足于新科技、高科技,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对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当下中职教育发展受阻的境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的发展。

作者:王俊岭 单位: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淑珍.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19):263.

[2]张盛勇.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J].机械,2016(S1):12-14.

第8篇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1]。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二、教学策略

(一)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中的许多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所界定的范围。因此,课程内容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跨学科的内容[2]。例如,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知识,而且要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模具CAD/CAM、数控原理与编程等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能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实现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大量综合型人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节约教学时间,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气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某一种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把教学与生产制造结合起来,营造教学工厂式的教学氛围,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室的不足属于最难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将理论课室改造为“一体化”教学场地。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室的功能,将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放在理论教室,再把理论教室和实习教室有机结合。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又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3]。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总而言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道业.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0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