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14
导语:在社会体育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毕业流程
1.客户提出要求:包括专业、毕业论文方向、需要多少字、具体题目提纲、什么时候要等问题。
2.根据顾客说好的要求,按照收费标准,谈好价格。
3.客户付50%的定金
4.我方安排写作
5.交50%的论文给客户审核,客户审核没问题,将余下的50%付清
6.交付全部论文
7.后期的修改,在说好的要求内都是包过的,直到毕业论文通过为止。
—毕业范围
朱晓兰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实习是我院本科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检验的过程,又是走向工作岗位前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是对学院教学工作的一次“质检”过程。实习对本科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本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实习工作,把本科生的实习当成全院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从××年开始,我院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实习方案,对学生实习时间和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纵观级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综合各方面意见,可以看出,原创:此次实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过实习,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促进了实习单位各方面的工作。
一、实习时间的安排更趋合理
我院级以前毕业生的实习活动在第七学期前九周完成。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实习计划无法有效而顺利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级以后的实习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在我院实验中心和康复中心分散进行。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这种安排在实践中难度很大,存在许多弊病。今年,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大多数已修完毕业学分,前九周时间空闲,而后九周忙于考研复习和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考虑到今年毕业班的特殊情况,经过学院研究,并请示有关部门,决定把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结束后至第七学期的前九周结束,即在⒎⒏⒐四个月进行实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实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习更加集中,既保持了实习时间的连续性,便于实习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不影响学生在第七学期的后九周毕业论文和学生考研复习等工作。
二、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实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去,由于实习基地的不确定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我院学生的实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疗康复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二部分是病例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三部分是科研仪器操作及科研实习(在我院实验中心进行)。这种实习方案虽然实习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实习基地的范围很狭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使实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院下决心实行实习改革,××年月,我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瑞元教授亲自到上海、无锡、宜兴等地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发现,基层运动队和科研单位对我专业学生非常欢迎,经多方协调,河北体育科研所、江苏体育科研所、安徽体育中心、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汇丰基地、上海闵行区少体校、北京康比特威创体育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社体中心、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等单位能够接纳我院的学生实习,有些单位希望成为我院长期的实习基地。鉴于这种情况,由副院长王瑞元牵头,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秘书李珉、辅导员朱晓兰协助,在学院院长谢敏豪和党总支副书记李荷的支持下,完成了级名学生的实习派遣工作。(具体安排请详见附表:级实习派遣明细表)
三、实习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在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基地完成了不同的实习内容,包括:⒈以科研实验为主的实验室工作(江苏体科所、河北体科所等科研单位);⒉保健康复工作(国家奥运集训队、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⒊随队科研教练工作(河北秦皇岛自行车训练基地、安徽体育局水上中心);⒋科学营养膳食指导工作(上海闵行区少年体校);⒌运动营养品的开发研制及推广工作(康比特公司);⒍办公室行政文秘工作(体育总局游泳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⒎计算机网络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⒏宣传工作(校党委宣传部)等等。由于实习内容丰富,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实习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副院长王瑞元带领李珉和朱晓兰专门到各实习基地了解实习情况。
各实习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派专人进行指导,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保障。康比特公司专门为我院学生制定了长达页的实习计划,并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运动医学研究所的领导亲自带领实习生进行课题研究;被派往国家体育总局各中心的学生都被各中心领导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完成工作;各体科所对我院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并将所里贵重的实验仪器提供给学生使用,并对实习学生加以指导。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他们今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益匪浅。
我院学生通过他们诚恳的态度、谦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和艰苦的工作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对我院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工作等等表现给与了高度评价和赞赏,有的甚至要求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有的明确表示要学生毕业后去工作,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在各实习单位充分展现了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多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学风。同时,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实习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今后实习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新的实习方案的施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保证今后的学生实习工作更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调整⒈级的第七学期前九周的课程安排
由于实习占用第七学期前九周的时间,这对于执行教学的级、级学生,就存在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问题,原创:使他们必须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修完所有学分,以便使他们更集中精力参加实习。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本次实习,许多学生感觉到专业实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实验仪器的操作,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人员和资金等问题,现有的实验、科研仪器还不能让每个学生亲手操作,阻碍了学生综合专业水平的提高,今后学院要重点解决此问题。
.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
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丰富实习内容、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应成为我院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今后的工作进行选择,使实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2009年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首次招收了34 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构建了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201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本文将立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分析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一些尝试。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3] 范梅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2):63-65.
一、明确规范佛教院校的办学宗旨、制定好必修科(课)的教学大纲,逐步推进标准化教学
办学宗旨是办学的灵魂。办学宗旨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的。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里,僧才的标准大体是:坚持爱国爱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有一定的外语口头和书面翻译能力、道风纯正、重个人修持、能遵纪守法、能担荷弘法利生如来家业等,这些主要内容应该在办学宗旨中有所反映。
编写各科教学大纲是办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大纲必须是一科一纲,在佛教院校确开设的必修课中必须由专业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其内容是开设的课程在规定的教学课时中,学僧的水平必须达到什么程度的具体描述,这既是对学僧在学习期间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任课教师(法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的教学标准要求。各科教学大纲草案经院务会议修改,调整通过后,由任课教师(法师)具体组织落实,待该科(课程)教与学结束经考核后,可作为任课教师(法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和不断完善同办学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佛教院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按照一般规律,院校的基本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群体有三类。一类是针对办学管理层的。主要是院校工作制度,院务会议制度、教务会议制度、教研室(组)工作制度等。另一类是针对任课教师的,其基本规章制度是教学工作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调课制度、考试和阅卷制度、班主任(监学)工作制度等。再一类是针对学僧的。主要是学僧守则(寺院常住共约的部分内容)、请销假制度、奖罚制度、课堂制度等。以上这些基本规章制度每年须经院务会议重新审查、修改和调整,以公示的形式,从而形成人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各佛教院校的实际,明确学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作为学僧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
由于佛教院校一般设在某一寺院内,大多数住持都兼任院长,由于汉传佛教宗派有别,其必修科和选修科各有所侧重和不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所开出的主要是一般情况下必修科目,其基础课主要是:时事政治(会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语文(高中及高中以上和古汉语)、外语(主要是英、日)、历史(中国、世界)、书法(含绘画)等。其佛学科目主要是:佛教史(中国、印度)、佛学概论、佛学仪轨、沙弥律仪、菩提道次第论、遗教三经等。学僧受戒后,主要开设四分律,佛教戒律学等。每门科目要确定合理的分值(及格即得分、不及格者不得分)。选修科一般采用公开出版的教材,如六祖坛经、印光大师文抄、中国禅学通史、中国佛教与唯识学,选修科的分值可低一些。对必修科和选修科的分值由和各佛教院校教务处初定,院务会议审定确定,记入总学分中。
四、合理评审论文,对论文的通过与否不要作为学僧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
学僧的毕业论文是检验学僧在学习期间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的一种成果的体现。现在普遍有一种倾向性看法,毕业论文是否能通过看作是是否能毕业的主要依据,此乃谬也。我们应该重视平时对各学科点点滴滴的学习,消化和融会贯通,学分应该打在各学科目上,毕业论文仅供参考而已。因为毕业论文中有老师(导师)的指导,各类资料的铺底,有时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只可作参考,不可作依据。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僧如何掌握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就象教学游泳一样,并不要求个个能游过长江,越过琼州海峡。为了鼓励同学、佛教院校可以将每届毕业论文汇集成册,以资师僧纪念,或权作每届学僧学习成果的回顾而已。
五、严明学僧纪律,关心学僧生活,加强体育锻炼,确保学僧在德、智、体全面发展
道风纯正与否关系到中国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特别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毫无例外地侵袭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真正做到“庙象庙、僧象僧”,切实解决特别是年轻僧人的僧貌、僧仪、僧格、僧纪问题必须从出家不久的佛教院校学僧抓起,这是培养合格僧人的基本保证。
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佛教院校办在丛林中,除必须遵守“僧装、独身、素食”六字方针外,我们要充分保证学僧长知识、长身体时期的营养需要。对当前的寺院膳食问题,有条件的可请专业的营养师指导调配食物结构(包括常住僧人)要严格饮食卫生,减少和杜绝目前佛教寺院肝脏等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发生。
鉴于大多数佛教院校所在有寺院既无运动场地,又无体育器材的实际情况,各地佛学院一方面可请附近学校的体育老师来校教眼保健操,另一方面可同附近学校联系,每周去他校借用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补上体育课,亦可以请晨练的太极拳老师来校教学僧打太极拳,弥补佛学院不设体育课之不足。为了培养学僧有严明纪律,佛学院可考虑将每期将新僧送至军营数日,进行军训活动,这对树立僧人威仪极有好处。
六、引进现代教育各种视听电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有条件的佛学院要设置语言教室,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设置电化教室或投影仪,提高学僧操作电脑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每月举办一次小型讲演会,提高学僧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月出一期教育园地,提高学僧的思维和写作能力;每学期组织一次访贫问苦扶助活动,使学僧们多接触社会和实践慈善利生活动,自觉地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学院要组织每届学僧毕业前外出参学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僧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寺院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弘法利生事业提供有益的帮助。
七、严格招生条件,规范招生程序,开展体格检查,把好入口关
毕业论文 [摘 要]体育舞蹈原称国际标准舞,是在社交舞的基础上经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整理发展而成的1种融音乐、舞蹈、造型、表演等多项艺术为1体的综合性舞蹈。随着人们对体育舞蹈认识的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对它的需要程度也就越来越大。很多现代人更需要通过体育舞蹈训练来提高并塑造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扩大社交圈子。因而,体育舞蹈进入群众生活,实现其社会化就有着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 体育舞蹈 价值 推广 途径
Abstract: The sports dance call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originally, pass on the basis of social dance institutionalizedly, standardized arrangement develops but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dance combining such multiple arts as the music , dance , model , performing ,etc. together that becom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dance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with people, the higher peoples degree of accepting to it is, the degree of requirements for it is bigger and bigger too. A lot of moderns need to train to improve and mould oneself through the sports dance even more, trai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xpand the social circle. Therefore sports dance enter masses life , realize it socialize possibility and certainty to have it.
Key words: Sports dance Value popularize way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1.1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精英型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运城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加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化,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适用技能,又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重新审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优化研究,显然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比较宽泛,不太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结构不太合理;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必须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优化,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2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批毕业生涌向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另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等,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新时期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运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类本科院校,其办学宗旨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立校之本,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崇尚真理,涵养大气;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放眼全国,突出应用,服务基层,努力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这样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培养基层专业体育工作者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体育工作服务。
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措施
2.1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形成特色并能与时俱进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化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课程方案》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简言之,即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即不仅要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运城学院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引用《课程方案》所调整的培养目标。虽然该培养目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运城学院这类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有必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定位及实际情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考虑,现阶段运城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体育教育基础研究及体育与健康咨询等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体育人才。按照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为扎实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还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创新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既能胜任未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使狭隘的“专业对口”逐步转向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使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
2.2课程设置要求精不求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基础知识重在紧凑与协调,拓展知识重在理论与方法。突出应用的实效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由各院系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和设置方案。它反映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反映了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2.2.1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方案》的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基本思路是:将课程划分为六个领域;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学校可以依据这些基本精神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初步形成适合本院办学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2.2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需求并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
《课程方案》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较多地考虑了社会需求,但离基础教育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基础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实用技能、身体锻炼的方法,还要掌握相关的运动安全知识、野外生存遇险自救技能等。不仅要有一定的竞技类体育技术、技能,而且还能不断拓展一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项目,如街舞、形体训练、拓展训练等;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类课程,从多方面强化知识学习,培养能力。
2.2.3课程设置要重新审视学科与术科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中,究竟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术科课程为主,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学科设置学时过多,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因为,其一,随着高考体育测试方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所招收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越来越高,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却越来越差;其二,任何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较好地获得,没有足够时间的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在各个项目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而术科课时设置过多,虽然学生习得了一定的过硬的运动技能,但在基础理论方面又有欠缺,达不到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安排术科教学,又要保障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整合学科内容体系,求精不求全,精选授课内容,压缩部分学科教学时数,保证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识理论的教学,使相关的内容与知识点更加紧凑和协调。如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知识点重复现象特别多,像关节结构是解剖学的重点,但只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而在保健学中才学到关节运动损伤的应用,但关节结构必须重复讲述,这样就造成了知识的重复与松散。完全有必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对相关篇幅进行压缩,拓展更新与充实相关内容。如讲授人体科学知识内容时,应突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再如《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统计学》两门工具类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整合作为一门课程讲授。此外,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提高,除了课内学习训练以外,要保证学生每天下午至少有两个小时的自主练习,使所学技能得到巩固。
2.2.4课程设置要注意加强新型课程的开发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即解决好专修课与普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其中顶点课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和体系,即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开发新型课程,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2.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院这方面工作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课程实验环节方面较薄弱,不仅相关设备欠缺,而且仅有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单一,时间较短,学生在校期间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一次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只有六周;三是课内教学实践安排不多,对学生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不够;四是裁判能力、组织竞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完成;五是学生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如学校只安排第八学期作为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针对以上不足,特提出以下措施:
(1)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各个环节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2)加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学生毕业实习、裁判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每学年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讨和交流,使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的形势。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落实和总结。实践教学过程较难操作和评价,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总之,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以课外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辅的多方位专业教学实践体系。
2.4质量评价采用多元模块化评分模式
质量评价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可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都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现阶段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优化步骤如下:首先,基于衡量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的最直接的依据是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根据运城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比如各个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达到的程度,运动技术能力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组织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等;其次,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要把握学生最终能力的质量要求;再次,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存,改变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最后,评价手段注重科学化。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具有实践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中各种因素(如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态度评价等)全部量化是困难的。将评价手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就是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将语言描述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上,这才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科学评价方法。
“五大”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统筹城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祖荣(1966-),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程华
(1971-),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
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27-03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了严峻的挑战。新农村建设需要掌握改造、创新农业、农村经济
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的一元的才能和实践技能的、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的现代高技
结构。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地高校要切实承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智力、人才资源库的任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发展农
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长效机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需要经济杠杠对工农业产值的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
调节,需要政府对工农业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需要政策对农业一、地方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倾斜,以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所在地方的最高学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
府,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理应承养模式上倾向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只注重学生的基础
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智力、人才资源库地位和作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训练;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观提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注重知识传承,忽视创业精神和创新
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1、图2)。
3.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重新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的
目标是重点强化“实践教育”分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
制订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两个“往回找”思路,一是坚持从
毕业生的出口往回找,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返回来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坚持从行业岗位、城乡统筹发展所需人才
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返回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每个专
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
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区域经
济社会和本专业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各行各业的职业
标准和实际需求确定能力标准,再根据能力标准确定课程模
块,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实践教育的地位,以“应用为导向”加
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形成技能过硬、实践能力
强、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新的人才培养方
案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的办学定位。该方案中课程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实践教育得到
明显强化,实践教学比例上升至
38.11%;选修课比例达到
18%。这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
综合素质的发展。
4.推行“五大”教学改革。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
才,就必须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
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本科教学向应用
型教学的转变,学校围绕本科教学的几大要素——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公共课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等,
展开了全校范围内的“五大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全校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
职业能力要求重组课程单元、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应
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各专业中大力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课时
量;广泛采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努力提高学生在城乡统筹发展
中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改革公共课教学。公共课程教学是一条培养学生人文与科
学素养、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的
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改革采取讲座、
红色文化体验、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等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服务城乡统筹、服务家乡的素质提
升。大学英语采取分类分层教学,努力提高各类各层次学生的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体育采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提高
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某方面的体育
特长和“终身体育”意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考
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
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
特点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
用能力。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体
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知识与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模式。采取操作、项目训练、口试等
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
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鼓励学生以问
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社会组织和企
事业中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论文
(设计)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
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5.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到
只有通过办学特色建设,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发展
方式,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顺应不同社会需要,通过局部率先突
破,才能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实
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设置特色学院。学校设置了服务外包学院、文化遗产
学院等特色学院,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外包学院瞄准了重庆三大服务外包园区以
及学校毗邻的永川服务外包园区对软件工程(英语、日语)、英语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计算机动画(服务外包)等服务外
包人才的需求,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
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
践资源,实行嵌入式教学。文化遗产学院以植根地方为发展战
略,致力于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转化的研究、实践与人
才培养。在研究对象上,立足重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
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以教育传承为自身特色;
在自然遗产范畴,以四面山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支点,突出自身
地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构建核心课程、专业方向、
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四个层级的合作教育模式。几年来,文化遗
产学院已完成了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的田野调
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在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初步
完成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简明图集的编撰,提出了重
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带的划分及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梳理;通过对重庆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经济理论。
第二,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目。学校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
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现
有专业不能满足需要而社会又急需的、在相关行业中具有驾驭
能力的领军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特色
人才辅修项目坚持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学生个性发展、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特色办学、交叉复合、鼓励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原
则。目前已开设了礼仪(礼宾)、服饰形象设计与表演、非物质文
化遗产管理教育传承、数字摄影师、导游技术与艺术等八个项
目,其教学实践促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学生跨学
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拓展就业空间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结语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乡统筹
为指导,通过发展应用型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五大”
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开展
应用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
展所需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城乡统筹需
求,增设了一批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
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
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方向、酒店
管理方向、财务管理、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方向)、社会体育(保健
康复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探索了以
辅修项目教学为支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专业为方
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工业园区互动的服务外包人
才培养模式等。
[注释]
①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
一、实习方式
实习方式采用集中为主和分散为辅,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学生人数少,有条件集中的要尽量集中,并安排教师组织、管理和指导实习,如艺术类、体育类、涉农类专业。一个专业能在一个城市的几个单位联系到实习单位的要集中实习,如计算机类专业,管理类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数不多的专业。人数多的大专业可考虑在一个县的中小学、幼儿园实习。涉农类专业实习可以打破时间限制,根据季节和农作物生长规律灵活安排。各系从通知下发之日起要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实施方案。分散实习的,各系必须在学生放假离校前,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印发到学生手中。集中实习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按绩效方案执行。
二、实习时间安排
教师教育类:实习时间两个月,即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11月2日返校,11月4日上课。
高职类:实习时间半年,即2013年8月1日——2014年2月1日。2月底返校,与其它年级同时上课。
三、实习要求
(一)教师教育类专业
1、继续实行实习前试讲制度
(1)各系安排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备课和试讲进行指导。学生备课时间:7月7日;试讲时间:7月8日—10日。
(2)每位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控制在12—15人。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备课、试讲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力求通过指导,使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和设计教学、编写教案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确实得到训练。
(3)指导教师要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试讲记录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要做出完整记录,指导结束交教学系,作为教学档案留存。教务处将适时抽查指导记录。
(4)7月2日前,各系将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针对性的试讲指导方案和试讲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
(5)指导教师集中试讲指导按0.5学时/学生计发课时。试讲结束后,各系将应发指导教师的课时费造册交教务处审核后报学校核发。
2、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3、实习过程要求
(1)毕业实习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实习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2)实习过程中,必须先见习一段时间,在全面了解中小学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熟悉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实习。
(3)课堂教学实习课时不得少于30课时,且每课时必须有较详细的教案。教学系负责检查和保留学生教案,并作为考核依据和评估材料。
(4)实习结束后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二)高职类专业
1、各系根据学生人数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记录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填写,并于实习返校后交教学系留存。
2、毕业实习必须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行业、产业和企业实际,通过实习要进一步确立专业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联系群众、了解社会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所学专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的专业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竞争和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实习过程中要尊重校内外指导教师, 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在实习单位就业奠定基础。
4、各系安排一名校内教师随班指导和管理,同时印发《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指导记录》,指导教师认真填写后交教学系留存。同时聘请一至二名校外导师实地指导。
5、校内指导教师的交通费(汽车费)由学校支付,指导费按3学时/天标准核算。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费由各系拿出方案报教务处汇总后报学校审批。
6、实习结束学生认真填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做出鉴定,加盖公章,返校后随实习材料交教学系。
7、在做实习动员时,各系同时布置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实践选题、查找资料,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基础工作,完成初稿。指导教师要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和电话等通讯手段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学生返校后再修改、完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四、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1、各专业学生必须在完成规定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工作的全面回顾、反思与总结,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每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必须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
(1)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地点;
(2)实习内容及具体做法;
(3)实习效果及评价;
(4)实习体会等。
2、实习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文史类、外语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500字。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各专业实习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二)实习成绩评定要求
1、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系根据学生实习态度、情况、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实习报告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给出系级学生实习成绩。学校根据实习单位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和教学系意见最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2、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优、良比例不能超过50%。
3、每个学生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成绩合格者,给予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未参加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五、实习安全要求
(一)实习前各教学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习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实习。
(二)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通过电话、短信、QQ、Email等多种形式联系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实习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
(三)各系要与分散实习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六、工作进程
(一)教师教育类各专业
1、2013年6月25日前,教学系制定详细的毕业实习方案报教务处;
2、2013年6月30日前,教学系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实习纪律教育和相关培训等;
3、2013年7月7—10日学生备课、试讲。
4、2013年9月1日—10月31日实习,11月2日返校,11月4日正式上课。
5、2013年11月10日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