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14 14:48:19

导语:在中职教育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职教育管理论文

第1篇

1.1中职学校学生整体水平不高

通过中职学校招生部门了解,近年入学学生分数普遍较低,而且有相当部分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或者没有参加中考,这就导致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尽管以分数高低论学生素质优劣有失偏颇,但分数较低的学生知识领悟力和自学能力差也是事实。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和选择专业的时候,是通过在网上或是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有些甚至由家长决定,这充分说明中职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盲目性与无奈性。因为入学程度的良荞不齐,入学目的不一,导致了学生整体水平不高。

1.2中职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问题行为多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选择专业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就读后又发现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欲望,又加之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问题行为较多、涉及面较广。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教室里的教育心理学》中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结果,结合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范围、主体和表现,将中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4类。过失型是由学生不正当或不合理的需要或单纯、好奇、试探、畏惧等心理引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如迟到、早退、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打电话等。品德不良型是由不良需要引起,受已形成的某些不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支配,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为方式,产生违犯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攻击型是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所引起并受一定的气质性格所制约。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发生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压抑型是在挫折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一般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的特点。如害羞、退缩、心事重重、冷淡、焦虑、不安、紧张等。

1.3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比较传统和单一

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方式偏传统和机械,一是以纪律为本,强调规则的遵守;二是课堂问题行为重纠正而非预防。中职学校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则,学生对于课堂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不明晰。中职学校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目的侧重于“纠错”,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2中职教育课堂管理改进措施

2.1提高中职生生源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考扩招,选择中职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也是就读高中无望不得已而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近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意义,2008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万,2009年招生860万。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2009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约90%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够享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得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蓬勃发展,其教育规模己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国家政策的扶持,法律的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扭转中职教育发展局面的根本。提高中职生整体水平,中职教育才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中职教学课堂管理才会有一个根本性改变。

2.2加强教师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

美国著名的课堂管理专家库宁(JacopoKooning)认为,课堂管理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他做的课堂管理高效率和课堂管理低效率教师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种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防止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吸引力,以使学生关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优质的教学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是导致他们厌恶学习、捣乱课堂的重要原因。在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首先应提倡与职业实践密切联系的活知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3)适当注重课堂管理技巧。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M.A.Bany)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里面,管理技巧最为重要”,比如制定恰当的课堂规则,学习预防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増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2.3设法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影响课堂发展与教学质量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获得高的效率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交流渠道畅通,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爱戴教师,便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课堂管理也随之轻松容易。因此,教师应设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应尊重学生,以理服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和质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给与他们一些人生与情感的指引,学生感到了被尊重、被信任,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就能听从、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应关爱学生,以情动人。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教师应注意与学的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语气和表情,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期望,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困境与问题。

3结论

第2篇

“以人为本”最早出自《管子》一书“霸言”篇中,其中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回答的是,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最重要的。立足于个人的成长,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我们要接纳学生,不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集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拿他们和以前的学生对比,和我们的子女对比,和高中学生对比,甚至和我们自己学生时代比较,往往会得出消极的结论,影响我们的态度。这本身就是时空不同不科学的一种对比,我们更应该欣赏他们,从心底接纳他们。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在观念上,我们更多的时候扮演的是一种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体验着师者的尊严,工作中,学生管理的任务更大,压力也更大,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怎么管,有时服务意识被挤占。就教育关系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教育管理也仅仅是我们服务的方法手段,所以服务的意识应该树立。

二、坚持正向引导为主

正向引导和鼓励具有强大的牵引力,人都是追求认可和自我价值的,拉着比推着效果好,正向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对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正向引导应该成为主流,我们并非排斥批评,排斥其他教育手段,尤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而是觉得哪怕是批评也可以采用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种形式,有时候批评也可以用肯定的方式进行。中职学生当中有少部分所谓问题学生,有的逆反心理重,有的性格方面比较偏激,有不良习惯等,可能有的还受到纪律惩处,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应该强化正向引导,对他们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规律上来说,他们更需要这些,更需要关心和信任,对他们我们绝不能放弃,不能仅仅依靠纪律惩处,而应该对他们坚定信心并传递这种信念给他们,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一定会对他们的进步产生长远的引导作用。

三、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管理、约束、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完成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在学校其不仅体验着被管理的角色,还应该参与管理,实施管理,变被动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主体意识。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面对即将的社会化要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多种角色体验有利于其自身的成熟提高。在管理教育中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讨论制度,理解制度要求,自觉地遵章守纪,强化自我约束,依托班团各学生干部组织,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师生共建,融洽合作的管理系统,形成宽松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四、制度保证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员工;终身教育;管理体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与推广下,终身教育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国际共识。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终身学习既是企业员工个人追求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终身教育也是企业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在竞争中争得先机和保持优势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我国目前有1.3亿农民工转移到城镇,这一群体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有些西部城市还不足7年,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是18一22岁的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初等或中等教育,各类企业在对农民工的使用过程中都面临着提升员工素质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终身教育管理体制,保证他们普遍能够接受适当的终身教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我国的现状,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可以实行分别以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不同的管理级别有不同的职责内容,通过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最终达到使企业员工能方便地实现终身接受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三级管理体制就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计划指导、员工个人自主安排落实。

一、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体制

企业员工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教育功能转变等方面建立起具有宏观指导和调控功能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员工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1.1制定终身教育政策

终身教育政策包括针对全社会的和专门针对特定群体的政策两部分,二者均对企业员工终身教育起调控、指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的许多教育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中,都已涉及到终身教育的内容。如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新世纪初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又提到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事例表明,我国政府已把终身教育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只是把建设终身教育社会作为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还没有真正把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依据。现有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中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还缺少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剔除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部分,积极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终身教育政策。此外,企业员工作为我国生产劳动的主力军,他们接受终身教育对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制定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政策。比如应当确立企业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的制度,督促教师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强制性规定企业在员工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出台有利于企业员工继续接受教育的政策,如带薪休假制度、定期进修、培训制度等。通过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支持企业员工终身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1.2制定终身教育法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的构建和完善必须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但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指导性的规定,还需要制定专门的终身教育方面的法规来进一步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推进终身教育的实施。在终身教育法规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体现出终身教育的要求;二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地区差异制定《终身教育法》和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三是在有关企业的各项法律中规定关于员工继续接受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立法手段,使终身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正轨,保障企业员工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

1.3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各类教育与培训资源之间缺乏联系、交流、共享与整合,原本有限的社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应该将各种教育活动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统一起来,尽快成立跨部门的终身教育协调机构,协调分散于各部门的教育机构,建设相互承认和资源共享的机制,最终实现各种教育的一体化。各类正规学历教育机构(包括大、中、小学)、广播电视大学、社会教育机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私立的民间文化产业)、企业内教育培训机构、公立性质的职业训练机构等,均在终身教育政策的框架体制下统合起来,使社会成员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方便地获得学习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力地促进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运用,如象美国那样建立依托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或象日本那样对学有所成的人颁发各种学习证书和资格证书,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激励个体实施终身学习,从终身教育机构和学习结果的认定两方面实现终身教育的“体系化”。

1.4健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机构中,应自上而下地建立起职能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企业员工终身教育行为的组织和管理。此外,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领域的专业团体,包括全国性机构和地方性或行业性团体,并且与国际性的成人教育组织合作。这些专业团体和机构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成人及继续教育氛围,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企业员工终身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企业微观管理体制

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直接的受益者,且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员素质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应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和投资者。

制定本单位员工终身教育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使这项工作规范化、长期化。企业要有专职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常抓不懈。企业工会组织切实保护员工接受终身教育的合法权益,将其作为为职工维权的重点内容来抓。企业要做好员工终身教育的计划安排,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例如,对农民工不仅要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还要提供有关现代城市规则、法律知识以及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而对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则更多地强调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要关注各个群体的多种需求,保证员工终身学习的健康发展。企业要对员工的终身教育行为提出要求,对他们学习的方向和内容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内部教育的认定工作,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绩作为大学的正规学分予以承认,以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为员工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企业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大学教授和企业内部的工程师、技师等在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也可以将员工送出去到相应的教育机构接受终身教育。还可以利用网络传媒,开展远程互动式教学,采取“自助餐式培训”的方式,为员工的自选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大型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需要,可以建立自己的职业大学或培训学院。各类行业或企业联合会等组织则可以提供各种跨企业的职业适应和晋升的进修,提高员工在相近专业之间的流动能力,提升职业潜能。

三、落实个人自主管理体制

终身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在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企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每个人的学习时间、职业发展规划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象对待在校学生那样对企业员工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他们的终身教育行为,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自主学习上。所以说,在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个人自主落实这个环节。企业员工应充分认识当前终身学习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学习者本人,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从阶段性的学习发展到终身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所有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要应积极转变学习观念与动机,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企业员工不应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计划安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使这种学习能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李卫江.知识之树常青:现代终身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星宇.当代美国终身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3]韩艳.国外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第4篇

周五下午,组长楼某来找笔者,很委屈地说她不想当组长了。她的话让笔者吃了一惊,她可是教师们公认的比较负责、有管理能力的好组长。等她冷静下来,笔者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她说,昨天自修课郭某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她去管,可郭某不仅说了很难听的话,还用粉笔打她;周日晚上,她向笔者反映了几个在教室里织毛衣的学生,笔者处罚了那几个学生后,有一个学生说她喜欢到老师面前告状,还说了一些比较难听的话。像这样的事情以前也屡屡发生,平时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笔者也是直接批评她为什么不去管。笔者没有立即回复她,而是决定搞一次民主选举,结果小组里8个学生就有7票支持楼某继续当组长。笔者还组织全班学生对她当组长的优势及有待改善的方面进行无记名调查。下课后,笔者把楼某叫到办公室,将调查结果交给她,并说同学们都支持她,对她的工作是肯定的;还召开班委会,共同探讨针对某些违纪事件的管理办法。这件事后,笔者发现组长楼某比以前更负责、更有信心了。

2案例分析

在班级管理中,传统管理方式忽略了学生集体强大的教育力量,忽略了学生集体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案例,笔者认为是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的“平行教育影响”所赋予的功效。

(1)集体是个人的教师,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组长楼某的委屈,不仅仅来自对自己的权力、责任的动摇,也是对自己班级管理行为有效性的怀疑。民主选举,是集体对组长楼某管理能力的重新确认。有效的教育,要考虑到集体对其的影响,集体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

(2)个人是集体的个人,把个人作为教育对象,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

。民主选举,在给组长楼某一种肯定、自信、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集体其他个人一定影响。

(3)教育只有兼顾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及个人所属的集体,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集体主义者。

如针对组长楼某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怀疑,班主任可以先单独找其谈话,做好思想工作,然后再以集体投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来讨论其做组长的优势及需改善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帮助楼某增强自信,同时也夯实了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集体。

3教育策略

(1)树立“平行”观念。

从哲学的角度看,班级、小组及其成员是辩证统一的,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每一项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马卡连柯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是给集体的。相反,集体教育同时也应成为对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人的教育。在这一模式中,组长甚至是班主任都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是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一员。关注集体与个人教育的“平行”,充分利用对集体的教育来影响个人,给予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是教育主体,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构建平行教育模式。

在寄宿制中职学校,实行以寝室为小组的班级管理,衍生了许多小集体。推行学习、纪律、卫生和文体活动4项任务的小组班级管理循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推进“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践行及自我评价”等自我教育实践;落实小组捆绑考核,完善小组奖惩制度,是平行教育影响理论的具体应用。捆绑考核,将比赛中的喜、忧、对、错评价还给小组及个人,奖罚均采用集体影响形式。“一荣俱荣,一耻俱耻”,既发挥学生之间的平行影响,又充分利用学生群体资源,开发学生心智潜力,实现对集体和个人的平行影响;并且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内化的,能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

(3)建立平行教育班集体。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人本关怀

引言

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有利人才的培养,还便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目前在许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开始对激励机制进行加强,而且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在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只对学生的进行激烈是不过的,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还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兴趣,下面我们就从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励是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手段,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合理有效的激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需要。因此,我们才采用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论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通过激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采用的激励机制,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运行系统,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其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其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将教育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教育管理的引导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和教师一定的信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当中,人本关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学生的心理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建立起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将激励机制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形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方法,只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进行被动的学习。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才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极为庞大的智慧群体,虽然他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心理需求中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将其这两个智慧群体的共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教学管理模式中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在对学生还是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学校都应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中人文关怀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基础,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以人为本主要从而这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它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组织全体成员的意见,要注重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以便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

二是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要,然后把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是监督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委派具有一定职位的领导,或采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和监控,以确保它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决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应该具有多样性。

4.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

2.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大大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目的。

3.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将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激励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去部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在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实施教学设备科学化管理的必然性

1.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扩大

民族艺校是本市同类艺校中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几乎涵盖现阶段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所有热门专业:动漫、动画、影视、影像、音乐创作,会展自动化,日、韩、英商务外语,学前教育,涉外饭店管理,茶艺等。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加大,新颖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所占学校固定资产的份额亦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民族艺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实验室、实操室(车间)不断建设、发展和强化,价值千万元的教学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广播级的摄录编设备、专业级同期录音棚、语言自动编辑,译校设备、多语种同步视听设备、电子音乐自动创作合成设备、动画专业制作电脑操作系统、会展全自动化一体办公实习设备、舞美音响照明设备、高端教学三角钢琴、雅马哈电子钢琴演播实习车间等,各类专业教学、实习、生产设备的不断涌现,新购设备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对使用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民族艺校教学设备的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将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2.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综合效益

对于民族艺校而言,加强专业仪器设备的管理不仅是来自上级单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进行学校自身体制改革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培养精良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如若疏于管理,仪器设备不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教师和科研人员就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应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科学管理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还要依靠法制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等。艺校的各级领导要清醒地意识到仪器设备是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物质基础。

二、当前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设备闲置率高,效率尚属低下

由于单位内部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限不明确,各单位或者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建设,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并且由于对资产的无偿占有,使存量资产不能合理流动,资金调剂困难,资产浪费比较严重,也造成各单位苦乐不均。加之,由于没有进行周到的论证以及调研工作,某些设备的购置只为一时所需或者某一项目所需。一旦项目结束或者研究方向改变,某些特别而专一的设备几乎就被“打入冷宫”,闲置不用。同时,在购买时选型不当,贪求高、精、尖、全,形成“过度建设”。设备购进后缺乏相关的维修技术,耗材昂贵或者发生故障时的配件获取难度大,以及相关运行费用的缺乏等原因,导致一些贵重的教学设备束之高阁。

2.设备滥用贬值,维护不及时

教学人员不懂仪器设备的性能,经常发生使用不当现象,有时使用设备时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培训,爱护公物意识淡薄。加上其操作不规范,维护不及时,设备性能便容易老化,零部件甚至整机发生损坏,却少有问责。由于缺乏专业的维修技术工程师,以及没有相应的定期维修和记录等长效保养体制,有些人员甚至为一己之需而随意拆卸零件,致使一些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是造成仪器设备贬值的人为因素。

由于学校设备的监督管理体制、激励制约机制的不尽完善,使大部分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与仪器设备的质量状态没有直接关系,导致部分管理、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缺乏应有的关心,缺少管好用好设备的内动力,这是造成仪器设备损耗加剧,提前发生贬值的主观因素。

3.一些设备归属不清,缺乏共享机制

由于民族艺校以及单位内部之间的频繁整合、变更以及体制改革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权出现紊乱,整合中出现的资产融合或资源重组,仪器设备管理没有在变革中随着机构的变化相应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导致仪器设备归属不清。如合作办学单位赠送的或用自筹资金购置的设备。对因功能老化或技术状态较差的设备,失去了再利用价值,但又未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废年限,只能闲置等待报废处理,以上两类常常是游离于仪器设备管理范围以外,造成账物不符和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实行校内二级甚至三级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仪器设备被部门、单位甚至个别教师拥有。在没有一套有效的资源调配系统的情况下,大多数设备拥有者不愿意将设备,尤其是贵重仪器,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

4.设备及经费的管理不规范

在思想上认识不够,管理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投资体制上的单一性,艺术学校的支出都由国家大包大揽,使人们形成重拨款,轻管理的观念,造成设备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学校内部的二级管理,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各部门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有执行也不到位。就设备经费而言,本来就紧张,实验设备主管部门将每年有限的设备经费统筹规划,精打细算,为了给部分专业实验室及训练室解决急需的设备,有些系对专业申报设备计划非常重视,但也有个别实验室、训练室对设备购置无计划管理,对购置后的仪器设备没有精心管理。

5.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

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专门的机构和通用型技术人员,内部设备管理职责不分、责任不到位。一些部门对设备的计划购置、验收使用、保管清理以及转让报废等各个环节审批程序不够严格,造成购置计划不周、审批手续不全,领用移交无手续,借转未经批准,清理和报废不及时等现象。学校配备的仪器设备保管人员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只起到简单的看管作用,无法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造成平时仪器设备小病无人修,大病修不了,使仪器设备的寿命大为缩短。

三、“买、用、管”规范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必由之路

为了减少国家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促进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达到买、用、管规范化,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校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解决设备闲置化,效率低下;设备滥用贬值,维护较差;设备私属化,共享缺乏;设备管理,缺乏规范;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购置重要,管理更重要”的意识

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改变过去重钱轻物,重购入轻管理使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强化设备管理的效益意识,重视和加强对设备的管理过程,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设备管理的风尚。从购置设备的源头做起,减少设备闲置机率,避免闲置设备的增加。解决闲置设备的问题须从设备管理的各环节入手,设备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各部门或学院的设备年度装备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对设备的合理布局、装备重点进行监控论证,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同时,要加强在用设备日常管理,将操作、维护、保养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降低闲置设备的存量。

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从设备立项、购买、安装、培训、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要有章可循,有人可问,有案可查。由设备处主持,财务处和院系教研室辅助,建立统一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全校实行。加强闲置设备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闲置设备是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设备在短时间内可能闲置不用,但在未被处置和销账之前应等同于正常设备的管理,决不能弃之不管,必须实行专人负责制,并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些暂时闲置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要统一安排和协调,将闲置设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日常工作范畴,学校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对各部门进行实地勘查或由各部门登记上报,摸清家底,以获取闲置设备的详细数据和信息,并按技术等级分类归档,建立闲置设备档案和财务管理档案,随时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

3.逐步实现校内有偿使用

学校的大部分教学设备都是由国家投资,所有权是国家,但使用权在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需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并不要求它限期以折旧费的方式予以偿还设备建设投资。这使得学校在经济方面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要比企业单位轻得多。他们虽知国家投资建设的设备来之不易,但没有触及本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因而容易造成设备的部门所有、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和积压浪费等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一是要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用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制”,校内和计划内使用采用记账形式定期结账,校外和计划外使用采用收费的办法。

4.设备管理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1)设备流程管理网络化

校园网的建成为网络化管理提供了硬件条件,设备管理从计划、采购、验收入库、调拨、报废、账目、报表、报盘等工作已经从网上开始做出尝试。网络技术在实验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将会为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机遇。如果把学校的设备的技术规格、可用机时、日程安排、收费标准等输入网络,以使相关部门上网查询、了解设备的详细信息,将使设备的投资效益大为改善,同时也为没有此类设备的部门提供了方便,发挥了社会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另外,设备计划部门可通过校园网获取各实验室的设备占用和使用效益等信息,做到及时进行计划调整。

同样,网络化管理要有规则和制度做保证,制度和规则必须符合网络办公的特点。如设备的调拨工作,首先进入请求调拨程序,将申请调拨的设备列入闲置设备,网上挂牌,寻找使用单位,一段时间以后,如3个月或半年,没有使用单位,自动进入报废程序,列入网上报废设备名册,进行设备的最后利用,有价值的零部件可以拆下使用,再经过一段时间做废品处理。这种过程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交流无法进行,基本不能实现。

(2)设备资料管理电子化

设备资料的管理将逐步进入电子档案化管理时代。目前仪器设备资料基本上实现微机化管理,有关数据进入了数据库,对原始资料的管理,包括某项工作过程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出于对原始资料真实性的信任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某些环节必须保留原始资料记录,如签名、批复等。未来这种保存方法将有所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变化提供了支持,所有的原始资料记录都可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文件形式保存于磁盘,分门别类进行保存,载体由实体资料变为光盘磁盘,便于今后使用查询,它的安全性由计算机自身技术保证。具体到设备管理工作,设备卡将被电子卡片代替,设备账目由磁盘账目替代。实现电子档案管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如个人信息数据库建设,单位信息数据库建设,公共体系信息数据库建设等,这是进行身份认证的基础,类似银行、电信、证券的各类卡等,因为这些内容将逐步与设备采购直接紧密联系。

5.重视队伍建设,抓好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同步培训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27-01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直接为一线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完成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有些教材从内容到方法都为教师和学生做了科学、系统的安排,为教与学提供基础性的文本。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对话和交往的中介,是他们解释、质疑、批判的开放性文本。

1 当前中职学校教材开发和管理的矛盾所在

1.1 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内容的矛盾

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这是教材编写者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首先应当清楚的事情,否则所编的教材就是无矢之的。伴随着多年“普高热”的持续发酵,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带来工资水平的上升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高学历文凭易得性的增强,中职教育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中职学校招生门槛放低,由此招来的学生素质低,而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是整套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训练较少。而矛盾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工科类或者是理科类的课程上,如计算机、汽车维护、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一些课程,直接用高职高专的教材,甚至是本科教材压缩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谓高深莫测。

1.2 教材开发滞后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矛盾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通用的教材内容与日新月异的职业教育发展相互矛盾,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教材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满足不了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已经发展趋前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学习的要求。导致了教材开发滞后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学校学习的技能跟不上社会需要,这样一来,出现的局面是教师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完成教科书的教学,中职毕业生没有学到相应的技能,或只学到一些过时的技能,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当下家电已经进入智能云彩色电视、智能手机的时代,而我们的电工电子专业的教材还停留在传统彩电、手机的模式教学中。这就难免造成刚出校门,所学的知识却早已落伍。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课讲完了,但一些学生手头的课本还是“像刚出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1.3 统编教材与校本开发课程的矛盾

中职学校国家统编教材是历经长期经验积淀形成的一套教材模式,它具有编制体例规范、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全面系统等特点,适合起点较高,基础较好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使用,而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统编教材就显示出它的不足,如在语文教材的编制中,单一的“文选型”教科书几乎成了近代语文教材的唯一模式,缺乏适应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不同层次的教材。这样品种单一、模式固定、内容陈旧且又偏深,与实际生活脱节而又缺乏趣味性的教材,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相适应,与社会对多样化的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不相适应。

因此,一些学校只好选择使用校本教材。但是,一些校本教材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由于受编写人员的素质、编写时间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无法取代统编教材。

1.4 就业需求与教材内容的矛盾

中职教育本该就是就业教育,但是实际上却是“不务正业”者居多。据笔者了解,不少职业学校就业安置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所谓的专业对口的是少之又少,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只有两年专业学习时间,时间短,所学的技能又繁杂,相关专业知识未系统学习就要出去学习。而企业提供的是普通岗位,这种就业门坎低,技术含量低,工作强度大的普工用人体制与学生在校通过规范的教材,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形成很大的反差,这是企业需求与教材方面的矛盾。

2 应对的策略

2.1 降低教材难度,开发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开发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以适度的理论和技能要求入手,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入手,适当降低难度。所以,中职教材应该体现一种专业技能知识,说白了,中职学校的学生所学的只能是皮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的岗位也只能是企业里的普工岗位,企业注重的更多是学生个人品质、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态度。有企业老总就员工招聘问题就说过:“我对员工要求首要的是朴实肯干能吃苦,要有诚信,其次才是技能。技能好品德不好我们不欢迎。”

2.2 统筹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关系

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好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关系。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致力于服务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想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能够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起到帮助,并且所编的教材要适时更新,要因应当地情况紧扣经济发展步伐,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使得所开发的教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比如广西目前还在26个县的中小学开展的壮汉双语教育实验,所需的教材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做好适时的更新,否则,教材就要落伍,相关的教育理念就与现在的课改要求相背离。目前自治区教育厅又决定在壮族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实施“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实验,现在正在启动的“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材的编写工作就顺应的这一要求。那么学前教育(壮汉双语方向)所需教材就要做好适时的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当前双语教育实验的要求,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能够用得上。

2.3 统筹规划区域中职学校联盟,模块化开发建设中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