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23
导语:在美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关于音乐的价值和功能;关于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韩钟恩认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 (《“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4):15-16.)。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 (《关于音乐美学的基础、对象、方法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学,1991(4):18-19.)在中国理论史上,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格。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密切相关,甚至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音乐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高级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它具有启示人的潜在的经验和感情,激发人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人格获得升华;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更深层次地体会音乐中的美学思想。
1、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作用。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令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教育,它能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育,能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其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另外,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2、音乐的美学意味
音乐自混乱中创造秩序,因为节奏使一致胜过了岐异旋律,使连续胜过了断裂,而和谐使相容性胜过了不协调,由此产生美感,产生美的意味。同所有的艺术要素一样,音乐要素是只为感觉而创造的东西,是一种美仑美奂的意味。音乐会制造一种气氛,在音乐中概念与信号会给人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不会在激发或安抚这样的特定功能中找到所有音乐形式或是音乐欣赏的源泉。但是,这一过程会带给我们深深的美学意味。
美是一种由和谐而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使心灵获得舒畅和慰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平常说的音乐美,首要的是指音乐的声音美,例如,交响乐音乐是通过“高低长短、轻重快慢、强弱缓急”这12个字,用旋律美、配器美、节奏美、和声美等,使人耳享受的一道大餐。其在人脑中产生听觉美的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音乐作品不能像美术作品直接传达具体的视觉形象,二是不能像文学作品直接传达有确定语义的思想概念。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确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能在人和艺术之间建立一种感性美。
3、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的价值来源于我们的审美体验,具有审美性质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在于传授音乐知识和培训音乐技艺,其形式多以对音乐作品的表演和欣赏来实现。通过表演,可有效地激发他们对音乐乃至人生的热情;在向别人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他们体验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浪漫、追求美好人性的快乐感受。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再加上音乐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音乐想像的空间无限广阔而丰富多彩。教师应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将自己的理解、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再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构美。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表现出完整的结构美。形态之中包含着结构,生物千姿百态,同样保护着生机和活力,这和它们完美的结构有极大的关系。从微观上来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给人对称的美感。人的身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组成,虽然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成为万物之灵。
生态美。生物适应环境的要求,其外观、颜色、生活行为等根据环境变化发生改变,呈现出无限丰富的生态之美。例如金鱼藻的叶为丝状,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菜青虫的绿色外形,北极狐和白熊猫的体表为纯白色等都起保护作用;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花纹,枭蝴蝶大眼睛似的花斑,蜂类的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都起警戒色的作用[2]。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美。学生在欣赏这些美的同时,激发出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强美学教育,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中学生物学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要善于提炼和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在遵循生物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美育因子融会于生物教学,美化生物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欣赏自然的美,感受到生物教学的美,提高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1.体现语言美。教学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美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准确、简明,更要做到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语调上要抑扬顿挫,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比如,在讲授《探索生物奥秘》一节时,对“自然界中有形形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可以做这样的描述:植物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些植物有的在陆地安家,有的在龙宫落户;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羞羞答答;有的衣着朴素,有的浓妆艳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给学一个生机勃勃的植物世界,如临其境。如果教师的语言生硬、呆板、枯燥无味,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毫无美感可言[3]。
2.展示形象美。初中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渴望近距离的观察或是用手直接触摸一下,因此,要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最真切的呈现,让学生利用感官去感知,引起学生感知的愉快,增强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花的结构》时,可准备一些鲜艳的花朵,或者叫学生各自采摘一朵自己最中意的花带到课堂上,大家相互交流,观察花的外形、结构,一个花海般世界的课堂,一定能令学生流连忘返。
3.营造氛围美。教师传授知识和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要营造轻松、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合理的课堂安排,教学不但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令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设计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周密思考,力求审美化、艺术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忌平直,均衡用力,而应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使整堂课张弛有致,疏密有度,既有迭出的,又有舒缓的过渡以及令人回味的沉思,让学生在既紧张又愉快的热烈气氛中学习思考。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产生心理的共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当中,诗人从滚滚长江执笔入手,将雄伟壮阔的长江东去之景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乱石、惊涛、好一幅“江山如画”,苏轼没有将大江东去、旧时故垒的全部景象描绘出来,而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展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这是苏轼从这些大自然雄伟画卷中得出的自然总结,如此锦绣河山也必然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诗词中之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词中之景,就是画中的“江山”,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大自然之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侧重于让学生细细品味诗词当中语言编制出来的意境美,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意象本身,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种意境是由生动、可感的语言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隔”与“不隔”的问题,他认为,“不隔”才是杰出的诗作的品格,而这种“不隔”即“语语都在目前”,即具备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意象,让人有一种耳濡目染、沉浸其中的氛围。
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是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方向。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阕中所描绘的是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自然景象,教师不妨在让学生诵读时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种高昂激扬的音乐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完整的布局和合理的发展为表现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欧亨利在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当中,塑造了贝尔曼这位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如果说贝尔曼是那一株残败的常青藤,那么琼珊就是依附在藤枝上的最后一片树叶。正是贝尔曼身上的“人性美”成为了琼珊的精神支点,她曾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她甚至等得心焦,“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但是,当“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的最后一片藤叶“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时,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却在这一刻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不想活下去是一个罪恶”。小说最后谜底终于揭开,琼珊知道了那最后一片藤叶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也正是这片由老贝尔曼生命凝结的叶子激起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这里闪烁着人性最美的光辉。正如史铁生在《命运与反抗》中说:“如果我们从这个命运中走过来,发现了生活的美,生命的美,因而对生命心存感谢情绪的话,我觉得非常好。心存感激,很好。”
摘 要 健美操是近年来在中学开展比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健美操具有健身功能,同时具有美育功能。本文试图从健美操的形体美、动作美、编排美、表现美为出发点探讨了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并探讨在中学健美操教学中实现美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 美学教育 体育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而已”,“一个完全的人物是身体能力与精神能力的协调发展”。身体的能力是体育的所追求的目标。精神能力包含了真善美,归位于教育领域时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且“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然在现行的“德、智、体、美”的教育观下,体育与美育并列而被人误认为它们是独立和分开的。须知体育本身也充满了美,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含有时代的美学特征,如今我们在强调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时却忽略了体育的美育功能。健美操是近年中学开展较广泛的运动项目,以其自身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本文试图探讨健美操的美学特征,并据此探讨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美学教育的概念
美学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是指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近代著名教育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二、体育与美育
美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的美与音乐美与美术美是同质的却又是不同构的。体育的美直指人的身体。体育是一种体质教育,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美感是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美感的特点之一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体育美有两个特征,一是形象性,二是愉悦性。从美学意义说,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都是对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都有利于学生学会审美。体育的美学包含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等形式的美,在具体的运动项目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三、健美操的美学特征
(一)形体美
形体美是指人的自然形体经后天创造而获得的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种升华的综合美,其中外表美侧重于形式,主要是指由生理解剖特点所造就的身体之美。内在美则是核心,它是借助形体将人的思想、气质、情操、风度等深层次与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美。
健美操所要求的形体美是人体外形匀称健美,姿势体态端正的美。虽然人的形体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然而经常性的健美操练习则会对形体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加胸背肌肉的体积,消除腰腹部沉积的多余脂肪。形体美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姿态的美,正确的基本姿态是高质量完成成套健美操的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形态的美感。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有效地训练身体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使人在静态时的体态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自然美,显示出端庄、大方、沉稳、含蓄等优美气质;在动态时则符合正确人体运动规律的审美特点,显示出舒展、协调、健美、灵活等风格特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形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在健美操运动的过程中,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整个身体要求始终控制在标准健康位置,这就是健美操身体姿态的控制性特征,即便在长时间的复杂多变的步伐组合过程中或动作后,整个身体的标准姿态不被破坏。健美操对身体形态的控制的要求对学生健康形态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时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健康的形体美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形体才是美,并教会他们通过健美操的学习达到这一样种形态美,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美
动作美是体育美的核心。因为每个具体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无论是直接发源于劳动、游戏还是健身,一旦被公众接受,它就会凝结成为社会的文化形式和社会的审美对象。
健美操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为基本动作,这些基本动作使身体不再是单调的僵硬的,而是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情趣。
编排美是健美操动作美的一个延伸,它将健美操的美由个人之美带入了集体之美。健美操编排主要包括动作造型、动作连接和队形变化。造型是指单人、双人或多人利用身体姿势协调展示出的一种瞬间停顿的姿态,它分为静态造型、动态造型以及静动相结合的造型,那些上下造型的起伏美、左右造型的对称美和前后重叠的一致美,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造型无不给人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它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留恋,给人细细地品味。连接动作的巧妙性、流畅性和多样性是评价连接动作价值的标准,那些出其不意的连接动作,会给人以流畅圆滑、耳目一新的美感。
(三)音乐节奏美
从时空角度意义上说,音乐体现的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把空间变成旋律、把时间变成节奏,节拍则有序的结合两者。而健美操是身体动作与音乐完全结合的,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健美操运动中音乐形式与身体动作的结合的完美程度是健美操美的最高境界。如大跳、大踢腿动作,就须用刚健有力、节奏感强的音乐;舞蹈、波浪动作则需用连绵不断富有情意的音乐如此等等。健美操的动作节奏张弛有度、刚柔交替,音乐节奏热烈奔放、铿锵有力。正是由于这种富于韵律节奏的特征,健美操才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健美操练习者在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演绎出各种不断变化起伏、变幻莫测的动作,男子刚健、豪放、充满力度,女子则刚柔相济、优美舒展。这样,使健美操动作更富有生命力,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动作本身的内涵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同时也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艺术的享受。
四、中学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教育实现途径
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通过体育实践,诱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身体体会得到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活动,因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情感-思想’、‘感性-理性’、‘生理-心理’、‘社会-历史’等方面相互交织、渗透的复杂过程。”所以,提高学生的健美操审美能力,并学会审美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是中学生习得健美操动技术动作和体验健美操之美的最重要场所,做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形态的保持以及动作的标准性做出重点要求,使学生感受健美操中所含有的形体美与动作美。
在中学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接触健美操运动之初,在学生学习健美操基本技术动作之初,首先要教授学生按照健操美操技术动作的标准追求动作的合理与准确。教学时在讲解每个一个基本动作要领时也要将其所表达的美学含义传达给学生。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学健美操课教师通过示范使学生明晰标准动作的细枝末节的要求,不能流于粗枝大叶。同时在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要对其技术动作的标准做出美的要求。而体育课堂正是通过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的教学将这些技术动作中所含有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动作之美,并按这种美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动作。
(二)课外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师要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对于一些喜欢健美操并学有专长的学生来说,仅靠课堂练习对她们来说是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它是体育课的一个延伸点,教师可以将有学生组成团体进行健美操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学生在身体形态、动作标准、对于音乐的感受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将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观赏高水平比赛与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或者表演
观赏高水平的健美操比赛是学生感受健美操之美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在观看后做一些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健美操之美的主题讨论,使学生对健美操的美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除了观看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健美操的表演和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到竞赛中,体味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感受,在享受运动美感的同时品尝健美操独具风格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比赛中加强交流、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练健美操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健美操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教学 美学教育 审美意识 教学思路
从美学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是指协调舒展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熟练、敏捷、优美的动作。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美学家、体育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也应该将美学教育作为一项明确的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体育教学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因素,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如何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展开探讨,期待能对广大同行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一、美学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1.美学教育有助于健美操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美好形体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片面追求理论类科学知识,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视眼、脊柱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丰满,给人造成萎靡、迟钝、,怯懦的印象,所以高校健美操课程应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通过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上具体育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2.美学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陶冶情操
美学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寓教于美”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的开发是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
康德说过,美是知识与情感道德的桥梁,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美学教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溶性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达到无限。
3.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有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个层次: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教学与美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它着眼的是整个人,是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从改善外在美着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进而促进良好的性格发展,达到外在美、心灵美的统一。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如何在健美操教学中有机结合美学教育
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和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情,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而审美能力的高低又受到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等的多方面的因素制约。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学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通过健美操课的教学,使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扬。
2.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学教育
(1)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2)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三、结语
1.美育教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机穿插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融会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
2.结合美学教育开展健美操教学势在必行。
3.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美学内容来逐步加强美育渗透,使健美操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一、教师美学修养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美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了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今社会,人类生活需求的变化更加突出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素质与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关系重大,教师的美学修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密切相关。可见,素质教育不需要“教书匠”,需要的是“灵魂工程师”。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心灵、宽广的胸怀、果敢的作风、渊博的学识、不断吸收新信息,提高从教本领,坚定从教志向,以苦为本,执教为乐,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美学修养的必要性和作用
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以美育人,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美,但不容忽视是他们的美学理论水平普遍较差,美育活动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美育效果。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低下,有的甚至师德沦丧,从媒体近段时间频频报道的事件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可以说,当前教师的美学修养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的美学修养受思想素质、理论功底、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制约,表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层次性。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落实不得力;三是传统束缚多。
三、怎样加强教师美学修养
1.抓基础
现有教师的美学理论功底差、美育水平低与其接受的教育关系很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抓现在
教师的素质要与时俱进,过去胜任工作,今天也许落伍了。在职的教师要加强学习,弥补美学修养方面的不足。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学习。学习是第一性的东西,是提高素质和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随意的。二要开展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改变以前溺爱德育、智育、体育,遗弃美育的观点和做法,让师生在丰富的美育活动感受美、欣赏美,养成“与美为伍其乐无穷”的良好志趣和习惯。三要遵循规律。坚持与时俱进是存在的根本,遵循客观规律是成功的保证。要让师生都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及格率,给教师松绑,给学生减压,把他们从重重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教与学的主动权还给他们,特别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抓机制
忽视教育的代价是沉重的。不断提高教师美学修养增强素质教育效果,要依靠机制作保障。
一要进一步落实科学教兴国方略,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二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易于操作的评价教师素质和工作效果的标准体系。三要强化师德和创新教育,从思想上、业务上促成教师美学修养的提高。
四、提高素质教育效果,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1.改革课程和教材
教育界人士普遍反映,现行中小学教师严重滞后于时展的脚步,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
2.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
过去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解决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问题。但是把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问题,喊了很久,就是落实得不好。一方面,德育讲真和善,真和善其实也是美的,德育中包含有大量的美育内涵,由于美育的乏力,致使德育的效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育的阵地往往也是德育的阵地,实施美育往往也实施了德育。把审美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真、善、美的历练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与美育结合,事半功倍。
3.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无论是美育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美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一要善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二要开展审美活动。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的事情,课外更能激起学生审美情趣。三要发挥教育基地功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人文景观、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离不开美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音乐教育同美学理论之间,似乎更是难舍难分、不分你我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基础还是实践,都使美学与音乐教育实现了自我,创新和发展了自我。从某个意义来说,美学原理几乎就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一切突出其美感,突出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当然,美学原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基础之上,也有不可估量的细部指导规范作用,其中二者之间是在默契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各自使命,达到了完美的目的。笔者依据个人认识,谈一下关于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基础。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合适的物质手段,使听者有充足深切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目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它还包括如何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受教育者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既包含了艺术创作原理,也包含了教育科学原理。美学原理恰好此时参与了这个过程,为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原理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艺术形象都存在着美,都需要用美来表现,都需要表现美。作为对审美关系集中体现的音乐艺术,更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发展,音乐教育更不应该背离这一规律而存在。
音乐教育发展和实践了美学。正如音乐的表现离不开物质形式一样,那美学的发展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实在的音乐教育。当然,音乐教育只是美学原理成就和实践的一个方面,对于审美观念和美学原理研究领域来说,当然还包括美術、电影、戏剧、舞蹈、雕塑等各个领域,不能一概而论。正是音乐教育同样能深入地“重耕”整个人,给他以生活的“感染”。同样音乐教育也会“重耕”整部音乐作品,当上升到遵守艺术审美发展规律的高度,则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达到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之目的。所有这一切使音乐成为社会实践“个人”方面的强大武器,使音乐拥有巨大的实用价值,首先就是对美学的发展和实践。
在实际音乐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结合美学理论,才能发展和创新。如果说音乐教育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音乐教育者则就是作曲家,美学原理对作曲家来说,重点突出了作曲家的思维交响化。什么是交响化?那必然引申出对美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审美感知,还是音乐教育中具体实施方法,无不体现了交响的模式,中西文化交流,心理现象剖析,表现方式创新,学术门类扩张等等。无不体现了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非凡特色,美学原理的充分挖掘和开发,不但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优质的向前发展,也极大的发展了美学原理,实践了美学原理。
在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学原理无不渗透其各个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笔者仅从声乐、欣赏、演奏、乐理等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感受和观点。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美学原理与声乐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学原理要依靠美感教育,这是从宏观上对人们研究艺术的各种规律予以指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是人们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创造。而声乐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学科,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美妙的歌声是通过歌唱者身体各部“器官”的有机配合,使歌唱者达到音质优美、语言清晰、风格鲜明,感情表达丰富,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全身心的歌唱。作为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美学原理和美感教育体现在声乐教学中,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呼吸、发声咬字,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对学生施以启迪和影响,其意在告诉学生如何用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溶入歌唱。
同时指出,一个人在校学习声乐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习的环境又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而每个人既要看到客观的不足,更要看到主观的优势,并努力扬长避短。假如我们在演唱方法、演唱风格上没有正确的美学原理来支持,对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而是今天追求这种声音,明天效仿那种唱法,随风“飘荡”,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风格,那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声乐教育要努力发挥美学原理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经常的、系统的美感教育,使之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和修养。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同时,应自觉接受美感教育,为其服务。总之,歌唱只有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醉人的乐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一、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美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应该贯穿自然美的教育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中漂浮着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作者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景色,是自然和谐的景色。文章运用了极平常的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捕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真实自然的景色:红光消失后天空中呈现出的真实面目;走在沙滩上大自然赋予“软绵绵”的真实感觉;海风吹送来的“混合的香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赞美的笑声。这些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这人与天空、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不添色不添彩、完完全全是天然生活的素描画,是一块无瑕的碧玉。学生读到这里,有谁不热爱生活,又有谁不去拥抱生活呢!这正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三、初中语文应该贯穿联想美的教育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比如看到红色、橙色会引起暖的感觉;看到蓝色、紫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就会产生美的效应。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远远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富有创意的联想,让读者从“远远的街灯”中,联想出那闪烁在天空中的灿烂的群星;又从那“无数的明星”联想到那灯火辉煌的天上街市。这样天上和人间上下沟通,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神奇的世界中,使读者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品、幸福自由的生活。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沉浸于瑰丽神奇的境界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课桌上的圆体字帖“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小弗郎士把它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小弗郎士的感觉上、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有哪位读者读到这里不为之感动呢!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