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24
导语:在心理学综述性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低幼儿童阅读 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低幼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幼儿童阅读是低幼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低幼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低幼儿童阅读起步则要晚很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领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由国务院公布,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儿童教育和阅读。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该领域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文献收集与整体分析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是与CNKI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笔者选取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幼儿阅读、早期阅读为题名分别进行检索,以期获得比就单个题目进行检索更为全面的数据。将与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无直接相关性的记录剔除,分别得到511条、373条记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间,以“幼儿阅读”和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数如上表所示,总体上来看,低幼儿童阅读在学术界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该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将表转化为折线图形式,见图1。
图1 2005-2011年低幼儿童阅读情况
对照以上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间,有关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文献增长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儿阅读和早期阅读的文献增长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学术界明显对幼儿阅读的关注上升。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近年来,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参与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是文献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体对概念较为清晰的“幼儿阅读”开始加强研究,这说明了0~6岁儿童,甚至是0~3岁儿童的阅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三、研究主题的分类与讨论
文献的研究主题是把握研究文献内容结构特征的重要标准。探讨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多种指标。本文将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参照,将被引用超过3次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依次归类。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间低幼儿童阅读主题研究的几个方面。
论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是体现知识内容的使用与继承,论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学科领域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决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论文文献之间的引证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础。
在引文分析中,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论文被引用是该文献的质量、重要性以及影响力的体现,论文的被引次数是衡量论文受同领域研究者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施引文献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献时的引用动机具有复杂性和无法量化衡量的特点,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质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注2]多次被引,足以说明被引的论文探讨的主题或者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能反映出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莱斯认为在学术论文之间形成的引文网络结构中,只有极少数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的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科学前沿,为利用引文分析探测科学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注3]鉴于引文分析有滞后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领域内的相对高频被引用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纵览某一时间段内学科的主要研究主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能够预测各研究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了分析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的热点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2005-2011年7年间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进行统计,并将论文题目及其发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进行标注。
将以上13篇文献的关键词以及被引次数进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据关键词统计结果,结合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①早期阅读教育、教学;②早期阅读内容及形式;③早期阅读策略;④发展心理学。
四、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现状的分类主题分析
1.显性主题分析
(1)低幼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我国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国外低幼儿童阅读教育相比,我国对早期阅读不是兴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学”、“培养”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让低幼儿童学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低幼儿童阅读是着力塑造低幼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文献研究方面来看,大部分研究关注阅读教育教学,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有关。
(2)低幼儿童阅读内容及形式。幼儿文学是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还有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幼儿文学类书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儿童阅读而言,凭借成年人的语言,凭借图画、色彩、线条,凭借把书籍当作玩具,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过程。低幼儿童拿到书本以后,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以对待玩具的方式对待书刊,进行搬动、撕扯、翻转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阅读的有益探索。让低幼儿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图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近几年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出阅读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但具体展开详尽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3)低幼儿童阅读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儿童阅读文献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探讨对象,从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社区教育的探讨几乎没有。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美术馆文化馆资源等。在社区,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对应的人力资源,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策略指导。《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对于儿童阅读和图书馆服务给予了较多关注,更强调儿童权利、儿童优先和儿童参与原则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为低幼儿童阅读服务方面,加强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4)儿童心理学。关注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低幼儿童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成人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素材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益及乐趣。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文发现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低幼儿童阅读中被多次提及;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语言强化说、信息的识别及选择理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儿童阅读心理学理论依据。
2.隐形主题分析
阅读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任何年龄段的阅读,都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关系。低幼儿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图书馆,但这不能成为图书馆忽略的一个群体。《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内容为“儿童与社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注4]纲要给图书馆人,尤其是负责儿童阅读的图书馆人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完基本的文献分析后,本文再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2009-2011年间有关图书馆对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的文献情况。以“图书馆”和“早期阅读”进行检索,获得8篇文献;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4篇文献。去掉重复文献两篇,结果为10篇文献,其中载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3篇。
从表4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低幼儿童阅读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虽然目前进行研究的还不是超大规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经开始刊载有关该主题的论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观(从本来的简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是3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被引论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低幼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低幼儿童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低幼儿童阅读策略;发展心理学。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实际状况比较符合。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关系。低幼儿童阅读是一场读书文化运动,需要图书馆界的积极加入。从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已开始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年份较短,论文数量较少。
注 释
1 张慧丽.中美图书馆儿童早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1(2):2~6
2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1):121~127
3 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2. 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19年3月15日~2019年6月5日
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2)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91.
3)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1: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1991.
6)Littlewood, W. Autonomy: ‘an autonomy and a framework’ System [M].1996.
7)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8)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9)Vygotsky, L.S. 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J]. 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199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2)叶军.如何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题作用. 中学外语教与学[J].2019.
13)谷莉.新课标引导下的一堂英语课. 中学外语教与学[J].2019
14) 何琳. 在新课标的体验下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M].
1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6)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第二期.2019.
17)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第四期.2019.
18)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
19)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自主学习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种类来判定我国中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
3)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者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4)学习策略的类别: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
5)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1)通过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从而对本课题的当前研究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
2)拟订粗线条的论文大纲,指导教师认可后撰写详细的论文大纲;
3)文献综述和论文大纲获得指导教师的认可后,开始准备开题报告;
4)按外国语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参加开题报告答辩;
5)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后,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在论文的写作阶段要保持与指导教师的经常性联系,并且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的写作情况及进展;
6)按时提交论文的初稿和修改稿,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
7)通过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
1).利用一定数量的与本论文有关的中英文资料
2).在校内图书馆,校外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
3).至少200小时的上机时间
学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 英语 班级 英语本科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职称
任务书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题 目 类 别: 毕业论文
学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教 师:
开题报告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一、题目来源
其他,专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阶段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同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去学习知识,从而做到真正的会自主学习。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Benson, P. and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Longman.1997,
[2] Breen, M.P .and Mann, S. Shooting arrows at the su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y for autonomy. 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7.
[3] 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4] 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81.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 Gardner and Miller. (Eds.).Tasks for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M].
Alexandria. 1996.
[7]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8] Jones.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9] 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10] 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11] Sinclair, B. “Learner autonomy: the next phase” In Sinclair, B.et al. (eds).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M]. London: Longman.2019.
[12] Voller, P. Does the teacher has a rol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In P.Benson and P.Vo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J].1997.London: Longman, 98-113.
[13] Vygotsky, L.S.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M], Hertfordshire, UK:
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15]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J]. 1998.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xi:347
[16] Wenden.A.In coope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A.Wenden
and J.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J],159-6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17]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8] 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J]第二期.2019.
[19] 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第四期.2019.
[20]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
[21] 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1.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些探讨。对此,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成绩: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已作过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学习的实质、机制、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我过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阶段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主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1.主要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2)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类别;
3)通过对我国中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
2.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进行说明,针对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1.所需工作条件:
1)搜集大量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寻找类似课题的论文作为样本借鉴;
2)利用网络查询课题研究的国内外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3)要求有先进的文件检索系统及完备的计算机打印设备。
2.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查找所需资料;
2)利用中国期刊网,下载CAJview5.5浏览器查找相关论文;
3)运用Microsoft Word 撰写、编辑、排版论文;
4)通过学校机房及打印室完成论文的打印和装订。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 2019年12月20日确定论文题目.
2. 2019年12月20-31日前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拟定写作大纲。
3. 2019年1月5-10日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准备。
4. 2019年4月1日前完成初稿,并让指导老师提出指导意见.
5. 2019年5月20日前结合指导老师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6. 2019年6月7日前定稿,打印上交,准备论文答辩。
八、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同意开题。
附件大学英语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报、审核表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Purification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4091
国内刊号:11-4750/R
邮发代号:82-3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 心理契约;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成员型心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 TN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27-02
1 心理契约概念的发展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Levinson等人(1962)明确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Kotter(1973)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Russeau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员工水平上进行。他们指出,组织作为契约关系中的一方,其作用在于提供了形成心理契约的背景和环境,但它本身是一个抽象的系统,并不像人那样具有形成心理契约的认知加工过程。不过,Herrit和Pemberton(1995,1997)则不同意Rousseau等人的提议。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人在相互关系之中,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种知觉或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当中。”
2 员工心理契约内容构成概述
近年来,我们在心理契约的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类:
1)二维结构说
最早由Macne11(1985)提出,认为契约关系中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分。Robinsn,Kraatz,Rousseau(1994)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交易因子和关系因子。Robinson和Morrison(1997)再次验证了这一因素分析的结果。 Rousseau等人(1990,1995)曾在理论上探讨了,心理契约中“员工的责任”与“组织的责任”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出发,员工从企业中得到的回报与其对于企业的贡献是相应的。后来,她又提出了“交易一关系”契约模式。TSui(1997)在雇用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相互责任”中均有交易因子和关系因子的存在。陈加洲(2001)以Rousseau的“交易――关系”契约模式为基础,对我国(贵州地区)1 000多名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了类似于交易成分和关系成分的两个因子。
2)三维结构说
虽然在契约结构的研究中大多数结果支持了“交易一关系”两个维度的存在,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提出了异议。Rousseau和Tsjorimala(1996)以美国注册护士为被试进行研究,提出心理契约中可能包括3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团队成员维度。Lee和Tinsley.CH(1999)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研究中,探索香港与美国工作小组中的心理契约结构。发现在“员工的责任”和“组织的责任”中均支持Rousseau等人提出的三种成分说:关系成分、交易成分、团队成员成分。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所形成的心理契约中,与他人的联系、对他人的关注与帮助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分。同时,个体也期望从归属的组织中,得到尊重与关怀,建立人际之间的关系。
3)多维结构说
Freese和Sehalk(1995,1996)主要关注于心理契约中组织的责任这方面,他们以荷兰员工为被试进行了研究,指出“组织的责任”包括5个方面:工作内容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面、激励政策方面、个人发展方面、社会交往方面,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契约划分出维度。
Herriot、Manning和Kidd(1997)对英国各行业中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了调查,指出“员工的责任”中主要包括7项:守时、工作出色、忠诚、诚实可信、角色外行为、对组织财产的保护。“组织的责任”中主要包括12项:培训、公平、人性化、等值的薪水、公平的福利、工作保障、灵活性、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作自。研究者也并没有进一步划分出维度。
3 国内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是起源于国外的理论,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的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薄弱。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国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综述性研究、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综述性研究
魏峰、张文贤(2004)从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内容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等5个方面对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李原、郭德俊(2002)也是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把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发展和实证研究3个阶段,并指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和未来研究方向。彭正龙等(2004)的文章简要回顾了组织行为学中有关心理契约的系列研究,包括概念的提出、理论模型、分类及测量,探讨了该领域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分歧、论辩焦点,对在新经济背景下心理契约的新变化、新发展以及相关研究做了阐述,并在最后对该领域理论发展的前景作了展望。
2)理论研究
陈加洲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类似于交易成分和关系成分的2个因子,为二维结构说做出了贡献。李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用三维结构来描述中国员工的心理契约更为合理。这两个研究对国外心理契约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和总结,对国内心理契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张明山和钱刚毅(2003)就心理契约的重构与互惠承诺的再设计发表文章,认为心理契约的构建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持续互动行为,企业与员工双方同时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因此,应该从企业和员工的视角来看待心理契约的重构过程。姜曦、余呈先(2003)分析了领导和管理变革对组织心理契约的影响,提出了在领导和管理变革中重建心理契约的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差异。
3)应用研究
在国内部分学者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开始把心理契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刘三林(2003)撰文指出企业与员工间相互的诚实和信任、管理者的高尚道德既是心理契约的内容,也是心理契约管理实施的条件,为了留住优秀员工,发挥员工的创造激情,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该加强心理契约管理。陈萍(2004)则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的忠诚度及其风险,呼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努力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协调且可行的心理契约,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变被动忠诚为主动忠诚。肖缓(2003)在分析知识性员工行为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该模型可以对知识型员工的可观察行为和绩效可控的不可观察行为实现有效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陈加洲.中国员工心理契约研究.中科院心理所博士论文,2001,7.
[2]陈加洲,方俐洛,凌文较.心理契约的测量与评定.心理学动态,2001.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的研究进展.心理学动态,2002,2.
一、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比较
国际上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基于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评价体系,例如David I. Hanauer、Graham F. Hatfull和Deborah Jacobs‐Sera等学者在专著Active Assessment: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中的研究[1];其二,基于心理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例如Jane S. Halonen、Ted Bosack、Shirley Clay和Maureen McCarthy等学者的标志性文章A Rubric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Psychology[2]。
通过查阅期刊网上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我国科学探究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视角、考题分析、理论研究、评价研究、学科应用与幼儿教育6个方面,分别占研究论文总量的6%、3%、45%、10%、32%、4%。国内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论文很少,而且也是近年才出现的。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国外的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评价工具的研究,例如罗国忠的《基于工作单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研究》;其二,评价量表的研究,例如唐劲军的《量表法评价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其三,国际科学探究评价方式综述,例如廖元锡的《国际三大评价机构科学探究能力评述》[3]。
综上所述,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往往借鉴了很多学者们的经典理论。尽管国外各类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和国际上的大型测试都是各种理论的综合,但是评价的模式逐渐分化为两种类型。然而,我国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却涉及不多。大多数研究的主题仅限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科应用部分,即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的探究能力,并且大都采用“七要素分析法”。
二、国际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教育学模式
现在的教育学者们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划分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科学探究的定义以及评价所采用的测量方式。当代科学教育学者认为,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被看做是一系列元素的综合,但关于元素有哪些,学者们仍然持有不同的观点,见表1。
三、国际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心理学模式
心理学关于科学探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7年,Morgan和Johnson认为心理学没有固定的测试方法,如果非要建立一个心理学教育标准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同时,一些课程论学者认为,需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作为心理学教育的基本目标。1999年,Hogan认为学生应当在学习并接纳科学规律的同时,学习如何建立和评价一个科学规律。2000年,Hogan和Fisherkeller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四要素: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解释结果和交流结果产生的因素。2002年,Zimmerman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学生应当有机会去试着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测量、作出推断,并且形成理论。此外,学生应当会从规律的理论中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部分学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了新的心理学方向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Hogan和Fisherkeller通过对四要素的完善,提出将科学探究能力定义为描述性技能、概念性技能、问题解决的技能、道德推断的技能、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技能、交流技能、合作技能、自我评估技能等八个领域的能力。针对这些领域的能力,他们设计了对应的评价指标,竖行三项代表不同水平的能力组成,横行从没有接受过训练到专业能力结束,适合于能力的不同水平,具体见表2—表9。
四、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指标特点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要具有以下特点,即多维度评价,分值设立多层次,评价方式多样化,问题内容要具有真实情境。
1.多维度评价
评价角度应当多样化,应当将科学探究能力按不同标准分成多种,而不是按照科学探究能力的操作步骤进行分类。保证所分成的各项技能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可以考查一个学生不同的能力。
2.分值设立多层次
对于同一项技能,学生所表现出的水平会有所不同,应当对学生的不同的、可能的表现给予合适的分值。并且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或者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分值标准,便于比较出学生能力的层次。
3.评价方式多样化
从各国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评价方式来看,大多数的考查都不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手段,虽然很多考查模式仍以纸笔测验为主,但是为了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应适当地增加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单的测试和现场考查等。这样可以对一些不易在纸笔测验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一步了解。
4.问题内容具有现实情境
通过对各国考查评价问题的总结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到,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会有效地增加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只有真实情境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才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教育和科学活动的本质,才能够反映出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与发展研究”(CAA11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David I.Hanauer, Graham F. Hatfull, Deborah JacobsˉSera. Active Assessment: 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M].Springer, 2009:31—42.
[2]Jane S. Halonen, Ted Bosack,Shirley Clay,et al. A Rubric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Psychology[J].Teaching of Psychology,2003(3).
【关键词】人格特质 工作绩效 员工
21世o是个竞争的时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增强自身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迫切的需要。任何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那么甄选优秀的人才,寻找适合岗位的人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招聘雇佣成本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目前国内企业在甄选人才时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甄选人可能侧重点角度不同,随意性较强。此外对应聘者个性以及人格方面的测评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从而不能全面认识应聘者。如果企业在面试中添加一些人格量表等一些客观的测试来测评应聘者的心理人格等方面是否适合工作需要,来提高人员甄选的效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岗匹配。
一、理论概述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论:
(1)人格特质理论概述。特质一词是从英语trait的译名,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因人而异,一般可以用来指个体的任何持久特征,只要他在这个特征上他和别人有所区别。根据特质论的定义,不仅个人外部的行为特征,内部的人格倾向可以称为特质,个体的身体和生理特征也可以称为特质。
(2)几个主流人格特质理论。目前有以下几个人格特质理论,分别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以及“大五”人格理论。卡特尔编制了16PF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维度》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他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有三个,即:外向性、神经性(情绪性)、精神质(倔强性)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Tupes和Christal(1961)经过二次研究发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数目并不正确,事实上只存在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因素,它涵盖了人际关系,工作行为,控制力,情绪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将其称之为“大五”人格理论。后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NEO―PI五因素调查表。相比较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的过多和艾森克3中人格维度是过少,“大五”人格理论涉及人格因素较为适宜。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种事实,个体在五因素上的自我等级评定反映了实际行为,而不是被评定者虚构的自我表征。因此该理论在目前较为流行。所以在本文中我“大五”人格理论作为主要人格特质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
(1)理论综述。“大五”人格是对自然语言中描述人格因素的形容词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五个人格维度模型,这五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能组成OCEAN(海洋)一词―人类人格的“海洋”。
(2)各维度的阐述及其子维度。神经质:评鉴顺应与情绪不稳定。识别那些容易有心理烦恼、不现实的想法、过分的奢望或要求以及不良应对反应的个体。其高分者特征是: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忧郁;其低分者的特征是,平静、放松、不情绪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向性:该因素测量的是个体爱交际、乐群、乐观、武断这一极端到安静、保守、谨慎、冷淡、做事退让的另一极端。
开放性: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其高分者特征是:好奇、兴趣广泛、有创造力、有创新性、富于想象、非传统的;其低分者特征是: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非分析型。
宜人性: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其高分者特征是:心肠软、脾气好、信任人、助人、宽宏大量、易轻信、直率;其低分者特征是: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别人。
尽责性:评价个体在目标取向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程度。在该因素上得分高指有条理、可靠、勤奋、自律、准时、有毅力;而低分者特性则为无目标、不可靠、粗心和意志弱。
(二)工作绩效的界定
绩效的定义和维度。Bernadin等(1995)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绩效使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
Borman&Motowidlo(1993)则提出了绩效的二维模型,认为行为绩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方面。任务绩效是指任职者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所做的贡献,它主要受经验、能力、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绩效不是直接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是构成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行为,它可以促进其中的作业绩效,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有效性,比如自愿承担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帮助同事,并与之合作完成作业活动,它主要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综述以及国外相关研究
本文以“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这一理论工具来研究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西方文化特点。“大五”人格模型属于特质论,它是几代心理学家的努力成果,经过众多心理学家的探索,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中最为通用的理论。Tubes和Christal是最早发现个性五大特质的研究者。Tubes和Christal在1961年运用因素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因素。他们所发现的因素后来被称作“大五”因素,借以强调每一个维度都很广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人格特点。这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Barrick和Mount的元分析选取专业人员、警察、管理者、技工、销售人员等五类职务,以上级评价、人事数据、培训成绩为效标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五的责任感能有效地预测所有职业群体的职务绩效和所有效标(r=0.22)。外向对管理者的预测效度为0.18,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预测效度是0.10,宜人性对警察和管理者的预测效度都是0.1。Jackson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或者说是人格定向的职务分析,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大五模型的所有人格维度都能有效地预测职务绩效,并且所有人格因素的效度系数都高于Barrick、Mount (1991)的结果。不过,外向和责任感的预测效度较低,而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的预测效度较高。
以上元分析的样本来自于美、加。Salgado选用在欧共体国家中所做的36个研究为样本进行元分析,他选的职务类型和效标都与Barrick和Mount (1991)相同。得到的结果是:责任心和情w稳定性对所有职务和所有绩效的效标都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外向可预测警察和管理者,开放性可预测警察和技工,宜人性可预测专业人员、技工和管理者(但是对管理者的预测是反向的);开放性和宜人性都可以很好地预测培训成绩效标,开放性还能够预测人事数据。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研究者才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几乎都可以得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尽责性维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较高;而其他各维度至少可以在某些工作类型上或对某些绩效指标进行有效的预测,尽管它们的预测效度系数还不肯定。
三、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对工作绩效的研究及中西方比较
(一)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文化收到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思想影响,更多的是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格特质和西方的人格特质肯定有所不同。为此王登峰研究确认了中国人个人的七因素结构。并在此结构基础上编制测量中国人人格七因素的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
(二)中国人人格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有学者曾采用西方五因素人格问卷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王登峰和崔红的有关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他们分别利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13个不同地区的172名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西方研究中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尽责性和外向性的维度在此次研究中均无明显相关。而在西方的研究结果中与工作绩效相关很低的开放性人格维度却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以CPI量表和美容师为对象的研究结果为具体事例。下面我将具体以王希的关于美容师的个性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来说明在中国的人格与工作之间关系。
CPI量表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该研究是以CPI为研究工具,首先是因为该量表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比同类量表高,此外,CPI量表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四个维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王希通过对全国7个省份130多家美容院发放了731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40份。对这640个最终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能力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最为显著(P=0.0191)。责任感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非常显著(P=0.0262),排在第二。第三个维度是重印象性,这一维度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显著(P=0.0702。支配性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也很显著(P=0.0795),排在第四。第五是容忍性。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发现:社交能力、支配性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相关较大,责任感与尽责性相关较大,重印象性与情绪稳定性相关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关美容师的人格与绩效关系中,外向性、尽责性以及情绪稳定性预测效度较高。
通过以上的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格特质与绩效之间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同西方一样外向性、尽责性对工作预测效度明显,同时开放性对工作的预测效度也较为显著。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人们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所以一些宽容、随和、热情等人格表现也对工作绩效预测有显著预测。当然不同职务预测各个维度的效度也是不同。
四、结束语
在企业员工招聘和甄选中,可以将人格特质作为一个预测变量。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不一样,所以不同人格特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企业在招聘和甄选新员工的时候,将人格评定应用其中,来选拔出最适合企业的员工,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0,(3).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海波,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美)伯格(burger,J.M)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王广新.组织情境下管理者人格特质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徐京萍.个性与工作绩效、离职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临床医学的诞生》读书报告
全球医患关系研究现状分析
医师职业精神:聚焦真正的问题
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
医学人文的复兴与职业信仰的重建
医学人文精神及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患者视角:医师应该告知医疗差错吗
创伤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疯癫形象
抗生素滥用致盲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透过安然事件看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简史
暑期社会实践——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国、英国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新趋势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抗病毒治疗防控应用进展
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现状,关爱身边老人
灵魂的超越——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一步一字——《大国卫生之论》读书报告
医学也是“人学”——漫谈“鲁迅与医学”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峰会声明
绽开一朵人文的浪花——医学与文学的汇流
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师职业精神,我们还有多远
医患关系的本质:医学的专业视角及其伦理意蕴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与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影视欣赏与人文情怀——西方文化与影视欣赏课介绍
欢乐背后的忧郁——肺结核对华托绘画风格的影响
社会支持、自尊与高中生抑郁、焦虑情绪关系的研究
健活,对话胡大一——一个临床专家的健康传播史
人文化的医学——论文化的互动性与跨学科的互动建构
人道原则和行善原则在“肖志军拒签手术”案中的缺位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公民权利的法律研究热点及对策
中国医学社会学30年:研究现状、结构困境与发展前瞻
美国医师如何看待医师职业精神:几项全国性调查的综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记》对长寿渴求的反世俗建构
《个性化健康管理:人类“第三大计划”中国进行时》读书报告
“疯狂”的影像解读——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国原地健康老龄化中的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对比研究
“人文学科是荷尔蒙”——探索中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人文与健康中心
过街:文学与医学的“摆渡”——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西方视角
医者:道德麻痹与宣泄——医生作家笔下的德行异化医生与治疗者
现代文学与描述生命伦理学——兼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意识
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总结
轻松而严谨,自导而创新——“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感想
金苹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三分课堂,三分实践,四分读书——“国际卫生与卫生国情概论”课程心得
淡定:医师应具备的一种品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2013年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