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26
导语:在交换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更加丰富,教学交互更加强大,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与学的基本要素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内容、资源、手段、方法如何?w现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事关教学绩效的高低。笔者试着分析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特征,以期对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目标制定的多维性与可视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学习中,教材和其他一些学习支持资源均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源时可以提供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在教师指导下,教师与学习者本人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等合理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笔者在参与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团队时,要求学生制定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促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1]。借助一些技术软件如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StarTree等制作个人或小组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记录的大数据适时分析自我对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掌握情况,重难点问题以及个人对学习内容的感悟与心得等多种形式,便构成了学习者具有自我特色的电子学档。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外化、可视化,通过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历程、观摩前一届学生对类似知识点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可以使“学习目标可视化”,这样做不仅使目标变得直观、具体、可控,而且更能有效地激发起学习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学业目标。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与非线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资源、设施与终身体验,以利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与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2]。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媒体设计,由物化资源转变为信息化资源。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提炼出课程学习的单元模块,以及所涉及知识点的体系。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模块化、层次化的,基于模块化的知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或者学习项目,使教学内容以活动或者是项目的形式体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克服网络沉迷?怎样更好地做好自主学习的规划,不至于在网络的层层链接中导致迷航?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基于资源的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非线性导航功能,便于学习者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
三、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性
学生学习目标的多维性以及学习历程、学习时间及方式的自主选择性等,就决定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历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等自主决定学习过程,这是对每个学习者的机遇,也是对学习者的挑战。若利用得当,更有助于激发个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彰显个性。由于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不同,关注兴趣不同,教师就可以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对于难懂晦涩的内容模块,学生也可自主决定学习进程,也可以自主选择先学习哪部分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给了学生更大程度的自由与自主,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线上学习者应该具备较高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设计的内在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信息化课程教学环境下,每个学习者在信息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环境中,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经验交流分享,促进个人知识自主建构,从而对个人的学习、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强调反馈调节与学习评价的及时性
传统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一般是通过书面评价和课堂随堂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书面评价一般会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书面评价的反馈一般比较滞后;而随堂评价一般是基于教学问题的随机回答,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某知识点的整体量化情况。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则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面向过程的实时性评价。教师根据收集的“实时”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也可根据结果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反思总结、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化、查漏补缺等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适时监控。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学习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有关的学习效果信息,从而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控,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前沿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历程进行一定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如某次在线测验成绩,不要仅仅是给出整体试卷的得分情况,更重要的是统计分析出学习者在具体某个知识点的得分情况;针对某测验题目,不仅统计出所有参与该测验的得分正确率,而且还提供教员对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同时提供线上的错题本和学习记录本,学习者可结合课程内容及时巩固消化。在线环境下,教师可以基于慕课的学习视频,每隔一定时间(如20―30分钟)提供几道相关知识点的测验题目,评价不是为了排名,只为更好地监测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信息化环境下有很多新的教学评价工具和方式,针对不同教学科目的特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五、??调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志向。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俗易懂。例如,离子键的定义较抽象且枯燥,可制作多媒体动画展示离子键的成键微粒的结构特点和成键的本质,巩固定义的内涵及延伸。
[多媒体播放]钠和氯气的反应视频。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设问]从现象上看我们知道金属钠与氯气发生了剧烈反应,那为什么它们可以发生反应呢?现在我们从微观来分析该反应是什么反应的?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氯原子要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容易怎么变化?
[学生活动]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
[多媒体展示动画]氯化钠中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问题一:离子键的成键粒子是什么?
问题二: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达到稳定结构?
问题三: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有吸引力吗?
将问题直观化,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听得清、弄得懂、看得到、问得出。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化学整合课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能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能很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更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部分课程可以完全走进电脑室,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材的更好解读。如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可以设计带学生进电脑室,每人一台电脑,教师可用信息软件控制全部电脑,也可通过电脑分配任务给学生,又可把电脑的支配权给学生,亦可实现一对多,也可实现一对一,本节课可让学生当场通过因特网查阅国内外有关太阳能利用研究的最新资料,从而让学生了解太阳能利用的现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广阔前景和尚未攻克的一些技术难题。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查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在合作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投影]世界能源消耗情况视频。
[问题情境]如何解决全球的能源危机?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太阳能的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最成功的途径。
[举例]光合作用:在太阳能作用下,植物体内叶绿素把水、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进而生成淀粉、纤维素。
[学生活动]生物质能的利用。
[总结]太阳能的优点;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化学课堂
随着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推广,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教学环节而展开的过程。适当的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让后进生对课堂不懂的地方回放视频,让一些缺席课堂的学生有机会能补上当天的课程。微课教学不仅适用于新课程,也适用于一些专题题目解决,如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内容多,学生又难理解,就可做些微课辅助学生课后解题。这样使课程更高效,所以,提倡微课教学很有意义。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实验是学校目前没有能力完成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牢记实验过程并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工业制取硫酸为例,可设计如下:
[投影]工业制取硫酸的视频。
[思考]3个设备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请写出各个设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要用浓硫酸来吸收SO3?
[板书]硫酸的工业制取。
二氧化硫的制取(沸腾炉)。
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接触室)。
三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吸收塔)。
出于本人任教学科的原因,仅发表对“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看法。
一、“1∶1”数字化学习的常见教学环境和基本教育思想
(一)教学环境
1.学生每人一台Classmate PC。
2.无线路由器。
3.多媒体教室系统e-Learning Class、家长无忧等软件。
(二)基本教育思想
1.变革师生的“教”和“学”的方式
利用CMPC和网络,突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实行分层式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得到的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知识构建能力。
2.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
学生学习场所不再限于教室,通过特定的教育平台,学生在任何地点(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都能依靠CMPC进行合作学习,使之自觉进行反思性与创新性的学习。
二、“1∶1”数字化学习的常用的教学流程
通过学习上海一些学校(如洛川学校和丽英学校)的教学经验(主要是语数英三科),并借鉴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我发展和设计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流程。
(一)因特网搭桥,课堂前置交流
对于数字化学习来说,前置性作业体现了数字化学习的环境特点:网络化和计算机化。学生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学习的潜力很大,教师可以在设计知识支架、确定学习交流的方法和建立网络交流共享的平台这三个方面下工夫,让孩子们在家里都能得师生的帮助。
网络交流的工具很多,如Moodle、学校门户网站、QQ群和MSN群。我校“1∶1”数字化学习实验班的班主任韦老师别出心裁地使用校友录来共享资料和文字交流也深得学生的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汇报预习情况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地投入前置作业的练习,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时,刻意设置了预习情况的汇报,让其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汇报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PPT作为辅助手段来展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媒体制作水平。我校实验班经过近四年的训练,学生利用PPT进行演说的水平远超许多教师。
(三)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学校的非统考科目,学生从主观上有可能重视程度不高。在营造浓浓情境后,再引入课题,可以提醒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并可以鼓动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如《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一课,我利用山歌和桂林山水图片制作的旅游导游图,营造出旅游特有的美妙意境,并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了,对所学的内容充满着好奇和兴趣。
(四)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可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如范例、问题、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在课堂之初,利用网页提出教学目标,符合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我的做法是做一个网络课件学生一样可以像访问网站一样,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网页来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随时对比自己的学习进度。
(五)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后,就需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预习的基础发挥出来,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地进行训练。计算机很多知识需要直观的指导,我一般采用跳跃式的演示,就是说不用从头到尾的演示,只是就几个难点进行特定环节的演示。这种折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法宝。在教学中,我把每一列分为两组,每组设一名组长。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自己的独立探索时,小组长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对比操作来交流学习,并找出最好的设计或是操作方法。比如《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一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位同学发现将一个幻灯片里的含用返回导航页超链接的动作按钮复制到其他幻灯片时,还能保持相同的超链接属性。这是教材没有提到的高效方法。
(六)效果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了技能操作、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可以根据情况有所取舍或侧重)。课前我将评价标准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课件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将评价贯穿整个课堂过程,体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思想。技能操作方面的评价最好借助学生展示和多媒体教室系统e-Learning Class的在线测试功能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引入竞赛的机制,在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的基础上,用五星或是红花把每一个小组的成绩在黑板上贴出来,最后得出优胜者,以营造热烈的气氛。
三、“1∶1”数字化学习的教研前景
2011年末,英特尔在上海举行了“1∶1”数字化学习交流年会。在会上我注意到,大规模开展“1∶1”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的地区,已经从上海、江浙一带,辐射到许多非经济发达省份。这一变化非常令人惊喜,我相信随着类似于“电子书包”的项目铺开,会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1∶1”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从而使其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
一、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工具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和学而设计。以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为例,借助移动APP,可以实现:(1)轻松管理班课。在任何移动设备或 PC机上,教师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2)随即开展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教师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实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4)跟踪评价学习进度。配套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数字教材学习评估报告。(5)移动云技术全免费。面向移动环境的平台设计,iPhone、iPad、Android 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专属的APP和 PC 机版本,且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免费。
二、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而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本身仍为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需要教师本人进行全面把握和悉心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的课程框架。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工具,涉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审计机构的管理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对象,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其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构的核心业务,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隶属于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因此,我院计算机审计课程共计4.5学时,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简述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简介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课程框架如上页图1所示。
(二)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涉及理论讲解、案例讲解、软件体验和现场教学。其中,移动教学贯穿始终,主要完成发放通知、上课签到、分享资源、课前调查、课中讨论、课后测试、成绩统计等任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端教学设计如上页图2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包括活动和资源的分类、名称及分组。其中,分组是指该活动或资源归属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哪个教学模块。计算机审计课程共包含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01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概述”“02计算机辅助审计”“03信息系统审计”“04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
三、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移动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加入。创建班课“计算机审计”,设置数字教材、学习要求、学习进度、考试安排等内容,将蓝墨云班课APP下载页面的二维码分享给学生,请学生下载APP,并使用邀请码进入计算机审计班课。
(二)上载资源并设置活动。打开蓝墨云班课的PC端访问网址mosoteach.cn,上传课件、参考和素材等资源,设置调查、讨论和测试等活动。其中测试用的题目,需要事先设置题库,包括题目的题干、题型(单选/多选)、选项、所属课程、所属章、分值、难度、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在上课前可以在手机端或PC端查看上传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活动的设置都可以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进行,仅有少量活动的属性设置为只能在PC端进行,如分组的顺序。
(三)上课签到并开展活动。上课时,首先可以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30人的班级基本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完成签到。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可以就课程内容开展小调查,教师可以实时看到调查结果。调查结束后,可以开启相应的讨论题目,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内容讲解完成后,可以就讨论题目让学生开展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可要求每位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发言,完成发言的学生可浏览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点赞。完成点赞之后,可请获得点赞较多的学生(如前三名)以口头阐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完成后,可以开展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或课后测试,测试以学生掌握知识?c为目的,可进行多次,次数取决于教师的事先设定。
(四)课后点赞并查看班课数据。课后,教师可以参考学生之间的点赞情况和分享情况,就某一讨论主题,选定3―5名学生点赞,并为他们每人增加1―5个经验值,以资鼓励。教师也可以查看班课数据,包括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的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教师还可以查看班课的教学报告,包括教学周报、资源报告、活动报告和学情分析等数据,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历程。
四、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在整个计算机审计课程中,课堂出席与参与占25%,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体验报告占25%,课程小论文占50%。借助移动APP进行课堂出席与参与的管理,有如下6大优势。
(一)过程管理。在教学时间压缩、教学内容膨胀、教师日程趋紧的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借助移动APP,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如随手实时完成上课签到,随时开放和关闭讨论题目,限时开放测试题目,自动记录学习结果,自动生成教学报告。
(二)引发思考。不少人诟病我们现在的教育,认为学生很会学习,但在独立思考、提出独立见解方面有所欠缺。在移动APP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活动或头脑风暴,引发学生对某一案例、某一现象、某一知识点发表看法,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让每个人发表观点,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思考。
(三)公平客观。在移动APP中,每位学生听课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被点赞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互评观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点赞,会影响教师的点赞,进而影响个人经验值,从而间接影响个人的平时成绩,所以学生会认真听讲、精心组织自己的观点、客观评价他人的观点,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语言组织技巧以及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成为现代组织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在移动APP中进行专题知识分享类讨论时,自然为学生之间共享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如在“讨论7:分享Excel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技巧”中,学生们就分享了快捷键、函数等审计工作中常用的Excel实用小技巧。除此之外,因课程中的讨论题目也是该课程期末小论文的题目,所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不仅可以启发其他同学撰写论文的思路,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撰写论文提供素材。
(五)结果展现。数据展现已成为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发展为独立学科。在移动APP中,不仅可以按经验值顺序展现全班同学的排名,还可以按学号顺序显示其经验值。在班级排名中,可以“下钻”到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即经验值统计图,单击经验值总额,可以“下钻”到该学生的经验值积分明细界面。清晰明了的展现界面、实时反馈的经验积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增加助推动力。
(六)内容复用。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是当前信息系统研发所追求的目标。想要充分发挥移动APP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无疑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科研是当前众多教师的首要工作,他们自然希望在移动APP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设置一次、使用多次。为此,移动APP设计了班课复制功能,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师也可以自己的课程包,后经授权可供移动APP上的其他教师引用,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当然,本课程采用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些许不足之处,如当退出账号或更换设备时,学生的讨论数据会被转移到历史记录中,导致后面的学生无法为其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此外,不能设置学生在某次讨论中点赞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点赞的相对公平性。此外,该移动APP目前的版本还不支持多位教师协同上课的情景。
五、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要素
课堂管控,有如企业管控,首先需要设定好教学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一)活动设计多样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需要,笔者设计了4项课前调查、14次课中讨论和5次课后测试,总共23个活动(详见第113页表1)。
(二)开放时点精准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随时开启活动,随时结束活动。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对于课前调查,设置为在调查开始前开启,在调查结束后结束,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于课中讨论,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前开启,在学生口头分享经验后结束,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表个人观点、浏览他人观点和点赞他人观点,从而达到随时互动、知识分享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后测试,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和学生口头分享经验都结束之后开启,在固定时间结束(如5道题10分钟,或两次课程之间的间隙),以保证学生参与测试的及时性与测试结果的公平性。
(三)?论规则明确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缺乏信息,反而往往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观点很容易被其他人的观点信息所淹没。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应尽量避免冗余信息。为降低信息查找难度,可以在讨论环节约定每位学生针对一个主题只允许发表一次观点,违反规则将无法得到教师的点赞,即无法获得额外经验值。
(四)点赞方式民主化。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表观点固然重要,但评价观点更为重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点赞,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逐一阅读其他学生的观点,以达到分享之目的,而且要求学生挑选出价值最优的2条观点,以达到评价之目的。学生的点赞也可以为教师的点赞提供参考,相当于点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经验值。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88-02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为适应会计信息化乃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要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多数高校尤其是相关高职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境的建设,通过建立相关实训室,改善教学环境,并为努力营造职业氛围投入不少资金。但是,什么样的环境建设才能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我们尝试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实践!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依托实物沙盘及模拟沙盘模型,在校内构建仿真的企业经营环境将是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和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普遍实践教学环境现状及不足
从实践教学环境来看,目前多数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特点:一方面努力营造企业财务科室的办公环境,一方面采购各类教学辅助软件或企业ERP软件及配套资料开展软件应用操作练习。学生练习填制真实的电子或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学账报表业务、供应链管理业务,但从实训过程及内容来看仍然仅是对事先描述的业务进行回顾性的操作,依然是各种技能训练的简面叠加,只不过操作平台由手工转向电子。
对学生而言,上岗后接触的是随时发生的业务而且需要及时处理,诸如:业务发生涉及的表单如何在各部门传递,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业务信息如何处置等都不存在事先或者事后有人通过语言或文字描述告诉工作者,这都需要操作者实时去判断是否要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做。这也是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不能很快融入工作的一个原因,因为短时间很难将真实发生的业务同原先理论描述的业务进行有效比照。可见,真实的业务交易环境对于提高会计实训质量的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涉及供应链管理内容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因此,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业务环境是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面临的很大难题。一般而言,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但是,相比较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从目前来看,中国多数企业一般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培训师资、场地、岗位等实习资源,而企业本身的经营要求、商业秘密、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也制约实习的效果。
二、依托沙盘建立微型市场环境,提升信息化实训教学效果
沙盘,最早见于军事作战的指挥沙盘,现在常见的是被房地产开发商制作成开发楼盘的规划沙盘。因为沙盘形象直观,颇受计划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后来逐渐引用在企业管理和教学上,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模拟教学经常借助的工具之一。
目前,在教学培训中应用的模拟沙盘模型主要有工业沙盘模型、商业沙盘模型。工业沙盘侧重对工业企业设备投资、产品制造,而商业沙盘侧重商品流通企业连锁配送、物流管理。无论工业或者商业沙盘,关键都在于建立了一个微型的市场环境,创造一种职业氛围。有条件的院校还通过建立多媒体网络并借助实物沙盘以及淘宝等交易平台实现了全校性的虚拟交易市场环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市场交易和参与主体,直面各种业务,借助实物及模拟沙盘完成相应业务处理,并直接为企业(个人)的生产、采购、销售等决策提供必要信息。通过各类行业不同角色的扮演及近乎真实的市场行为,让学生体验到工作中信息的集成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动态化,才算从真正意义上接近了信息化实训的目标。
三、创造从业竞争环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实践教学的切实开展,对于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一味的机械性的技能训练不但学生没有多少兴趣,指导老师也会产生职业倦怠。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沙盘模型,我们设计为一个服装物流配送中心,站在配货及时、成本控制的角度,学生需要处理总部订货、运输、仓储,各网点配送、销售、结算等业务,在处理每一项业务的同时涉及到决策、分析、核算。我们允许学生采用任何方式实施管理,有的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处理,有的学生开始使用ERP软件实施物料管理。通过各时间点的控制、市场需求的设定,学生小组必须实时给出各类数据信息并依此做出市场判断(款型、数量、批次、库存等),而之后市场交易的结果即成为各小组的竞赛成绩。竞争,迫使其切实感到了工作压力,迫使其认真对待当前的角色任务,对自己负责,对其他同学负责。兴趣是老师,竞争是催化剂,构成了自我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动力。
四、形象化岗位环境,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各类行业沙盘的筹建,各类工作环境被模拟,借助各类真实物料,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非常直观的将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生产、运营等情况展示出来。对企业的性质,业务特点理解了,才能够对相关业务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当前多数院校在会计专业培养计划当中都非常强调财务核算、报表分析等相关技能的训练,但往往局限于对文字业务的处理,因为缺乏对现实业务的零距离感受(实习是最好的办法,但目前效果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无法很好理解各类表单的具体使用意义,因此很多学生就业后往往感到无从着手。在上述提及的服装物流配送案例中,不少学生单就库存盘点就花费不少时间,数据复核数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业沙盘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工厂半成品加工的场景模型,通过真实工厂业务的视频播放,真实展示车间领料、机械加工等业务。学生置身为加工工人、库管、检验等角色,被要求完成相关业务及核算管理工作,而其工作数据结果,比如半成品成本、库存数量、原料耗费等将直接作为后续加工、销售的基础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象理解业务发生所涉及的物料流转、信息传递、资金流动的全过程。
在毕业生回访中,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初次就业后对哪些是自己适合的工作或行业往往很迷茫,频繁跳槽成了必然。而在校学生中,对所学有何用,将来从事哪些行业哪些工种非常模糊的同学更不在少数。缺乏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不理解职业定位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设计的服装连锁销售企业沙盘模型中配合一定设备,诸如POS机、条码设备等。模拟的环境,真实的设备,真实的交易。这种方式,效果等同于实习。而之后的岗位轮换,各项工作以及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异比较更让学生明白了现实工作中的相互协作,信息交流。
五、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
这样做不能仅停留在业务的技能训练上,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了解、掌握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以及处理。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经济市场环境,通过实物沙盘以及模拟沙盘的结合使用,创建出各种工作环境,衍生出各种业务类型,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各种所学应对市场挑战,这个对学生来说是工作能力的考验,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信息化实训教学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陈朝辉.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
关键词:教学模式;继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简洁体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教学模式划分有多种方式,美国人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归纳了四类教学模式:一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发展;二是个人教学模式,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交往教学模式,着眼于社会性品格的发展;四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注重教师“如何教”。随着对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广泛深入,产生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尤其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理论与条件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相应的推力。
一、信息化社会与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
具有文化现象特征的教学模式,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关联,而教学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则与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相适应。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教育任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将随之变化,原来同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以致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最终引起由量变到质变而发展为新的模式。
信息技术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社会对人的工具性要求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等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从信息化进程引发的知识爆炸现象而论就十分明显,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凸显。
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学任务的工具、手段以及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关系等都随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演进而进步和衍生。信息化进程孕育着教学模式的革命。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具体要求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主体是在职人员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传承于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合继续教育
多年来,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传承于全日制教育,但又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多方面的冲突和束缚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就好比用种花的模式来种草,结果草没长好。
首先,在目标和内容上,继续教育参照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没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其次,在教学组织上,由于继续教育学生只能是在业余时间来参加面授,其时间投入和精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不能照顾到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等特点,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另外,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监控性等问题都与全日制教学模式不相适宜。
(三)网络教育教学作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没有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网络教育的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乃至随处可学的目标,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反复呈现。网络搜索引擎可以让学习者享受海量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又能改善教学资源呈现效果,网上交互技术、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强大功能都给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但是网络教育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模式,其理论基础和积淀都不完备和充分,仅从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来看,就明显地缺乏沟通、反馈、分析、控制等,有的教学机构甚至仅仅把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课ppt简单地搬上了显示屏,结果效果不佳,仍然不为人们认可。
(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缺失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显露出来,教师和学生对这点都不够重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管理及体制上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很少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没有活力的教学中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习惯于听老师讲考试信息然后应付考试。
二是师生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教和学的双方时空分离是影响师生交流的一个因素,也是全日制教学优于继续教育教学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一因素,使得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全日制的教学模式,应当积极地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创新创造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一)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形成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宜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的革新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首先,应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来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原则。将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来考察,同时注重教学系统结构的动态性,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看做是一个相互活动的动态过程,并有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策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还应以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为指导,信息加工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和传统认知理论的有益成果,认为学习起源于环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有目的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建构的过程。这些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各种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策略,将客观知识融进学习者经验中;应不断加强学习环境的构建,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从结构与要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模式结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内部各要素的优化和有机组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应围绕继续教育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出发,分别对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学生支持服务的提供和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考察。而要使得这些基本要素发挥作用,显然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为实现途径。图1呈现的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1.精心设计学习资源
过去教学资源以单一的教材为主,没有体现信息时代的新要求,而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达到充分共享,可以实现有效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在当前数字化资源渐趋丰富的情况下,应重视应用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内容设计,进一步结合课程特点和成人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成人学生多元化渠道获得学习资源的需要。
2.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成人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依据信息加工和程序教学思想,采取动态交互的网络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甄别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类型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程序,从而满足成人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3.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有效沟通,维持学习动机
人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激励和体验,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应探讨积极运用“温馨提示”、“学习建议”等快捷的信息提示,建立合理的师生交互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沟通。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为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在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探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可以实现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笔试方式,采取实践报告、项目报告等多元化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各学习环节的自我诊断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多种元素进行量化分析
在对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三)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条件和保障
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仅仅有指导理念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
首先,在意识上要充分认识到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只有在广泛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下,才能走好重构之路。
多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继续教育办学的规范性上,关注招生和毕业环节,而几乎没有真正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这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
其次,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离不开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学会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信息运用能力素养。高校也应更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
最后,教学模式的重构要注意扬弃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教学中合理的成分,也要根据环境条件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机理。
教学模式的改变和重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将感性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层次,最终发挥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编委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美]R.A.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钟志贤.教学设计视域:大学教学模式的局势与走向[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6]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查有梁.论教育模式建构[J].教育研究,1997,(6).
[8]陈从建.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环境教育;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3-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3
人类在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源过度开发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们开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也日益深刻,环境教育由此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我国正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2]可见,环境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2003年《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颁布,更证实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环境紧密相连,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教材中无处不体现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信息。本文拟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2)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在化学新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
1.在化学知识体系中融合环境教育内容
为便于说明,笔者采用列表的方式,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整理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2)各章节中几乎都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这不仅体现在课题的设计上,而且正文中相应的化学知识点也融合了环境教育内容。以化学学科内容编排体系为主线,采用融合渗透的方式进行综合设计,使化学学科知识与环境教育相互整合、相得益彰[3]。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并应用化学学科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问题之间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教材插图中蕴含环境教育信息
插图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研究的必修1、2这两本教材中编制着大量精美的插图,约200多幅,相当一部分插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信息,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素材。笔者大致统计,其中展现美丽自然景观的有10幅,展示材料及环保产品的有16幅,体现污染现象及处理过程的有30幅,显示自然资源及其用途的有23幅,示范环保行为的有33幅,识别环保标志的有7幅。如必修1中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开篇主题就插入了打雷闪电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乌云密布的天空中打雷闪电让人为之惊叹,引起学生思考这雷电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关系,设置了悬念;紧接着的是一台电脑显示空气质量调查表的图片,调查表上的数据及评价可以一目了然,令人深刻体会到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心中保护环境之感油燃而生。这样的开篇不仅对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有了粗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插图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另外,在此章各小节中,作者分别介绍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点。如通过图片4-15“闻气体的正确操作”中知道氯气是有毒气体,进而知道氯气排放在空气中对人造成直接伤害,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氯气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通过图4-17”游泳池的消毒”中告诉我们氯气虽然有毒,但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又如,图4-22“化学反应的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中充分展现了氮的化合物可作为清洁燃料,防止空气污染。然而,看图4-23的“酸雨的形成”、图4-24“酸雨对森林的破坏”这些图片形象地告诉我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且是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防止空气污染,防止酸雨形成。比如图4-25“江西省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利用炼铜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些插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更关注培养环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3.在教材栏目中渗透环境教育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中不仅在正文、插图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教材栏目(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中也涉及了许多与环境方面相关的问题,据统计,两本教材中,直接涉及环境教育的栏目分布在“思考与交流”、“提示”、“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学与问”、“习题”等栏目中。例如,必修1中,科学探究“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雨水pH的测定”、“防止酸雨”的措施;必修2中调查访问“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研究“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化学实验造成室内和室外环境污染”的问题等。通过包含环境教育信息的栏目提示和行为指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基础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技能、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体会作为青少年所肩负保护人类环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建议
1.化学课堂教学建议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同时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战场。教师除了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外,主要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实施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化学必修1、2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一些环境教育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又如,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这样使学生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提纯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
2.化学实验教学建议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施环境教育。
(1)改进实验设计
现行中学化学中有很多化学实验仍沿用旧的实验操作方法,采用常量或半微量的办法,同时也有很多实验没有考虑到污染问题,都是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药品用量较大,且有的实验易产生有毒气体,产生难以处理的废渣、废液。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长期下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降低。为了减少污染,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保持良好环境,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最佳的改进方案,优化实验操作、尽可能减少污染或杜绝污染产生,并且从改进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施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一种绿色环保实验方法。它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化学信息的方法,其试剂量是传统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乃至数千分之一,能够节约药剂用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少,实验安全系数较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设计微型实验。比如:在浓硫酸跟铜片反应的实验中,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对人体有害,因此教师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从环保角度开展讨论,怎样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污染。教师和学生经过共同探讨,认为把该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改进的实验方案为:将铜片改成长铜丝,并把长铜丝置于带有导管的胶塞中,长铜丝在胶塞上是可以活动的。在实验时,只需把铜丝拉出液面,即可中断反应,同时把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收集进行检验,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这样就可以避免二氧化硫气体逸出,同时也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可以从改进实验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
化学活动课和家庭小实验中,利用废弃物品改制成微型实验仪器。例如:把废弃的青霉素瓶、一次性注射器、日常生活中各种透明塑料瓶、塑料管等加以消毒处理,然后改成各种构思新颖、小巧玲珑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如:微型酒精灯、微型试管夹、微型洗瓶、微型集气瓶、微型搅棒、水槽等。在微型仪器的制作中过程中,使环境教育得以实施,且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益观点和环保意识。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实践,取得第一手环保资料。比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学校附近江河水体污染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了解水体污染对周围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促使他们积极分析造成水质受到污染的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专题讲座
根据化学教材涉及到的有关环保知识,开展专题讲座。如必修1、2中有空气、水、能源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开展有关空气污染、水污染、能源危机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现状与治理情况,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3)其他活动
如向学生提供图片、数据、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软件等展示环境问题的第二手资料。学生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世界范围或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情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另外,也可以开展“绿色学校”活动,通过“环境保护日”、环保知识竞赛、师生行为守则等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处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爱清洁,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践踏花草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分析化学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教学突破,多年来网络教学的实践证明,它能引发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含量等信息的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本门课程概念抽象且知识庞杂,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教学媒体。虽然多媒体技术早已融入分析化学教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工具,虽然综合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文本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但其课堂运用的“灵活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可见,分析化学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环境提出了更丰富多样的需求,如果我们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多媒体教学,网络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人性化的交互手段和开放的外延空间。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的优势体现在思维模式的培养不再仅依赖于教师,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分析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充分将网络资源与分析化学教学相融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网络持续地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观察、收集数据、总结、分析等科学方法,利用我们设计开发的分析化学教学平台(http://202.118.167.91/dahua/kcsz/fxhxgg/default.asp)获取相关资料。我们的网站还特别设置了“在线答疑”系统,能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学习指导。这些都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也为本课程实施提供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这种教学的表现方式具有多维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更加利于学生学习。
三、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基于网络环境下,建立一个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是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作用应着重放在如何制作学习情境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简单清晰、形象生动的效果,使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师容易讲解,学生也容易接受,节省了教学时间,充分地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从以往的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简化学生利用资源的步骤,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计划和评价标准,保证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得知识。
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网络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表达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特点。我们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相关网站链接、视频动画材料及各种模拟习题上传到校园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进一步学习,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在线答疑系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学和学习活动都超越了上课时间、地点和内容的局限,使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这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快速灵活的获取学科信息,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总之,网络环境下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然而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不断地完善多媒体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使网络环境下的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以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殷馨,王海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化工高等教育,2011,166(6).
[2]张培,肖天庆.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173(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境;构建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迅速扩张,社会各方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上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广泛开展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面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对会计教学的制约,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针对会计教学改革的诸多研究。尽管如此,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仍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室讲完整本教材之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实训,表面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并没有真正实现 “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理实一体,也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存在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岗位职业能力,往往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和重新培训学习的过程。这与工学结合“零适应期”和“零距离”的教学要求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创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构建全新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式已刻不容缓。
为了培养既具有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能力和个人创业能力,又具有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我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我校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到组织学生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三种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会计档案的安全等原因,导致一些行业和企业不愿意接受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参观实习和短期教学实习,因而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因此,针对涪陵及周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拟探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构建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对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至关重大。
(一)加强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
1.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让行业企业专家走上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校内的实践,主要是以实训来完成的。学院投入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建设过程的指导,确保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化、岗位化、模块化,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素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教师岗位职责》,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管理细则》,建立满足实训用的资料库、编写会计模拟实训指导书等。开发仿真度高,职场氛围浓的虚拟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环境的建成,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建立高度仿真的“校中企、企中校”
校内除了建成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实训室、纳税申报模拟实训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具体做法是:在校内设立代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代账公司可为校内的超市、自营食堂、书店等代账;在校外,可为中、小、微型企业代账。这样既解决了校外企业不能一次接纳大量学生实习实践的难处,又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置身于企业中,身临其境,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实现了教室、实训室和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代账公司里对学生按岗位设置主办会计、总账会计、出纳、材料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实训实践,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微企业的账务处理等。通过这样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同时不断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我院在重庆市涪陵水利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坤涪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翔丰正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财瑞财务代帐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正凯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珀玛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成,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奠定了企业平台,也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顶岗实习教学学习场地在企业,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针对顶岗实习学生,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还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其加强对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答疑。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顶岗实习报告。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的意义
首先,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有利于落实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学生就业前实习的必要场所。由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为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需要,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为实现了这一目标。
其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解决了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实践带来的难题。
最后,依托学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充分运用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可以针对业界开展短期的专题性培训业务。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不仅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仅实践和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还完善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与文献:
[1]姜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年10月中。
[2]王蓓,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西北职教》2012年04期
[3]中国会计学会.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九.财政部网站.2011.1.5.
[4]刘安华、刘守义、陈德清,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年3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