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30
导语:在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深层次的、多学科性的和综合性实验技能训练的化学实验课程,它除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外,还能让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和多种化学研究方法,将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缩短学生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综合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的后续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验课程。
二、实验教学理念的确立
长期以来,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即学生按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注重素质教学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尤为重要。
对于化学学科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施开良等分别在国内教育类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培养的模式和思路。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转型问题,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体系,将系统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综合化学实验开设成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训练,低年级学生着重抓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基础化学实验;高年级学生着重抓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训练,即综合化学实验,在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结合学生自身课余时间,做出实验时间自主安排,实验内容自主选择的调整。
1.实验时间的全天侯开放
实验时间的开放关系到实验室、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第一步。实验在综合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中配备了实验所需的共用仪器和常用分析仪器,确保这些实验仪器的全天候正常运行,实验指导教师全天候到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试验时间进入实验室试验,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都有仪器原理、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等的简要介绍,在教师指导后,由学生独立操作这些仪器,对实验中制备的化合物进行分析表征。
开放式实验室虽然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一致好评。但制约因素较多,尤其在学生一人一课表的情况下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做出下一步改革计划,开发开放实验的网络管理系统软件,教师在网上开出的实验和指导的时间,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实验内容选择和实验时间的预约登记。
2.优化实验内容,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鉴于综合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和重要性,在开出实验时,第一,精选实验内容,只保留极少部分应熟练掌握基础操作的经典实验。第二,保持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合专业与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基础性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型综合实验,做到实验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使系统完整。第三,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在必修经典综合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兴趣,选择实验内容。在一学期中开设12~14个综合实验,其中必修基础性综合实验6个,创新型综合实验每位学生选做3个,具体选择所做实验的个数,按教学计划实验学时数自行确定。
3.开设研究型实验
对于研究型实验,在教材中略去了翔实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条件,只给出实验的要求和实验的设计提纲,学生需先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动性,多次实验直至成功。
4.实验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分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报告。从实验预习、实验态度、课堂纪律、卫生习惯、操作规范、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实验报告撰写等都将列入考核范畴。
四、总结
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实验内容、时间和方式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自主决策和实验自行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把综合化学实验课程开设成灵活性强的多层次实验,尽量做到实验内容每年更新,使具有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中。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综合素质。参考文献:
[1]Sm ith M B,M arch J. Advanced O rgan ic Chem istry: React ion s,M echan ism s and S tructu res. 5 th ed. N ew Y ork: JohnW iley& Son s.2001.
[2]邢其毅,周政,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胡宏纹.有机化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张黯.有机化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施开良,姚天杨,俞庆森.大学化学,2002,17(6):8.
[6]黄乐览,施开良,童叶翔.大学化学,2003,18(4):14.
[7]施开良,姚天杨,俞庆森.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27.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可选择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形式和主要措施:
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生活技能的操作性学习等。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要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勤于搜集资料、整理笔记,乐于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善于表演交流、社会宣传、反思答辩,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主要措施:
1、选定主题。 根据本校实际,可参照以下主题选定: 劳技教育、学科整合、网络环境、社会生活、班队会、文体科技等活动,然后有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研指导。健全组织,学习理论;明确任务,制定计划;编写实施指导方案的框架;检查实施情况,总结评比。
四、具体工作:
1、 开发资源: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社会中进行采访、调查,聘请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设计教案。根据教研室实践活动方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拟订实施教案。
教学进度如下:
三年级:主题活动有.....
四年级:主题活动有.....
五年级:主题活动有....
六年级:主题活动有....
三年级,四年级本学期各8个主题,全乡统一五个主题活动,其他的三个由学生自己确定.
《ClS策划与设计》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意义
加强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综合性实践教学,就是要转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的规则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案。在全班进行讨论与展示,然后由老师引导大家进行分析和讲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循序渐进。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采取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使其能全面地掌握课堂知识的应用。综合性实践教学中的实战实训,具有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的优点。实战实训中的分组协作可以分别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和电脑设计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自己、学会自学,也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去完成共同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实践,既吸收知识,又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综合性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综合,全盘优化各课程间与各个实践教学间因相互独立而造成的内容重复和脱节,转变了专注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主要可采用课堂教学、大型模拟作业、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削经典品牌案例、聘请任职于企业或公关机构的品牌战略高级主管前来授课,开展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也可组织学生开展优秀品牌形象案例分析、企业标志设计比赛,或组织学生举行企业形象设计等趣味、娱乐活动。此外。还可采取多种课程渗透式以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全方位配合CIS策划与设计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ClS策划与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战实训。实战实训,是指在课内或课外,指导学生模拟或实际参与一些企业形象的策划、创意、制作、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学生已经通过理论教学,初步掌握了一定的CIS基本理论。实训的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实战情境。最完全意义上的实战训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CIS策划。比如:让学生自己去企业承接相关业务,为企业进行活动策划或者VI视觉设计手册的设计制作;为企业进行企业调查,提供CIS策划依据等。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运用CIS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市场形象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写出企业策划文案,提出改进措施。这一实践性教学方式的运用,主要目的是深化对调研课程的教学,锻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综合能力。企业形象调查,是企业CIS策划的前提,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有关企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却有赖于实践锻炼。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学生要经历调查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和精选课题、调查实施和结果分析、市场调查报告写作全过程。既让学生进一步充分认识CIS的重要性和市场调查在CIS导人时的必要性。又培养学生带着课题去分析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产品特色的意识,做到广告策划有根源、设计有目的,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精神。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也包括在校期间的实习、培训和课外的实训等,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每个假期,我院都会鼓励或直接为学生安排假期实习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需要综合运用CISN论知识的实践项目。为了确保假期实习的内容,我们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中,增强竞争实力。
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称得上是锻炼学生智力、综合检验学生理论掌握程度的一种特殊考试。学科竞赛的目的是在实践中提高设计能力,是一种最为切实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法。在CIS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实际的企业活动与竞赛策划设计活动引进课堂,组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全面完成从策划、创意、调查分析到竞赛作品的设计制作,能够让学生从中领悟并学习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的台湾时报广告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one show青年创意大赛等广告专业的智力盛宴,对激发参赛学生的创造性,开拓专业眼界,激发创作热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获奖学生而言,更能增强信心,甚至成为坚定其终身择业的动力。
《CIS策划与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运用时注意的问题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用讨论比较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看、读、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挑选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和力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有效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做成课件,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学生考察企业CIS策划的,分析各类策划方法的特点,了解不同的活动策划与VI视觉设计的广告传播效果:要求学生到现场亲身体会CIS战略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参加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通过广播、网络、户外等载体进行宣传的视觉识别形象进行重点分析,包括企业理念、活动策划推广、VI设计应用部分等。
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大学作为教研机构,承载着两项主要功能:一是教育学生,二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作为大学教师,必须把注重专业研究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手段。在CIS教学中,深化教研,首先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研究和总结CIS实践发展的经验,用以推进理论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是要认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接轨国际教学,认真借鉴国外同行的优秀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全力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有效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除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多实施几个课题,作为教研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质粒;综合性实验;医学检验;分子诊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72-02
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检验诊断学的结合,是目前医学检验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分子生物学是跨越生物、医学、药学的一门学科,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其今后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基础[1-2]。综合性实验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根据实验改革的趋势,结合实验室条件,笔者在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教学中实施了“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设计思路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重组质粒的转化、重组质粒的提取和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三个部分。先在CaCl2低渗溶液中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将人Bcl-2重组质粒转化DH5α扩增菌,转化后在含氨苄青霉素(Amp)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以获得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再用碱裂解法分离此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质粒DNA,提取质粒DNA,所制备的质粒DNA作为限制性内切酶(RE)EcoRⅠ的酶切底物,最后经过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紫外分析仪观察重组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二、实验组织实施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多、知识面广、实验过程长,并且每一个环节的都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任一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为解决这些情况,首先,实验前学生应该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并熟悉整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和试剂、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避免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其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视频播放、教师现场示范,解决同学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再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和试剂盒说明书加入试剂,注意每个步骤的反应时间,注意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应在旁督促和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最后,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分析试验结果,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效果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相对于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说,耗时长,使用的试剂盒和仪器设备多,由于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因此,学生们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环节,在实验中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验操作积极性,实验效果明显比传统的验证性试验效果好。由于“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涵盖了DNA重组技术、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DNA的酶切及电泳技术,是一个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同学独立动手的能力、相互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了综合性实验训练的目的。
四、教学体会
1.实验意义。“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重组质粒转化技术、质粒提取和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重组质粒DNA的性质、转化的条件、提取过程中各种试剂的作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条件和酶切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侧重于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多种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与策略。(1)实验课前学生不预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等着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和器材、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按照实验课上的操作照做,而不是带着问题,思考后操作。课前不预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不了解实验原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实验;二是实验步骤不明白,常常出现加错试剂、遗弃需要的产物、浪费时间、结果不理想等现象;三实验过程中遇到与理论现象不符合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常常拿着实验结果问老师对不对,而不善于自己分析结果。长期下来,造成一些学生对实验课持应付了事的态度,实验课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情况,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相关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实验指导书及查阅资料,弄懂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机械地照书做。(2)“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难度大,操作烦琐,包含了大量知识,学生仅靠教师实验课中有限的讲解无法完全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近年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趋势。针对实验课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制作演示与模拟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展示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虚拟操作加深实验印象,减少实验过程中错误的发生,避免不知道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和不明白实验内容情况的发生。与传统实验相比,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实验原理、试剂与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操作要点和实验现象,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利臣,肖璐,冯涛.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99-102.
[2]武慧敏,郑晓珂,黄睿,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衔接的探索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56-57.
[3]韩华,王岩.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4):7-9.
关键词 教学计划 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是卫生职业教育中职业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其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旧的教学计划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定位上的方向性偏差,认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阶段仍是过渡性教育,为继续升学做准备,因此普通文化课所占的权重过大,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方面,这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专业特色,使课程设置和内容更适合实际需求
中药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部分。必修课又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我们在编制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时优化了课程结构,如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合并为“基础化学”;“中药学”与“方剂学”合并为“中药与方剂学”;“人体解剖生理”与“药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综合成“西药商品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分别改成“药材鉴定技术”与“中药炮制技术”。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了一些以前未开设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药品销售技巧能》等新兴学科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了实用性,如英语课加强了听力、口语的训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实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有机结合的大学科概念;并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互补,达到各类课程间的交叉掺透融合,把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样的调整更符合新形势下医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调整学时数,推行学分制改革
教学计划的另一个内容是课时分配。目前中职学校也在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学分是学科权重的重要指标,因此学科的课时分配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权重,在教学计划中以学分的多少来决定学科的课时分配。
在这一教学计划中,我们对普通文化课的课时作了较大的缩减,大幅度地增加了生产实习的课时分配,从原来的半年的生产实习改为1年的生产实习,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角色。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取得170个学分即可提前毕业。新教学计划与学分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设置比较合理,学科的权重与学分分配恰当,对构建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进一步开展弹性学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学计划的主要特点
新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确保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制定我校的中药学专业新教学计划之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并及时进行了综合归纳,并在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药学工作者这一总体认识下,确定了新教学计划的总体思路。
建立模块式课程设置结构,反映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我校现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高职的升学考试,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新教学计划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一般由文化基础类(含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组成,注重奠定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活模块”是针对某专业的每个职业岗位的定向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该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和专业岗位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既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就业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新教学计划构建了目标明确、系统化、相对独立并贯穿于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不低于1∶1,其中毕业实习时间累计1学年。实践性教学制订了严格的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的时间、内容、方法、标准等,规定学生必须通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综合考核。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毕业就业方向,我们在实习前安排了1周的强化周训练,要求学生在中药原药材与饮片的识别上不少于300种,以及对处方分析进行强化训练,经过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一个学分。
综上所述,只有对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废除不利于中药专业发展的旧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们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整个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管理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教学质量的把关。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教育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强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工作章程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让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培养和实践指导。
二、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确保合理科学有效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当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制定较好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并且能够执行得有质量,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适应教学管理,服务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开展各分层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地去研究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从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考虑,不断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就业。
三、有效开展教学评估,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引言
我国计算机教育正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转变。在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中,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极其重要,加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通过重点专业改革的引领,形成专业领域高地,形成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这是新一轮高等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我国新型信息化进程而言,加强计算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拓宽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通过分析企业的用工需求及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已不适应人才市场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未脱离学科型教学体系,已不适应企业对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从整体分析,原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相关知识未能有机渗透融合。从知识方面分析,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从能力方面分析,原专业教学计划难以对企业所需高素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技能操作体现不明显。
其二,原教学计划中实训技能培养欠佳。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原计划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三段式”,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辅以实践教学,这样就失去了高校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而目前企业技术有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
其三,课程内容及部分教材陈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选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老的专业计划中,教材中原理知识较多,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新型应用技术介绍相对少,其内容远远不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当代企业专业技术类的教材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当今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企业对毕业生要求除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外,更多的是会使用现代设备以及具备转岗应变能力。教学计划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破“学科体系”旧的传统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交互的教学体系。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的产品竞争和市场竞争,已上升到一种多方位、新理念的竞争。我们提出的教学计划改革,只有树立全新的现念,专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专业实训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适用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要构建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要。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技能。改变原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对多门专业技术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整合,课程名为《通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课程目标更加突出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通信工程绘图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职场环境实训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只有合理安排实训教学,使理论和实训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当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的时代,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更多的综合实训,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引入证书培训机制。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因此,引入证书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和企业建立联系,签订合同,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二是考察和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各种企业培训项目。包括劳动部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全国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信技术考试、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等。通过证书培训,使学员能力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快速掌握主流技术。同时,此项目也是政府大力支持项目,政府为学员参加培训和认证考试提供费用补贴,培训课程通过后,学生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的进行更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教育学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浩平.关于编制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探讨[J],郑州经济治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81-8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教学方法的变革、教材的编写等内容,其目的是与就业结合,与市场人才规格要求接轨,符合CDIO教育模式理念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与CDIO教育理念。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并不断优化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可将专业课程调整为由几大模块式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等。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根据CDIO教育理念的要求应大大提高,例如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工艺实践课程实现有机衔接,让课程间形成一定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综合课和实践专业训练课程分段安排,从浅到深、从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设置。相对重要的专业课可按CDIO教学模式采用系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模式。如系列服装设计课程、工艺结构系列课程等。设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技能实训、社会性的实践,如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课程,形成专业系统知识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是学校教学和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构成学校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也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就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进行探讨。依据CDIO理念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及时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重视课程教学反馈分析。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教学环节与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规范的、适时的教学大纲是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标准。教学计划是制定课程方案的纲领文件,体现了教学体系结构,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贯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与内容,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与资源。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才能制定出好的教学方案,好的教材要求做到如下几点:(1)可优化选择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优秀获奖教材、借鉴其他院校使用的教材;(2)倡导教材创新,分析优秀教材的结构特征、编排思路及实际应用等。要求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更新,能很好地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既要适用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训练;(3)鼓励教师依据教学经验编写教材,许多院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1 现行教学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顺利完成《优化水产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项目组在对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计划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水产科学专业现行教学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是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讲授是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习是手段,对于深化理论讲授内容、保证理论讲授成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按照2008版教学计划,水产科学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时间上不尽科学合理。有些课程虽然先讲理论后进行教学实习,但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分别跨学期进行,如鱼类增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理论讲授均安排在第5学期,而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由于两个环节时间上跨度较大,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放松后,部分内容已经“交还给了老师”,此时再进行教学实习就很难完全达到教学实习环节本应达到的教学目的;个别课程则安排为先进行教学实习后进行理论讲授,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讲授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但教学实习则被提前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由于本末倒置,很多学生在进行教学实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教学实习成了“空中楼阁”,严重影响了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一定程度影响实习效果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不但安排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3门课程共计1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安排了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和鱼类增养殖学4门课程共计10周的实习任务。按照惯例安排教学计划,一般先理论教学后教学实习。如果照此安排,则教学实习将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众所周知,陕西水产养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并非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非学生教学实习的最佳时段,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此外,按照常规做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7、8学期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就水产专业而言,由于生产的季节性,整个第7、8学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十分有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安排有鱼类增养殖学实习(6周)、养殖水域生态学实习(2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习(1周)、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实习(1周)等4门课程的教学实习。虽然4门课程共计10周的教学实习集中连续进行,但在以往的实践教学安排与组织过程中,4门课程分别按课程成立实习导师组,且4门课程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即4门课程各自独立作为一个实习单元,每个单元依次连续进行)组织教学实习,在这种模式下,2个班近60名同学同时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习,一方面由于指导教师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老师指导的“细度”;其二,实习资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组织实习,由于四门课程各自独立进行,制约了4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内容的创新与实践;其四,连续几周进行同一教学课程的教学实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实习疲劳”。这些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项目组认为现行教学计划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有必要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考虑到水产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因素,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经讨论后提出以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安排中,由于校内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因此往往将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实习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教学单元,一般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前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完成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水产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受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26]。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不断完善,其教学功能日益凸显,目前该站基本具备了完成部分课程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条件。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制约部分主干课程在教学实习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可考虑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并全部安排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这样即可按照边理论讲授、边实验、边实习的原则,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学校和学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站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以促进较多门课程按照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的模式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完成教学计划。
2.2 将4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的17门学科基础课和7门专业课是其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养殖水域生态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学科基础课,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专业课。上述极其重要的4门学科主干课程的共同特点是课时量大且均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三部分教学内容(见表1),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8]。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将上述4门主干课程的开课和完成时间“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即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上旬期间,如果以每周安排22学时计,上述4门主干课程共计460个学时为期21周的教学任务正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理论讲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完成,而且由于教学计划正好是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有利于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9]。
2.3 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
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2008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水产科学专业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共安排16周的教学计划。在现行教学计划中,该教学任务的完成时间被确定在第七学期的后期和整个第8学期,即在学生毕业的上一个自然年度的11月(在陕西其常规的生产过程已基本结束)到毕业当年的5月中旬(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其常规的生产过程才开始1个月左右),期间学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研究时间十分有限,一方面受时间影响综合生产实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在近年来出现了依托实验室分析完成的毕业论文逐年上升、而结合渔业生产在生产一线完成的毕业论文逐年下降的不平衡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水产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具体而言,就是在第5学期末或者第6学期由该专业任课老师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和题目,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确立双方的指导关系,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首先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完成其它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穿行综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工作,以强化学生对整个渔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和解决生产中具体问题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