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支教教师发言稿

时间:2023-03-14 14:48:35

导语:在支教教师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支教教师发言稿

第1篇

尊敬的....: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永丰小学全体师生,对你们一年来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这次义教和支教交流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年来,你们肩负重任,远离亲人朋友义无反顾来到我们这贫困的山区学校,从繁华的都市到简陋的山村,你们克服了生活不便,心里孤独重重困难,把一颗颗火热的心扑在山区教育事业上,你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你们甘于奉献、乐于到山区支教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感谢你们为我校搭建的知识资源共享的平台,感谢你们为教育教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回顾一年的光阴。那些点点滴滴,犹如电影般浮现脑海,令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此刻,任何语言都变得苍白,因为没有文字能确切表达我们心中的恋恋不舍,以及那份离别的失落……

忘不了和你们共同工作的日日夜夜,——当你们认真钻研教材,甚至备课到深夜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敬业,当你们穿梭于各年级听课的时候,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学习,当你们在教研会上发表见解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坦诚,当你们上示范课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叫高水准。这样的365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永丰小学的全体老师受益匪浅,在你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下。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可以说你们支教老师功不可没!

岂止是老师们受益。永丰小学的孩子们更是幸福,自从你们来之后,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穿的干净了,说话礼貌了,写字工整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是你们慈母般的关爱感化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兴趣盎然,外教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让山区的孩子走进神秘的英语世界,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和数学课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可喜的是孩子们会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了!会用简单的外语交流了!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这在我们贫困的山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啊,你们为永丰小学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是你们的谆谆教诲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你们的辛苦没有白费,那一张张骄傲的成绩单便是你们丰厚的回报!

让我们心存感激的不只是你们提高了教学质量,更让人敬佩的是你们那高尚的品德,你们把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课后,不辞辛苦走进农家,和家长亲切交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关注孩子成长环境,用你们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捐助各种学习用品,衣物,生活用品,无私的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真真切切把你们的爱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坎里。甚至还为学校拉来赞助,捐献了足够多的体育用品和书籍。使我校从德智体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上了新的台阶!你们的深情厚谊不但赢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赏识,更赢得家长和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我相信,历史会记住你们,永丰会记住你们,山区的每一个孩子会记住你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然挡不住你们离别的脚步,就让这难忘的365个日子,成为你我永恒的记忆!让江河般的情感永远澎湃在你我的心田!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技术、有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依法治国的号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有了新的要求。但面对当代有思想、有个性的九零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观念落后、内容狭窄、方法无效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进行法制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写照。面对每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频发生,校园和谐令人担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和谐状况也令人堪忧,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就业以后面对的劳动纠纷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对社会或者就业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期间必须注重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职责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法律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利用法律意识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质的提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三)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近几年爆出的“XX学院杀人案”、“投毒案”、“盗窃案”,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和不良影响,抑制大学生犯罪行为急需解决,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采取高效、有力的法制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智、正确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定[1]。

(四)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关注理论上的规划和如何制作就业材料、如何把握就业技巧,教授方式也以单一的、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主要有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部门的老师担任,如果在这门课上贯穿法律知识,老师、教授方式、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革,帮助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法律基础教育,但是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一门法律公共课,每周两个课时,并将其归入思想教育课,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性,法律课程本身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枯燥,讲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教师只是一味的赶课程,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对公共课不重视,以应付考试为主,因此不能真正掌握法律知识,为自己所用,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功利心强,不重视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和积累,或者对自己有直接利益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素质、知识的积累。即使关心法律,也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调查发现,89.5%的学生比较关注民法,只有9.5%的学生度过宪法,虽然学生们了解过法律知识,但水平相对太低,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2]。

(三)缺乏对法律的相信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觉得即使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也可以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在“当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调查表明:47.5%的学生选择“私了”、“差不多就行”、“忍让”,37%的学生认为权利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面对“你相信法院会做出公平判决吗?”的调查时,只有21.5%的学生相信,由此可知,学生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缺乏信心[3]。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封建帝制的影响,认为权利至高无上或者说认为以德治天下,只要提高道德规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再加上社会频繁的负面事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让学生对法律失去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杜宇法律知识的传授跟其他理论课程一样,虽然传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条文及原理,当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性和跟学生自身专业相符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学生都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自己或至亲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48.7%的学生选择利己,29.3%的学生需要认真考虑,数据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法律缺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容易在利益面前迷惑自己。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专业课上,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要不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要素在于是否实用,而法律知识作为公共基础课,既不用参加严格的考试,又不用记忆,只是为了修到学分,因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不能要求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了。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法律基础课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必须课,但都依附于德育教育,学时较短,只作为考查课,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心理不够成熟,正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此时心理脆弱,易冲动,社会比校园复杂,所以遇到事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

1.改变教学内容

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借助《法律基础》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独立,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多展示案例,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法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并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学懂法律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挑选解释的教学视频,比如《今日说法》等普法栏目,让学生了解最典型的、该发生的案件并指导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学校提供模拟法庭,学生可模拟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4]。

(二)学校要“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法律信心

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知识殿堂,因此良好的学校法制氛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大的影响。学校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违法乱纪或不良事件时有法可依,坚决杜绝包庇纵容、走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秉公处理,合理合法的诉求后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的权威[5]。其次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依法办事,学校管理制度与宪法等法律相适宜,尊重学生隐私、,尊重学生的民利,适当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

(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高职院校管理者可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各大节日、纪念日、法律颁布日,集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如:12.4国家宪法日,学校相关组织可开展宪法宣传、知识竞赛、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9月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开展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四)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法律是公共权威,能够稳定社会规范,严密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核心是“法律素质”,因此高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育人事业开展,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构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培养一批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搞法律素养的人才。

(五)注重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小时,因此网络法制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新任务。网络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性强、共享性号,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认识偏差,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0-251.

[2]任皞,张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例[J].职业,2016,14:109-110.

[3]梁凯昕.高职法制教育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成功(教育),2013,11:240-241.

[4]莫丽萍.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途径[J].学习月刊,2012,24:65.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刚刚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因此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了这些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是开展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参与教育教学中有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成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主要优势

1.有效地解决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近年,很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已成为必修课程,这就需要一大批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开设这门新课程,高校若要招聘大批相关的教师也不现实。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辅导员师生比的提升,辅导员队伍在逐步壮大。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成为该课程主要师资力量的天然优势。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通过系统培训,逐步让辅导员队伍承担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许多辅导员已成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很多辅导员还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方向发展的问题。

2.有利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另一方面,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掌握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掌握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或心理动态,与学生积极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协助学生走出误区、克服困难。

3.有利于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不仅发生在学生的毕业阶段,而且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即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辅导员队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因此,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讲教师,有利于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科学规划人生。

4.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与学生联系较多,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辅导员讲授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此外,辅导员还可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有助于增强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性不足。研究表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素质要素结构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是知识特征、任务特征、认知特征、动机特征、调控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社交能力。其中,知识特征、任务特征、认知特征、动机特征和社交能力这5个因素得到了大学生和教师群体的一致重视。由此可见,职业发展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此外,学生对职业发展、职业测评、求职技巧、职业咨询等方面的需要在日益增长,这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精力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一般都在150人以上。辅导员工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所以学校的每项工作最终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这就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分散了他们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3.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部分高校已将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明确把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纳入辅导员职责内,没有制定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辅导员为主体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1.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因此辅导员需要积极向专业教育的方向发展。只有实现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才能科学、规范发展。另外,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具有综合职能,所以该课程教师也要具备综合素质,既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又要具备职业发展指导的专业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

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素质,因此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既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到企业实地调研等日常培训的形式,也可采取组织参加职业发展教育类的资格培训等集中培训的形式。通过系列培训,辅导员可以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提高从事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规划辅导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2.明确工作职责,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把职业发展指导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是推动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履行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情况、学生就业状况与辅导员年度考核、岗位业绩考核结合起来,纳入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从而改变目前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同时,针对目前专职辅导员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现状,高校可适当增加辅导员数量,也可以设置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辅导员岗位,从而解决职业发展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拥有许多优势,是学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基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其工作量化考核难度较大。因此,为了调动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在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奖励制度,给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突出的辅导员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定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把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同时将工作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予以参考等。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最接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深受学生信赖,在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明确职责,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积极作用,必将对提升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微.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岩磊.浅谈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3]吴挺才,肖璐.浅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4]丁振国,赵频.谈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第4篇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实践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懂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在学生不出校门,相对容易具备的条件下实施,因此试验教学是所有高职院校尤其是难以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稿纸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能够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朝着体现职业岗位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加强实验教学无疑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存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方法选取使用不当、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对试验课重视不够,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的效果。寻找科学合理、多样化、有良好效果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实践教育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对高职试验环节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高职试验课教学方式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试验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或者利用教具由教师演示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熟悉,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爱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看录像,光盘等方法,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去加强理性认识。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包括课本知识的预习、阅读分析模拟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有思路,使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其次,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又要落实课堂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兴趣”,更增“知识”强“技能”。 

(三)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法介绍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案例教学步骤: 

1.教学案例的选取。选案例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 

2.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反映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上去。对于案例中某些关键性情节和话语,可视需要重复呈现。 

3.教学案例的讨论。讨论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需注意的是案例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多个合理答案。 

4.总结归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评析进行总结或者引导学生来进行。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要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正误。而要着眼于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面报告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才能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案例教学法对试验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活动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动脑筋,可以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思维共振。 

(四)开放式试验 

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创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环境,用开放式实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成了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开放式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区别 

(1)实验理念不同。开放式实验教学推崇的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实验理念。它是一种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进行学习的实验模式。 

(2)教学主体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推到实验的主置,享有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步骤等权利。这样,开放式试验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前,教师通常对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实验步骤、数据等)有详细讲解,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做实验只需“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对学生只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等不作交代或只作少许提示,内容展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实验教学时空的真正开放,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时,交流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被融入实验环节中。 

(4)教学目的不同。传统的实验大多数仅仅(下转第62页) 

(上接第110页)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这些较低的层次上。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过程,更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对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了新要求。其中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建设新技术实验室、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由于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紧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试验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作 者:易康平 文小毛.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

一、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一)尚未充分重视实训教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育还是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对实训教学缺乏关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基本理解了法律内容,但是却与实际应用严重分离,导致学生被教条法理束缚,亦不能培养学生综合法律素养,对未来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无法全面理解,进一步对学生领悟和应用法理造成影响。

(二)需要完善传统实训教学

传统形式的模拟法庭教学仍是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训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对学生来讲表演式模拟法庭审判只是简单的背诵,是一种对审判流程简单了解的方式,通过记忆对基本诉讼流程进行掌握。虽然教师与学生都认为这一方法十分简便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无法深刻剖析案件更加不能编写法律文书。学生不能很好发散思维,直接造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处理突发问题。

(三)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需要不断加强

积极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也是高职院校聚集主要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在加强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结构缺乏合理性。虽然职业院校也在努力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可是他们实际承担的教学工作很少,直接影响了教师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由于缺乏实务部门的工作经历,不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情况,极大程度限制了高职法律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少互动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学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度,无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是,虽然已经组织教师深入实务部门挂职锻炼,联系行业、企业开展法律研究和咨询等相关活动,但是由于缺少广泛的参与范围,很多教师只是到实务部门走过场,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能高度结合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特点

(一)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精神,以刑事诉讼法实训教学为例,刑事诉讼涉及的案件和当事人非常特殊,通常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在不断完善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有关研究者陆续提出个体利益优先原则,也就是在刑事诉讼中优先考虑被告人利益,公正亦然成为刑事诉求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程序法范畴内涵盖了刑事诉讼,一方面程序自身必须高度满足公正要求,另一方面,刑事诉讼的结果必须符合实体法律的公正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刑事诉讼法实训教学,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积极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训教学牵涉的角色

体现出多元性以行政诉讼法实训教学为例,行政诉讼过程涉及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原告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其诉讼主张主要是请求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所以相比较而言,其实训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同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此其在庭审过程中,被告的法定代表人或人的主要责任在于法庭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的合法性,因此,被告在庭审中其表现出又与刑事诉讼的公诉人身份有近似的角色,如果被告方无法举出足够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合法,或者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证据,就承担败诉的风险。

(三)实训基地体现出广泛性

针对学生实训教学专门设置且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有关要素综合体,即实训基地。具体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诉讼法实训教学就可能有许多当事人以及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等参与进来,因此,在建设诉讼实训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不仅涉及了法院、律师事务所等,还要包括看守所、监督等基地。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注意强调讲授的艺术性

讲授法具体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并且对学生智力积极开发。我们已经逐步抛弃了公式化的讲授方式,希望在讲授过程中凸显艺术性和启发性,活跃实训教学课堂范围。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注意这些方面:一是尽量压缩讲授内容,不要出现“满堂灌”问题,教师通过少讲与精讲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机会。诉讼法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需要教师科学引导,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平台。二是合理点拨,在讲授过程中点拨也讲究学问,教师即便讲授的内容短小精湛,也必须重视分寸,不能全部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其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情趣,使学生更加愉快的学习理论知识。

(二)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利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法律基本概念与原则,实质上这也是举例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出实例同时研究有关的案例,此时将教学作为主体,教师通过解析案例或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开展教学,很明显不同于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法。二是借助于基本法律内容和准则全面研究案例,这也是所谓的案例教学。诉讼法亦是程序法,主要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可以频繁使用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诉讼实训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当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应当认真整理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这部分知识点,查阅有关资料,独立分析案例获得结论。这时,学生已经成为课堂主体,不但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更是帮助他们增强了实践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内容,全面完成了诉讼法实训教学任务。学生借助案例教学法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实践,更加熟练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密切配合,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司法实践,对司法实务持续关注,在大量案例中严格筛选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案例可以来自于一部分典型案例,也可以是最近产生的经典案例。教师应当耐心开展案例教学,同时尽量防止出现教师自己解析案例的问题。另外,教师应当根据有关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联系案例开展教学工作。

(三)全面开展模拟法庭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开展诉讼实训教学时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模拟法庭的辅助作用。模拟法庭教学,认真筛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别设计公诉人、法官等角色安排学生扮演,模拟一个接近现实的庭审场景,严格根据诉讼法的有关要求,开始模拟审判。在英美法国家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模拟法庭与辩论技巧。通常前者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全体法律专业学生都要参加的法庭模拟培训。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将来想要从事出庭律师工作的学生设置的高级培训课。学生在模拟法庭,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一些法律事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学生还要培养庭审之前与开庭时的法律意识。学生结合自身角色特点,选择不同的角度审理案件,并且努力为自身角色争取最好的结果。旁听的同学也可以在观看的同时了解庭审相关知识,教师作为制造模拟法庭教学者,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正是由于模拟法庭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训练,与实践更加吻合,得到了大量的普及推广。

(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与法律服务单位积极合作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实训环境的设定确保实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1.模拟法庭配套设施审判人员席、原告席、被告席、证人席、书记员席,同时配置了证人室、羁押室、被告人通道、会见室、提审室等;设置了展示证据仪器、音控装置、摄影机、监控体系、多媒体设施;设计了安检门、法槌、法袍等。2.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学校与残联合作建立工作站,重点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主要是由教师构成的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专家队伍,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通过学生法律服务团体,紧密联系社区和司法等,安排学生向社区街道宣传法律制度,开展一些法律咨询活动。学生通过扮演司法工作者审理案件,不但增加了知识还将法律服务提供给残疾人。结合法律专业工作岗位具体需求分别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等多个部门统一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岗位制度与管理方式,充分体会职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对所在单位工作内容准确把握。可以选择在律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将来学生参与法律服务工作积累经验,在今后执业过程中正确认识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和当事人之间形成的联系以及彼此形成的法律责任,了解需要遵守的工作原则。通过对岗位技能有组织和计划的实行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实训效果。实训基地的建立确保了顺利开展课程学习。

(五)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双师型法律教师队伍

专业法律教师一方面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相应具备了律师职业资格,法官、检察官出任任职资格,并且由司法部门统一颁发。在其他行业与单位中开展与法律有关工作的任职资格凭证。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司法实务部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结合教师自身情况与教学要求,向司法实务部门定期分批的派送专职教师开展锻炼,或者直接聘请司法部门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兼职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较好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利用专业化实践技术对学生创业提供科学指导,这才与双师型教师要求积极相符。

四、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评价

第一,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学生使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了学习预期目标。第二,实训教学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彻底解决了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在参与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对扮演的角色利益全面思考,科学分析案件,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法官角色必须坚持中立,客观了解事实,找到案件牵涉的法律条款,充分理解法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裁判中保持公正性;检察官角色,移送案件时必须对嫌疑人的证据慎重处理,编写检控内容,采取合理的询问技巧;律师角色,一定程度维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事件情况全面了解。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总结归纳资料,找出问题掌握证据。借助逻辑推理对问题原委进行分析,独立思考案件,提高了判断力。在法律文书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另外,学生利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组织能力。实训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小组长主要负责安排角色,做好排练活动,组员之间必须保持密切交流合作才可以达到任务要求。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其诉讼法实训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内容,这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科学方法。通过本文分析可知,诉讼法实训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相关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实训教学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宝杰.论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

[2]郑淑芳.浅析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商界,2015,(6).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探究

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它担负着为专业服务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重任,尤其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职“教”与“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致使高职学生基础理论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加大,多数学生对各科目学习往往难以接受。“根据当前学生的现状,要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架起人才与市场之间桥梁,必须实行分层教学,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尽管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高职教育与教学改革中作了大量的努力及多方面的尝试,但收效甚微。笔者呼吁高职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分析高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高职教学的“出路”,让高职教学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各自为政,没有制定尽可能统一的高职课程标准。随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职业院校集中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方面,从而忽略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很少有时间开展跨校区的教学交流活动,不同学院同一个专业开设课程、课时和讲授内容往往会因为各个学院的重视程度导致差别很大,没有制定尽可能统一的高职课程标准,制约了高职教学的快步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本来“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期间学会如何猎取知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致使上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陡增。高职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有机会与外界加强交流合作,没有太多的精力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理论的更新,影响了高职院教学的向前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不是狭义的就业教育,而是同样要体现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主题的。作为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性素质为任务,教师一方面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核心能力。高职教学要为专业课程做好服务,保证专业课的顺利进行。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同时,不同专业课的需求层度差别太大,大多数专业教师忽视专业课的作用,大部分教师因为很少涉及专业领域,不太清楚专业课的需求程度。这使得大多数高职院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需求,在专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势必会让人错误地认为某些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性,从而极大地阻碍了高职学院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高职教学的“应用价值”未能得到全面的体现。从小学学习到中学学习,教学从未脱离过“应试教育”,使得大家都忽略了教学的“价值”所在,认为学习是枯燥的,学生一进入高职,考试压力相对减轻的同时,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就业的影响,“无用论”就会很快地在学生的心中传播开,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这同时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教学,使部分教师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产生“厌恶教学”的心理,教学不相长,反而相互削弱,如此恶性循环,不断地阻碍着高职教学的改革发展。

(五)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不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比较抽象的学科,高职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对一些理论、定理等在黑板上进行推导,号召学生们将理论牢牢记住并教会学生运用过程,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声形结合”,学生很难进行感性思维,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学得枯燥无味、似懂非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六)高职课程评价体系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常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事实上,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十分陈旧落后,诸多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因素仍然存在: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状况的好坏;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无法服务于学生将来要解决的专业及职业问题。要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发生的巨大变化,正确处理好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和学以致用的关系,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和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一)成立“高职院校教学会”

“高职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与贴近高职学生,只有摒弃头脑中的教学思维定式,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教学改革有所裨益。”因此,成立“高职院校教学会”,定期讨论与制定相对稳定的科学的高职院课程标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高职院教学急需探索一新的发展思路,成立高职院教学活动开展机构“高职院教学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作用在于:可讨论和制定适应高职院各专业需求的课程标准;加强各高职院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高职课题建设,寻求高职院教学发展的最佳模式。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形成“博”、“专”相统一的知识结构。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深刻认识教学规律及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引入新的的理念。

3.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深化教师个体的内涵和素质,努力提升学术修养和科研水平。

高职院应重视各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深刻体会教学改革的难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改革和科研方面的双丰收。  (三)实施分层教学和分专业教学

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和分专业教学,使各科都能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教学模式目前还比较单一,由于课时大量削减,很多高职院课程只开设了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即便这样,某些文理兼收的职业院校的“文科类”学生学习理科非常困难,而“理科类”学生学习文科也非常困难。因此高职院教学应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B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其难度不超出专业课程所用知识范围,对于A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教师重在引导,适当拓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求解相关难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目标。因此,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在保持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适当地减少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的严密论证和推导,加强与实际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高职院教学要做到分专业教学,应采用“必修+选修”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必修最基本的课程,不同专业选修不同的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

当然,高职院应重视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再教育,明确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高职院可将现有的教师按专业大致分工,先专攻某一专业,较长期地担任一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院能提供一些机会,让职院教师参加一些培训、进修,与专业接触。高职的教师都应是高素质的人才,适当的进行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尽量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四)建立“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使得教学的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功能没能体现出来,不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有熟练应用技术对所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教学模型、求解模型的能力。而教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需要教学实验,需要利用计算机和有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求解。利用教学软件能很容易地完成高等教学中的计算,如积分,微分,求解普通方程与微分方程等,教学软件的图形与数值计算功能还可以使教学更方便、更直接地表达教学的概念、思想、方法,为教学锦上添花。

高职院建立“理论+实验”一体化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学科概念,应用学科概念,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然而,职院许多学科都是注重逻辑思维培养的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应也不可能代替学科理论学习的全部。“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基本学科理论及其应用性讲解,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学习计算完全依赖于教学软件,学科计算的基本方法的讲授还是很有必要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同“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做一定的调整,如学科考试可采用“理论+上机操作”的模式,或者采用“理论+论文提交”的模式,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既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又能够给学生一个综合成绩的评定,是由单纯学科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五)高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心理效应”功能,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高职教师绝不能妄自菲薄学生,应热爱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并时时激励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近学习、热爱学习,力求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产生“共鸣”,实现“教”与“学”双向良性互动。

第7篇

为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援疆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援疆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支教老师,感谢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家长的放心,同事的好评,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很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交流学习的同时教学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面我就把一年来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虽然龙山路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但是从来到这儿的第一天起,我就被它那规范严格的管理、浓厚踏实的学风、勤奋敬业的教师、质朴好学的学生深深地感动了。初入校园,学校领导就对我们几位支教老师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与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并根据我们的工作经历和个人特长,合理安排不同的岗位,使我们都能一展所长;同时学校的同事也让我们特别感动,他们发自心底的热情,帮助我们尽快适应了新的环境,使我们尽快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校园里的孩子们,课堂上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课下那一个个顽皮的小猴子一样的身影,甚至玩劣时气得你哭笑不得的样子,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清晰。我会永远记得支教结束告别时那些孩子们痛哭失声的场景,也会永远记得学校同事、家长们对我们的祝福、挽留,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根据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年级(4、5)班的数学教学。这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于是,我决定每周上一节数学加强课,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尽情释放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再现教师的风采,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处理好学生作业,并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并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

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经常从网上搜集资料给学生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同时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课堂常规、学习习惯,注重开发学生智力、思维,注重提高能力与悟性,注重熏陶学生品格与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学年下来,我的教学和安排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我还通过备课、校本教研等形式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在港一小的时候,我主要负责教科处的工作。来到龙山路小学后,根据学校安排,我积极参与学校教科管理工作,努力当好参谋、做好领导的助手,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尽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一年交流学习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我认为,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一次不寻常的,且非同一般的经历。我会把这一年来的感动和感触,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为学校、为孩子尽上自己最大的心力!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援疆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为能够参加这次左旗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培训工程而感到非常荣幸。

这次历时3—5年的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培训工程,既为我们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搭建了学校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我们城镇教师走进乡村学校,既是尽义务,更是受教育,长才干。我们可以体验乡村学校的甘苦,熟悉农村教育的现状,体会并学习乡村教师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心系学校朴实的敬业精神和情系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

支教教师既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也是校际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光荣使者。我们不但要出色的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充当两者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支教任务中我们要把支教生活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一次历练。努力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自我和重塑自我。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讲规范。走入新的学校,我们要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听从校领导的工作安排,在“支教”岗位上认真履行全职教师的职责,使两周的支教工作能够收到最大的效益。

2、讲奉献。在支教工作中,我们要把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总结的高效教学方法,毫无保留的与支教学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围绕课标、教材、教法开展理论讲座。结合小学教学改革理念精心备课,上好示范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做好本学科教学的指导工作,与支教学校教师勤沟通,多研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的交流与切磋中得到共同提高。

3、讲学习。支教本身也是一次学习。我们将在这次支教活动中努力实践与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也将会为我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与人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把支教工作当成一次契机,多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与学习,将农村学校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改举措带回自己的学校。实现城乡学校共同进步和发展。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学校的厚望,以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勤勉踏实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来积极投入到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希望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尽一份绵薄之力。

援疆教师座谈会发言稿范文三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市实验小学的舒**。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作为上学年18名赴**支教教师代表,与大家分享一年的支教生活和教育感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支教教师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区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

向即将奔赴**参加为期一年支教援教任务的23名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去年开学初我们一行十八人在区教育局黄局长、涂科长的带领下奔赴**开启支教征程的情景。我们18位老师分别安排到八所学校支教,多的五人一校,少的一人一校。到支教学校最近的,驱车也得两个多小时,远的则毗邻仙桃和汉川。尽管我们身在各处,但我们18个人的心中装有同一个目标:为了远城区的孩子们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把一年的支教感悟总结为三句话:

一、视艰苦为挑战,乐观应对

经历过多天的停水,也尝过没电的滋味。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气逼人。早餐、晚餐自理……

虽说支教生活条件有些艰苦,但艰苦条件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制泡菜,腌腊肉。比厨艺,赛球技。既有“周一大餐”又有周三“下午茶”。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思想,让我们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留给了支教的学校。

二、视经历为财富,全心投入

根据支教学校的需要,我们很多老师必须教自己并不熟悉的学科,还有的老师需要承担班主任工作。面对现实,我们没有犹豫和彷徨,而是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很多时候,大家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付出常人双倍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取得很好的反响。

桐湖支教的刘涛老师语文公开课获**区教研员高度评价,侏儒中心支教的高俊老师所上的语文课和我上的体育课在**区的教学检查中都获得“优秀”等级。我在学校上的一节体育公开课,除了本校的许多老师现场观摩学习外,连中学的体育同行们也慕名而至,真正达到我们支教援教的目的。

支教期间,我为农村孩子的质朴、纯真而感动;为农村教师的真诚、善良而感动;更为老师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而感动。只有走进他们的世界,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而支教,正是走进他们世界的平台。

支教生活有苦有乐,有挫折,也有成功。有付出,也有收获。

由李龙和刘涛老师主编的图文集《光辉岁月》,杨柳、周俊等老师制作的PPT《难忘的支教岁月》都是我们支教生活永久的回忆。

短短的一年时间,我也收获了七十余篇、五万多字的《西行随笔》。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支教生活的酸甜苦辣,工作上的得失、学习的感悟、逆境中的拼搏……

作为人生的经历,一年的支教生活必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

三、视关怀为动力,自我鞭策

忘不了,行前动员会上黄局长那句语重心长的话:“支教是功德一件”,也忘不了各级领导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

去年,区教育局不但给我们提高了支教生活补贴,还为我们每个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区教育局为改善支教老师的生活条件,每个支教学校都修建了“支教楼”,给前来支教的老师使用。我们所在支教学校的领导也是克服诸多困难,尽可能为我们改善和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各个支教老师原学校的领导,带着区教育局领导的嘱托,先后到支教学校看望和慰问支教老师。像我们实验小学的校长和书记曾先后两次驱车到侏儒中心看我,让我非常感动。

桐湖支教的刘涛老师在支教期间母亲住院,十三中的校长和书记、工会主席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桐湖学校领导也来回颠簸五六个小时到医院探视。

横龙小学支教的黄启源老师生病,区教育局领导得知后送来了慰问金……

各级领导的关怀,让异乡工作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激,它也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之源。这种关怀时刻鞭策着我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工作热忱,投入到支教工作之中。

最后,引用我的《西行随笔》的一段话:

“五个人,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是一束光,带给孩子们的是光明。我们有一份爱,给孩子们的是温暖。

我们是微风,悄悄的来,又悄悄的去,不带走什么,但留下的是整个春天。

一年的时间不长,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不短。风里来,雨里去,我们无怨无悔。我们付出,我们收获。也许时间会冲淡我们的记忆,但永远冲淡不了我们对支教生活的美好回忆。

第8篇

幻灯片制作:马振声 易芳 金志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我来自状元之乡的巷子口镇中心小学。我叫胡江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

什么是教育?孔子、韩愈、、陶行知等名人都有解答。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精辟的阐述。而我非常喜欢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的。行走在他富有哲学意蕴的字里行间,我有时迷惑有时欣喜。而当这句富有诗意的语句迎面而来,我如沐春风,唤起了心中所有对教育美好的追求。什么是教育?我愿意这样来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用心灵去影响心灵,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育应该用梦想去召唤另一个梦想。现在“中国梦”成为国人热议的词汇,“中国梦,我的梦”开始成为孩子们讨论的主题,我不禁思考,我该有怎样的教育梦去召唤他们的梦想?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真正关注世界、懂得珍爱生命,他们需要诗、需要梦,同样也需要有梦想的老师来引领。今年开学后,我带着孩子们补看了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的情景。当孩子们看到太空中的单摆运动、陀螺运动等实验时,惊喜得睁大了眼睛、手舞足蹈,抱以热烈的掌声。很多孩子从未萌发过的科学梦想开始生根发芽。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美好的人生,却可以启迪他们拥有追求美好、造福国家的梦想。

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应该用人格来塑造另一个人格。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在《人民教育》第11期,报导了三位“最美地震教师”,他们在危险来临之时,沉着冷静,走在最后,指挥所有学生安全脱险。其中,有一个叫陈萍的老师,记者在采访她时,她说了这样一件事:20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地震发生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正在上课的数学老师镇定自若,大声说:“有我在,你们不要紧张,不要推挤!”当她和同学们跑到操场后,才看见数学老师最后一个从教学楼里撤出来。陈萍说:“直到现在,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数学老师的形象,他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陈萍被人盛赞的高贵品格,正是从他的数学老师身上汲取到的。无形的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恒久的东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真善美的种子,然后静待花开。

雅斯贝尔斯给我们的启示又何止如此?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教师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应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当用理想去召唤理想,用人格来影响人格,以素质来提高素质,以智慧启迪智慧。或许,只有这样做我们才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和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在做这样的树吗?我们在做这样的云吗?我们的灵魂在唤醒一个沉睡的灵魂吗?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标向, 提出了高等教育伦理的概念, 本文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了解教育伦理对个人和社会道德价值观树立的重要功能, 思考高等教育道德伦理精神缺失。 

 

当前, 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更加关心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回顾了过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提出了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探讨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走向, 并发表了《高等教育宣言》。为了准备这次世纪末的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改变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论文, 并在五个地区举行了磋商会议, 综合考虑各个地区情况, 汇集成了这篇《高等教育宣言》。可以说《高等教育宣言》是世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指向, 它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和预期。宣言第二条的标题提到非常有趣的一个词——伦理, 通常很少有人把伦理角色与高等教育做过多的深刻联系, 但在宣言中, 伦理作为除高等教育使命之外的第二条提了出来, 可见其重要性。本文试图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对高等教育伦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理清含义, 了解其背后的深意。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等教育伦理, 通过翻阅词典以及相关的教育书籍, 暂未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 因此要探讨其含义,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伦理。伦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 传统意义理解上的伦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1. 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说文解字》曰: “理,治玉也。” 说明只有遵循事物的内在的原理和内在的规律,才能把玉石造成玉, “治” 的过程也是探索其内在原理和内在规律的过程。当“理” 与“伦” 合成“伦理” 的时候,就是指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 

2. 事物的条理, 道理, 准则。《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 通伦理者也。” 郑玄注:“伦, 犹类也。理, 分也。” 郑瑗在《井观琐言》卷一中写道: “马迁才豪, 故叙事无伦理, 又杂以俚语, 不可为训。”苏轼的《论给田募役状》提到“每路一州, 先次推行, 令一州中略成伦理。一州既成伦理, 一路便可推行。”[1%] 

3.何智炫在其《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中将伦理定义为处于道德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 而是约定俗成的, 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可见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高等教育伦理就是教育者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中, 调整教育人伦关系所要遵循的客观道德法则, 并在这一客观法则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使客观道德法则主观化, 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使其具有个体关怀性和社会关联性。 

二、高等教育伦理的功能 

《高等教育宣言》中涉及伦理一词的内容并不多, 但高等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面临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制约关系。高等教育作为联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中介, 既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 又与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这两个方面的本质联系, 便构成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因此, 高等教育活动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又受人的发展制约。高等教育伦理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尽可能使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达成统一, 促进双方面的发展。 

(一) 高等教育伦理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作为对一定社会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高等教育伦理也就是调节人们之间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通过设定一定的善恶标准, 规定着人们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高等教育伦理作为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 与一般的教育活动规范不同, 它是一种善恶规范,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以善恶为尺度去规定人们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 哪些行为是不应当做的, 引导和约束人们教育行为应以“善” 为价值取向, 从而保障教育活动有序进行,以实现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作为一种内在的善恶规范, 高等教育伦理对人们教育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它不像法律那样, 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引导、自省、自悟等方式来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良知, 促使人们自觉地去调节教育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之前, 对于把受教育者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并据此组织教育活动,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形成他们的个性, 成为真正的人。 

高等教育伦理体现着主体行为的精神态度, 是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把握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高等教育伦理是主体选择的一种价值意识, 引导着其对现实高等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 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这种主体精神态度, 如勤奋、敬业、进取、奉献等, 不是基于一种利益原则, 而是主体对自己意志、品德和行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对促进高等教育活动高效和优化的一种自觉意识。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要求主体发挥其精神态度, 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 高等教育伦理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一个方面, 高等教育领域是社会整体系统的一个特殊领域, 与之相适应, 高等教育伦理也是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高等教育伦理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高等教育伦理是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同时, 高等教育伦理又不是一般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简单推广,不能把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照搬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高等教育伦理主要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高等教育活动过程, 反映着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功能, 以及高等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 

高等教育伦理在对象和内容上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其中主要是高等教育通过人对社会的间接导向。我们知道, 道德要求有着不同的层次, 一般可分为可容性道德要求和善的道德要求两个层次。可容性道德要求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即社会公德, 这种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不违规、不损人; 善的道德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它是在可容性道德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社会中的优秀成员要有一种利人之心,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以天下为己任。高等教育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精英。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文化服务等等,高等教育伦理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 通过培养人去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即社会价值, 体现为一种社会功能。高等教育伦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价值其实并不在经济上, 大多场合侧重于文化和政治上, 或者说其是超经济的。同时, 教育伦理作为教育活动中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就是要优化教育发展, 通过教育提高人的培养质量和规格, 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层次。从一定上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 不仅对社会的政治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思考与小结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发表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高校大规模扩招,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散, 质量下降, 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人们把目光放在如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之上, 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 更加忽略了高等教育伦理价值。高等教育伦理作为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在道德伦理精神缺失的当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3): 48. 

[2] 王正平. 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