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临床论文

时间:2023-03-14 14:49:00

导语:在临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临床论文

第1篇

据报道,在改善呼吸功能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0~20ml。多巴胺30~4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30~40滴/分,1次/日,疗程7~10天。停用洋地黄、利尿剂及激素,经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衰者39例,好转35例,无效4例。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压,并备10%葡萄糖酸钙应急处理。膝腱反射消失,呼吸少于16次/分和肾功能衰竭者,忌用硫酸镁。何氏报道在氧疗、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将肝素50mg,25%硫酸镁1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30~40滴/分,1次/日,7天为一疗程。

2治疗支气管哮喘

有人采用硫酸镁治疗12例顽固性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用法:25%硫酸镁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日/次,20~40滴/分,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另有人用硫酸镁与多巴胺治疗老年顽固性哮喘。用法:在抗感染、输液、吸氧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25%硫酸镁20ml,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0滴/分,1次/日,连用1~2周。

3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刘氏等应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取得显著疗效。用法,25%硫酸镁,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注,于3小时内滴完,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吴氏等报道,在休息、吸氧、止痛、抗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治疗基础上,用含镁极化液(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钾15ml,加25%硫酸镁10~25ml。加普通胰岛素12u)静滴,1次/日,连用7~10天,硫酸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疗效,减少并发症,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4治疗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时常伴有心衰,运用硫酸镁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肺炎所致心脏缺血缺氧,有利心衰的纠正。方法:取25%硫酸镁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1次/日。在滴注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5治疗偏头痛

用法:用25%硫酸镁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日。曹氏等用硫酸镁治疗偏头痛38例,其中典型偏头痛8例,普通偏头痛30例,病史1~20年,平均6。5年。有偏头痛家族史者14例,用药前均做血镁测定,其中血镁低于正常者4例。用药方法:25%硫酸镁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缓慢静滴,1次/日,疗效10天。结果;38例中,治愈16例,好转18例,血镁正常的4例无效。临床疗效的快慢与血镁呈线性关系。

6治疗胆道蛔虫症

用25%硫酸镁以及枸橼酸哌嗪治疗胆道蛔虫症患者,一般滴注200~300ml,,疼痛可明显缓解,排虫率达100%。治疗方法;25%硫酸镁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2小时内静脉滴完。在滴注硫酸镁中。若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出汗、血压稍降等时,减慢滴速时上述症状可消失或好转。同时,口服枸橼酸哌嗪。

7治疗输尿管结石

刘氏等应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15例效果显著,用法:25%硫酸镁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因个体差异,出现痛剧者,另用25%硫酸镁5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平均用药5.2次,其机理,镁离子是肌肉组织的强松弛剂,高浓度的镁离子进入血液,可使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对输尿管平滑肌起到舒张。解痉作用。同时,镁离子作用于丘脑下部,可阻断病理冲动到达中枢神经,也起到镇静和止痛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输尿管起到解痉,止痛和排石作用。8治疗荨麻疹

采用硫酸镁治疗荨麻疹患者,可使症状及皮损好转或消失。用法:25%硫酸镁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2ml/分,1/d。连用10天。另有人用硫酸镁治疗45例荨麻疹患者经用药7~12天全部治愈。

9治疗肾性骨痛

骨痛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主要并发症。吴氏等用硫酸镁治疗肾性骨病5例,疗效显著。方法:在低磷饮食,予常规量l-a-羟基维生素D3,纠正酸中毒,高血钾的基础上,用25%硫酸镁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天。结果:用药后2~48小时内骨痛完全消失,无抽搐、行走方便。

10注意事项

①因静脉注射本品较危险,应由有经验医师掌握使用,且注射须缓慢,并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与血压。②中枢抑制药(如苯巴比妥)中毒患者不宜用本品导泻排除毒物,以防加重中枢压制。③急腹症、肠道岀血患者以及经期妇女、孕妇禁用本品导泻。④不宜用于肾功能不良者,以免少量吸收出现排泄延缓而产生蓄积中毒,可以改用硫酸钠。

第2篇

年俞光岩等总结北京口腔医院2055例腮腺肿瘤病例,其中69例为MPT(3.4%),病人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总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腮腺肿瘤705例,其中34例为MPT(4.8%),病人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2.4∶1。病理类型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肿瘤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WT又称腺淋巴瘤,作为腮腺第二高发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约占所有腮腺肿瘤中的15%~25%,这其中约20%WT是多发性的。对于WT的这种多发性特点,很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统计分析。目前,关于WT形成认可最多的假说是WT是由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腮腺腺体内上皮和淋巴组分之间尚未出现明确的界限。此时上皮细胞与唾液腺导管腺泡系统前体,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组分内。这些淋巴组分将在未来构成腺体内淋巴结。在一系列包括吸烟在内的暂不明确的致瘤因素刺激后,这些上皮细胞包涵体将有可能会引起WT。而这种包涵体可能在双侧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过一个。而其他病理类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单独的个案出现,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巧合而不是联系。

2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2CT检查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2.3MRI检查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治疗方法

良性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4展望

第3篇

1.1一般资料

1.1.1护生分组情况选择2012年6月~2013年4月来我院我科实习护生20人,其中本科生6人,大专生10人,中专生4人,各学历护生按均等的原则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人,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带教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生的护理效果。

1.1.2肿瘤患者分组情况选择我科住院肿瘤患者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55.6±2.5)岁。按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分别为护生相对应组的护理对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被护生护理的效果。

1.2临床护理带教方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带教法。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写成教学计划,每周1次小讲课,按班次及资质安排临床带教。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即均由心理学专家统一培训相关人文关怀知识及沟通技巧,考核合格的有资质的护理带教老师带教。具体方法如下:

1.2.1人性化优质护理理念的输导当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护士不再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融入人性化的护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健康。对护生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的输导。护生初到多数对带教老师敬而远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应以友好真诚的态度热情接待学生,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自己,重视入科宣教,介绍科内人员及科室工作情况,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及紧张心理。护生缺乏沟通技巧,对于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带教老师应通过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加强与护生的交流沟通,较好地解决护生刚进医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及心理需求。工作中,带教老师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未来的护理工作者与带教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实习及工作。这样,既消除了教师与护生间的隔阂,增加了信任感,又提升了带教老师的形象。在老师这种人性化模式的引导下,护生会自动地接受并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1.2.2换位思考教学理念的介入开展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加强自我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护生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护生初到临床难免会畏手畏脚,患者因此会对护生产生不信任,甚至会拒绝她们,时间一长,护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会越来越深。作为带教老师要善于观察护生的心理,努力帮助她们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比如:在对患者输液时,带教老师可以有意选择血管暴露明显、容易一针见血的患者,先示教,然后鼓励护生操作,如果一次成功,带教老师应予以肯定,这样会使护生的自信得到提高。重视业务讲座、操作示教的效果。带教老师进行业务讲座和操作示教时,应以护生能理解和接受为目标,并为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倡鼓励式教学,切实执行教与学双向反馈制度。这样,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才能自然地介入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1.3调查方法分别对两组带教法的护生对应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给予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健康知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按照肿瘤患者回答的得分进行评分,分为10题,每题0~10分,80分以上认为知晓。护理满意度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8,P<0.01;χ2=19.53,P<0.01);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2,P<0.05;χ2=6.97,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4篇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回顾性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onwnorigin,FUO)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国内学者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期限>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1]。据统计,有200多种疾病可引起FUO[2]。根据已有的病因分类来考虑患者可能的病因,对临床医师有较大帮助。现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FUO130例作一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23~73岁(平均46.7岁);体温38.5℃~40℃(弛张热28例,稽留热7例,间断热46例,不规则热49例);发热时间10d~2个月(平均37d)。

1.2确诊方法

筛选及确诊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三类。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微生物病原学及有关抗原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抗体,胸片,B超。特殊检查:细胞学,病理学,CT,MRI,心脏彩超,HIV抗体及其他特异性抗原抗体等。诊断性治疗:主要为抗结核治疗。

2结果

130例发热待查患者中,83例为感染性疾病(占63.85%,其中伤寒25例,败血症19例,结核13例,肺部感染10例,胆道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病毒感染3例,肝脓肿及恙虫病各2例),结缔组织疾病15例(占11.54%,其中亚急性败血症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恶性细胞组织病各2例),肿瘤14例(占10.77%,其中淋巴瘤9例,白血病3例,肝癌2例),其他2例(占1.54%),病因不明16例(占12.31%,其中2例病情趋向缓解后出院,随诊无复发,7例转上级医院,7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本组41%的患者仅靠病史、临床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B超、CT、骨髓组织活检确诊率分别为3.95%、3.8%、8.9%。

3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常见复杂病症,经过临床分析及血清免疫学、细菌学、骨髓细胞学、浆膜液、B超、X线、组织活检和(或)CT等检查后,确诊率仍较高,本组确诊率为86.15%(112/130),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4]。由于FUO患者病程较长,多数已行各种常规检查及多种手段治疗仍未明确病因,尤其容易盲目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物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又延误和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因此病因诊断必须尽早作出。

本组资料中,感染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占首位,其中伤寒25例。有研究表明,在引起FUO的具体病因中,伤寒所占比例约为9.1%~12.9%[5,6]。本研究伤寒比例显著高于一般资料,这与温州地区为沿海地区,海鲜食物供应较为丰富,而附近居民又喜食半生不熟海鲜有关。本组FUO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中,均进行了血培养,血培养阳性仅5例,这一结果考虑与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不同程度地应用过抗生素有关。25例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如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仅出现上述症状中的1~2项。如本组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23例、相对缓脉12例、肝脾肿大6例、神情淡漠3例,甚至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持续发热(热型不典型),诊断上基本依靠的是临床诊断。故FUO患者若出现疑似上述症状,考虑到本地区发热患者伤寒比例较高,特别是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的病例应考虑伤寒的可能性,并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FUO患者不宜随便给予退热剂,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不予干预,以观察热型,协助诊断。

感染性疾病中其次是结核病,本组13例中有9例依靠诊断性治疗确诊、4例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性确诊患者在应用其他药物无效后,详细询问病史,如患者多有乏力、纳差、盗汗、消瘦等结核病中毒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结核感染,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在诊断性治疗观察期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其后的门诊随访中体温正常,未反复,视为试验性治疗有效,可确诊为结核病。本组这部分患者多数是肺外结核,说明肺外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应得到足够的关注。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升高,而且与肺外结核多发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吻合。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如PPD试验强阳性固然有诊断价值,但即使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病。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的应用在诊断结核病时具有较大价值,通常一次扫描无异常结果,需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次复查才会有异常发现。本组中有1例脊椎结核患者,在应用一般抗生素2周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8℃,且自诉腰疼,后经多次脊椎及后腹膜CT扫描才诊断为脊椎结核。

结缔组织病也是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由于近年来免疫检验水平的提高,某些疾病早期即获得诊断,而以发热待查收住的大多是非典型的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变应性亚败血症(still病)相对突出。成人still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极易与败血症相混淆,其特点是:(1)长期高热(可>39℃,持续数周或数月,多发于傍晚至夜间),但无显著的毒血症状,且可有缓解期;(2)皮疹一过性,复发性,多形性;(3)血象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但嗜酸性细胞一般不减少。新近有研究提示,血清铁蛋白增高有助于still病的诊断[7],值得注意的是,诊断still病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肿瘤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国内外有不同报道,本组肿瘤患者均有贫血、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有黄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均经多次骨髓检查而明确诊断。骨髓常规检查可提高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4.

2SchneiderT,LoddenkemperC,RudwaleitM,etal.Feverofunknownorigininthe21stcentury.InfectiousDiseases,2005,130(47):2708~2721.

3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等.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学杂志,1998,37(9):605~607.

4尹有宽,徐彬彬.原因不明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上海医学,2000,23(2):112~113.

5李刚.不明原因发热171例临床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5,27(3):39~40.

第5篇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8月儿科的抢救病理为16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次数为44,心脏骤停的次数为7,休克次数为26,抽搐的次数为86,放弃治疗的病理以供有7例,4例为死亡病例。对待这一组病例的治疗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方法,病患的年龄在2岁左右。2012年9月-2013年8月儿科同类的患儿以供是15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36次,心脏骤停的次数为6次,休克次数为20次抽搐次数为92次,放弃治疗的病例为4例,死亡病例是3例。年龄也是2岁左右。对这一组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抢救,两组人群在年龄"发病的紧急程度和疾病类型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1.2方法

1.2.1制定合理的抢救路径

严格按照医疗护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心肺复苏"休克和抽搐病人抢救时的临床路径,路径制定后要经由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室质控人员进行统一讨论,确定其具有可行性以后再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最终确定可性后,再进行具体的实施操作。

1.2.2路径培训

要对相关的治疗路径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范围为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在培训之后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考核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配合的默契度。

1.2.3构建抢救专项小组,更好地保证路径的实施

在通过考核的人员当中选择若干人,组建专项小组,对这些人员要进行集中排班,采用24h轮班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路径实施的有效性。

1.2.4抢救时要明确各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路径的质量

在心肺复苏抢救当中发现的医员一定要及时对病患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并立即请周围的人通知急救人员,住院的主治医师需要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简要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还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及时的处理。责任组长要准备好急救时需要用到的插管用物品,并且在抢救过程中要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插管"固定"连接呼吸机等操作。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调度和协调各医护人员的工作,对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值班的医生主要负责医嘱的下达工作,对患者的相关参数和病情进行记录等。值班的忽视主要负责为患者及时吸痰"吸氧"做好监护工作,同时准备好患者治疗时需要的药品。

1.2.5呼救

抢救小组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为了方便急救各个值班室的小组组员一定要戴好对讲机,这样在紧急情况出现时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调度,提高了抢救病患的速度。

1.2.6在进行抢救记录的填写时可以使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记录,这样的表格方便携带,便于浏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能够有较为清晰的记录,将表格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可以方便医护人员的取放。

1.2.7统计学分析通常采用的是医学专业较为常用,优势也较为明显的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工作,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用?2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比较两组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口头医嘱使用率,抢救记录书写耗时,P<0.05,结果差异显著。

3讨论

3.1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3.2临床路径的使用保证了抢救质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副主任医师"住院总医师"值班医师"责任组长的搭配,提高了病情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临床路径管理抢救病人,使之有标准可查,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减少了医护人员能力不同"技术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医疗质量差异,保证了抢救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

3.3临床路径的使用提高了团队协作抢救小组成员按临床路径进行模拟急救演习,仿真演练,使临床抢救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配合更为默契"有效。

3.4临床路径的使用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路径使用前抢救病人时医生往往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按规定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但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有可能心口不一,且在护士复述时有可能医护在做急救措施或思考其他问题而使查对出现偏差,极易造成医疗护理差错或事故,医疗风险大大增加。按临床路径分工,有医生负责同时下达医嘱,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且大家了解路径用药,便于查对,减少了因口头医嘱产生的差异性,降低了医疗风险。

第6篇

包括患者的准备和标本采集。现在已经有许多相关文献证明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很多是因为检验前的患者准备不正确和标本采集不规范而引起。如的不同,检查血糖血脂的患者采血前进餐,采集标本前有剧烈运动等等可致一些项目的结果也不同。这要求从医生到护士到检验科工作人员都要有相关知识,耐心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详细交待采血前的注意事项。而标本采集也有不少的学问。如标本采集时间,采血管的种类等。这就要求护理部和检验科要密切配合。因为是中医院,护理部和护士对中医护理等方面抓得很紧,但是对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没有相应的重视,对采血管的种类及其应用有时混淆不清,认为只要采了血,随便什么管子都能用,如将EDTA-K3抗凝的血液标本倒入普通生化管中送来做电解质,因其中含钾离子,又是钙离子的螯合剂,结果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检验科和护理部要一起制定标本采集手册,经常性地对护士尤其是新护士进行培训。

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要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室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可以设置生化室组长对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全面工作进行管理。同时组长也是该室质量管理责任人。建立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标准操作程序。

2.1人员

中医院的辅助科室人员很多是临床医护人员转行过来的,没有接受系统的临床检验专业学科的培训,缺乏临床检验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一定要取得相应资格持证上岗,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对质量控制的程序、质控的规则、失控时应采取的措施都必须掌握;掌握生物化学室所有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参考值、注意事项并能操作;能熟练掌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正确操作,还要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中去。

2.2仪器

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结果。如仪器冰箱温度不稳定,导致试剂失效或结冰,可以使检验出现错误的结果;离心机出现故障导致标本不能及时分离血清或溶血导致结果不准确;纯水系统所制纯水质量不好可直接影响某些项目如镁离子测定的结果。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仪器状态更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因为生化分析仪状态不佳导致结果不稳或错误的的几个方面是:1)吸样针:因标本分离不好或未凝固的标本(如肾病科病人应用小分子肝素使血长时间不凝固,但不仔细就容易将未凝固的血清上机进行测定)导致吸样针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可出现结果一大批都低得离谱。2)光源(卤素灯泡):现在很多实验室都是用日立的仪器,日立仪器所用的光源就是卤素灯泡,它的使用寿命只有750个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光源的衰减会影响读数;3)比色杯:全自动生化仪的比色杯是自动清洗的,如果清洗不干净,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重复性差。4)管道:吸样针、灯泡、比色杯大家可能经常会换,但是管道就不一定了。其实,随着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管道会被污染,尤其是用了几年的仪器,又用了苦味酸等染色性强的试剂,污染的管道会造成结果的稳定性极差。还有就是仪器的维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有对仪器很熟悉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的专人对仪器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保养,并记录在册,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3试剂

当前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上都是选用各厂家提供的试剂盒,我们在选择试剂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准确度和灵敏度,试剂的稳定性、线性和方法学的问题,要选择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宽,在本实验室当前条件下能开展的试剂。选定试剂后,还要注意试剂的保存。因为生化试剂进货,一次可能要进几个月工作量的试剂,一般试剂保存,温度要求在4~8℃,放冰箱保存要避免放得太挤,要留出空隙,避免冰箱内空气不流通致箱内温度不均匀,而致试剂结冰而失效。全自动生化仪仪器上都带了冰箱,要注意试剂的开瓶稳定期,如在稳定期中未用完,应更换试剂,且新旧试剂不得混装。

2.4室内质量控制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一定要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大型的全自动生化分析必须备至少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并且最少要备一年的用量。实验室首先要做出这两个质控品的最佳室内质控的X和SD、CV值作为暂定的X和SD、CV值,然后再每天跟常规标本一起做质控,求出其常规室内质量控制的X和SD、CV值,每月的X和SD、CV值相加求均值作为下个月的X和SD、CV值进行室内质量控制[2]。其次,要选好质控规则。现在实验室一般都选用Lev-ey_Jennings质控图,并和Westgard多规则一起来进行室内质控。一般选12S为警告规则,提示偶然误差的13S、22S,提示系统误差的41S、5X、10X[1],提示趋势性误差的7T等规则为一般实验室所选用。现在一台状态良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重复性是相当好,在每天的质控结果未超过1SD时5X规则可酌情采用或不用。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每天坚持做好室内质控。如中途更换试剂或更换灯泡、比色杯等,应重新做质控,结果在控才能进行患者标本的检测。如出现警告、失控,应立即执行失控的处理措施,首先回顾一下整个操作过程,是否存在失误,并立即重新复查原质控物,如在控提示为偶然误差,如不在控则换一支质控物复查,在控说明原质控物失效,不在控再换一瓶新的质控物[1],如不在控,是否失控项目定了标,或换了试剂,一个个步骤直到找到失控原因并解决,做好记录。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前提下参加室间质量评价。

2.5操作进程中要注意的事情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建立组内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重要的是,控制体系应为工作人员提供清楚易懂的信息,使工作人员能根据此信息做出技术和医疗决定。2)实施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并应考虑到重要的不确定度分量。3)实验室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真实性验证的计划,确保检验结果可溯源到SI单位,或可参比到其它规定的参考值。4)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监控评审结果。实验室应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应监控外部质量评审结果,如果不能达到控制标准,则应实施纠正措施。同样检验用不同的程序或设备,或在不同地点进行,或以上各项均不同时,应有明确的机制来判断在整个临床适用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并记录这些比对活动的结果并形成文件。在做好上述工作以后,就是我们工作中要注意的事情了。现在很多医院都已经有LIS系统了,但中医院在这方面相对落后,所以编号、加样、选工作表、病人信息的录入都存在出错的可能。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不得接打电话、不得聊天,对标本进行仔细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6危急值的管理

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告知临床医生病人危急情况,为临床医生抢救病人生命争取时间。危急值的确立应检验科与临床医生一起讨论商定,与历史比较未达到或超过危急界限,其变化的差异已表示出病情的危重,也属危急值。凡属于危急值的实验,一律按照急诊标本的规定处理。危急值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与临床联系,共同修正危急值的项目和界值。如以前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为7.0mmol/L,经与肾内科医生讨论后,肾内科病人的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修改为6.5mmol/L。

3检验后质量控制

第7篇

虽然目前乡镇医院药师学历均处于大专以上,但是了解的多是中西药基础知识,以实验室研究为主,包括药物配伍、制备及剂型等方面。对于临床用药知识,一些新进药师可能缺乏了解,解决临床方面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2开展适宜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协调医师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在乡镇医院就诊的患者多为当地人,所以可根据当地地域、风俗及习性等,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乡镇医院接诊的多是一些常见病,病因简单,治疗诊断较为方便。所以在确定患者的给药方案前,可先对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进行了解,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是否会对药物治疗造成影响,并与患者及其临床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从而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2.2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药剂师需要对患者的利益所在予以明确,并承担起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追踪和监督,以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防止药源性问题发生,及时发现和解决药源性问题,减少药源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治疗费用[2]。乡镇医院的药学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进行用药方案的设计、审查处方、进行药品发放与配置,可以说药学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起对患者用药全程监督的工作责任。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相对较少,便于及时沟通与交流,药学工作人员对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等信息可及时了解,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

2.3临床药学工作的宣传和交流:乡镇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药学进行宣传交流,因为乡镇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药学知识面较为狭窄,掌握的知识可能比较落后不能及时跟上更新的药学知识和理论,对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了解不足,或者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临床治疗时在药品的选择和配置上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药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让药师重视药物的配制工作,有效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药源性疾病[3]。

3乡镇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措施

3.1给予高度重视:现阶段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已经从“药品为中心”转到“患者为中心”上来,这要求乡镇医院的管理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在提高临床药学工作水平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利益。确立临床药学工作方针,给予临床药学工作人力、物力的支持,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对处方的审查和点评制度、药师及时跟进临床治疗制度、用药中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明确,并进行考核,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合理运转。

3.2对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目前乡镇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并不是购买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而是对药学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在对药学工作人员培训的同时也要对跨专业的知识进行培训,以求药学工作人员能及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到把握和判断,并能避免在配制药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影响治疗效果[4]。

4结语

第8篇

1.1材料收集本院病理科2009年6月-2014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外检标本18例。

1.2方法重新复习18例PTs的所有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常规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按照2003年WHO乳腺叶状肿瘤分类标准,(1)良性PTs:肿瘤膨胀性生长,间质中度增生,细胞分布均匀,无明显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象少(0~4个/10HPF),无异源性间质分化,无出血坏死,共16例。(2)交界性PTs:肿瘤可有浸润性边缘,间质中度增生,富于细胞,有中度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5~9个/10HPF),罕见有异源性成分,出血坏死不明显,共2例。(3)恶性PTs:肿瘤明显浸润性生长,间质明显过度生长,细胞多形性和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10个/10HPF),可有软骨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肌源性肉瘤等异源性成分,出血坏死明显,本组无恶性病例。

2结果

2.1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5岁。均为单侧发病,发生于右侧9例,左侧9例。自发现到就诊时间1周~5年不等,18例活动度均较好,3例有短期内迅速生长的病史,肿瘤直径2~8cm,18例均为首发病例,5例同时伴纤维腺瘤,术中作快速病理10例,误诊为纤维腺瘤4例。临床治疗良性PTs行肿瘤单纯切除术,交界性PTs则在肿瘤切除后又行扩大切除术。

2.2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均为单一病灶,大小不等,体积2cm×2cm×1.5cm~8cm×7cm×6cm,呈结节状,部分有不完整的包膜,其中2例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均可见多少不等的弯曲裂隙,其中4例局灶区域呈黏液样,均无出血坏死。镜检:肿瘤组织均由2种成分构成,上皮为良性,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细胞组成,常形成腺管状,部分腺管被增生活跃的间质成分挤压成裂隙状,上皮单层或扁平,也可增生成状或筛状。间质为真正的肿瘤成分,在良性PTs,与纤维腺瘤相似,间质较纤维腺瘤更富于细胞,常增生呈叶状突入管腔内,梭形细胞核形态较为一致,核分裂0~4个/10HPF;在交界性PTs,间质细胞中等丰富,分布不一致,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5~9个/10HPF(图2),未见出血坏死。

2.3治疗和预后本组16例良性PTs,行肿瘤单纯切除术后随访,有3例复发,于外院行扩大切除术,术后仍诊断为良性,目前未见复发和转移。2例交界性PTs在肿瘤切除后又行扩大切除,扩大范围为肿瘤边缘向外1cm,1例41岁女性,术后2个月复发,去上海长海医院手术治疗,术后仍诊断交界性肿瘤,因肿块较大予以全乳切除,至今2年未见复发和转移。另1例35岁女性,扩大切除术后至今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3讨论

乳腺PTs以往认为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占乳腺肿瘤的0.3%~1%和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早期发现并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日益增多。乳腺PTs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多数文献报道可能与种族、年龄、卫生习惯、生育哺乳及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在一些肿瘤中可同时有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组织学等改变。本组有5例同时伴纤维腺瘤,其中有2例腺病伴纤维腺瘤形成,局灶区域形成良性叶状肿瘤,这是否提示显著的高雌激素状态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肯定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1临床病理学特点PTs好发于40~50岁中年妇女,恶性比良性年龄稍大,本组平均年龄35岁,有1例小于20岁,5例发生在20~30岁,2例交界性PTs分别为35岁和41岁,提示乳腺PTs有年轻化的趋势。肿块多单个,无痛,一般生长缓慢,可有短期内迅速增大病史。随着乳腺影像扫描的应用,越来越多地查出2~3cm大小的PTs,但PTs的平均大小仍为4~5cm。大体检查PTs一般边界清楚,但无明显包膜,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呈实性分叶状,外翻,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弯曲裂隙及囊腔,可有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由良性上皮及富于细胞的间质组成,被覆双层上皮,腺腔扩大,少数情况上皮可有状、筛状增生,可伴鳞化、大汗腺化生。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叶状突入管腔。良性PTs与纤维腺瘤相似,只是间质较后者更富于细胞,可有少量核分裂象;恶性PTs显示明确的肉瘤性质,通常为纤维肉瘤改变,亦可表现为脂肪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橫纹肌肉瘤等异源性成分,可呈不同程度的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出血坏死;交界性PTs介于两者之间,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及多少不等的核分裂象,异源性分化罕见,出血坏死不明显。

3.2鉴别诊断(1)细胞性纤维腺瘤:该肿瘤间质细胞丰富,形成上皮裂隙应与PTs鉴别,细胞性纤维腺瘤较PTs年龄小,无明显的叶状结构,缺乏多形性和异型性,缺乏异源性间叶成分和鳞化,无核分裂象,无浸润性边缘。(2)癌肉瘤:PTs由良性上皮成分和恶性间质成分组成,而癌肉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独立的恶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常有腋下淋巴结转移。(3)伴梭形细胞的化生性癌:常有癌成分,可见上皮成分与梭形细胞之间的过渡,无叶状结构特点,梭形细胞对上皮性标志物阳性表达。(4)低度恶性导管周围间质肉瘤:其特征是导管周梭形细胞增生呈袖套状浸润,腺管保持开放的管腔,无典型的长裂隙状管腔,无特殊的叶状结构,无异源性间叶成分。(5)原发于乳腺的肉瘤:虽然恶性PTs可有异源性成分存在,如血管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等,但主要成分仍为过度增生的梭形细胞及腺上皮,如果发现乳腺肉瘤,应广泛取材,多切片,仔细寻找肿瘤内是否有残存的上皮结构,两者镜下鉴别依据是看到残存的乳腺导管成分。

第9篇

为了更好地搜集本研究的资料数据,研究者直接选取了近期来我院进行乳腺分叶状肿瘤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选择的研究对象中,38例患者都为女性,并且她们的年龄大致处于31~59岁,平均年龄则是45岁。其中,选取的对象中处于绝经期前的女性主要有17例,而处于绝经期后的则是21例,全部对象的病史时间可以从6个月延伸到15年左右。对于所有的研究对象,病情起初都是隐藏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另外其中的18例出现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的情形。检查其体表特征可以发现:患者的外形呈现不对称的现象,肿块明显,其直径可达6~16cm;肿块可呈球形,亦呈不规则状,其质地比较坚韧,能够自由活动。

2方法

2.1手术方法

在总体的研究对象治疗中,在正式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通过细胞血影像学的检查,可以大致得出其中的22例是乳腺纤维瘤,10例可能是乳腺囊性增生症,剩下的6例则大概是乳腺叶状肿瘤。对全部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4例进行局部肿块的切除,4例进行切除加肿大淋巴结的摘除手术。经过详细的病理检查,可以确定29例是分叶状纤维腺瘤,另外9例是叶状囊肉瘤。对于所有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没有增加辅助治疗。

2.2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对拥有的信息进行差异统计处理,如果P<0.05,就说明是有差异意义的,否则就没有意义。

3结果

3.1病理结果

所有选择对象在进行了严格的病理检查之后可以确定,其中良性肿瘤有24例,交界性则是8例,另外的6例则是恶性的肿瘤。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全切加腋淋巴结清除手术,在经过手术之后没有出现腋淋巴结转移的现象。

3.2随访结果

在进行治疗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随访,得知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形十分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死亡案例的情况。随访结果显示,有15例患者进行肿块切除术出现复发的情形,经过再次的肿物扩大切除手术(9例)、乳腺全切(6例)手术之后,出现复发的患者均得到治愈。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