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论文论文

时间:2023-03-14 14:49:15

导语:在计算机论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论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2篇

1.论文类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在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1.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页以上的报告。

1.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网上新涌现的标记语言,它较HTML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种新型查询语言,分析总结这一新型查询语言并探索它的实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对自由软件数据库系统MySQL,分析总结其在Web应用上的特色,并能将有关技术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统中。这类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实验相结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转化才是工作的重点。

1.4对某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志上发表的水平。例如,解决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纠正了某杂志上理论的错误且提出解决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义的模型,定义,且有定理、命题、或性能比较、分析、测试报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种较难,在若干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经验中,只有两位学生采用此形式写出了好的论文,据悉,这两位学生都顺利进入了博士生序列。

2.选题:

2.1有科研项目的老师通常愿意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块,交给学生做,然后以第一种形式写成论文。教师熟悉项目,项目有实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项目太难,或涉及保密内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让已保送为研究生,或确定留校的学生作这类题目。

2.2学生自选题目,有些学生已联系好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要求学生作某方面的项目,或已交给学生某方面的项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这种方式下,学生积极性高,责任心较强,学以致用,一般论文的质量较好且成文后篇幅较大。

2.3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择题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教师指导几位学生分别作大学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统,博士生硕士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等,有可能开始作出的软件还不很完善,但有了雏形,经过修改后,一般是能够应用的。有的系统经过下一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改进,就可以实用了。一些对路的、有用户的软件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产品

3.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作为这段结束。

(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实验或测试。

(5)总结。

3.2应用开发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2)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3)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总结。

3.3分析比较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最后是结论。

3.4理论探索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

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

(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

(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

(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4.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象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一二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题目扉页|___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___正文目录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___1.1。。。。|(1)(a)(b)(c)|(2)(a)(b)(c)|___1.2。。。。2.项目框图及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

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

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

5.实现技术数据结构程序片段:

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__6.1问题1|__6.2问题2|__......

第3篇

一、计算机审计技术

计算机审计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完成一系列审计工作的计算,从大体上讲,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验证。计算机审计的目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最终获得审计证据。审计的最重要步骤是数据分析,这个过程直接影响审计结构。

在计算机审计中,数据的分析方式是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步骤,审计人员应掌握数据的分析思路,并将自身的审计能力和水平发挥出来。从审计事业的角度来讲,能够给审计思路进行正确和深入的总结是体现计算机审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从设定计算和限定条件的过程中,创新审计思路,由此判断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审计模式

随着计算机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很多计算机审计模式被合理的融入到审计工作中,由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被尝试性地引入了审计过程当中。审计人员通过数据挖掘给审计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新的突破,现将数据挖掘计算的计算机审计模式归纳如下,如图1所示。图1:数据挖掘计算的计算机审计模式数据挖掘技术能提供高效的方法,让审计人员在面对大量而复杂的审计数据时,拥有宽广的思路。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项目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用的知识作为审计线索;二是直接找到孤立点。

计算机审计模式因为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而有所完善,并解决了很多计算机审计模式中的缺点。我国正处于“问题导向型”政府审计的环境中,计算机审计的目的是发现一些异常数据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为了找出一组异常和孤立的数据,由此获取知识丰富现有的审计知识,并完善业务逻辑等方面。

(一)查询式

在计算机审计模式中,最常被使用的是查询式。这种方法主要是审计人员将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在整理后存入审计人员的数据库,然后编写成SQL语句,进行灵活的查询,由此更加有效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查找和分析,并对记录进行累计、基数,综合计算其最大值和最小值,连接不同的表格,运用函数编写公式,从而生成疑点再进行核实。

这种审计模式的核心技术是掌握SQL语句,该方法的主要对象是关系数据库的二维表。该方法对审计人员的SQL语句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审计情况比较复杂,那么SQL语句也会变得复杂,步骤也较多。这种方法的图形数据很少,结果无法直观的体现出来。例如在以此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将数据导入整理后,想在贷款数据表输入对应的查找条件,并对应写出转换后的SQL语句。

(二)验证式

这种审计模式需要审计人员先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采用一定技术和方法进行验证和否定这个假设。这种假设到验证的分析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审计工作中,应充分分析这种审计模式的关键,并提出相关合理的假设,假设的提出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一定关系。例如在某大型酒厂销售的真实性审计中,酒厂标准的酒包装是每盒1瓶,每箱6瓶盒,每件6盒,所以可以得出1件=1箱=6瓶=6盒。由此审计人员能够得到假设,在酒厂进行销售期间,酒产品的数量和消耗的包装物数据应该有一定比例关系,然后在通过这一假设,验证酒厂销售收入情况是否真实。如果审计数据过于复杂,就无法简单的假设,那么可以使用多维分析技术进行准确的分析。

所以,审计人员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和计算审计数据,并找出数据的规律和特点,然后通过相关方法,将这些数据整理成图形或报表展示出来,根据这些内容总结审计经验,建立审计经验库,或是得出新的审计经验,并对这种经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判断。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经验进行适当的更正,并之前不够准确的审计经验,重新挖掘和分析,进行总结归纳,由此可以得出,数据挖掘技术的工作可能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并且是对目前计算机审计的一种补充。

三、结束语

第4篇

1.1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的范围十分广,也是计算机审计最致命的风险。系统风险分为软件环境风险和硬件环境风险。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在文件的记录或操作中由于规范、标准等不统一,进而产生了风险。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通过互联网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样就有可能受到外部网络影响,如病毒、黑客的入侵,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安全。

1.2系统控制风险

系统控制风险是因为审计系统控制不严密造成的。我们知道,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实施电算化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审计对象的变化使审计风险发生了转移,审计人员需要对软件开发商在设计软件时嵌入到程序中的内部控制软件方面的内容进行测试,而这些对审计人员而言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

1.3数据风险

数据风险主要指数据为人为破坏的风险。传统的审计资料是纸质的,人为修改后会留下痕迹,所以篡改的可能性不大。而在运用电算化系统以后,人为篡改数据就不会留下痕迹。特别是系统内的计算公式,被篡改后将导致财务报表的严重失真。由于财务人员并不了解系统如何计算的,所以即便是产生了很大误差也难以发现。对此,审计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了。

1.4审计软件风险

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软件自身的缺陷引起的风险。审计软件没有经过权威部门评审或没有定期升级更新,都会造成软件的不稳定,进而内部的审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不一致的情况。在软件开发中,审计人员不懂软件开发,所以无法将使用需求表达清楚;开发人员不懂审计业务,开发起来同样面临着巨大困难,这两点因素会造成软件在开发之初就存在缺陷,进而影响审计计算、分析。

2、审计风险的规避策略

2.1审前调查,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

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详细的调查,对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软件及硬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系统做出详细的评估,如软硬件、技术文档、开况、数据等。据此提出可行的、能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采集对象及采集方法。采集的数据必须保证是审计期间的财务数据且都是“结账”后的数据。对纸质凭证等数据进行核对,电子数据应制定责任承诺书,确保提供的电子数据是真实的,数据失真将受到相关责任制度的处罚。

2.2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

开发专业的审计软件,通过审计软件来直接房问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而完成数据的复核,减少数据索取的繁琐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给计算机审计打开通道,就必须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审计软件。尤其是数据采集上,审计软件要有非常的兼容功能,能够访问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而消除“瓶颈”。在审计软件的应用,要建立完善的应用责任机制,提高审计的威慑力,进而降低审计风险。

2.3加大审计培训力度

大多计算机审计人员是由传统审计转换过来的,审计专业知识较扎实,计算机能力欠缺,所以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防范上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都发生了改变,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因此,加强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控制计算机检查风险的首要任务。

2.4加强审计网络的建设工作

网络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条件,所以应该有健全的计算机网络。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较晚,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限制。计算机审计必然要以审计软件为工具,所以必须加快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有自主研发和委托开发两种模式,其开发中要注重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结合,这样就可以把两个网络联系起来,以便更迅速地获取审计数据,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5创新审计技术

第5篇

(1)图书馆本身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影响,图书馆是公共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提高学习,从事图书员的经济信息的研究人员从这方面出发,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承载了更多的网上信息,成立了很多数据库公司,因此图书已经不是唯一获得文献资料的方式。其次,图书馆在研究理论这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导致投入到基础业务研究的内容减少,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的技术,学习这些内容就没有用了,就不再进行系统的研究,导致很多系统研究的内容受到轻视。影响了图书馆的长远性发展,同时也导致图书馆的出现严重的技术化倾向。(2)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作为图书的推荐、指导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另外有些不良信息进入到图书馆中,导致一些青少年看到不良信息,同时,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自身方便,在计算机中安装聊天工具等,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严重违背了自动化建设的初衷。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很多岗位,很多岗位都是需要投入巨资才建设起来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成果,便会影响图书馆的正常发展。图书馆的很多数码相机等,都是采集加工的工具,计算机网络能够为读者提供远程下的检索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设备得不到良好的应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出现很大的影响。

2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作用

计算机的使用,加快了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设备,能够简化图书馆的工作,使以往重复性的劳动变得简单。随机性的劳动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配备计算机,对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有些读者在联机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进行解决,实现了一对一的课堂形式。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工具,本身在读者活动方式这方面,可以加强信息研究,使图书馆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以往的工作模式都是采用手动编制大量卡片的形式,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输入资料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修改,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模式。另外,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计算机的形式,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在众多目录中,只要输入正确的书名,就可查阅到所用书籍的具置,这种检索方式方便读者查阅。在传统的图书馆中,读者想查询什么样的信息,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和经理,想要找到一本具体的书变得非常困难,实行借阅的时候,找出书籍的具置也变得很难,采用计算机管理借阅的形式,可以有效的简化这方面的工作,实现书籍的准确定位。最后,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在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计算机可以全面统计入库的资料,准确的确定阅读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采购和典藏图书,从而科学地调整借阅室各类图书的布局,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

3结语

第6篇

1.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性

目前的电算会计是为替代手工记账,从以会计核算对外报告为目的传统会计中产生的,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体系封闭,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电算会计由于产生的技术背景落后,只能支持局部应用,难以协同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更无法支持电子商务,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1.2过分强调中国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所依据的基础是中国会计制度,从某种角度讲,正是中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给中国电算化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然而,中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闭封自守不是它应有的特性。

1.3会计信息单一、滞后且缺乏前瞻性。一方面,由于传统会计核算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计价方法多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其软件也只是核算已经发生的历史会计信息,而忽视了前瞻性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传统财务软件无法做到会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事前的预测并提供前瞻性信息无法实现。

1.4单币种、单语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计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而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主要以"甩账"、对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报告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传统财务软件单币种和单语言性。

1.5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财务软件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监督会计的束缚,强调的是遵循会计准则,以对外报告为主要目的。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不断融合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越来越关注于通过财务软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真正有用的信息财务软件不单单是一个核算的工具而已,在功能上应突出管理的作用如企业计划、预算、控制、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等,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2.会计电算化发展特点分析

面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冲击,我国会计电算化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国际化”特指参照国际会计理论及架构管理会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和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应用的一种全新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

2.1从技术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如下特征:

2.1.1基于网络计算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实现由文件服务器系统(F/S)向客户机/服务器(C/S)方式的转变现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资源管理平台,不仅能处理结构化的数据如各类关系数据库,又能处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象、声音等。Internet/Intranet技术具有开放性、标准化、分布式、使用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它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这一技术为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2.1.2通过大型数据库技术实现会计信息的海量处理。为适应竞争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将由分散走向集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实时动态化显然,小型数据库如ACCESS等无法达到数据海量处理、高速运行及安全性的要求,因此新的会计软件必须采用如ORACLE等大型数据库,使得企业的业务处理如企业采购、销售等完全不受限制。

2.1.3多层结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的采用,实现软件的N层分布式计算模式,从而为企业建立全面信息系统,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1.4开放性技术的全面采用,包括对各种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的开放。其中跨平台技术指对各种数据库平台的支持开放以及对各种网络操作平台的支持。

2.1.5网络安全技术。新的会计软件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必须从技术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安全防范体系。

2.2从功能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应具备如下特征:

2.2.1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比较会计。软件应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和多币种核算,可将会计信息按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或者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互转换、翻译,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

2.2.2全面网络化管理,增强集团控制力。国际财务软件从设计到开发应用都定位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网络环境不但包括常规的以客户/服务器(C/S)计算模式为基础的环境,而且还包括WWW、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络技术在内的环境。集团企业可通过国际财务软件这一网络化管理平台,利用各种远程通讯方式轻松实现下属机构与集团网络的互联,集团总部可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情况,从而全面增强整个集团的控制力。

2.2.3全新架构管理会计,加强内部监控。国际财务软件的开发设计应在财力会计基础上全新架构管理会计,软件各模块高度集成。一方面,它满足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达到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运作,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集成统一。另一方面,国际财务软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扩展和发展,为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服务,软件更加注重管理功能,如决策分析、预算管理等,使软件能充分发挥预测、决策等功能。

2.2.4全方位开放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国际财务软件支持各大型数据库系统,还支持各种网络操作平台以满足大中小型企业的不同需求,对金融、财税、审计和第三方软件对接或者与企业前台交易系统的衔接,都能开放和兼容,保证了软件的通用性及其全面的开放性。在网上交互方面,国际财务软件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网上支付的商务运作模式,可与各电子商务系统无缝集成有效衔接,实现从前台到后台、从内部到外部的有效整合与协同运作,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第7篇

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能大量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现在学生的业余生活除了文体就是电脑手机了,他们对很多软件使用娴熟,对各种技术应用自如。我们教师平时就要多接触和了解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这些方面相关的内容,以便有的放矢,从容安排课程的详略。怎么了解呢?接触每一个同学不现实,接触一两个小组还是可行的。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根据个别小组反应的结果,就可以大胆制定教学计划。

二、分组计算机教学激发学生的荣辱感和上进心

分组之前把分组学习的好处和弊端事先与学生沟通,特别是分组后可能出现的纪律问题、同学相处问题等。分组的目的是要组成小集体,集体同进同退,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小组优秀不优秀,取决于能力最低的那个。表现好,全体组员受表扬;表现不好,全体组员被鼓励。通过人性中集体荣誉感归属感的东西,达到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分组计算机教学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主导者,首先在形象上会直观地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仪表,服饰干净,发型整齐;要注意教学语言,学生活动多,教师的语言更要少而精。准确、生动、有科学性幽默感;要注重心态,积极良好的心态会使我们思维敏捷、热情豁达,精神饱满。其次,教师在教学节奏上要收放有度。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要保有良好的课堂常规,活而不乱,松而不散。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调整教学速度。例如:新知识点、难点重点环节学习时,放慢速度,给学生反复操作领会的时间;复习课简单的知识点学习,加快节奏,保持兴奋度。

四、分组计算机教学培养从现实中学习的能力

第8篇

本计算机主动医学管理学教学课件为单机版。要求:

(1)硬件:PC机、CPU主频400MHz以上、64M内存、8G以上硬盘、声卡等。

(2)软件:中文Win95/Win98,WinXP,数据库,Office98组件。

二、课件的结构和功能

课件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讲解、课程分析、综合管理。

1.课程讲解

课程讲解是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主动学习的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医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另一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案例和分析项目,内容来源于国内外医学管理的最新资料,包括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图表设计及各种能力训练项目等。课程讲解形式包括文字、声音内容和图片视频信息。内容的设计以课本的篇章结构为主线,侧重课本重点,实现方式采用PPT。

2.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单一测试和多重测试。学生进行测试时,系统将根据学生选择的章节信息,自动给出相应的试题。如果是多重测试,系统将从全部试题中随机抽取。系统会自动开始计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答题的顺序,也可修改已答的项目。

3.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教师对测试题库及其他重要内容进行管理的部分。主要包括习题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等部分。

(1)习题管理:用于对测试试题的科学组织,使用对象是教师。测试题的来源均是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观题分为简答题、名词解释等。因为学生的作答千变万化,如何评价确实困难,因此,我们在数据库中建立了主观题题库,只保存题干和关键词。系统在对学生答案评定时,自动依要点顺序按关键词及同义词进行分析,如果学生写了这个词,就得到该要点的分数。除了上述功能外,系统自动给出的试题还必须符合教学要求,各章节的试题分布要体现教学侧重点,而题型的分布也必须有一定的合理设计。

(2)学生管理:用来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姓名、班级、年龄、性别、职务、获奖情况等。

(3)成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绩水平。学生测试后,系统将学生成绩保存在数据库中,可以查询。也可用图表的形式描述测试中全班同学的成绩情况,反映某一同学每次测试的成绩变化情况或者反映每次测试时经常出错试题的内容。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目的性,有重点性。

三、课件的特点

第9篇

传播迅速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之一。病毒在进入电脑以后,不仅可以对本计算机的文件和系统进行入侵,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和媒介快速传播,占领整个电脑甚至传播到其他的计算机中。同时在计算机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病毒很可能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恶劣,这不仅使病毒的影响范围更广,同时也给病毒的扫描清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计算机病毒实际上也是软件,它在进入电脑以后会自我复制并不断蔓延,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所以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毒,它就会快速传播,侵害使用者的计算机甚至蔓延到其他计算机中。

2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性质恶劣,影响不良,但是人们并不是拿计算机病毒毫无办法。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检测和处理软件不断增多,人们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使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更加有效全面。

2.1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想要很好的防范计算机病毒,就应当做好预防工作,减少计算机病毒侵入电脑的可能性。首先,通过互联网下载软件中应当注意网页的安全性。部分病毒之所以进入人们的计算机,是因为人们的病毒防范意识不足,随便从网页中下载资源,从而把伪装成程序或文件的病毒带至电脑中。所以计算机用户在浏览网页和下载资源时应当注意其安全性,不给计算机病毒可趁之机。其次,应当注重计算机软件漏洞的修补。一些计算机病毒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漏洞来侵入到电脑中,危害计算机。所以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当定期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和管理,注重软件漏洞的修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减小计算机病毒侵害的可能性。最后,不随意打开可疑的程序或软件。很多计算机病毒都是依附于程序和软件中,使用者在打开软件和程序的同时,计算机病毒也会执行和传播。所以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意识,不随意打开可疑的程序和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和危害。互联网的使用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更加广,速度更加快,影响也更为恶劣。网站等都是直面互联网的,每天有大量的用户访问和获取资源,想要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也就需要从这方面考虑,有效防止病毒的入侵和传播。首先,可以安装可靠的病毒扫描软件。这是预防计算机病毒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只要安装了扫描软件,就会实时的对各种信息和资源等进行扫描和分析,从而及时的拦截和处理可疑程序或软件,从而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同时在使用扫描软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不断对软件进行更新,提高病毒预防的可靠性。其次,也可以通过病毒卡的使用等方式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和处理。这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保护电脑,但同时也会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的预防软件和程序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购买和安装,从而提高网络安全的可靠性,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妨害。

2.2修复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病毒对于系统和主机的损害是毫无疑问的,进行修复是消除病毒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计算机安全性的必要途径。首先,用户可以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现今杀毒软件也是多种多样,例如瑞星,360等。用户可以启用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地毯式的检测和处理,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病毒,及时的进行处理。同时杀毒软件在日常还可以对电脑进行保护,有效拦截可疑的网页或软件,从而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其次,用户形成良好的文件备份习惯。这可以将用户的损失降到最小,在计算机被病毒侵害以后,用户还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用户可以定期进行文件的储存和备份,从而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治。

2.3注重互联网的管理

计算机病毒的最大来源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让人们能够快速的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更加便捷。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完善计算机病毒预防和防治软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病毒问题。将网络安全技术与互联网管理相结合是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必然趋势。目前所采取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还是采取各种杀毒或预防的软件,这使用户站在被动的位置上。加强互联网管理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计算机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从完善访问机制,制定合理的网络管理条例等多方面对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制和预防,减少病毒的侵害。加强对于互联网的管理能够改变现今互联网使用的无秩序状态,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在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和访问,从而有效减少不合法不正当的网站,减少不健康信息和资源的访问,这有利于营造健康文明的互联网环境,从而减少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侵害。所以应当注重对于互联网的管理,有效解决计算机病毒防害问题。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