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

时间:2023-03-14 14:49:17

导语:在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深入贯彻2020年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健康至上意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业考试备考的针对性,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全面提升精细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在区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具体指导下,针对本学期疫情防控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线上常规教学管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规律,总结混合式教学经验;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育创新工作的实施;引领教师深入开展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学科学期课程纲要,促进课堂教学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寻求教学质量、教研特色的新突破。打造“干净、文明、安全、满意、幸福”的“五美”学校,文明健康学校,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灵动”课堂。

三、主要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淄博市初中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规定》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教研工作常规,促教学效益的提高。

2.落实三级课程,做好学校课程开发开设工作。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地方课程符合要求,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英语、数学教师利用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六、七年级教师依托学校“梦想中心”建设,利用“一对一”教学手段,学校教师利用新的空中课堂直播室和高水平综合实践创客教室以及万校云、希沃助手、洋葱教育等各类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体卫艺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在研学旅行、国学教育、文明志愿服务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带头示范作用,探索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课堂建设,提升我校“421”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4.注重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和发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共同体。围绕《周村区关于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本学年重点打造学校教研组共同体。启动仪式后,进一步完善了共同体章程和活动计划,确保共同体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教师自我发展、同伴互助发展、集体专业发展为一体,共生、共享、共进。

5.加强学业考试研究,重点抓好八、九年级学业考试备考工作。各级部每周进行至少1次学情检测工作,教导处负责阅卷工作并形成分析报告。

(二)创新性重点工作

1.坚持利用“晨读、午写、暮思” 推进传统国学进课堂,打造我校传统文化、鲁商文化、丝绸文化校本化研究的教学特色。

2.本学期重点围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特点,摸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形成线上教学经验总结1份并附有PPT,上报参评线上教学案例11份,上报参评教育信息化教学课件案例7份,各级部均总结撰写了线上教学亮点工作总结。3月3日以后每天上传教学资源十几份,坚持了近三个月。线上教学以来每天坚持上下午巡课形成巡课报告一百多份并及时发送给主要领导和级部。3月22日开始每周对四个级部的各科作业进行督查。制作宣传展板2块,撰写制作“秀米”宣传稿件10篇,组织开展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1份。

3. 分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深入级部、学科组、备课组调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召开线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工作调度,开展集体备课,组织线上教学公开课活动,帮助级部和学科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共召开不同层级的线上教学工作推进会、部署会、研讨会40余次,各科开展网上集体备课305次,线上家长会20多次。

4.正式开学前,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协调配合学校兄弟处室积极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制定《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方案》《疫情期间学生上下学方案》《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衔接计划》等制度、方案、计划文件29份。撰写分析报告2份。

5.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建设XXXX中学中考考点,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准备工作繁琐复杂,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可以说出色的完成了此项重点工作。

6.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学情检测分析的质量,更有效地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导处基于大数据分析,建设开发出一套过程性动态成绩分析系统,目前已完成测试处于试用阶段。

7.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危化品的管理使用的短板,本学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很大提升。我校获2019年危化品管理使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化学实验教师XXX被评为区危化品管理使用先进个人,XXX等3名教师获XX市创新实验说课一、二、三等奖。

第2篇

教研方面

1.通过课堂检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及时了解本县区

线上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教学进度,指导

本学科教师做好线下线上教学的衔接工作,包括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衔接等。

2.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原,并对其进行精选,形成线上教

学精品资料库,并提供给本学科教师使用,以便学生结合

实际选择性回看,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温故

知新。

3.提炼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

与本县区教师分享。在线下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导本县区

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作经验,以便教师、学生能从统

上教学顺利地过渡到线下教学。

学校管理方面

4.对本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以准确

把握线上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线.上教学存在的

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师生解决问题,

巩固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5.结合各学科税上教学的进度和各单元的教学效果,调

整线下教学计划,做好线下教学计划与线上教学计划的有

效衔接,线下教学内容、方法与线上教学的衔接。

6.做好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对中考复习的

焦虑。加强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不过度增加

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果。

7.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准确了解未

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

准确了解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助

措施。

8.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开展线下线上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总结线上教研的经验并将其融入线下教研活动,建构形式

灵活、内容丰富的学科教研活动。

教师教学方面

9.对本学科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悉心小结,对线上教学中

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完善,为不适应线上学习的学生设计针

对性的补助措施。

10.结合学情和时间分配,调整好线下教学计划,线下

计划与线上计划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要确保线下计划的

科学性与有效性。九年级的教师,更要结合线上教学实际

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好复习计划。

11.在线下教学的起始几周,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并抽

出时间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12.关注本学科线上学习情况异常的学生,关注学习异

常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能及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使其尽

快适应线下学习。

13.做好各类资源的有效统整,使之成为资源库,并将

其提供给班级学生,助力学生的线下学习。

家长方面

14.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尽

快与线下学习对接。

15.引导孩子减少对电脑、手机以及电视等电子产品的

依赖。

16.在线下学习的起始几周,要充分关注孩子在校的学

习与交往情况,充分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充分关注

第3篇

心中有目标,教师才能产生自我提升的内驱力。针对本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转岗、兼职教师大量存在,非专业教师居多的客观教学现状,在反复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这一目标开展。

二、创新思路,找准校本教研定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新时期创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结合我市教研现状,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基于大校本教研策略,自主互动式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三、确定主题,把握教研活动重心

要想使校本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亲身体验。在充分研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教研组确定了“四个一”主题研修工程。“四个一”即:一语,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字,写一手规范的粉笔字;一画,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一课,上一堂实效的好课。这些问题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四、创新方式,激活教师参与动力

在明确教研目标,确定教研思路与主题的前提下,经过研究实践,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五步自主互动式”新型校本教研模式。“五步”即“线下自主学习,线上互动交流,教学技能展示,课堂主题研讨,后续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1.线下自主学习。围绕“四个一”主题研修工程,活动前,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自主学习、网络互动交流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孤军奋战、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自我提升方式。

借助多种媒体,提升口语素养英语口语是农村教师亟待提升的技能之一。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借助电脑、电视、手机等便捷工具,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任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阅读各种书籍,夯实理论基础基于校本研究活动中的课例观摩与主题研讨的准备,教师不仅仅要研读课本和教参,明确教学内容、重点;更要深读专业书籍,寻找理论支撑;还要广泛搜集整理相关案例,开阔思维。多元阅读为互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2.线上互动交流。网络为教师创设了―个可以自由参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新环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研组会在线下集中教研的前一星期,在网络平台线下集中教研活动方案、研讨课例教学设计与研讨话题等。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随时上网发帖参与讨论,并进行互动磨课。

3.教学技能展示。集中教研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技能、锻炼教学能力、分享教学经验和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机会。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研组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力求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互动研讨,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生成观点,产生共鸣。

“英语好声音”是教师最感兴趣的环节之一。生动有趣的英语故事、绕口令,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声情并茂的英语演讲等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口语水平,同时为校本教研活动增添了愉悦的氛围。“英语书画秀”通过书画展或现场简笔画、粉笔字展示等活动,很好地激发了教师业余练习英语书画的兴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

4.课堂主题研讨。本环节首先是“好课大家研”活动:由两位教师采用说课、微型课或现场课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展示。其他教师根据研讨主题有重点地进行课堂观察。接下来是“专题研讨沙龙”,教研组以所听研究课例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研讨活动。研讨过程中,教师有不同观点的陈述,有思维的交流碰撞,有理性的思考与延伸……研讨气氛宽松愉悦。

第4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本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本科教育成果,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离不开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创新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听得懂”、“写得出”、“讲得清”、“用得熟”,才能将所学知识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层面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共同深度参与。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也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方法与技术保障[1]。创新教学方法是当下疫情期间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全国高校的众多课程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采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4]。我们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药物化学课程是药物制剂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发现和发展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合成药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所涉及的原理与有机化学课程联系非常紧密,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的后续课程。化学学科本身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化学的各二级学科中,有机化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尤为突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是相互促进的,应把这两门课程看做一个“课程对”,在学习药物化学时,应对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而达到深度理解。

1.1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5]深度学习视域下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目标应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本质、药物合成的方法、反应的类型、影响条件及各类药物合成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掌握新药开发和研究的方法。形成创新的审辨思维与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对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图1)。包括课前线上线下预习、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答疑、课后线下拓展分组讨论,线上总结答疑等3个阶段。通过课前学习通线上平台学习任务,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结合有机化学相应内容预先学习相关MOOC,并且抓住知识点的核心,提出问题,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重点答疑,讲解关键知识点,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内容,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有机化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归纳,教师进一步点评总结,夯实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根据学习内容线上作业和拓展资料,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实现深度学习。在实施环节,引入在线微课、翻转课堂、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组讨论、教师提问、教师总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

1.2《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基于上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我们对药物化学的教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显著提高,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也大大增强了。1.2.1课前线上线下预习我校药学系使用的教材是尤启冬教授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授课教师将本教材与诸多其他版本的经典教材进行了比较,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有机药物的化学本质,在学习通上传了相应章节的反应机理,备注了所学内容与教材中相应内容的联系,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进行预习,引导学生针对性的复习有机化学知识。在上传过程中,没有一次性地把所有章节的内容上传,而是在每次上课前一天上传需要预习的内容,保证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重点,便于明晰学习任务。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把所学反应的机制和应用范围整理成笔记形式,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问题,通过学习通反馈给教师。在此过程中,对知识实现初步的掌握。例:《药物化学》“第八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第一节生物烷化剂(表1)。1.2.2根据问题反馈进行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环节为巩固课前预习成果,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环节,通过课前线上线下的预习,与有机化学相联系的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是会有部分难点需要课上解决,教师在课前汇总学生在学习通上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把化学反应的机制讲解清楚,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适当的点评,辅导学生优化预习方法。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适当的课上习题讲解,在学习通上做一些测试题目(通常为2~3道题目),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教师对涉及的合成反应在新药合成开发中的应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药物的合成中包含所学反应的,适当详细讲解,让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积极性。例:如图2所示反应是“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合成高效催眠药唑吡坦的反应,此反应涉及氮原子的酰化反应,在讲此反应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回忆有机化学中酰化反应(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同时拓展讲解镇静催眠药的情况,并可以增加一些新药研发的细节,并可以融入思政因素。1.2.3课后拓展线上作业和拓展资料[6],线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强化知识点[7]。此环节为知识的拓展环节,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点,培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作业练习、章节测验,作为学生期末复习的要点,学生所获作业成绩和测验成绩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同时,在学习通平台跟当次课程相关的药物合成信息,详细介绍反应的机理、条件及达到的收率。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反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定期地在课余时间举办药物化学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机制和合成的理解,讨论结束后,安排学生对讨论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唑吡坦的合成反应中,涉及到亲核加成-消除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曼尼希反应、彻底甲基化、霍夫曼消除反应、氧化反应和酰化反应等,这些反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均有涉及。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及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药物化学学习中,除了可以在课前联系有机化学进行预习外,在课后集中讨论每个合成反应相应的反应机制,有助于巩固和加深记忆及对反应的理解。1.2.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为了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我们将药物制剂班和制药工程班(二者均为二本专业,入学成绩差异无显著性;2个班的人数分别为31和33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进行了平行对照,药物制剂班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制药工程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期末考试成绩药物制剂班及格率为93.55%,良好率22.58%;制药工程班及格率为87.88%,良好率19.18%,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此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辅助措施

1.3.1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除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还增加了翻转课堂[8]、PBL[9]和BOPPPS[10]等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1.3.2完善了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2结论和思考

2.1专业基础课程之间、专业课之间联系紧密

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课程设置为“课程对”,如: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药物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学习后续课程的时候,对作为后修课程的“课程对”中的另一门课程进行深度复习,增加对前一课程的理解,增强对后一课程的掌握,从而达到对知识体系的融汇贯通。

2.2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2020年2月由于疫情推迟开学的原因,学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是科技时展的产物,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知识。老师们已线上布置预习作业为主,在线批改作业,随时解疑答惑。老师们通过微信小程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一对一,每日全班一总结的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全校老师们积极行动,互帮互助,让线上授课直通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为了表彰线上授课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表彰对象 

1、线上班级管理班主任

2、线上学习优秀班级

3、线上学习优秀学生   

二、评比方法 

1、线上班级管理的班主任 

2020年的2月为防“疫情”传播,全校的班主任加大了对每一位学生监管的力度,每天上报学生的体温、定位等工作。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在班主任辛苦的努力下,我校学生防疫监测工作顺利,特给全体班主任进行表彰。 

2、线上学习优秀学生

(1)学生完成的课时(班主任汇总学生各科完成的作业完成量)

(2)师生互动积极分(各科老师提供班主任)

(3)学生作业完成优秀分(各科老师提供给班主任) 

(4)任课教师要实事求是推荐师生互动积极分子和学生优秀作业,班主任认真汇总学生互动积极分和作业完成优秀分,作为线上学习优秀生评比的标准。

(5)每班优秀学生名额5人。(被评为优秀班级的优秀学生名额8人。)

三、表彰名额

1 、表彰全体任课教师

2 、表彰优秀班级(二年级,三年级)

3 、表彰优秀学生(共计37人)

四、表彰奖励

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奖状和奖品。

第6篇

一、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走进了高校的课堂。但是,由于线上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始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暴露了一些不足。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一)教师对线上教学经验不足,影响授课效率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崭新的面孔,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高校教师来说,他们大多都是资深教师,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和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线上教学的大规模运用,就意味着教师要抛开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重新开始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此外,线上教学侧重于通过电脑或手机等外部工具、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给学生授课,就必然会对教师的线上操作、设备使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去重新摸索和学习。除此之外,新闻传播学课程对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线上教学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复杂性、多元化的学科来说,相关教师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个过渡阶段,教师的授课效率难免会受到影响。

(二)学生脱离传统课堂的约束,自控能力明显降低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模式,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监督者。面对面互动式教学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懒散心理,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在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使用电脑、手机等外部设备进行学习,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约束,加之自身所处的环境,身边难免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使学生很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新闻传播学教育已从普通高等教育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方面发展,形成了多种方向、门类齐全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采访拍摄、新闻策划、软件学习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的监督指导。因此,单一的线上教学对新闻传播学这一学科来说,缺少必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此看来,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非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还可能会降低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效果乏善可陈。

二、混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混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比较认可的两种新型教育模式,两者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其共性都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通过“任务驱动”可以进一步促进混合式教学的良性发展,优化和改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发展。

(一)混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发展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其概念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和“互联网+”阶段。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线上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是一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把线上教育、线下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整合的全新教学模式,追求的是网络学习和传统教育的深层次融合,以构建智能化、动态化的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又称“抛锚式”教学模式,最初是由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率先提出的。该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前为学生设计特定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自主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最终完成任务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混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在联系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对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混合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其中,混合式教学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那么“任务驱动”教学则强调师生在新闻传播学课程中要以任务为中心,围绕特定的任务进行互动式学习。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看似大不相同,其实无论是混合式教学,还是“任务驱动”教学,都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果说混合式教学为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那么“任务驱动”教学则是提供了实施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手段,这种内在联系就为“任务驱动”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三、新型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具体应用

21世纪以来,媒介环境的激烈变化给新闻传播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诸多变化,就必须对新闻传播学课程进行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其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其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建立有效地评价机制等方式,来有效地实现该模式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具体应用,为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的革新做出新的探索。

(一)转换师生角色,以任务为中心

1.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掌控着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并充当关键性的角色,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要想实现新型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第一,需要教师实现角色的根本性转换,发挥其主导作用。由于娱乐时代的来临,学生往往注重感性的乐趣而非理性的思考,认识问题容易流于表面或过于肤浅,所以,教师要灵活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度分析。在选取热点事件时,可以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通俗易懂的新闻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第二,还应该建立师生平等交流机制,不仅要加强线下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要实现线上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从多种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新审视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居于次要位置,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在构建新闻传播学新型教学模式时,强调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例如,在《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每一章的知识点,提前向学生发放课程PPT,并推荐传播学相关书籍以及相应的公众号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设计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任务,通过线上作答、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打破学生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新闻传播学新型教学模式的常态化应用中,学生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新型教学模式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模式革新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针对性地进行任务设计,以任务为中心

“以任务为中心”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该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大纲的梳理等,基于此来设计任务。首先,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在任务中融入经典的新闻传播学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具体课程设计小组任务,例如外出采访拍摄、制作新闻节目、参加“大广赛”等专业比赛;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根据个体之间知识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维度的任务,实现个性化教学;最后,针对任务本身,教师要学会灵活设计,既要紧扣当前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尽量贯穿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纵深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只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没有评价的参与权。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则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有单一局限性,而应该把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首先是教师评价,教师需要在各任务环节层层把关,例如,新闻课题的选择、采访大纲的审查以及策划方案的拟定等;其次是学生评价,针对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提交的采访视频、广告作品或新闻报道,学生之间互评互鉴,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是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不仅要注重对新闻传播学理论要点的学习和掌握,也要着重提高自身的新闻实践能力和新闻素养,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人。

2.评价内容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考试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营造了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而且大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针对这一问题,新型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张注重对学生平时课堂任务的完成度以及思想道德品质建设的评价,以这两项内容作为传统教学评价的补充,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局限性,以此来实现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另外,考虑到新闻传播学课程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严格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组织策划、采访、写作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加以量化考核。但因为新闻传播学对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考试环节也必不可少。根据新闻传播学课程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整体考察。

3.评价方式智能化

长期以来,国内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的不足之处在于:评价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线上平台,实现教学评价方式智能化。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通、班级群等,向学生推送新闻传播学前沿论文,并相应地设置一些题目,学生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答案,教师线上批改评价并给予反馈意见。此外,还可以利用学习通等APP进行线上签到、实时线上交流、课堂随机提问等智能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可以为最终的教学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智能化,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也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总结和反馈的双重作用。

第7篇

一、引言

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数量也持续快速增长。来自世界上200多所知名大学超过800个MOOC提供给公众,数百万学生接受它们。MOOC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烈冲击,并引发了大批学者的研究。然而我们通过对MOOC学习者行为研究发现,MOOC仍然不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MOOC 教学的快捷资源共享优势,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研讨型优势,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型教育模式。

本文提出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并在某学院林业3S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线上线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MOOC 的优势与不足

大规模在线课程,即MOO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育形式,出现于2008年。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MOOC公司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合作,2012年MOOC发展迅速。我国也相继出现了众多的MOOC平台,如学堂在线、智慧树、网易课程等。MOOC在线,就意味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公开而且免费的。

然而,据统计,大部分MOOC参与率很高,而完成率通常不到10%。MOOC相当于一个讲座,通常采取一组短视频段的形式,其知识点碎片化,要求授课教师按照MOOC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大纲的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编排,将知识点打散,再进行串联。这对于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深度不够。而学生评估通过在线测验和项目,通过网络传递接口,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或专门的在线讨论论坛提供。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完全失去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人文方面交流的机会,缺乏思维的深度碰撞。

三、基于MOOC的林业3S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践

1.线上――课前学习

林业3S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许多前期知识储备,如所用的ARCGIS和ENVI软件的基础操作等。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在MOOC平台自主学习课程任务相关的视频。

我们的视频分为基本操作和课外拓展两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视频来观看。基础视频一般时长20分钟左右,涵盖课程任务的核心操作。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增加课外拓展视频的学习。之后可以自主测试与任务相关的练习题目。考虑到课堂的针对性,要求学生提交问题记录。可以是视频中没看懂的地方、知识点、疑问等,也可以是不会做的题目或其他各种问题。

2.线下――课堂教学

借鉴Robert Talbert 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线上观看MOOC视频形成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并自我测试。老师通过收集的学生的问题反馈,提前整理和准备,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共性问题、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问题分别讨论展示,讨论学生提出的大部分疑问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各个同学的表现要及时跟踪记录,方便教学管理反馈及评价。

翻转课堂模式虽然降低了很多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但需要教师全程跟踪参与教学活动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课后练习

林业3S技术课程有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项目,目的是训练学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能力及图像处理的能力。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自己练习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常用的两个软件在学生个人电脑和机房都有安装,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练习方式。在练习过程中,如遇到操作难点或忘记需要用到之前的知识点,可以通?^网上MOOC的形式重复观看学习,这样即可保证上机实践效果,还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留言讨论区和老师沟通,及时解决碰到的问题。上机实践的评定要求学生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是练习结果图和操作步骤总结两部分。

4.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我们改变了过去简单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采取线上线下共同考核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MOOC资源学习、讨论、互动20%,上机实践提交的实习报告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50%。这样的评定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估,要求老师全程跟踪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在线学习进度、在线测试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衡量其在线学习的效果进度以及真实性。

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我们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线上预习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化,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增强,改变了以往课堂满堂灌的形式,老师讲解总结重难点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共鸣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但线上答疑效果不如面对面授课效果好。线上答疑由于双方在表述方面存在问题,由此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不能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案。总体而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可极大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良好。

第8篇

混合学习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学校教育线上线下缺乏有效融合。有研究者尝试把社交媒介(微信、QQ等)引入教学中,但是社交媒介的娱乐属性会对有效教学产生干扰。本研究把针对团队协作、支持泛在接入的Tower平台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了基于该平台的专题协作式泛在混合学习模式(简称为“TCUBL模式”)。该模式强调协作知识建构,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混合学习,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结合“信息素养结构”专题,通过问卷反馈、访谈录音词云分析等发现学生对该模式普遍比较满意。

【关键词】 Tower平台;混合式学习模式;专题协作学习;TCUBL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9―0032―06

一、引言

关于混合式学习,柯蒂斯 ・ 邦克(Curtis J. Bonk) 教授[1]在其著作《混合学习手册》中认为,由于“混合学习”的概念是在因特网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因此,“混合学习”是指面对面教学和基于因特网学习的混合。本文所指的混合学习是基于邦克教授的混合学习理念,强调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正如何克抗教授[2]指出的那样,它发挥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思想。

美国教育部[3]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的元分析以及陈纯槿等[4]对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研究均表明,整体而言,混合学习比纯粹的网上学习和面对面学习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充分发挥混合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混合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 想[5],课堂教学与课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相对分离,没有充分发挥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优势,无法实现混合的及时性与同步性,这会极大影响混合学习的实质效果。安德斯・诺伯格(Anders Norberg) 等[6]也认为及时性和同步性是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解决学校教育中混合学习的及时性与同步性问题显得尤为迫切。针对目前现状,有研究者尝试把社交媒介引入教学,如袁磊等[7]构建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王倩等[8]构建了基于微博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这些都是对混合学习发展的积极尝试。然而,基于此类社交媒介建构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虽然达到了移动学习的目的,但由于社交媒介的娱乐化本质属性,会对有效教学产生极大的干扰,弱化其学习支持服务功能。

另外,2014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指出,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的整合将是近期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趋势。谢幼如等[9]也认为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开展协作知识建构,将对革新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在具体教学实践基础上,试图构建基于Tower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平台的学习支持功能,充分发挥泛在混合学习优势,充分发挥协作知识建构的优势,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Tower平台及其支持下的

混合式学习环境

1. Tower平台的选择

李克东等[10]提出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要遵从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以实现最小的可能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Tower平台是一款定位于简单、好用的团队协作工具,它能够很好契合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表1所示为Tower平台与微信等平台支持学习服务功能简要比较情况。

移动交互性是有效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关键之一,通过表1可以清楚地发现,与Moodle平台相比,Tower平台的泛在接入特点更为明显,移动交互性更强;能否做到及时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混合学习的效果,Tower平台动态及时提醒,能够更及时地互动。与微信、QQ等社交媒介相比,Tower平台娱乐化倾向不明显,更适合引入教学活动中;在文件资料的保存、管理上,Tower平台更为有效,有利于后期教学反思。此外,Tower平台可以在线编辑文档,可以生成简单的学结等,这些良好的功能特性为有效开展混合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2. Tower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环境

何克抗等[11]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包括教学媒体、教学材料、辅助认知工具、学习空间以及师生关系等。图1所示为Tower平台的分组情况,基于该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环境的包容性更强,是线上学习环境与线下学习环境的融合。

从宏观上来讲,Tower平台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多媒体教室,外加支持泛在接入的智能手机和Tower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并开展以专题协作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师生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微观上来讲,Tower平台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投影、智能手机、数码摄像机等教学媒体的选择,纸质材料、电子文献、视音频等资源的获取,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辅助认知工具的使用以及现实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交融。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小组内部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协作,营造团队协作学习的氛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在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等相关理论(谢幼如等[12]提出的五阶段协作建构模型理论)指导下,在M省Q校研究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混合学习模式。

三、Tower平台支持下的

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1. TCUBL模式内涵

图2为Tower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此模式的构建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基于Tower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发生的情况。由于该模式学习过程强调专题协作,在混合学习时空上具有泛在学习的特点,因此把此种混合学习模式称为专题协作式泛在混合学习模式(thematic collaborative and ubiquitous blended learning model,简称为“TCUBL模式”)。

该模式前半部分为混合学习发生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后半部分为专题解决情况。在前部分,图中虚线把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线上区域和线下区域,课前阶段小组以线上学习活动为主,课中小组以线下学习活动为主,课后小组线上线下学习活动都较多。在这个完整教学过程中, Tower平台通过PC、App的泛在接入,为师生营造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线上线下交互学习频繁。在后半部分,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则整个专题学习结束;若未能解决问题,则要进行下一个课时的继续学习。关于反馈评价,余胜泉等[13]认为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是促进学习有效发生的三大外部因素之一。基于Tower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较为及时,侧重于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2. 基于Tower平台的TCUBL模式解析

(1)课前阶段

在课前阶段,Tower平台发挥着师生沟通学习的核心纽带作用,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线下学习中课前阶段师生缺乏互动的局面,如图3所示。教师根据预先确定的专题,结合教学目标等准备教学资源,并把相关学习资料和学习要求,如学习指南、文章、视频或者网址链接等,上传到教师空间项目库。Tower平台上的信息更新后,学生会通过Tower手机App或者绑定的邮箱立即收到动态提醒,老师的通知可以发给全班学生、某个小组或者指定的群体,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动态。学生在预习中,既可以查看Tower上的资源,也可以收集其他学习资料。预习结束后,学生需上传预习小结到个人项目库,或者直接利用在线文档编辑功能保存资料。教师可以把学生上传的预习小结材料,或者学生的浏览记录、回复评论等,作为备课教研的一个重要依据。

(2)课中阶段

Tower平台为课堂学习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平台随时可以被学生使用,如图4所示。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以视频形式记录教学全过程,课后可以把教学视频上传到Tower空间,学生可以回顾教学内容,同时师生可以进行观摩反思。教学中以学生的讨论学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备课情况,公布讨论的具体问题,提出协作讨论的具体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组内讨论:为保证小组讨论有序高效地展开,小组成员需明确分工,以便进行资料整理、成果汇报等工作。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随时使用智能终端登录Tower平台,利用平台上的一些资源,保证讨论的顺利展开。各小组需要对小组讨论进行全程录音,以便更完整清晰地记录组员发言、组员争论等,将其作为课后反思或延续讨论的重要线索。讨论过程中,可在线编辑讨论问题,对于讨论过程中的共识、争议与阶段性讨论成果等,也可实时上传到Tower平台,便于过程性资料的保存和成果的展示。原则上教师不参与小组讨论,但是在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无法继续讨论时,教师会提供适当的指导,以保证讨论活动正常开展。经过小组内的讨论后,会形成阶段性成果或者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组间的讨论。

成果展示与组间互评:在Tower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组间互动更为灵活。在小组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若学生遇到疑问,通常会将其记录下来,在汇报结束后进行提问。基于Tower平台,组间讨论和汇报的过程可同时进行。汇报过程中任何时候产生的疑问,师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实时发起讨论。通过在线的讨论,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又不会干扰小组的汇报。实时讨论的记录形成过程性资料,有利于后续的讨论。组间讨论需要参考的资料更为丰富,除了组内资料外,还需包括其他小组的资料,如小组讨论成果、讨论过程性材料等,以便讨论进行得更为深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要引导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如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以便解决组内讨论时遗留的问题等。同时,要密切观察不同小组解决问题的差异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课堂小结:在Tower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Tower平台上的表现以及在课堂中的表现,既要有对结果的小结,也要有对过程的小结。此外,在专题学习的不同阶段,课堂小结的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在专题学习初级阶段,可以是学生遇到的问题、讨论协作的技巧、讨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以及为下次讨论所做的相关准备等;在讨论深入之后,小结可以是干扰我们继续讨论的新问题,或者由此产生的新的学习需求等;在专题学习最后,老师可以做较为全面的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参与专题协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师生的课堂总结内容可由专门学生记录并上传到Tower平台,为学生课后阶段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3)课后阶段

Tower平台为师生的课后学习和反思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与工具。针对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学生在课后阶段可以先自主学习,然后展开线上或者线下的协作学习(如图5所示)。

在线上讨论学习时,一般会有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甚至会有教师的参与,这样非常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多角度解决问题。线下讨论时,组间讨论就会很少,教师参与指导也会比较困难。基于讨论学习,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小组作业项目库。此外,对于讨论过程中的录音材料,需将其转录为文字材料,并将其提交到转录项目库中。通过转录的过程,可以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下次讨论时改进。教师根据课堂中录制的教学视频,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分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点评式、提纲式、随笔式的教学日记或反思档案将这些优点与不足记录在教师空间项目库。总之,师生不论是在线的讨论,还是线下的讨论,都要把最终成果上传到Tower平台,以便成果分享和过程性资料的保存,便于师生的总结反思。

3. 基于Tower平台的TCUBL模式案例分析

Tower平台引入教学后,贯穿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比如关于“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信息素养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专题学习,都采用了基于Tower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整个课程共36学时,学生对象为18名硕士研究生,采取异质分组的形式,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分别为组长、录音员、整理员、小组发言人、协调员、组织员6个角色,其中各个角色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下面以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结构”专题学习过程为例,来分析、展示TCUBL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该专题的学习共持续2周时间,共6课时。

课前阶段,教师上传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文献和预习要求,文献上传后,学生立即收到动态通知,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上传预习小结,如第三小组学生上传的有图片和Word文档,有的是直接在Tower平台上在线编辑的,里面包括学习心得和遇到的一些问题等。

课中阶段,教师组织讨论“信息素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3个小组分别进行组内讨论。讨论过程中,录音员负责用手机进行录音,整理员负责讨论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在辨析信息素养结构时,第二小组停滞在信息技能和信息能力的问题上,而偏离了主题的讨论。发现问题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内讨论结束后,第一小组首先进行汇报,认为信息素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同时,其他学生在Tower平台上发起了关于汇报的讨论,讨论内容如:“为什么没有包括信息知识呢?”“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是不是有交叉啊?”汇报结束后,三个小组围绕信息素养结构理论支撑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发现学生的讨论思路较为局限,提供适当的帮助,使讨论更为深入。在组间讨论结束后,教师在总结时指出部分学生没有很好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不够深入。第一小组和第三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在对线上线下资源的利用上,第一小组比第三小组更为充分。

课后,各小组把录音资料转录,结合课堂学习完成小结,并上传到Tower平台。第二小组对于课堂上关于信息技能与信息能力的问题,在Tower平台上发起了新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小组也参与了讨论。进入第二周学习后,学生继续完善信息素养的结构,并最终形成了全班学生认可的信息素养结构,完成了既定的关于“信息素养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上就是TCUBL模式简要实施过程(见表2)。

四、Tower平台支持下TCUBL

模式学习效果分析

从36学时结束后的问卷反馈、访谈录音分析来看,学生对Tower平台支持下的TCUBL模式较为满意,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 问卷反馈学生满意度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这种模式的学习反响良好,学生认可度较高。如图6所示,在师生互动维度上,认为非常好的占7%,比较好的占73%,总体认可度达80%;在讨论协作上,认为非常好的占37%,比较好的占60%,总体认可度达97%;在满意度上,非常好的占19%,比较好的占75%,总体满意度达94%。

2. 学生访谈录音分析

学习结束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录音并转录分析,发现学生对此种学习模式普遍持积极态度,图7所示为转录结果的词云分析。通过词云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基于Tower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促进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加强课后反思、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组织课内课外延伸讨论以及保存资料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组协作学习打破了以宿舍为单位的班级群体,通过组内与组间、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多层次讨论,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习情感支持更加有效。在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学会换位思考以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包容不同的观点。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中的表达,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能力得到锻炼。学生普遍表示,学习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更加主动学习,学会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通过线上线下师生良好的互动,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构建了TCUBL混合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专题性学习,强调协作知识建构,并具有泛在学习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部分学生线上参与讨论热情减退,小组学习任务主要由少部分成员完成等问题,但就整体情况而言,该模式应用于教学中,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它有利于学生构建专题系统学习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此外,它有利于延伸课堂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强师生互动,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题任务明确。对于专题性学习来说,明确的主题任务有利于学生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学习准备活动。第二,整体进度安排合理。合理的进度安排有利于避免某些专题系统学习不到位或者延误过多时间。对于课前准备要足够重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协作讨论学习的基石。第三,积极发挥教师在协作讨论中的监控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需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减少学生协作讨论的盲目性、无效性。第四,需要移动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支持。泛在混合学习要取得效果,移动设备和网络环境是比较基础而关键的要素。第五,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将线上与线下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自我与他人评价等形式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

此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研究对象较少,只有18位学生,没能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对学习效果有效性的论证有待加强。Tower平台本身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属于新鲜事物,学生在运用该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学习、整合利用资源等方面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这会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希望在后续研究中不断优化研究设计,并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詹泽慧,李晓华.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79.

[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9).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 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DB/OL]. www2.ed.gov/rschstat/eval/tech/evidence-based-practices/finalreport.pdf.

[4] 陈纯槿,王红. 混合学习与网上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2):69-78.

[5] 李晓锋,王忠华.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2,(02):67-70.

[6] Anders Norberg,Charles D. Dziuban,Patsy D. Moskal. A time-based blended learning model[J]. On the Horizon,2011:193.

[7] 袁磊,陈晓慧,张艳丽.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8] 王倩,王健,李晓庆. 微博应用于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8):85-87.

[9]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 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1):36-38,47.

[10] 李克东,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07):1-6.

[1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5.

[12]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04):38-42,46.

[13] 余胜泉,陈敏.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 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收稿日期:2015-04-30

第9篇

课题

画垂线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垂线画法的全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1.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探究性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书中没有给出过多的文字描述,而是以三幅连续的图片形式出现的,在这里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课本的方法,探究垂线的画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目标

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

2.认识垂线的性质。

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垂线的画法。

学习难点

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三角尺

直尺

学具准备:三角尺

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7分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和垂直,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垂直呢?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交流,回忆垂直概念。

2.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填空。

(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分为()和(

)两种情况。

答:平行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

答:平行线互相平行

二、互动探究,教学新知。

(20分钟)

1.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例2

自读,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的?你会选用什么工具去画垂线呢?

(2)小组合作尝试画垂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学生讨论垂线的画法。明确:第一步: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第二步:沿着直线平移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第三步: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就是垂足,最后标上垂直符号。

(4)课件演示标准画法。

2.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出示例2(2),与上题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你能利用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1.(1)交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垂线。

(2)学生尝试画垂线。

(3)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尺的使用方法。

(4)观看课件演示,反思自己的作图,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1)比较两种画垂线要求的异同。

(2)尝试画,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全班同学交流画法并回顾两种垂线的画法。

2.判断。

(1)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给这条直线画无数条垂线。(

)

(2)在同一条直线上画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互相平行。(

)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的长。(

)

答:(1)×

(2)√

(3)×

3.选择。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

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可以画出()条。

A.1B.2

C.3D.无数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可以画出()条。

A.1B.2

C.3D.无数

答案:A

A

4.画图。

(1)过已知点向对边画垂线。

(2)三角形内有一点O,你能分别过点O画出这三条边的垂线吗?

(2)学生试画,教师指导。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作图步骤。

(3)全班交流、总结作图方法。

答:图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并提醒订正。

(9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会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体会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习惯,在观察、操作、思考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的高做准备。

1.直观演示,了解作图步骤。老师重点演示第一种: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学生观察总结出作图的步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