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0:04:32
导语:在学习国语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多年来,我院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定位,并以学科系统型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为学生在今后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院大学英语老师普遍发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根源在于: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与所学专业也没有联系。仔细思考,我们的英语教学并没有真正从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工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英语应用技能,也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建构能力等各种素质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因此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目前教学难点为: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就业岗位需要,难以适应职业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和普及,它是一种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提出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凸显职业竞争力,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它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在课程目标中应当纳入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人能力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开展,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把英语基础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中运用英语作为辅助工具的能力,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3.1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经过研究和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实施。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索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职场化”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3.2具体研究内容
(1)以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为导向,确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2)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以及“三实”(实际、实用、实践)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
(3)设置一定数量的常见的职业方向模块,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内知识、课外操练和实用的真实职场互动学习情境。
3.3创新之处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突出了“职业竞争力”的培养。
(1)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从岗位(群)出发,分析学生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来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即让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应用技能。
(2)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从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分析和归纳学生在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任务,并注重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
(3)对课程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体系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使课程内容的排序体现顺序关系原则。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具体落实;进阶式的课程设置瞄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4.小结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须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相对“统一型”转变为专业和市场“适应型”,这对教学、教师和管理都是极大的挑战,必将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例如,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去探索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特色的高职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化教学;外语;学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借助信息技术的助学优势扩大外语教学的影响,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外语电化教学持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展开教学计划,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教学为主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前的外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应用,运用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在长期实行的过程中发现机械联系语言对于日常交际没有太大的用处。外语语言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遵循“学伴用随”的教学理念,选择有效的电话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外语电化教学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设备、器材,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节,完成教学任务。
外语电化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应用,分别是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首先外语电化教学牵涉的是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人的认知与思维是一个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通过情境、声音、画面来强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
2 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
2.1 补缺假说的发展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离不开语境的学习,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外语形式有可能会与母语语境知识产生错配,导致母语迁移的现象发生。在补缺假说的指导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语言形式,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语境是保证语言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补缺假说强调了语境对外语小学的重要性,研究如何运用教学技术实现外语教学的语境化。
2.2 语境实现的功能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指的是具体的情境,语境知识指的是大脑里面的情境知识或者通过以知识链的形式进行储存,补充外部情境的体验。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背景,语言是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工具,语言学习与人际交往与情感体验有关,脱离人际交往与具体情境的应试教学无法让单子、短语、句型学以致用,情境是激发人们使用语言的功能。在情境的基础上,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外语的学习,包括生理、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外语学习效果直接造成影响,决定了外语学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出来,所谓学相伴用相随描述的就是这个意思,学伴相随理论是对补缺假说的进一步延伸,使原则更具适用性。外语电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外语学习提供适合的语言环境,使学相伴得到发挥更好的优势,有利于外语输出,保证外语教学学以致用的效果。综上可得,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在于学伴用随的原则,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时间、空间等,在学和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都可以归属于语境当中。
影视等电化教学手段又具有语言,画面,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相结合可以把社会带进课堂,学生既可以看到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又能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置身于外语环境之中,能轻松地进入那种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而这种真情实感又是为语言使用者所特有的。
在《走进美国》的英语教材中,与一般的情境对话教材存在差异,它是以电视影集的形式呈现的,这个故事围绕一个美国三代人的家庭生活展开,他们的家庭生活朴实自然,通过日常生活介绍了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影集的学习,学到具有本土气息的美式英语。这套教材还运用了交际教学法,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解决普通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刺激大脑形成相应的知识链,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视中的语言材料贴近日常生活,十分生动有趣,学习之后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丰富的语言素材。
2.3 有利于提高使用的精确度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母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存储量,在学生使用语言过程中,母语属于优先使用状态,如果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母语情境没有得到抑制,外语系统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会在学习体系中影响学习效果。正面输入的学习是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增强外语的强势系统,减少母语对其产生的干扰,母语迁移会对外语学习起很大的干扰作用,在学伴用随的思想指导下,纠错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强化正确的用法,为电化教学提供多元化的语境信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电化手段,创造恰当的语境因子,优化语言结构,完善学生使用外语的体系,消除母语体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干扰,有利于展开外语教学。
2.4 外语电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电化教学促进言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运用电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通过加深对局限性的认识,可以更加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这对电化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电化教学的机理重点在于学伴向随原则,在交流互动中展开学习,加速学习外语。音箱、文字都能提供外语教学的具体语境,各种方式存在其利弊,对于初学者来说,采用视频进行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文字的依赖逐渐增大,相对来说视频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从这点可以看出,任何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互相进行补充,扬长避短。
3 应用外语电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3.1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外语电化教学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视频、音频、说唱、游戏等形式,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学生适合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输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预感,为学生提供尽快消化吸收语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摒弃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创造优越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问答、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外语知识更新,完善学生构建外语知识的系统,促进学生应用外语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外语进行人际交流的需要,丰富其外语背景知识,以适应新的交际需要。
3.2 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型的教学手段,外语电化教学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新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可能,拓展科研革新教育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开展电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机的和谐,如何保证人与机的配合达到最优的效果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电化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留学生教育;教育国际化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我国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2万人,2010年则猛增到29万人。2010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实现“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提出类似的目标,比如上海在《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
国内留学生教育规模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中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则首先必须把握留学生的教育期望、需求和体验,只有在了解留学生教育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调整和改进,最终才能更好地服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当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体验又是如何的?应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不同留学类型学生的教育需求和体验又存在哪些差异,又应如何应对?
二、文献回顾
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大规模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如在英国,留学生事务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和各类高等教育团体共同承担着留学生的体验调查,其调查的留学生人数超过6000名,并发表了题为《开拓我们的视野》的一系列调查报告;新西兰教育部曾在2002-2003年抽样调查了留学生对新西兰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等;澳大利亚政府先后在2005、2007年等多次委托独立机构,对留学生的教育需求、满意度等展开调查[1]。“但到目前为止,基于大样本之上的留学生体验调查在我国尚属空白。”[2]
国内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安然、张仕海曾抽样调查了来自亚洲 830名留学生的来华留学需求情况,研究发现名城名校是亚洲留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区域差异也明显存在,尤其是专业生,东亚学生看重学术,东南亚学生看重生活设施,西亚等地学生看重毕业后的就业。[3]丁笑炯调查了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发现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或满意的留学生只有32.3%,有25%的留学生对教学质量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调查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多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留学生的需要,造成留学生对来华留学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低。[4]刘扬、王慧和孔繁盛对北京六所高校外国留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看重在中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入学机会。[5]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与体验分析当前对留学生教育体验的研究集中关注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对留学生的教育体验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难以发现留学生的需求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本文则尝试运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领域的SERVOUAL评价方法,采用差距比较法评价工具,既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又测量留学生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然后将两者加以比较,以探索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所在,以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
三、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国籍、年龄、性别、留学类型和年限、专业以及学费来源等;第二部分主要是要了解留学生的教育成就期望,即来华留学最期望获得什么;第三部分主要是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第四部分是留学生对在华教育的满意度评价;第五部分是了解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以及教育方面的支出等。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留学生对当前留学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12月对上海市八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八所高校中“985”高校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11”高校2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普通院校3所(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先后共发放问卷9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被调查的留学生来自62个国家,其中东亚占总人数的46.7%,东南亚占17.4%,西欧占13.4%,东欧占5.5%,美洲占5.4%,非洲占5.2%;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本科生占33.2%,硕士生占6.8%,博士生占3.2%,短期生和进修生占44.6%,校际交换生占12%。
四、研究发现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
研究设计了从1表示“非常不重要”到5表示“非常重要”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调查外国学生在选择来华留学时的教育预期。调查发现,外国学生在来华前对留学的预期最首要的就是“提高汉语水平”,学生认为其“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78.7%,这也表明学习汉语几乎是所有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重要的教育成就预期,也是吸引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位居其次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当前很多外国学生进行海外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拓展自身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能力,成为有“全球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独特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成为他们来华留学的重要预期之一。教育成就预期总体排第三位的是工具性目的――“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外国学生期望完成学业后能增强自身专业技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好汉语、了解中国和今后个人的发展机会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预期。此外,“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和“获得中国高校学历证书”也是不少留学生重要的来华留学预期。这项调查结果与刘扬等人对北京六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6]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来华留学“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的认识上,非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度要明显高于学历生(F=4.071,p=.007<.05);对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教育预期的认识上,学历生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要明显高于非学历生(F=34.372, p=.000;F=52.816, p=.000;F=8.985,p=.000)。除了均排首位的“提高汉语水平”这一教育预期以外,本科生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硕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博士生认为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生则认为是“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少非学历生是汉语进修生,所以他们所预期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汉语知识和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得中国高校的学位证书”上,博士生的成就预期(4.57)要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博士留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位证书动机。不同类型的来华留学生对于具体的教育预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就对我们的留学生教育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见表1)。
表1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N=702)
平均值标准差本科生
(n=233)硕士生
(n=48)博士生
(n=23)非学历生
(n=398)提高汉语水平*4.71.6394.634.584.574.78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4.15.8994.114.064.004.19有更好的工作机会*3.901.1404.124.154.873.32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3.691.2424.193.884.093.72获得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3.201.4233.843.774.572.67注:*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二)来华留学生的具体教育需求
从影响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行为因素的重要程度来看(见表2),留学生首先所考虑的因素依次分别是“所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均值4.07,下同)、“学校所在的城市情况”(3.87)、“学校的国际化程度”(3.82)、“知名度”(3.78)、“整体的师资力量”(3.78)以及“专业的教学实力”(3.78)。另外,“高校的交通位置”(3.76)、“专业的课程设置”(3.75)以及“今后的就业情况”(3.72)也是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选择时所重点考虑的因素。
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所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相对较低的为“获得学历证书的难易程度”(3.11)、“获得奖学金的机会”(3.24)、“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3.25)、“申请的难易程度”(3.33)、“学费”(3.43)、“住宿条件”(3.47)、“生活费用”(3.55)和“生活设施和服务”(3.59)等。
从整体上来看,外国学生在作留学选择时最为看重的还是高校的教学质量、国际化程度、知名度、师资力量等高校的综合硬实力。外国学生在来华留学前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学术研究条件等设施条件方面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靠高校自身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水准,提升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此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情况和今后的就业情况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不少外国留学生毕业后计划在华就业,因此城市的发展机遇和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他们在选择来华就读高校的重要考虑因素。
具体分析,不同留学类型的来华留学生所看重的因素有所差异。在学校总体方面,本科留学生考虑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生活设施与服务”(3.87)、“国际化程度”(3.85)和“学校的知名度”(3.77);硕士留学生考虑的前几位因素依次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4.15)、“生活设施与服务”(4.04)和“师资力量”(4.02)等;博士留学生比较关注“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4.55)、“知名度”(4.27)、“师资力量”(4.27)、“学校排名”(4.27)等;而非学历留学生则比较关注“学校所在的交通位置”(3.77)、“师资力量”(3.75)、“国际化程度”(3.75)。非学历留学生有不少是走读或在职学习,所以是否方便去学校是他们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博士研究生今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他们在考虑来华留学时,把学校的学术研究条件放在了首位;本科生和硕士生更多会在学校生活学习,所以他们对学校生活设施与服务的关注度也比较高。
在专业领域方面,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对其所考虑因素的排序与总体的排序基本一致,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所在专业的学术水平的考虑权重(4.02和4.32)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其他方面,学历生对于今后就业、学费、生活费、奖学金以及学历证书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非学历生。
(三) 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需求
关于来华留学生所想就读的专业,我们让被调查学生在多个项中挑出其所感兴趣的专业类别,在回答该选项的645名留学生中有42.6%表示对汉语言类专业感兴趣,经济学类有18.6%,管理学类有10.9%,法学类有8.3%,文学类(除汉语)有6.9%,工学类有3.5%,理学类有3.2%,医学类有3.1%。留学生来华留学感兴趣的主要还是文科类专业,其中近一半是打算学习汉语,另外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法学类也吸引了不少留学生的兴趣,留学生对理工类专业的兴趣明显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吸引留学生主要是靠汉语等文科类专业,理工科类专业建设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无法吸引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
(四)有关课堂教学语言的留学生学习体验与需求
目前国内课程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学历课程主要是用汉语。本次调查中有80.4%的本科生反映自己所学课程主要都是用汉语授课。而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学习体验,本科留学生中有27.8%表示存在理解“困难”或“非常困难”,硕士生和博士生中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36.2%和30.4%;而反映教学语言“容易”或“非常容易”的比例,本硕博的比例分别只有18.4%、19.2%和13%。关于所期望的教学语言,有38.3%的本科生、56.2%的硕士生和26.1%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汉语和英语并用,另外有17.4%的博士生希望教学语言是英语。
(五)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评价
留学生来华期间投入了较高的教育成本,那么其对教育的满意度或评价又是怎样的?我们用从1表示“非常不满意”到5表示“非常满意”的五度式李莱克量表来调查,结果见表3。在学校整体方面,调查发现留学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3.86)、“国际化程度”(3.77)、“整体的学术水平”(3.73)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于“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3.18)、“住宿条件”(3.19)、“科研设施情况”(3.19)、“图书馆”(3.21)、“学术研究条件”(3.24)、“管理制度”(3.26)等普遍感到不满意。
在专业方面,留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4.11)、“上课水平”(4.08)和“教学方法”(3.92)感到相对满意,但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3.53)、“教材”(3.62)和“课程内容”(3.64)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留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总体状况”比较满意(4.00),但对“学费”稍嫌偏贵(3.32)。
在结果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留学生的教育满意度相对于其他留学生群体要普遍偏低很多,而且特别体现在专业领域方面的满意度上。这一方面是与当前国内本科教育主要关注于中国本科生,而对外国本科留学生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六)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收益
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否满足了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我们让被调查留学生对各项教育成就收益从1表示“非常少”到5表示“非常多”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来华留学生所感知的教育成就收益,结果见表4。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认为其在华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汉语水平的提高”(3.94),以下依次是“学会了适应变化”(3.92)、“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3.72)、“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3.65)、“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3.43)、“掌握了专业知识”(3.29)、“增强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3.19)和“增强了学术研究能力”(2.98)。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更多的是感受到其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训练”(F=6.301, p=.000)、“掌握专业知识”(F=11.738, p=.000)、“增强了专业技能或工作能力”(F=9.988, p=.000)以及“增强了学术能力”(F=11.285, p=.000)方面,本科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都认为其所收获的教育成就要明显低于硕博外国留学生所感受到的教育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学者利用SERVQUAL模型运用差距比较法,即测量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预期与对教育服务绩效的实际感知差异,来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如果我们将上文的留学生的教育成就预期与留学期间的收益感知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留学生的教育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一)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预期与教育国际化动力
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预期还是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大量已有研究已经证实,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更多是工具性的,主要是为了个人今后的发展。依据菲利普・阿尔特巴赫的推拉理论和汉斯・德・维特与简・奈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力分析模型[7],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以及中华文化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最重要动力,经济动力和社会文化动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另外,中国大学的教育资源、质量以及声望,也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动因之一,学术教育动力也成为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鉴于当前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日趋多元化,因此今后在对外国学生进行留学招生宣传时,应不断加强中国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实力、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前景的展示,积极发挥中国各城市的自身优势,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二)注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扩大规模
调查显示,高校的教育质量、声望及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程度是影响留学生教育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留学生工作仍将“扩大规模”放在首位,注重量的扩张,对于质量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而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关键就在于要根据其具体教育需求,提供能满足其实际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当前要想实现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就必须注重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建设,提高大学声望,增加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最终必将推动整个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各招生高校应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作为第一抓手,重视和加强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建立基于留学生需求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力争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来华留学生,从而扩大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影响,提高大学的国际声望,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另外,在留学生招生工作中也应注意到不同层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留学类型的学生,应有的放矢,向不同类型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产品。
(三)加强留学生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推动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发展
在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过程中,尤其应将专业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要素。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另外,来华留学生对于来华留学的教育收益,其更多的感受是来自于自身汉语能力、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对于留学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感受不多;吸引来华留学生就读的主要是汉语类专业,理工类等专业的吸引力明显较低。这些都警示我们当前必须重视专业和课程方面的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质量标准,推动教学方式、手段、课程、教材的国际化,建设一批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或双语课程,以吸引高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改变当前来华留学生科类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另外,应鼓励各高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鼓励和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针对来华留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建设一批品牌精品课程,树立国际品牌。
(四)建立留学生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体验
在满意度调查方面,我们还发现来华留学生对高校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住宿条件、科研设施情况、图书馆、学术研究条件、管理制度等普遍满意度相对较低。因此,高校除了应加大对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和教学科研设施投入以外,还应努力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国际化氛围,以人性化的服务提供给留学生。在教学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将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平等对待,趋同化管理,实现中外学生的融合。此外,留学生的住宿、社会生活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维权等方面服务管理工作,应打破部门壁垒,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管理体制。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互相协调,建立起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提升留学生的在华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2] 丁笑炯. 基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留学生教育服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2-304.
[3]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3):103-108.
[4]丁笑炯. 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一、语音教学边缘化缘由
1.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地域分配差异,造成学生语音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地域分配差异,再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一些农牧团场或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薄弱,有些地方甚至直到初中阶段才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到的语音熏陶几乎为零。这些地区的孩子到了学业繁重的初中,尤其是考入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面对英语课上走马观灯式的音标教学,感到无所适从,只会写不会说,学到最后就是哑巴英语。这种区域教学差异使得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奠定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严重影响了其后续英语学习能力。
2.社会办学机构繁杂,非标准的语音教学给学生英语学习埋下隐患
目前社会上形形的少儿英语培训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开始了对孩子英语教育的投资。虽然城市的很多孩子在早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班,但实际上由于政府对私人办学机构缺乏监管,这些以盈利为办学目的的非正式办学机构并没有如约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启蒙,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系统、规范、标准的英语口语,有时甚至相反,学生会受聘用老师资质和水平的限制,接受不标准的发音启蒙,形成不正确的发音,给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埋下隐患。
3.语音考试内容取消,教师淡化甚至忽略语音教学
自从国家取消了中考中的语音考试内容,语音教学就退居二线,很快就被教学边缘化了,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体现在教材上是没有集中的音标教学内容,只在每单元的最后有一小部分音标练习。因为考试内容不涉及,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根据教师个人喜好,可上可不上。对石河子市几所中学老师的调查显示,99%的老师没有将音标教学作为专门的一个模块进行系统授课。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也不再把掌握语音知识当做重点来学习,而且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也不知道怎样识别和认读音标。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中考已取消音标考试内容,学生又大多在小学或各种英语培训班学过英语,为避免重复教学和提高效率,在初中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语音教学,可以直接进行单词和对话教学。殊不知,英语单词是形声义的三位一体,若语音基础没有打好,不仅影响学生的口语交流、单词记忆和听力理解等能力的养成,从长远看,更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今后英语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语音教学边缘化后果
如果在最初的语音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单词则不会读或读不准,直接影响到单词的积累;词汇量不够,阅读也将受到影响;单词发音和基本词义不清,对听力也会带来困难,上课也就很难听懂,学生最终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放弃学习。如果音标教学环节没有做好,不仅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还会影响学生的词汇记忆,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力。
1.不懂语音规律,影响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
语音教学初级阶段的音标教学边缘化使学生认读单词困难,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障碍,其具体表现是:(1)不会认音标。分不清清辅音和浊辅音,混读形似双元音,不懂元音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差异,不了解重读和弱重读规律等。(2)不看音标不会读单词。如果学生弄不清字母组合所对应的读音规律,不会字母拼读规则,纯粹依赖音标来认读单词,一遇到新单词就查字典,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无法养成,积累的词汇量也可想而知,是远远不能满足口语交流的需求的。(3)不会将听到的发音立刻转换成单词。在口语交流时,如果不能将听到的发音立刻转换成相对应的单词,就等于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自然会影响进一步的交流。因为音标没有掌握好,自己平时的发音就不标准,自然不能辩别单词的标准发音,再加上没有掌握语音组合和字母拼写的对应规律,听到发音不解其意就不足为怪了。(4)发音不标准规范。首先表现在口型不对,发音不到位;其次表现在语音基本技巧掌握不够,对与音节相关的一些语音概念不了解。如对单词和句子的连读、爆破、吞音、语调、节奏、断句等不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口语交流中的情感表达和信息摄入。单词及句子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变化时刻反映着说话人的感情及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对这些语音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2.不懂拼读规则,影响词汇记忆能力
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是将单词的形声义三位一体结合起来进行识记,学生如果音标基础没有打好,就不能按照音形统一的规律去识记单词。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音标只是了解个大概,只知道单个辅音字母和五个元音的基本发音,一遇到稍微复杂的辅音组合或元音组合就不会读了。因为弄不清字母组合所对应的读音,很多学生要靠死记硬背字母顺序或标注汉字或汉语拼音才能记住单词,这种错误而低效的单词记忆方法,既影响了学生单词记忆效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慢慢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自学词汇能力的养成。当遇到高中阶段繁多的词汇量时,这种方法就更显弊端、难以应付,很多学生会因此最终选择放弃学习英语。
3.没有良好的语音感,影响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学好英语语音、培养良好的语音感,是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的前提。如果学生能够学好英语语音,就能顺利地听懂语音材料,自信地开口,这样既会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又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就愿意主动地学习单词和朗读课文。但如果学生语音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记不住英语单词,教师教过的单词边记边忘,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复习,最后只好放弃,英语学习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树立起信心。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容量增加,词汇繁多,文章篇幅增长,光靠老师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学校施行的学案导读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因此,必须重视语音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语音感的培养,使语音知识成为学生记忆单词的工具,形成一种记忆单词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有能独立拼读出新单词的成功感、满足感,使良好的语音感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为终生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由上可见,语音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不容忽视。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出现得早,后果更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语语音没有过关。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这个阶段的语音学习,在语音教学方面给学生做好启蒙训练,形成良好的语音学习策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语音知识、模仿发音、纠错练习、变音练习等,在音形义三要素中,把听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夯实学生语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音感,增强学生在词汇记忆、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英语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新课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初中英语之我见.中学英语之友,2010(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1.现代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求学更看重实际,所以从中学起,可怜的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实用学科的重担,去承担升学的压力。因为要参加中考,参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学。在这个实际问题面前,学生们不得不有所选择,那就是放弃培养国文基础,而是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数理化,去背英语。到了大学,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学好专业课,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对英语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摆脱升学压力的大学生,还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几乎都没有时间去提高中文。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长竟然在重要场合发言读白字错字,甚至用错典故,这恐怕和如今学者的风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担忧。
2.国际化背景下的冲击
除了我们自身的问题,另外一点不得不谈,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强烈攻势,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冲击。正如在前一小节已经提到的,现在的人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学期间,升学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学,就业的压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职,公司无论大小,都要求职员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国的需要,这对英语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要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树立起国际化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
转贴于
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树立起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为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山西省国防教育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进一步推动我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现根据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我校2005年国防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 、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 、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 、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 、了解中国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 、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 、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运用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答辩式国防教育;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激励式国防教育。
五、日程安排
9月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国防知识学习讲座
观看国防教育影片
新生军训
10月国防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
国旗班规范教育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代汉语词汇;影响;学习策略
一、中国神话传说对当代中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国人经常引经据典,涉及神话寓言、诗词歌赋。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吸引人之处。许多神话传说依旧“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中,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传说,以此为例来谈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嫦娥奔月”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诗歌用语的影响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做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古至今,“嫦娥”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一看到“嫦娥”这个词,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对专业词汇的影响。中国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将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样飞往月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即命名为“嫦娥一号”,此系列还有“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另外,相传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宫”,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嫦娥奔月”对专业词汇的影响可见一斑。
3.对节日用语的影响。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称为“拜月”。“拜月”一词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希望能与之“团圆”,中秋又称“团圆节”。
“拜月”、“团圆节”等词语被保留在节日用语里。
(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专用语影响。用“牛郎织女”称呼某对夫妻时,多指分居两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长期分离,就会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中国,介绍青年男女相亲,就说给他们“搭鹊桥”,因为被迫分开的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才得以相会。
2.对节日用语影响。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国人定为七夕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二、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汉语词汇学习策略
了解与汉语词汇相关的文化既可以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词汇,对真正掌握汉语词汇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来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说话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含有中华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母夜叉”(传说中很丑陋,很厉害的一个怪物,现在指凶悍、不讲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传说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权势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词语留学生能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学习理解,而这些大部分是无法靠翻译来形象感知的,只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词语。
(二)通过阅读古代神话传说来扩大词汇量
多阅读有利于汉语词汇学习。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汉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而不断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来理解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神战胜灾难或与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做斗争的题材,分布相当广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对大自然的抗争。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汉语语言文化、词汇学习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覆盖到各个领域,是汉语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在当代汉语词汇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的词汇有很多,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话传说持久不衰、世代流传。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典故,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憬.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戴禄华,尹乔,谢锦芳.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81-84.
[3] 樊小玲.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12-15.
[4] 景莹.现代文学中“奔月”“射日”神话题材重写及价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 李海霞.中国神话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沈华.中国神话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3.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0(05):93-99.
关键词:个性化推荐;Web使用挖掘;协同过滤;用户兴趣度量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785-02
1 引言
在目前的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中,如何充分有效地对于Web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分析提取用户特性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已经成为Web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其本质就是基于Web使用挖掘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注册信息、用户浏览信息(即Web日志)等信息,获得用户的浏览兴趣和行为习惯,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浏览页面中以超链接的方式推荐给用户,从而制定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决策。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本实现构架如图1所示。
2 个性化推荐技术
在系统实现的一个核心技术就在于个性化推荐。目前个性化的推荐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基于规则的推荐系统和基于信息过滤的推荐系统[1]。
在个性化的学习系统设计中,使用较多的是基于信息过滤的推荐技术。基于信息过滤的推荐技术是指根据信息过滤算法和用户需求模型,对信息或资源的相关度进行度量,过滤其中相关度小于某个阈值的信息,而将相关度阈值大于信息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推荐。
3 协同过滤算法及改进
目前,信息过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容的协同过滤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3.1 基于内容的协同过滤
基于内容的过滤是指假定用户的兴趣不变,根据用户以往的数据来构造出用户喜欢项目的特征,然后根据用户兴趣特征与内容特征的拟合,产生用户推荐列表。操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相似度系数、相似余弦公式、欧式公式等度量方式计算出信息内容的特征性和用户兴趣特征二者的相似度,若相似度小于某阈值则信息内容被过滤,若相似度大于某个阈值,则按照相似度的大小对待推荐的内容信息进行排列,得到基于内容的协同过滤推荐集合。基于内容的过滤算法中涉及了四个基本问题:用户兴趣度的度量及表示、文本特征如何选择、计算文本与用户兴趣的相似程度、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自动更新用户兴趣度量及调整过滤阈值[2]。
个性化学习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内容特征值的提取比较直接,导航页面和综合页面中一般可能会包含一个或者若干个关键字,往往代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内容页面中一般只包含一个关键字,代表本页的教学内容。导航页面和内容页面、综合页面之间存在这明显的层次关系,这种层次关系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策略的体现,通常导航页面为相关教学内容页面和综合页面的父节点,内容页面和综合页面是对应导航页面的子节点,并且具有从左到右按序排列的关系,在同一个导航页面下所包含的页面通常包含有相同的关键字,可以认为用户的兴趣相似度较高。
因此,一般情况下基于内容的推荐就可以以Web站点的拓扑结构为依据,假设导航页面为每个章节的入口,章节中的知识点(或者说每个小节)以教学进度的安排为依据从左向右依次排列为导航页面的子页面(也即内容页面)以及各小节内容对应的测试页面和测试页面(二者为综合页面),那么基于内容的过滤可以将当前页面节点的父节点、当前节点的邻近左右兄弟节点以及父节点的父节点选择组织起来形成当前的推荐序列,以引导用户进行学习内容的进度调整,如果学习作业和测试反馈信息较好的话则进行本章节的深入学习优先推荐其右兄弟节点,否则则进入当前页面知识点的基础页面进行学习,推荐所欠缺知识所关联的左兄弟节点。基于内容的过滤推荐技术算法比较简单,易于实现,但是这种过滤推荐技术是基于用户的已知兴趣特征与Web页面的特征相似度来形成推荐列表,推荐的只是用户感兴趣的Web页面,而无法有效拓宽用户的浏览兴趣面。
3.2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
传统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又称为合作过滤或者社会过滤,它是基于如下假设:
1) 用户是独立可分的[3];
2) 用户对页面的浏览时间等信息隐含着用户的浏览兴趣所在;
3) 如果一些用户对一些项目的评分较相似,则他们对其它项目的评分也比较相似。
协作过滤分析的是“用户―用户”的关系,根据用户―资源评分矩阵进行用户相似性的比较,找出目标用户的若干最近邻居(也即与目标用户对资源兴趣度相似的用户),查找出最近邻居兴趣度量数据为实数、数据较大并且目标用户近期没有浏览过的项目作为目标项目,然后根据最近邻居对目标项目的评分还预测目标用户对目标项目的评分,从而将评分较高的若干项组成推荐序列,对目标用户产生推荐。
目标用户的最近邻居可以用过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选择其中相似度最高的若干项作为目标用户的最近邻居。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两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余弦相似性和相关相似性。
1) 余弦相似性
用户评分看作是N为项目空间上的向量。假设用户a和用户b在N维项目空间上的兴趣度分别表示为向量a和b,则用户a和b之间的相似性计算方法为:
(1)
式中分子为两个两个向量的内积,分母为两个向量模的乘积,以此计算出两个向量的余弦,夹角越小则相似度越高。
这种算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之间存在着的平均兴趣度的整体数值以及智能水平的差别,而只能差别通常不只表现于用户对某一个页面的阅读速度,而是影响到所有的页面的阅读速度,因此,这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相似度是有着一些偏差的。
2) 相关相似性
为了避免余弦相似性计算中由于用户的兴趣度量值的平均水平或者智能水平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将用户对页面的平均兴趣度作为一个参考值,在计算过程中通过减去用户的平均兴趣度来改善余弦相似性计算中所涉及的问题。假设用户a和用户b共同评分的项目集合为Iab表示,Ra和Rb分别表示用户a和用户b所共同评分页面的平均评分,Ia和Ib分别表示用户a和b的评分向量,则两个用户的相关相似性计算(也即两个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计算)公式表达如下:
(2)
传统的协同过滤技术面临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数据的高稀疏性。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用户和项目的数目急剧增加,用户的评分数据也就相对比较少,譬如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系统中,用户的评分项目一般不会超过资源项目总数的1%[4]。这些就容易导致用户评分数据的极端稀疏。用户评分数据的极端稀疏会导致用户之间交叉评分的的项目会很少,这样用传统的相关相似性计算方法很难成功地计算出最近邻居集,从而直接影响信息推荐的推荐质量。
2) 算法的可扩展性。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以及运行,用户和项目数据不断增加,导致系统地计算量不断增加,使得算法无法满足推荐适时性的要求;
3) ”冷启动”问题。这实际是数据稀疏性得一种形式,是在系统运行初期或者一个项目首次出现时,因为没有用户对它做评价,所以单纯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无法对它进行预测评分和推荐。
结合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应用以及数据环境特征对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可以作出以下改进:
首先,为了系统的“冷启动”问题,个性化学习系统中要求用户进行注册,同时要求用户在系统使用初期以及新项目出现初期要求用户首先注册成为站点的用户,系统为每一个注册用户分配一个标识号userID,并且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或者新的项目出现时要求用户进行资源兴趣度的选择,一般可以将兴趣度界定一定的阈值,用户可以在阈值数据范围内选择一个可选数据,如果用户选择的兴趣度初始值比较高,则用户越对这些项目兴趣度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这个方法在第四章中用户的兴趣度量中已经说明,并且以此建立初始的以整数标注的用户―资源评分矩阵R(M×N)。
其次,为了解决数据的高稀疏性问题,在个性化学习系统中考虑到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网站的组织中所有的页面并不是独立的,首先是遵循于各章节的,为了解决用户―资源评分矩阵中数据的高稀疏性,我们将不再以页面为单位进行兴趣度量,而是以章节为独立的项目对用户进行兴趣度量,以此建立用户―章节兴趣度矩阵,从而提高用户之间的共同评分项目数量,使得用户的相关相似度计算结果相对合适。
最后,为了解决算法的可扩展性问题,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提出了首先通过离线处理对基于用户―章节兴趣度矩阵对用户进行聚类,聚类处理时在本系统中采用K-means算法进行用户聚类,将用户分为若干个簇,在同一簇内用户的浏览兴趣尽可能相似,在不同簇之间用户的浏览兴趣尽可能不一致;然后通过在线实时处理在各个簇内进行用户相关相似性的计算,选择若干相似度最高的用户作为目标用户的最近邻居,这样可以缩小目标用户最近邻居的查找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算法的可扩展性。
3.3 推荐集合并
个性化信息推荐内容包括基于内容的过滤算法形成的推荐序列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形成的推荐序列,前者有利于引导用户遵循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学习,后者有利于用户学习兴趣空间的拓展,因此学习系统中应该对两方面的推荐结果进行合并。合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首先寻找两个推荐序列的交叉项,对于这些交叉项进行优先推荐;
2) 对于两个序列中没有交叉出现的项目,遵循知识点结构编排优先原则进行推荐序列的组织,也即基于内容的过滤推荐序列优先原则进行非交叉项目的推荐。
3) 两个推荐序列的结合既互相补充又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在项目推荐中既强调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同时也有利于用户教学兴趣的及时拓展,大大增加了推荐效果。
4 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立足于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的运行环境,介绍了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分析了算法局限性及主要解决方法。以此为依据,结合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在用户以及内容结构等各方面特征对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改进,分析了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局限性,结合系统应用实际对用户―资源矩阵数据稀疏性和算法可扩展性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信息的推荐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良浩,王国胤.基于协作过滤的个性化服务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4):983-986.
[2] 于满泉,许洪波,赵章界,等.基于内容的个性化信息过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5,31(12):78-80.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工作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23-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兴起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且在众多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也如火如荼地开展[3,4]。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应用效果低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自然亲切的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做到高效,又使教学从中独立,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是摆在高职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播方法都已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点对面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探索一批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符合主导知识传播方法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学习自主化、多元化,抓住学生喜爱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萃取技术项目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
在该项目教学中,萃取原理及设备为教学重点,萃取塔操作为教学难点。因该内容面临的是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导致知识内容抽象,教学操作难度大,教学效果难监测。因此,本文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和集成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萃取产品为载体,依托世界大学城进行化工仿真空间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培养工程技术观念与实践技能训练无缝结合。
二、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用化工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通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此理念与思路的指引下,将六课时的教学活动依次设计为:资讯(课前)、计划(课前)、决策(3课时)、实施(2课时)、检查(0.25课时)、评估(0.25课时)、拓展(0.5课时)。
(一)资讯环节
针对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联合开发了集授课、资料查询与下载、在线交流、课程考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完全自主学习的情景式“化工仿真教室”。课前,组织学生进入该仿真教室,悠扬的背景音乐响起,一座知识的高楼拔地而起,其每一层楼对应该课程的一个教学模块。点击进入到萃取模块界面,每扇门对应一个学习任务,开启大门便可进入到图、音、文、视、动并茂的知识预习,遇到疑难点可进入图书馆进行资料检索或记录笔记。因该软件独特的角色扮演性、高度的趣味性及适当的挑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项目需求分析环节
教师布置任务:分小组完成《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工艺设计方案,并提交到世界大学城的个人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小组方案,并与学生探讨完善方案,初步得出完成该工艺需要依次完成的以下任务:①确定回收方法;②选用适宜的萃取剂;③反应溶液中回收对甲苯磺酸的操作流程;④选择萃取设备;⑤计算萃取剂用量;⑥萃取塔的操作。在对不同方案的讨论完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
(三)新知识学习环节
教师充分利用“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联系具体任务,重点解答“任务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基础”,并确定项目方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运用萃取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空间在线播放典型的萃取设备flash。将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萃取设备的结构及操作流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为了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并掌握萃取单元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进行《填料萃取塔仿真项目》的操作。在该项目下有实验装置、仪表、组分分析、数据处理、思考题五个界面,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提示先打开总电源开关,再打开重相加料阀加料,并可实时检查操作步骤查看成绩。这样,在网络仿真机上学生能够反复进行开车、停车训练,获得了充分而又安全的动手机会。该软件通过对工艺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利用二维和三维的动画技术对设备的内部结构、物料流动状况和作用原理等进行形象的描绘。它具有较强交互性和网络实时传输性,提供快门设定、工况冻结、成绩评定、事故设置、报警记录等各项功能,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四)项目实施环节
教师远程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按《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项目方案实施(同时播放催化剂萃取控制单元仿真项目视频)。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的提示,按灌水―启动换热器―引反应液―引萃取剂―放萃取液―调至平衡步骤,即自主的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冷态开车。每个小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必要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优化实施方案,这使学生不进入工厂就能实际了解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操作过程,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化工仿真实施方案时,教师查看学生项目实施的进度及效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程协助。
(五)项目检查与交流环节
项目实施结束,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进行自检,也可与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通过平台进行在线讨论。
(六)评价与总结环节
学生展示项目方案,陈述设计思路,质疑、答疑。结合点评,完善设计作品。教师总评,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总结学生在任务实施整个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效果反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二是强化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通过在各个环节中的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三是促进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我修正学习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解决了现有学习资源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使资源呈现立体化、形象化、碎片化、多元化,增强资源应用的吸引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能使有效时间内传输最大量的信息,有利于环境的创设。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校外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交流。
四、结语
以项目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学生、同行人士、企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但是如何将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时刊,2009,(10):75-7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