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时间:2022-02-26 11:02:09

导语: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数学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同班学生在年龄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异不大,但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又存在着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认真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成效不错的教学经验,简单说就是在三个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如下。

一、口算训练

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中学以及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无论是计算题、应用题还是几何题都离不开计算。而计算的基础是以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这两项基本口算内容为主的。为了使学生的口算做到准确、迅速,我不仅教给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还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比如,用开火车的形式比一比哪组口算的速度快,大家同做一组题,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能力,这时我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每分钟优生不低于35题,中等生不低于25题,较差的学生不低于18题,对练习认真、方法灵活,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及时奖励。这种训练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四则运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为此,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都基本做到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时以中等生水平来考虑教法或学法;上课时难度大的问题提问优生,较简单的问题提问中差生;布置作业时,把学生分为A、B两大组。基础题A、B两组都做,发散性的题和变式题A组同学做,B组的同学争取做,个别差生基本题中稍难的题也可以不做,力争把会做的题做正确。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尽量巡查差生,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弄清似懂非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和布置作业时因材施教,能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单元、期中、期末复习

每个单元结束或期中、期末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复习中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做练习,教师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讲解,很难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我在复习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复习。

第一,对所学的基础题进行系统复习,然后再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及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夫果园栽橘树200棵作为“花心”,学生补充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花瓣”,比比看谁的花开得美,开得大。学生对这项竞赛活动很感兴趣,他们个个开动脑筋,补充出不同形式的多道应用题。与此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第二,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类指导。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的同学,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让他们到室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解答。这样,同学之间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课堂上发言缺乏逻辑性的同学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知识掌握较差的同学,集中在教室里由老师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这样做使这部分学生思维比平时听讲更集中,效果也更好。

总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他们之间的差异出发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因材施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只有在这样才能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静波.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J].祖国(教育版),2014(06): 95―96.

[2]孙桂萍.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因材施教[J].好家长,2014(29).

第2篇

1999年6月,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作出了重要决策,在我国实行三级课程体制,即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标准,改变基础教育中长期以来单纯由政府规定统一课程 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教育改革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育行政官员的重视。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了对于 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围绕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产生了一批校本课程教学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的学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抓好农村教育这一块阵地,更应引起我们农村学校的关注和关心。随着地方和学校在课程自限上的增加,我们认为,农村学校,已有条件,也有必 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更应借此机遇,努力研究一些适合本地区、本校开展的富有地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社会生活等特点的校本课程。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农村实际的学校美术教学路子,切切实实把农村地区的美术教学抓好。如果我们 失去了农村美术教学这块阵地,也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不光是发达地区的专利,对相对落后的农村美术教学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在使用了湖南版美术教材后,深受启发,尤其感觉到湖南版美术教材在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方面的美术教育思想,符合教育的规律,教学内容新、趣味性强,可操作性高,深受教师和孩子们的喜欢。我校积极对当前农村小学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湖南版美术教材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一些适合农村学校开展的美术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思路,本文以我校研究思路和几例个案,对农村小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作一些探讨。力求使湘版美术教材更有效地融入地方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一、以人为本

湖南美术教材首先应该是考虑的人的问题,即教师和学生。而山村教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大。如果不依据教师和学人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那这样的教育教学也是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美术课程要充满活力,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则更应根据教师的特点、长处和学生情况进行。因此我们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手工编织方面非常有研究的老师,可以在手工编织上对校本课程作一些探索,工艺制作上比较强的教师,也 可以朝工艺制作方面探索,这样的课程探索会让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主动性和动力。如我校一名美术教师手工编织能力很强,她编的小动物、蝈蝈笼、如意结等装饰品既精美又小巧,非常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孩子们也常缠着她要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一起,结合她自身的优势和“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一节《有趣的草编》课,让孩子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稻草、麦草、棕叶,这位老师也认真准备了教案,编织了很多制作容易、漂亮的小动物,一堂课下来,效果出奇的好。老师应该是有一种课程是“属于”她的感受吧,讲得兴致高昂,格外精彩。现场示范制作的小动物把学生们逗得眼馋极了,孩子们也学得认真、有趣,下课了一直到老师走出教室,孩子们还围着老师,问下节课什么时候上。显然这样的课孩子们非常喜欢,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是生动有趣、有生命力的一堂课。但这样的课程脱离了这位巧手编织的老师,也是不成的。

二、以校为本

不同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都不一样。其中尤其以农村学校,差异甚大。有的学校在深山密林、有的在广阔的田园旁、有的在青石板的老街上,虽然物质文明的贫乏是共通的,但农村学校也有其“富有”的一面,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的发掘 ,如上所说的森林、田园、青石板老街等等本土资源,都是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极好题材。我校所属的一所乡村小学,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相当落后,倘若要让这所学校去执行教材上的水粉画,立体的楼房制作之类的教学,恐怕是空谈了。但这所学校因在大山深处,每遇山洪冲到山谷中的枯树根相当的多,而且因为当地产煤,这些树根也很少有人去收集,弃之可惜,该校的美术教师也喜欢做根艺,结合这些情况,开展了根艺教学,将课本中不适宜开展的美术课程替换为根艺课,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将一个个无用的枯根变成了天上飞的鹤,地上的动物、人物……件件作品形态优美,神形兼备,可爱极了,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山野气息。看了作品,如果告诉你是孩子们做的你也许会不相信,至今孩子们已制作出了上百件作品,根艺教学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许多孩子已经爱上了老师的根艺课 ,他们在老师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了美。 三、走进生活

校本课程应贴进农村生活,法国着名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农村十分丰富的劳动生活、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非常好的美术题材。如庄稼成熟的季 节,可以对美丽的景色、丰收的场面等题材进行美术教学。对从小生长、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我们开展了的《种子粘贴》课,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自己家里的玉米、豆类,选择喜欢的种子进行粘贴美丽的乡村景色,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粘贴出了许多同他们自己生活相联系,又独具特色的种子贴画作品。其中《摸鱼》、《放牛》、《群猴》等具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参加重庆市千名儿童现场绘画大赛还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走近社会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在这一方面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尤其薄弱。脱离社会生活的教学,是使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万盛区是重庆新兴的旅游城市,石林也是当地农村孩子们熟悉的地方。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将美术教材里的选修课《邮票设计》改为《家乡美丽的石林》,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热爱石林的感情。他们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叹的,有的是设计石林的标志,要让游人一看就忘不了,有的设计出了石扇形的扇子,让游人扇风的时候想到石林, 有的设计出了会说话的石头,人站在石头前它就会自动向游人作自我介绍。孩子们许多关于石林的美术作品顺2002年石林踩山会上展览时,受到了众多游客的赞赏鼓励,多幅作品在各 级报刊上发表。

五、走进大自然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的确农村学校自然方面的物质比众多的城市学校更具有优势,农村有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各种植物的叶、植、果实、根、皮是取之不尽的,只要有 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农家柴禾堆里的各种桔杆都是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好材料,这些材料学生们易于收集,更重要的是大多是不需 要花一分钱的(这一点在农村尤为重要)。如我们开设的《美丽的松果龙》一课就是学生在树林里拾的松果片来制作龙的鳞甲,松林皮做龙的头,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孩子们很是 喜爱。根据这些丰富的资源,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的选择,开展了诸如《美丽的桔杆橡框》、《卵石画》、《树叶贴画》、《可爱的小树枝》等校本课程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大 量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事实证明,依托农村丰富自然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是非常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学深受农村学生们的欢迎。

我校在使用湖南版美术教材中,结合校本课程教学的研究,农村孩子和山村教师加强了对美术教学的认识。美术学科的吸引力增强了,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 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对我校及我校所属边远村校的美术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实验教师美术专业及教学业务水平明显强强。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农村特色,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实践证明,我校在使用湖南版美术教材中,深刻领会湖南版美术教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方面的美术教育思想,结合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它有利于契合各地区、各校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研究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1.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2.建立一套关于校课程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设有管理评价,就有可能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校本课程会缺少成效与活力,甚至比没有校本课程更差。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1)对学校自身状况及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做出全面分析。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校本课程的内容。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一、前言

估算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及测量中,因为无法准确计算或是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与生活中,估算是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一种有效的策略。作为有效且重要的数学思想与计算方法,近年来,估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数学新课标也明确强调了“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同时还指出了“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的教学策略。

二、巧妙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授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这样能帮助学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估算,什么时候进行估算最好,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意义。例如:在教授数学加法估算的内容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小明过生日时,一家人去饭店庆祝,爸爸点了这样几道菜:干煸鳊鱼38元,锅包肉31元,肉丝扒娃娃菜19元,发菜满天星12元,千叶豆腐丝11元,清水大虾41元。请问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对于这个教学情境,很多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也会很容易理解。而且笔者在题目中设有6个数量,精确计算的话会浪费一定的时间,而运用估算就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三、传授学生估算的技巧

在传统的教学中,估算只是选学的内容,而且在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既少又分散,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估算在新教材中成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估算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估算的技巧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用凑整法进行估算

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估算方法,也是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确把数量转变为最接近的整数,然后进行运算即可。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时,教材里有道例题:西瓜每箱48元,张大叔带了200元钱,买4箱西瓜够不够?对于这道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看做,4×50=200,而48<50。因此,4×48<200,因此就可以得出答案,200元钱可以买4箱西瓜。

2、依据运算的性质进行估算

在混合运算的估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运算的性质进行估算。如判断题:是否正确?根据运算性质中“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要小”,我们就可以判定这道题的结果是错误的。

3、根据尾数进行估算

在连加或连减运算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尾数进行估算。例如:135-45-28=58。像这道题,学生们只要计算个位数:5-5=0,10-8=2,就可以马上判断出得数是错误的。

4、依据生活经验进行估算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新课标编纂的教材,在内容方面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估算。例如:制作小红花,甲同学2个小时可以独立完成,乙同学3个小时才能做完,那么甲乙两名同学一起制作需几个小时?根据生活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个人一起制作需要的时间一定会比一个人单独制作花费的时间要少。如果计算出来的结果比甲同学要多,甚至比乙同学要多,那么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授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的算法。同时了解其他同学的算法,这样能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法、减法估算”的内容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例题:爸爸妈妈带着明明去参观海洋馆,门票价格大人36元,儿童18元,请问爸爸拿出100元钱买三张门票够吗?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们讨论了五种估算方法:第一,将成人票当作40元,40+40=80(元),80+18=98(元),98<100;第二,将成人门票当做40,儿童门票看做20,40+40+20=100(元);第三,将36元看做35元,35+35=70(元),70+18=88(元),88<100;第四,将成人门票当做40,100元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20元,20>18;第五,将36元看做35元,买完两张成人票后,大约剩下30元,30>18。

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2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虽然新课标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该学科又不是高考必考科目,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形成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利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以精彩的主题、幽默的语言、社会上的奇闻怪事和信息技术内容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创设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多想一想,不要对学生说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教师提出建议就行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保持快乐向上的思维状态,进而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始终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但使教师精神亢奋,还会使学生的思路保持清晰状态。

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教师就应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尖子”生应扩大知识点的宽度和难度;对于“学困生”进行鼓励引导,给他们吃“偏饭”;对于“中等”学生,要求对所讲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把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三、重视评价反馈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有的学生课前不积极探究,导致课堂效果差,有的个别组表现不积极或组内成员间发展不均衡等。为此,我意识到要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优化学生评价方式。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形成。

1、我对小组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这两项成绩的综合,这样可以激励小组长每次预习时都能顾及每位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收效。

2、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对小组活动过程的观察和小组的学习报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3、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长期综合发展,除课堂评价外,我还全方位地对小组进行跟踪评价,包括课后自主学习评价、过关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小组竞赛等。

四、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该不断的充电。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到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注意自身的礼仪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自如的驾御教学过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主导,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与导学案结合利用,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课堂和课下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给学生设计的任务要宽泛,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详细的讲解,教师不知的问题也不要敷衍,应正面给予回答,不知就告诉学生不知;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多辅导、多鼓励、多帮助。

五、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对课标进行通读理解,然后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教学设计应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本学校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第5篇

关键词:用教材教;二次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55-1

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承载着编者的课程理念。它以简练的语言、典型的画面将数学教育理念蕴含其中。受空间的限制,教材呈现更多的是知识的结构、思维的结果,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被压缩,数学思想、方法难以体现。同时相对稳定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与相对不稳定的教育情、情境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作为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就必须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善于根据本班、本课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科学解压文本内容

1.例题呈现层次化。受篇幅等因素的限制,教材例题的呈现只能定格在思维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知识点的生长点、形成过程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连接点就要靠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将其生动的演绎出来。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中,例题的主题图下面直接呈现了填好“项目”“只数”的半成品统计表。这其中“分类”这一重要过程就被压缩了。而“分类”是学生整理信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只把例题作为填空题来完成,那它的价值就丧失大半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为例题统计表呈现顺序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计:1.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自己收集数据,尝试用不同标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完成统计表中“项目”一栏;2.让学生说说每个项目的动物只数,问:写只数时每次都要写单位名称很麻烦怎么办?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只数”一栏;3.问:如果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怎么办?引导完成统计表中“合计”一栏。“过程比方法更重要”。这样三个层次下来,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对于数据的分类、表中每一栏的意义一清二楚。

2.材料排列逻辑化。教材中学习材料的呈现整体上都遵循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注重向学生提供鲜活、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材料的收集、整理、比较中探究隐藏其中的数学规律。但有些材料的呈现和排列缺乏逻辑性,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探究过程遭遇了障碍。例如,在《梯形面积》一课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观察例题表格数据,探究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意外地出现了困难,后来我们在第二节课上重新设计了例题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原先的困难迎刃而解。

3.学习深度适切化。教材是面对较大区域内学生的,是相对稳定的。而不同区域、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以及认知经验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针对本班的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认知需求,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恰当的处理。

二、活动再造“数学味”情境

苏教版教材秉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情境的运用在发挥“激趣”这一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探究元素,使情境更具“数学味”。以下是笔者的一次尝试。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

原教材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教室生活环境切入,通过观察、触摸黑板、课本、桌面等感受面积,但对于“平面”这一概念并未涉及。

改造后的情境为一个现场的数学活动:课前准备一个土豆,先让孩子们摸一摸土豆的表面说出感受(凹凸不平的、弯曲的面)。然后把土豆切开,让学生再摸一摸切开的面,并说说与之前摸的土豆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切开的面是平的,平面)。

“切土豆”这一活动通过体验感知物体的表面与剖开的切面的异同,再转向研究平面,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平面”这一概念的起源,让学生在亲历还原知识场景的过程中得以吸收诸多信息。这里体验活动的设计其实是对“平面”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使学习情境充满浓郁的“数学味”。

三、显性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材中蕴含的是隐而不彰的,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地运用、开发学习材料,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是笔者看到的一位老师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安排的精彩一幕。

新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安排的最后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圆。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部分截图如下:

动画演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圆”的过程,向学生渗透了“圆是n边形演变形成的曲线图形”、“圆是由无数个点围成的封闭图形”等这一数学极限思想。“极限”这一抽象的思想以具象的方式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变幻莫测的、奇特的数学之美。

第6篇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感情,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针对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28%)B没有(占63%)C不明白什么意思(占20%)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A重要(占90%)B不重要(占3%)C不知道(占8%)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A能(占2l%)B不能(占22%)C有时能有时不会旨(占56%)

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3展开与折叠”,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A增加了(占74%)B减少了(占1%)C不增加也不减少(占25%)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A有很大帮助(占80%)B有一点点帮助(占18%)C跟原来一样(占2%)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探究(探索、研究)无关,因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在我们的数学新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的小课题,学生在完成小课题时,往往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在内容上要突出应用性和探索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情境,让学生试着发现、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组织学生自己探索。选材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小课题的研究内容应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小课题。例如:

3.1 查有关数据,比较坐公共汽车与坐出租车的优劣。

3.2 调查了解某项自己常用的食品(比如有色膨化食品)的成分,并估计它对身体的影响;

3.3 在正方体A点有一群蚂蚁,B点处有一块蜜糖,试问每只蚂蚁都按不同的路线往蜜糖B处爬行,试问哪只蚂蚁能够最先吃到蜜糖,请画出它的路线。

I、你能选择不同的几何模型设计几道相似的数学问题吗?并且做出解答;Ⅱ、你能不能得到这一类问题的解答规律吗?

第7篇

一、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教学素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是设法用好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科学使用教材。事实上,教材的编写是第一次创造,但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教学看作是传授固化的知识,教师使用教材时应进行第二次创造,也就是有创意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摒弃过去那种“教学即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繁、难、杂、偏的计算和应用题,广大教师必须遵循这一改革趋势,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对于新增内容的处理,要淡化理论,注重知识应用,注意教材内容的延伸和发展,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增加对世界优秀文化和科技前沿发展动态的介绍。

新教材倡导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模式,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标、新教材的精髓所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不一定就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基础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和兴趣等才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二、整合教材与信息技术

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利用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运用多媒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而生动活泼,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相遇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单一而欠系统性,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难以理解,我们便可以运用计算机上的移动画面模拟出两人相对行走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分析综合,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再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机渗透一些数学发明的故事及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由于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教师可以从课堂的说教和高工作量中适当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拓展补充学习材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使用教材前要反复琢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变解法单一、看似“简单”的例题为自我构建题,即让学生对面临的问题,自己收集数据、选择条件、补充信息,完成与书中相似的例题。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人才

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快速认识世界,能够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美,能够助力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只是实施美术教育,不注重方法就能达到美术教育目的吗?其实,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法,注重实施策略,才能激 “活”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才会更加好、更为主动地学习。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美术教师喜欢以情境作为导入。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法确实是良好的导入方法。但是,新课改下,美术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例如,以学习小学美术“画水果”这一课为例。首先,我以水果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导入新课学习。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我准备好各类水果,如香蕉、苹果、雪梨、西瓜、桃子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看到这些水果后,都被吸引住了。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你们仔细看一下这些水果的颜色。

生1:老师,苹果是红色的,夏天也有青色的苹果。

生2:香蕉是黄色的。

生3:西瓜皮是绿色的,西瓜里边是红色的。

师:非常棒。水果色彩缤纷,颜色不一,那同学们想不想创作出个性作品呢?(提醒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创作出自己的水果作品)。

生:(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在以上案例中,美术教师以实物创设情境,然后进行对话深入导入,点燃学生兴趣。利用实物,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课堂教法是多样的。虽然很多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者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展开欣赏教学,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很一般。针对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改进课堂教法,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1)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用彩墨画鸟”这一课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出示各种漂亮的鸟,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次,出示大师作品和小朋友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美术教师以图片刺激学生视觉器官,引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有学生欣赏图片后提出:画家是怎么能把这些鸟画得这么生动呢?此时,教师以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在学习小学美术“大师画我也画”这一课时,我把画家毕加索的故事制作成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毕加索,从而喜欢上毕加索的作品,刺激学生深入学习。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等动画观看完毕后,我请学生上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毕加索作品,或者毕加索作品风格(尊重学生想法,让学生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然后点击相关网页,进行学习。这种尊重学生想法,与学生进行主动互动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愈加强烈。当然,美术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2)改进美术欣赏教学,激活美术课堂教学。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为:教师展示作品――教师讲解作品――学生被动听。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新课改下,美术教师应改进欣赏教学。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画家凡高”这一课时,我对欣赏教学进行了改进。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凡高的作品《星月夜》,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凡高的绘画带给我们的思考与震撼。等欣赏完毕,不再是教师讲解作品,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如下:① 凡高是怎么用笔触来描绘夜空中奇特的景象的?② 凡高运用这样的笔触,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③请你说说,自己幻想中的夜空是怎么样的?你能用画笔勾勒出来吗?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思路为:欣赏图片――设计问题――提出见解,这样的思路与传统欣赏教学有所不同,更突出了学生的作用。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探讨,了解凡高的绘画作品风格,深入学习了美术知识。

三、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理论知识是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后,教师应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会逐渐提高。例如,在学习“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标志设计技巧后,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枚标志,让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在学习了“学画农民画”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用画笔画出农民画,要求学生运用装饰线、装饰色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学习“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细心观察植物,再进行创作。等学生创作完这些作品,教师还可以展开“小型展览会”,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欣赏、认可,以刺激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并得到更为独特的体验。

总之,新课改下,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引活。因此,在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绘画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静.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创设有利于猜想的教学情境。只有教师、学生处于相等的地位时,才能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师则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明晰模糊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如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等,为学生的猜想、探究提供思维的载体,然后创设情境:“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用绳子量出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我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跳跃性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二、把握生成,创造学生猜想的空间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握不经意生成的教学资源或教学契机,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就会呈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教学“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例子:“2.953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它的近似数应该为多少?”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生1:应该为3.00。

生2:不是3,是2.95。

生3:应该是3.10。

……

我的教学思路是想通过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发生迁移思考,进而掌握关于如何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使我认识到:如果打断学生当前的争辩,仍然按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实施教学,显然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时空,让学生踊跃发言,谈谈自己具体的猜想过程:“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

生4:由于2.953与3接近,按照对小数保留两位的要求,遵循小数的性质,所以得出2.953约等于3.00的结论。

生5:按照要求对2.953保留两位小数,我觉得首先要看一下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数字,千分位上的数字是3,不足5,要舍去,所以2.953≈2.95。

生6:因为2.953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再看十分位与百分位上的数字,均超过5,所以需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得出2.953的相似数是3.10。

(学生发言完毕后,我让学生联系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过程展开思考、讨论,判断到底哪种猜想过程是正确的)

生7:为什么要把相关小数先看成整数,再保留两位小数呢?

生8:通过四舍五入这种方法求整数近似数,首先需要掌握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是什么值;其次,对保留两位小数的求近似数,要明白看第几位上的数。

……

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对如何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逐渐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具体方法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首先要掌握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具体是什么数值,然后遵照四舍五入的原则求出具体值。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想法充分尊重,没有僵化地依照预设的教学计划打断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错误想法也没有责怪,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猜想空间,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创造机会。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民主、平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进行猜想,对所学知识越来越理解。

三、情感驱动,诱发学生猜想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巧妙地融入非智力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知识与情感相生相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诱发学生的大胆猜想。

例如,教学“比长短、高矮”一课时,我没有根据教材安排由主题图引入,而是直接将一支铅笔藏在背后,提问:“我的铅笔是长还是短?”学生一脸茫然,我激励他们猜想:“大家能否猜猜看?”看似幼稚的问题,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有趣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抢着猜测铅笔的长短。其中,有学生说:“不知道,因为没有比较。”我又提问:“猜一猜,我的铅笔和你的比较,谁长谁短?”学生马上争着来和我的铅笔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掌握了比较长短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猜测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诱发了学生猜想的动力,使他们争做学习的主人。

四、允许出错,培养学生猜想的勇气

课堂是个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错误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敢于出错的勇气。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课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展开画三角形的高及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复习。

师: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是本堂课的主要任务。

师:请大家思考,三角形的面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生1:三角形面积跟三角形的边存在关系。

生2:三角形面积跟三角形的形状存在关系。

生3:三角形面积同三角形的高与底存在关系。

生4:三角形面积同三角形的底以及底边上的高存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