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26
导语:在中国通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0 地理科学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639 地理空间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024 地球化学
E142 地球科学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300 地球学报
E549 地球与环境
V031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E357 地学前缘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质
E118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E143 地震学报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质科技情报
E139 地质科学
E026 地质力学学报
E009 地质论评
E127 地质通报
E010 地质学报
E151 地质与勘探
E525 地质与资源
E132 地质找矿论丛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E301 第四纪研究
R007 电波科学学报
R673 电测与仪表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H019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 浙江医学
G479 浙江预防医学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N086 真空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 真空与低温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N030 振动与冲击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 职业与健康
H577 植物保护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07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 植物检疫
F008 植物科学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3 植物学报
F050 植物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 制冷学报
U640 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C034 质谱学报
S052 智能系统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 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50 中国病案
G769 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 中国材料进展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N830 中国测试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 中国稻米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 中国地震
E654 中国地质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 中国电力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H891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G103 中国骨伤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 C099 中国光学
G63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 中国果树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X039 中国航海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417 中国护理管理
摘要: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82-06
手机被人们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手机以惊人的速度普及,手机的功能逐步增多,它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工具了,手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思维,并营建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其中,空前普及的手机短信给人们带来了表达节日心声和感恩祝福的新功能,其在中国节庆传播中的作用十分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节庆传播的传统景观,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传统节庆文化的现代传播意义
“新年到,龙跳耀,家家户户齐热闹;辞旧岁,迎新春,鞭炮声声喜相随。祝愿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精气爽,事业步步稳步升,国泰民安日子甜!”这是一条2012年春节流行的短信。这条短信,可以说很准确也很精炼地概括了中国春节的节日特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春节期间,全国的手机拜年短信发送量突破了300亿条。而此前,2011年为近300亿条,2010年为230亿条,2009年为180亿条〔1〕。由此可见,用手机短信祝贺节日在人们的媒体运用中呈现出爆炸性增长,逐渐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传播时尚成为传播主流,“手机春节,短信过年”,是当今中国人过年过节特别是元旦和春节的一大景观。
从2008年开始,我国正式把清明、端午、中秋这几大民族传统节日从民俗节日上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民俗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元旦、春节、清明、端午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从大众心理需要来看,民族文化深厚、民族情感激荡的传统节日体现了其巨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受众满足效果;从现代传播内容来看,用传统节日来进行文化传播是任何形式的传播媒介活动的常态,古今都如此。与其它文化形态相比,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几乎是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的,而且诉诸于人的情感世界,让人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只有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鲜活灵动并源远流长。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2〕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致遵循和共同享用的一整套文化符号系统。被称为“中国的狂欢节”的春节,是节日文化广泛性和群众性最典型的代表,同时凸显出中华民族的节日诉求和文化特质。清明节的郊游踏青、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月夜赏月、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都广泛存在于中华各民族和不同区域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其文化传播活动在全国都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的相同是节日文化广泛性和群众性的一大体现,它们囊括了节日文化的一切传统与现实形态。几千年来,许多节日生活内容和活动方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众思想情感的积淀,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追求,甚至成为中华各族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对于节日文化的仪式化和世俗化体验、节庆的循环周期与天象的统一对称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精神、以儒学政治为核心的中庸和谐意识和节日政治化、贵人伦重亲情的大团圆内容和人际关系偏向、强调集体观念、讲究道德秩序的价值取向、以道制欲、以乐为教的娱乐规范等,都是从历史到现实、从时间到空间广泛存在于传统节日中,并且是决定中华民族文化生活、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
虽然传统节庆表现出自己的稳定性特征,但它们却是随着时代与传播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传统节庆在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上的发展体现为:在内容上,每朝每代“过春节”的文化内容都被统治者所规定,融入了当朝当代统治者的要求和规范,其节日文化主题表现了一定的且又是每个时代不同的政治内容和意识形态,在传播内容上也不断变化。在形式上,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过节形式和过节手段不断更新,所以,人们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形式和手段也在日新月异。这恰如王安石在一首歌唱春节庆祝活动的诗中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发展与变化的显著方面。现代人们过春节就不仅仅只有玩狮舞龙观灯放爆竹这些“旧符”了,还随着时代推出了一些富有高科技特点的新的文化活动方式的“新桃”。比如2008年的清明节,网上追忆亲人和献花留言等就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新潮流。同样,一些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节庆活动形式,如唱卡拉OK、汽车旅游、看电影电视、打电子游戏、发手机短信、送网络歌曲等等都正在普及。显然,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不仅能给现代人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而且还具有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甚至情绪表达和压力释放的功能,因此,对于手机传播媒介而言,宣传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注重在文化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的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加以引导、促进和保证,给人们的节日文化活动提供阵地,就应该是其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责。
二、手机短信强化和拓展了节庆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进化为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近年来中国成为短信发送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至2011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手机即时通信是渗透率最高的手机应用,在2011年其使用率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比增幅达15.4个百分点。在这其中,中国传统节庆的短信发送量是增长最快的。随着3G和智能手机在消费者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手机拜年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现代化,手机短信已经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祝福方式而成为现代社会节日祝福的主要方式。在新媒体中,手机短信的普及大大强化了传统节庆的传播内容,也拓展和丰富了表达形式。
第一,手机短信以新技术加强了人们有关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每个民族在节日文化生活和节日文化心理中都有鲜明的时空意识。在中国人心中,节庆狂欢的时间意识是以自然节序中的岁时节日为基础的,中国人最大的娱乐狂欢是在季节性的春节和元宵节。可见,中国人过节的时间意识是“自然时间”,遵循了人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秩序的节日时间。而且,中国人节庆的“时间意识”正好契合节庆文化活动的“和谐之为美”的审美心理。在空间上,中国人一贯注重空阔乡野,节庆活动讲究空间关系上的“天人合一”,人伦和天然要融为一体,时间与空间不能分割。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空间中,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夏天有端午节、七夕节,秋天有中秋节、重阳节,冬天有除夕等。即使一些带有社会政治意义的节日,如“五一”、“国庆”等非古典传统性的节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也被中国人传统地“季节”化了,融入了中国人的“自然时间”意识和“宇宙空间”意识。时序谐调,天人合一,人伦和乐,被中国人视为节日文化的“最高境界”。“元宵的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礼尚往来,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3〕考察我国手机短信的传播高峰和时空走向,显然可以看到其传播都是以满足老百姓的岁时节日狂欢的亲情和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季节时序性和空间节奏感非常明显。每年的岁末除旧迎新、春节来临以及各种节庆日都是发挥手机短信传播功能的最好“黄金时间”和“无垠空间”。如我们常见的几则短信:
一笑忧愁跑,二笑烦恼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变老,五笑兴致高,六笑幸福绕,七笑快乐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乐逍遥,端午节快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墓前亲人念故人。清明时节天晴亮,短信亦可悼故人。
国庆巧遇中秋万家欢,人生适逢盛世精神爽。祝您节日愉快、合家团圆,与时俱进、心想事成。
以上短信中的时间观念非常突出。在中国,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手机短信有自己的“传播季”,主要传播时空就是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现在开始流行的“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等,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自然时间”及其影响下的“节庆”审美心理来进行短信传播。在节庆传播的内容方面,手机短信紧贴传统节日的“亲情友情”、“吉祥如意”心理,以“贺新春”、“喜相逢”、“春满人间”、“中秋月圆”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感、文辞、意蕴、祝福的短信,构成了传统节庆传播的文化风景线。
第二,手机短信以新方法加强了人们传统节日的节庆仪式。人类节日活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仪式化”。“菲斯科将‘仪式’定义为: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4〕“作家肖复兴指出: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5〕
在中国,尽管节日时间和节庆形式各不相同,但中国人创造共有意义和统一身份的活动的节日主题大都一致,基本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人间骨肉同此团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大团圆仪式”。这样的“大团圆仪式”明显是与中国人的岁时季节“周而复始”、“气象万千”的“自然时间”密不可分的。我们看到,遵循着自然时序的“回家”、“团圆”是中国大众传媒节日传播永恒的“仪式”和“主题”。比如,在常见的春节手机短信祝福和拜年中,海量的内容都是以“回家”和“团圆”作为主题的,形成了一个个“仪式”组合。
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祝福你:新年大吉,一如既往,二人同心,三口之家,四季欢唱,五福临门,六六顺意,七喜来财,八方鸿运,九九吉祥,十分美满!
月缺时我想你,月圆时我念你,无论月圆月缺,我的心如那恒古不变的月光默默的追随着你的每一次微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愿今夜的月光照亮您所有的梦想,衷心祝愿美梦成真!
新春快乐!吉祥如意!幸福康健!新的一年,心平气和,顺顺利利,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以上这些节庆祝福和拜年短信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团圆心理和回归意识”对人们审美心理结构和现代传播内容的重大影响,同时大大增加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仪式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第三,手机短信以新手段增添了人们传统节日的娱乐方式。在传播学视野中,传播具有四大功能,在其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传递功能之外,就是越来越重要的娱乐功能。传播的娱乐功能是现代传播多种功能中最显露、最有力、最大众化的功能。在当代社会,随着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的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喜爱娱乐,娱乐文化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节日中的手机短信。
祝你:兜儿里装满money,心情总是happy,每天都很sunny,快乐得象个baby,一生一世都那么lucky,新年快乐!
乐快心开旦元你祝就那 吗易容我心开你让了为 啊难真可一第个弄头年这 到收次一第是你计估式形这 套老样一人别和愿不就我
节日来了,我一直想对你说六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好过节!
我祝你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彩生活八面威风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里有缘万贯家财新年快乐!
祝新春快乐,捂着肚子乐,蒙着被子乐,流着鼻涕乐,对天哈哈乐,喝水咕咕乐,不想我也乐,想到我更乐,此时肯定乐,健康又快乐!
以上节庆短信语句幽默,诙谐,句式或中英语混杂,或用倒装语言,或语言连缀而形成一种特别的娱乐效果。特别是3G手机的使用,使手机在节日中除了传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时尚的照相功能外,更具有了MP3功能、录音笔功能和网络游戏功能和观看电视功能,基于首位的就是对人们节日娱乐需要的满足。作为移动通信和娱乐终端,手机正在成为一种强势节日娱乐手段,它在短信中还融合了文学故事、影视表演、动漫游戏等诸多功能,其新颖别致,机智有趣,大大地张扬了节日祝福语的通俗性、娱乐性、口头性和民间性,既幽默地表达和宣泄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各种情绪,又松弛了人们紧绷的神经,人们借助手机短信中的娱乐内容在节日中得到心灵放松和精神调节。
第四,手机短信给节日祝福和信息传递带来了许多新的形式,这些形式达到的效果是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手机短信和视频,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大量的节日祝福短信中,出现了语码混用,标点、数字、键盘符号等在短信文本中占据一定比重的现象。祝福短信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表形表情功能的不足,增添了语言情趣,使祝福短信具有了很多新颖别致的语言表达形式。
利用汉字与数字组合,或利用数学公式表达节日问候,在节庆短信中很常见。这类短信用数字谐音成义,既增加了短信的意义,又增加了娱乐效果:
新的1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10心10意的祝福。
摘2009颗星星照亮您的前程,种2009朵玫瑰陶醉您的心情,做2009个纸鹤陪您时刻欢乐,找2009种理由祝福您:元旦快乐!
送你一份100%纯情奶糖,成分=真心+思念+快乐,有效期=一生+营养=温馨+幸福+感动,制造商=真诚+朋友。
愿你365天,天天开开心心,8760小时,时时快快乐乐,525600分钟,分分健健康康,31536000秒,秒秒幸幸福福!
又如现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又喜欢网络聊天和BBS,因而很多节日短信利用电脑键盘、文字符号或者网络上各种特殊符号巧妙地来表达心愿,使节日祝语图文并茂,相映成趣,生动活泼,形象直观。手机短信的特殊形式,形成了手机短信语言的特色,增强了短信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如:
$$$$$$$$$当你收到这些钱的符号时,就表示你已接到财神爷的祝福,他会为你在新的一年里带来财运哦!
/#####/@
|_〔〕_|_|降温了,送你一个小木屋给你避风用!
祝你每天:(^^)(-_-)〔.〕〔@.@〕。我要坦白告诉你:520,1314179。(符号组合成脸谱表示表情:开怀地笑、温柔地睡、天真地发呆、放心地酒醉。数字谐音表义:我爱你,一生一世一起走。)
/)/)/)/)
(-.-)?(-)(-.-)?(-),又是一年春来到!特地养了两只幸运兔送给您,它们真的会给您带来幸福哦!祝新年开心快乐!
手机短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新传播手段,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短信贺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类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转型,即现实社会关系正在部分地被新媒体所建立的虚拟空间里的社会关系所取代。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在重塑社会关系和文化方面,正展现出强大的能量。”〔6〕手机节庆祝福短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涌现出颇为壮观和新颖的节日祝福形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显示了新媒体传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审美的喜爱与继承,更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完全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传统文化接轨,从而发展出新的传播文化。手机这种新时代的传播媒介,拓宽了人们节日祝福的心愿,拓展了节日表达的方式,便于人们用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新鲜词语来表现丰富的难以言状的内在意蕴,同时显示出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文化影响与创新功能。
三、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的传承与创新
就文化传播而言,一切媒体都是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新媒体同样是建立在大众社会文化环境根基之上的,必然以自己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传播核心。就媒介的社会影响而言,大众传媒不仅仅靠传播和沟通来维系社会生活,而且可以说社会就存在于传播和沟通之中,媒介被社会形态所规定,又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群体和他们的交往方式。加拿大文化学家马修·弗雷泽在他的《软实力》一书中说到美国为什么发展迅速并且成为全球性大国时就指出:“如果说美国式的文化全球化具有颠覆性,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它强大的信息传播效率惊人,极易让人欣然接受。”〔7〕美国文化传播的这一“全球化”策略,正在于他们以美国民族文化作为核心内容,以宣传他们所谓的“美国精神”和文化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新媒体既需要紧跟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又必须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运用具有国家“身份特征”的民族话语系统,着力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精神和现展,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逐步成为文化大国的重要途径。手机短信发展与中国传统节庆的紧密联系,以及传播浪潮的汹涌澎湃之势令世界瞩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然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更多的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延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时期迸发出了更加强劲的影响人们思维和行动的力量。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许多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缺陷,无法和受众及时互动,难以多向传播,而这一点则是其最大的缺陷。以中国传统节庆的传播为例,在手机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书信和电话进行拜年和祝福。书信没有及时性,电话难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所以传统节庆在以前很难有今天的传播规模和传播效应。手机传播特别是拜年短信的出现,从根本上“补救”了中国传统节庆的传播缺陷。这正如保罗·莱文森所指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和自组织,其机制就是“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a),即“后生媒体”对“先生媒体”按其“人性化趋势”有补救作用,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极大的补救功能。“一切媒介都是立竿见影的补救性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者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充”〔8〕。因此,从一个方面说,新媒体不会自发地、孤立地出现,它们都是从旧的文化形态和媒介手段中逐渐脱胎、变化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同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变革一样,传统文化只有通过适应新的文化传播形态和文化生存空间,用新的“补救”老的,转换传播语境,才有可能获得传承与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整合、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延伸和拓展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深入人心的传播。
从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影响的视角来看,显然与民族文化具有血缘性和同构性。传统节庆由于有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显现出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节庆的拜年与祝福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因此具有相当的私密性。用今天新媒体传播的话语来描述二者,可见其都具有传播的“碎片化”特点。在新媒体中,手机也是最具有“碎片化”特点的传播工具之一。手机传播在传播社会事件的同时,许多时候更多地用在“碎片化”个人、“碎片化”地点、“碎片化”时间中,以传达个人心情、生活细节、奇思妙想、家庭事务、幽默个性,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慰问和祝福,而这些又正好契合了传统节庆传播“碎片化”、随机性、多样化的需要。“手机之所以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多样化交流的愿望。人们一方面害怕寂寞,希望与更多的人交流;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厌倦与人交往的心理。有了手机,不需要总有一个人陪伴在身边,但在需要的时候却可以随时与他人通话或通信,且无须直接面对对方。现代人都有一种脱离组织和社会的约束、享受孤独的愿望,但同时又希望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与伙伴在一起,手机正好满足了这两种需要。”〔9〕由于手机具有便携随意、个性化强的特点,因此通过手机媒体获得亲人和朋友的丰富信息也是手机用户普遍、常见的一种需求动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每个人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你在乘坐公共交通、在银行、在机场、在餐厅都会出现大量的‘碎片时间’,如何连接起这些‘碎片’并进行充分利用是个很重要的课题。而用户的手机是随身携带的,阅读信息不受地点限制,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从而为用户节省了时间。”〔10〕毫无疑问,手机短信之所以能在每年的传统节庆中成“排山倒海的爆发”之势,正在于这种传播方式在传者和受者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与沟通。
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对今天人们传播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新媒体始终只是传播工具和手段,传播内容还是需要延绵不断的文化书写来决定。从古到今,传播工具和手段不断变化,但文学写作还是文学写作,写作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今天流行的网络写作和手机写作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文体运用上都与传统写作方式紧密相关,显示着文化传承是不能被中断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或者说收到的节庆拜年与祝福短信写作,大量地运用了传统的诗词与格言,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文体存在形式的继承和演化,受着中国传统写作的内容影响和形式制约。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虽然改变了今天人们传播的写作方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写作的传情达意的本质,新媒体是传统书写的传承和发展,而并非颠覆。手机短信写作“高手”的写作技巧、文字运用、意境营造、短信形式,都与深度浸润传统文化、学习古典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这样说,要在传播中实现手机短信写作,甚至全部新媒体写作的“一呼而百应”,特别是在民族传统节庆传播中能感人而心动,这是最受欢迎的一条路径,也是新媒体文化创新的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万 里.今年拜年短信全国超300亿条〔N〕.重庆晚报,20120130(4).
〔2〕纪宝成.从清明节为法定假日谈传统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0331(2).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5.
〔4〕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 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
〔5〕赵 玙.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10131(1).
〔6〕胡翼青.短信贺年与屏幕文化〔N〕.人民日报,20120112(21).
〔7〕马修·弗雷泽.软实力〔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
〔8〕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4.
Hebei Medical Journal
主办: 河北省医科院情报所;河北省药学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7386
CN: 13-1090/R
邮发代号: 18-3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河北医药
创刊时间:1972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Z009 化工环保
T006 化工机械
CODE 期刊名称
T101 化工进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设备与管道
T007 化工学报
T009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D604 化学分析计量
T025 化学工程
T567 化学工程师
T076 化学工业与工程
T501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D506 化学进展
D011 化学试剂
D018 化学通报
D030 化学学报
D501 化学研究
D037 化学研究与应用
T931 化学与黏合
T553 化学与生物工程
Z017 环境保护科学
Z005 环境工程
Z021 环境工程学报
D024 环境化学
Z55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Z506 环境科技
Z004 环境科学
Z003 环境科学学报
Z002 环境科学研究
Z521 环境科学与管理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
H049 环境昆虫学报
Z035 环境卫生工程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656 环球中医药
M631 黄金
Y040 火箭推进
N005 火力与指挥控制
N007 火炸药学报
X011 机车电传动
N069 机床与液压
N672 机电工程
R099 机电一体化
S004 机器人
N040 机械传动
M004 机械工程材料
N051 机械工程学报
N050 机械科学与技术
N057 机械强度
N047 机械设计
N054 机械设计与研究
N028 机械设计与制造
* N063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N053 机械与电子
N682 机械制造
N51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R025 激光技术
F045 激光生物学报
CODE 期刊名称
R514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R521 激光与红外
R028 激光杂志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G719 吉林中医药
E007 极地研究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N014 计量学报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49 计算机仿真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6 计算机科学
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9 计算机应用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C094 计算物理
S718 技术经济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G638 检验医学
G477 检验医学与临床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045 建筑技术
V523 建筑节能
V014 建筑结构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S635 建筑经济
V005 建筑科学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47 建筑学报
Y564 舰船科学技术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5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ODE 期刊名称
H700 江苏农业科学
H199 江苏农业学报
G046 江苏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H28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H701 江西农业学报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信息系统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VSAT,卫星通信,消防指挥
一、引言
新形势下消防部队面临更多繁杂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消防通信更加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消防部队正面临着更多、更繁杂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的动荡、自然气候条件异常、地质灾害等,如美国911、沿海地区台风、汶川大地震,对救援现场的指挥与决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些重特大突发灾害事故的处置现场,尤其是在一些区域性灾害的处置过程中,由于情况特别复杂,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平台,以便后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最为科学的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援,而这种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仅仅依靠语音和数据通信是不够的,还需要信息量更大的实时图像、图形、数据传输,让指挥中心的指挥员对现场能“一目了然”,及时获得现场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文就如何将VAST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移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以实现前后方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作儿点探讨。
二、我国消防通信的现状
长久以来无线通信是我们消防作战指挥中应用最多的通信方式,其主要应用有常规中转对讲系统、集群系统、公众移动系统等。这些系统各有各自的优势,但是由于技术特点的不同在运用于消防指挥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常规中转对讲系统的优点在于它组网灵活、费用低廉、反应快捷、使用方便。但是由于受到组网复杂或者同频干扰的限制要做到大面积覆盖,同时又简便,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近年推出的数字集群系统在通信质量、快捷应变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过于昂贵。公众移动系统覆盖面、通信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不太适合消防指挥体制,虽有一些单位利用CDMA进行图像传输,但功能还比较单一。
三、VSAT卫星通信概述
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卫星通信技术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并从9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通信市场。VSAT通信网一般由同步卫星、功能强大的地面主站和众多较小的、易于安装的VSAT地面小站组成。小站与小站之间的通信要通过主站进行交换和中继支撑,建在用户所在地的小站无需人员值守,主站则配备专业值班人员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各小站及卫星全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调度、维护和管理。与传统的地面通信线路相比,VSAT卫星通信具有以下优势: (1)高可靠性。卫星在离地球36 500km外运行,不受地球所发生的灾害影响。而地面网络的诸多环节中的任一环节都有可能引起通讯中断。论文参考网。(2)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多址通信和信道的按需分配,通信灵活机动。(3)组网简单,速度快。最简单的网络只需一对卫星小站即可开通,卫星可在数分钟内“一键开通”通信链路(4)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一般使用1~10GHz的微波波段,有很大的带宽,可传输多路视频和大容量的电话。一般小站下行可以达到40+MBPS,上行可达到6~8+MBPS(这个数率可传输清晰的电视信号,而其他无线手段的速率难以达到)。论文参考网。(5)可以和其他网络有效融合,其他网络可在卫星链路的基础上快速组网。(6)易扩容。可无级不间断扩容,大部分卫星通信系统甚至可按需分配带宽。(7)安全性好。卫星频段已经过协调,卫星传输的干扰很小;可使用VPN技术。论文参考网。而集群和其他无线手段,除移动电话外,基本使用公用频段,安全和干扰问题隐患大,即使是专用频段,也比较容易被截听。
四、VSAT技术在移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一)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消防指挥中心对化学生产、仓储等重点防火企业监控点进行实时监视的有力武器。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一个宽带网络和广域VSAT网络,能对监控点进行远程监视,远程遥控、传输数据、话音和连续图像〔24帧/秒以上的活动图像)。一旦出现灾害报警时,消防指挥中心便可以收到监控点的报警号;消防指挥中心可与监控点进行话音双
向通信;并能将监控点的图像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还可远程遥控摄象机和其它有关设备,实现有效处警指挥。VSAT卫星通信系统还可以与其他通信系统特别是地面网络包括地面蜂窝系统、其它的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等密切结合,优势互补、互为补充与延伸。
(二)VSAT卫星通信移动指挥中心接普处带迅速,实现了接处一体化。VSAT卫星通信的消防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技术先进,卫星链路和各小型地球站的MODEM通过网关设备把报警系统、监控系统、计算机系统、图像系统、话音系统、ISDN综合业务网系统有效地综合设计在一起,可实现卫星的VSAT网与ISDN网的结合、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结合、报警监控网与卫星通信网的结合、无线网与有线网的结合,是实现消防接处警一体化最可靠和有效的传输手段。到达灾害现场后,卫星指挥车车顶上自动卫星跟踪天线迅速采用卫星应用视频软件,将灾害事故现场的实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实时传输至消防调度指挥中心,以便指挥员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
(三)VSAT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卫星转发器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指挥车装载,实现移动作战的功能。通信指挥车是VSAT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小型移动地面站,它可以迅速在灾害事故现场建立指挥所,可实现对消防部队实施灭火救援和灾害事故处置的直接指挥,VSAT卫星通信指挥车通过卫星信道可实现现场指挥,同时与消防指挥调度中心进行话音、数据、图像的双向
通信,接收调度指挥中心的指令;利用通信指挥车上装载的公安350MHz车载台与消防调度指挥中心保持实时联络;利用GPS系统报告指挥中心,车辆行进的具体方位和行进的路线,实时接收指挥中心发来的信息,实时向中心传递消防车的状态信息,同时也可接收指挥调度中心指挥员的指令,形成固定指挥中心与移动指挥中心的无缝链接。在地面通信设施容易受到火灾、咫风、地震等重特大性灾害的破坏、面对重大灾害事故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严峻形势下,VSAT卫星通信系统功能强大,适应性宽广,己经成为当今处置灾害事故现场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消防信息化今后发展的趋势。随着它在消防领域中的应用,必将大幅度提升消防通信指挥体系的指挥、控制能力,为消防部队现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消防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陈振国.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钟琳,浅谈vSAT卫星通信在消防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05(7).
【4】姜学贇,范玉峰,隋虎林,王军.卫星通信———消防通信的终极解决方案[J].中国公共安全, 2007, (8)
论文关键词:3G通信,中国通信业,阶段,方向
在3G通信掀起又一次信息革命浪潮之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势头最强劲的一个行业,通信业的发展备受关注,而系统地分析其发展历程无疑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因特网普及的浪潮,通信业此时出现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阶段,我国通信业从技术、管理到文化都经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通信业崛起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末的十年,集中表现在通信业技术的变革和升级。此时电信网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宽带分组交换过渡,基本形成了多网并存与融合的趋势。而伴随网络层数的减少IP组网速率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网络交换技术与选路技术不断结合,实现了交换机的高速转发性能与路由器的广播控制性能结合起来以及对不同数据流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网络智能层也不断形成,而面向用户的服务则向边缘层移动。在这个阶段,我国通信业用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为构建一个技术先进、业务齐全、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通信业调整过渡期
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崛起期并初步形成通信网络后,我国通信业有意识地进行了软环境的相关调整。首先,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我国通信业参与者对通信网络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安全以及用户安全等层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其次,通信业网络管理更多地采用综合管理和策略管理,让网络管理者能够把相关的策略和理念映射到网络中去,由后者来控制网络行为阶段,CORBA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通过这些努力,我国通信业的实力不断加强,随时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升级改革。
三、以3G技术为标志的我国通信业的高速成长期
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及技术的提高,我国通信业迎来了高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此时高速传输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主,并向更高速率、更灵活的组图网方向发展。而与我国广大网民息息相关的宽带接入技术也日益多样化,并有建立综合接入系统的趋势,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不同业务的需求。也就是在这个阶段,3G通信技术迅速崛起。目前我国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内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已全面普及3G业务,仅在北京、上海等就拥有数千个站点并在不断增加。3G通信的发展无疑成了我国通信业近十年最值得关注的一幕。
四、3G背景下我国通讯业的未来
在3G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经过通信业各界的努力,可以在更多方面实现又一次质的突破。首先,未来无线接入宽带化将能给互联网用户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其次,卫星通信不断向移动和宽带发展,使卫星通信这一高科技工具在通信业中效用最大化阶段,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仍在积极研究、不断寻求突破。再者,用户终端将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使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自然。随着3G通信的不断普及,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最终将演变为机器与机器之前的通信,通信主体的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的组织架构,反过来又会对通信业自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3G通信就如同当下我国通信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国通信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里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我国通讯业在3G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壮大的市场及不断提高的技术,必将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取得更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常庆,唐守廉.世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漫谈[J].信息网络,2005(7):11-13
[2]王薇.论中国3G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4-215
[3]王勇,刘国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形成及演进周期研究[J].情报科学.2006(8):1155-1159
[4]Lange, K,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of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residential markets,' in Telecommunication:Limits to deregulation, edited by M. Christofferson, Amsterdam: IOS Press,1993..
[5]邱明:3G背景下的中国移动产业链合作策略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主要从实证研究角度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程度如何,需要进行评价和比较,这不仅是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对我国不同年度、我国与其它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产值规模指标分析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5769.07亿元。其中,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占73.93%,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交换设备制造业、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6.95%、4.14%。
1998~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八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1.64%,远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1.01%的水平,同时也高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8.16%的水平。对其中三个主要行业而言,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平均37.51%,传输设备制造业与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23.07%、23.22%。
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占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37%,比1998年上升了3.73%,该产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27%上升到了2.29%,尤其是2002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高达2.60%、25.51%。总体上看,我国在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扩展较快,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增加值率指标分析
从1998~2005年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看,通信设备制造业为28.97%,高于全部工业企业的20.90%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25.83%,发展规模较快。其中,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呈高速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9.27%;通信设备终端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亦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速度,为32.66%;交换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为23.92%,远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整体水平。
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增加值率(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是衡量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指标。由历年数据来看,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从1998~2005年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小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略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0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竟然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的水平。这与发达国家情况截然不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尚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区。并且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1999年为43.0%,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德国和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接近40%,比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高出4到6个百分点。仅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可以看出,我国该产业的增加值率2005年为21.2%,而美国1999年为32.8%,日本1997年为24.5%,德国1999年为30.3%
比较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虽然较大,但尚不具备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对全部工业的贡献和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限。
三、经济效益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比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13万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26.1万元/人,增长了2倍多。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0.5万元/人、13万元/人,都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
从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来看,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为11.70%,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水平(分别为18.85%和12.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998~2001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0.7%。
在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2005年,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居首位,达到32.3万元/人;交换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9.6万元/人,也明显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传输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为8.36万元/人,大大低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从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来看,在1998~2005年,就全部工业企业而言,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产值利税率由1998年的8.15%上升为2004年的10.79%,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6.17%上升为2004年的12.57%。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产值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税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产值利税率从1998年的11.51%上升到1999年的13.15%之后,一路降至2005年的6.33%,同样资金利税率由1998年的13.47%升至2000年的20.65%,之后,连续降至2005年的10.41%。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衰退、市场竞争激烈和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增幅逐渐趋于平缓。
四、贸易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额迅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6~2005年以来,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两大类产品(8517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信设备及8525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等)的出口额从最初的18.8亿美元激增到403.4亿美元,增长了20.46倍,年均增长42.54%,尤其是2000年增幅达到了91.58%;加入WTO以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1~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增长了3.66倍,年均增速高达25.24%。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贸易顺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实现贸易顺差330.2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平均增长速度显着快于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17.88%),其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29%,而1996年以来,世界通信设备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1%左右,中国的这一指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该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其表达式为:gi=(Gi-Go)×100,式中: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Gi为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Go为出口总额增长率。如果gi>0,则表示比较优势提升;反之,则表示比较优势下降。除1997、2003年外,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均高于世界水平,2000年高达63.63,比较优势的提升较为显着。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通信设备制(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4页)造业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五、本文结论
本文运用单项指标评价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1996~2005年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技术密集程度等特点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而国内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借鉴、研发投入增加、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相对于国外企业,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失去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优势;同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国内集成电路、软件业等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撑,产品空白和技术空白仍然较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已有的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是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2.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管理,2007(3)
3.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
4.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
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