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习生发言稿

时间:2023-03-14 14:49:33

导语:在实习生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习生发言稿

第1篇

一、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HTK]第一步:取材分析 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

[HTK]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实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

(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HTK]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如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如果有一定的影响。

[HTK] 第四步: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是,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

以上介绍的“四步分析法”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而且经过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二、“四步分析法”的应用

例1.实验一中,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象细胞,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 

例2.实验二中,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②质壁分离时间较长,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 

例3.实验三中,在做对比实验时,蒸馏水也变蓝了,分析其原因。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 生物实验分析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晨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

1 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取材分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

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首先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其次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最后是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蒋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了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是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其次是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或者是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步:显微镜的使用分析。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以上介绍的“四步分析法”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而且经过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2 “四步分析法”的应用

“四步分析法”可以在实验课上讲授,也可以在实验(理论)专题复习课中讲授。在具体的实验分析或解题过程中,既可顺次运用,亦可综合运用,具体问题,灵活分析。

例1.实验一中,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分析:①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②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③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生物学;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2—01

一、在日常实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过于单纯的验证理论

目前,生物学中的实验课上,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的,试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都是由导师事先讲解之后来完成的。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失去了实验课中该有的探索知识的欲望,调动不起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机会。实验的过程是已知的过程,就算是在其中有些不符合常规的问题出现,学生也不会去做研究和思考。

(二)学生技能方面培养的欠缺

因为在生物实验课进行过程中,需要的试剂种类繁多,准备工作都是事先由教师来准备好,学生对于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一无所知。在实验课中,由教师先将实验过程演示一遍,之后学生再跟着演练,对于实验的过程缺少了理解和思考,对于实验的全过程缺乏自己的想法和个人见解。

(三)有限的课时无法满足实验的要求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器材设计精密,价格昂贵,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设备资源的紧张使学生不能全部都亲身去感受实验,或者实验的时间过少。有些关于微生物实验细菌的生理变化实验,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便不作具体要求,导致学生在很多实验方面根本不懂如何操作,学生本来应该学习到的知识,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只是简单了解而已。

二、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几点提议

(一)优化实验的内容

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随后参与,重复实验的过程,多进行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将同种实验方法不同材料的实验进行整合,避免重复。

(二)提升学生自身的实验能力

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除了要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试剂、器材、各种材料的选取,以及仪器的检查与维护等事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实现,每个步骤的流程都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清楚,以便更好的理解实验。

(三)改进教学方式

生物学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充分的参与带实验中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主动性。实验课程上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共同研究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由导师进行补充说明,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由原来以导师为主的教课方式换为以学生主动进行实验为主,学到验证的知识以外,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上,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独立的实验课与理论脱节,完善理论和实验的教学体系。

(四)增强实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实验结果能够验证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基本,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充分运用多门类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的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生物实验更加直观、生动、详细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实验的过程。教材中的图片转化为形象的演示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又教师绘图不当的的缺憾。例如很多微观的生物的动态变化,肉眼无法识别,通过影像能够明了的展示给学生,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再者,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容量增多,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实际试验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生物实验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探索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持久的进行下去,跟随时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将生物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形势的需求。

第4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班的xxx。

很荣幸能成为xx职专首届顶岗实习中的一员,感谢学校给了我们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够充分磨练我们的意志,成熟我们的思想,加强对法律,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在那里我们也一定会学到书本上和学校里所学不到的东西,个人素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样也是去挖取我们人生中思想上、经济上的第一桶金,而更对于即将成年迈入社会的我们,这次的锻炼更是一个非常好的前奏。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上都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坎坷、困难和不愉快,但只要我们团结,有信心、有热情、有目标、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永不放弃的服从这四个月里所安排我们的任务,我们就会成功,就会是同学们的榜样,老师们的骄傲。

我相信这次去顶岗实习的同学们,我们一定会做到严格守纪,服从领导,遵守老师和企业里的一切安排,遇到困难找带队老师去和平解决,不冲动用事,安全顺利的把这四个月的实习做好,并打好吃苦耐劳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在企业里我们也会展现出我们孟州职专学生最好的素质、涵养。

第5篇

根据市教委党委统一部署和我校党支部的安排,我校全体党员参加了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自学、调研等活动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次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确实使自己在灵魂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并撰写了个人思想剖析材料,主要从个人各方面的问题及存在的原因、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等方面向大家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的表现

在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我结合个人工作、思想实际认真进行了自查反思,查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所缺陷。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但由于平时在工作中业务性工作多,总以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等借口,没有把学习放到首要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时紧时松现象。

2、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足。平时的学习中,看的报刊、杂志较多,网上浏览较多,看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较少;看消息新闻类较多,看党员学习的书籍较少,学习停留在表面上。

3、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所不足。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没有对进行的学习 “回头看”。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不够,通过学习来研究解决问题不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有时把握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根本。

4、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对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动员会议开过了,文件学习了,却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把他们具体化,做事处理方法简单。

5、工作不够深入。如在校长管理、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等方面,深入教师深入班级中的调查研究不够,对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真正解决,只停留在以会议落实精神,工作落实计划上,实质效果不显著。

6、关心教师不够、各种活动开展较少。听取意见建议还停留在表面上,对教师的思想了解不深入。在工作之余,教师需求的教研活动开展不多。很多时候,都以工作忙为自己找托辞,实际上是关心教师群众的呼声不多不具体。在引导教师学习做研究性骨干教师方面,工作力度较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还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身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主要表现在:

1、对提高政治学习、业务能力、加强研究方面还很欠缺,落实教学方法还不够严格,对业务学习抓的不紧,以工作多为理由,把学习的时间挤了、占了,总之还主要是认识上需要提高。

2、在策划整体工作方面。主要是对学校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认识上的差距,校本教研工作的创新性方面的策略还不够,对工作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还不够。

3、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不够。主要是对发挥师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作用认识不足。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策划学校教育教研管理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氛围。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职,解决教师、学生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学习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5、进一步转变学校领导作风,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家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第6篇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高中英语课的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英语课堂兴趣化教学的主要措施和实践情况做一简要分析,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 兴趣化教学 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课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它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在交流和学习中使用频繁的应用学科,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大都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强调学生的词汇量和死记硬背语法句式,忽视了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中英语课的教W工作应向兴趣化教学方向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学懂学会英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大体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开放活跃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也联系实际,引举一些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领会应用,避免学生因死记硬背而降低学习效率。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使用图片、模型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直观的教学内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学生们也会变得乐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对于英语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也变得更为深刻,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也变得容易掌握,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从句和主谓一致,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知识点,因为概念抽象,变化复杂,信息量大而难于记忆,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联系一些实例,通过恰当的参考和多媒体等影音材料的应用,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对比和案例中加深记忆,进而理解掌握这些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安排实践性内容,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学以致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临高考这个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考试,这也让教师倍感压力,所以教学工作往往会倾向于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样做实际上是舍本求末。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应注重学生在实践方面的锻炼,真正学好英语的标准应该是不光要学好,还要会用。所以,在教学中设计趣味性较强的练习性质的实践内容可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们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驱使下主动的学习并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可有效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高中英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有很多与实际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交流对话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应用实践的机会。比如必修一中的Unit 1(Friendship)、必修三中的Unit 2(Health eating)必修四中的Unit 4(body language)等章节中,都涉及了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这些内容均可设计成简单的情景对话或即兴发言,以这种形式讲解这些课本内容,一方面会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参与,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综合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视野和思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讨论主题,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成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进行沟通,开展讨论,适当营造竞争的氛围,变压力为动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承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一角色,教师创设课堂讨论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同时和学生协商讨论,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状态中学习。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形成了和谐的生机勃勃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举例说明(以人教版为例),在讲授“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预先提出几个问题,如“what is the English humour?”,“how can we taste the English humour?”,“Give some examples for English humour?”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在讲解完知识点后,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明确中英文语境语义的区别,对于英式幽默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总结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复习题,这样的方式既使学生兴趣浓厚,踊跃发言,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小结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要想使学生学好英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很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中英语教学应注意三点,即直接间接兴趣相结合、直观性和实践性。这也要求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学科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

History Lear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I Bo

(Guangx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Study of histor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cor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history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majority of our 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history still based on pass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method, and learning means is singl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social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own factors.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need to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multiple ways.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methods

学生历史的涵养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生成长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素养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学校的史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学科在高中文科综合中占据相当部分,在高中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却由于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较差,出现历史学习困难,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分化,历史成绩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文科综合的学习成绩,乃至对高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误区和不足是面对整个高中群体的,所以研究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近年来,高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平,历史知识的水平更是差别万千,考试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国推行,也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习方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习方法于教学方法之上,把学习方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教学方法改革与横向的学习方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方法研究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使得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1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不足

学实践中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准确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等误区,造成众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一,学生注重课堂形式,忽略实质内容。众多的学生在从事历史学习时,将上课认真听讲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至于内容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全然不顾,全由老师安排。尤其是上课时老师提到的所谓的“重点”,还会在书本教材上着重标记。对于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积极思考,而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的复遍。对书本内容不理解,课前不准备,课上不思考,课堂不能跟进,课后不积极总结,学习态度上表现较为被动。

第二,死记硬背成为万能方法。不少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于历史史实,不需深入只需记忆即可。而且部分考试的模式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由此形成了一个定势思维,并逐渐根深蒂固,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记忆力好,能够把教材背下来,历史就能学好。不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并不理想,今天记住了,后天就会忘记一多半,而且还出现了知识点混淆。即使勉强记住了,考试的题目稍微灵活变动,又考不好了。长期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大减,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目前这种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间还是基本的学习方法。

第三,难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学习,学习手段比较单一。教材是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教材,是不可能学习好历史的。但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教材重要性,上课对着教材划重点、难点、考点,下课比对着教材脱节的看单个知识点,考前死记硬背课上所划知识点,考完试一切又还给了教材;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上课仅把教材上知识点讲述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辅导书、试卷题海中间,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脱节,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之后,效果却不尽理想。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死记硬背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学习手段单一,容易走极端。这些历史学习方法逐渐的使众多的高中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学习效率,造成了学习的质量不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转变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2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的原因

导致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大的方面说有社会因素,往小的方面说有教师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

2.1 社会因素造就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影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研究探索

第一,考试模式间接的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模式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部分地区实行“3+2”,即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在剩下的六门课中任选两门课程参考高考;一部分是实行“3+大综合”,即剩下六门课综合在一起;还有一部分是 “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对历史学科的影响深远。尤其是“3+2”和“大综合”模式,使历史学科的地位降到了副科的位置。另外,高校在招生中理科居主要地位,文科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学校重理轻文,客观上使历史学科不被重视。

第二,历史教材尚不成熟造成历史学习方法缺失。在进行新课改前,教材主要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空洞、僵硬、枯燥、且政治意味浓厚。新版本虽然颠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却由于在专题、模式上并不成熟,造成历史进程联系上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割裂。教课书注重的仍然是史实叙述。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时被动,采取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出现在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第三、对历史学习方法缺乏研究。历史在社会中的不恰当定位及不被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习方法研究不多,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长期被忽视。

2.2 教师因素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也落后,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太关注。尤其是在现代高考制度的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时候,对于新课采取点出知识点、高考考点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有些教师为了保证高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点的深化复习,有意识的压缩上课时间,而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基础理论薄弱、对知识点不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时间循环之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历史采用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2.3 学生因素

第一,学生的心理原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兴趣低下,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很强的厌学情绪。自己不愿意、也无意去主动摸索改进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平时不专心、以消极的心态应付课堂作业。这种心理变化与长期的过程中老师、社会、家庭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系,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学生都得不到重视,自信心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心理上产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别说探索历史学科的主动学习方法了。

第二,不善于突破创新学习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高中教学中,由于需要应付高考,能够留给学生真正独立探索的空间很少。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主观能动性较差,不善于、也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问题,不敢质疑老师,单纯一味的依靠老师,完完全全地跟着老师走,不顾那些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进度及实际。在很多的问题上,学生考虑问题都缺少深度,思维简单,一知半解。这些都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突破创新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第三,对学习方法的轻视。不少学生可能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文科类的东西就是靠记忆力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什么学习方法。正是因为历史学习方法长期得不到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了众多学生学不好历史,畏惧历史。

3 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造成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解决的途径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针对现状和深层次原因入手,摒弃不合时宜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社会的不合理观念,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

(1)改革考试制度,转变人们学习历史的观念,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考试机制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的调整,提高和加强历史学科的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轻视程度。其次,忘记历史意味这背叛,不知历史无意于愚昧。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下,不少人价值观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加强历史教育,对培养其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鼓励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及历史教师研究历史学习方法,并进行检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2)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活用教材。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科技成果也不断走进课堂。多媒体设备在多数地区都得到推广。但众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一支笔一本书上一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灌输式讲授。例如,在上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观察文物同历史书中图片及介绍联系,能够有效的增加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很容易记住。教师有效的教授也是学习方法不可偏废的一个部分。

(3)学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不断探索完善。在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有框架学习法、图表法、联系法、横纵向比较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有效的一面。(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22页)例如横纵向比较法,首先应对选定的比较对象加以分析,找出其各个组成要素及属性的可比性,然后再一一对应比较。分析比较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从背景、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切入,找出彼此对应的可比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逐项对应比较。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思考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创造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三峰.高中生历史学习的误区和困难及矫治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第8篇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载体,许多地区都在将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转换方式和过程,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从这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首要表现就是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这些迁移的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这是一个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以及形成的。其次,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人口的聚集而改变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放弃了低效传统的第一产业,转而从事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变化导致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城市的财富创造值不断提高。第三,城市的劳动力剧增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相对而言,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文化不断提升,这些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1]。

    安徽省城市化经济发展:近几十年,工业建设使城市发展迅速,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相比,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有点过低。但是这只是在改革初期的安徽省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省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城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城市为代表,省内各地区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趋势,近几年来每年生产总值都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这显示着安徽省经济增长运行质量在稳步提高。

    二、安徽省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普遍开始重视教育程度,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主体的受教育水平由小学变为初中,再变为高中,后来是大学,现如今,大学已成为普遍的受教育水平,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已成为主体教育水平攀升的下一个高峰。安徽省内的受教育水平总体来说也是依着这个规律发展的。另外,安徽省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方面数据表明,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受教育层次,各教育机构已拥有较完善的办学体系和较大规模的办学格局,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发展存在的关系

    从各方面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是成正比发展的,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经济发展二者相互辅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提供人力资源的优势,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改变、提高而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人们受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经济的发展是使人们受到高等教育的摇篮。下面我们就高等教育对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两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促进方面来看,教育业的发展可以让受教育者接受文化和科学知识,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知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技教育来培养人才可以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优化。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人才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资本,而劳动者的素质的好坏,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来说都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高等学校分布都比较密集,就安徽省而言,合肥市是一个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城市,而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市,其经济发展势头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是培养知识信息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里面聚集着大量的学术成员,科学水平较高,可以为其区域提供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柱。 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从城市化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影响来看,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为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安徽省来看,70年代以前,安徽省属于贫困地区,当时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初中毕业就算是很高的学历,这就是经济制约了受教育水平,教育如果没有社会财力的支持根本就无法发展,只有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才会从物质生产中解脱出来去接受教育,所以才说,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促进了经济体系的改进与发展,城市化经济发展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为经济发展大力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

第9篇

摘要:《科学》课的本质特点是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以实验为突破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创新实与实践能力。但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难度大,缺少了直观性,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一些物品,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学生设计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应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点在新课程中并没有改变,只是跟以前不同,教师是传授者的同时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应该把以前课堂的配角学生改变成带着自己知识、兴趣、感情参与到课堂活动的主角。我们科学是一门来源与生活,并用之生活的一门学科,实验是科学的基础,在实验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开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获得知识,去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

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将能增加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只不过在教学中因为条件有限,只能让学生做一些小型实验,因为小型实验所需的器材少,能利用生活中一些物品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从而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如在学习“寻找金属规律”一节时,让学生观察金属铝和铁跟酸反应的现象,因为铝跟铁的化学性质不是很活泼,现象只是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出现,再加上试管小,教室范围大,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大部分学生无法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课堂秩序便有些乱了,有的顾自己看书,有的顾自己写字。甚至有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教室里闹哄哄的乱成一团,不要说给学生传授知识,连基本的课堂顺序都保证不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采取学生自己做实验进行学习的方法,给每个小组发一些试管和试剂、金属,这样学生就能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这些小实验,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会发现要过一会才有蓝色的絮状沉淀出现,有些学生还会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原来枯燥的,难理解的化学知识一下子就变的容易学容易记了。

记得有一次上“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公开课,里面有个小实验“含羞草哪个部位对触碰最敏感”,试讲的时候认为一个小实验也没什么,随便讲讲学生听懂就可以了,但整堂课讲下来总觉得亮点不多,师生互动少,学生兴致不高。我校的王老师就建议让我把这个小实验做起来。当我把几盆含羞草搬上讲台,学生的眼睛就亮了,实验中,学生兴致高涨,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一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明显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对科学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走一条开拓与创新的道路。

新的实验评价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仪器,学生自己做的仪器,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当然进行小实验也有很多的困难,主要是实验器材的缺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困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来做小实验

例如,一个矿泉水瓶可以做二氧化碳易溶与水的实验;还可以做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实验,还可以做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实验,据研究可以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可以完成初中上百个实验。学生用熟悉的物品进行实验,消除了对做实验的神秘感,而且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来做实验,是在研究了物体的特点后再进行利用,也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废旧用品做实验器材

将生活中一些日用品废旧或损坏后不能用的,收集起来后“变废为宝”,如可以把医用输液管和口服液瓶来代替导管和集气瓶、试管。只要平时多注意观察,就能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成为大家进行小实验的好器材。当然为了学生的安全,有些小器材必须做消毒处理。在小实验每个环节预防环境污染,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灭有害物产生,使学生感到环保无小事,预防环境污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使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三、发动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事实证明,发动学生开展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验探究科学的过程,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其一,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可以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杠杆教学后让学生制作杆秤,并思考秤杆如果断一小截后,买主和卖主谁吃亏?通过制作能使学生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其二,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可以大大丰富感性知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制实验器材与课堂实验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实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其三,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引导学生自带或自制实验器材,材料可带:有橡皮盖的小药瓶(并在橡皮盖上插一根吸管),气球、橡皮管、乒乓球、可乐瓶、塑料袋等,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通过开展自制实验器材,同时,还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劳动观念和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等能力。

总之,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引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孙美浓.

[2]《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