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35
导语:在检测系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设备故障;集中监控;故障告警;声光告警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房数量也在骤增。机房主要用来放置计算机系统或通信网络的核心设备,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机房装有许多配套设备,这些配套设备必须24小时监控,任何一种异常情况都必须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否则,将对机房中各系统的正常工作带来严重危害,后果不堪设想。设备的生产厂家众多,有华为、西门子、摩托罗拉、中兴等,为保证整个通信网络,特别是机房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现有设备厂家依据设备故障对系统影响程度提供不同级别的告警信号,以提醒机房监控人员及时通过系统维护终端进行软维护或以不同方式(电话、短讯等)通知相关维护人员处理。机房采用24小时专人值班,由于设备分散在不同机房,为了确保整个通讯网络系统安全运行,防止事故的发生,移动通信机房需要对不同专业设备的故障告警进行集中声光告警监视监控。
一、移动通信机房设备故障告警特点
目前许多机房的管理人员采用24小时专人值班,定时巡查机房环境设备,这样不仅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更多的时候,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及责任也无科学的管理。尤其目前国内普遍缺乏机房环境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在许多地方的机房不得不安排软件人员或者不太懂机房设备管理甚至根本不懂机房设备维护的人员值班,这对机房的安全运行无疑又是一个不利因素。采用集中告警监视监控系统使得机房监控人员能够更及时的发现网络故障,及时处理故障,保证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使其运行服务质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机房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将所有设备维护终端集中在一个统一平台输出告警,所有不同设备的故障集中产生声光告警,该系统使得监控人员只需要在同一平台处理日常告警。对于网络监控人员工作有以下有利方面:有利于网络监控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在7×24小时值班时,对安装在本地区内的话务网、传输网、数据网及所有相关设备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对本地区动环监控的站点实时监控,特别是将交换网元、BSC网元以及传输网设备的监控作为重点,实时查看上述各网元上的各类告警信息,特别注意话务网、传输网设备上告警的关联性,并通知相关人员负责故障的受理和处理。有利于监控值班人员实时监测移动通信网网路、设备运行情况,对发现的故障进行预处理、派单,监督相关专业维护人员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并跟踪、处理过程和结果。发现重大故障立即通知相关专业管理、支撑部门和向上级领导汇报。
二、移动通信机房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特点
2.1集中告警信号的采集
告警是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采取从网管终端发出的告警信号端子提取信号进行处理,有指示灯两端输出的电压量和机内声卡输出的语音数据。故障发生后,系统会根据故障的优先级别将故障放入不同的队列进行处理。系统首先从高优先级队列获取报警信息,进行报警。网络监控人员根据告警级别在10分钟内先分析判断、定位,确定故障发生的大致区域和基本性质后,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有效压缩故障历时。
2.2中央集中控管,提供良好的管理并提高效率
本系统将服务器集中控管,所有服务器的状态一目了然,监控人员可以透过因特网在远程方便地进行设备管理,并且在每个服务器端,也能由维护人员进行管理维护。
2.3支持各类智能设备的接入
机房设备种类多、生产厂家多,通信协议各不相同。因此,为提高系统的兼容性,整个系统分为通信层、规约层、业务逻辑层分别进行设计,各层之间相互不影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通信方式的扩充、通信规约的扩充。系统新增设备终端,增加相应模块就能接入到该系统进行集中监控。
三、移动通信机房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结构概述
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移动机房的实际要求,整个监控系统采用逐个设备汇接的结构,将所有设备故障终端接入到KM0216服务器进行集中监控,如图1所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系统所有设备的性价比、及其系统今后扩展、扩充需要。
监控站用来实现各种上层应用以及系统配置,监控人员只需要在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处理日常告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近端或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报表管理。移动通信机房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选用一台AltusenKM0216MatrixKVMSwitch,来进行所有服务器的管理工作。选用USB的CPU端模块KA9120及CE250网络线来将服务器的键盘及鼠标连接到KM0432上。在视讯方面,用VS-82A将视讯一分为二,一方面传送给本地的显示器,另一方面透过KM0216与CPU端/控制端模块传送给远程的投影机,使得每台服务器都能保留原有的键盘、鼠标、显示器,不影响在本地的正常使用;同时,也能透过KM0216进行切换管理。在投影机一端,我们透过一台4埠KVM切换器CS-9134来选择三个KA9222控制端模块,以控制每个投影机的内容来源,以满足方案要求,也就是从网管主机中选择应显示某一台主机的视讯。此外,还配备了一个IP远程控管装置CN-6000,以实现透过因特网来控制网管主机的需求。
3.2系统功能概述
本系统将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分为五大功能,分别为集中实时监视功能、集中实时声光告警功能、集中循环监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远程管理功能。
3.2.1集中实时监视功能
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各维护终端将当前被监视设备的运行参数集中采集,实时显示在监控电脑屏幕上,监控人员通过该系统依据设备故障对系统影响程度提供不同级别的告警信号,以提醒机房监控人员及时通过系统维护终端进行软维护或以不同方式(电话、短讯等)通知相关维护人员处理。
3.2.2集中实时声光告警功能
该系统从网管终端发出的告警信号端子提取信号进行处理,将所有设备故障告警在同一集中声光告警箱产生实时告警。监控人员报警发生后,一般按以下步骤来进行处理:①通知。首要的是将报警信息告知给相关人员。②确认。表明已经知道报警的发生,正在处理。但此时报警仍然存在,没有消失。③消除。经过处理,故障消失,设备恢复正常,报警也随之消失。
3.2.3集中循环监视功能
该系统对所有维护终端都能够通过2台投影屏幕来循环监视,设置自动轮流显示所接维护终端,每个终端可设置停留时间(3s~60s);还可以用手动选择,当手动选择后,画面停止在选择的维护终端,直到再次选择自动显示按键。
3.2.4用户管理功能
本系统将管理权限分为三级:SuperAdministrator、Administrator、以及User,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和权限不同。
3.2.5远程管理功能
本系统提供远程管理功能,维护人员既能通过该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报表管理,又能在本地维护终端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操作维护。
四、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4.1应用效果
该系统的上线运行将永州分公司所有设备维护终端都集中在一个平台输出,如图2所示,所有设备维护终端都显示在本系统,选择数字键或者ENTER就进入相应终端进行监控监视。该系统使得监控人员彻底改变传统分散式监控模式,集中在同一个系统对所有维护终端进行监视监控。
4.2成果效益
该系统对所有设备告警进行集中监视,根据告警的级别产生相应的告警声音,以提示监控人员立即上报故障情况。如图3所示,一旦设备出现告警,相应设备指示灯闪烁,以声音提示监控人员立即对故障进行处理。
YZHLR01设备维护终端为例介绍成果效益,对该设备的数据进行基础维护,一旦设备出现重大故障立即通知相关管理者。
五、结语
本文所设计的移动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已在永州分公司上线试运行,效果良好。目前,集中监控系统正在向分布式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人们不断对远程监控的简便性、实时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灵活、及时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监控系统中,才能使集中监控系统不断地发展,保障移动通信机房的安全运行,不断地满足通信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朱玉锦,张勇.调度自动化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技术化,2007,(5):100-102.
张天开,张晶明.机房环境监控网络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2,23(8):52-54.
赵彬.高校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8(1):64.
杨红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5-68.
1.1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安全意识单薄
一方面,煤矿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对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关心程度低,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放松等等。企业和家庭没有营造有关安全生产的氛围以及政府对安全教育的监管和投入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煤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将“安全第一”这根细弦绷紧,在实际的工作中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投机取巧的心理,图省事,不想麻烦,贪近利,而且有些老员工认为自己已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居功自傲,不将企业的管理放在眼里,习惯对待新问题,不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办事,无视全部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落后
系统的主要传感器,如甲烷传感器,在经过多年的技术完善,稳定性和实用性已有了大的改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井下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下黑白元件反复被有害气体冲击,造成了零点漂移并使其催化性能降低,黑白原件加速衰老,抗高能冲击冲击性变差造成了原件使用寿命低、稳定性差、误差率较高等现象:抗中毒性能差;载体催化元件制作工艺较低。例如:前几年对福州煤矿监测系统的排查中发现,其使用的是我国第一批KJ系列监控系统,由多家科研单位开发,其数字化监控系统,也是有不同企业和机构完成的,设备比较落后。
1.3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针对性较弱
监测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是一回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地理环境、开采的条件、岩力学性质、开采的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煤矿安全监控检测的分析要实现地域、地质的针对性研究,难以实现对于监测监控的准确度,难以实现安全保证。例如山西煤田的地址结构较为复杂,地质结构为倾斜的薄煤层,稳定性极差,使得山西煤田的开采量较低的情况,生产力只能打到5万、6万,但是按照相关产业的规定,每个矿井只能布置“一采两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监控点就设置在这个地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开采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多个采矿工作面被隐蔽起来,但矿井恰恰在井下工作人员密集的地方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不布置监控探头,这使监测系统的针对性没有得到体现。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解决措施
2.1加强监测监控人员的安全意识
针对监测监控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的缺陷,由于他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存在,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应对监控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明确职责,使每个工作人员树立“安全大于天”的观念,加强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他们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当然实际的培训不仅包括理论培训,还包括现实中的技能培训,将理论结合实际,使监测监控人员提升安全意识。如:开展每周的思想教育课,宣传安全思想;组织队伍到工作者的家里了解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再担心家里的一切,安心工作,免后顾之忧。
2.2建立监控系统
由于我们的监测监控设备有其自身的弊端,因而我们运用现代技术,相应地建立一套监控系统。派遣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们要做好煤矿检测设备及档案的相关管理,时时关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必要维护。设置专业的维修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对煤矿的瓦斯监测数据进行记录,绘制图表,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提高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性能
设备既然落后,那安全性能就无法保证。科研机构需研制高性能的瓦斯传感器,寻找一种解决系统兼容性的途径或指定相关的准有技术标准,对检测系统的推广意义重大;甲烷传感器的安装地点的环境湿度较大,建议每个矿井备用一个甲烷传感器,而且必须定时检测维修,进行干燥处理;岩巷破爆以后,传感器应及时撤回,并且距离也有一定的规定,即不小于50米,避免爆破震动损坏传感器;要定期擦拭风速传感器横杆,确保测量值的准确性。例如煤矿在用的监控设备的原制作单位取得MA标志后,与矿长积极协商,制定方案,对系统进行改造,重点在于;一是统一采用显示格式的系统软件,二是如果配置稳定性在15天以上的传感元件或传感器等关联设备,严禁使用未经国家授权的安全生产监测机构进行安全性的监测。其工作在2016年之前完成,如果还有未取得新的MA标志的,就应该淘汰掉,在此之前,用系统的制造厂家继续为煤矿厂提供备件因而设备的性能对其监测监控系统十分关键,我们要提高创新精神,努力研发新的技术,生产新的产品和软件,使这些更好的应用到煤矿的监控工作中去,将那些落后的设备淘汰,新设备做好定期的监测和维修工作,为安全监测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3结语
1河段与工程概况
1.1河段概况
三峡工程施工区从伍相庙至鹰子咀长约12km,面积15.28km2。为较好地掌握施工区水文、河道、水环境变化情势,水文监测河段上起太平溪、下至莲沱,全长22km,水域面积约为22km2(以下简称坝区河段)。大坝轴线以上1.5km至大坝轴线以下1km为明渠截流水文监测河段(以下简称截流河段),全长2.5km,面积约为3.0km2。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河段水文监测布置见图1。
图1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河段水文监测布置图
1.2工程概况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继一期导流明渠开挖、二期大江截流导流和通航之后、为修筑三期围堰而实现戗堤进占与合龙的关键性工程。
(1)三期围堰工程。三期围堰位于导流明渠内。三期上游围堰为Ⅳ级临时建筑物,围堰轴线长427m,设计洪水标准为4月份实测最大流量17600m3/s(1877年~1990年资料,下同),相应上游水位81.05m,堰顶高程83.0m,最大堰高33.0m。三期下游围堰为Ⅲ级临时建筑物,围堰轴线长415m,设计洪水标准为频率2%的洪水流量79000m3/s,相应挡水位78.3m,堰顶高程81.5m,最大堰高36.5m。上、下围堰均由风化砂、石渣、石渣混合料和块石以及反滤料构筑而成,总填筑量分别为146.58万m3和152.48万m3。
(2)明渠截流分流工程
明渠截流期采用大坝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分流。22个导流底孔分别布设在泄洪坝段的表孔正下方跨缝处,其有压出流口尺寸为6m×8.5m,中间16孔进口底高程56.0m,两侧各3孔进口底高程57.0m。大坝底孔泄流能力受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高程和底宽的影响,设计明渠截流前,上游围堰拆除高程57m,底宽不小于550m;下游围堰拆除高程53m,底宽不小于410m。
(3)明渠截流戗堤工程
三期截流采用上、下游戗堤立堵,上游双向、下游单向进占的施工方案。设计按上游戗堤承担截流总落差的2/3,下游戗堤承担截流总落差的1/3。上、下截流戗堤总抛投量分别为35.85万m3和38.38万m3。戗堤施工进占分为非龙口进占和龙口进占两个阶段,设计上、下截流龙口宽度分别为150m和140m,抛投量分别为20.4万m3和20.5万m3。设计截流流量10300m3/s,经模型试验表明,上、下龙口最大平均流速分别达5.14m/s和4.01m/s,截流终落差4.11m。合龙能量指标达40.4万kw,为葛洲坝工程截流的2.6倍,是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的1.4倍,居当今世界龙口能量指标之首。
1.3水文监测的目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鉴于明渠截流的难度,水文监测的目的主要为三期截流设计、施工、截流指挥提供可靠数据,同时也为模型跟踪试验、水文预报、水文及水力学计算提供基本资料。特别要为在明渠截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指导明渠截流施工决策和调度管理。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下地形、截流落差、龙口流速、坝址流量及导流底孔分流量等,其主要作用是为掌握截流边界条件、截流水流条件和截流环境影响的动态变化,见表1。
表1三期截流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截
流
边
界
条
件
水下地形
水下地形形象
掌握水下地形形象、口门水面宽及床沙的变化情况,为截流设计优化、调整截流施工方案及进度、模型跟踪试验、水文预报及水文、水力学计算提供基本资料
固定断面
固定断面形象(含口门水面宽)
床沙
床沙(抛投料)颗粒级配
截
流
水
流
条
件
水位
坝区沿程水面线
是监测截流落差及其变化的基本资料。同时监测葛洲坝水库调节对截流水力学指标的影响
龙口落差、戗堤落差
掌握上、下戗堤落差及其分配,指导上、下戗堤施工进占的时机及进度
流速及流态
护底加糙区流速、戗堤头及挑角流速、龙口纵横断面流速、截流河段流态
掌握戗堤口门区(以龙口为重点)的流速变化特征,指导戗堤进占的抛投体块径、形状、抛投方式及推填角度的选择,以利戗堤头的防冲和稳定
流量
坝址流量、茅坪溪支流流量、大坝底孔及龙口分流量
掌握坝址来水流量及导流、截流的分流量
截
流
环
境
影
响
河床演变
永久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河势及两坝间河道演变
截流对河道、航道口门区的河势影响及抛投料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
截流河段及下游水质
2水文监测系统设计
根据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施工布局和截流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水文预报、水文及水力学计算、模型跟踪试验等部门对截流水文监测的要求,为确保水文数据全面、可靠、精度和时效,建立包括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的三期截流水文监测系统,见框图2。为系统实施成立了五个专业组,即水文组、河道组、水质组、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和综合组。
2.1信息采集子系统。包括水位降水、龙口流速、流量、流态、口门水面宽、河道冲淤、水环境等,根据三峡坝区现有监测站网条件,结合截流所需的水文信息,共布设18个水位站、2个水文站、17个流速或流量监测断面、32个河道固定断面、5个水质监测断面。
2.2信息传输子系统。采用计算机有线或无线数传方式,辅以电话、电台或对讲机等方式,将自动、半自动或人工采集的水文、河道地形数据,经无线或有线数传、或无线人工、有线人工传至水文数据处理中心截流数据库。各专业组之间的联系采用短波电台、电话(有线或WAP电话)等。
2.3信息处理、信息与反馈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明渠截流水文信息处理中心,使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合理集成,实现水文信息接收、处理、存贮、检索和e水文情报的网络化与自动化。
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建立截流水文数据库和计算机局域网,实现数据、图表自动处理与共享。截流水文数据库包括水文数据库、河道数据库、施工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采用表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机局域网挂靠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局域网,其间专设“截流水文网站”,以动态方式直接从数据库生成《水文实测信息》、《水文快报》以及其他信息网页,水文监测信息。
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流速、水面流速流向、泥沙、固定断面、水下地形等信息和相关的分析成果。信息以截流指挥专用通信系统和“截流水文网站”为主,并以电子邮件、电传、电话、电台等为辅的方案。《水文实测信息》全面反映坝区河段水文变化情势,在戗堤进占和龙口合拢期每天一期;根据水情变化确定《水文快报》频次,如在龙口合拢期,实时水位、流速、落差等信息。系统还具有实时查询、信息反馈、整编归档及检索等功能。
3水文监测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
截流水文监测除采用常规的、成熟的测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外,尽可能采用新的监测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截流水文监测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水文观测,其仪器设备将经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如明渠截流施工场地窄小、截流龙口水流湍急和高强度施工形成的复杂水域,以及无线电波干扰等,都将影响到水文监测工作,也对仪器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明渠截流水文监测的特点,应立足于成熟的先进仪器设备、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收集、传输、水文资料。经过调研和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分析,确定在明渠截流水文监测中使用以下关键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
3.1ADCP测流系统。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文测验仪器之一,具有不扰动流场、测验历时短、测速范围大等特点。对截流河段多断面的水文监测,采用船载型ADCP测流系统,辅以GPS导航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巡测各断面的流速分布及流量或分流比,还可解决船舶无锚定位和全天候测验等问题;对龙口流速测验,采用无人测艇ADCP测流系统,可精确地获取龙口流速分布。
3.2无人测艇测量技术。该方法是通过龙口上游150m左右的锚锭船,用钢丝绳牵引无人测艇(艇上安装ADCP等仪器)深入龙口进行水文测验。无人测艇采用全密封双体船结构,具有稳性好、阻力小、安全可靠等特点。锚锭船安装有以计算机为主的控制中心及机电设备,控制无人测艇测验。
3.3GPS水道测绘系统。利用GPS接收机,配备数字测深仪或多波束测深仪、绘图仪、计算机与数据链、通讯等设备组成的GPS水道测绘系统,可高效地施测水下地形和冲淤断面,具有全天候、多功能、精度高、成图快等特点。
3.4无人立尺测量技术。对戗堤头水位观测,传统的方法难以达到安全、高效的要求,选用成熟的无人立尺测量技术,并配以高精度的激光全站仪,可测量未知点的三维坐标,用于龙口戗堤头水位和口门宽度的测量。
3.5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水文信息远传、处理、计算机化,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3.6监测系统在明渠截流中的运用实践
三峡明渠截流从2002年9月15日导流底孔闸门调试开始,至11月6日龙口合龙结束,明渠截流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了明渠截流水文情势变化,收集到全过程多要素完整的水文成果,并实时动态更新截流水文网页,为指导截流施工、调度、水文预报、提供了大量科学的水文信息。
4结语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监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截流不可缺少的技术保障服务系统。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水文监测采用高新的监测技术、选进的仪器设备、高素质的监测人员以及合理可靠的组织措施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水文监测在三峡工程截流中的耳目和参谋作用,体现一流工程和一流的水文服务。
参考文献:
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是检测和衡量制冷空调产品的质量的方便易行的手段以及为产品开发研究提供精准的试验数据的无可替代的工具。制冷空调检测控制统是指基于焓差法的试验方法称之为风侧式空调测试和在标准规定中的水测量热计法的标准之下的为水侧测试,对所要检测的空调设备进行综合性能检测以及处理的半智能型控制系统。由于本系统具有优先使用频繁、耗电量相比其他系统要大以及对检测装置的节能设计和人性化要求愈来愈高。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控制系统水平的高低,检测装置的测量精确度和装置的稳定程度取决于系统的精确控制上,同时也是试验装置技术所代表的先进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本文将就在制冷空调产品过程中可能以及必不可少出现的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不方便进行远程操作的冷水处理机组和在冬天以最优工况运行二十四小时制冷较为困难的问题作优化设计。
2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1系统组成
此检测控制系统由包括空气处理机、空气取样装置以及风量测量装置等在内的测试间一和由仅包括空气处理机和空气取样装置在内的测试间二,加上两个测试间相互连通的水路系统共同组成。在实际测试中根据被测类型选择测试间。
2.2空调检测系统的调控
制冷空调一二分别用于模拟室内环境,为制冷空调工作的室内环境的提供相应的操作条件。制冷空调设备调整室内和室外温度,电加热线圈提供热源,并可自动调整室内和室外的电气环境加热量和加湿量。两试验间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连接两个测试水调节系统是通过冷水机组与电加热装置,恒温箱提供同时提供冷水温度和水箱,从而保证水箱的恒定热源的提供,并通过调控恒温水箱各种加热强度及三通阀开度的大小来控制被检测制冷空调进出水的温度。
2.3检测系统测量和计算
根据GB/T7725-1996的要求,被检测的制冷空调称为单元式风冷空调机,需实时记录室内温度的基本数据,湿度和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差试验室。根据国标的规定,如果被检测的制冷空调为风冷式进水流量和水侧出口水温必须由冷水机组、风机盘管机组提供。根据检测数据,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测得出的被检测制冷空调的电功率和能效比,冷量和热量等检测参数。
3制冷空调检测系统的原理
为了实现机器的温度和入口和出口温度调节灵活,控制方案如下所述: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控制被测机器、空气处理机、风冷冷水机、水泵等设备的开启和停止,然后实时压力,温度采集系统,系统的流量信号,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测数据和计算与制冷空调试验,冷却能力和设备,操作系统电源状态,设备,能源效率比系统流量测试标准规定值。
4控制系统优化方案
现阶段制冷空调产品性能实验装置测控系统的特点有:控制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工况稳定性好,性能价格比高。此阶段制冷空调产品性能试验装置的测控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系统的数据通讯总线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试验操作。
4.1系统的无干扰切换控制
控制系统优化方案:对控制系统的出厂标准配置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增加,和双向操作无扰动切换,为了实现这种设想,在空气处理器的控制系统和冷水机组的标准配置可用于增加远程启停控制点。即将远程设备停止、开启信号引入PLC系统进行控制。
4.2为解决冬季制冷连续运行24h的方案
控制系统优化方案:在寒冷的冬季制冷运行时,由于空气处理机组,风冷冷水机组冷凝温度太低,造成机组停机保护,从而破坏试验条件下的操作。因此,自动监测和冷凝液的温度调节是通过增加操作装置实现的,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冷凝风机连接到逆变器,在压缩冷凝机组吸气压力加压力变送器的测量点,操作者双手套百分比转换一套冷凝压力值,使用内置的PID调节功能的逆变器,逆变器的输出调整,为了保证冷凝压力值设置范围。
4.3结果与分析
系统无扰动切换控制的实现,节省人员成本,是由机器来完成安装,只需要一个操作者管理可以安全方便的设备操作和维护工作。并且线路简化,设备的运行故障率比较低,线路维护以及检修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有时与触摸屏结合使用,不仅可省却按钮、指示灯,节约空间,还具有动态的显示系统流程及主要参数,以及指导操作、记录故障等功能。冷凝温度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不仅全面解决寒冷的冬季运行24小时制冷问题,通过变频器的使用,可以在非满负荷运行,节约用电,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5结语
关键词:轮胎爆胎监测;轮胎的智能降温
一、技术背景
近来由于轮胎损坏引起的交通事故不胜枚举;轮胎是热的不良导体,发热会使轮胎压强增大,导致爆胎,但是货车行驶过程中噪声大,爆胎后不易察觉;此时货车由一个轮胎承重向前行驶,危险极大。
二、发明目的
增加轮胎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轮胎损坏引起的交通事故,增加行车安全。
三、产品介绍
汽车轮胎温度过热是导致爆胎的主要原因,当轮胎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单片机控制水泵泵水对轮胎进行智能温水降温,可以增加轮胎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增加行车安全;另外,货车爆胎不容易察觉,在爆胎短时间内不会对货车行驶造成影响,在爆胎之后及时预警,让司机顺利处理突况,可保证行车安全。本作品采用单片机收集货车行驶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控制与相互通信,当爆胎时,单片机会将信号发送到驾驶室,在显示屏上显示爆胎信息并使得蜂鸣器工作,提醒司机及时停车检查货车的行驶状况;LCD屏上显示水箱水位、水温以及轮胎温度,司机在车内就可以了解水箱和轮胎的信息,轮胎达到一定温度,水泵工作;当轮胎温度达到合适温度时,水泵不工作。其中水泵还可以通过驾驶室的按键进行控制,提高人机的互动,使整个系统工作更加稳定。
四、具体方案
下面参看附图1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三个独立5V稳压电源,分别给货车轮胎、水箱、驾驶室的单片机供电,水泵通过车载蓄电池供电;
2.爆胎监测的实现过程。轮胎内胎与外胎之间嵌入薄膜式压力传感器,与轮胎上固定的单片机相连,采集到的车胎压力信息送给单片机,通过无线模块发送信息给驾驶室的单片机。货车正常行驶时,显示屏上显示当前的时间,水箱水温(提醒司机换水)、水位(提醒司机加水)和水泵工作信息(水泵工作,显示屏左下角显示“W”;水泵停止工作,显示屏上显示“1”);货车爆胎时,蜂鸣器报警并且LCD屏上“The tyre has broken”;
3.智能降温的实现过程。在水箱上开俩个孔,第一个放入水温和水位传感器,第二个孔通过水管接到水箱里的水泵上,水管外端的水龙头正对轮胎。水位和水温模块采集信息,都要通过A/D转换器送给单片机,处理完获得数据通过无线模块送给驾驶室的单片机,当轮胎温度过高时,控制水泵喷水,给轮胎降温。
电子商务,抛弃了以信函、电报、电传或传真等纸面文件来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而传统的这些纸面文件大都需要当事人签名,否则在法律上就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或不能强制执行。电子商务更快捷、更经济,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它极易复制、数字信息又容易被修改、丢失与毁坏,因此它也给建立在纸面文件上的国际国内贸易法律制度产生了冲击,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电子商务法律受到了各国的重视。
我国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的立法主要是《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前者对电子商务合同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如关于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的规定,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的要约生效时间的规定,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的承诺生效时间的规定,关于当事人采用数据电文订立合同可以要求签订确认书的规定,关于电子商务合同成立地点的规定。《电子签名法》是2004年通过的专门针对电子商务交易颁布的单行法,主要涉及数据电文、电子签名与认证及其法律责任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中的一座里程碑。除了《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两部法律,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不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规制。如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1994年国务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条例》,1996年国务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公安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服务管理办法》等。
二、电子商务合同法的核心问题
(一)电子合同的订立问题
首先,电子合同的收到依赖于通讯手段,速度,甚至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法律制度。其次,在电子合同关于要约与承诺问题上,其与纸面合同的区别就在于电子合同如EDI合同订立的决策过程属于计算机自动化操作,这样的合同是否真能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而且由于其整个过程由计算机迅速操作,要约的撤回与撤销以及承诺的撤回将很难进行。如何通过法律对其进行定义很有现实意义。最后,关于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也需要法律进行规范。因为电子信息可以在任何不同地点发出,如发送人的营业地、拥有计算机的任何地点,甚至经由手提式计算机在旅途中发出电文。
(二)电子合同形式问题
贸易伙伴之间进行电子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加以显示的,不存在任何等同意义上的书面形式。唯一可以作为当事人双方存在合同证据的,只有在计算机内储存的电子信息。但是这些电子信息能否取得与纸质文件一样的法律效力,各国有不同的规定,人们的理解也不一样。
(三)电子商务第三方的法律地位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一个最大区别是“无纸”的信息传递,这就必须在电子商务当事人之间加进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技术设备服务、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进行,电子商务第三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电子商务第三方的法律地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电子错误问题
与传统的书面合同订立过程相比,通过电子数据订立合同是一种全新的、正在发展的合同订立方式,技术本身或人与技术的和谐等原因使得错误发生的频率更高。所以对电子商务合同中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十分必要。UCITA第214条b款对电子错误的责任承担有原则性规定:在一个自动交易系统中,对于消费者无意接受,并且是由于电子错误产生的电子信息,如消费者采取了下列行为,即不受其约束:(1)于获知该错误时,立即(A)将错误通知另一方,以及(A)将所有的信息拷贝交付给另一方,或者按照另一方合理的指示,将所有的信息拷贝交付给第三人,或销毁所有的信息拷贝。(2)未曾使用该信息,或从该信息中获得任何利益,也未曾使信息可为第三方获得。
(五)电子签名与认证
电子商务是一种非对面型的交易,当事人双方基本上只能依据对方自己披露的个人信息来了解其个人情况。于是交易当事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虚构名义交易、冒充他人交易、取得商品或价金后逃匿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在电子商务中很难确认本人身份与交易者身份是否同一、交易人是否享有权限造成的。为保障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便应运而生。
三、电子商务合同法的完善
电子商务合同法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往往总是滞后于事务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就我国电子商务合同法而言,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对在线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在于买卖双方一般不直接通过对面交谈,电话的联系,也不到实体店进行采购,因此,一旦发生质量纠葛,消费者往往是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一方。而且电子商家为了逃避税收,往往不给买房任何购买凭证,买家一旦购买了劣质产品,不仅投诉无门,而且还很难进行退货,即使退货也必须承担必要的运输成本。参考我国实际情况,在合同法中应注重向消费者倾斜的理念,如:一是增加消费者退货的权利。特别是针对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预付买卖等,应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有撤约,及至无条件退货的权利。二是将广告法和合同法结合起来。电子商务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不适宜的广告会起到误导消费者的作用。三是注意保护消费者隐私。当前电子商务合同法强调电子签名,但是电子信息在网络中可能是公开的,从而造成买家的私人信息泄漏。
摘要 为了精确、稳定地获得粮仓内大范围的温度分布,设计了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系统。系统通过光纤网络对粮仓内进行大范围温度检测,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存在线性的关系,根据光谱线性频移函数获得仓内各位置的精确温度。其中每个光栅的工作波长相互分开,经3dB 的耦合器反射后,再用波长探测解调系统对多个光栅的线性频移进行测量,即可检测出仓内各处的温度。实验采用FBG 封装的光纤、LPT-101 型光源、放大处理电路等设备获得采集得到的温度信息。通过Origin 软件画出了被测温度与波长频移的关系图,同时与传统的测量方法K 型热电偶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光纤布拉格光栅测得温度与标准温度更接近,且抗干扰能力更强,满足粮仓内大范围温度监测的要求。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温度检测 光谱线性频移 粮仓
温度检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生产厂房的温度检测、住宅区的室温控制、农业生产中温室大棚的恒温监控等。目前,国内外对于温度检测的主要方法有:热电偶型测温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探测区域大的特性,而其属于接触式测量,易污染、精度较低。数字集成温度探测芯片,该温度探测器功耗低、体积小,常应用于单点探测,在多点位大范围测试中误差较大。除此之外,光纤测温器也是一个常见类型,其灵敏度高、适合远距离检测,但多路检测测量难度大、工艺复杂、价格高;半导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优点是将光纤仅用于传输,测量采用其他光学或机械的元件完成,监测被测温度的变化;智能(数字)温度传感器温度监测系统,其内部包含处理芯片,适用于测温位置在线处理的场合。我国传统的内部温度测量方法是直接将温度计插入粮食中检测,工作量大、效率低、精度差;除此之外,国内还有采用基于PN 结或热敏电阻的温度检测系统,但其传统电路设计上存在干扰、滤波不稳定,线路复杂等问题。而测温电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工艺复杂,且部分结构需要专用设备,十分不便。
相比之下,采用波长调制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Grating,FBG)传感器避免了温度测试信号受光源变动、光纤损耗等的影响;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中串入多个布拉格光栅实现分布式测量,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采用光谱线性频移的监测手段,测量精度高、范围广、分布密度大。本文在采用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所测温度与中心波长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光谱线性频移反演分布式粮温的新方法,提高了检测精度、温控范围和温度数据密度。
一、温度探测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了一种新的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方法,即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探测器对粮仓各处的局部温度进行监测。由于光谱线性频移程度与被测温度存在函数关系,即中心波长与被测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分布式光纤探测系统是可从整体上大范围地对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的探测网络。本文采用的是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结构,根据系统性能,建立了粮仓的数学模型。处理器控制宽带光源发射探测光,通过耦合器进入多组光纤通道,每组光纤通道中设置光纤光栅探测器,在粮仓内网络式分布,从而获得粮仓内各处的粮温数据。回波信号经解调仪解调,将带有温度信息的数据传给处理器,经过处理器将粮仓各位置粮温数据显示在控制台上。
二、光纤光栅基本原理
在光纤光栅之前,将在平面光波导中沿入射光传播方向制作的多层介质结构,即布拉格光栅。光纤中的光栅反射实际上是一种层状介质的反射,由光纤中沿轴向分布的多层介质结构构成光纤布拉格光栅。
常用的电类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其极易受外界的电磁干扰,会由于测量距离、辐射系数等因素导致测量精度降低。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不仅具有普通光纤温度传感器的优点,还有光谱特性好、损耗率低及稳定性高等特点,且波长编码信息不受光源功率波动或耦合损耗等的影响。同时,在一根光纤中可设置多个光栅,使光栅阵列信息量大,结合波分复用等技术非常适合大范围的分布式网络化的粮温监测。
光纤布拉格光栅探测器中的宽谱光源可采用面发光二极管SLED 或放大自发辐射光源ASE 等,光传输及转换部分由光耦合器或光环形器构成。当光源系统发出一定带宽的光入射到光纤光栅后,由于光纤光栅对中心波长具有选择作用,只有符合波长关系的光被才会被反射,并再次通过光传输结构送入解调装置解调,最后解调光会体现出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变化特性。当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检测粮仓内局部粮温时,由于粮温变化引发的光栅自身的折射率或栅距的改变会使反射波长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对由解调器检测得到的波长变化推导计算即可求得相应位置实时的粮温数据。探测器获得的尖峰波长随着粮温的变化持续变化,探测器带宽是指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峰对应的带宽,其检测精度越高,则带宽就越小,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一般在0.2~0.3 nm 之间。
三、解调仪
光纤布拉格光栅采用波长调制,对布拉格波长移动的检测获取粮温变化信息的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外实用化的解调技术主要有:采用可调谐F-P 滤波器和宽带光源扫描传感光纤光栅的反射谱;采用大功率可调谐窄带激光源对传感光纤光栅进行波长扫描;采用建立在色散元件和阵列相结合基础上的光谱成像技术进行波长分析。ASE 光源发出的宽带光经过F-P(Fabry-Perot)滤波器,因为不同的扫描电压所对应的中心波长各有不同。在扫描电压的控制下,窄带光穿过F-P 滤波器,其中透射光经耦合器的分光后,产生多个可与测量通道相接的光路,3 个测量通道的反射光回波信号被光电探测器采集从而获得反射谱。这些反射谱都是电压信号,被放大滤波后传输给信号采集模块,最终导入计算机,从而解调出粮温信息。
关键词:生物医学;测试技术;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O6-33;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31-02
一、引言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和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集光、机、电于一体,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学科技术的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仪学院目前开设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课程目的为系统论述测试系统及其基本特性;介绍测试系统中传感器的结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选用原则等,它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仪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自控原理、智能仪器课程设计、虚拟仪器课程设计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对先修课要求较高,现有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侧重于原理的介绍及公式的推导,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容易出现枯燥、难以学好的感觉,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态度上不太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时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2)现行传感器教材比较繁多,有的以传感器原理为主线,有的以过程参数测量为主线,但是很多教材都没有涉及新型传感器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符合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3)目前传感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使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和标定方法,以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设计。(4)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以考试为主,辅以作业、实验、考勤评价,这种考核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专业应用能力。
传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自动化、精密仪器专业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结合本专业优势,本文提出通过使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实际教学、结合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医学传感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对提高生物医学专业的传感教学提供了重要改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和完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型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流大学本科生的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
1.本文拟从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多样性模式、实验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并探索出具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特色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大学学习结束后,离开校园和教师,具有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以基本传感测试单元为框架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基于生理学与工程应用或医学临床现象结合的传感学科交叉内容,为编写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适用的生物传感教材、论文等提供教学资料并制定教材理论体系框架。
四、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教师课堂讲授重点为最核心的知识点,对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讲授内容少而精,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基本原理,而对事实性知识点,则少讲或不讲;讲授内容宽而新,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了解课程基本原理在大学科中的定位,以及与学科最新发展的联系。
教学内容较多,面面俱到的教学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传感检测特点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设计该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各传感器基本功能为主,尤其是电感、电容、电压、应变片、磁电式传感等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各个章节的应用与心电、脑电、肌电内容相关联,引入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脑机交互,作为重点讲解;而光敏、气敏、热敏等章节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不做重点讲解。因此,可据此分配授课时间,突出教学重点。
2.教师根据核心知识点,提出知识点总结分析归纳问题、实际应用相关问题等,由学生课程小组分别选择问题,课后参阅书本、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由课程小组代表发言,课堂展示并交流。
此外,在各个传感系统中识记结构部分内容琐碎难记,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不要求掌握详细结构,在理解传感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日后工作或科研中用到这部分内容时能够通过查阅参考书获得信息即可,课堂讲解突出章节纲要,对其中涉及的工程应用现象补充材料介绍。
3.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格式及其具体实例,由学生自我提出学科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参阅相关资料和解决方法,模拟写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生物医学传感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疗仪器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压电传感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医疗应用讲解,如人工瓣膜、血压监测计等器件的工作原理内容;在讲解电感基础上,增加当前无创呼吸电感检测的原理等介绍,这些内容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部分内容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此外,目前还没有专门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的生物传感生理学教材。在讲解医疗方向的应用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系统化,不仅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培养要求,还将对编写工科专业专用的生物医学传感教材提供课程资料和理论框架。
4.课程教材模式探索。课程教材采用开放性体系,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推荐至少2本以上国内外先进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对应于不同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寻找、分析、归纳、比较,并利用各种国内外文献网络进行最新相关进展的补充和学习。引导学生尽可能或完全避免学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校图书馆的视频资源中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利用这些强大的网络资源可以弥补课时少、课程任务重的矛盾。比如,在该课程教学中,原理介绍部分占课时较少,在对重点器件结构和系统课堂讲解的前提下,其中一些具体的设计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除了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网络课程资源还可补充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发展学习平台中的相关传感课程讲述,由经验丰富的名师授课,通过网络观看可加深对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示范了资料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
1.基础性实验:围绕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的核心知识点,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信号检测,这类实验主要属于验证性实验。
2.综合性实验:模拟生产或生活实际中的某一具体项目开展,学生可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各自合适的传感器,实验室配备电压表、电流表、指示灯、蜂鸣器、计数器等设备,用于学生自行完成线路的连接,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展知识点,综合性实验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整个项目采用3~4人为一小组的团队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适时地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实施项目,完成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的学习。
3.提高性实验:对于提高阶段,我们将尝试结合虚拟仪器实验平台,虚拟仪器技术是仪器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增设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采用软件LABVIEW或VB、VC等作为开发工具,设计直观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如有可能还可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产生相应的输出控制信号。
4.除了实验教学,在与医疗仪器相关的脑机交互研究方面还可成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小组,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其中申请者是该科研活动小组的指导教师之一。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吸收对生物医学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主要以观摩实验和学习实验方法为主,在活动参与中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促进专业学习。
五、总结
本文针对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生物医学专业学科交叉特色,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目标和措施,使学生能自主使用各种通用传感和专用医疗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加强对仪器平台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该课程的实践性优势。通过施行开放式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医工结合”型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Z].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