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39
导语:在研究生年度个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1)班级要有班级的目标。人的行为活动是受目的控制的,人的活动目的决定人行为的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标的人勇往直前,没有目标的人任由外力推动,终生一无所获,所以一个人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样一个班级也要有自己的目标。班级管理的所有措施、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要实现新的突破,尽可能地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告诫同学“不怕苦、苦一时,若怕苦、苦一世”、“拼一年春夏秋冬、搏一生无怨无悔”。
(2)学生要制订不同时段的奋斗目标。凡高考成功者都有较高的自我目标。如以积极的心态审视自己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一个更高的且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新的目标。有了目标,不断努力,才会有成功的愉悦感,这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我激励和最有作用的内在动力。一是明确终生努力方向和目标;二是学年度的奋斗目标;三是每个月的学习目标;四是每天的学习安排。在大学的生活里,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哪些好的做法克服那些弱点,总成绩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紧跟老师复习的同时还要自学、复习哪些内容等等,不要求写在纸上,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听音乐,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 充分发挥尖子生的带头作用,积极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这种氛围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一步一步形成,不然会形成一种嫉妒和破坏。我班学生的成绩比较平均,前几名一直不能固定,但前10名或15名大体上变化不大,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引导好对班级的学风有很大地促进作用。我一是将班上最好的座位作为奖励安排给他们,二是每次考试后帮他们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给他们以动力,三是争取任课教师为他们培优补差。
(3) 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安静的学习环境。禁止在教室里大吵大闹,禁止在教室里吃东西,禁止将小说和一些杂志带入教室。安排好每天的清洁,坚持一二年级每周一次大扫除。为了有安静的室内环境,班主任就不能怕辛苦。
三、及时进行考试总结
发挥考试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做好考试总结。接手这个班级之初,我就和学生谈了三点: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控制自我(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每月一次综合性考试,每次考完以后,班级都要认真进行考试总结。总结的形式和内容很多。有成绩分析:表扬进步比较大的同学,批评退步不前的;有学科分析:查找薄弱学科,分析成绩进步的学科;有问题探讨:分析成功的原因,查找存在的不足;有今后改进的措施。可以找学习进步的同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与经验。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1)学生的情绪有几个阶段:进入大学的兴奋期、经过几次考试后的灰心期、圣诞元旦春节的放纵期、新学期开始的紧张期、毕业临近的焦虑期。针对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早想好办法,正确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
(2)做好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工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但是就班级实际情况而言,能考上研究生只有极个别的希望。于是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就给家长和学生讲读书的重要性,不要瞧不起不好的院校,要正确定位,尽可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然后选择理想的专业。结合考试的情况,我召开了部分学生的家长会,要求家长提供后勤保障、关注学生晚自习后的学习。
(3)班级常规管理要有人情味。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直是训斥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二十几岁的学生非常讲面子,学生犯错既要让他认识错误,又能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最好的。
五、发挥任课教师集体力量
虽然班级的任课教师从没正儿八经的开过会,但由于我们办公比较集中,平时课间经常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商量如何加强管理、什么样的教法更适合、怎么样抓好尖子生的治跛工作等。教他们的老师,对学生比较熟悉,对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最多。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平时讨论说到某一学科的问题,大家也从不见怪,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现在班级的午辅和自习课老师们争着到班辅导,有时甚至需要班主任协调,而自习课是没有任何报酬的。经常有些学生到办公室向老师们问问题,每位任课教师都耐心细致地辅导,给与学生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全体任课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我班的学习成绩正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进。
我认为学风建设应该落到实处,不能搞太多形式化的东西,不是开几次班会,喊几声口号,挂几个条幅就可以的,而是应该把工作的重心切实地放在学生身上,替学生着想,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教育学生努力按要求来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习惯。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同时积极给予帮助。有利于学风建设和学生成才的事多做,不利的或形式主义的东西少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风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45-04
一、学校青年教师自然现状分析
1.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分析。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将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①新手和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始于教师独立地承担备课和教学任务,直到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融为一体,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信。这个阶段通常在入职后的两三年内。学校处于新手和实习阶段的青年专任教师的来源有几方面,包括刚刚毕业的师范生、来自企业的青年专家、来自学校内部各行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来自辅导员系列的在岗人员。青年教师的来源的途径较多,各类人员的特点和特长有所区别,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②专业阶段:教学方面更为自信,学生的反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这个时期建立得非常牢固。③专家阶段:能满足国家对教师各项要求的高标准,也是所有教师想要达到的目标要求。④杰出阶段:他们的教学已经超出了现行的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专业的领导者。他们能影响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育相关政策。⑤荣誉退休阶段:一辈子从事教学,退休后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他们通常还会以导师、教师和指导者等身份继续服务于教育。本文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前期所要加强和巩固的核心素质与能力进行分析和给出建议。
2.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和年度增长情况分析。①青年教师数量统计。据学校相关部门给出的截至2013年9月份的专任教师数量统计情况,学校在岗的专任教师的数量为354人,其中青年教师131人,青年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量的37%。各个学院青年教师数量如表1所示。②青年教师数量年度增长情况分析。通过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增长情况分年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青年教师的增长趋势呈现总体递增态势;青年教师的增长量在某几年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部分二级学院青年教师增长量非常大,新兴的、热门的专业青年教师增长较快。学校青年教师的增长呈现以上态势。
3.青年教师专业及学历情况分析。①青年教师专业增长情况由上述的表1中可以体现。②青年教师学历情况:选聘青年教师学历要求。学校在公开选聘专任教师岗位时,选聘的条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到2012年,学院选聘专任教师的具体学历要求是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30周岁及以下;专业对口。特殊说明: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年龄为35周岁及以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年龄为35周岁及以下。转岗青年教师学历要求在学校辅导员系列工作满5年者;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对口且所转专业面临教师缺口,可转岗为专任教师。在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5年,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证书、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具有转岗为专任教师的资格。
二、学校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组织、专业基础、职业态度和个人修养。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是蕴涵于教师能力内质中、在教师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教师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专业能力。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对于青年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定量调查和分析。①课时量。理论知识积累较多,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基础扎实。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师的课时增多,在课时津贴等项目的驱使下,部分青年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容易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含金量降低。②科研工作量。学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热情和投入方面呈现增长的趋势,就申报学校内部课题举例,青年教师课题总量占全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现实情况是,媒体就曾报道过关于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个别青年教师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③社会实践。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规定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也鼓励40岁以上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规定,每个青年教师一年累计要安排不得少于1个月的时间参加实践锻炼。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具体时间,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各学期教学工作安排情况、结合专业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要求,分阶段完成。经过调查学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发现有一半以上教师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少数教师社会实践不足的情况。
2.定性调查和分析:教学组织、专业基础、职业态度和个人修养。本部分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途径包括三方面:在校学生,其中学生分年级、分专业分别调查;青年教师所在二级学院,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学校的督导室,采用座谈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授课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教学组织。从调查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能较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具有课堂驾驭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角度和从督导角度反馈问题比较典型,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禁锢了部分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缺乏师生互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还客观存在,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缺乏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乏味、无新意。②专业基础。从调查来看各个口径结果趋于一致。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知识结构新,专业基础好,思想活跃,创新思维强,接受新事物快,富有朝气,精力充沛,但教育教学经验少,教学技能不高。③职业态度。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对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行了调查后,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④个人修养。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青年教师的思想修养、理论修养、能力修养、方法修养和品行修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但也有修养较差的人。青年教师距离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为高大的形象、具有一种旗帜性的作用而被师生视为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崇拜的偶像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
三、分析制约学校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因素
1.教学组织方面的制约因素。①非专业或非师范类教师在教学组织环节存在不足。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来源途径决定了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毫不逊色,但是在教学组织环节略显薄弱,表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教学的机智及教学后的自我反思等方面,少数非专业或非师范类青年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系统系的操控。②授课人数或班型制约着青年教师的预测能力和评价能力。授课人数较多或班型较大,影响着青年教师对学生授课情况的预测和评价。再者,长期的教学效能感的低下,将会使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加重,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中体现得最明显。
2.专业基础方面的制约因素。①跨学科授课,影响着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一个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对其教学能力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一性的。少数二级学院由于师资紧张,一名教师一个学期要上三四门课,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所授课程是否精通,是否影响着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是否影响着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论证。②专业前沿知识涉猎不足,知识储备缺乏“时效性”。青年教师通过在大学里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因此,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可是踏上工作岗位,在实践层面上发现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新的课程理论。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新理论层出不穷,抱着固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育人的需要。
3.职业态度方面的制约因素。①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模糊,职业态度有待端正。从教师的职业态度来讲,一个年轻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少数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没有上升到教书育人的高度,敷衍、混世的态度还是存在的。②缺乏自我效能感,处事不能以身作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强调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个别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需加强。
4.个人修养方面的制约因素。①人格力量尚待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往往能够表现出比较强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为高大的形象,被师生视为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崇拜的偶像。这些都为青年教师人格力量提高指明了方向。②理论修养尚待补充。理论是思想的先导。理论上的明白才有思想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提高才有认识上的深化,理论上的坚定才有行动上的果断。因此,加强理论修养是人民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课题。理论修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修养、道德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修养等等。这些也是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所必须跨越的“门槛”。
四、提出符合我校青年教师特点的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对策
结合本次研究对象――青年教师的特点,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现象以及制约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因素分析,给出如下提升对策。
1.建立常规培训机制,齐抓共管促提高。建立常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培训的内容表现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基本能力包括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等;科研能力包括参与科研项目、(著作)、发明专利等;专业能力包括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现场实践调研、下企业实践、专业技术资格提升等。培训的途径或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走出去,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国家级培训或实践,机会难得;二是请进来,定期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内训,有条件的学院也可聘请相关的咨询机构帮助组织或现场指导。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要多部门齐抓共管促提高。培训的质量主要包含教师培训的考核成绩、内部教学督导和外部满意度测评等三项内容。可以拟定人事部门、科研部分、教务部门负责教师培训的组织和成绩考核;各二级学院负责督导和执行;督导、学生部门负责培训的参评和考核。
2.定期开展听课观摩,取长补短打基础。公开观摩课能够让青年教师吸取他人所长,避己之短,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定期组织公开课对青年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怎样才能更好地从公开课里吸取营养,避免公开课徒有形式而少有成效?观摩公开课听些什么?不是“听热闹”,不是“听精彩”,而是要“听学生”。教育界认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因此,青年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在于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就要求观摩公开课时注意师生互促,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去实施教学。当然,现代教学辅助技术的多样性对教学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观摩的全部。各二级学院可以单独组织公开课,青年教师多听取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授课,即使不是公开课,观摩资深教师的授课也会有收获。听完公开课,要组织研讨,学了什么,受益了哪些,需要总结。专业带头人要给与青年教师以指导。另外,建议学校组织的定期公开课要按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不能如八股文一般死板,怎样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重点。
3.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充电站。学生的自主发展与自主学习必须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前提。这种平等对话的过程,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全面要求。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估自我,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自我革新的能力,更是一种可以促进教师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专业思辨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较多,校企合作的积极开展会是一条捷径,可以提升专业水准、获得持续发展,解决了青年教师知识存在的“时效性”的问题。加大校企合作的途径,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学模式、实训等环节进行指导;也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在职的企业挂职锻炼,有目的的学习,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理念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效;还可以实行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双证书制度,即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以便保持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可以主动联系职教集团,及时请教智囊团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克服教学中专业知识方面的障碍。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由学校牵头,积极争取校企合作的机会,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搭建平台。
4.合理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青年教师核心素质与能力内涵包括职业态度的养成、个人修养的提升。怎样能让青年教师增加责任感、使命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师生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具体可以校内搭建交流平台,依托青年教师班导师制度,通过平台,加大师生间的交流,也是师生融合的有效方法。网络平台的搭建,还有其他的作用,包括教师间的交流、公开课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的讨论、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等,总而言之,此平台为了教学,联系了学生、提高了教师,保证了教学。
5.推行合理的约束机制,多方监督保质量。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无论前面讲到的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还是定期进行公开课的观摩,还是校企合作的推进,还是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所有这些都需要对青年教师参与的结果进行考核和约束,可以是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可以是绩效的考核,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想要青年教师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需要学校统一牵头,多部门通力合作,实行监管、约束,并把它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期的工作去做好。
高职青年教师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他们所具备的核心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不同,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
【关键词】网络 生活作文 教学理论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9-03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带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本文通过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教学理论及其方法策略研究,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让作文与网络同行,改革作文教学;另一方面,在吸取世界各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生活作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作文重返富有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
一、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理论探究
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前提是对写作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生活教育理念、生活作文内涵的理解。
(一)写作本质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本质就是表达、沟通与交流,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表达、沟通与交流。写作的意义在于写作主体的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公共表达。写作不但是语言表达活动,而且还是多视角的认识活动和复杂的思维活动。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写作教学离开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必然导致假话、空话、套话蔓延的结果,导致教育与生活分离的现象。
(二)“生活”与“生活作文”的内涵
《辞海》关于“生活”一词的注解有:各种活动;生存、活着;犹生涯、生计。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可见,“生活”是与人的生命存在密不可分的一切活动,生活的内核就是自然的本性与冲动。从写作的本质与生活的内涵出发,日本生活作文观认为作文是一种生活活动,是同日常生活相连的活动,是同人的成长相连的活动,是同劳动、认识、思维相连的活动,是一种儿童自身文化的创造活动。日本生活作文的倡导者们呼唤让作文走进儿童的生活,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生活化”和“儿童化”观点。
提倡“生命”作文的田上新吉指出:“作文不是再现性的记录,不是那种机械的操作,作文是依据生命要求的独创活动,作文的目的是:一是内省、统一自己的生活,通过文章将其表达出来。二是通过写作真正地了解自己,提高、深化自己的生活。”富原义德也指出:“作文是由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内发的。用自己体验过的感受,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由生活力形成的自我的真实的心律就是作文生活。”方明生概括:“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在作文活动中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活作文”的内涵包括:生活作文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表现对象;生活作文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让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活作文通过写作使儿童反思、内省、统一和认识、提高、深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作文通过作文活动引领学生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儿童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健康、健全的完整的“社会的人”。
(三)“儿童生活”的分类
根据儿童生活活动的范围,“儿童生活”可以分为:自我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家庭生活(包括生活习惯、性格养成、情感的培养等)、校园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的生活、人际交往的生活)、社区生活(通过关注与观察周围的生活、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如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战争问题、资源问题、自由与民主问题等)。
(四)“网络生活作文”的内涵
“网络生活作文”是指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网络生活是现代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儿童生活的全部。网络是本课题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吸取信息、运用信息、表达和交流生活作文的媒介,虽然它对于“生活作文”有重要的意义,但网络教学不一定要事事在网上。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的时候要同时依托传统课堂。技术的选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我们的教学要求、可供支配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二、方法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激发儿童表达、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打破“写作”的神话,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只有充分的尊重和鼓励,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和自信。
调动生活经验,开放的作文内容,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写,写真实的生活,让作文的形式多样化:写计划、写总结、写活动方案,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学会观察和感受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写出独特体验,说真心话,表达真情实感,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让学生作文像农作物一样,神态相似,但绝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本课题实验班二年级的孩子曾经以诗的形式,富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生活: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小朋友背着重重的努力的壳/世界如果没有了努力该多好。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
各年段教学目标策略见表1。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主客体不分,儿童的生活就是诗意的生活,所以这个年龄段作文教学的主要策略就是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以激发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为主。从作文训练的形式来看以口语交际、写话训练、童话、诗歌写作为主,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写自己的话,表达自我的生活。
本年度没有文体要求和修辞、写法的要求,重点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写作就是表达,就是交流,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表达的快乐,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快乐,进而达到乐于写作、不畏惧写作的目的。
中高年级逐步引导孩子关注现实生活,进行应用文体写作,与各门学科研究性学习结合记录学习过程、写计划、写总结、写活动方案、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写生活的认识和体会等。
高年段适当可以进行谋篇布局的点拨,但要注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
(三)培养“生活作文”的基本技能
写作的发生阶段:观察与发现、阅读与联想、灵感与感悟。写作的构思阶段: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综合与分析。写作的物化阶段:组织、表达与修改。
习作的发生源于生活的观察、发现与灵感,人类文化的阅读、想象与感悟。“生活作文”通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激发与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在写作中通过观察、感受、搜集、交流、讨论、选材、立意、思考与创造,提高感受与思维的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与对自我的认识,通过组织、表达与修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网络生活作文”通过网络发表、交流与多元评价,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满足孩子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写作动机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激发与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问题。
在众多技能中“发现”的能力是生活作文的核心。包括对生活经验的发现/对真实的发现/对社会的发现/对自然的发现/对自我及其对自我成长的发现/对人生的发现/结合书本知识对知识的体验性发现,对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对思想的发现/对学习方法的发现,对作文价值的发现/对集体和环境的发现/对道德和人格的发现/对自由的发现,等等。发现的方法有: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去观察和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在问题解决中发现;随时记录和发展性的记录,在记录整理中梳理过程的轨迹,从中感悟式的发现;反思发现;以主题的方式研究生活的方式发现;对细节的关注的发现;选择、提炼、排除、寻找意义和重点的发现;综合性的思考发现;积累和思考发现;与他人交流和借鉴时发现,等等。
(四)引领学生反思、内省、统一、认识、提高、深化自我的生活
要保持学生作文的兴趣,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指导写作,在写作中引领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我们编写的作文系列指导丛书《作文金钥匙》第二册教材里,我们选编了两首同题材的儿歌。第一单元选编了《蜗牛》,第二单元选编了《不快乐的想法》。
蜗牛
蜗牛出门串门子,
背着一座小房子。
雷声隆隆下大雨,
蜗牛拍拍小肚子。
雨点来了我不怕,
我会躲进小房子。
不快乐的想法
蜗牛不快乐
埋怨自己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也不快乐
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
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羡慕蜗牛
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
蜗牛也羡慕寄居蟹
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他们一直这样想:
我实在太累了
我很不快乐
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和反思中,我们设计下列问题进行仿写与改写训练,引导孩子变换视角发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朋友,你能体会蜗牛和寄居蟹的不快乐吗?结合上个单元学过的儿歌《蜗牛》,你能把这首儿歌改一改,改成《快乐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们听吗?
(五)引领儿童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写生活,到生活中去写
生活作文不仅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网络是个开放的环境,也方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认识形形的人和事,从中明辨是非曲直,有利于培养真正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六)“生活作文”教学形式参考
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感性,对自然、人与人的交往的感受,以及通过儿童诗的创作发展想象能力、形象化能力等。要求用坦率、自然的语言写诗,将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调查作文:与各门学科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写作,有观察日记、参观记录、课题调查等。调查作文的过程包括自我定题、收集材料(观察、记录)、查阅资料、总结、讨论等步骤。方法上包括做笔记的项目、方面、查阅资料的方法,图、表的应用,内容归纳的条理化等方法的学习。
集体作文:自编书籍、刊物的集体作文、内含矛盾的课题的讨论及其作文、创造性活动中的集体作文。
自我成长史作文:生活记录、作文文集、从家庭认识走向社会认识,在阅读同龄人的经历中反观自我的作文。
(七)多元评价与沟通式评价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第七,新分教师培训。7月7~11日,聘请南京5位专家在第六小学开展了近3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2007年、2008年新分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教育教学常规、心理学教育、新课改培训等。另外,还进行了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油城乡土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科实习培训等。为新分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教学岗位奠定了基础。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天马”课程系统涵盖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包括舞蹈基训、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实习等专业技能课程,舞蹈史等专业理论课程,古曲、国画、诗词欣赏等艺术修养课程,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外延课程。其中舞蹈基训课程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为核心,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为先导,使学生科学地了解身体的结构关系、力量对比、运动规律,自由地表现人体力学上的自然美与运动线条。舞蹈表演课程由呼吸节奏和表演训练两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呼吸的长短、轻重、缓急、抑扬和动作的力度、速度、能量、沉浮中,体验情感与呼吸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舞情”、“舞律”。舞蹈理论课程由舞蹈三要素、舞蹈美与舞蹈思想、舞蹈模式化与创新等内容组成,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舞蹈特性、功能的认识。创作实习课是一门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课程,有机融合了舞蹈理论与舞蹈技术,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文学、音乐、绘画等修养,“在学员中播下创造性的种子”。“天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还表现在吴晓邦广泛借助社会资源邀请客座专家进行短期授课,包括昆曲、京剧名师的水袖、翎子、扇子等戏曲舞蹈技巧课程;金艺华的朝鲜族舞蹈课程;刘恩伯的东北秧歌课程;太极、四平拳、长拳等武术课程;美籍现代舞蹈家陈西兰的现代舞课程;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溥松窗的水墨画课程;古琴大师溥雪斋的古琴文化课程,音乐家郑律的音乐理论课程等。舞蹈基训课程与舞蹈表演课程解决形体训练与艺术表现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等基本问题,是顺利开展排练、创作实习的保证。舞蹈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舞蹈学科范畴、属性、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艺术修养课程与人文外延课程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涵养,为舞蹈创作实习课程奠定良好根基。这些具有关联性的课程涵盖了学生形体、节奏、呼吸、身体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修养等,有效弥补了传统舞蹈课程设置中重技术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体现了“天马”课程设置的系统构架。
2.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天马”的课程设置不仅类型丰富,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开放。“天马”承担着教学、创作、演出、交流等多重任务,工作室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受到时间、环境、突发事件的影响,故吴晓邦打破以往课程组织形式的封闭与单一化,将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融入采风、观摩、演出、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超越课堂、教材、学校的局限,在课程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如旅行演出时,吴晓邦因地制宜,灵活地将舞蹈基训课与舞蹈表演课等室内课程放在厦门鼓浪屿等户外场所进行,在广阔天地间锻炼学生的感觉与意识,体验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吴晓邦以“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作为“天马”的学习理念,开启了舞蹈面向生活的大门,有效地将学生身心从教室的小课堂中解放出来,以大自然为“教室”,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课本”,使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受名山大川的万千气象,触摸世代相传的历史文明,从而在时代与社会的熔炉中练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1.“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的身体动作训练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枢纽,人在呼吸的支配下形成不同幅度、力度、速度的动作,由此引发节奏、表情的变化。而“想象和情感是主宰舞蹈家呼吸和动作的最高意念。”缺乏呼吸、想象的动作是僵硬呆板的,不能充分诠释出舞蹈节奏与表情的对比。因此,身体动作训练不仅是四肢的纯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对呼吸、节奏、想象、身体表情的训练。在“天马”舞蹈基训教学中,吴晓邦主要通过对“‘出进出’、‘进出进’、‘进进进’”等多种呼吸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从内心情感出发,将呼吸、节奏、想象贯穿进人体肩胸、脊柱、四肢、头颈等身体部位弛缓硬直的练习中,用垫步、跑跳步、踢毽步等步伐练习使学生感受呼吸的升降、控制,体会呼吸与身体节奏、动作质感、想象的关系。在舞蹈表演教学中,吴晓邦则通过单一的节奏练习,将情感与想象做“舞律”上快慢、虚实、轻重、圆滑风和顿着风等处理,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掌握动的韵律与自由。再通过人物内心情感与人物外形的表演性训练,如喜怒哀乐等“单词式”情绪表达练习,“‘行路’、‘过河’、‘摘花’”[等日常情境想象练习,“‘嬉戏的顽童’、‘步履艰辛的龙钟老者’、‘庄重自持的妇女’”等人物形象塑造练习,“非正常人和动物怪异形象”练习,训练学生动作与呼吸通畅,节奏与表情和谐,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呼吸和表演,吴晓邦还“研究和部分地吸收了民间巫术中迎神驱鬼的一套表演技法,作为教学上讲授呼吸和表演的基础”。吴晓邦时刻强调着“‘舞起于心,而止于心,’,‘情由心生,形随心起’”,在“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将“舞情”的心理契机与“舞律”的生理机制紧密相连,从而建立起合乎人体运动规律的身体动作训练,使学生在舞动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
2.开发创造力的创作训练在吴晓邦看来发展舞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创作阶段”[。“天马”中无论是解放形体与思想的舞蹈基训课,还是启发想象力的舞蹈表演课,都围绕着创造力的培养而展开。尤其是创作实习课,以学科、术科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舞蹈教学的新内容,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在教学上,吴晓邦主要从回忆生活片段、音乐的主题动机、绘画的色彩、构图分析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使学生完成造句、编舞到舞剧编创的初、中、高级阶段。期间配合“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等基础知识与舞蹈表情、节奏、构图等舞蹈理论的学习,为创作提供灵感与理论支撑。他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即兴作舞或命题习作中自由联想,勇于创新。笔者认为创作实习是真正推动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智慧、情感、想象将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整合、学以致用。吴晓邦正是借助“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分析综合力”[的合力,锻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创造力,从而“以心灵的教育带动身体的教育”,铸就学生灵活的肢体、自由的头脑,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3.身心一体化的人格训练“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天马”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在于吴晓邦以前瞻的眼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融入高起点的人格训练内容。“天马”学生年龄在16—22岁之间,其情感、社会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作为发展中的人,可塑性很高。基于此,吴晓邦注重环境、情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影响,除了培养学生无产阶级的立场和道德品质,更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情怀、革命理想等德育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理想与时代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学生蒲以勉对“天马”教学的回忆:“最使我们难忘的是第一堂课,老师教我们做第一个动作的情景。他要我们把两臂从胸前打开到两侧,他一边示范一边说这个动作最美,因为它展示了你坦荡的胸怀。这句生动的语言,几十年后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作这个动作时,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展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在表现民族传统上一种理念的美。”又如手位练习中吴晓邦使用了佛手造型,“从手的无名指向拇指扣拢、拇指与中指微合,食指柔和向外伸展的形态里,流露出东方民族善和美的情操。”做动作时,吴晓邦会配以传神的解说:“做人要有菩萨心,想着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撒向人间。”于是,“学员们舞蹈时的心态是慈悲的,动作的神情是安详的。再配着相应的传统民乐为动作组合伴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是舞蹈中所蕴涵的传统气韵,是含蓄安详的审美取向,是博大宽宏的中华民族情怀。”此外,吴晓邦还用“威武”、“神气”等命题训练学员的表演意识,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民族格言塑造学生的人格、气节,创造性地将舞蹈训练与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真善美的追求紧密相连。吴晓邦不仅从艺术思想上给予学生启迪与熏陶,更注重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度责任感,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人”。树立格调高远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吴晓邦正是在言传身教中,为人师表,以“‘慎思’、‘慎独’、‘慎小’、‘慎微’”的作风,使学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天马”学生床头那些如“‘过规律的生活,做合理的动作’、‘勤勤恳恳学舞,坦坦荡荡做人’、‘艺术即人生,生活即舞蹈’、‘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厚积薄发、天道酬勤’”等不断变换的格言,墙上挂着的竹节、松枝、瘦石、残荷等书画,无不显示出“天马”“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的学习理念,渗透着吴晓邦对学生品行操守、尊严、信仰的启蒙。
(三)教学方法创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吴晓邦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以主观灌输为主,缺乏民主与交流,是单向、封闭且封建的教学方法。因此,他提出舞蹈教学“要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即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使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天马”“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上,吴晓邦坚持鼓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等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贯穿实践、学问结合、手脑并用、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法,并开拓性地引入讨论、座谈、情景模拟、指导自学、探索发现、互助合作、单元作业总结等具体方式。如在形体训练中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路线与动律,由忘至化,化为己用。在创作实习中,贯穿模仿与创新的说明性讲解,鼓励学生创新。以座谈形式与各类文艺团体交流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听取不同意见。演出观摩后,引导学生从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进行评价。请优秀学生担任老师或工作助手,情景模拟,进行教学见习。排练剧目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协商、寻求解决方法,发挥集体智慧。创作实习时,审视学生差别,并以互助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创作实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启发学生对习作进行分析、总结、反思。在“天马”中吴晓邦以导师、父亲、朋友等多重身份,与同学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优长,因势利导,鼓励大家勇于实践、突破、创新。吴晓邦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统领全局的教学指导原则。其优越性体现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因材施教,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促进教学互动,建立人格对等的师生关系。吴晓邦“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的是人本、科学、民主、主体性的教育精神,并由教师启发逐步转向学生自我启发,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此外,吴晓邦不仅根据时代需要开设了具有本科性质的新舞蹈教育,还以预见性的眼光制定了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期望完成初、中、高级阶段的系统教学。尽管受时代政治气候影响,吴晓邦的教育理想与艺术主张并未得到全面实施,但吴晓邦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后延性宏远目标的人才观,对“新舞蹈”教育之路的开拓与探索,已表明他走在了时代前沿。
二、“天马”对当代舞蹈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启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舞蹈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我国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长期深受戏曲科班制、苏联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多以培养舞蹈表演人才为己任,或强调对知识技能的灌输,或轻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舞蹈教育实质仍是一种职业层次的专才教育、模仿式教育。而吴晓邦早在五、六十年代的“天马”中就提倡自由、个性、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与通才教育强调“普适化、综合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的理念颇为近似,更与以人为本、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相一致。因此,面对当前舞蹈专业分工过细,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技法纯熟学养不深”等种种尴尬,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传统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融合,注重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实现单一型、模仿型的舞蹈技术人才向“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型舞蹈艺术人才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天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给与我们有益启示。当前高等舞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只强调本专业舞蹈技能的学习,缺乏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积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高等舞蹈院校应适度精简技能课程,加强与舞蹈学科相关的人文课程设置,凸显课程的综合性、文化性、创造性。如进一步开设相应的舞蹈即兴、形体节奏、舞蹈创编等实践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拉班舞谱与动作分析等理论课程,哲学、美学、文学、民族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学科公共课程,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诗歌赏析、戏剧表演、视觉艺术、舞美设计、演出策划、演艺经纪等艺术选修课程,教学实习、演出、舞台制作、采风、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适时邀请各类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依托人文资源开展文化艺术观摩,致力于学生舞蹈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创造力的全面提升。此外,还应注重学风、校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相关“隐性课程”建设。如“天马”中,吴晓邦注重环境美对人性情的陶冶,“提倡创造‘整齐、典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制定出人性化的作息制度、管理条例,以此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习惯、价值观的养成。科学研究表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它以内隐、弥散、持久的方式对学生情、意的培养产生积极效应。高等舞蹈院校应优化整体育人环境,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在教学内容上,以往教学偏重于单一模仿式的技术技巧训练,忽视对身体表现力的开发,亦缺乏建立在身体教育之上的智力、道德、情感、人格培养。重提“天马”“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的身体训练、开发创造力的创作训练、身心一体化的人格教育,有助于改善当前舞蹈教学中的不足。如在形体训练中进一步贯穿呼吸、节奏教学,调动学生身体的神经末梢,唤醒学生的心灵,使身体呈现丰富的生命意蕴。融入身体即兴、环境舞蹈、肢体开发、舞蹈治疗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与身体的对话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表现自我,完成自我修缮,同时理解他人,学会关心、合作,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增加设定主题、情境或自由命题的舞蹈创作内容,使学生探究人与周边环境关系,洞察社会发展问题,思考生命意义,进而开发创造潜能,实现技能与智能的发展。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开放性”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赋予学生充分的民主,通过引导、启发、鼓励等方式,变闭门造车为开门造车,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尊重生命差异、关怀生命成长、保护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探索、发现、感知、判断、体验、创造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