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

时间:2023-03-14 14:50:48

导语:在再别康桥背景音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

第1篇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第2篇

这次6年级诗歌朗诵会倍受师生的关注,大家都带着很高的期望安静地坐在台下。此时的天空骄阳似火,同学老师们却依然稳如泰山地坐着,这也不难看出大家很期待诗歌朗诵会的开始。半晌,第一对朗诵的同学自信地走上舞台,这是,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舞台上。

演出开始了一会儿,上台表演的同学丝毫没有往日的紧张。想必是练了好些时日,在舞台上无不是挺胸抬头,个个诗句衔接得天衣无缝。此时此刻,想必周围的老师心里应该都很高兴吧——自己的学生发挥得这么出色。作为老师,学生的成绩也许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

将诗歌朗诵会推上的是4班的班主任窦老师朗诵的《再别康桥》。声音时起时伏窦老师深深地陶醉其中,读得旁若无人、读得激情澎湃。台下的同学们也都听得如醉如痴。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天空上的鸟儿也听了下来,倾听着徐志摩美妙的诗歌。

让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6()班的朗诵。他们编排得格外有新意——边展示相关小报边朗诵。错落有致的形式使得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眼前一亮,背景音乐也配得十分融洽。

第3篇

【关键词】高中 多媒体 语文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形成了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为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语文学科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储备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美感效应,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让语文教学沐浴着美的光辉。

一、欣赏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作为教师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艺术加工,跨越时空的限制,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展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例如在学习《山居秋暝》的时候,诗人王维从新雨写到明月、清泉,从竹喧联想到浣女归,从莲动联想到渔舟下。这样生动的画面与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我就借助多媒体,把这些画面交错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和谐美。同时让学生在抒情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跟着范读进行诵读、品味、揣摩,就更能逼真地感受情景,领悟诗歌美妙和谐的意境。

二、感受震撼心灵的人格美

通过语文课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信息技术可使之更有效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时候,我就扫描了托尔斯泰坟墓及金字塔、泰姬陵的图片,从宏伟的金字塔、华贵的泰姬陵与朴素的托尔斯泰墓的图片对比使学生带着对“最美”的探求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又播放萨克斯曲《躯体与灵魂》背景音乐,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感到回归自然的宁静之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探究、讨论,让托尔斯泰巨大的成就和声望与其极为朴素的坟墓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无尽的思考。无限伟大与无限平凡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充分体现了美学中的“对比与和谐”原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震撼人心的人格美。

三、体验感人至深的情感美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就会使审美对象从表象到本质内容上都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冲动和共鸣。这时就产生了动之以情的情感美,使学生不仅被审美对象所吸引,引起联想和想象,而且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交流,好象自己也是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为审美客体中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多媒体“首页”――徐志摩在康河里划船的图片,配合《神秘园》舒缓的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一个符合课文需要的内容和情感氛围中,自己似乎已深临剑桥其境;而美丽的剑桥与孤独的徐志摩在屏幕上交相辉映时,毋需教师太多的讲解,诗歌的情感就可得到形象生动的萌发,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与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了共鸣,教学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第4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

不可否认,朗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曾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古代典籍教学中,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声情并茂的韵律感几乎贯穿了整个课堂。然而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变得可有可无,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而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也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形成了这么一种观点,即“早读课才需要朗读”,其他时间内,朗读被弃置一旁,有时捡出来,也只是一种点缀,不成系统,不显正规。校园里出现了一种现象,即越往高年级,朗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分量就越轻。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课,朗读的比重是少之又少,甚至连早读也拿来训练高考题。这使学生陷入了“题海”的怪圈之中,也使语文教学走入了深深的“泥潭”,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

怎样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朗读是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局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极富效果的一种方式。

二、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1.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把握好时机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会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会活跃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天”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会得以生动的展现。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成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3.要善于营造朗读情境,读出真意。朗读需要朗读者入情入境,方能读出真意。而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播放乐曲《神秘园之歌》,并播放康桥的风光录像片,使学生在唯美的氛围中充分感受诗的艺术美和诗情美。最后可让学生自由选读,在品味中探求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音乐、绘画情趣美。

4.朗读中,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这样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本文中,笔者针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育教学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很多学校的教育都带来了活力以及生机,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高中学校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增强了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教书不教学,所谓的教学就是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将新课标作为根据,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以及载体,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的教学工具。但是,在语文教师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过去传统的观念十分陈旧,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偏差,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计划看成教书计划,将教学计划演变成为了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途径、语文素养的现状并没有研究,更加谈不上将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原点的一种教学活动。有些教师还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并且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材的内容,从新课程改革的本质上来看,这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自主地安排语文教学的时间以及语文教学的进度,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态度十分呆板,缺少一定的激情,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也少了很多和谐以及愉悦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还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自身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模式教学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中的参与欲望更为强烈。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为重要的抓手,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开展探究学习等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搭建有效平台,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融合进语文教学的特征,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探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好教学载体。与灌输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探究教学主要依靠学生以及学习小组的努力来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出探究题,作为引领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线索,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都是围绕着这一线索开展。探究题的设计上,笔者遵循了全面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让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逐层深入。二是强化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虽然可以在集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受到基础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合作与探究来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要区分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予以单独指点,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提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以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切入点,发挥课外活动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紧张节奏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紧张的身心,同时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补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化语文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还为学生的专题研究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将具有文学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文学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结合教学进度组织相关竞赛活动,如古诗文背诵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深化教学成效。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评价方式

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堂的评价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究,是教师本身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采取比较全面的评价方法,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新理念。全面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让每位教师能够在不断地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校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有学校、教师、教育部门的参与,也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学习语文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们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实行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之前,教师要制定好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大胆的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时候的分数区间做一个界定,能够保证即使分数是最低的,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的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都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在当今中学教学当中,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科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而由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并不太广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掌握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和运用技术,积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代诗中的经典、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浪漫的抒情诗,它将对于康桥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康桥美丽的景色,不仅使读者身临其境在诗人想象的美丽世界,而且也驰骋在诗人的天马行空的情感之中。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那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以及那美丽至极的康桥图片,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进而使学生学好这首诗歌,也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慧.浅议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第6篇

关键词:音乐 语文 运用

一、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语文教学和音乐教学结合的实践者

《诗》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这些诗歌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诗》成书的时代正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一生又酷爱音乐。他在齐国与乐师们论乐,听到《韶》乐,他说:“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把《诗》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势必关注《诗》中的音乐因素,孔子的课堂上一定是书声朗朗、歌声悠扬的。孔子是大教育家,他们的课堂就在河边,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唱歌。歌词是文学的,曲子是音乐的。由此可知,音乐和文学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常常使两者融为一体。在孔子的课堂上音乐与文学相融,分离是不可思议的。

二、音乐应用于语言教学具有科学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音乐对审美意识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人的美的鉴赏力和美的创造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

据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中学教材中作品与音乐关系密切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很多,新的、旧的、普高的、职高的,基本上都少不了《诗经》《汉乐府》中的优秀作品,以及《琵琶行》《蜀道难》等经典的篇章。《诗经》中的音乐因素和文学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汉乐府》实际上是带有音乐性质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体;《明湖居听书》听的就是音乐效果;《琵琶行》中再现作者心路历程、生命流程的是音乐流程。因此,要读懂这些文章离开对音乐的理解是很难实现的。现代诗文中很多都可以作为配乐朗诵的典范,如《致橡树》《再别康桥》《泪珠与珍珠》《我与地坛》等。

四、音乐与语文结合多样效果

(一)课前序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的参与,应该是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投入。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时代特点、生活气息、人物性格以及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

同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沁园春·长沙》把磅礴的革命气概和壮观的景物融为一体,体现了豪放的诗风。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同志以天下为已任的博怀,可以用贝多芬著名的《英雄交响乐》作为学习这首诗的前奏。波澜壮阔、排山倒海、激情澎湃的音乐体现了和人民的坚强意志、英雄性格。音乐预热了课堂气氛,学生产生了激起奔放的热情,形成了学习这篇课文最佳的情绪状态。

(二)背景音乐,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声音中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魅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让悦耳的音乐吸引学生投入情感,与课文中的文学形象产生情感共鸣,为一些课文朗读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在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孔雀东南飞》和《梁祝》是我国艺术苑囿中的奇葩,“焦刘”的悲剧和“梁祝”的悲剧惊人的相似。不同的只是它们分别以不同的艺术样式表现。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先让学生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视》。音乐时而委婉起伏,时而渲染惊恐不安的情绪;时而如泣如诉,悱恻凄绝,催人泪下;时而充满幻想,清澈柔美。迷人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送别”的缠绵,“殉情”的悲切和“化蝶”的美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遭遇联想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联想到诗歌中的人物性格。悲剧产生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解读音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借助音乐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作为“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文章,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而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意。

六、配乐朗读,调动情绪,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

第7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材处理 课堂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追求的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启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启发拓展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风景的描写,有作者本人处于某种情境下所产生的感想、感悟等,如果教师只是以阅读或板书的形式,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或情境,启发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知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康桥的风景图(曲折蜿蜒的小河,剑河两岸垂柳倒挂,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和背景音乐,创设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诗歌景物的绘画描写,去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思,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

1.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

2.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同时我让学生收集莫言的资料和作品,指导同学举办以“我心目中的莫言”为题材的剪报,并且在课堂展开交流。

3.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4.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常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如选取《当代伯乐――改相马为赛马》《石钟山得名新考》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 “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重视回归文本

第8篇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交流探究的空间,着重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讨论交流,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大家一起对“金柳”这个意象进行了分析:在《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古代的柳就是现在的谐音是“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别离意象,所以古人就有了折柳送别来表示依恋与牵挂。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中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呢?大家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个性化的解释。有同学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诗人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绪,更是对往日的眷念。通过积累相关的古诗文中“意象”,把问题情境和体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阅读活动,而是融音乐、美术、哲学、历史甚至到自然科学等方面于一体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因而,采取创设情境和边缘渗透的教学策略,可以在各种文化纵横交织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大气磅礴的音乐能把学生引入那段英雄的历史。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让学生与小说《明湖居听书》进行对比,继而让学生品味古琵琶曲《昭君出塞》,最后让学生找一些有关音乐描写和评论方面的资料。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极好地激发学生对作品详细深入的领悟,并增进学生对一些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来渲染铺垫,让音乐与作品互相渗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读《逍遥游》后,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看《我为什么而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求人生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读《逍遥游》,学生能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胜过教师精雕细琢的讲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配唱和配画等形式来研讨文本,从而在充分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实课程资源。

三、强化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从体验中熟悉学习的内容并能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收获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且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高深莫测,而是人人可以参与。教学中要尝试由本课知识向他课迁移,通过引导学生,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课题中引出,并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课题。例如: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的教学主要体现为自主阅读。我在《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金岳霖先生》等课文的教学中,就遵循自主阅读的理念。在模块示例教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活动,或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交流。另一些课文还可以通过拓展性阅读进行教学,例如,学习《鸿门宴》时拓展阅读《项羽本纪》,学习《赤壁赋》时读《坡突围》,教学《边城》时看《美丽的凤凰――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等等,把阅读活动发展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师生互相启发的方式,学生变成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互相提升,共同探讨的交流平台。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语文教学的特色。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1 加强语言分析,深化理解

语文教学中,其基本形式就是语言文字,只有加强语文语言的分析,才能了解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实行体验式教学,这样就会体会到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可贵。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必须把握好语言的文字形式,感悟字、词、句之间的人物情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会理解知识的重点。

在讲解课文《再别康桥》时,教师事先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抒情,阅读文章时,要用优美的背景音乐衬托出文章的内涵。概述作者再次去英国巡游故地重游的情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和诗中的语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词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把作者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掌握清楚,同时,根据诗意对课文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诗过程中,诗人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与虚构的,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结合气氛、情感与景象,体现了以景衬情,以情生景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言语形式过程中要加强文字的剖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不断地想象,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2 创设情景教学,感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上,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十分奏效的。语文教师需要综合情感、诗意等方面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情感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学会感悟知识。增强自身的领悟能力。针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所收集的教学材料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带领学生思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多面性。

在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腾王阁序》中,要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诵读,通过描绘洪府集会的场景,结合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出滕王阁在秋天的美好景色。当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时,紧接着切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充分的遐想,在对景物描写上体会洪府集会的盛况。通过对“俯仰”的感知,从而设定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在“别”,“序”,“悲”与“执着”时的具体情感。

3 仔细阅读文章,感悟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体验式学习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对教材的相关文本,强化学生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对文字“生情”,从读中“悟情”,这样会让学生越读越有劲,在内心深处对文字产生较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感悟语文的内在含义,这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形式之一,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中的深刻哲理。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应加强如“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一类句段的训练,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诵,体会出作者在文字中所寄托的人生哲理以及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一定要带领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以及重要语段的朗诵训练,对作者所写的地坛之美予以欣赏,品味文本朴实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透彻的生命感悟。

4 相互交流学习,分享成果

利用体验式学习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要在课文中融入学生的个人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特有潜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激励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环节中,把自己的文学想法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对话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之处,教师应积极关注并进行培养,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长处,这样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有效地交流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表达。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作出如下提示:结合全文结构,作者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发生,从而我们了解到文章的“文眼”,通过“文眼”我们就知道理解全文关键所在。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作者在“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表达出这样几种观点:(1)感慨现实社会的不满;(2)担心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心思;(3)薄弱的个人力量的无奈之情;(4)憧憬和追求未来的幸福生活;(5)向往我行我素的闲适生活。

5 建立合作关系,体验教学成果

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除了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重在让学生学会掌握语文学习中的具体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每篇具有作家灵感与激情的作品时,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可以分享每个学生的经验、心理状况,积累到更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把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状况互相结合,这是经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会、欣赏而获得知识的一项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