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0:48
导语:在新闻摄影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鉴于此,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趋向多元化,体现个性化。
一、尊重个性的差异,作业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下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秉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的理念,才能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可能。因而,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应该在既可以锻炼大家基础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本身实际,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和自身特长等诸多因素,让设计的作业内容尽量趋于多样化。
比如教师在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后,设计作业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一方面让基础较为薄弱、迁移拓展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通过基础习题、或通过背诵课文等方式反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拓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那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掌握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改写、仿写、课外比较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促进他们有个性地发展。
事实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种程度上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教材紧密结合生活,作业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应该等同看待语文和生活的外延。因而,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身边事情、留意生活的内容,让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完郑愁予的《错误》后,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作业题(任选一题):
1.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过的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并做简要分析。(口语、书面表达均可)
2. 尝试把文本改写成短幕剧并表演。
3. 辩论:“美丽的错误”是谁造成的?(正方观点:过客;反方观点:思妇。)
4. 罗大佑演唱的歌曲《错误》与文本在表达艺术上有哪些异同?
实践表明,设计这些作业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索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时空局限
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往往把完成语文作业的时空转移到了课堂之外,事实上这正是没有清楚地看到什么才是真正课堂的最优化的结果。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作业设计的时空限制,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
出充足的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 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能力。
笔者曾经尝试过:在讲授完《米洛斯的维纳斯》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分析“残缺的是否一定就是美的”,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辩的热烈场面真是让人惊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进而推而广之,让学生拓展延伸到对艺术内涵的真正理解。
值得慎重的是,新课程下要在班级教学中做好这一点,教师不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急于求成的搞一刀切,非要所有学生把作业按统一格式写在作业本上,而忽视现在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极富创意的,这样机械的模式一以贯之,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完全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新课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的诸多细节,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一、摄影艺术概论
1、摄影艺术起源
Photography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业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自1839年第一台木箱照相机的问世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科学目录》中表示,摄影属于艺术类学科类,美术学一级学科下的摄影学二级学科专业,意思代表摄影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专业,但据点差显示,由于我国市场需求等原因,在甘肃省境内甚至全国的多数高校中,摄影课程都是以依附于某一相关专业的形式存在,如此对摄影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局限性。
2、摄影技术专业内容
据调查显示,甘肃省多数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与摄影修养三个方面。其中具体教学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像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色彩构成、摄影构图、摄影光线的处理、人像、风景摄影、新闻、广告摄影等。
二、高职院校中关于摄影实践课程的定位
摄影作为影视编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能够为学生有效提供解决有关图形图像理解方面难题的方法,是提供设计灵感及技术的源泉之一。但目前摄影实践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比重往往较低,相关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无法对摄影这一庞大的艺术体系进行深入地了解,由于学生们对摄影课程缺乏深入地了解,且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摄影器材、专业摄影知识等教学局限,因此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人意。
三、摄影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中摄影专业教材的落后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中,信息及科学技术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我国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中,很少有涉及对这些时代变化做出修改记录,虽教材不断改版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但其根本只是在原有教材上进行少许修改,涉及知识面不够全面且缺乏完整的系统性教材,对摄影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2、摄影器材的老旧
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摄影器材的滞后所带来的摄影实践的缺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摄影器材的购买和使用问题也是影响摄影课程开展的一大原因。在传统摄影教学中,一部800-900元左右的老式单反相机就可以基本完成教学实践所需,普通相机的租赁也很方便且价格低廉;但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数码摄影对传统摄影的颠覆,如今市场上的一部单反数码相机售价基本在5000-6000元、甚至上万元,这类器材的价格对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有不少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家用数码相机来完成课程实践,但由于此类器材与专业课程中的器材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师授课后学生们的实践课程无法有效进行,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硬件的建设与使用
由于摄影本身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因此在摄影教学中的硬件投入也是极其必要的。现代数码相机的更新速度较快,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度对摄影器材进行不定时更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在摄影教学器材的选购上,应以实用、够用为宜,例如平面设计中的摄影课程主要以广告摄影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则应购买以广角镜头为基础的配套器材。
2、增加摄影课程教材的编写
摄影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通常只有4-6周的单元教学,现有的教材无法对课时进行有效匹配,且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叙述面的太过广泛,从而缺乏对摄影专业的针对性讲解。鉴于摄影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现代社会所需,笔者认为该专业教材应由专家学者们组织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材,内容应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加详细、全面,以利于摄影课程在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深入开展。
3、加强对学生们自身摄影水平的提高
在数码时代中,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对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如何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以自身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相关校方应加强基础设备器材及专业教材方面,优化、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教学;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的普及,构成了系统的网络环境,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方面,需要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社会。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信息的能力。老师教授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学生即能以自身已经习得的信息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各类信息及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极为实用的技术,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将各种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活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使之有真实的感官体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真实地感受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老师实施积极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流程
在现代网络覆盖的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具体情况如下。
1.问题的准备及构建
做好问题的准备对于问题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现实性、典型性、开放性等,且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与之相应且学生较为熟悉、有兴趣的问题。
2.情境的创设及表现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利用情境,把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在思考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方向性更加清晰。教师现在可以使用电脑做出不同类型的PPT课件、网页、音频资料等,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构建出生动有趣、新颖的问题情境,并在选择题材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构建出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最后通过相应的方式,包括故事、叙述经历等形式活泼地表现出来,如制订同学集体出去郊游的方案,学生需要先收集各个同学的意见,查找合适的地点,根据学生描述的时间、实际的天气状况确定出行日期,并将该信息分为不同的类型及层次,直观地进行展现。
3.分析及讨论问题
学生掌握问题的基本情况后,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而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的想法较为浅薄、片面或者较为幼稚,但是也会有学生的思维较为缜密,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深入,逻辑性较强,老师需要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使之自由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富有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评价及总结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应认真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做出相应的指点及评价,肯定其有价值的部分,包括创新的想法、较为合乎逻辑的思维、语言组织能力、全面的考量等,如果发现学生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补充。再把学生的各个不同想法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分类、概括及提炼,学生能够了解到各个学生之间观念的差异,老师在点评完毕后,对其观点进行总结,构成具有一定深度且结构完整的理论系统,学生还能够更好地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及即将学习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巩固了旧的知识,也为学习新的知识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数码时代 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 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关键词】艺术设计 摄影基础课程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景观摄影的研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项目编号:14Q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2-02
摄影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随着数字化发展的加速,传统的摄影基础教育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面对教育技术本身的发展变迁,需要对摄影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摄影课教学中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摄影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起着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作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形成科学完整的摄影基础课程体系,提高摄影课教学质量。
1.注重专业的综合性特征,明确教学目标。摄影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艺术并掌握摄影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丰富所学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专业的表现力。
2.依据专业特点,修订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在修订大纲时结合不同专业与摄影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法则,设定基础理论讲授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3.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摄影课教学内容。数字化对摄影从硬件器材到制作手段、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而变,增加数字存储和后期处理技术、影像输出技术、数字暗房技术、数字色彩管理等数字摄影知识。
4.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摄影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学习摄影,需要了解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影像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还要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摄影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传统思维模式发出挑战,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未知世界。
二、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受着传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中应用了美术类课程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将艺术设计中的三大构成的表现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构成原理来理解摄影的构图。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所需的人才也会有所变化,而教学的要求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育的需要,对艺术设计类摄影教学方法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新媒体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使用。在摄影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直观、生动、易学。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现场拍摄,并对摄影作品进行各种后期处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2.摄影课程中引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基础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用平成学生的作业递交、批改、并且和学生及时交流,将课件放在WEB 网络教学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随时可学的空间。将摄影学习相关的文章、图片下载建立一个学习专栏,并把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网站连接放在上面供学生参阅,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创作实践与作品赏析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摄影创作,支持学生参加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通过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进行优秀作品赏析。在教学中,作品赏析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学生在研究分析摄影家的作品艺术表现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4.改革摄影课程考核办法。摄影课程考核考查了学生对摄影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通过作品体现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例如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创作,题目自拟,可以包含纪实、广告、人像、风景、新闻、时尚、观念等领域,要求以组照的形式反映主题,并对创作进行文字阐释,通过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手法,可以发挥他们的独到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
三、摄影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摄影实验室建设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开设的时间很短,现有的摄影教师中有很多都是非本专业毕业,缺乏系统摄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摄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从业背景,才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又没有教学经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摄影实验室的配套也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摄影课堂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势在必行。
1.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以学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为指导方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制定培养目标、中期规划和近期培养计划。通过提高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学习等途径进行专业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申报教学改革项目。支持教师参加摄影比赛或举办摄影展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在专业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在国内外访学项目上多考虑青年教师。
2.制定摄影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留住人才就必须尊重人才,在学校里面很多摄影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还无偿成为学校的专职摄影师,不管什么活动都会被安排到场,把这种额外的工作作为摄影教师的应尽的义务。这种摊派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摄影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尊重,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议从尊重人才,平等对待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劳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将教学外的工作折算成分值,作为年终评定的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创作,参加各类摄影大赛和举办个人展览,对大赛中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并进行表扬和宣传,在职称评定中作为加分项。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让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
3.加强数字摄影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数字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摄影门槛越来越低,摄影技术更加简单,影像传输更加容易,这些也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数字摄影实验室必须有配套的设施,保障数字影像的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数字技术对摄影教学提供了很好地支持,在数字化环境下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完善影像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 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凤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探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程平,严晶.浅谈摄影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6
[3]宋春颖,李红钧.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0.6
[4]钱华欣.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科技文汇.201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 摄影 教育 思考
摄影作为一门创作视觉图像的艺术已被各个高校认可,是符合影像文化发展需要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认识到摄影在社会发展生活领域中的优势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带有强烈品质的媒介。它是一种客观的复制,也是一种主观的表现。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己任,通过摄影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摄影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通过直观性的教学和演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再经过实践等综合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服务于艺术、艺术指导技术的原则,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同时,大多数高校纷纷设置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课(必修或选修)。一时间,高校摄影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当前高校摄影教育状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广量大的普及教育,这个层面主要接触摄影的基础知识:二是许多高校新闻传播系的新闻摄影专业,这个专业由于进校学生参差不齐,对摄影了解甚少,故在课时限制下。也基本属于摄影的基础知识教育;三是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少量研究生教育。从这个现状来看,我国的摄影教育还是非常广泛的。三个层次中,专业摄影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规范,这样的教育当然好,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更多的是只能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学习一定的摄影知识。
高校开展的摄影教育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把公共摄影课当作专业技能课来教学,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课应有的美育功能。事实上。摄影课是高校开展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美育潜力。
二、高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要开展好摄影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摄影教育的美育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开设公共摄影课,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其精神情操,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电子照相机和数码相机及影像洗印配套设备十分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凸显了人的素质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必须克服这种“重科技轻艺术”、“重技能轻审美”的不良倾向,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摄影教育的美育目标,摄影教育的所有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审美内涵来进行。首先,密切联系摄影的造型艺术特性,从摄影的艺术语言体系人手,培养学生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符号的阅读、理解能力。揭示摄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摄影家审美感受、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奥秘,并阐明摄影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相同与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开启进入摄影艺术审美宫殿的大门。在此基础上,再带领他们进入其中作心灵之旅。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使学生超越摄影艺术的形式技巧。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生动的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体味灌注其中的浓郁的审美情感,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熏陶。
2、与学科具体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摄影教育。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各学科对摄影的需求不一样,只有找到各学科的需求。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高校开设的摄影选修课的系科有文、理科,美术和设计类专业有的还开设摄影课必修课,数码艺术专业学生开设摄影专业课。他们都有对摄影基础知识的需求,但特点不同,学习兴趣点也不同,因此,摄影教育不能停留在相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实践上。按一个模式组织教育。而应根据学科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如文科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上。而不要过多地关注一些技术,在对镜头前面事物的关注过程中学习人文精神、评判事物的好坏,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科摄影教育应抓住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完成相应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狠抓摄影环节、品质控制的教学,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启发他们对影像控制的理解。美术和设计类、数码艺术类专业的摄影教育要抓需求特点,在基础理论的取舍中,突出光线对造型、影像表现的影响。把对内容进行细化、静物摄影、布光研究、近距翻拍结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总之,摄影教育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摄影教育的效果。
高校教师在开展摄影教育时,要不断创新摄影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如在教育中采用大量的图片、相机等器材作操作示范,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使学生从示范实例中体会摄影的技术和技巧,感悟摄影创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为以后的摄影创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图像媒体和多媒体为手段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可见度大为提高,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教育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在平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QQ、MSN等平台,交流摄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注重摄影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_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摄影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他们的专业、个性特色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思路,增强信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并做到举一反三。创新不只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种浅显的诠释。作为艺术创新更多的突破是该艺术门类在某一新的领域中的巧妙结合,这就需要个性的张扬和丰富的想象。每个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的点,都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潜质等,这些都有利于摄影的艺术特性在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通过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造型能力的开发培养训练,以强化学生对摄影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加强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摄影教育的软件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方性高校;新闻摄影;教学
随着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断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新闻专业,近几年来在许多的地方性高校也增设了新闻专业。然而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的成绩如何将对学生今后的能否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如何提高新闻摄影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从事该课程的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担任新闻摄影教学的教师就在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培养问题
在很多地方性院校里很难找到是该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有一些摄影爱好和摄影基础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去进修,然后才从事该教学岗位的。由于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即便进修,在实战的经验上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新闻摄影教学不止是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如何去应对各种环境下的新闻拍摄。这些不是短时间的进修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此,作为一名从事本课程的教师不但要到专业院校去进修,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修,在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新闻摄影水平,这样才能在讲授理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器材和更好的利用器材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在器材的选购上往往不能够买上太好的相机进行学习,在实践的拍摄中就有学生抱怨自己的相机不够专业。因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对器材有正确的认识,器材只是工具,一个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由器材决定的,在一个好的素材面前,器材就显得很弱小了。比如,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那张照片,不就是用手机拍的吗?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多在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素材。
三、如何利用优秀的作品进行学习
无论何种学习,借鉴和学习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其创作能力。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通过大师们优秀的作品去进行学习呢?这一点很重要。作为常人来说,一般就是看看就行,可作为专业的学生,走马观花式的观看显然是不行的。尤其是作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与大城市相比,学生长见识的机会很少,看不了什么大型的、高水平的影展。好在现在有丰富的各类书籍及发达的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观看到各种的网络影展和很多摄影人的优秀作品。可如何去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呢?
首先,作为新闻摄影来说,就是立意。一件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在内容上一定是要社会现实意义的。因此,通过学习摄影师如何去观察生活的,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亮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其次,学习构图。有了好的素材,如何把照片拍得更具魅力,构图是一幅摄影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幅成功的作品必定是在构图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如何让学生去解读优秀摄影作品中的构图法则呢?以往我们在讲构图时常常将其概括为三分法、对称法等一些基本法则。而学生常常在老师对着作品讲解时还容易理解,可到了实战中又不清楚怎样去构图了。因此在学习构图时必须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从镜头的选择到前景中景的安排等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更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闻摄影是门实践技术,新闻是人的新闻,人的活动既是生活,因此要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摄取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一名刚刚入门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在拿着相机的时候,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常常离人们很远,用长焦去拍摄。一位新闻人曾经说过使用长焦是偷窥生活,使用广角是进入生活。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面对生活,融入生活,体会生活,而不是偷窥生活。自己没有深入生活,也就不可能寻找到生活的亮点。一名成功的新闻摄影人一定要有敏锐的生活嗅觉,超越常人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然而这些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面对生活,在实践课上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个人认为在公园和广场是进行实践课的一个大好环境,这些地方不但人多,活动多,而且人们都极为友善,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容易让学生找到自信,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广场或公园里有着很多的故事发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十分有益。更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环境下的人们在面对镜头时不会有过多的排斥心理,有时甚至是以一种迎合的态度面对拍摄者,这样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提高了能力,为今后在各种场合下的拍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发现生活中的新闻价值。有了一定的摄影基础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拍什么了。通过一些大量的拍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拍摄的基础知识,然而面对生活时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拍什么。个人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生活的主旋律,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积极向上的生活片段。一次在带学生在公园拍摄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拍什么,这时一个老人带着孙子走到中山先生的塑像前,叫孙子向中山塑像敬礼。我迅速地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之后向学生讲解,生活不乏这样的场面,只不过是我们常常缺乏这样的观察能力。另外,影响生活的事物也是极具新闻价值的,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不良行为,不良活动作为新闻摄影人也应该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总而言之,生活是新闻摄影创作的源泉。
五、提高个人修养为摄影创作提供充足养分
修养可分为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看。对一个担负这传播文化、思想的新闻摄影人来说,必需具备一个良好的知识修养与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在课堂的教学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如何对真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首先,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谓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一个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能为学生的学习把握好方向,而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其次,要博学。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一个宽阔的知识面就会对自己专业带来很多的局限,因为作为新闻摄影人来说,每天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拍摄,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如果没有一个较全的知识面,常常会对很多事物产生陌生感,这样就不能对其进行一个很好的拍摄和报道了。
再次,要有敬业精神。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经济也不算发达,可很多的学生从小还是养成了怕吃苦耐劳的习气。要知道作为一名新闻摄影人没有良好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习活动去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写作精神,培养他们的敬业品质。
新闻摄影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是担任该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Ling Guizhen; Liu Yong
(College of Design Art,Nanhua University,Hengyang 412001,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摄影风格与绘画进行比较,以及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来研讨当下摄影课程的教学方向与手段,力图避免高校摄影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过于空泛,或在专业教学中过于经验,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思考,期望构建一个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凸显人文精神的摄影课堂。
Abstract: Through comparing with photographic style and painting and discussing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noumen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of photography, this paper wants to study the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nd means of teaching, to avoid the too vague Photography courses in quality education or too empiricism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By thinking of the above aspects, the author wants to build a photography clas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combining classroom freedom and regulation.
关键词:摄影 绘画性 艺术性 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
Key words: photography; painting marxism;characteristics of arts;noumen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of photograph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43-02
0引言
大学不仅是培训人拥有劳动技能的地方,更是解放人思想和释放人自由之精神的地方。他的最终形式是人类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家园。高校的摄影教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综合性大学,摄影常常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因其无需较高的手绘基本功,使学生在技术层面上学习美学的难度大为减轻,深受非美术类学生们的喜爱。同时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他也受到美术专业学生的欢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于学习。
1现状
然而当下的大学摄影课教学,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素质选修,基本都是相机的结构与功能――然后进行作品赏析――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业和专题作业就完成课程了。同时因为摄影课时非常短暂,所以我国高校摄影课程普遍存在简易化模式化的趋势。
教学生使用相机并不难,但培养学生拥有全面的摄影语言非常难。我们也的确面临着一些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单单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学生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无法进行更多的语言训练。虽然艺术专业的学生拥有单反的比例会高很多,但同时他们拥有更多的图形处理软件,从而他们关注和迷恋数字软件对摄影后期加工。然而这些都不是阻碍我们摄影教学应具有的学府高度的根本原因。反而是我们教师在摄影教学方面看,很容易忽略从艺术学、美学角度与纯技术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去实施我们的学府目标――释放学生的自由精神,因而我们的摄影教学达不到摄影教学应有的深广度。
2加强的方向与方法
要达到学府对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由高度,摄影教学可从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2.1 将摄影放置在大美术的情景下与绘画的横向比较教学摄影的归属应是一个美术范畴,在摄影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跟绘画有着割舍不断地联系。通过在横向与其他的美术门类进行比较,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丰富学生的摄影创作手段。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像。绘画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来源于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灵感;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一一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自幼学画,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以“决定性瞬间”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是现代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美国风景摄影大师、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者安瑟・亚当斯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发明了“区域曝光法”,重视后期制作,主张比客体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都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流派风格。
无论是绘画中现实主义的典型瞬间,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印象主义的斑斓颗粒、结构主义的黑白灰、表现主义的粗犷、后现代主义的兼收并蓄,都非常直接的影响着摄影流派的产生。摄影与绘画在互相交融中嬗变。摄影与绘画类似,尤其当代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包容性、多元化的,这使得绘画与摄影的交融更为普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也有绘画的不可复制性,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反应,或则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而光影的开合,是选取最具意味的一种决定性瞬间,使摄影又有着唯一的时间性。从而摄影也就具有艺术应该具有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原则。随着摄影审美观念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兴的图形软件,代替了繁琐的传统暗房,使图像后期“剪辑”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创意。
在这一单元中,可以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引入三大(色彩、平面、立体)构成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富有逻辑的思想平台。
2.2 摄影艺术的本体性解说美国曾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以取消虚实相间的语言为特征,主张摄影应该用“F64”这个相机最小光孔来纪录。这种流派的产生,是以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为背景的;它的极端性,实际上也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有意为之或有意不为的价值判断:强调科学与美的结合,以反抗摄影过分接近美术。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流派曾是主流风格。反对者大都用摄影的纪实性来把握本体特征,反对摄影成为美术附庸。
美国先前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其特征是消去虚实相间的语言,认为摄影要使用“F64”相机的最小光孔进行记录。此流派的诞生背景为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其极端性,本质上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有意为抑或不为。注重美同科学的融合,在很到程度上反抗摄影去靠近美术。“画意摄影”流派先前为主流风格,在把握本体特性时,反对者采用的均是摄影的纪实性,并不认可摄影就是美术的附庸。
摄影和美术有联系亦有区别。摄影美学的的范围在于探究摄影本身语言特征与其艺术规律。
由于艺术思潮的推进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风格和流派的代名词已悄然成为典型性的瞬间艺术,艺术图像也在日趋多样化。同美术相似,摄影能体现类似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还能在摆放对象前构思设计进行摄影以及后期的特别处理。计算机技术软件让此种摄影具有可行性,以及更为逼真的视觉效果。此类观念性图像拥有可预见和计划的特性,同时,与当代美术那样,摄影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以,艺术摄影是拥有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像信息,具备清晰灵活的艺术形象。
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用瞬间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像。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是二者的实质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一说。他解释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当一个事件展现它的意义时,摄影师在顷刻间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严格地组织形式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当然,这个瞬间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摄影具备极短的时间到相对较长时间曝光的感光,然而均为在时间里的一段流逝,但是短时间的感光最具备广泛性,因此,能够使用决定性的瞬间,从而将原先的诸如“典型瞬间”等类似的表述替代掉,从某种角度看,更拥有兼容性。它包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在内。决定性的瞬间,体现出摄影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语言特性;二是摄影者自身修养、眼光、技巧、个性等在这个瞬间中的登场亮相。没有后者,就不成其为艺术摄影。
摄影有着惟一的本身语言,其光圈同速度的结合,能够发生虚实快慢的不同变化。在快门上,控制时间的快慢,出现对比的影像;调节进光口径的大小,可对空间的清晰深度进行约束。选择不同的镜头,能表达不一样的图像视角。即便是最普通的素材,通过后期的制作也能表现出灵活的图像。若凸显胶片的颗粒性,会带来冲击力。若摄影构图剪裁具备可塑性,通常可让素材变成好片。摄影的奥秘更在于巧妙地组合光影造型元素,摄影的内在魅力的展现充分与否,同接近此类语言特性的图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在分工细化的当代,具有不同门类的职业摄影师,在发达国家中,一些摄影公司可细化到专门拍摄诸如皮具等的广告摄影师。各专题的摄影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对之进行研究均能通过微观的美学理论,可见,摄影体现出其特定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艺术摄影用决定性瞬间(摄影前期最关键的环节)的曝光成像,使静态的二维图像得以产生,然后通过后期的暗房制作,进而塑造灵活的图像,以传情达意。我们可说摄影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抑或为内在主体与外在客体的根本统一。
在此环节上,我们要注重对摄影本身规律的把握,分析典型作品,从深层次上升华学生对摄影语言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同时借助摄影艺术的大众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摄影兴趣。
2.3 摄形的边缘特性探讨摄影的边缘性,体现在它作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和它具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两个方面。
摄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也是因其具有边缘性。毕竟在当下摄影还是记录用的实用工具。就像农业时代的绘画一样,在满足实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较简单的。不是所有的摄影记录都具备艺术性。一个单张的照片可以是新闻、一张肖像、艺术或纪实,可以是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摄影的纪实性穿梭于艺术摄影与新闻报道两种领域,具备边缘性图像的特征即无所不能的实用性,或多重性质。接近艺术摄影的是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图像;而接近新闻报道的为拥有较强记录性的图像。观念性摄影图像更具备纯摄影艺术特性。一个单张或为纪实摄影或为艺术摄影。相对于美术来讲,同摄影照片而比,绘画雕塑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更大。
最广泛的纪实摄影,假如其兼备艺术性和纪实性,则更能展现生动力,传达感人的视觉效果,不仅可以传播信息,其自身有具备审美价值,词种图像可谓摄影艺术。正如布勒松所说,艺术摄影要尽量让形式服从主题需要,讲究光线、构图、影调、色调、虚实等审美规律。
摄影的文、理融合的学科性质是其又一个边缘特性。摄影大多都需要图像和设计等的交融。设计艺术同数字图像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性,摄影图像数码制作与广告设计共享着图像制作、演示、图形管理、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
摄影艺术作为边缘学科并不代表其必须依附在一种形式上,或称其为非主流的艺术,这只能表现出摄影存在横跨多学科的特性。例如艺术设计,它就是一种边缘学科。摄影的边缘学科性,在于它共享绘画的一般美学规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规律。摄影师要想得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需要具备美术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印刷制版、软件处理等相关理工科学知识结构,同时要求我们能够刻苦的付诸于实践。
摄影所具备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其能够成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二是摄影拥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
3结束语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当今,数码摄影作为数字图像主流之一,对旧有媒介图像是极大的挑战甚至于更替。价廉物美的小型自动数码相机,使摄影完全大众化。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摄影?摄影是否一种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这些是新时期摄影素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夏放.摄影艺术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4).
[2]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
[3]邱华栋,杨少波.世界摄影大师108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