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实践评价总结

时间:2022-07-25 18:04:00

导语:在社会实践评价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实践评价总结

第1篇

3、考核评价失据

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内容到形式各式各样,而评价社会实践的质量高低、程度深浅、选题适否、效果好坏等方面缺乏具体客观的量化评价指标,教师评定社会实践成绩时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撰写符合一定字数要求的社会实践报告,依据实践报告的文字表述将实践成绩区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不同等级。由于社会实践要求标准过于宽松,导致有些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滋生轻视、糊弄、应付等心理,甚至认为社会实践可有可无,抄袭杜撰、弄虚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评阅社会实践报告的难度。

4、激励惩罚空缺

由于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社会实践的实际教学课时,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基本不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教师评阅实践报告则相当于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范畴,更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纳入职称和职级评定体系范畴,激励惩罚的缺失导致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报告难以反映社会实践的真实状态,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采取书面文字标准,欠缺客观的实践标准,因此针对学生也难以进行激励惩罚。

5、交流反馈不畅

当前大部分高校自上而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课授课和职称职级评定,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交流研讨很少花费时间认真开展。由于课表没有安排师生交流研讨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难以系统地得到释疑和解答。同时,校际间的社会实践教学经验也很少沟通交流。

二、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教学机制的改革探索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中的现存问题,自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对全院本科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后的考核评价机制被运用于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但经过1780人次的社会实践教学检验,该考核评价机制较之以往机制已呈现出显著成效。

1、社会实践教学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先后对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改革措施是:寒暑假之前依据课程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社会实践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社会实践选题和规划。考核评价社会实践不再要求学生提交几千字枯燥乏味的实践报告,而是要求学生将社会实践场景、实践过程以及实践结果拍摄成照片或影像资料做成PPT文件,最后将社会实践的经验、感悟、体会、心得等进行精炼的文字总结(600字—1000字)。下学期开学初,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PPT文件的展播和答辩,每个学生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PPT文件,向全班同学以及指导教师、辅导员展示社会实践内容,一边进行口头讲解,阐释社会实践的选题意义、实践内容、心得感悟等感性或理性认识。在座听讲的同学和老师如果对讲解的内容有疑议,可以举手提问并要求解答。待所有同学讲解完毕后由全班同学进行民主投票评选出优秀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民主投票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事实表明,学生民主投票的结果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出社会实践的质量高低,当二者出现背离的个别现象时,指导教师则可以及时予以纠正。

2、教学机制改革后的成效显现

(1)避免了弄虚作假现象

由于展播的PPT文件必须有学生本人社会实践的照片或影像资料,使得以往那些弄虚作假现象难以滥竽充数。比如,有些学生没有亲力亲为进行社会实践却仍然能杜撰出几千字的实践报告,评阅教师难以辨别真假,而PPT文件却以鲜明生动的形式再现了社会实践的过程、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依据PPT文件展示的内容和学生讲解时的情感流露,社会实践的真与假、深与浅、好与坏一清二楚,不再难辨。

(2)调动了学生内在积极性

由于社会实践的PPT文件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展播并决定成绩,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人定夺成绩的做法,这一考核方式恰好符合了90后大学生敢于展现自我、追求个性、争强好胜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从实践内容的选取到PPT文件的制作,都极力追求完美,以期获得好评。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实践成绩,更是期待老师和同学对其奇思妙想的创意、社会焦点问题的评判、为人处事的方式等方面的肯定与褒扬。而且,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全班同学民主投票结果,他们既是参赛者更是评判者,程序的公正透明保障了结果的公正公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搭建了分享互动平台

每个学生展现的不仅是实践内容,更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和成熟,适应社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将亲身体验、感悟、心得毫不保留地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使那些没有进行此项实践的同学也能产生心灵共鸣和情感体验,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同学当中产生了放大辐射效应和事半功倍的实效,而且同龄人之间的经验交流远比教师理论灌输的效果好得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质量优良社会实践的激励感染氛围下,那些敷衍了事的社会实践相形见绌,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们赶学比超的心态,社会实践一次比一次精彩纷呈。

(4)增强了理论课教学实效

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第一手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是深入理解和全面领会思想政治课理论观点的关键途径。比如,某些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认知,在社会实践一段时间后深刻感受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开学后会以全新姿态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深化和扩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理论课讲授的观点有了新的更高层面的认识和理解,极大提升了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另外,老师通过倾听学生讲解社会实践,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使理论课的授课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改革

对策鉴于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教学中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很有必要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因此,各高校应当顺应时展需求,转变实践教学理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系统高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机制,保障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

1、严格组织管理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不同于专业课实践,应当由学校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和后勤等部门协调联动,设立教研机构、领导机构、辅助机构、督查机构等。学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直接负责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作出统一部署与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及管理文件,包括社会实践课时安排、教学师资编制、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建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划拨及管理使用方式等,确保社会实践教学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行。

2、完善实施保障

首先,规章制度制定是硬性保障。在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组织协调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保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设立专职的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理论课教师兼职指导社会实践势必影响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打破年龄和学历限制,在教学基地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再次,专项经费划拨是必要财力保障。高校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应定向划拨专项社会实践教学经费,高校应专费专用,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有必要的财力支撑。最后,教学基地建设是场所保障。高校应广泛开发和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这是实践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阵地。

3、健全考核评价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升教与学成效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可或缺。首先,教育部或省市级高教主管部门应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该校(学院)的评估考核体系,如教学文件完备状况、经费投入使用情况、教学组织实施程度等;其次,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如将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履行职责等状况列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评聘或职称晋级的条件之一;再次,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考核,借鉴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做法,除了撰写实践报告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实践过程,使社会实践的考核具有客观的实践标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4、强化激励奖罚

学校应对在社会实践教与学中表现突出的师生或单位进行必要地激励,以此激发广大师生高度关注并认真对待实践教学任务。如每学期实践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通过教务处考评、师生互评、单位自评等方式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师生个人或单位,设置不同等级的若干奖项并予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将此奖励作为单位或个人评优、保研、晋级等优选条件之一。而对于那些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教师或学生,在严肃批评教育的同时给予年度考核不及格或警告处分的惩罚。

5、畅通交流反馈

第2篇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基地;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青年学生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成个体社会化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实际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认识和了解社会并进而获得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

一、制定有实效性的活动计划。

对于大学生而言,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制定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所在,贴合时代主题,服务社会等理念来制定。例如:开展专业实践类型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计划,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让学生真正在岗位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积极联系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基地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要注重命名挂牌,深度实践,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等重要环节。

三、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影响活动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想非常圆满的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非常的不容易,作者认为以下是比较重要的两点: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定时、无规律的,这样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大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作为指导教师要及时鼓励并关注学生,安抚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不要“半途而废”。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时刻保持热情,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增长了才干。

想要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一定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通常高校因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对实践活动资金投入有限,这就需要争取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在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的形式,解决经费问题。总之,争取到多方支持是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四、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总结经验和不足。

对学生而言,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成绩要计入学分,并作为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和奖学金评定标准之一,还可以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对教师而言,院系部、教研室应制定规划和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社会实践应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

评选优秀实践报告、优秀调研报告、优秀个人是评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从实践活动的策划、开展、到实践活动的效果要进行客观的、多方面的考核评价。社会实践奖评制度是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召开总结评比大会,为广大学生讲解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到开展的过程,展示活动中的照片,以及实践基地对活动的评价。让广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通过总结不仅能体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把诚实正直的品质、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主动性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责任感等能力。并通过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形式,树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热情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能力培养、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虽然缓慢,但是效果是持久的,是我国在探索教育实践道路上非常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艺真.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6)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6)

第3篇

一、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涵与依据

(一)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定义

何谓实践?各学科因研究领域不同,视界有别,对“实践”的解读也有所不同。从哲学层面看,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基于教学论的视点,可把“实践”理解为:由学生亲历的旨在作用、影响于人或物的包括实验、展示、表演、调查、访谈、角色扮演等在内的种种操作活动以及学生改善、优化自身(含道德行为践履)的种种外显形体活动。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课堂实践活动之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活动。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将课程、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教学主题,转变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施。

(二) 小学德育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依据

1.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内在要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亦是对其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阶段。儿童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德育课程教学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儿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2.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对德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德育课程必须深化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的需要。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无疑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

二、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如何实施?一般可采用“四环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聚焦问题制订计划。针对学生或教材文本中提出的问题,经梳理、归纳后聚焦成中心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制订出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与要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在社会实践中探究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等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奥秘与意义。

第三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学生亲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究、体验和反思,明确问题的本质,达成既定的目标。

第四步,总结与交流。一般在学生回校后进行。主要是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总结、交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获,相互分享彼此的体验与感受。

【案例】“爱惜每一滴水”教学写真

第一步:聚焦问题,制订计划。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的问题是:自来水管里流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它是“自来”的吗?自来水来得容易还是不容易?师生针对这个主题,制订了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计划。

第二步: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探究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自来水厂。学生察看自来水的源头,原来水是用动力机从江河提取,再通过管道输入厂中。在厂内的沉淀池,学生留意观察江河水中的泥沙经过沉淀后已经沉到池底。依次到了过滤池,学生摸一摸水体,比较过滤前后的水,后者更透明。在看消毒装置时,学生请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工人叔叔说:“用于清除水中的有害病菌,让水变得更纯净。”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用摄像机记录了丰富的影像资料。

第三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学生亲历水厂,通过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和反思,认识到自来水来得十分不容易,要尊重工人的劳动,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四步:总结与交流。

参观完后,教师和学生集中到工厂的休息室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倾述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有人说:“过去以为自来水就是自来的,我好无知。”“妈妈教我用完水要拧紧水龙头,我总是听不进去,还反驳说,‘不就是一滴水嘛?’现在我明白了,一滴水要经过这么多的工序,真是来得不容易啊!”“我看到了水厂工人忙碌的身影,我们每时每刻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与他们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有的还激动地说:“水龙头流出的一滴一滴的水,需要花费一滴一滴的油,需要工人付出一滴一滴的汗,今后我一定要节约用水。”有同学趁机补充说:“是呀,节约用水,也是节约能源,是尊重工人们的劳动。”同学们既言说,又倾听,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收获。

教学的辩证法证明,德育教学讲求深度,有赖于德育教学宽度的拓展。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有利于孕育儿童丰富的、真切的、深刻的体验。

三、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路径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一般可采用三条路径实施。

(一) 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实施

所谓“走出去”,就是带着既定的学习主题,走出学校大门,直接进入事先所选定的社会情境中,包括社区、农村、工厂、企业、军营和各种专设场馆去进行教学。采用“走出去”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所到之处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丰富、拓展和提升教育主题的教学品质。如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教材中“从农村到大都市”、“西部大开发”等教学内容,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去参观总部设在湖北宜都的著名高新企业――湖北三峡鲟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鲟鱼驯养繁殖、饲料加工、鲟鱼制品加工与销售的私营企业。经过16年的艰苦创业,这家公司开发创新了循环水工业化养鲟模式,生产出了品质最优的鱼子酱和品种繁多的鲟鱼深、精加工产品,远销到欧美和中东国家。这家公司不仅注重自身高速发展,同时还带动公司周边的2900个农户养殖鲟鱼,年产鲟鱼6700吨,实现产值3亿多元,年户均增收3万元。同学们边听管理人员介绍,边在公司创办的“世界鲟鱼博览园”参观,亲眼目睹循环水工业化养鲟的壮观景象,欣赏流线型的硕大鲟鱼游弋水中的优美姿态,对“博览园”中琳琅满目用鲟鱼的肉、骨和各种器官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罐头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用鲟鱼皮制作的精美皮鞋、皮带、皮包等产品,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比一比、问一问、评一评、夸一夸,既满足了感官需要,又激活了思维,还有了深切体验。有的同学感动地说:“三峡鲟业公司真了不起!他们的产品既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还能帮助农民致富。”同学们收获一次感动,就会有情感的升华,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在社会课堂里经受的心灵洗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认知上的收获,一定会终身铭记在心。

(二) 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实施

德育基地包括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青少年教育野外训练基地以及由学校自行与有关乡镇、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等等。

小学德育课程依托实践基地教学,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学了某课后,立马到相应的实践基地去亲察、亲历、亲为。如学了《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就带领学生到清江彩印公司的印刷车间,先听公司负责人介绍印刷历史及现代印刷技术变革的最新信息,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当一当彩印工人。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看到新书一页页从机器中印刷出来,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印刷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印刷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第二种,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品德教育主题寓于其中。实施策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学校统一安排,主题教育渗透,学生经受磨砺,催升生命体验。”

1. 学校统一安排。如湖北宜都市各级小学主要是依托宋山青少年野外训练基地实施的。那里除了有较好的营地、比较多的活动设施和完善的安保措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该基地已经开发出了诸如“让红旗高高升起”、“徒步登山不畏难”、“走访宋山脚下农户”、“野炊进行时”、“篝火晚会展才艺”、“徜徉在花木虫鸟的世界”等颇有特色的野外训练“18课”。学校在一个学期内安排一两次赴校外“基地”活动,时间两天。主要是让学生离开父母,主动去接受生活的挑战,以此锻炼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拼争的精神,磨砺其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2. 主题教育渗透。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让学生把学习《别把花草弄疼了》、《我和春天一起玩》、《夏天的小虫》、《秋游回味》、《我不胆小》、《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让危险从我身边走开》、《我们的合作》、《我要攀登》、《我是独生女(子)》 (以上均为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课题)等课的所知所得,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加以确证,并实现进一步地提升。

3. 学生自我磨砺。这种在大自然中上的“18”课,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很多教育主题彼此呼应、相互沟通。依托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野外训练,有利于学生自我磨砺,促进他们知与行的统一。

4. 催升生命体验。课外实践基地的训练科目是开放的、鲜活的、多彩的,富有“野味”。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会不知不觉地顿生心灵的感悟,迸发出富有个性的生命感言。

【案例】

宋山笑面岩下,我们架起了炉灶,野炊活动开始了!对于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这是最具挑战性,又是最富情趣性、最有吸引力的一课,被同学们戏称为“自己动手,丰富餐桌”。

这次野炊活动,暴露了我这个独生女的弱点,在家能说会道,而离开父母,自己切菜做菜时,却成了一个“弱智”。在生活适应和提高生存能力方面我真得加紧学呀!我的心头重又浮现出《我是独生女(子)》这课中“我们的宣言”――“独生子女将会越来越多,创造中国未来的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膀上,我们决不能成为一代‘中国小皇帝’,我们一定是最有希望的一代。”通过这次在基地锻炼,深感这不应是纸上的东西,它应成为我生命的宣言。

由于“基地”营造的是与都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多种生活情境完全不同的“田野”风格,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亲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思,引发其生命的感悟,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在“基地”孕育的生命性体验,即使通过千百节品德课堂教学都是难于获取的。学生在课堂上孕育的精神种子,可以借助在“基地”的实践锻炼,绽放出耀眼的花朵。

(三) 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加以实施

伴随着国家编制、审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学校一般都编制、开发了德育学科校本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大多以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如配合《我的家乡》的教学,湖北宜都陆城一小开发了《家乡探宝》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走进中国谜语第一村》、《到蜜桔之乡走走看看》、《参访守敬故居》 (杨守敬,湖北宜都陆城人,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古籍收藏家)、《遨游奇特的潘湾石林》等。这本校本教材,以家乡探宝为主线,以引领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到美丽的大自然和社会课堂中去亲历、亲为、亲验为特征。学生以品德学科校本课程为载体,到“故居”,与家乡名人“对话”;到桔乡,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饶以及“金果果”给农民带来的“小康”家境和幸福;到民俗村,体验流传上千年的谜语、谜诗、谜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和精彩;到石林,品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家乡江山的壮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接触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进了农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感,真可谓收获多多。总之,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无疑为实践活动扩宽了渠道,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包括分析学情,熟悉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收集相关资料,联系调查访谈的单位(人),以及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等。

2. 制订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要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场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中相关主题教育的要求,制定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目标、实践内容和活动步骤。

3. 教师要动态地把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况和变化,对活动随时进行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录音、摄像、照相等不同方式作好活动过程的记录。

4.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师生应围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交流与分享。

五、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

第4篇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 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 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nn40.com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实践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实践内容尚不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项目预算编制,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分组,合理侧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三,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2009.

[2]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3]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安全感;指导策略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安全方面的指导尤为重要。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的指导,安全的出行,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活动的安全操作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那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进行安全的指导?指导哪些方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活动前的安全指导活动前,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否则就会有安全隐患

(一)确立活动的主题,明确安全防范的范围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幼儿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而获取直接经验,体现对知识社会运用的课程形态。这种社会课程是以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确定主题后,教师根据相关主题确定活动前安全的教育主题以及活动中的安全应急预案,活动中页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收集了解与活动相关的材料,为幼儿积累经验。

(二)建立合作小组,选择安全监督员

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活动的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幼儿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合作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充分协作。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好、中、差搭配,而且每组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本组活动的开展,并负责监督活动中的安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幼儿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安全意识在实践的检验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聘指导老师齐为幼儿安全护航

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园社会实践活动课都是由班老师担任,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指导老师来保证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和指导。仅仅班老师来承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显然是难以满足全体幼儿开展活动的安全需要。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聘请部分热心的家长,幼儿园骨干教师等,作为实践活动的安全指导老师。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指导

(一)提供活动安全开展的条件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安全的物质条件,如场地条件、查阅资料条件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有安全保障的工具、材料等。在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幼儿提供需要注意的安全信息条件,让幼儿在家长帮助下对安全信息进行寻找、选择、处理、分析。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应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安全基础指导,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安全信息。同时也帮助幼儿掌握了利用图片、图夹文、文字记录等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技能。

(二)进行具体的安全指导

在具体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探究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幼儿的需要。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幼儿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走弯路。让幼儿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对幼儿感到困难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幼儿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讨论活动,指导他们及时调整计划,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指导幼儿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通过合作提高小组活动的安全性

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在幼儿心目中形成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使幼儿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教师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要及时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同时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有关安全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度的点拨,让幼儿在讨论、活动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次合作时,能达到更好更安全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调控,还能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中安全意识的提高。

三、活动总结阶段的安全指导

(一)安全经验的交流与展示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幼儿将活动中得到的安全经验予以分享。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小博览会中哪些地方不能去,快乐农场中,哪些水果还不能吃等,把幼儿的安全经验进行分享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二)活动的安全评价

活动的安全评价应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应经常性地开展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元化的评价,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幼儿的语言记录下来,编辑成幼儿个人实践活动档案,以便总结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看到幼儿的进步与发展。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是培养和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同时对教师的安全指导和幼儿的安全意识与积极参与也提出了共同的挑战。它需要幼儿的自主性,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这就给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不能手把手地指导,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幼儿,而是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在参与安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开展安全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素质,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幼儿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为幼儿的安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参与社会工作及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30余年历史,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开展的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不同的专业、组织形式,探索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与团队成员以及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磨合,接触并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调查对象概况

1.1调查对象

为2015-2016年我院接受的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共118人;以大二学生为主;

1.2学生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扬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等11所医学院校;

1.3专业

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中西医结合、检验、药学、影像、康复、全科;

1.4实践时间

1~4周;

1.5组织方式

学校组织、个人联系。

2社会实践活动

2.1实践内容

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实践岗位计划确定、医院及科室建设介绍、社会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题调研、教学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城市的人文介绍、师生座谈等;

2.2专题讲座主题

从医的思考、医院制度与规范解读、医患沟通与医疗安全、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如何成为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志愿者服务、医疗服务、医院感染的防控、医保知识解读等。

3现状分析

3.1学生特点

3.1.1学生构成以大二学生为主、极少量的大一学生;专业涵盖了临床、医技、护理、药剂、康复、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及卫生管理等。

3.1.2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外,学生多数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尚未接触临床专业课程;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工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1.3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与不同人群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不够、适应社会的能力弱与锻炼机会少,初次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临床后普遍感觉自信心不足,发现课本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践过程中较难将书本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

3.2学院存在问题

3.2.1没有专门研究社会实践的机制与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

3.2.2没有对实践活动进行完整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对活动缺少有效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部分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缺乏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2.3教师、学生、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有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成绩,带有功利色彩的去追逐奖学金和各类资格证书,对社会实践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少数带教人员认为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短,临床知识量不足,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少数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监督及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校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指导与监督的平台,通常是发给学生社会实践等级表,要求学生在其实践单位签字盖章,这种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实践草草了事。

3.2.4不同学校时间长短不一致,有的学校、专业时间太短,造成教学管理部门安排存在难度,影响实践活动效果。

3.3医院(基地)存在问题

3.3.1管理部门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科室和医务人员不知晓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常用见习、实习学生的要求来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

3.3.2临床带教人员理念没有改变:普遍认为这些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时间太短,没有大用。

3.3.3培养模式不够规范:①模式多样:多科及多人带教、个体带教,存在自由参观的现象;②内容复杂:规章、制度、法律、医保、专业知识、个人规范、院感要求、医护的医学专业能力等内容复杂,重点不突出;③综合授课引导、座谈交流偏少,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够。

4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一切时间活动。对低年级医学生而言,包含对医疗实践活动的熟悉以及与医疗相关联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医学院校、医院三方协调,医学院校在其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承担主要的职责。

4.1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和法律意识为首要任务

尽管医学生专业特色明显,但在学院的专业学习时间仍有三年以上时间,专业理论的学习有学院的系统安排,可以在学院继续学习。医德是医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法律意识是医生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医德的依法执业的医生是社会的基本需求。社会实践又是这些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接触医院、接触病人,是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因此打下良好的医德基础、培养敏锐的法律意识应成为首要任务。

4.2以培养大学生观察能力为次要任务

医学是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密切接触的一门学科,而病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经济基础的不同又会产生不一样的需求,良好的观察能力将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

虽然专业不同,但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沟通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提高是共通的。

4.3.1引导与感悟结合引导:引导学生①如何看:看书(时间、地点、方式)、看工作方式方法、看工作流程;②如何学、学什么:规章、流程、人文、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学会整体思考与换位思考,③如何沟通:沟通的对象包含医、护、工、患、家属、老师、同学;沟通的方式包括头汇报、书面汇报、工作交流、座谈交流;沟通内容包含病情交代、人文关怀、提问与解答等;④参与志愿服务与宗旨服务,体验患者感受。感悟:让同学们从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里走出来,晚夜间适当安排急诊岗位、临床跟班,同时留出足够时间引导学生对全天的活动进行思考、交流与总结,感悟体会以得到改进与提高。

4.3.2安全与服务结合:医学是人文科学,随着社会进步,患者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加之许多疾病的诊疗行为是不可重复的过程,安全与服务是一种必备的基本意识。

4.3.3临床与管理结合:在临床工作中,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应用于医院的管理,从绩效管理等的讲解看临床工作与管理的相互改进,从“用药监管平台”的演示看制度、规范与临床的关系,从工作流程再造看改善医患关系的探索,等等。

4.4基地双师培养

对低年级医学生医院的带教、指导能力的不足(理论的缺乏、实践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知识结构、规范培训、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等诸多方面仍需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培训。

4.4.1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学习,不仅基础理论扎实、全面,同时及时了解国内外进展。提高学生专研医学的兴趣、进行创新活动的乐趣。

4.4.2提高教学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的调研或课题报告。

4.5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学院、医院、学生之间三方评价体系,组织座谈,评价意见修订、完善实践方案,改进教学计划。

4.5.1医院对学生进行事前了解、事后评价。事前了解主要是针对学院及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改进实践模式;事后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反馈学院———改进教育模式、内容;反馈学生———弥补缺陷,改进提高。

4.5.2学生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三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医患、教学),提出要求与希望;

4.5.3学院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四角度提出教学改进要求、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要求医院建立规范运行机制、建立标准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施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注重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再到自助式教学的转变。

随着大学生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越来越强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们的自我追求。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实践形式,把提高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医学院校、对医院、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13-115.

第8篇

作者:张娟

【关键词】小班化;德育教育;必然趋势;优势;实施;评价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个人口逐渐减少的时刻,我们也要改变我们的德育教学形式,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小班化”德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常说一句话,“不成才要成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尽管我们把德育教育常抓不懈,但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学生们的某些行为确实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近几年由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的关注,这对我们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契机,小班化是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必然趋势。“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教育“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小班化”德育教学,学生人数减少,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的分额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的个体成倍增长。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世界接触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

二、“小班化”德育教学的优势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目标,不得不让我们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放在引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分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味能受到思想教育的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讨论、自主发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品德课的作用。

(2)有利于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少,分组教学不言而喻,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健康食谱”这一课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让他们分别去找健康的食品和不健康的食品,还有如何吃才是健康的等,有些学生完成的很好,找的也很准确,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有一定的困难,我尽量就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让全体同学受到吃健康的食品的思想教育。

(3)有利于增强课的展示密度。“小班化”德育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大大增加了展示的密度,包括个体展示的时间,小组展示的时间,小组讨论的时间,展示的次数等,通过展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了参与课堂的密度,可以更多的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总结体会到德育思想,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小班化”德育教学的实施

德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活动性、实践性。,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德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情感的功能,就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不管是德育课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不管是大班课堂还是小班化,学生都要有兴趣参与,所以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之乐。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实物演示,利于理解;音乐渲染,强化气氛;图画再现,形象直观;幻灯录音,吸引注意等等。低年级还可把游戏引进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使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如进行《健康食谱》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实物拿到课堂上,在配以适当的游戏,及可以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到课堂中来。

2.互动教学,体现主人翁课堂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创造他们互动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互动教学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和谐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一定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参观访问、观摩影视、社会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德育课中几乎每课都会涉及到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德育课的重点,因为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指导正确的社会行动。创造机会、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把思想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小班化由于学生少,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参观访问,去做社会服务活动,把课堂中学到的和没有学到的在实践中都学到、都用上。

四、“小班化”德育教学的评价

小班化由于学生少,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和发展。

1.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在德育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及时评价,在学生作出回答的时候就给予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虽然社会调查做的不是很好,但他从调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思想,我们不能仅从他的社会调查这个作业做的不好而不去关注他的新的体会。

2.评价要多偏向激励功能

每个人都爱听激励的话鼓励的语言,小班化的课堂让我们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这样的评价,比如以前我们在大班化的时候用“小红星”等形式进行评价不方便,小班化我们就可以轻松实现了用“小红星”、“小红旗”或“小手印”对表现优异者加以形象化鼓励。

3.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能力 重要性

本科生社会实践是指本科生利用相对集中的课余时间以各种形式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深入实际、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今高等学校的教学本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且新的教育价值观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今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从就业中不断地表现出来,所以本科生应该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些培养适应社会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海洋药学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同时海洋药学高等学校也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之处,使本科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受益。

1.本科生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教育改革以来表明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海洋学院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为重要。

1.1提高教学灵活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以生动、鲜活的实际经历弥补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社会实践的经历可以促使学生在返校之后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肩负使命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1]。

1.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能力

实践证明了,教书育人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之外时间充裕,空间广阔[2],正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最适宜时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完全接触到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阅历。

2.本科生社会实践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与就业相关的各种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专业能力,为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科生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实践都是很匮乏的,而刚刚进入社会又会出现自大、自负、自卑等负面心理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深刻的认知自我,认识、理解社会,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够准确的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亲身经历,加深对社会,对工作的认识,学会客观地对待和评价周围的一切事物。本科生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不断评价,不断改正,从而实现自我与社会发展的相统一。

其次,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就业储备实力。在枯燥的校园学习中,学生根本无法体会所学的专业对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丧失原本的兴趣。而对于专业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入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的机会。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实践对于本科生的专业培养及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可以使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合理化,准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一时间转化为专业能力。弥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想脱离或滞后的情况。

3.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本科生所处的校园相对封闭,学生生活又相对单纯,这样就造成了本科生对于社会缺乏相对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与认识。而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纠正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本科生自身的思想觉悟。社会实践可以为本科生提供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不够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对形形社会实际的时候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过社会实践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促进本科生对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抉择。深刻体会社会的真实与残酷,了解群众与社会,才不会脱离群众。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促进本科生的社会化。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最初来源于社会化的需要。由于本科生自身的认识不足和地域局限制使得他们对社会认识的相对片面,进而造成对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社会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敦促他们思考理论与实践如何才能衔接,促使他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为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社会实践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

最后,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社会实践的中,无论调查还是各种活动都需要把队员进行分工,各司其职,通过队员之间的互相合作和帮助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这样的做法更有助于加强本科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与人共事时的奉献、进取和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培养本科生团队协作精神。

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服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又经受锻炼和考验,磨炼意志,开阔视野,增长才于,社会实践已成为本科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锡英.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茁壮成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90-9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