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1:11
导语:在红色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日,色彩,文化含义,比较
1.红
1.1中国的“红”
红色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色”的颜色,现已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象征。长期以来,红色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了其他颜色无法取代的地位。
(1)崇拜之“红”
中国人把黄帝和炎帝作为自己的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即“火”的意思。在原始农耕社会,火是生命的象征。
在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还不懂得用火,只能吃生肉,并且忍受着寒冷的侵袭。直到火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火,使原始人吃上了熟食,摆脱了寒冷之苦,并由此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因此,对代表着“火”的颜色的红色,崇拜心理的产生尽在情理之中。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即是中国人对红色崇拜的直接证据。
(2)权势之“红”
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的“朱门”即红色宅邸的正门。在中国封建时代,红色大门只权势贵族才能够使用,因此成为了权势的象征。“朱门”一词,便凸显了红色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至高地位。论文大全,比较。
(3)吉祥和幸福之“红”
在中国,传统上新娘的衣服要选择红色。并且婚礼时要戴上红色的盖头才能举行仪式。此时的红色更能够衬托出新娘的美丽,酝酿出一种喜庆的气氛。
汉族传统的结婚仪式上,场地几乎是清一色的红色,比如挂起红灯笼,贴上红双喜,除此之外,新娘新郎的房间也全部布置成红色。床上放着几床红色的被褥,点上红色的蜡烛,窗户上贴着红色的窗花,以表达人们的喜乐,祝福之意。
另外,中国在过年的时候,有贴红色对联的习俗。大大的红色“福”字以及对联贴在院子两侧和房间的门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吉祥。
这里的红色反映出中国人对吉祥和幸福的憧憬。
1.2日本的“红”
(1)祭祀之“红”
日本学者福田说,“从古代族长的坟墓中不断发现的红色颜料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用红色来祭祀的一种文化”。
另有文献记载,“绳文时代及古坟时代都发现了用红色涂染的人物塑像。那不仅仅是装饰,而更可能是蕴含着某种祭祀的意味在里面。”
这样看来,在古代日本,红色首先是用来表示祭祀的一种颜色。
(2)权势之“红”
在日本,以天皇的玉玺为首,红色代表了朝廷的权威。再到武家社会,将军的红色“朱印状”成为了代表将军至高的地位及权利的保障。
古代日本人使用的“朱印”是从中国传去的,因此同中国一样,代表着一种权势之意。
(3)扫除魔障之“红”
《魏志倭人传》中曾有“用朱丹涂抹身体”的记载,学者古川认为,那是一种“扫除魔障”的做法。论文大全,比较。
另外日本学者山村也说,“有一种传统上保留下来的贵重的伞,它是红色的,边缘弯折的、伞柄很长,鲜红的大伞”,“这把伞上红色的颜色,‘是除去魔障的颜色’”。
由此看出,在这里红色又成了一种除去魔障,辟邪的颜色。
(4)禁忌之“红”
在日本传统观念中,有“红即不净”的说法。《古事记》中记载:“红色是一种可怕的颜色”,是“带有死亡色彩的颜色”。并且,日本在引进中国及朝鲜文化之前,红色是绝对禁止使用在建筑物上的。
1.3中日红色文化含义的比较
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红色大体是被看做一种吉祥,富贵,权威等正面含义的色彩,而在日本,除了上述含义之外,还有“不吉利”的意思。这是日本传统上“红即不净”观念的影响。因为红色和流血、死亡相关联的缘故,日本赋予了红色负面的含义。而这一负面的含义的有无,应该是中日两国对“红色”观念理解的最大差异。
2.白
2.1中国的白
(1)清廉之白
中国古文有句话“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则名弥白”。论文大全,比较。即“穷困的时候不隐姓埋名,一旦出人头地则名扬于世。死后也会在世上留下清廉的名声”。这里“白”代表着“廉洁,贤明”之意。
如上所述,白色是清净,纯粹的颜色,因此古代中国人以此为根据发展了白色的文化含义,给予了它清廉的意味。
(2)殡葬之白
过去人们经常把白色作为葬礼上穿的服装。守在死者身边的人,一定要身穿白服,头上及胸前带着白花。在举行中国传统葬礼的时候,白色是主要的色调,不仅是葬礼服装,连葬礼本身也被称为“白事”。
白色,毋庸置疑,是与中国葬礼最相符合的颜色。
2.2日本的白
(1)清净之白
在日本有“娶嫁之日,至上洁白”的说法。从室町时代开始,白色就被作为婚礼服装的颜色。“白无垢”称为日本传统的新娘嫁衣。——它能够使入嫁之家身染洁白。表示新娘身心洁白的“白无垢”(即里外均无染色,通身为素白的颜色)给人一种全身不染一物的清净感和虔诚感。这与“神前婚礼“的严肃感十分相称。白色有“纯洁,无污垢”的含义,因此在日本,结婚这种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白色带着“吉祥”的含义。
除此之外,日本有“白星”和“白寿”的说法。白星,是相扑选手获胜的标志,并由此成为“成功,有实力”的代名词。论文大全,比较。白寿是将“百”上面的“一”拿去,就成了“白”。因此是九十九岁的意思。也指老人九十九岁大寿时的庆贺仪式。在这一点上,中日对于“白色”文化的理解,有着极大的不同。论文大全,比较。
(2)神圣之白
从日本的宗教信仰来看,白色具有“神圣”的含义。在日本神教道里,白色被认为是“神与人间相连接的色彩”。
叶渭渠和唐月梅认为,“日本人传统的神教道信仰当中,所有带有颜色的东西都是不干净的,只有白色才是圣洁的颜色”。神教道尊崇白色,并且将白色看做神与人相连的色彩。由此白色在日本传统中崇高的地位可见一斑。
的确,在日本传统建筑当中,如神社,寺庙,几乎不使用中国寺庙那样鲜红的颜色,而是尽量采用原木,利用原木固有的颜色建造房屋。并且,“神路”也是用白砂铺就,石灯笼外面贴上白纸,神主也要穿白色的衣服。
除此之外,在日本,白鹤代表一种“神鸟”。
因此,日本的白色是一种神圣的颜色,是架起神灵与人间的桥梁,与神的存在有着极深的渊源。
2.3中日白色文化含义的比较
如果将中日两国的白色做比较,可以发现,双方都将白色看做“纯洁”的象征。但是在中国,白色更多的被用在葬礼等一种悲哀,凄凉的场景当中。而日本将白色更多看成一种“无污垢、洁净”的颜色,并且与日本传统的神道教相联系,成为了一种神圣的颜色。
3.青
3.1中国的青
(1)富有生命力的青色
中国唐诗有“杨柳青青江上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也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说法。在这里,“青”大多是代表着“绿色”。即柳树和青草的颜色,是映衬了生命力的颜色。另外,把年轻人称为“青年”,他们的时光叫做“青春”,理由大多也是如此。
(3)带有其他含义的青色
在中国,“青”有时还会代表着其他的含义。
比如它可以指代“蓝、黑、灰”等一些冷色系列的颜色。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青”是“蓝色”的意思。另外“青丝”是指“黑色的头发”,而“青云”则是指薄的灰色的云彩。后来“平步青云”“青云直上”则是指代到达了显要的地位。
3.2日本的青——美丽的,有生命力的青色
日本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由山水组成的。“青”因此被看做大自然的颜色,是一种包围着世世代代日本人生活的颜色。对于日本人来讲,青色是一种稳定的,温和的亲近的颜色,和白色一样,拥有极大的魅力。
《古事记》中大量使用的“青山、青垣山、青垣、青紫垣,青沼”之类的词语,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生活中绿色的自然环境。
至今日本京都仍保留着守护神——“不动明五神”雕像,颜色为青色,因此又被称为“青不动”。另外在在日本古代画像中,美丽女子往往也身着“青服”。在日本人的色彩感当中,“青”意味着“温柔,澄澈”的感觉,属于暖色系。
历史上,日本幕府颁出禁止奢华的命令之后,江户时代流行的日本画——浮世绘——多采用了青蓝色调,充溢着素朴的氛围。
日本列岛被青山绿水环绕,青色便成了大自然的原色,成为了植物、山川的色彩。因此,日本人看来,青色,就是人类生活舞台的颜色。日本自古以来便有生命和“美,清净”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日本人认为,青葱的山上绿树葱郁地生长,这种洋溢着生命力的状态,就是“美”。论文大全,比较。
3.3中日青色文化含义的比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双方的文化当中,都把青色看做代表生命力的颜色,涵盖了自然,生命与美的含义。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有所差别的便是汉语当中的“青”富有更多一些的含义。
本文就中日两国间的色彩——红、白、青——这三种基本色彩做了比较分析,在上述每种色彩当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含义。色彩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能够反映该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研究色彩文化,可以看做理解中日文化异同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和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2002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东平《色彩和中国人的生活》2000年1月团结出版社
齐雨红《日本语言文化论集》199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2007年9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论文摘要:大学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先进文化,承载着弘扬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但随着商业文化的强势,在深刻转型的中国,泛娱乐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泛娱乐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建构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做到“五个依托”: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尤其是要依托学生党员的力量;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娱乐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正常的娱乐无疑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需要娱乐来放松自己,娱乐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调节方式之一。然而,在商业文化日益发达前提下,在网络的放大功能日益强化的刺激下,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凸显。
高等学校是培育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是通过孕育和营造各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泛娱乐化冲击下,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不作特别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简称为校园文化建设。
一、泛娱乐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原来属于纯粹娱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元素开始向非娱乐领域的渗透和蔓延,使得非娱乐领域里的各种活动过程都带有娱乐化表征的一种现象。目前,虽然对“泛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是否赞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网络的作用下,“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客观、普遍的趋势。今天,“泛娱乐化”趋势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活动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共享全球娱乐资讯、参与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娱乐需求延伸到校园文化活动上,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惑,引发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近年来娱乐文化不断对教育进行影响,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隐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实质性的挑战,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商业气息浓厚,越来越具有娱乐的特征,原有的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开始逐渐淡化。甚至原本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使命的一些新闻媒体在娱乐风潮的冲击下,对于转型时期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关乎民生疾苦的主流话题却常常处于“边缘”的窘境中。[1]
二、建构中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必要性
尽管泛娱乐化趋势已成一定规模,但还是要坚持辨证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和趋势。既要看到大学生娱乐需求自发延伸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性和可借鉴性,因势利导,使满足学生娱乐需求与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内在统一。过于刻板、正统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叛逆情绪的产生。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引入娱乐元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因为归根到底,娱乐是一种感官的享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受到泛娱乐化冲击之下,要建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支撑。这建构中的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不仅事实上成为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本文特定的语境下,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既要认可娱乐方式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避免和防止泛娱乐化趋势的加重。尤其要注意各种反的社会思潮借娱乐之名,动摇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泛娱乐化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教育引导是无任何意义的。
三、建构中的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依托
1.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不仅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特色,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可以保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便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依托高校党建工作的力量,是抵制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抵制泛娱乐化趋势,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学生党员则是大学生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同“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样,学生党员在大学校园里就是要代表着高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生党员的力量,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特别是把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大学生党员这个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高校党建工作指引下,学生党员必须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契机,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从而使党员作用的发挥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促进作用。[2]
2.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
高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在高等学校里,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内在的动力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老师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必须要全民皆师、全员育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学、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步调一致,统一思想,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无时无刻无地显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引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紧密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和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校实际,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才能真正让校园文化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3.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目前,全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亿,[3]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舆论阵地。不仅泛娱乐化趋势经过互联网得到强化,而且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感很强,甚至平时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过网络虚拟化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平台拓展到网络平台是时代的必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1年4月22日的首届学生工作论坛、2011年5月4日的“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初步展示了网络资源的力量。在这两场活动中,均采取了微博直播和微博墙互动,校新闻中心和学工处的微博直播队伍全程参与,微博墙上不断刷新着听众的微博内容,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活跃,效果极佳。
4.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振作、一个民族复兴,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和不能丢弃。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大学生接受传播和教育是必然的,但只通过简单的方式来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增长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因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红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社会青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认识较浅;而社会青年更为现实,贴近生活,较为成熟。[4]这实际上给高校德育工作者一个昭示,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它需要对社会文化的优劣进行鉴别,并用红色文化来引导青年学生。但仅仅在校园里唱红歌,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红色文化还不行,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娱乐化冲击下,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西方大学精神中的精华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促使中国大学精神发扬光大。高校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发展精英文化的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学精神更富有时代性和全球性。要以宽容的态度允许迈向科学的道路中存在的种种失败,尊重校园中师生的个性差异,在鼓励多元化、全方位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有独特专长的人以尊重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兼容并包”各种优秀文化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弘扬主旋律,从各个方面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控制力,在多元中形成共识,在差异中扩大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且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德育活动形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本身很难准确测量、考评,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长远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明显地表现。因此,本文所提的几个依托仅仅是从个案出发,提出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规律和做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立勤.泛娱乐化浪潮与主流价值观传播[J].中国记者,2007,(5):60-61.
[2]张漾滨.论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湖湘论坛,2009,(3):87-89.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三)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程世红《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2004年8月
[3]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关键词]色彩 网页设计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89-01
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的人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查找信息、阅览文章、娱乐、交友、购物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查看网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网页由多个设计元素组成,各个设计元素向我们传达着信息。其中色彩是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它决定了网页的印象,同时也影响到网页界面设计的成败。设计者在网页界面设计中利用色彩来表达网站主题,烘托网站内容,满足网页展示方的意愿。与此同时,设计者更应该注重浏览用户的使用需求。在色彩设计上充分考虑浏览用户的心理特征、视觉习惯和操作习惯,使网页界面色彩设计人性化,便于浏览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网页。
如何实现网页界面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本文从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的角度,对网页设计中的配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配色和谐,提高网页文字的易见度
由于颜色有同化作用,人的眼睛识别颜色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色相对比强的颜色易于辨认,色相对比弱的则难于分辨。在网页界面里,文字、图案、背景都有自己的颜色,用户使用网页时,背景与文字的配色直接影响用户对内容的辨别和阅读。而网页中,文字是用户摄取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文字与其他元素的色彩对比,注意文字的易见度。
在高明度的背景上低明度的文字易于识别,在低明度的背景上高明度的文字易于识别。但如果背景和文字的明度相近,则会出现难以认读的情况。如,白色的背景上使用黑色文字易见度非常高,而使用柠檬黄的文字则易见度很低。
二、科学使用颜色,避免视觉疲劳
人的视网膜对不同色彩的兴奋度有所不同。当人看到高明度、纯度高的颜色时,视网膜的兴奋度高,因此它让人感觉到刺眼。当人看到低明度、纯度低的颜色时,视网膜的兴奋度低,因而会觉得较舒适。
在众多色彩中容易引起人注意的通常是刺激强度高的高明度色,但如果这样的颜色在网页界面中大面积使用极易使浏览用户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应尽量少使用高明度背景。而低明度色不会强烈刺激人眼,但过多的使用会给浏览用户带来压抑感。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浅色调辅以小面积鲜艳的色块,使画面既有对比又统一和谐。如果碰到暗色调的网页,也可以使用小面积的高明度色来调和。避免网页色彩过艳或过暗带给浏览用户视觉上的疲劳。
三、了解浏览用户的色彩心理,合理配色
色彩可以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神经,唤起人们的特殊情感,这是色彩的心理效应。不同的颜色对同一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不同的人会对同一种颜色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生活环境、丰富习惯等因素所造成的。
有的设计者在设计网页界面时,对色彩的选择仅凭自己的直觉和喜好,没有对浏览用户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这样设计出的网页界面往往难以把握浏览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量。因此,网页界面的色彩设计要了解并把握浏览用户的色彩心理。例如,网页界面的浏览用户是儿童,界面的用色应选取儿童喜欢的活泼、明亮的颜色。而浏览用户是老年人的话则采用成熟、稳重的颜色。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色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古代,黄色代表威严,巴西则代表热情。红色在中国寓意为喜庆,但在西方人的眼里,它是恐怖、危险的象征。这些因素在设计网页色彩时都是应该考虑并加以运用的。符合浏览用户色彩心理的设计才会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于信息的传播。
色彩给我们的感受是丰富而奇妙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页界面的设计者应在掌握人的色彩心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色彩的特性,网页界面达到悦目并且适用的要求,实现网页界面设计人性化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旭日东升.网页设计与配色经典案例解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
[2]马炅.色彩的情感属性在网页配色中的应用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
[3]陆敏.设计人性化之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3-115.
关键词:旅游资源;区域比较;大别山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35-06
一地的旅游开发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区域存在密切的空间互动关系,做好区域比较研究,有助于清醒认识旅游发展现状,把握旅游资源总体情况;认识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从而对各自区域的旅游发展准确定位;有利于发现自身资源的个性与特色,突出资源开发的重点与亮点[1];有助于旅游开发区域协作,优势互补,联合发展,这也正是区域比较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大别山旅游开发及其研究急剧升温,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大别山以一个整体区域与全国其他10个连片特困地区一起作为今后10年国家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将获得特殊支持,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编制旅游规划。近三年鄂豫皖三省全国政协委员持续联名提案,呼吁将“大别山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程广华[2]、刘汉成[3]、罗芳等[4]运用区域旅游相关理论,结合大别山区域旅游现实基础分析,提出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战略对策。李月华[5]、刘宏明[6]、陈丽军等[7]众多学者对大别山区域内的某一县市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或对大别山区域内某一种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均体现出区域协调联动、通力合作开发的思想。大别山过去的独自为政的旅游开发和各抒己见的讨论研究发展到基本定型阶段,目前开展区域旅游资源的比较研究和联动开发更有适用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旨在为大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选择。
1 大别山区域四市的界定及其基本情况
1.1 大别山区域四市的界定
大别山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东西绵延约380 km,南北宽约175 km,是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横跨安徽、湖北、河南3省,现有4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 400多万人。
由于随州隶属于大别山区域的旅游资源等级低、数量少,而黄冈、信阳、安庆、六安四市辖区全部包含在大别山区域内,四市的国土面积69 689 km2,占大别山全域面积的90%左右,四市的人口总量2 933万人,约占大别山全域人口总量的87%,黄冈、信阳、安庆、六安四市是大别山的核心区域,故本文选取此四市进行旅游资源的比较研究,其区域的层次和级别同级,旅游产品同级,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表1)。
1.2 大别山区域四市的基本情况
大别山位于南北交界,不仅交通便捷,人文风情独特,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良好。黄冈、信阳、六安、安庆市是大别山最核心的四座城市,风格显著,各具特色。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湖北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且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为“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后裔之封地,是大别山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沿海辐射中原的战略要冲。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及“八省通津”之美称,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
作为一个集山区、老区、贫区、传统农业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大别山区域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38 852元,四市均低于全国水平。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四市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次为安庆、信阳、黄冈、六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次为安庆、六安、信阳、黄冈,农村人均纯收入依次为信阳、安庆、六安、黄冈,说明安庆和信阳二市经济发展较黄冈和六安好(表2)。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关注,大别山旅游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六安市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 100万人次,增长26.7%(全国增速10%),旅游总收入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国增速14%)。全年接待海外游客79 622人次,增长20.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 890万美元,增长21.2%。这两项指标全国总体并无增长。大别山旅游业后发优势显著,增速远高于我国当年旅游业总体发展速度。大别山四市2012年国内旅游人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庆、六安、信阳、黄冈,而旅游总收入依次为安庆、六安、黄冈、信阳,对于、全年接待海外游客的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依次为安庆、六安、信阳(由于数据过小,黄冈没有独立统计海外游客数量,黄冈和信阳均为独立统计旅游外汇收入),由此可知,四市中安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较好,其次为六安,信阳和黄冈则较差。
2 大别山区域四市旅游资源比较
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国内外地理学研究采用此法者甚多。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比较在我国的研究已经从经历了单纯的定性描述,到缺少横向可比性的主要旅游资源评价,再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学者高言铃[8]、张洪等[9]均根据人文类、自然类和综合类三个类别选取研究地内相对较高级别的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和地均密度的指数法和位序得分排列法,对研究地的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和竞争力强弱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别山区域四市实际,采用以下指标和方法进行研究。
2.1 指标的选取
由于大别山区域四市地域范围较大,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单体繁多,资源单体的调查、选取指标体系、建立比较系统难度较大。再考虑到旅游者在大尺度旅游空间决策行为中表现出倾向于选择级别较高旅游点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也大都流向内地的中心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更多级别较低的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10]。且高级别旅游景区景点依据世界或国家有关规定,按照统一标准,由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比性。目前大别山区域四市还没有世界遗产和世界生物保护区等世界级资源。鉴于以上原因,在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基础上选取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三个大类以及4A级及以上景区和红色旅游资源两个特殊大类进行比较,共11种主要旅游资源,分别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表3)。所选主要旅游资源有不少是重合的,即一种旅游资源多重身份的现象,这种重合是旅游资源品位高和多宜性的客观反映[11],会对评价结果起到加强的作用。
从五大类来看,四市人文类旅游资源共有54处,数量为五大类之最。全国4批35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市共有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两批249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市就有18个,这跟四市历史悠久且处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不无关系。此外,共49处的4A级及以上景区中4A级就有47处,而5A级仅2处(六安市和安庆市各1处),黄冈市和信阳市目前仍处于空白,可见四市景区的综合吸引力强度仍较弱。将四市独立来看,每个市仍然是人文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将四市比较而言,自然类和人文类主要旅游资源安庆市最多,综合类和4A级及以上景区六安市最多,红色旅游资源数量最多的是黄冈市,11种主要旅游资源的总数六安最多,信阳最少,安庆和黄冈处于中等且数量相当。与表2旅游经济指标对比可知,资源数量与旅游经济发展无明显正相关。
2.2 比较方法
第一步,为消除面积、人口因素对旅游资源评价产生的误差,先根据四市旅游资源绝对数量、面积和人口,计算出每种旅游资源的地均密度和人均密度。其表达式如下:
ys=T/S(1)
yp=T/P(2)
其中, ys为地均旅游资源密度,yp为人均旅游资源密度,T为旅游资源总量,S为地区总面积,P为地区人口总量。
第二步,为消除量纲,方便比较,利用已计算出的旅游资源的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数据,继而采用指数法来求出每大类中每种旅游资源绝对数量指数、地均密度指数和人均密度指数。
δx=[■]×100(3)
δx是指本组中排序第x位的指标指数值,f(no.1)是指该组中排序第一旅游资源量化指标值,f(no.x)为本组中排序第x位的旅游资源量化指标值。
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信阳市3处,数量最多,设定其数量指数为100,黄冈、六安和安庆均为1处,则计算得数量指数均为33。信阳市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地均密度为1.59处/万km2,黄冈、六安和安庆每万km2分别为0.57处、0.56处和0.65处,信阳市在各旅游区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均密度指标排序第一,地均密度指数100,计算的黄冈、六安和安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均密度指数分别为36、35、41。其他类型密度指数依此类推。本评价体系共11个主要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每种旅游资源3个量化指标(数量、地均密度、人均密度),共33组量化指标。指数越大,旅游资源越丰富。
第三步,依据指数得分高低对以上五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排序,对四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对比较。
2.3 比较结果
由表4中大别山区域四市主要旅游资源指数计算结果可知:
黄冈市五大类旅游资源指数累计分值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红色旅游资源(548)、综合类旅游资源(108),表明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最丰富,综合类旅游资源最少有。黄冈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数小计为300,是本市也是四市中丰富程度最高的。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指数小计均为0,是黄冈市的空白。
信阳市五大类旅游资源指数累计分值中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自然类旅游资源(580)、主要4A级及以上景区(70),表明信阳市自然类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最高,而主要4A级及以上景区最缺少。信阳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数小计为300,是本市也是四市中丰富程度最高的。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指数小计均为0,是信阳市的空白。
六安市五大类旅游资源指数累计分值中最高者为4A级及以上景区指数累计(560),表明本市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且较高等级者丰富,其他四大类型丰富相差不大。六安市11种主要旅游资源中有三种指数小计均达到300,分别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们是本市也是四市中丰富程度最高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指数小计为0,是本市的空白。
安庆市自然类旅游资源指数累计720、人文类旅游资源指数累计600,本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且自然类更甚,分值远远高于其他三市,可见四市中安庆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安庆市11种旅游资源中有六种指数小计均达到300,分别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这六种在是本市也是四市中丰富程度最高的,再次说明了安庆旅游资源在四市中的绝对丰富地位。安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数小计为0,说明安庆市旅游资源也存在自身的弱项。
从表5中大别山区域四市主要旅游资源指数得分排序(可知,安庆市总体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六安市,第三为黄冈市,最后为信阳市。无论是自然类、人文类还是综合类,安庆市指数得分值均排名第一位,这三类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最高的城市都是安庆。安庆市较弱的是4A级及以上景区,最弱为主要红色旅游资源,今后应加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六安市4A级及以上景区丰富程度最高,黄冈市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指数排名第一,说明六安市旅游景区建设方面做得最好,黄冈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中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六安市的人文类、综合类和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均排序第二位,最差为自然类资源,四市中排名第四。
信阳市除自然类排序第二以外,黄冈市除排名第一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其他资源排序这二市均排在第三和最末尾,旅游资源总体丰富程度较其余二市差。
3 结论
比较可知,四市旅游资源的总体丰富程度高低依次为安庆市、六安市、黄冈市、信阳市。安庆虽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但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核心城市之一,其特色不足,且景区等级有待提高。六安市旅游总体质量中等,且自然类资源丰富程度最差,然景区建设程度较高,值得借鉴。黄冈市资源丰富程度一般,景区建设程度也不高,却是四市中最“红”的城市。信阳市资源丰富程度和景区建设均最差,自然类旅游资源较为突出。
安庆和信阳二市经济发展较黄冈和六安好,以上结果与四市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可知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不高。安庆和六安旅游业发展较信阳和黄冈好,四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高低排序甚至与四市旅游总收入排序完全一致,可见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旅游业发展呈现高度关联。
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别山连片集中开发已为大势所趋,基于现有旅游资源条件,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方向和旅游业发展目标,促进区域合作、联动开发是本文进行比较的最终目的。基于大别山四市主要旅游资源比较的实际状况,各城市旅游业发展可采取以下思路:
安庆市在自然、人文和综合三个大类旅游资源上的丰富程度最为平衡且整体竞争力最强,可依托天柱山和黄梅戏两大老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花亭湖等多个新品牌,并与大别山其他地市的品牌产品进行组合,促进复合性旅游目的地的建成;六安市综合类旅游资源,尤其是水利旅游资源及红色旅游资源在四市占有明显优势,因此可集中优势资源树立水利资源品牌和联合四市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旅游区的发展;黄冈应深度挖掘大别山区域各市的相近因素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促进区域联合,力争通过深度联动开发把黄冈建设成全国著名红色旅游品牌,树立大别山红色旅游的龙头;信阳可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利用鸡公山和茶文化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展现信阳山水文化的魅力,将其打造成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
总之,大别山区域四市应立足于各自的定位,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增强区域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国著名的大别山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陈 烈,孙海燕.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比较研究――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3,(1):126-130.
[2] 程广华.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3):85-88.
[3] 刘汉成.大别山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开发研究[A].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2012.
[4] 罗 芳,夏庆利,邓高燕.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的博弈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2):46-51.
[5] 李月华.黄冈绿色生态旅游与红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生态经济,2010(2):109-111.
[6] 刘宏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54-56.
[7] 陈丽军,邓高燕,汪季石.黄冈市红色旅游联动开发的模式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35-238,242.
[8] 高言铃,严艳.河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6):144-147.
[9] 张 洪,潘 辉,张 洁.安徽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
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26.
图书馆服务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磨练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专业服务素质。我们馆为提高创新服务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行动。走出去学习业务,请进来学习业务,坚持订阅《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等重点专业期刊,以帮助工作人员学习充电,鼓励工作人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学会征文赛事活动。把品德、知识、效能、业绩作为图书馆服务者的标准。
以人为核心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来自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创新管理。图书馆服务者要把图书馆规章制度作为行动准则,实行创新服务手段、服务行为、服务方式的规范管理。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绩效挂钩、奖惩结合,《规章制度汇编》人手一册。创新管理,促服务质量提高。
图书馆硬、软件建设的人性化管理。从建筑布局到配套设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创新服务理念。因为县馆座落在县城中心,所以给读者带来了便利。利用图书馆的场地设施,我馆为老年人开办报刊阅览室,为少年专门开设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法制园地,中小学生阅读基地,多功能阅览室。为方便读者,专供茶水;为防下雨,给读者准备雨具;在外借处设立工具书专架,为爱好科研的读者查询资料提供便利;为盲人读者专设盲道;为残疾读者专设阅览专架、电子图书。充分利用场地,发挥创新服务功能作用。
创新服务内容要丰富多彩,扩大社会效益
破除过去图书馆收藏和借阅单一的服务形式,要大胆地创新手段,丰富多彩地开展社会服务。除了需要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良好地服务及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外,还应展开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广大民众业余文化生活,也为社会民众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引领更多的社会民众利用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文化信息的平台,用各种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读者活动,来传达党的政策方针、法律知识。特别在县级基层馆利用各种手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读者文化素质,更能增强县级图书馆文化氛围。近几年,我馆承办了全县红色书籍漂流大型系列活动。以红书为主题,举办了以中小学生为主的演讲大赛,以红书为主题,在全县举办征文大赛;主办反腐倡廉图片展览,邀请著名作家潘军先生主讲《文学创作与升华漫谈》系列讲座;邀请黄梅戏艺术家黄新德主讲《黄梅戏发展与沿革》,全县票友踊跃参与,用心听讲;邀请浙江大学研究院专家李杬春先生作《著名诗人海子研究漫谈》讲座等。《大讲谈》这一创新举措,引起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广大爱好文学艺术者读者及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创新服务特色服务倾力社会
“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让固定书架变为活书架,让死书变为活书。”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新时期我们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面对受众群体的不同文化信息需求,我馆开展送书、送科普知识、送电子文化信息进社区、到农村、到部队、到企业、到看守所、到学校、到残障读者家上门服务。几年来,我馆把此项工作做得极具细致化、制度化、规模化。全县共建六十个免费图书流动服务点,保证每季度每个点能更换新书一次,年流动新书2万套册,这样让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更加突出。使人们不因为年龄的差别,身体残疾的如否,平等享受到图书馆的优质服务。我馆并坚持不懈地开展图书服务站点的建设和图书管理业务辅导工作,让图书馆创新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创新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各位领导,全校教职工:
2018至2019学年度已经结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持“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大爱育人、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述职如下:
一、巩固办学成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1、为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均衡发展以来的办学成果,一年来,我校按照20条办学底线的要求,趁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东风,加大了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例如在合格小学新建了自动校门、保安亭、防盗门、新增图书;更丰小学新建了围墙、操场、校道、更新校园文化、维护好学校监控系统等;仁教小学加固了学校办学用房、新建操场、校道、排水沟等;群星小学新建了围墙、铺设校道方砖等。
2、西昌中心小学本部也投入大量基金改造校园办学条件,如学校围墙、教室、功能室、教学楼楼梯走廊、学生宿舍正面外墙、校园树木等等,都重新粉刷一遍,校园焕然一新;学校为了师生的出行方便,安装一台自动伸缩校门;新建学校周转房后边宽3.5米,长50米硬化校道、铺设校道彩砖110平方米;努力打造各个功能室,图书室新增图书两千余册,让师生能阅读到大量的崭新图书,增强师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更新心理咨询室,为问题学生营造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回归正确人生观道路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把我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依据学校环境实际,本着“布局合理、优雅大方、小而精美、展示理念”的建设思路,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原则,搞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班级的美化、教师办公的集体化,楼道的布置彰显特色文化创建氛围,教室的布置体现班级特色。旧教学楼主打红色文化,新教学楼六根大柱打造儒家思想文化,新教楼打造经典古诗词文化,更新宣传栏,悬挂学生作品,张贴文明标语和礼仪标语,营造高尚的校园特色文化,起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3、完善均衡材料归档
根据国家义务均衡检查的标准,我校全体教师加班加点全面整理60项和附加项的材料归档工作,做到材料齐全,真实、整齐统一,做到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巩固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以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强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有力保证。学校通过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深入检讨思想,切实增强了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增强。
(二)加强民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利益出发,热点问题广集群智,重点问题反复征求意见。学校管理民主,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谐校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强化依法治校,规范依法治教。学校利用政治学习、行政会议、民主生活会、升旗仪式、班团活动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领导依法治校,教师依法育人,学生懂法守纪,这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规范管理,促学校内涵发展
1、 以人为本,创建安全和谐校园,一年来,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每月对校园内外安全进行排查隐患,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整治力度。把安全职责分解落实,学校通过校会、,班会、上门家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交通、食品卫生、防溺水等教育指导,开展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安全及法律教育。一年来,学校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2、坚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务会、教师例会等渠道将教育的新动态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公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办学。
3、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县委提升教学质量文件,结合文件精神,学校班子集思广益,制定了西昌中心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做到了目标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教师的绩效挂钩。
4、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利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普法学习读本》,规范教师请假与坐班制度,制定校内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加强对教学点的管理与帮扶力度,例如:本年度,罗昌新、李朝瑞两位年轻教师到更丰小学交流支教,有效的落实对教学点的帮扶工作。
四、搭建平台,有效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1、学校班子以“管理就是服务,为全体师生、家长们服务”为工作出发点,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合理分工,积极合作,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学校工会还通过举行室外徒步、排球赛,“七一党日参观活动”等,力争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培训学习,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例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我校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建立教师帮扶关爱体系,一年来,全校教师下村入户上门家访,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登门辅导等共计900多人次,即使工作任务很重,我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深受上级领导及家长们的好评。
3、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本学年,中心校为了使教师们不断成长与进步,努力为大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一年来,全体教师通过国培培训、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上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推门听课、集体备课,坚持练粉笔字基本功等方式,从很大层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骨干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的做法,扎实有效,我校青年教师吴思萦、陈海银、王小梦老师参加屯昌县特岗教师语文、数学学科的调教比赛喜获二、三等奖。
五、以素质教育为主抓手,提升学校含金量。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心校通过制定学科目标,举行各类教学评比活动,把教学成绩与绩效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年来,学校少先队大队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知青墓祭扫活动”,“庆六一歌咏比赛”、“文明伴我行演讲比赛”“我身边的好榜样”征文比赛等让学生达到教育的效果。
[论文摘要]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高校的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外界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所以根据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转变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主要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实效性
一、实效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1.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认为,理论要结合实践,所以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充分地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理论转化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高校中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其成果。只有用实践来检验过之后,才能够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促进其更为全面发展。
2.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转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把塑造健全人格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把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团体意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和独立人格的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大学生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3.实效性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长久发展的永恒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的是,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否能够达到当初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放在实践当中去检验。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时展趋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扩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薄弱的原因
1.大学生思想逐步解放,外来思想的影响,社会的变革,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有极大的困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西方一些思想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思想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扭曲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导致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加以指导和解决。学校的学习压力和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压力,以及家庭方面的压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巨大的负担,如何采用有效方式缓解自身压力,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使大学生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集体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所以高校的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转换自身的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较为薄弱的环节。首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缺乏连续性的培养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没有针对性。第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教育的方式也是以课堂说教为主,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专业课老师或辅导员的素质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第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机制也需要健全。第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从而不能够很好地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进行有效指导,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高校在思想教育课程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许多高校都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把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的目的,在课程管理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强化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分层次管理。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思想政治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 "
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应当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每一个人员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同学,可以重点培养其对人生目标的规划,以及对自己学习的计划,使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开拓他们的思维和眼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安排其进行职业培训,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与能力。
2.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组织保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保证高校思想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的基础。高校在教师的聘任过程当中,应当采取考核机制,安排阅历丰富的老师给学生传授思想政治课程。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充分地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给辅导员更大的发展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各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要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辅导员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素质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高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能够不断进取,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集体性的活动当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使其在高校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够充分运用到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去。另外,学校要不断开拓创新,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大学生投入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高校开展的活动当中,可以组织红色创联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这样既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得到提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能够推进学校的党建工作,在学生当中营造思想政治学习的氛围。也可以定期开展优秀学风班级评选活动,这样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余的活动例如文明校园、文明寝室的评选等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4.学校的思想政治管理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解决学生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学校应当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困难学生的助学工作。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机制。鼓励困难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在学校的指导下,磨炼其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帮助和解答,使学生能够合理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整,促进人格的完善。第三,对于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应当对其加强思想政治的再教育,保证这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高校应当帮助落后学生进行合理的再教育,改善其学习成绩。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培养其的就业理念,使其能够认清就业形势,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