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51:12
导语:在城市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一,一个城市的管理制度可以折射出该城市社会整体文明的程度和水平
城市管理制度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到2003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1%左右,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成长期,由此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快速增长的起飞阶段。今天,人们大部分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上来,寻找一个生活环境最好,创业环境最优的地方来学习、来工作,以最低的成本延续健康的生命。城市管理制度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优化人居环境,造就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吸引外地人、财、物积聚到城市的功能。可见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居环境的竞争,哪个城市管理制度健全,这个城市精神文明程度必然就高,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而其他的资产都是随着人的迁移而发生的。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市容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上,全体市民对市容和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如果都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文化和卫生素质,也是一个由“土”到“洋”,丰富城市内涵的表现。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人财物的主要手段之一。人居环境改良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能够产生巨大宣传效应,引导其他地方人、财、物向这个地方流动。没有一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不是走人居环境优化之路而成功的。政府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扎根于城市管理制度这一最基础的制度建设上来,极大地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以加快本地区的发展。
第二,城市管理制度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塑造城市形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进入了更多地强调环境和质量的时期。要求城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和素质,提高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难点、立足点问题。因此城市要想发展,管理是龙头,管理是灵魂。城市管理制度旨在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连续实施。例如,城市的规划就要立足本市,着眼全国、面向世界,做到几十年不落后。同时也可借用国内外现成的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方案搞好本城市建设,拿出一个高水平的规划来,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高水平、协调的管理,能够促进城市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竞争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国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管理制度要进行创新,管理意识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管理制度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城市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城市的整体规划,对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各种要素不断整合和提升、城市之外的要素的汇入、城市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等任务都是通过城市各项管理工作来实现,而这些管理工作的实现多是通过具体的各项城市管理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城市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通过具体的各项城市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例如,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在各自辖区和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有关管理工作;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城市区域的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城市园林管理部门负责市区内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城市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负责市区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工作;城市交警大队负责市区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交通秩序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查处。同时公安、工商、交通、卫生、规划、环保等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配合城管部门做好有关管理工作,确保城市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
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要将一个个周边城镇和地区进行有机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进行拼凑的问题,而是将不同城市要素怎样整合与提升的问题,包括土地、水资源,包括城镇之间的交通、信息、污水治理以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都要协调发展。城市化就是进一步释放和创新的生产力,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只有明确城市要素的不同功能定位,做好资源组合,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因此要对很多具体的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有效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指导下进行开发,防止出现局部范围内现代化、范围外脏、乱、差的现象。我们知道,无序的局部开发虽然暂时对解决城镇居民衣食住行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制度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会出现一旦政府需要总体考虑,重新征地,而征用的土地已是“熟地”,就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的现象。如果各个局部注重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按照各自的科学定位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整个城市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有利于局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城市管理制度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制度是最基础的工作。搞好城市管理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与城市的积聚能力以及人与城市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环分不开的。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周边的生产要素才能更有效的积聚到城市中来,才能发生集聚和增值效应,才有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有科技、教育服务设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城市忽视或弱化了城市管理制度,一个城市就对周边的生产要素不能产生积聚效应,而现有城市中原有的生产要素也向外发散,人、财、物的外流,这必将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并会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个城市必然会衰退。
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理论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本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失地失业农民增多对城乡社会的影响
最近,笔者对西部地区一些城市进行了调查,有的地方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目前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而相对于土地预期收益而言,郊区农民的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按土地承包期30年计算,其预期收益约为12万元,扣除已承包年份,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将1.8万元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均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据报道,浙江省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的额度约为每亩3—12万元;南京市按市政和非市政项目类别补偿,安置标准为2.8—4.0万元。总体上看,东部地区补偿标准要高于西部地区,加上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东部地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的渠道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维持长远生计的压力则相当大,矛盾也尤为突出。
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在人员安置上,对男性50—60岁、女性40—50岁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或退养安置,1.6—1.8万元补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同时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依法全部征用、农业人口全部安置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由上一级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处理。部分农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对此不满。
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农民希望能分享这些增值收益。加上有些农民征地补偿费被拖欠、挪用、克扣,更激化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据调查,2002年,西部地区某省的农民因土地问题上访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5.8倍。
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在建立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仍按计划经济的思路进行,必然引发重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里的土地,显然指集体所有土地。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意味着因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其使用土地的目的并非为“公共利益”,也必须申请使用政府统征为国有后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与《宪法》精神有出入。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矛盾,在征地实践中就难免不出现土地征用权的滥用问题,一些商业性项目用地也必须由政府低价统征后高价转卖给开发商,对农民的合法利益造成侵害。
(二)现行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除了《六十条》对此有界定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农民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拥有某项财产的所有权,他就相应地应拥有对该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在征地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使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所有权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说服力较差。第一,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因为土地征用单位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基本都是套用国家标准进行征地补偿,按传统的粮经作物比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没有或较少顾及到现在的城郊农村,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集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土地的产出价值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因此,这样形成的土地征用价格当然不能反映被征占耕地本身的产出价值,是偏低的价格。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农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却没有考虑增值因素。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级差地租可以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土地位置的差异,级差地租Ⅱ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同时,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该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当由土地所有者和征地者共同所有。而当今土地征用后之所以会产生增值,是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国家规划和开发投资两部分造成的,增值部分当然就包括两种形式的级差地租。
因此,在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应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第三,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导致地区地价差异上欠考虑。一个地区的基础地价从根本上讲是由区域经济条件决定的,任何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均受到区域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农地产值的一致性趋势,各地类的产值,特别是耕地的产值与区域的经济条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测算的征地补偿标准就无法反映地区的地价差异。
(四)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合理和适用的,也广泛地被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不合理。首先,城市土地(除划拨)及其它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已采取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并充分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换,而惟独农村集体土地还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征用和补偿。其次,农民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都是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资料,但他们所拥有和使用的土地则被征地主体以较低价格拿走。第三,土地的财富观没有得到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培根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很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的生产资料,更应真正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三、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目前,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因此,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是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应该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系,将现行补偿标准提高。这仅仅是静态预期补偿标准,今后应逐步调升。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在统一征地中逐步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研究实施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兼顾国家、市场征占主体和农民利益:①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如无经济收益的城市道路、绿地、水库等),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但国家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②对准公益性项目用地(如有收益权的高速公路、标准厂房、各类商品市场、污水及自来水厂等),除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外,还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在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益(如高速公路建设公司股权分红,商品市场、标准厂房产权,水厂产权或股权分红等),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③对开发性项目用地(如房地产开发等),引入谈判机制,允许集体土地逐步进入一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逐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四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保留部分财产。鉴于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许多公共性社会经济职能,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置换部分土地、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兴办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并为以后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五是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城中村”连片改造和建设村民公寓为契机,按城市功能分区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将城市整体规划与村一级管理体制协调起来,打破行政村的界线,采取组团式集中连片与局部分散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新转居人员与老市民混居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功能小区。
(二)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为了最大限度规避政府目前低成本征地、延置社会高风险的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保尚未立法,且社保制度建设基本是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现实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先养老保险,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城镇养老、医疗、低保应扩大覆盖面,首先覆盖失地农民,社保标准要逐步提高,失地农民享受低保标准应等同城镇居民。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养老保障成效。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或社区,建立完善互助医疗合作制度,并实行医疗产品配送下乡。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政府应规范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是进行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鉴于目前农民理财能力差和货币化安置存在一些弊端,应引导农民在土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
(三)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对进城入镇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主要包含四大块:一是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后,其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时,还应对其他农民进行培训,因为今天的有地农民可能就是明天的失地农民。加强教育培训,首先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其次是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党校、职工校、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四)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应享受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开展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发放小额贷款给予支持。二是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应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现场会,主要是交流农村城市化管理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下一步农村的容貌环境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刚才参观了金山街道办事处农村城市管理工作的现场,并听取了金山街道办事处先进经验和做法,翟山街道办事处、金山村作了经验交流,现场会开得很成功,对今后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很有推动作用。下面,我结合今天的现场会情况,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推动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多数村庄都包围在城区内,有些还地处中心区。同时农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就业也逐步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生活形式上已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但是,农民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陈规陋习难以马上随之改变,农民居住区内脏乱差现象仍十分严重,与全区城市管理工作和建设徐州现代化特大城市远远不相适应。为此,区委、区政府从年初以来,把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纳入了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定了试点工作和争先创优方案,加强了农村的管理工作。各涉农街道和居委会,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村内环卫管理保洁组织网络,创新机制,狠抓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移风易俗,全区涉农居委会容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特别是金山、茶棚、姚庄、十里、吴庄、杏山子等村在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农村的城市化管理工作树立了典型。总结今年以来的试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各涉农街道、居委会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推动农村城市化管理作为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高村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项实际工作;作为提高投资环境综合指标,发展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工作,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专门部署、专人落实,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重视村民素质的提高,为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针对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陈规陋习多,少数村民素质较差的实际,各涉农街道、居委会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居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广播、板报和宣传材料、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同时,有些居委会还开展了“五好家庭”、“双学双比”等活动,树新风、除陋习,引导村民接收城市生活理念,促进了村民向市民生活习惯的转化。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为完善农村市政基础设施,各涉农街道、居委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硬化了村内的主次干道和街巷,修建疏导了排水管、沟,新建了水冲式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绿化美化了环境,在硬件方面为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保证。
四是综合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使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各涉农街道、居委会围绕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多次开展集中整治,彻底清理了村内积存垃圾、乱堆乱放杂物及各种卫生死角,拆除了违章搭建亭棚,清理了违章摊点和墙体野广告,解决了一些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同时,把长效管理作为巩固综合整治成果的重要措施,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成立了专兼职协管和保洁队伍,健全组织网络,严格实行定人、定岗、定奖惩工作机制,并实行挂牌公示和监督考核制度,推动了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化管理。
虽然我区在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要看到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相比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单位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农村纳入城市管理的总体工作。二是“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成片改造的村民居住区仍沿习农村的粗放式管理。三是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传统思想、观念、习惯的改变和村民素质的提高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克服。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区涉农居委会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了,无论是地理位置、居住条件、就业生活方式都融入了徐州这座现代化的都市。抓好村庄的建设、改造,管理将成为今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组织部分。各涉农街道、居委会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搞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㈠开展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争做江北两个率先的领头羊,而我区要在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中市内城区争做排头兵、江北城区进位争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城市管理要现代化。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现代化,没有占我区“半壁江山”的原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代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此,要把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全面实行农村城市化管理,提高全区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㈡推动农村城市化管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实现小康的基础性工作。城市管理也是生产力,城市环境也是招商引资的资源,这一点大家都已形成共识。市政设施不配套,垃圾遍地、环境脏乱差,使一些本该谈成的项目,就因为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小问题,结果功败垂成。在这个方面,正反两个方面都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当前,我区农民已几乎没有耕地,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业、二、三产业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重点。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和容貌,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综合素质的真实体现,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招商引资竞争力。推动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其目的就在于要努力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率先达要小康的标准,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㈢实行农村城市化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环境卫生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得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生活质量和环境卫生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传统旧意识、旧习惯使得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还不高,乱倒垃圾、乱仍杂物、违章搭建,随意堆放物品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农民关心环境、热爱家园思想意识越来越浓厚,对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开展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在改善村庄环境面貌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和文明意识,增强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热情,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三、整治环境,完善设施,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要突出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两个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㈠大力治脏,反复治乱。要突出整治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村庄管理的重点,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关键。各涉农街道、各涉农居委会要认真分析垃圾积存、保洁制度不健全、保洁不及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全面清理村内各处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建立环境卫生管理、保洁责任制,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对于乱倒垃圾等行为要采取监督检查、批评教育、行政处罚等办法,确保不再出现新的大堆垃圾积存。要从严治乱。全面清理村内的乱堆乱放,取缔村内占道摊点、拆除违章亭棚;对村民未经批准,非法建房的行为,各街道、居委会要切实负起教育、监督的责任,并按照市、区政府通告和有关法规,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坚决制止乱建房屋的现象;要加强农贸市场和经批准设置摊点群的管理,坚决取缔马路市场。要加强美化、绿化工作。全面清理村内墙体野广告,修补残墙断壁,定期粉刷墙体;增修花坛、绿地,广植树木,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
㈡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要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修建村内道路、街巷,创造好的通行条件;要加快村内公厕旱改水工作进程,新建公厕一律要建成水冲公厕,同时要分期分批改造现有公厕;要加快村内垃圾中转站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尽快实现村民生活垃圾定点倾道,集中转运,彻底解决垃圾长期无序倾倒,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同时,各涉农街道、居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和房产,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体育健身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完善村级卫生防病设施,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各涉农街道、涉农居委会在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排水设施等改造、建设中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树立超前意识,合理布局和规划各项建设,为今后的发展留下空间。
㈢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全面建立环境卫生管理、保洁专职队伍和协管队伍,按照城区管理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实行定人、定岗、定职责、定报酬和监督检查、严格奖惩等各项制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要积极探索村民公约、村民自治在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形式,参照“门前三包”等办法,动员村民维护主次干道、房前屋后、庭院内部的卫生和秩序,人人为环境的改善尽责。
四、加强领导,强化落实,确保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是一项政府综合管理行为,也是一项需要广大群众参与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各涉农街道和居委会要切实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列入整体工作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涉农街道、居委会要高度重视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结合各居委会实际,认真找差距、查问题,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总体规划、分步实计划和工作目标,健全机构,明确人员,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真正把农村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区城管局、执法局要发挥组织、牵头、协调、检查、指导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方案和检查、考核、评比标准,协调好有关部门的关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协作一致,共同管理的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是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单位要坚持把宣传发动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始终,积极采取多种宣传工具,各种宣传形式,将农村城市化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市容市貌管理的法规、政策,向群众广泛宣传,大造舆论氛围,形成强大声势,引导全体群众人人动手,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有声有色地把这项活动全面推向深入。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充分认识到村民多年生活习惯转变的艰巨性、长期性,循序渐进,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对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注重引导,教育为主,以良好的环境、先进的典型去影响他们,避免出现一些工作方法粗暴引起的社会问题。
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居委会都要加强检查、考核工作,建立正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竞赛活动。同时,区城管局要根据农村容貌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定期对各街道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注重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管理好的村庄要及时表彰宣传,推广经验,对差的要进行曝光批评,帮助改进,从而使我区农村容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短时期内能有较大改观。
一、总体目标
户部山商城管理实行“片长”、“街长”负责制,是以路段为基础,把户部山商城片区划成10条路段,片长全面负责片区内各项城市管理工作,分片长协助片长抓好片区内管理工作,路段上的执法队员(街长)及协管员在各自责任路段全面履行巡查、发现、制止、处理或上报反馈等职责,通过对路段定点定岗、流动巡查及现场考评,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督办,使各种问题在现场得到解决,从而达到城管执法点、段、片的结合,实现户部山商城城市化管理全覆盖、无缝隙。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管理处成立了城市管理“片长”、“街长”负责制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科,负责“片长”、“街长”制实施的组织、协调、考核、监督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综合管理科科长王炳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城管执法队队长王晓东同志担任。
三、实施范围及配备原则
1、实施范围
户部山商城区域。
2、“片长”、“街长”配备原则
按照“商业区、城管化、整合资源、整体联动和定人定岗定责”的原则,结合各商业路段(片区)的实际需要进行配备。户部山商城管理处处长是城市管理第一责任人,为“片长”;分管副处长是具体负责人,为“副片长”;“副片长”协助片长抓好片区内工作。户部山商城各主、次干道(片区)实行“街长”负责制,城管执法队员及管理科人员为“街长”,明确管理区域。同时,按照道路管理的实际情况实行分段管理配备若干协管员。
四、人员配备
按照《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纪要》精神,管理处现有在编人员17人中已按要求配置到位,已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员专职从事城管工作。户部山区域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五街、八巷、七广场即五街(步行街、马市街、翰林街、状元街、王陵路),八巷(户东1巷、户东2巷、户西1巷、户西2巷、石磊巷、劳动巷、崔家巷、杨家巷),七广场(王陵路广场、东坡广场、铜镜广场、广场、户北台广场、挂剑台广场、劳动巷广场),另有三个停车场(海云停车场、喷泉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根据一级道路200米配备1名城管人员的标准,结合户部山商城实际情况,按容貌管理区域路段(见附表1)、环境卫生责任区域(见附表2)、停车场管理责任区(见附表3)划分,配备“街长”5人(城管执法人员),其中步行街2人,石磊巷和崔家巷1人,王陵路1人,马市街、商城内、翰林街、状元街1人;协管人员36人(24小时三班制);保洁人员30人;停车场人员19人。
五、工作标准和要求
(一)工作标准及要求
1、道路容貌管理
(1)道路两侧和交叉路口延伸30米(省级示范路两侧100米)无店外经营、占道经营、落地广告(灯箱)和乱堆乱放等现象。
(2)道路、桥梁、绿地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上无吊挂、晾晒衣物。
(3)道路两侧沿街立面、地面、树木及各类灯杆或其他设施上无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
(4)临街建(构)筑物外立面及指示牌等公共设施定期清洗粉刷,保持整洁美观,破损墙面及时拆除或整修。
(5)临街建筑物外墙的空调室外机(窗机)统一位置安装,支架底部离地面高度不低于2米。
(6)临街建筑物无脏污破旧遮阳棚。
(7)非机动车按划定区域定点停放,保持整齐有序。
(8)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签订率100%,落实率95%。
(9)各类建设工地出入口通道硬化,配备和落实车辆冲洗设施,实行封闭施工,围墙墙面美化处理。严禁车辆带泥上路和抛洒滴漏。
2、户外广告管理
(1)道路两侧户外广告、沿街单位店牌店招设置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设置规范,整洁美观,亮化设施完好。
(2)无擅自设置、审批的户外广告牌(含条幅、布幅、门头等);凡经审批的,核准期限到期后及时清理。
(3)户外广告专用设施无空置。对未能及时广告的,以公益性广告补充版面。
(4)夜景灯光亮化设施保存完好,运转正常。
3、环境卫生管理
(1)保洁符合环卫作业标准要求,无垃圾暴露现象。
(2)废物箱、果壳箱等垃圾收集设施完好整洁,箱体周围地面无杂物。
(3)保洁区域内,无杂物,无积存垃圾,无积水,无尘土。
4、停车场管理
车辆停放有序,管理到位,秩序井然,无事故、无争端。
(二)上岗时间
正常情况下,“街长”按区规定作息时间上岗,特殊时期上岗时间由管理处统一部署;协管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制;保洁人员正常班为8小时制(早上5:30-10:00,下午1:30-5:00),双班为16小时制(早5:30-13:30,晚13:30-22:00)。
六、考核办法
按照城市管理“片长”、“街长”、“路段长”责任路段管理标准,实行量化考核,绩效挂钩,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
1、容貌、户外广告管理考核,基础分100分,其中容貌60分,户外广告40分。凡未达到容貌管理9项标准的,每项扣5分;未达到户外广告4项标准的,每项扣10分。
2、卫生保洁考核,基础分100分,凡未达到保洁3项标准的,每项扣10分。
3、停车场考核,基础分100分,凡未达到停车场管理标准的,每次扣10分。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冲突管理;理论;机制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也步入了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城市面积普遍的扩张,这就使很多农田被征用,单位、个人、家庭与土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也导致了各种土地问题冲突不断,甚至还发生了蔓延和升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土地冲突,防止愈演愈烈的趋势发生,因此,对于城市化进行中土地冲突管理进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土地冲突管理内涵
土地冲突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的矛盾和利益的差别,为了更好的实现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利益争夺的过程,具体是指在征地过程中,参与主体双方在土地需求以及土地利益方面,存在着的差别矛盾以及对立的对抗。对待土地冲突,我国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冲突,而且还激发了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对土地冲突管理的全面认识,因此,一旦出现土地问题就很难协调,因此,对征地冲突过程中进行高效、全方位的冲突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冲突管理是能够有效的防治冲突升级、有效的减小冲突危害。土地冲突管理就是在征地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对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更好的减小冲突破坏性的行为,它是最务实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土地冲突管理就是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与调停,对土地冲突进行引导性的管理,促使土地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小冲突的危害。土地冲突管理为土地冲突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它能够有效的环节冲突的紧迫度和烈度,并且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和了解的机会,更好的为冲突的解决创造可能性。
1.2 土地冲突管理的目标
土地冲突的原因和内容不同,其具体的管理方式也存在着差别,但是从宏观上来说,土地冲突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冲突的产生和升级,有效的缓和冲突紧张,防止冲突恶化现象的发生。土地冲突管理的目标分为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就是要有效的解决土地冲突,不仅要在冲突的规模、后果以及强度上有所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冲突的发生,设法解决双方的需求,改变冲突双方的互动关系,使冲突的性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要想从实质上解决土地冲突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对土地冲突的诱因进行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农民的保障制度,在冲突发生之后,第三方介入对土地纠纷作出调节和裁决,避免土地冲突的恶化与升级。
1.3 土地冲突管理的手段
在土地冲突出现之前和爆发之后,要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方法。在土地冲突发生之前,要完善土地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在实施之前要明确征地目的,有效的缩小征地的范围;明确农民土地权的关系,有效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的使用权、占有权以及处置权都要有法可依,减少土地运作中的不确定性的行为;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政府要公开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农民的意见,真正的体现民意;增加补偿内容,确定补偿标准,参考物价水平,进行有效的补偿。在冲突之后,要健全土地权益救济体系,有效的防止冲突的恶化和升级,首先,借鉴国外土地法庭的方法,设置专门的土地冲突的裁决结构,其组成人员不仅具有土地领域的专门知识,而且还对法律的规则特别的熟悉,并且具有专门的行政经验更高效;更专业的进行权利救济;其次强化行政复议的重要作用,面对土地冲突,行政复议机关要具备专业知识,做出更加公正的处理。
2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管理的机制设计
2.1 土地冲突预警机制
土地冲突是土地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最终达到了某个临界点,造成了土地冲突的发生,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土地预警机制,化解利益矛盾,减少冲突的发生。土地预警机制有两方面组成,即情报收集机制,它是土地冲突管理的基础,及时的掌握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收集的情报包括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纠纷发生率;频率;对峙行为等方面进行信息搜集,减少冲突的发生;土地冲突风险以及等级评估机制,通过情报收集机制计算出土地风险的概率,并结合冲突的变化情况以及涉及利益的人数,对土地冲突进行分级处理,从强到弱分为红色、橙色以及黄色。
2.2 土地冲突政府应急机制
对土地冲突做好应急的管理和控制,要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互相协调的指挥体系,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并注重加强与基层村民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应急机制中要建立冲突报告机制,保证信息决策的流通;应急联动与处置机制,对重大事件作出统一的决策和指挥;应急处理信息机制,及时、准确的向民众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2.3 土地冲突控制机制
土地冲突控制机制要从外部和内部入手,要加强冲突处置的外部沟通,建立起信息情报交换,完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冲突处理的内部沟通,与不满人群进行沟通,有效的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再者,土地冲突控制机制还包括违法责任追究机制,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公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要予以追究,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刘耀彬,万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冲突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8(12).
Abstract: By taking Dongg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s minority Lanzhou Ramen Restaurants and the practitioner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use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demography and ethnology, uses the in-depth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method, inspects the process of urban adap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concludes, refines and sums up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actively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the urban quality of lives of the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关键词: 城市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管理
Key words: urbanization;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adap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003-03
0 引言
①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离开家乡,走向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人口离开了他们的土地,走进了陌生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农村流动人口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除了需要面对城乡文化的碰撞,还需要面对民族习俗、文化间的碰撞。来自于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经商务工,他们也为城市的经济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拉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因此得以重组。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流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的流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时缩小了民族地区和城市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城乡间的共同发展。然而,每一件事都有两面性,农村的少数民族向城市无序地流动,这给城市以及城市民族关系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②研究目的。
随着东莞市城市话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涌入,少数民族人口适应城市生活问题严峻。东莞市有很多穆斯林人员开的清真面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生活困境和发展问题,让他们在遭受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及时得到申诉和援助,从而减少或杜绝突发性,以上问题都值得我们的深思和关注。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指导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更好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东莞城市化进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沿阵地,东莞一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东莞独特的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4年,为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东莞市进入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以“三来一补”加工业为基础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1994年,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东莞市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东莞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全面促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莞的外资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水平持续高速增长;1994-2000年,为经济发展提升阶段。东莞市大力促进“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1999年更是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1年至今,为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东莞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构想,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实现东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迁移动机
从理论上讲,根据美国学者E.S.Lee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青海化隆县的少数民族人员走出农村,走进东莞,是青海地区的推力和东莞市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流出地的推力
2.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古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类的迁移。当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自然资源开始枯竭或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时,人口就会开始大规模地迁移。青壮劳动力占有耕地越少,将会产生较大推力,从而促使当地青壮劳动力大量往外流出。因此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可流动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青壮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流出欲望也就越强,大量少地、无地的青壮劳动力将会流出本地,到劳动力需求较多的地区外地寻找就业。
2.1.2 城乡差距的影响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高于乡村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一个适当的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去谋求新的职业。城乡差距除了表现在实际收入方面,还突出体现在第一产业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利益上。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指数总是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指数,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了农业的比较利益明显偏低,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种粮收入少,依靠土地难以致富,从事第二、三产业却收入颇丰。在这种利益结构下,强壮的农村劳动力纷纷弃农离土,涌入流动大军中。
2.1.3 政府的大力支持
青海省化隆县是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的流出地,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拉面发展,并大力帮扶拉面发展的力度,从而推动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当地政府主要通过加大对“拉面经济”发展资金地支持,从2007年开始,化隆县财政支出累计贴息750万余元,累计为3000多户需求资金支持的人民群众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亿余元,为社会带动投资达3.3亿元,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创业的资金制约问题。再者当地政府积极地采取“拉面经济”品牌经营策略。因有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拉面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非常迅猛。正是有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正,拉面经济的发展才会这样有方向,避免了走弯路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对拉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一个催化剂、矫正器的作用,也为拉面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2 流入地的拉力
2.2.1 地理优势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占地2465平方公里,总人口178.73万人,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广州深圳做为我国一线城市,拥有许多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州深圳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更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着非常丰富迅速的就业资讯。但也有不良的因素,例如高额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这些因素在广深的人无法回避的。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莞作为二线城市在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存压力较广深轻松,同时具有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好的气候环境,而市场的开拓又比三四小城市宽广,所以经济环境让拉面馆选择在东莞。
2.2.2 政策吸引
为了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在东莞的生活,所以东莞政府在少数民族发展中不断思考探索新措施。在近几年,政府相关政策。一是,东莞市成立了“新莞人劳动服务管理工作站”,做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排查登记,在50名少数民族人员以上的企业设立联络员。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走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四是物色选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与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帮助少数民族成立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志愿服务。东莞市积极在社区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风貌、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努力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 兰州拉面馆从业人员在莞存在的问题
3.1 语言差异导致沟通困难
根据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拉面馆从业人员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尚佳,然在粤语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困难。东莞市的本土方言主要包括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粤语方言区使用范围、使用人口均占全市的大部分。而伊斯兰教主要使用的方言,其中有约有10%左右的用语习惯为伊斯兰教的教经中常用的词语。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只有一些成年男子以及经常外出的人会使用汉语交流,而妇女、孩童基本不会使用汉语交流,而且少数民族内部之间的交流使用汉语较少,除了有外地人进了村里,他们与外人沟通时才用汉语。从长期生活在说方语的城市到一个语言截然不同的城市,这对生活来说是多么大的困难。加上兰州拉面馆从老板到雇员基本都是伊斯兰教,所以生活在较为封闭环境中的平日的语言沟通靠的是方语或是普通话,也接触不到粤语。由于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关系紧密,没有语言环境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难度较高。虽然有一部分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生活后,能够使用粤语的一些日常用语,却难以完全掌握。可以说,语言不通是一道挡在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鸿沟。
3.2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子女接受教育困扰
据调查,第一批大规模来东莞创业的西北回群群众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学,在采访中发现东莞的大多数拉面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所以,仅凭一门手艺在东莞打拼的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自己吃多点苦,也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户籍制度这一樊篱的仍然存在,较为繁琐的借读手续与数目不少的借读费用最终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子女难以顺利入学,而且这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所以只得让这些正值学龄阶段的小孩“望学校兴叹”了。对此,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3.3 风俗习惯差异影响少数民族较好融入
根据调查的数据得知,62%的回族在东莞依然保持着跟在老家一模一样的风俗习惯,31%的回族人员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对以往的风俗习惯稍作改变,还有7%的回族人员不能很好地保持原来家乡的风俗习惯。回族人员每人头戴一顶白色圆帽,非常虔诚的信仰伊斯兰教,恪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各种风俗禁忌。但因为环境的变化加上东莞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礼拜点数量较少,上班时间无法抽身离开,所以穆斯林人员来到东莞后做礼拜的次数要比在家乡时做礼拜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大部分的穆斯林人员仍然严格的遵守本民族的宗教和民俗禁忌,只吃清真食,不吃猪狗等动物的肉,而且禁止喝酒。然而在访谈中也得知有一小部分迫于生计而不遵守宗教禁忌。同时,也有一部分回族的生活习惯已慢慢趋向汉族,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也尝试着学习部分风俗习惯,而这只是极少数的。其中大部分的回族人民是对东莞习俗一点也不了解,或是没有意愿去了解,因为在他们心里觉得这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4 促进在莞少数民族高效生活的对策
4.1 加强本地居民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联系
语言的差异导致沟通的不便,而作为一个准备长期待在东莞的兰州拉面馆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你连沟通都成问题时,你做其他事存在的困难就更大了。所以克服语言障碍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因为拉面馆是开门做生意的,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客人,所以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可以在与客人的沟通中学得语言。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平日的内部沟通采取普通话,因为只有多学多练,语言才会习得。现在的网络也非常发达,语言翻译也很方便,所以可以尝试在空闲时间在网络学习粤语。随着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东莞,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东莞人也习惯用普通话去与人沟通,而不像最初只愿意说粤语,语言已不再是适应城市生活的主要阻碍了。
4.2 重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
东莞市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优化社会治理、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有序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东莞将少数民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少数民族子女就学工程,努力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因此,东莞采取积分制入学方式来进一步解决。政府按照“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结构、提升服务”的原则,根据每年实际执行情况,对申请条件、积分项目、有关项目的分值、办理流程等适时作出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加大民校学位购买力度,出台购买民办学位的具体实施细则,调动镇街购买优质民办学位的积极性,也深入推进民办学校促进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愿意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为了对接上即将到来放开异地高考的措施,东莞按照省有关要求,结合东莞实际,按照坚持“量力而为、报考从宽、逐年安排、考录分开、择优录取”原则,制定了东莞的异地中考政策,对在东莞参加中考并且报考东莞普通高中的考生设定了一定的条件。这样做既能和省异地高考政策无缝对接,又能充分考虑东莞教育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东莞从2015年开始,设立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校车运营维护、创优质上等级给予资金奖励补助;2015年,市镇财政安排约6.4亿元,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250元、初中2130元。
4.3 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医疗、住房、教育。为促进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生活,东莞市政府应重点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例如:东莞市政府应在住房服务政策上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口居民平等对待,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或者建立统一的外来流动人口集体公寓,切实可行的解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住房难和住不起房的难题。政府还需要逐步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为其简化医疗保险报销流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障碍。
5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在莞的外来少数民族不仅构成了东莞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体,而且也构成了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主体之一。同时,由于其与本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也提醒了东莞市民族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到外来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而且也要关注到少数民族内部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东莞市民族工作部门不能忽视的工作对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妥善地对待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的城市适应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适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在遇到不合理对待时能够记得及时的申诉和援助,从而减少或避免突发性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重点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庆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生活适应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城市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它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管理的出现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相符的。然而,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顺畅,管理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可以立即处理的,但还有些是因历史等原因遗留下来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甚至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我们城管执法队伍往往就处在这些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矛盾,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具体到清水镇。清水2006年划入芜湖市后成为该市的东大门,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均由此过境,再加上快速通道即将竣工,使得清水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由于清水刚刚划入市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并未跟上区域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形经常出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是清水城市化初期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清水目前在城市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违建现象层出不穷。清水划入市区后,经政府统一规划,对一些居民进行拆迁安置。一些拆迁安置户就乘机擅自扩大拆迁安置住宅面积,或者疯狂扩建原房屋面积,骗取政府补贴。还有部分当地居民,看准清水以后良好的发展前景,无任何审批手续私自建房,供以后出租或出售。
二、本地现有的经营群体有相当部分是从原农村人口转职而来,经营理念跟不上现代城市管理规范经营的要求,同时法律知识也相对贫乏,文明意识薄弱。因而造成普遍的占道经营和门前“三乱”。
三、居民公共观念不强,为满足个人利益违法搭建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芜屯路清水段。该路段是清水目前的主干道,商户众多,因某些历史原因乱搭乱建现象十分突出。
上述现象是清水城市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阵痛期。为此要做好城管执法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范和执法服从于经济大局的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指示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区的工作要求,在我区范围内实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清水镇村庄分布多而散,且道路崎岖狭窄,分支较多。因而可以通过多走下去,确定一些明显标识,绘制手工地图来逐步熟悉辖区内各个村的位置、路况和环境。一旦有人举报,能迅速、准确地到达。当然,违法建筑的查处仅靠举报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逐步展开工作:
首先,制作告知卡并发放于村民。卡上写明哪种情况属于违法建设,建造或翻修房屋时需要办理哪些审批手续及如何办理,卡上也注明中队的联系方式,以便村民来电咨询。这样可以提高群众对违法建设的警惕性,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遏止违建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日常巡查和统计工作。巡查中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制止。现在清水正在进行城镇规划拆迁,对拆迁安置户的巡查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加强日常巡查是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在巡查中需认真记录好每处违建情况,可以为以后的复查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对待拆迁户的安置和回迁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擅自扩大审批面积,或者受利益驱使疯狂抢盖的要坚决予以查处,露头就打,决不手软。而对确因家庭困难,如人口较多、子女结婚等,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办理审批手续,等手续完备后再进行施工建设。
第四,建立村干部交流机制。多下村与村干部们交流。村干部比我们更了解当地情况和村民们的思想,通过交流随时了解村民的思想以及近期建造房屋的动态。同时,可以通过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违法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他们成为我们与村民的关系纽带。
二、清水目前市容管理主要是在芜屯路清水段和万春大道,这两条路段是的违章现象基本上可以分为:占道经营、占道洗(修)车、乱搭乱建和无审批手续私自搭建大型户外广告等四类。针对上述四种违章现象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宣传、劝导、整治,直至消除。
首先,建立档案。对路段上的每一家经营户都建立档案资料,调查摸底收录经营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经营范围、工商营业执照和容易在哪方面发生违章等,掌握沿街商户的基本情况。
其次,有计划地整治违章行为。我们认为可以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渐进式的治理。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安排队员上路巡查和宣传教育。对发现的违章行为予以分类,作好记录并备案。
第二周对分类的违章行为经营户上门劝导。向违法现象较为严重的经营户发出邀请函,在中队以座谈会的形式告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起到整改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第三周对每个类别的已备案经营户进行复查,对仍不改
正的,下达责令整改违法行为通知书。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科学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加紧做好**城市特色研究、市域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一)加强城市特色研究。城市特色是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品牌形象的客观展示与个性魅力之所在。当前,长三角各地都在积极营造城市特色,**也应依托自然和人文优势,营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塑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群岛”品牌。一是凸显**海岛自然环境特色,营造“港、景、渔、岛、桥、海”的独特景观。二是凸显城市布局特色,**群岛总体形成“一主三副”的城镇体系,**本岛形成网络状的城镇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形成定海、新城、普陀三组团和老塘山、朱家尖二点滨海城市形态。三是凸显**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和发掘定海历史文化名城和以普陀山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四是凸显城市轮廓线与街景特色,形成定海文化广场、沈家门滨港路、新城中央商务区等城市核心区域景观。五是凸显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特色,形成一批以新城大厦、定海港务大楼、绿城大酒店、中昌国际大厦、新城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高档次建筑。六是凸显**生态及园林绿化特色,保护本岛中央山体“绿心”,营造连岛工程及沿线景观带,提高城区绿化水平。七是凸显城市建筑特色,合理规划设计市区建筑形态和色彩,形成色彩明快、大气、和谐,与现代化海岛生态城市相符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二)编制市域空间规划。市域总体规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整个市的行政区域作为城市规划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要从传统的城市概念和模式跳出来,树立城乡一体的“大城市”理念。突出“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抓紧修编市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内,我市发展的目标总体定位是国际化港口大市,国家重要的临港型产业基地、海洋开发基地、旅游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构建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本岛及大桥相连岛屿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区域,要根据“南生活、北生产”的格局,规划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大城市”。本岛中部天然山体作为绿色生态隔离区,使本岛保持良好的生态空间。要把北部工业集聚带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实施钓浪、钓梁促淤围垦工程,依托白泉、马岙、小沙、干石览、展茅等城镇区,打造带状临港工业带。“南生活”形成“三组团二点”城市结构,即规划期内城市建设按照定海、新城、普陀三个城区建设,形成**的中心城市,朱家尖、老塘山为二个发展点。定海城区加强城市的内涵发展和旧城改造,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海岛港口城市;新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力,成为我市中远期的政治、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海岛生态新城;普陀城区继续向东港开发区拓展,突出沈家门渔港特征,展现渔都风情,建成全国著名渔港、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老塘山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粮油贮运加工基地;朱家尖为普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编制综合交通规划。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要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远期城市公交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控制好相关通道。
要科学预测连岛大桥贯通后,对于外来车辆的接纳能力。连岛大桥设计车流量为每日2.4万辆,按每万辆30公顷停车场标准计算,**本岛及周边相连岛屿需要配套建设停车场地72公顷。其中朱家尖蜈蚣峙码头需建30公顷。同时,在朱家尖南沙、沈家门城北、新城、盐仓、金塘、长峙、鲁家峙等地规划建设相应的停车场。盐仓、沈家门城北等停车场与定海、沈家门老城区之间,宜采取公交短途接驳方式,保证高峰期人流能够“进得来,出得去”。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和品牌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定海旧城改造工程,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精心打造连岛大桥及本岛主干道沿线景观带。
(一)加快新城市政设施建设。20**年至2009年,市城建委初步安排资金9.54亿元,全面实施29项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海客道一期二期、海华道二期三期、沧海道三期、海景道三期、高云路二期、岛城路二期、宝岛路、金岛路四期五期、怡岛路一期、星岛路三期五期、绿岛路二期三期、富丽岛路一期、临纬五路、临经六路延伸段、高云水库支路、CBD步行街一期工程和翁山公园二期、田螺峙公园及新城公交枢纽站建设。推进苍海道四期五期、海涵道一期、怡岛路二期、港岛路三期、海涵道一期、岛城路长峙段、海景公园等工程。
(二)加快新城配套设施建设。由建设单位投资28.67亿元,实施高星级酒店、商务办公楼、体育设施等14项配套工程建设。其中绿城大酒店、财富大酒店、花园大酒店、烟草办公大楼、电力调度大楼、建设大厦、移动公司办公大楼、新城体育馆和市人才公寓竣工并投入使用。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中昌国际大厦、永邦商务大厦、中奥能源写字楼、新城体育场等建设工程。
(三)实施定海旧城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位。20**年至2008年,市城建委投资8900万元,全面完成沿港东路景观改造、东山路二期、气象台路二期、东河中路改造、鸿毛湾地块道路配套等工程。逐年实施老城区背街小巷、破损路面、低洼地段改造、路灯维修、绿化补种、河道清淤等工程。
(四)推进环卫设施建设工程。20**年至2009年,投入资金8500万元,全面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扩容一期工程、新城3号垃圾中转站和9号污水泵站、新城和盐仓粪便处理厂、盐仓(新城)餐厨垃圾处理厂、定海建筑垃圾堆放场、新城至小干污水管线、新城环卫管理用房、甬东垃圾滚装船码头建设,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56座,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场,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五)打造连岛大桥沿线景观。大陆连岛工程及接线、329国道和定沈线等本岛主干道景观,是反映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作为港口旅游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要载体。目前,这些道路沿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山体破损、建筑杂乱、绿化缺损、环境脏乱等问题,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要全面实施大陆连岛工程及本岛主干道景观建设工程,力争到2009年大陆连岛工程贯通前,基本建成交通顺畅、环境优美、整洁大气、绿色生态的富有**特质海岛风情和现代气息的景观交通线。一是强化规划管治。精心编制《**大陆连岛工程沿线景观建设规划》,作为工程实施的指导依据。道路两侧严格“绿线”控制管理,确保绿化美化建设用地。按照空间形态完整、色彩和谐的要求,加强沿线城镇、村庄规划管治。严格审查沿线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景观建设与沿线新渔农村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强村民建房的审批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保护大鹏岛、册子等地的古村落、古民居。二是沿线绿化造林。道路两侧绿化造林按照《**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农林局关于绿色生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突出“生态”和“景观”两大功能,使主干道沿线有路皆绿,树木成线,林带成网,绿化成片。三是重要节点整治。整治主干道15个重要节点。其中大陆连岛工程及接线段包括沥港、东堠、册子、岑港、双桥等;白沈线包括东皋岭隧道、临城鼓吹山及接平东线处等;329国道包括鸭蛋山码头、定海青岭、临城惠民桥、勾山浦西、东港、蜈蚣峙码头、朱家尖南沙等。四是山体宕口复绿。全部关闭并治理沿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开采矿山,主要包括金塘、岑港、双桥、白泉、临城、勾山、沈家门等地采石场。积极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工程,采取覆土绿化、易地迁埋等多种方式,限期整治沿线有碍观瞻的坟墓。五是周边环境整治。拆除主干道景观建设工程范围内有碍景观及违法搭建的建筑物和构建物,进行绿化美化。清除沿线积存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粉刷美化可视范围内影响景观的建筑立面,清理和规范沿线户外广告,改变破乱现象。实施“夜景亮灯工程”,保障夜间交通安全,美化环境。
三、高效能管理城市
伴随着大桥经济时代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事务日趋繁重,“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政府的科学行政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强化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一)改革城管执法体制。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城管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市政管理、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公安交通、城市河道管理等8大类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等问题。设立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照各自职责权限,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原由市城建监察支队承担的定海城区的行政处罚职能整体划转给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新城及**经济开发区滨港(A)区的执法工作。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定海辖区内(除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管理区域外)的执法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察队伍。市、区公安机关派员进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保障城市管理执法工作。
张乐意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城市管理问题逐步引起来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城市管理模式还无法
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善城市的管理模式,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来替代传统的
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的新趋势。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并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我国的城市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一、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按照曲线理论的趋势发展开来我
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在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遇到了许多
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城市环境管理、卫生管理、交通管理、车辆停放
问题、随意张贴小广告等都成为城市管理矛盾。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
人们生活质量就应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然而,目前许多居民的城市保护意
识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不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体制不挖山,
政府部门的合作协调不到位,城管执法的难度加大,执法行为不当等都是
目前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管理过程中通常进行运动执法
和突击管理,并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城市管理问题重
重,其中较低的信息化水平是造成城市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因此,城市管理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城市
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并听过视频监视系统、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数字技术来进行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
管理通过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以单元网格的形式联系起来,并优化评价系
统,创造城市管理流程,并通过准确的定位、迅速的发言、科学的挂历以
及远程管理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应对城
市突发事件、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
成效。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进行说明,北京市东城区是我国第一个进行数
字化城市管理的地区,管理模式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一就是根据北京市
东城区的地区布局、地区现状,以方便管理,操作简便,管理对象明确为
原则而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法,将北京市东城区划分为多个一万平方米的
区域,然后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各区域的信息收集以及监控工作;其二运用
城区部件管理法,城市管理的对象包括公共设施和非公共设施,其中公共
设施包括到了、桥梁、水、电、暖等等,非公共设施包括、休闲娱乐设
施、绿地、广告牌、健身器材、公园等等。城区部件管理法在万米单元网
格的地图上将这些城市部件标注出来,并进行编码,使用信息化的管理
模式对各部件进行分类管理;第三是通过建立一个以两个系统为核心的数
字化城市管理体系。这两个系统值得是监控系统以及指挥、协调、调度系
统。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当网格员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利用服务专号
向城市的管理监督中心发出报告,同时将信息传输出去。接到信息之后,
城市管理指挥部门及时派遣专职人员到指定地点解决问题,完成之后上报
给上级部门,然后由监督中心进行反馈,确保问题已经有效解决。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不断实现,使得我国各
城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管理过程中的硬件设备也在
不减小,但是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城
市管理经验,对如何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进行分析探讨。
2.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机制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系统的
建设以及维修保养得费用都来自于政府划拨资金。但是单一的一口政府的
资金支持是无法支撑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长远发展,这种资金来源模式并不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通
过政府引导来引导社会力量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来源机制,进而彻底解
决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在征集社会力量进行投资时,可以
让社会资本通过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等途径进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整个系
统全过程的管理中来。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手段来挖掘多元化的投资方
式,逐步形成一个以政府投资为核心、多元化资金投入、规模化的经营以
及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模式。
2.2、逐步完善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及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果,实现城市管理的服务理念及
目标,就应不断完善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及模式。下面笔者分三点进行介
绍,第一,应加强信息采集的力度,不断细化城市各区域的基础数据普查
工作,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盲区进行增补和完善,不断推动数字化城市
管理的全面覆盖、全面管理;第二,城市管理部门应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模
式定期将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管理现状,工作业绩等情况如实的向
居民进行汇报,并且将市民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城
市管理部门,来辅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第三,应及时将数字化
城市管理过程中资料以及管理人员的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中,并进行备
案,除此之外,还要求明确划分城市管理各部门的职责,不断提高工作效
率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水平。
2.3、建立公共的数据中心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了统一管理城市的数字信息,就应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中心来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公共的数据中心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一,通过
公共数据中心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可以申请相
关服务。其二,公共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协调城市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为
城市的管理、规划以及维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将数字信息
中的重复数据筛选出来,并且进行数据整合,减少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物
力的投入,不断提高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2.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考核标准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考核标准要求全面覆盖城市
管理的细则和标准,并且保证每一个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都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第二,应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
解决;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实现信息化的考核评价系统,保
证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具有长效型、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数字化城市
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时间尚短,管理不够成熟,但是信息技
术的使用对于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的城市
管理模式通过与城市居民的沟通,利用高新技术,采用发展的理念,不断
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和执法手段不断完善数字化城市和管理模式。通过数字
化城市管理模式,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秩序更加规范,市民的生
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洪深,胡环宇,胡晓彤,吴江寿.基于SaaS模式的数字化城市管
理系统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3,02:83-88.
[2]佘冰,朱欣焰,呙维,徐晓.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城市管理事件空
间分布及演化——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06:924-931.
[3]申振东,朱文龙.建立生态文明城市管理动力系统意义研究——以
贵阳市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38-43.
[4]陈廷坤,郑君,张丽萍.中小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摭探——以
潍坊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3,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