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组织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14 14:51:13

导语:在组织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组织工程论文

第1篇

1.1施工组织设计和预算定额之间的关系工程的预算定额反映了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在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等方面的消耗标准,为计算施工图的预算、工程的决算价和工程承包的合同价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依据。预算定额是假设建设施工单位可以正常施工,并以多数施工单位的机械装备水平、合适的施工工期和施工工艺等为基础,对建设项目工程消耗量进行的编制。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分项工程施工方法与预算定额所规定模式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预算定额需要根据特定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确定。

1.2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与施工条件的分析、工程施工方案、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的平面图等。工程造价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成本,是各个施工环节费用支出的总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周密组织项目的施工和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从而确定工程造价。因此,可以说工程造价确定的主要依据即为施工组织设计,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应着不同的工程造价。

2、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因素

2.1工程施工的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其合理与否对工程造价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的前提下,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是降低与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施工方案的优化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途径。定性分析是依据技术人员的施工与管理经验,对施工方案的优劣进行准确的判断;定量分析是利用投资额、工期指标、成本指标和平米造价等技术与经济指标优化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正确合理性决定了工程单价的准确性,进而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2.2工程施工的进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程施工的工期不但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支出,以利于建设施工单位更快的获取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加快建设施工单位的资金周转,减少工程项目贷款投资的利息。工期的合理性是以工程项目建设满足规定要求为前提,所用费用最低做为衡量的标准,其主要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而总成本费用是两者相互叠加产生的,总成本费用最低时所对应的的工期即为最佳工期。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建设材料、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工程工期与最佳工期相接近。

2.3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工程组织与施工中,建设施工单位常常忽视工程施工的平面布置图,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对工程设计的资料、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建筑材料、运输路线和物资仓库与中转地等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明确各施工项目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建设成本增加。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是设计单位依据项目施工特点与施工条件,对施工场地的所有设施设备在平面位置上进行合理设置而设计的,可以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反复搬迁施工设备、地下工程的反复开挖和土方的往返运输等情况,有效降低运输的费用和修建临时场地的费用等,对工程预算中直接费用的支出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严格贯彻落实施工现场的平面设置图,既可以加快工程进度,也可以提高建设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2.4运输组织计划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运输组织计划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但对工程施工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在确定工程造价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工作量。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可以按照施工计划顺利执行,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建设施工单位要确保运输组织计划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尽可能的使其满足如下要求:①运输的距离最短,总运输量尽可能最少;②以最少的运转次数满足施工建设要求,使运输材料可直达施工现场;③便于迅速的装卸材料和设备,以及运转和库存;④尽可能借助原有的交通条件,减少建设和完善临时运输相关设备的投入等。

2.5建设施工材料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人力资源、建设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各项准备工作与合理配置是施工组织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其中建设施工材料费用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建筑安装总费用的50%左右,有时可能会达到70%左右。因此,建设施工材料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以影响建设施工材料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产地、运输的方式、运输距离的远近和运费的高低等,因此建设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要采用招标的方法,尽可能的将材料的单价控制在最低。同时,建设施工单位还要对材料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不同产地材料价格、运输的方式和运费等,对不同供货方式材料价格进行计算,最终评估和判断出最合理、最经济实惠的材料采购方案,以有效降低材料费用的支出,进而控制工程造价。

3、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化项目组织混合组织系统

国际工程项目是指国际工程领域中的项目,也可以说是国际领域中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组织(ProjectOrganization)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中的职位结构设置及设置结果。工程项目组织的目的是按任务或职位制定好一套合适的职位结构,以使项目人员能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工程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是指在项目上级组织的影响下,项目与上级组织以及项目内部的联系方式。由于项目组织是在上级组织内形成,而上级组织通常是一种常规组织,所以项目组织与常规组织既不同又有联系。按照这一思想,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形成了几种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职能化项目组织、项目化项目组织、矩阵化项目组织和混合组织。

一、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

(一)职能化项目组织

与常规组织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职能化项目组织(FunctionalOrganization)。这种模式为了给项目安个“家”,把项目放到常规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去,使项目组织成为常规组织的一部分。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人员利用上有最大的弹性及适应性。部门作为项目相关专业技术专家的基本管理基础,专家可被临时安排到项目中,完成所需要的工作后被立即安排回他们的常规工作;部门中的专家也可以被组织起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个别专家还可以被不同的项目利用。因此,职能部门在个别人离开项目甚至上级组织时,仍可保持技术上的延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委托人不是活动和关心的焦点。职能部门有自己的常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通常是优先于项目考虑的,因此客户常被忽视。有时在职能化项目组织中,没有一个人对项目负全面责任。这种不明确责任的失误通常意味着项目经理只对项目的一部分负责,而其他人却对项目的另一部分甚至更多的部分负责。不难想象,这必然会导致缺乏协调和扯皮,进而造成对客户的需要反映既慢又困难。这种模式不利于促进形成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项目化项目组织

项目化项目组织(ProjectizedOrganization)也可称为纯项目组织,在项目上与上级组织联系方面,是另一个极端。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与上级组织的其他部分分离,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它有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的管理、由定期的成果进展报告和工作监督而保持着与上级组织的微弱关系。

在项目化项目组织模式下,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上有足够的管理权,项目经理是真正的项目领导,项目班子所有成员都只对项目经理负责,在做出技术决策前不用请示任何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项目与职能部门分开时,项目经理绕过了整个智能结构直接与公司高级组管沟通,沟通线路缩短了,使得沟通更迅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做出快速决策的能力极大增强,整个项目组织也就可以对客户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当存在若干个连续的类似项目时,项目化项目组织就可以稳定地拥有或多或少能开发出特定技术的一批骨干专家,从其成员当中开发出高水平的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化项目组织结构简单而且灵活,理解和实现相对容易。这种形式易于形成对项目的系统管理方法。

然而,当上级组织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要满足每个项目的人员配备需要。这会导致从行政部门人员到高级技术人员的重复配置。为确保技术知识和专门技术使用权的需要,导致了项目经理储存设备和技术以便当需要时就能得到,因而一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是在可得时而不是在需要时就被项目占有了。把项目从职能部门的技术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利也有弊,尤其是项目带有“高技术”的特征时更是如此。虽然参加项目的技术人员对项目技术问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仍然还是落后于其专业中的其他一些人。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项目采取自己的生活方式,常发生项目间的对抗及痛苦的争斗。

(三)矩阵化项目组织

为了能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优点与职能化项目组织有利的方面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其各自的缺点,人们发现了矩阵组织(TheMatrixOrganization)。在效果上,职能化和项目化项目组织代表两个极端,矩阵组织则是二则的结合,它是覆盖于上级组织的职能部门之上的项目组织。由于是由项目化项目组织和职能化项目组织结合而成,根据两个极端中哪个的作用强,矩阵组织又分为强矩阵组织(StrongMatrix)和弱矩阵组织(WeakMatrix)两种形式。

在矩阵化项目组织中,项目是强调的重点,项目经理个人负责管理项目,使项目按期、在规定费用以内达到预定要求。在这点上矩阵组织与项目化项目组织是相同的。由于项目组织是覆盖在职能部门之上的,从中临时抽调人力资源,项目对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利库有了合理的使用权。当有多个项目时,所有项目都可能得到职能部门的专利,因而极大地减少了项目化项目组织的重复配置。矩阵组织对上级组织内部的各种要求反应也是既快又灵活。在矩阵管理中,项目有上级组织各行政管理单位的代表并有对他们的使用权。其结果是使项目保持了在政策、实践和程序上与上级组织的一致性。当同时进行几个项目时,矩阵组织可以实现较好的资源综合平衡,进而实现每个项目不同的时间、费用、性能目标。这种整体优化方法可使得所有项目人员配备得当,进度安排合理,从而优化整个系统而不是牺牲其他项目而实现一个项目的目标。

在职能项目组织中,毫无疑问职能部门是决策的核心,在项目化项目组织中,显然项目经理是项目权利中心。到了矩阵组织,权利则要更多地在二者之间平衡,通常这种平衡相当细致。但若果对谁负责的问题出现疑问时,项目工作就会受阻。

在多个项目间优化项目目标的能力是矩阵组织的一个优点,但这种能力也有反面。多个项目必须当成一个整体慎重监控,而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满足多个项目的进度而在项目之间调动资源可能引发项目经理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项目经理都总是考虑确保自己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组织整体的优化。在使用矩阵组织的项目上,传统做法是项目经理负责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领导负责技术决策,但这种分工在实践中是很复杂的,没有谈判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就不能保证项目成功。

矩阵管理破坏了命令统一的管理原则,项目人员至少有两个上级,他们是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它使人员无法忠实于双向领导,也无法应付可能的混乱局面。任何在这种体制下工作的人都会体会到它的难处,没使用过这种方式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四)混合组织系统

纯职能和纯项目组织在一个公司里可以同时存在,这就产生了混合形式(MixedOrganizationalSystems)。这种形式通常是将一些大的、长期良好运行的项目分离出一些附

属项目或独立的活动。许多公司在已有的职能部门中先培育一些还未稳定的小项目,然后让它们“断奶”,形成有自己独立身份的纯项目,最终形成“攻关队”,大项目还可以成立“攻关实体”。混合型式的杂交带来了灵活性,它使公司能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设置,满足解决各类特定问题的需要。然而,由于利益和兴趣都不同,这种杂交中也有明显的危险,相同责任的不同组合会鼓励重叠、重复和虚构。

二、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影响选择项目结构模式的因素

选择组织形式不是一件易事,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的资源来选择。有的只是少量的设计原则,不会告诉你确切需要哪一种形式,也没有建立组织的详细指南。能做的就是考虑未来项目的性质、各种组织形式的特征、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拿出折中的方案。在下表中列出了12项反映项目性质、特征的因素,它们基本上从各个方面描述了项目的情况,每种特性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或种类,各等级或种类对应着与其适应的三种项目组织形式之一。

(二)选择项目组织结构模式的基本要求

1.总的来说,职能化组织常用于需较深技术运用的项目,而不是以降低成本、满足特殊的进度、实现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主的项目。

2.如果公司要管理数量较多的类似项目(如建设项目),项目化项目组织更适合。同时还可用于一次性较强、较独特且需要慎重控制而且不适于单一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例如新产品生产工艺的开发。

第3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渐紧张,大型建筑、高层建筑近年来不断增加。这些建筑在施工难度、施工工序等方面都较传统建筑要繁琐很多。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混乱现象,加快施工建设的进程,进而缩短施工周期,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有序化的组织管理,能够使施工的各项工序,按照施工设计的指标和设计图纸的规范严格进行,进而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此外,高质量的建筑项目组织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危险作业的交叉进行,减少了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目前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国内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方面的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切实落实好施工过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质量审核工作,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许多管理者没有切实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状况进行严格审查,没有及时发现实际施工中与理论设计的差异,造成工程项目达不到理论设计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和工序较多,许多管理者有时会忽略一些重点项目的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工作,致使许多施工人员对于施工建设的一些规范和注意事项不明确,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水平;此外,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实际施工条件的要求,有时需要对原有的施工的规划和设计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于调整工作,企业的组织管理者应当把调整计划让相关工程项目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批准施工的进行。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往往忽略这个流程,极易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

2.2 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建筑工程的项目的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周期加长。为了保证施工建筑的整个过程中的有序化、高效化,科学、完善的施工人员组织管理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许多施工人员并没有充分明确各自的分工,没有明确自身施工项目在整个工程建设的作用,经常使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人员组织管理不到位,经常使得施工的无序化,多种危险施工交叉作业等情况的发生。这不仅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相关企业组织管理人员要切实、有效的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2.3 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型的材料被引入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这些新型材料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到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提高建筑的整体外观质量和实用性能,而且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时这些新型材料使用不当或者材料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建筑企业,经常发生引入新型材料后造成的建筑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建筑施工企业对于材料的组织管理不到位。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这些新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投入建设中,影响建筑的质量。

3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措施

3.1 优化施工质量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切实、有效的保证城市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在施工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许多项目会同时进行施工,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提早介入、认真规划,有效的加强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切实保障工程的建设工序按照设计阶段的标准进行。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图纸审核、技术交底工作。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或施工难点,要及时与建设方沟通,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此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案的质量审核力度。尤其是对于需要变更的一些施工工序,都要把调整规划交予相关专家进行质量审核。新的调整计划在确定没有问题后,才能批准继续进行施工建设。某商务楼施工过程中,公司严格按企业标准及企业OA系统进行质量组织的管理。加大了工程管理效率,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如下图)

3.2 优化施工人员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落实好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工程的进度以及其它一些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工程任务的分配。通过合理的任务规划和分配,并推行质量目标的责任化制度,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进行科学的职责分工,可以有效的把复杂的建筑工程有层次的分解,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使每项工作都能够高效、保质的完成。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使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好工程任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采取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多种机械的使用技巧等,来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

3.3 优化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建筑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使用的不断增多,加强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建筑周转材料的管理,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如下图所示,项目部将主体工程使用结束的方木材料有序堆放,合理保护,在下个工程中仍可继续使用,节约工程的成本。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新型材料时,相关组织人员要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确定施工技术的一些必要保证措施;同时,相关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型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对新型材料进行必要的试化验,并把试验结果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充分做好材料质量的监管工作。材料是建筑项目的物质基础,是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相关组织管理人员务必要对施工现场准备阶段所需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做好材料质量把关,进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余春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J]. 价值工程.2011(20)

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主管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37-1413/R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以及各大企业高层、院校院士、行业技术权威专家等400多位大咖参加此次会议,围绕“深化智能转型,产品创新增效”主题,深度探讨智能纺纱新发展,共同分享转型之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对2017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预测及对应策略进行了发言,他表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在行业内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比2011年提高41%,人均利润总额比2010年提高26%。杨纪朝同时指出,过去一年纺织行业顶住了内外压力,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302.3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总额4003.6亿元,同比增长4.5%。

杨纪朝还从创新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几个方面建议企业,要做好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有机衔接,围绕产业主导权以展开战略设计,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技术生命周期展开政策布局,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要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范式转变,着眼企业竞合加速产业组织创新,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以及产业整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就棉纺织用纤维原料需要关注的问题做了视频报告,他认为,未来中国依然会是棉纤维的最大消费国,棉纤维在纺织应用中优点和缺点并存,要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为棉纺产品的开发给出了新的思路。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钢围绕“纺纱质量提升及产品开发”这一主题,向与会嘉宾介绍“白鲨・境泉”清梳系统工艺技术标准核心理念是柔性分梳、保护纤维,以达降低短绒、提高纱线强力等质量指标目的。他表示,白鲨针布联合纺织企业,共建分梳技术研究站,并持续开展分梳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

北京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总经理蔡文超表示,在做好精异纤机的同时,北京大恒在智能自动化纺织方面推出多款产品,既有深度拓展的羊绒异纤机,籽棉异纤机,也有横向挖掘的自动理管机,自动打包机。

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阳作了《智能纺纱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他表示,人、智能设备、软/硬件系统和环境需要高度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匹配出现问题,将会打破整个智能纺纱生态的平衡。

第6篇

作者单位:537400北流市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科教科

骆书秀:女,大专,副主任护师,科长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09

护理论文是护理实践的总结,是护理人员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升华,体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思维方法及科研创新能力。由于基层护理人员起点低,认为护理工作简单、重复,加上常常超负荷工作,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缺乏写作经验,从而妨碍了论文的撰写质量。有文献调查60%以上的基层护理人员认为论文撰写有困难[1],认为工作太忙的占63.2%,有想法而不知怎样写的占59.5%[2]。为提高基层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写作能力,本文就撰写论文相对固定格式的要领综述如下。

1护理论文撰写格式的要领

1.1选题要求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要注意4个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3]。文题应醒目、简短明了,好的文题既能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又能恰当反映论文的内涵,使读者迅速获得全文的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有人常用“题好文一半”来描述题目的重要性。文题一般不设副题。

1.2署名的原则论文署名表示成果的所有者,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愿意承担责任,署名者拥有著作权的声明。署名必须是作者的真实姓名,一般按实际贡献大小排列,原则上署名不超过6人[4]。页脚附上工作单位名称、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以方便编辑部因稿件问题如修改、补充资料等和作者联系。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1.3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灵魂和缩影,以提供论文内容概括为目的的, 不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 也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是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文献核心内容的短文[5]。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要素,用黑体标注醒目使读者易找到所需内容。摘要用第三人称写[6]。在写目的时一般多用“了解、观察、探讨、总结、分析”等开头;在写方法时重点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分组和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是摘要的核心部分, 重点写出实验的数据和统计学处理的结果;结论是对全文内容或围绕摘要中的“目的”下结论,反映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要注意其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重复性。

1.4

关键词 的选取

关键词 是专门为标引和检索文献的一种人工语言[7],

关键词 的选取和标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被检索的概率和被引频次,甚至关系到刊物影响因子。因此,应选择能全面反映论文主题、提高文献检出率的专业性规范化的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作为

关键词 ,有文献统计

关键词 的出现率在85%以上[7,8]。

关键词 既可从文章的题名、摘要中选取,也可从正文各级小标题中选取,李华[7]认为选取

关键词 要以全文为依据,以结论和摘要为重点,以标题为首选。

1.5引言引言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 也就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有层次感和逻辑性,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及其密切关联的现状, 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指出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本文所需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引言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9]。

1.6临床资料与方法论文中的数据资料来自于临床,收集资料时应遵循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4个原则[10],因此要说明论文临床资料的出处,包括研究时间范围、对象的一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长短等),样本量、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分组是随机抽取还是随意选择,使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方法中用法要具体到剂量、疗程。“方法”部分仅包括研究方案开始实施前的信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应归入“结果”部分。

1.7结果结果是对科研设计目的的直接回答[11],常以数据或图表表示。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医学论文要求对结果进行客观如实地报道,无论阳性和阴性的结果都交待清楚,避免发表偏倚。避免就其意义、价值等问题进行议论,注意结果部分不要与讨论部分重复,以免显得累赘。

1.8讨论讨论是论文中最难写的部分,是判断论文水平,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是对结果的解释和理论说明。讨论的撰写格式可多种多样,但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围绕研究的本身展开[12]。可根据研究的内容、结果、创新点或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数据等从理论与事实方面进行展开论述,可借助

参考文献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有学者[13]认为经验论文讨论部分应注意呼应引言、解释结果、说明偏倚、比较利弊、说明结论实用性等。

1.9

参考文献的引用

参考文献是对论文、期刊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科学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与正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对正文起到补充和佐证作用[14,15]。作者在写论文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引用

参考文献,既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引用的

参考文献作者应亲自阅读过,选择最重要、关键且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能反映新观点、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的文献为主。有学者[16]认为引用学术权威性高和影响力强的核心、精品、优秀等期刊和名家文献,不仅可增加自身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可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表明:

参考文献越新颖,论文、刊物影响因子越高[17];引用的文献一般以近3年为主,5年之前的文献尽量少引用[15],以10~15篇为宜[18],综述一般20~30篇。规范著录

参考文献既体现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反映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论文的质量[14,16]。因此,

参考文献要以GB/T7714-2005《文后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标准,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用上标的形式标于引用内容的末尾,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依次著录,文献的前3名作者应全部列出,3名以上者在第3名后加逗号再加“等”[19],著录文献后要逐一核对以保证其正确性。

1.10志谢作者可把在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或稿件准备方面得到过帮助的人或单位在中致谢,并描述其作用或贡献,如“学术指导”“审阅研究方案”“统计学分析”等。对资金和物质支持者也应予以致谢[20]。但必须征得致谢者的同意。

1.11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1.11.1撰写论文前善于积累收集资料实践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灵感来自于对从事临床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在临床中注重病人细小的变化,捕捉每一个新苗头,通过头脑震荡法而出现的“一闪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包含有创新内涵,要及时记录下来,将会积累成为撰写论文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综述,往往会收获包含某个专题的信息,可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掌握某专题新的进展动态[21]。在实践中找题材,克服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寻找新突破,及早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向专家请教,查找理论支持,并付诸于行动实施进行临床观察。收集资料尽量详细记录,以便于统计分析其相关性。

1.11.2撰写技巧“创新”是论文的灵魂,包括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等。初学者通过临摹法和经验法等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是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能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的要求。书写论文时语言表达准确,通俗易懂,文字措辞不能模棱两可,结构严谨。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稿件反复推敲,有学者[22]认为修改论文后需要通读2~3遍,投稿前还需反复朗读论文校对3次以上[23];注重论文的整体布局和论文创新点、亮点的段落,梳理论文的观点、逐段推敲表述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必要向学科带头人或专科老师请教。要有较强的时间意识,早日发表可以抢先拥有研究成果,所以论文成文后争取早日获得发表的机会。

1.11.3文章字数要求遵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第5版) [24]一般论著字数在2500~5000字,综述字数在4000~6000字,病例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左右,题目20个字内,结构式摘要(200字左右),

关键词 3~10个,引言200~250个字[9]。各种刊物对文章字数、摘要、

关键词 、

参考文献数目均有具体的要求。

2小结

护理人员的论文写作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体现,基层护理人员未受到系统的培训,其综合、分析、逻辑、写作能力有所欠缺。但只要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借助文献提供的信息和灵感,继续思索和总结,在自己熟悉的实际工作领域中进行创新,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在重要节日领导致辞中提出的研究方向选择题材[25]。同时了解论文撰写的格式和技巧,认真理顺写作论文的思路同样可以写出立题新颖和格式规范的稿件。还要注意论文类型、格式、提交方式、审稿周期等稿约要求,在撰写论文前事先阅读目标刊物的投稿须知,可提高中稿率。

参考文献

[1]赵芳,陈梓惠,赵清平.二级综合性医院护理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5):56-57.

[2]周厚秀,张佳思.初级职称临床护士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0):1274-1275.

[3]孔琪,秦川.SCI论文的写作及常见退稿原因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1(11):71-76.

[4]次央.医学论文的撰写与基本要求[J].西藏科技,2007(6):27-31.

[5]李恩昌.医学伦理学论文写作的依据、类型及若干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121-123.

[6]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4-75.

[7]李华.医学论文

关键词 的选取和标引[J].中医学报,2012,25(6):1109-1110.

[8]许卓文.医学论文中的

关键词 和主题词[J].临床荟萃,2012,27(20):Ⅳ-1784.

[9]《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编辑部.如何撰写论文前言[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3,7(2):152.

[10]芦殿荣,李冬云,陈信义,等.临床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及其质控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53-755.

[11]田翠华,陈炜明.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9.

[12]于双成,李正红,李玉玲.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原则与技巧[J].医学与社会,2009,22(2):71-72.

[13]Dighe M,Luo S,Cuevas C,et al.Efficacy of thyroi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mall thyroid nodules[J].Eur J Radiol,2013,82(6):274-280.

[14]谢二娟.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错误及编校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82-183.

[15]潘明志.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文后

参考文献的审核加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236-237.

[16]王银平.编辑应重视对作者著录

参考文献的引导[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47-149.

[17]李恩昌.医学伦理学论文写作的依据、类型及若干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121-123.

[18]丁春.论

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著录要求及编辑审稿要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32-534.

[19]《医学与社会》编辑部.《医学与社会》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J]. 医学与社会,2011,24(10):83.

[20]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生物医学论文的写作与编辑(一)[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0):901-905.

[21]陈广信.医学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5):363-365.

[22]倪东鸿,马奋华,王小曼.大气科学类论文的撰写、投稿和修改[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5):707-716.

[2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编辑部.如何向SCI收录的优秀期刊投稿:投稿前反复校对,细节决定一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367.

[24]秦慧,张品南.医学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51-52.

[25]周燕平.护理论文如何选题[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93-95.

第7篇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 羟基磷灰石 钛 涂层 生物活性

【正文快照】:

钛(Ti)因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领域,但其性质与骨组织相差很大,不能与骨组织发生化学键性结合[1]。因此,需要对Ti进行表面改性,以增强其骨引导功能。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与人骨无机成分相似,可与细胞表面的生物大分子以氢键结合,是

获取全文----请联系论文好网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建军;赵亚溥;;细胞铺展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力学学报;2012年05期

2 陈民芳,刘技文,王玉红,由臣,杨贤金;射频磁控溅射TiO_2/HA复合生物膜的制备与表征[J];复合材料学报;2003年06期

第8篇

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特性

1.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特点:BC是由葡萄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一种具有多孔性结构及一定纳米级孔径分布的高分子材料[2]。早在1940 年,人们就用电镜观察到BC由独特的束状纤维组成,这种束状纤维的宽度大约为100 nm,厚度为3~8 nm,每一束由许多微纤维组成,而微纤维又与其晶状结构相关。术醋杆菌(A.xylinum)是合成BC最强的细菌之一[3],BC的生物合成可分为聚合、分泌、组装、结晶四大过程,这四大过程是高度耦合的,并和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密切相关。

1.2 细菌纤维素有许多独特的性质:①强的持水性和透气性:BC是一种水不溶性的惰性支持物,有很多“孔道”,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能。依据合成条件的不同,它能吸收60~700倍于其干重的水份[2],未经干燥的BC的强持水性能(waterretentionvalues,wRv)值高达1000%以上,冷冻干燥后的持水能力仍超过600%。经100℃干燥后的BC在水中的再溶胀能力与棉短绒相当,即有非凡的持水性,并具有高湿强度[4];②高化学纯度和高结晶度:BC是一种“纯纤维素”,以100%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不含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和其他细胞壁成分,结构单一,提纯过程简单;③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可降解性:Helenius等[5]开展了BC植入小鼠皮下组织的生物适应性研究及Klenm等[6]用BC微管材料取代老鼠颈动脉的研究都表明BC与老鼠身体没有任何排斥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在酸性、微生物以及纤维素酶催化等条件下可最终降解成单糖等小分子物质,不污染环境,是环境的友好产品[7];④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纤维直径在0.01~0.1μm之间,纤维模数为一般纤维的数倍至十倍以上,BC经洗涤、干燥后,杨氏模量可达10MPa,经热压处理后,杨氏模量可达30MPa,比有机合成纤维的强度高4 倍;⑤BC生物合成时具有可调控性:通过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培养条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性质BC[8],在BC合成过程中及合成后都能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如木醋杆菌能利用葡萄糖与乙酰葡萄胺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并以4%的比例将N-乙酰氨基葡萄糖连接在BC上[9];⑥极好的形状维持能力和抗撕力:BC膜的抗撕能力比聚乙烯膜和聚氧乙烯膜要强5倍;⑦抗菌性和防腐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3%e-PL溶液处理后的BC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足够的抑菌效果;⑧可利用广泛的基质进行生产。

2细菌纤维素的研究与应用

2.1 细菌纤维素的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1886年,Brown[10]最先发现并报道BC。他观察到在醋酸发酵过程中培养基表面形成一层凝胶状膜,经进一步分析确定这是由醋酸杆菌发酵产生的一种纤维素物质,将其命名为纤维素薄膜。其后,很多课题组对 BC的形成机制做了研究,相关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 BC的基础研究论文。Hestrin等[11]在1947年第一次详细阐明A. xylinum 合成纤维素的机制。Schramm等[12]在1954年报道了纤维素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培养基以及相关抑制剂对其形成的影响,并于1957年研究了合成该纤维素的酶系统[13],同一个课题组的ElhananOGromet等[14]于1962年研究了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后期研究主要集中在A.xylinum 合成纤维素的生物模型机制。1977 年,Colvin等曾尝试以一种单糖为原料利用纤维素合成酶全生物合成纤维素产品。1992~1993 年, Okiyama 等[15-16]报道了实验室大规模培养及通过改进发酵罐的设计生产BC的文章。Fontana等将咖啡因和黄嘌呤添加到醋酸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它们对纤维素的产量有促进作用。

2.2 细菌纤维素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

2.2.1造纸工业:BC具有结晶度高、分子取向好、机械强度高的特点,添加到制浆中,纤维素大分子上的羟基产生氢键结合,纸张可以达到很好的湿强度、干强度、耐用性、吸水性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特种纸。因此,Ajinomoto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开发用于流通货币制造的特殊纸,生产出了质量好,抗水性能好,强度高、抗膨胀性能的特殊纸品。加有菌纤维的高级书写纸吸墨均匀性、附着性好。菌胶纤维机械匀浆后与各种相互不亲和的有机、无机纤维材料混合后制造不同形状用途的膜片和无纺织物布和纸张产品十分牢固。将其作为造纸原料,能免去一般植物纤维脱木质素的制浆过程,提高纸张强度和耐用性。从而解决了废纸回收再利用后纸纤维强度下降的问题,并可以利用其生物可降解性而有利于三废处理和环保。

2.2.2食品行业:由于BC具有非常好的持水性、粘稠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增稠剂、胶体填充剂等;同时也可以食品原料,用于饮料、功能食品的制造。利用Az纤维素的凝胶和高持水特性及其产物醋酸、醇酯和乳酸等混合物的特殊风味作为人造肉、人造鱼、香肠、火腿肠中食品成型剂、增稠剂、分散剂、抗溶化剂、改善口感作为肠衣和某些食品的骨架,成为一种新型重要食品基料,有的发展成为保健食品。

2.2.3 声学器材及建材方面:利用细菌性纤维素的高杨氏模量和很强的形状维持性,味之素公司和日本纺织研究所组成的科研人员致力于利用BC的特殊物理性能制造高强度材料,携手开发了用醋菌纤维素制造的超级音响、麦克风和耳机的振动膜,几乎没一种材料达到像醋酸纤维素膜那样既高传递速度又高内耗的双优性能。这大大改善了音质利用高弹性高强度性质产生的建材及塑料,其安全性更高。

2.2.4 重金属吸附材料:功能性BC作为一种重金属吸附材料虽已有报道,但其吸附性能相对不高。所以,为了提高BC膜材料的吸附性和选择渗透性,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对BC进行改性以获得更高吸附性能的BC复合材料也在研究中。Tokura等[17]在利用Acetobacter xylinum制备BC的培养基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或羧甲基甲壳素,制得了具有一定取代度的羧甲基BC(CM.BC),它具有较好的离子交换能力,与BC相比,CM-BC对铅和铀离子有特殊的吸附能力。

2.2.5 纺织行业:由于纤维素的高度吸水性、持水性,故在纺织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毛巾等日常用品。服装方面,在面料中加入这种物质后,其方便性增强,舒适感增加,还可以作为精密仪器的防潮材料。

3细菌纤维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1 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005年,Schumann[18]将BC长期植入老鼠体内(1年),然后借助组织免疫和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老鼠的内皮细胞、肌肉细胞、弹性结构和结缔组织等不同结构的变化。同年,Svensson等[19]发现以BC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效果良好,利用牛软骨细胞来评价自然的BC材料,结果表明,未经修饰的自然BC材料在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Ⅱ型胶原基质可达到正常软骨表达的50%左右,并且支持软骨细胞的增殖。接下来,未修饰的BC被进一步用于人软骨细胞研究,发现其支持人软骨的增殖,同时透射电镜(TEM)也进一步证实软骨细胞向BC支架内生长的事实。Bodin等[20]用硅树脂作为模具,制备出半月板形状的BC材料,综合BC材料的优异力学性能。良好的塑形性能,并且维持软骨分化、支持软骨细胞的迁移增殖。Hong[21]、Wang[22]和Hutchens等[23]的研究发现BC可做为一种合适的基质用于生物陶瓷沉积和晶核的形成。2009年,郑敬彤等[24]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与BC膜的复合培养结果表明生长于BC膜上的脂肪干细胞不仅能够增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不断增加。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在BC材料上仍能很好表达脂肪干细胞标记蛋白,保持脂肪干细胞原有的生物活性。预期将来BC在组织工程领域会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在软骨或骨组织工程研究中,BC以其独特的性能、在湿态时优异的力学性能、原位可塑性开始受到关注。

3.2 细菌纤维素在人工血管和显微外科的应用:1991年, Yamanaka等首次研究BC用于人工血管。2001年和2003年Klem 等[25] 就报道了一种利用Acet0bacter xylinum原位成形制备的BC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的人工血管。2004 年,Klemm等[26]进一步证实BASYC具有生物活性和相容性,BC完全符合显微外科中人工血管的物理和生物要求。2006年,Henrik等研究了BC作为潜在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的应变能力与动脉血管相似,这很可能是由于纳米纤维结构的相似性造成的。PaulA Charpentier等[27]把医用聚酯纤维经过等离子体亲水改性后,在表面涂层BC制成基于BC的血管修复装置,克服了用聚酯和其他涂层剂制作血管修复装置存在的问题。Bodin等[28]研究了Acetobacter xylinum 原位静态培养时不同浓度的氧含量对BC管机械性能的影响说明了BC材料可以提供内皮细胞良好的黏附增殖。Ananda等[29]用特殊发酵方法制备了管状BC,这种管状BC机械性能好,可应用于人工血管的制备。

3.3 在人工皮肤和创伤敷料的应用:巴西自1987年以来有近10个皮肤伤病医疗单位已报道400多例应用醋菌纤维素膜治疗烧伤、烫伤、皮肤移植、创伤等治疗取得成功[30-31],已发展成人工皮肤、纱布、绷带和“创可贴”等伤科敷料商品。马霞[32-34]报道了以BC作为创伤辅料的研究,也发现BC膜表面孔径具备作为人工皮肤支架的物理条件,适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入。Phisalaphong等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低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以培养微生物,并制备出了壳聚糖/BC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处理烧伤、褥疮、难以愈合的伤口以及需要频繁更换敷料的伤口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Maneerung等制得的掺杂有纳米银粒子的BC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效果,用其制成的创伤敷料能大大减少伤口感染风险。为了应用于皮肤创伤,在1990年,Fontona等[35]首次报道了厚度可变的BC膜在作为手术缝合线、去疤痕等方面的应用。Slezak等[36]将BC膜产Bioprocess作为伤口敷料,结果表明BC膜具有低选择性、对水和其它溶液易透过性(葡萄糖水溶液、蔗糖、乙醇、Nacl、Kcl等)的特点。他们认为这些材料可用于烫伤和溃疡的治疗。Czja等[37]研究了BC在治疗二级和三级烧伤方面的应用前景,他们对20 例患者做了一项医学研究: 将BC创伤敷料直接覆盖在新鲜烧伤达9%~18%创面上,接下来观察创伤以及伤口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表皮生长、检测微生物和研究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 BC是一种很好的促进烧伤愈合的材料。

4设想与展望

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生物学材料,虽然人们发现的较早,但对其功能特性的研究仅10年左右,因此,我们应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其加以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其生成和作用机理,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BC最重要特性之一是纯度极高,这也是BC与植物纤维素的主要区别。通常除去植物纤维素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很困难。由于BC这种独特的性质,使其具有超微纤维网结构。目前,BC应用的主要技术障碍:①发酵水平较低,产量低、成本高、价格不抵普通植物纤维素;②进一步研究和利用BC的成模和成型的工艺技术还没有解决;③做为生物医用材料,其与生物体长期作用效果、体内的降解性,与宿主组织和细胞相容性,以及在体内时BC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①要研究设计可行的发酵设备及发酵工艺以提高纤维素产量,降低其成本;②要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C生物医用材料。因此,我们应采用基因工程和高密度培养等手段来提高BC的合成效率,同时应加强BC合成的动力学研究,设计合理的生物反应器,早日实现BC在我国的商品化。

[参考文献]

[1]Yamanaka S.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eets prepared from bacterial cellulose[J]. Mater Science,1989,24(2):3141-3145.

[2]李 ,王华平,陈仕艳. 一种潜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细菌纤维素[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5(2): 111-113.

[3]范丽霞,王锡彬,杨先会.细菌纤维素生物理化特性及其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4(4):279-281.

[4]Yamamoto H,Horii H.Analysis of the crystal transformation Induced for vdonia cellulose by ann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J].Mareomolecules,1993,26(3):1313-1317.

[5]Helenius G,Backdahl H,Bodin A.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of bacterial cellulose[J].Biomed Mater Res A, 2006,76(2):432-438.

[6]Klenm D,Schumann D,Udhardt U.Bacterial synthesized cellulose-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for microsurgery[J].Prog Polym Sci,2001,26(3):1561-1603.

[7]Kenji T,Masashi F,Mitsuo T.Synthesis of Acetobacter xylinum bacteral cellulose composite and tis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biodegradability[J]. Mokuzai Gakkaishi,1995,41(8): 749-757.

[8]Watanabe K,Tarbchi M,Morinaga Y.Structural features and propertie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ed in agitalted culture[J].Cellulose,1998,5(3):187-200.

[9]Shirai A,Takahashi M,Kaneko H.Biosynthesis of a novel polysaccharide by Acetobacter xylin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1994,16(6): 297-300.

[10]Schramm M,Hestrin S.Factors affect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at the air- liquid interface of a culture of Acetobacter xylinum[J].J General Microbiol,1954,11(3):123-129.

[11]Schramm M,Gromet Z,Hestrin S.Synthesis of cellulose by Acetobacter xylinum. IV. Enzyme systems p resent in a crude extract of glucose grown cells[J].Biochem J,1957,67(5):679-689.

[12]Elhanan O,Gromet Z,Hestrin S.Synthesis of cellulose by Acetobacter xylinum. VI growth on citric acidcycle intermediates[J].Bacteriology,1962,85(3):284-292.

[13]Okiyama A,Shirae H,Kano H,et al.Bacterial cellulose two stage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cellulose production by Acetobacter aceti[J].Food Hydrocolloids,1992,6(5):471-477.

[14]Okiyama A,Motoki M,Yamanka S.Bacterial cellulose III. Development of a new form of cellulose[J]. Food Hydrocolloids,1993, 6(6):493-501.

[15]Sakairi N,Suzuki S,Ueno K,et al.Biosynthesis of hetero-polysacch arides by Acetobacter xylinum-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ion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partially carboxymethylated cellulose[J].Carbohydrate Polymers,1998,37(4):409-414.

[16]Svensson A,Nicklasson E,Harraha T,et al.Bacterial cellulose as a potential scaffold for tissue engineering of cartilage[J].Biomaterials,2005,26(5):419-431.

[17]Hong YL,Wang SR,Jia,et a1.Hydroxyapatite-bacterial cellulose composites synthesized via biomimetie route[J].Materials Leaers,2006,60(2):1710-1713.

[18]Wang YZ,Huang Y,Yuan CD.Biomimetic synthesis of hydroxyapatite-bacterial cellulose nano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2007,27(4):855-864.

[19]郑敬彤,石 毅,贾原媛,等.大鼠脂肪干细胞与细菌纤维素膜的复合培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 84-87.

[20]Klemm D,Schumann D,Udhardt U,et al.Bacterial synthesized celluloseO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for microsurgery[J].Polymer Science,2001,26(3):1561-1603.

[21]Paul A.Charpentier,Anne Magnire.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ester to produce a bacterial cellulose-based vascular prosthetic device[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9(3):64-68.

[22]Bodin A.Backdahl H,Fink H.Influence of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n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tube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7,97(2):425-434.

[23]Ananda P,Akira K,Hidemitsu F,et a1.Tubular bacterial cellulose gelnm oriented fibrils on the curved surface[J].Polymer,2008,49(4):1885-1891.

[24]Geyer U,March S,Schmaceder HP.Formation der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J].Biol Macromol,1994,16(2):343-347.

[25]Fumihiro Y,Naoco T,Kumibiko W.Research progress in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by aeration and agitation 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new industrial material[J].Biosci Biocech Biochem,1997,61(3):219-224.

[26]马 霞, 陈世文, 王瑞明,等.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37):45-48.

[27]马 霞, 张 华, 陈世文,等. 生物新材料细菌纤维素与深Ⅱ度烧伤大鼠皮肤的创面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3(34):6793-6796.

[28]马 霞, 张 华, 陈世文. 细菌纤维素膜作为创伤性敷料的可行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2):2261-2264.

[29]Fontana JD,De Souza AM,Fontana CK,et al.Acetobacter Cellulose Pellicle as a Temporary Skin Substitute[J].Appl Biochem Biotechnol,1990,24(25):253-264.

[30]Slezak A,Kucharzewski M,Sicron A,et al.Testing the osmotic-diffusion properties for the membranous dressing Bioprocess[J].Polim Med,1998,28(3-4):3-10.

第9篇

 

简称CMSCI)数据库,选择21种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基本统计数据源,从4个方面展开讨论: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

 

由于CMSCI的数据量异常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数据错误。笔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⑴期刊更名问题,例如:《检验医学》原名为《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名为《中国临床康复》;(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3)原始数据自身谬误,例如,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误标注为《中国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误标注为《检验医学杂志》等;(4)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例如,将图书、会议论文等类型的引文标注为期刊类型。笔者对这些数据均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最大程度减小误差,以保证数据的公平性、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

 

一、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从两个角度分析21种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临床医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以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临床医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要目总览2008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一般来讲,某种期刊的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越广,该刊受其他期刊的影响就越大,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也越复杂。统计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引用文献的情况,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根据5年引文量可以分析出以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概况:(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临床医学期刊,自引率略高于学科平均值(6.85%),而且该刊涉及临床医学各个研究领域,由此不难推断出该刊较为重视对其他期刊所刊发成果的吸收,以其为起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2)5年引文量在30000-36000之间的有3种期刊,其中:《中国全科医学》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引文量也较高,但是偏高的自引率导致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引文量均在3万以上,自引率也较为正常,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3)20000-26000之间的有3种,其中:《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的引文量较高,但是自引率偏高,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下降;《中国实验诊断学》的学科范围较窄,尽管引文量较大,自引率较低,但是期刊引用网络结构并不会十分密集。《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期刊虽然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的单一研究领域,例如:急救、检验、护理等,但是引文量较高,自引率也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仍然会较为复杂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引文量较大,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但是自引率过高,影响力受到削弱。(5)其余期刊均在15000以下,其中:《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的引文量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相对接近,均较为简单;《中国输血杂志》、《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的引文量较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因此,期刊引用网络必然相对稀疏。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被引次数越大,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越复杂,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总被引次数,并按降序排列。从期刊5年被引合计进行分析可得:(1)5000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位列临床医学期刊首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并不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网络结构不够稳固;《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被引次数和篇均他引强度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的期刊引用网络结构不仅复杂而且非常稳健;《中国全科医学》的5年被引次数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排在第五,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只有0.27,远低于学科平均他引强度(0.83),因此,由其他期刊指向该刊形成的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结构尚显脆弱。(2)2900-3900之间的有7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大于平均值,可见以这4种期刊为终点所形成的网络相对复杂,结构稳固;《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5年被引次数分列第八、九和十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不高,说明以他们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稳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⑶1600-27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分别是:《中国急救医学》、《护士进修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篇均他引强度也不高,可见以这些期刊为终点的网络相对简单,而且结构尚待加固。(4)《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排在最后四位,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较低,以其为终点的引用网络极其简单,结构薄弱。

 

二、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