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应急管理

时间:2023-03-14 14:51:15

导语:在应急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应急管理

第1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5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发〔2012〕33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府发〔〕3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秭归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阶段,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查找差距和薄弱环节,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认真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突出应急管理平台和装备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建设以及基层基础工作五大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我县应急管理水平。要通过不断完善“一案三制”建设,理顺体制机制,促进应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救援能力,全面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实效,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县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预案存在与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预案间的衔接不够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继续深化应急管理“四进”活动(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切实督促基层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努力扩大预案的覆盖面。要根据国务院应急办编制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部门应急预案每两年演练一次。要鼓励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进行实战演练,以检验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企业的应对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

三、抓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政办函〔2012〕151号)文件要求,县政府应急办、县电子政务办要抓紧制定县应急平台建设方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总体技术要求,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县级政府应急平台要在年底前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与乡镇、县直部门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平台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向省、市政府应急平台报送现场图像等有关信息,接受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已建平台要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或转换等手段实现互联互通。要以“两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库、典型案例库)建设为重点,加快应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建设满足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数据库系统。

四、有序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立足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公安消防大队为依托,以各专业、专职和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以应急救援专家为智囊,以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成套装备等为基础保障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力争用2年时间,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一专多能、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符合实战”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县直相关部门要不断充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力量,重点加强防汛抗旱队伍、森林消防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卫生应急队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应急专家队伍及其数据库,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要积极争取民兵预备役、武警部队支持,充分发挥其应急救援的先锋骨干作用。要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及基层组织作用,组建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

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一)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和监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各类不安全因素、危险源、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建立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象灾害预防规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重点完成矿山、堤坝、滑坡体、贮罐、压力管道、锅炉、大型游乐设施、危化品、尾矿库及放射品等重大危险源调查、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危险品分布图。要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监测范围,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手段,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应急值守作为政务值班的重中之重,确保24小时值班制度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重大信息。要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责任主体,制定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情况,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手段,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提供防范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关于政务信息公开报道有关问题的通知》(府办文〔2007〕32号)要求,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的政策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事态发展和民意动向,及时主动向媒体、公众信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三)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规划不同要求的避难场所。当前应重点加强县城4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避难场所设施配套标准,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的生活用品和常用药品。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开拓社会代储渠道,探索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建设,接入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

六、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有关预案要求,制定应急管理的学习培训计划。要积极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县行政学校培训内容。要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以及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未经培训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不得上岗。公安、消防、国土、地震、气象、水利、共青团、红十字会等部门、群团组织以及相关志愿者组织,应经常深入基层、社区、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防灾救灾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七、推进综合应急管理试点与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安居示范工程和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加强九畹溪镇界垭片区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同时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卫生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示范工程建设,县水利局负责组织开展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八、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行政首长负总责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首长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行政首长要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部门职责,明确主责部门、辅责部门和各参与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快速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要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奖惩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机构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实行责任追究。

(二)充实应急管理工作力量。县政府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乡镇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室,应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可根据需要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2篇

一、审计应急管理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审计应急管理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这里,审计应急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管理的目的也是有效应对、减少损失和影响,管理的内容是审计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内外处置、沟通协调、后勤保障、信息等。

审计应急管理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处置突发事件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而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审计机关也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严肃地看待审计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把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作为光荣的政治使命,严格审计应急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应急管理的作用,确保审计应急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2.专项性。政府应急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审计应急处置任务对内就是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开展预防和自救活动,对外就是要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政府的要求对财政救灾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督促有关方面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救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被截留、挪用、贪污等问题。3.集中性。审计应急管理一旦启动,审计机关就必须集中一定的时间、集中专门的队伍投入到救灾之中,并准备专门的财力、物力予以保证。4.紧迫性。快速反应、快速处置,是减少突发事件损失和危害的有效途径。审计应急管理也必须体现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置的精神。5.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审计应急管理只有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才能紧急启动,积极实施。在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结束后,审计应急管理活动才能告一段落,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尽管如此,审计机关也要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的态度努力做好平时的审计应急管理工作,防患于

未然。

二、审计应急管理的原则

1.服从大局原则。审计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审计机关必须把政府交办的审计应急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不管自身有多大困难,都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各级政府的决策和决定保持高度地一致,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审计应急任务。

2.全面动员原则。审计机关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进行全体动员,开展审计应急管理活动。

3.贴近服务原则。审计应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涉及救急、救灾、救险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门拨付的专款,也有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款物,款物使用的方向既有指定对象的也有非指定对象的。因此,在审计应急处置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要关心奋斗在审计应急一线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家属的冷暖,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

4.“平战”结合原则。提高审计应急管理的能力,需要从平时做起,不断增强广大审计人员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主动参与意识等,审计应急情况一旦出现,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5.与时俱进原则。政府应急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审计应急管理也需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审计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审计应急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改进审计应急管理的机制、措施。

三、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审计应急管理的范围。一类是审计机关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或突发事件发生后所组织的各项自救活动。如“非典”时期,审计机关根据统一安排进行的定时、定点的消毒、清洁活动,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震区审计机关开展的救灾活动。另一类是审计机关根据法定职责和政府指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有关应急处置的活动。如审计机关奉命对各类救灾款物进行的全过程跟踪检查活动。

审计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1)制定审计应急预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全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文体、会展活动应急预案。审计应急预案属于部门应急预案范畴。应急预案是一定时期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总的行动和措施安排,制定好审计应急预案是审计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审计应急预案一般应该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工作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2)建立审计应急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一般由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处置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上传下达等审计应急协调工作。处置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员范围和数量。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交通工具的供应、保障和维护等。(3)科学界定审计应急的主要职责。鉴于审计应急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那么其职责也应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在突发事件中审计机关自身组织预防和自救活动的责任。在这方面,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明确和落实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应急管理职责。二是在突发事件中审计机关参与突发事件有关款物的监督检查活动的责任,审计应急职责应具体化。(4)规范审计应急处置程序。其程序一般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实施、应急结束三个阶段。例如应急准备工作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后,审计机关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宣布进入审计应急状态,按照审计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审计应急人员进入应急岗位等。如果情况特殊,来不及做以上工作,则直接进入应急实施阶段。在应急实施阶段,审计机关如果面临地震这样的直接灾害,一方面需要与上级部门取得联系,报告突发事件产生的损害程度,了解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需要动用一切手段,立即组织开展自救活动。如果是开展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活动,则要动员组织好专门力量,根据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指令,指定工作现场,迅速开展工作。应急结束阶段,主要是做好应急工作的总结、情况汇报等善后事宜。(5)审计现场协调。一是审计现场内部协调。即审计机关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审计应急预案确定的应急职责,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处置现场突发事件预防和自救活动开展情况,款物监督检查情况,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审计现场外部协调。即审计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的要求,根据应急处置需要,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沟通联系,宣传审计应急管理程序和要求,反映审计机关应急处置的情况,解答相关人员的问题,提出审计应急需解决的办公条件、物资保障等要求。(6)实施审计结果公布。按照政府有关要求,审计机关在履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和结束后,要将审计的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布。审计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当对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进行控制,安排好公布的时间和新闻媒体,做好对社会疑问的解答准备,确保审计结果公布顺利进行。应政府要求,参加新闻会或接受记者采访。(7)撰写审计应急工作评估报告。审计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全面回顾审计应急工作开展的情况,评估审计应急工作取得的成效,找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加强审计应急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审计应急预案。(8)提出奖惩处理建议。对审计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提出表彰的建议,对、等违法违纪的人员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9)组织开展平时的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等。

(作者单位:天津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新华社,《马凯谈加强政府应急管理》,2008.11.28

3.于建荣等编,《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新华出版社,2008。

4.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第3篇

关键词:船舶安全 应急预案 应急演练

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揭示了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为安全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航运企业如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全体船舶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使命。

1 应急管理在航运企业的特殊地位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表述安全的:“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劳动大词典》的表述――安全是指不发生导致人身伤亡、职业病、设备和财产损失的状态。我们认为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保证,是人类得以繁衍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俗话说,“跑船行车三分险。”航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安全、环境的风险,无可避免。随着我国海上运输量的迅猛增加,海上发生突发事件的频率也在增加,船舶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很多很多,比如碰撞、搁浅、火灾爆炸、污染、恶劣天气、机械故障、人员伤亡……由于运营生产的环境、方式固有的特殊性,船舶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往往难以控制、危害严重,往往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企业有指导船员克服、避免、排除威胁生命的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安全的工作环境的义务,应急管理是航运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才能降低危害、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船员的人生安全。

2 应急管理对保障船舶安全的重要作用

《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从哲学观看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在没有能够有效预测和预防所有事故的情况下,事故隐患长期存在,由此决定了应急管理必不可少。

以史为鉴,警钟长鸣。维护船舶安全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规章制度的制订、落实;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备;人员的安全意识……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其中船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2014年4月16日,韩国“世越”号从仁川出发驶往济州岛。当天上午8时58分左右,这艘载有450多名乘客的滚装船在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20海里的海面上发生侧翻,造成近300人遇难,10人失踪,全球震惊。而事故发生时,船长李某只顾逃命,甚至未来得及穿上外裤,船员们也是脱去制服换上便装,顾不上打开身旁的救生筏,慌忙登上最近的救生艇逃离现场,而与此同时,学生们听从指挥原地等待,还相互谦让救生衣。在这起事故中突然转向、改装、超载等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错误的指令、船员素质低下,乘客不了解应急方案、不懂自救也是造成如此多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突发事件中采取正确措施,不盲目行动的重要性了。

3 应急管理的科学实施

我们每个人的应变能力可能不尽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有先天的因素,如多血质的人比粘液质的人应变能力高些。也可能有后天的因素,如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比工作安逸的人应变能力高些。因此应变能力也是可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培养。

3.1 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要提高船员的应变能力,以便成功处理突发事件,必须要有高效率的应急预案,而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根据本船实际情况和安全操作程序而定。编制应急预案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要依法合规,科学可靠;要突出自救,注重实效。

3.2 有效实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一方面是检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充实预案中。另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评估应急准备状态,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救援预案、执行程序、救援行动中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的反应能力、救援能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的应急演练,对有效的防范事故、提高应急行动的成功率、降低事故损失和危害、及时发现并修正应有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急演练可采取桌面推演和实地演练的形式,两种形式各有特色。

桌面推演:可选在会议室进行,由部门长或相关干部船员指导,讨论和推演紧急情况下如何按程序采取行动,熟悉应急装备、器械的操作,其特点是,方便开展、快速熟悉、不易造成伤害。

实地演练:到现场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更好地让船员熟悉环境、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实地演练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果断的指挥

正确的指挥是应急行动成功的关键。在应急处理的过程中,突发事件导致出现的紧急情况可能会不断升级和变化,这就要求船员,尤其是指挥者能及时、充分评估当时形势,综合考虑人力、设备、技术、环境、人身安全等因素,根据事态发展不断调整应急措施,使应急行动得以成功进行。

(2)良好的团队协同

船员的群体协作是应急行动成功的保证。在应急处理过程中,要求船员能够按照应急预案或现场指挥的要求各执其职,协同配合,不慌不乱。

(3)训练有素的船员

训练有素的船员是应急行动成功的基础。当船舶发生应急事件时每一名船员都有其职责,所以船T是否有能力完成各自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时要加强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具有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的反应知识和技能。同时要熟悉所有的应急预案,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时心中有底,能正确判断和指挥应急反应中的各种状况。

3.3 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及时修订是保证应急预案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船舶环境结构的变化、航行区域以及人员配置的变化都会造成原有的应急预案产生漏洞。因此,企业应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以保证能有效实施。

虽然船舶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及高危害性,但只要我们平时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船上的应急计划进行各种培训和演练,练以致用,船员应对突发事件时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我们是能够将突发事件对船舶、对船员的危害降至最低的。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综合文本[M].2014版5月8日.

第4篇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黄以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最关键的应该是以业务协同为中心。

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庞严冬:政府信息办要弥补以条为主时所欠缺的横向互联和业务协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培训处处长董国平:在投入资金以后,应探索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来的运作机制。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副主任王威:应急管理系统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先进越好。

广州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志丹:任何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要看成一个战役。

4月9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3人氟乙酰胺中毒,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调运解毒药品;

4月16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一煤矿透水,12人被困;

4月16日,紧急启动四级响应,应对四川严重风暴灾害;

4月16日,上海一工地发生食物中毒事件,62名工人被送往医院就诊;

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

4月16日,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发生一起火车与小公共汽车相撞的交通事故,13人死亡,6人受伤;

……

这个世界并不太平,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城市应急的问题是城市管理过程中非常现实和急迫的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现代城市必须加强应急管理,而应急管理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4月18日,《中国计算机报》举办的城市应急管理圆桌论坛吸引了相关专家、企业和用户,围绕城市应急管理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1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曾有一个电子政务培训班,希望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统一认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但效果很不理想。在总结的时候,大家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所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和各位学员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其实反映了城市应急管理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脱离个性谈共性。

没有任何两个应急事件是相同的,并且不同城市之间的应急需求也各有特色。因此,城市应急管理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某些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为了保一方平安的,这种系统是综合性的,并且层次比较高。城市的应急中心或信息中心所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一般属于此类。即便是这种综合类的应急管理系统,在一些特殊区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更多地呈现出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特点。此外,还有一些为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以及为奥运会、世博会等特定事件建立的应急管理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南宁市是我国较早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的城市之一。据了解,去南宁参观学习应急管理系统的人已不下万人。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副主任王威总会向前往学习的人说,城市应急管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因城市的客观条件不同而不同,系统的方案设计要与各个城市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100万人口的城市与1000万人口的城市之间,或者经济欠发达城市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其应急管理系统的构架就会不一样。有的城市各个部门的子系统已经建立得非常完善了,为实现应急管理所需投入的资金数量可能就不会大了。应急管理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有的城市是由政府直接管,有的则委托给信息办或公安部门管理,还有的也可能会委托给公司来运营。

但是从信息系统的建设角度看,其实应急管理是有很多共性的。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呢?答案主要体现在应急管理的方案设计中。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黄以宽认为,共性的实现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联动以及统一的机制,推进业务协同,进而实现共性。为体现城市重大风险应急的共性与个性要求、避免预案间的孤立与冲突,可以将城市预案体系划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和单项预案。

2如何推进应急资源整合

对一个城市来讲,如果应急管理所需要建设的硬件基础设施,比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视频监控、800兆通信网和指挥车等都已建设完毕,是否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应急管理已经可以奏效了呢?

其实不然。这还面临着资源整合的问题。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战略项目总经理潘迪认为,推进城市应急管理,并不在于缺少资源,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在整合资源方面,业务比技术更加复杂。充分挖掘、合理高效地配置现有资源,贯穿城市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以资源整合带动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应急管理的现实选择。

应急资源的整合是多方面的。在应急系统建立之前,首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资源整合,包括:组织机构、信息渠道、协调网络、救援队伍和保障系统等因素的整合,以便做到高度统一、有效指挥、紧密配合、快速反应,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

现阶段,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生产事故应急、消防、交通安全、海上搜救、紧急医疗求援等力量,成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应急救援机构的运作相对独立,这些部门的应急系统也一直处于分散管理、各自为战的状态。发生紧急事件后,各机构相互间无法进行很好的配合与协调,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协调、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

这种协同困难难在什么地方?有关专家认为,归根结底是条块分割问题。这里面有“强龙”,也有“地头蛇”,要把“强龙”和“地头蛇”捆在一起,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果希望所有的体制问题解决好了以后,再去建应急管理系统,那就等于陷入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两难选题。

这一组织机构难整合的问题体现了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问题是推进应急管理的首要问题。加强城市应急资源整合,离不开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的保障。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管理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政府及公众的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战略项目高级业务发展经理张红芬给出的思路是,在现有体制机制下,要基于业务流程建立专业联盟。也就是,基于现有的权力分配结构,搭建一个最合适的、能够把各个部门调动起来的应急指挥体系。城市的综合应急管理平台要能够与卫生、交通、治安等专业的应急系统联动起来,并且综合应急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三者,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联盟。联盟生成之后,就要得到政府的授权,在发生突发事故时,执行相应的任务。比如:一个事件发生之后,联盟要启动预案,依据既定流程,对相应的人进行任务分配,每个人可以调动的资源都是有定义的,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执行相应的任务,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事情结束之后,联盟自动解散,当再次发生事情时,联盟再次自动生成。

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城市应急管理是跨部门的综合性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客观上要求整合应急信息资源,加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条强块弱,如何在条块建设不平衡的体系中,加强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是当前推进城市应急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电子政务条强块弱的一个表现就是每个政府部门都建立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孤岛是否是应急管理过程中推进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合作的障碍呢?广东省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庞严冬认为,各个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然后才能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建立共享与协同的合作关系。茂名市在推进城市应急管理的过程中,以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先后协调了40多个部门。

应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应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火、防震、工商、税务、城管、救助等公共服务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当城市出现新问题或事件时,系统如果不能通过增加数据和调整流程来适应新的业务,就会降低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业务支持能力,这对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在建设应急指挥系统的过程中,就将分散在市属各委办局的信息、通信等应急资源加以利用,逐步建立起依托图像监控、无线调度、有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等五大技术系统的市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具备了对社会面的监控、现场图像的无线传输、视频资源整合、无线通信指挥调度、有线通信集中指挥调度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

3如何实现产业化运作城市应急事件可能并非是一些惊动各个方面的大事件,也可能是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一些急需社会力量来救助的小事情。

对于诸多此类的应急需求,政府提供的应急服务很难全面照顾到,也缺少足够的资源,而社会力量则有其用武之地。据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曹宁川副所长介绍,我国把紧急救援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四大类,政府有相关的部门负责这些应急事件。对于其他的一些应急事件,我国将探索用产业化的方式实施紧急救援。

国外已经在采用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实施紧急救援。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紧急救援产业化运作的论证与探索。据曹宁川介绍,他们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种:建立紧急救灾物资产业园,促进紧急救灾物资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引导社会力量生产与存储救灾物资,实现救灾物资储藏于民,减轻政府的负担;面向老年人、农民工或其他困难群体,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救助卡,鼓励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参加联合救助体系;实施紧急救援的品牌管理,通过授牌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紧急救助。

目前,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正在规划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把加盟到紧急救援体系中的相关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社会紧急救援机制,促进紧急救援的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应急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运营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南宁在推动应急产业化发展方面采取了联盟的动作。为应对和满足国内急剧增长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产业化市场需求以及后期维护与服务,南宁软件园联合若干家公司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产业联盟,使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中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咨询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市场推广、项目监理、系统维护、用户培训等环节分别由联盟内相应的专业商家负责。产业联盟还整合资源,为联盟内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及其他软件工业化生产所需环境。

应急市场不仅体现为应急服务市场,也体现为应急产品市场。曾有数字预测,应急将会给中国的IT业带来数千亿的市场。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如何实现以业务协同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是此次圆桌论坛的热点话题

4紧急与非紧急是否应该一体化

虽然应急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但并不是时常发生,在没有应急事件的时候,应急管理系统该如何发挥作用?

南宁市和茂名市在紧急和非紧急的应急管理问题上,有点不一样。

南宁市经历了先合后分再共享的过程。一开始运行的时候,南宁市把12345市长热线融合到应急管理系统里,但是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应急管理系统接收了大量非紧急事情的呼叫,占用了应急资源。于是,2004年南宁市把12345热线分离出去,成立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受理市民投诉、维权、城市管理、卫生等非紧急的求助电话,变成两套交换机,分出去以后,应急这块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如果有事件需要做紧急与非紧急互相转变的时候,就通过语音互联的方式进行相互转换。

后来,南宁对应急联动又分别建立了两个小的分项系统,其中一个是南宁市防洪防汛指挥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做出来以后,很多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但是又是相对独立的,当洪水来的时候,可以给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在经过一系列分拆之后,现在用来实现应急管理的数字南宁指挥平台下面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指挥中心:一个是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用于处理紧急事务;第二个是便民指挥中心,就是12345热线,承担非紧急救助的便民服务;第三个是数字城管。这三个部分要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城管要对所有的井、路灯杆都编上号,到时候市民一报警,接警部门就可以马上确定非常精确的位置。南宁市甚至还打算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都实现共享,今后这三个中心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能都是一拨人,政府的编制也不用增加了。

城市应急管理还要强调应用效益,充分发挥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功能。城市应急管理不是一种孤立的应用,要体现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注重应急信息管理和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战时强调应急指挥决策。

而茂名市一开始就强调紧急与非紧急要一体化。所谓“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是指在应急管理和非应急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与非应急管理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联接,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部门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协同与联动。

庞严冬认为,紧急和非紧急,或者说应急和便民,在本质和目标上都是 “便民”,服务对象都是民众,服务主体都是政府。并且紧急和非紧急所需要的资源都来自同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GIS系统统一提供给应急和便民的部门使用,政府网站体现的是应急和便民管理,其后台则是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分工,无论是应急还是非应急,都要接受监察部门的监察。茂名市信息化基础比较好,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成熟,基于诸多因素的分析,茂名市最后得出结论:紧急和非紧急是可以一体化的,也是需要一体化的,还必须是一体化的。

在茂名的做法里,应急管理平台要完成数据交换,应急与便民都是独立的系统,只不过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两者互联互通起来,彼此并没有混合在一起,也没有相互替代。各个系统原来该做什么事情,现在还做什么事情,不会出现110还要负责疏通下水道的问题,那是便民的事情。茂名应急与便民服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两个系统的整合,也体现在资源一体化、人员一体化和安全一体化,并且是整个政府统一协调指挥。

无论是南宁的做法,还是茂名的做法,其实最后都走向了共享,并在体制机制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推动,弥补了机制的不足,逐步形成联动的机制。

这种基于资源整合而形成的紧急与非紧急一体化运作有什么好处呢?庞严冬认为,共享应急与非应急的各类信息,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非紧急事件恶化、扩大、升级之前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化解矛盾,防止转化为紧急事件。此外,通过应急部门和非应急部门的联动机制,第一个接到指令的处警员发起其他部门的联合救助,使求救者同时获得所需要的全方位救助,从而减少城市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链接

应急管理与应急联动的区别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构成一个闭环

应急联动建设的目标,是建设能支持应急响应的公共性联动平台,实现应急响应所需的通信调度、信息交换、业务整合和知识支撑。然而,“应急联动”的发展要求不止于简单的联动规模的扩大。“联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服从一个更大的业务目标――那就是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联动解决的是对突发事件的即时性响应和联合处置,而应急管理是有目的、周期性的管理活动,由应急预防(含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等四个阶段构成一个管理闭环。审视目前相对形成某些“模式”和一定范围“共识”的应急联动系统,其重点都在于对“应急响应”阶段指挥、调度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以及一些“准备”阶段的辅助;而对于“预防”和“恢复”两个重要阶段的支撑,以及用于形成管理闭环的反馈,都落在了“应急联动”的概念之外。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一个集约化的应急管理平台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办公厅的“总值班室”、“应急办”,还是“应急联动中心”,还是专业化的指挥中心;它们的支撑工作平台都要指向一个逻辑上一体、且能互相衔接的应急管理流程。也就是说,“应急管理”的逻辑应该成为政府的“大脑”,而各种形式的与应急相关的信息系统,则形成政府的“四肢”。

第5篇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2号)、《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府〔*〕7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汕府〔2008〕6号)精神,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汕*府〔*〕26号)要求,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补偿机制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环境应急;风险构成;管理策略

所谓“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指的是企业经过主动的环境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进行鉴定,同时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种类、特点来分析企业承受力、控制力,最终落实应急预案并构建管理体系,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意图是主动防御风险。

1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中,有很多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如危险性化学品、易燃易爆产品等。必须针对所有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对可能引起环境危害事件的隐患给予高度关注。尤其在我国一些特殊企业中,企业环境风险的判断是基于产品类型,以及企业申报在环保部门的备案情况,任何一种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都需要相应地解决对策,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防毒等多个方面。由于申报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加上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并不了解(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所以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在企业的应急管理中,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状况,确定环境风险的单元、等级、层次等。

2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策略

2.1理清应急管理内容

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应急管理策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危险化学品是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危险要素也不同。结合我国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管理内容通常可以通过影响对象来进行划分,例如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往往不是某一种情况产生的,其影响也是多重的,应该针对某些风险因素进行多程措施制定,建立一个牢固的防范体系。就目前来说,我国企业环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气体泄漏事故,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各种,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例如,布置气体泄漏测试仪、探测器,设立紧急事故应急池,避免一些污染物发生外泄;例如,一些有毒液体必须严格的密封保存,一旦发生洪水等现象,很容易导致毒液泄漏,造成水体污染和人身伤害。

2.2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体系建立主要是从管理方面入手,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水平,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维护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企业中存在的环境危害问题,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编写两大部分。2.2.1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包括应急目标、环境风险排查、定期监测、突发环境报告和处置制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制度绝对不是独立存在或成为体系的,在制定目标之后,要加强彼此的关联性,才能实现制度的“完整性”;简单地说,排查制度和监测制度必须挂钩,进而实现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等,通过不断的加强联系,最终实现环境应急预案的相关资料整理,如档案材料、台帐资料等。2.2.2编写环境应急预案很显然,应急预案是针对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种预防计划,那么它的编制也是体现出一定的预测性特点。在形式上,应急预案的编写是根据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规章制度展开的,在编写的应急预案中应该分配好相应地的部门职责,落实到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对。

2.3储备应急管理物资

在确定目标、找准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础上,必须做好相应地物资准备工作,这也是基础保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发挥作用,如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否则会演变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如应对火灾现象,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灭火装置,还要结合燃烧性质预备沙土、隔离等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切断火源、割断危险源等。

2.4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决定了应急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针对企业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尤其是环境应急操作的关键人员,不仅要落实到位,还要具体到人,促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快速就位。打造应急管理队伍除了提高人员水平之外,还应该借助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力量,在现实中提高演练的真实度,参考突发事故的真实度展开训练。

3结语

应该说,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开展是基于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要杜绝真正环境风险,除了做好与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的沟通,更重要地是主动寻求、探索,深度挖掘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专业结构的力量,扩大环境安全检测的范围,寻求民众监督的帮助。总体而言,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途径,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娟,孟扬.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09:7-10.

[2]曹兴,薛丽洋,马寅,倪泓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2014,22:54-55+34.

[3]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134-135.

第7篇

为确保*市环境保护应急热线(以下简称“热线”)的正常运行,及时受理、调查、处理环境污染及环境纠纷,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热线”的功能)

“热线”由*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设立,负责接受环境污染举报投诉和现场处理应急环境事件,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数据的接收、监控。

第三条(机构与分工)

“热线”中心:设在*市环境监察总队,并由其负责“热线”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负责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负责突发事件、跨区县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负责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较严重的居民纠纷的处理;指导和协助

“热线”分中心处理所辖区内的环境污染事故。

“热线”分中心:由*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市辐射环境监理所、*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各区、县环保局设立,并负责相应分中心的运行和管理。“热线”分中心接受“热线”中心的业务领导,负责处理“热线”中心下达的本辖区内的环境污染应急事故和纠纷,并按要求上报查处结果;配合“热线”中心做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的处理工作。

市环保局各职能处室: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热线”中心上报市环保局的重大污染事故,并将处理信息反馈到“热线”中心。

第四条(受理范围)

“热线”中心24小时受理以下举报、投诉和事故报告:

1、本市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2、污染物非法排放的举报,如偷排、直排等;

3、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

4、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

5、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情况的监督与查处;

6、其他需要到现场快速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条(运行程序)

集中受理:“热线”中心24小时受理发生在本市范围内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和事故报告。

分流处理:“热线”中心按照职责分工、区域管辖权以及举报或投诉件的急缓程度进行分流处理。应急举报投诉件,由中心直接处理或转分中心处理;非应急件,汇总后向市环保局部门转报;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的其他举报投诉件,移送有关职能部门处理。

受理回复:应急举报投诉件的处理结果,统一由“热线”中心回复投诉人。“热线”中心负责处理的重大污染事故和纠纷的处理情况应及时上报市环保局;“热线”分中心应及时将处理的应急举报投诉件情况向“热线”中心和所属区县环保局报告。

第六条(出警要求)

“热线”应急车辆应当24小时保持待命状态,车载定位、通讯系统每天8:30—17:00及夜间出勤时必须开启。

“热线”中心或分中心的执法人员接到中心指令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外环线以内地区半小时内到达现场,外环线以外地区1小时内到达现场)。

“热线”分中心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立即向“热线”中心报告现场情况,处理完毕后应当立即书面报告现场处理情况。

遇重大污染事故或环境事件,“热线”中心应当立即向市环保局报告。

第七条(查询回复)

“热线”中心负责对受理的应急举报投诉件进行答复。应急环境污染事故和较严重的居民纠纷6小时内以电话或语音方式答复举报或投诉人。移送市环保局的件,由局办公室负责处理,处理情况同时反馈“热线”中心。

“热线”分中心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受理、处理及设备运行情况的月报表通过系统网络传输给“热线”中心;“热线”中心每月10日前分析举报投诉件的特点和趋势,汇总各分中心受理和处理情况,并向市环保局书面报告汇总情况。报表形式和内容由“热线”中心统一制定。

第八条(实时监控)

“热线”中心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数据的接收工作,实时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应当及时作为应急事件处理。

第九条(技术支持)

*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是“热线”系统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热线”系统的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工作。“热线”系统的维护标准和要求另行制定。

第十条(督办)

“热线”中心负责对移送的举报、投诉件进行督办,督办情况报市环保局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工作纪律)

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受理来电投诉与举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待人礼貌,用语规范,严守保密纪律,妥善保管好各类文件资料和值班记录。

爱护各类通信器材和装备,注意做好维护保洁工作,保持良好使用状态。

第8篇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机制

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切实转变职能,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快捷、高效的运转机制。

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兄弟街、镇、乡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镇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

三、加强督导,强化培训,提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基层,落实也在基层,我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应急演练。年,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企业、学校、河堤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四、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村(社区)基层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五、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宣传栏、传单、明白纸等多种载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月日,利用我镇赶集日举行了“防灾减灾和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民政、卫生、安监、公安、水利、国土、林业、电业、交通、建设、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展咨询宣传服务。共张贴宣传海报50多张,出动宣传车6台,为群众讲解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前来参观咨询和索取宣传资料的群众络绎不绝。农口系统各相关单位以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农产品质量安全、防雷减灾等为重点,出动宣传车50多台次,下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国土、安监、科技等以地质灾害防治、矿山事矿、地震灾害为重点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以社区、村组、学校、乡镇为依托,重点宣传了防灾减灾、常见疾病防疫及公众关注的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宣传。公安、交通等部门围绕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开展宣传。

明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是继续加快预案编制进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做到各村(社区)都有预案,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制订相应预案,相关预案间互相衔接,不留空档,确保预案层级分明、规定具体、科学规范。二是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要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和管理部门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国家、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三、加快推进应急制度建设

抓好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措施,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打下良好基础。

四、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推动全镇开展面向村(社区)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第9篇

关键词:港口企业;物流;供应链

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港口已经成为各种运输方式交汇的高效集散中心和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其中9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通过港口实现的。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航运企业纷纷进行联盟和重组,全球主要航线结构和港口布局不断进行调整,全球运输网络迅速延伸。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与市场贸易需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供快速、安全、准时、高效的运输保障,要求沿海主要港口发展成为各种运输方式交汇的高效集散中心和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枢纽,提供高效、准时、安全、可靠的衔接中转物流服务。

近几年,现代化物流港口逐渐成为相关企业运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先决条件,并已经成为当前进出口企业十分重要的物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大约90%国际贸易通过要采用海上物流的方式,港口物流的供应链系统为相关货物提供了超过50%的附加值。由此可知港口物流供应链已经成为国际进出口贸易最主要的物流载体,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无法脱离对港口物流的依赖。

在日常的港口物流管理工作中,港口的物流调动方式都需要遵循十分严格的调度计划;然而为了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例如海上战争、轮船触礁、水灾、飓风、海啸、强风等不可抗力灾难时,会严重打乱基础是摧毁港口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因此,我们在完善日常的物流管理工作方法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一些突发事件至少是常见的天气因素所造成不良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关的反应和高度,构建高效的物流调试机制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完善有效的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

一、港口供应链发展模式

港口是滤波器供应链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港口供应链将相关配送公司、购买者、供应商、产品输送、金融服务、加工、运输、生产以低成本为目的集合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物流平台,通过供应链整合的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港口供应链的动作效率。

港口港口供应链包含许多不同的各类,按照与港口供应链有关合作商之间关系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部化港口供应链模式、外包形港口供应链模式和集成化动态聪明港口供应链模式。

(一)内部化港口供应链模式

内部化港口供应链模式是港口供应链盛况之间关系最亲密的一种,它几乎将物流配送中的所有服务包括货物储存问题、报关问题、船只高度问题、货物装卸等问题通过港口供应链一并解决,还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购买和兼并的方式来其一部分功能内部化,统一管理货物的装卸与处理过程,这种方法可由大幅降低货物的交易成本。唱名这种供应链模式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但是它会加大大加重港口物流部门的管理负担和资金负担,尤其是建设周期和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二)外包形港口供应链模式

目前我国的港口物流基础主要设立在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数量较多、规模庞大的人工港口和天然港口,这些港口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发展,港口形态和港口运营方式越来越专业化并且多样化。外包形港口供应链模式

将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通过外包的方式传递给专业性的物流管理企业,充分利用不同功能的企业部门来对不同的物流环境作有针对性的处理。这种运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港口物流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不同物流单位的专长,使得港口物流的相关工作运营质量更高,满足了物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其优点是大幅节约了港口企业的管理资源和物质资源,通过协商和管理的方式对港口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了优化,并使得港口企业有足够的精力发挥自身的专业长才,对供应链整体的运营质量也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然而外包形港口供应链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港口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不同供应商在不同物流环境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如何提高不同部门在不同环境中的沟通与合作质量,是外包形港口供应链模式目前还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

(三)集成化动态联盟港口供应链模式

将外包形式和供应链模式相结合,并通过将这两种模式内部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有关港口企业灵活地分解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对港口市场和港口企业进行深入的创新必改革,从根源上提升港口运营的整体水平。然而,集成化动态聪明港口供应链模式相比于前两种模式比较考验港口物流供应链对相关企业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需要同时具有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对企业内部和不同企业之间的重组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就目前国内的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来看,集成化动态聪明港口供应链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目的是进一步节约有关的资金和资源并提升现代化港口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二、港口物流的动力机制研究

从我们以往对港口物流供应链所进行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可知,集成化动态聪明港口供应链模式作为未来港口供应链发展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来看,提高动态联盟的集成化水平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一)区位优势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港口物流基础主要分部在东南沿海,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不地理位置方面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层的地位。在我国政府高层的重视与支持下,已经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相继建立了一些大型的货运港口,以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的港口为核心建设了一系列生态化港口群,仅江苏的沿海港口就可以达到每年十亿吨的吞吐量,这些港口和港口群为我国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十分优良的港口物流服务,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江苏省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近些年,我国各大港口的相关业务量快速上升,急切需要有关港口企业进一步改变观念,升级港口物流供应链的经营模式,大力学借鉴和学习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港口发展经验,创新我国港口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提高港口企业在各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机制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已经被看作是我国当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结构方面,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项服务行业,港口物流企业所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近几年,本文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优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将一些高消耗、低附加值和制造工业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将相关企业转移至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先进国家在对高耗能产品的消费并未因此而减少,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些产品的消费快速增加,造成港口物流企业的业务量持续地快速增加。另外,一些资金强大的外资企业通常会选择国内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港口进行货物交易,这些外资企业需要当地港口优质的供应链设计和稳定的货运能力来支撑相关的贸易活动,这对于国内的港口企业的供应链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伸进意义,在先进的市场需要下,可以有效刺激港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为相关物流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港口物流的供应链设计

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于港口物流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与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港口物流企业设计供应链的具有思路主要来源于市场调节机制。遵循市场化原则、以建立集成度更高的动态联盟港口供应链模式以根本目的来进行港口物流供应链设计。长期以来,国家对港口物流产业一起采取大力扶持的政策,然而港口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仍然要以市场的供求信号来作用其决策的根本依据。港口企业在充分利用国的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建设优质便捷的物流物流供应产业链,保证物流商品准定高效地运送到指定地点,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港口物流供应链运营模式的合作者的选择

港口物流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港口物流供应链内部的相关企业需要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相互之间协调互补,不同省份的港口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来对港口物流供应链进行专业化的定位与指导,加强国内不同省份港口之间的物流运输联系,建立集装箱服务、装卸服务、运输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港口。

(二)港口物流供应链模式中信息网络的设置

对于一个现代货损港口物流供应链来说,一个优良的信息网络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系统。相关企业和部门需要充分自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来促进港口物流业与高新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港口物操作平台真正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这有利于港口与其他物流企业、港口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在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应急管理中取得更加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港口企业还需要连接各个伙伴之间的合作,分析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特征从而进行组织设置,进而实现整个港口物流供应链模式中整个组织环节设置,形成一个集成化动态联盟供应链模式。

四、港口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措施

通过我们对相关港口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方面所进行的分析来看,突发事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规模扩张,可以相应地提高最优订货量的占整体订货量的比重,相应地港口物流供应商增加额外成本。同时,我们通过补偿额外成本和调整原有机制的方式来提升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

在供应链的虚拟组织方面,为了保证相关交易可以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与相关的港口物流提供商加强合作,建设更加高效快捷的应急信息系统和管理机制,全力提高的日常交易对于突发事件的抵抗弹性,考虑到交易维度资产的高频繁性、不确定性以及专用性等特点,又需要对相关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二次调适,使相关的港口物流提供商可以减小与其他厂商的交易成本。

港口物流提供商需要与其他供应商与厂商持续保持重要信息的顺畅沟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以短期内的市场要求了主要依据来对最优订货量的数值进行有效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来进行积极的高度,与内部相关工作计划相配合,充分发挥港口自身在集散物流和供应链中的枢纽功能。最后,与下游的相关供应链成员共同商议调整规则,并充分照顾到他们各自的经济收益,维持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洁.基于风险辨识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与优化研究[c].大连海事大学2012,04(01):21-22.

[2] 谢辉.港口供应链环境下航运业务节点问题研究――以海运货代为视角[c].华东交通大学2012,07(12):18-19.

[3] 叶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港口物流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02(15):10-11.

[4] 刘若冰.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c].重庆交通大学2011,12(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