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设施建设

时间:2023-03-14 14:51:23

导语:在公共设施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设施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54-04

引言

城市化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长0.9%,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尽管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很快,但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并不是人口流动到城市这么简单,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还应包括下列要素:适龄人口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表明,人口城市化起码应该是一个包含相应的城市建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无论从人均占有率还是从质量来看,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城市化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方位地、准确地研究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设施的含义及特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公共设施的含义及特性,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厘清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克莱尔(RobKrier)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这一定义较为笼统,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而我国学者对此也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共设施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发展,其品种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讲,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归纳为公共物品的范畴,即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社会福利与保障、社区服务,等等。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其公共性表明,它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例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质量的下降或者数量的减少。总之,其公共性表明,这类设施的建立并不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或出发点的,它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建设管理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

前文已述,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性在于它的公共性,通俗地讲,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有权享用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而且,从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来看,其产品基本上都是居民所需的必需品,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城市政府才能承担这一事关居民基本利益的责任。但我们看到,长期以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公用设施都是政府垄断经营,亏损的多,维持正常发展的少,而且基本上都采取财政补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以及长期发展,渐渐使得政府、群众、学界等对这一模式产生怀疑,希望通过引入外界力量改变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

因此,针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主体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学术派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的基本利益,为保证其质量和效益,必须由政府全权负责;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完全可以交给市场自行解决,政府可以从中摆脱出来,这样,不仅从经济上减少亏损,而且在工作精力上可以去应对其他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还有的观点认为,在不损害和降低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些对国际民生关系不是很重大的城市公共设施交给市场去运作。

概括起来,上述观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否需要引进市场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进市场化这两点上。事实表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一直以来,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对社会资源的调控能力有目共睹,经验丰富;而市场化也有其自身优势,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合理的引导性,市场化运用得好,市场效益往往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应以何种方法、何种程度使用市场化,这还是一个认识不甚明确的问题。

(二)建设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总体来讲,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纵向上政企不分,建设管理部门既是政府部门,形成决策,负责投资,同时又是企业部门,负责具体的建设管理工作;二是横向管理上条块分割,一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虽有统一规划、统一分工、统一管理制度,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上往往相互交叉,职责不清,关系不顺。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的责、权相对集中,可以实现集中统一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但对于具体实施部门来讲,负担过于沉重;分级管理有利于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但由于各部门属于互助合作,一旦其中涉及不同的利益诉求,矛盾过多,则容易相互掣肘;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各取其长,可以回避上述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较以往有了很大水平的改进,更适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矛盾依然存在,难以协调。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新建不久的道路总要挖来挖去,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这说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形式还需要不断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上的投资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从投资所占经济发展的比重来说还是很少;此外,建设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及其他类型的类似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拨款。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不仅每年度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经费缺口大,而且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经费,每年的实际拨款数不能全额下拨,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的正常运转。

当前,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首先,政府所承担的投资和管理职能不明确,职责也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不能从宏观上形成集体决策,主要依靠行政审批替资决策。这样一来,下级部门往往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意志,上级部门往往毫不保留地同意下级部门的方案。其次,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项目的“决策-投资-设施”分属不同的行为主体,实施主体不能有效参与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对于政府的决策只能“毫无异议”地被动接受,使得项目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不能有效控制,进而造成项目的建设管理效率低下。

(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以便于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我国目前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均占有率低,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内部,往往存在某一地区占有率高,而某些地区占有率极低的现象,即出现了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失衡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失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远比人均占有率低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要严重,因为这不仅违背了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初衷,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显而易见,城市公共设施的超量建设、超标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浪费,城市土地的浪费,挤占了人居环境,也不利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在某些区域的缺乏,又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和乐趣,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的诸如“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城开发速度加快,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亦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政府规划不够细致,只注重居民住宅的建设,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公共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住宅建设的速度,而对于城市住宅开发商而言,为了追求更大限度的资金回报率,往往“有意识”地忽视城市新城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开发较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发展成熟,功能发达、稳定,使得外来人口乐于迁往,同时也吸引新城人口涌入以享受城市公共设施提供的某些服务。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对人口的吸引作用进而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顽疾。

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策略

(一)明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主体

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市场化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完全排斥市场化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但同时完全依赖市场也是不正确的。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倡导者,他认为,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但是政府必须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作为其三大职能之一[2]。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然而,“以政府为主导”这句话还是很笼统,在实践中很难予以界定和度量。而且,前面在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中已经阐述过,城市公共设施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概念,很多设施将作为新生事物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因此,明确界定哪些城市公共设施是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哪些是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这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可以将城市公共设施定性为:可完全市场化、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三种形态。可完全市场化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完全通过市场进行运作,政府只是制定规则并予以监管即可;可半市场化是指政府必须参与并主导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但其中一些子项目可以放置市场予以解决;非市场化是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必须全程由政府主导进行,任何市场化运作都必须予以禁止。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政府从中必须充当其总体规划、制定法规政策、补贴资金、业务监管等责任。

(二)深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理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管理方式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应主要抓宏观调控工作,重点编制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规划,制订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规范、标准,监督检查有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法规执法情况,同时做好组织、协调、推动与服务工作。其次,要对城市公共设施属性进行合理、科学划分,针对可完全市场化、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分类建设管理。对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要改变以财政投资为主的传统策略,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借用市场化、社会化的力量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同时,政府要积极建立和优化与企业的委托建设、经营关系,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操作。然后,应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效率,引发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也并非一概而论地适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对于可完全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自然可以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克服自然垄断所带来的弊端。对于可半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但政府必须对引入的经营者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严格的监督,严防竞争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最后,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法制建设, 制定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并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得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法可依,使得违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程序和环节的行为能够受到监督制约以及必要的处罚。

(三)扩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

扩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保证建设、维护费用的投入,大体上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稳定原有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资金以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基本来源,实行新税制后,城市维护建设税有了很大改进,资金增加较快,虽然城市维护建设税本身主要针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而非建设,相对于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讲屈指可数,但作为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传统的、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一来源只能继续稳定和强化,而不能削弱。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维护建设税体现了这一税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能够引导广大企事业及个体生产者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2.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运营的收费机制

城市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这与政府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不矛盾,这一部分收费如同城市维护建设税,其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所需资金而言杯水车薪,但它同样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所以这一部分资金来源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保持稳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城市公共设施被“绑架”进行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收费是一种社会收入再分配形式,对于经济运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因为收费范围的确定、收费标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企业的效益和居民生活,所以政府必须要明确哪些城市公共设施应该收费、能够收费以及如何收费。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这些收费,并予以公示。

3.实行市场化运作

为了避免各种形式的垄断造成的公共资源流失以及效率低下,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快改革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经营项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工具,坚持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制定合理的招商融资政策。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要遵守国家法规,其次要维护国家、集体和公众的利益,任何损害国家、集体和公众利益的招商融资政策都是要坚决避免的。融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问题,同时要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的后续问题予以明确,避免其他问题产生。

第二,建立和完善工程咨询制度。招商融资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知识,因此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和其他社会专业中介机构,来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特许经营年限、收费标准、融资方式等作认真的论证,并协助政府进行招标、比选、与投资者谈判等整个招商过程。

第三,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制度。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形象,但也关系到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给人民群众树立的形象,因此政府在进行市场化运作中要建立招商融资信息制度,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评议制度。同时征询政府法律顾问和投资顾问的机构意见,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四)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必须依据程序进行,讲究合法性,避免快速决断;连续性决策,每个过程都要进行选择,不断调整决策,以谋求共识;综合审视,注重比较与选择,不要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应一味追求规划的效率与经济性,不应主观的追求单一要素对整体的拉动,而应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更广大市民的需要,赢得更长远的利益,实现更长久的发展[3]。

结语

表面上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属于国家大型规划项目,重要性不大,但由于其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除了上述要注意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两类人群,其实这两类人群才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力量。第一类人群是建设和管理者,第二类是设施使用者或者受益者。针对第一类人群,政府必须要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第二类人群,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城市公共设施,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城市公共设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第2篇

关键词:工业区;建设管理;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概述

我国从建国以来,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国策之一。工业区的发展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而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是工业区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之源。所谓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包括与工业区建设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及教育、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其建设管理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升级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公共配套设施的建成难度较高,收回投资的周期较长,使得一些工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投资相对滞后一些。从而加大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难度。所以,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一般情况下,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重点是设施建设完成后,通过策划和控制手段,达到建设的初衷。更加促进工业区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一些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

从实际角度来说,我国各级政府对工业区中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特别

是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成为工业产业发展的主题。因此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绝对落后的产业,只有暂时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工业区产业配套设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领域来探讨。比如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做得很好。拥有国际网球俱乐部、国际高尔夫球场、室内滑雪场、国际保龄球中心、国际射击场等一批国际性娱乐设施。区内还有两所知名医院。环境也是相当优美,绿化覆盖率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为15.4平方米。1999年首先获得国家级奖励。2002年在衣袋里夺得人居环境迪拜奖;2004、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2006,2007年又连获殊荣。还有苏州工业园区,首先把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加大力气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从而取得了辉煌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现状自建国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南方一些工业区厂区与居民区混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管理混乱。环境,治安,生活均不便利,以至于高端人才流失地很严重。所以要脚踏实地地逐步解决问题,鼓励并扶植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三、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建议

(一)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配套设施的完善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区规模的扩建。道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干道之间呈网格状分布,路面平整宽阔。出入方便快捷。对招商引资和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但是有些工业区在目前在车流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道路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人员伤亡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主要还是因为后期硬件设施和管理未能及时到位。尤其是道路标志、标线的缺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主要就是正确认真落实各项交通管理措施,对一些商贩占用正常道路进行经营、一些车辆非法占道停放的现象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还有就是进一步加强夜间照明设施,及时安装好相关设备,保证良好的夜间照明与正常秩序。以便于尽可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开通工业区特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方便人们的出行,为工业区企业的员工们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提高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列宁曾经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引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且,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到两类人群。第一类人群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者,第二类人群是设施的使用者或者受益者。针对第一类人群,政府可以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其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而对于第二类人群来说,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随着改革的脚步越迈越大,变化的大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由于现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飞快。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对于工业区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体制也要随之变化得快起来。刚才提出了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政府重点抓一些宏观调控方面的工作,掌控全局。同时做好协调管理与推动服务工作。还有要对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属性进行合理与科学划分。根据市场化程度进行分类建设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出一系列更加完善与健全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以便于规范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和可行的社会监督机制,使得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使得违反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程序的行为能够受到监督制约以及必要的处罚。

(四)构建合理的布局并进行科学规划

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布局问题关乎到工业区的未来发展以及经济效率的问题,是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依靠科学。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工业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讲究合法性,脚踏实地往前走,不要好高骛远。要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出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即公共设施群体和民用设施群体的网络建设)是现代建设公共设施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应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在国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网络管理技术。但由于智能网络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智能网络管理技术在住宅及其公共建设中的运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LON(LocalOperatingNetworks)网络是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的局部操作网络。为支持LON总线,Echelon公司开发了LonWorks技术,它为LON总线设计和成品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平台。目前采用LonWorks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公用能源、交通等自动化领域,LON总线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现场总线之一。中国计算机协会工程控制委会成立了LonWorks控制网络协作网。国家大型民用业过程控制系统已逐渐推广现场总线系统。

目前,建设部正在全力推动以“智能控制网络管理”为切入点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化,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服务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与功能,并将多学科性、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智能化公共设施定为民用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智能化公共设施在我国起步较晚,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在民用及其社区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产品功能单一,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尚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如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旦要实现其他公共设施智能功能,必须重新安装新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则分别由各输入量、输出量、计费量、等供应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各自独立运行,互不相关。因此造成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各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能差,系统运行、维护复杂,升级扩容不便,用户对自己费用支出的智能功能选择余地小。

我们在国内进行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造价低,可靠性高;便于扩充升级,分步实现智能化功能;单一控制网络完成智能化住宅应有的全部控制功能以及该小区的所有控制功能;网络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为此,我们在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的建设中采用LonWorks分布式控制网络技术。

LonWork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领域中最热门的通用控制总线技术之一,得到世界各大著名工控产品生产厂家支持,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它在国内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控制和公共设施网络自控中。我们选择LonWorks技术开发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系统,主要基于它的如下特点:

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公共设施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布线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LonWorks网络是无主站点对点网络,其任一点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瘫痪。一处公共设施节点的损坏或关闭不影响其他公共设施节点正常运行,降低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网络响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Neuron芯片内置现成的I/0对象,LonTalk协议,并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LonWorks网络节点之间使用逻辑连接,这使得系统中节点的增加、修改很容易,便于系统调整和扩充升级。

在智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LonWorks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所有功能,整个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网络布线相当容易。对于使用公共设施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只需选用不同的控制节点,编写相应的程序,直接连接到公共设施的控制网络上就完成了,在物理上不必对网络结构作任何修改。而且LonWorks网络可扩充性极好,在扩充子系统,增加功能,连接两个公共设施控制网等都很简便。LonWorks技术提供的高效开发平台让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对网络通讯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上,使得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具体任务设计出成熟稳定的系统。

随着今后住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总线网络结构在速度与效率上开始显得不足,因特网则显现其优势。而目前就构筑专用IP网络还存在着成本高及维护难等一些问题。通过LonWorks与因特网的接口装置,可以将己经自成体系的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作为子网络,通过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将控制网络的实现由现场扩展到因特网的广阔空间,从而可以实现公共设施更大范围的控制联网。此种方案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开放和互操作是Lon控制网络的精髓,通过LonMark国际互操作协会制定的标准来保证。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装置可以直接集成在单一的控制网络中完成应用功能,奠定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石。

LON控制网络由现场控制节点、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通信协议构成。LON网络中的每个控制点我们称之为LON节点或LonWorks智能设备,它通过嵌入了LonTalk固件的神经元芯片或智能网络收发器来实现。所谓智能收发器是将神经元芯片和收发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集成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可靠性。一个LON节点一般可以用神经元芯片、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收发器和电源组成。如果神经元芯片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采用主处理器加神经元芯片的方式,在这里神经元芯片作为通信协处理器来使用。主处理器和神经元芯片之间可以通过并口、串口、双端口RAM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LON总线用收发器来建立神经元芯片与传输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现场环境选择不同的收发器和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红外线、光纤、射频等等。LON控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网络节点数量从几个到几万个不等,同时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所有这些节点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LonTalk实对等的通信。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的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它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它设备的功能。LonWorks协议能够有选择地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报文证实和优先级发送以便设定有界事务的处理时间。对智能网络管理服务的支持使得远程网络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网络和其它设备相互作用,这包括网络地址和参数的重新配置二下载应用程序、报告网络问题和启动/停止/复位设备的应用程序。Lonworks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用Lonworks技术开发的产品,均可以与其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Lonworks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将不同媒体的网段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种不同的现场总线连接起来。

当前智能公共设施系统建设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作的很具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智能节点功能设计重点放在LonWorks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和wC/OS-II操作系统的引入。公共设施很多别的复杂的功能如无线可视化对讲功能,公共设施管理中要求的输入、输出、计费等仪表集中抄表功能的实现、一卡通管理系统等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局限,对网络的组建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进行大的网络集成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

1 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界定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简称“两个设施”)是城镇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按照功能和形态的差异,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是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加强和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设施等。如表1所示。

2 城镇“两个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2.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了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首先,城镇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不足。大运量公交系统、公交场地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设施建设,公交专用道建设不足,城镇交通拥堵严重。其次,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城镇生活垃圾集中的收集、清运、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仍然明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城镇环境保护的功能需求。再次,城镇供水、排水设施严重不足。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镇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镇达130多个,全国城镇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最后,城镇民用燃气水平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居民使用液化气,燃料气化普及率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由此造成的燃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2.2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社会民生的要求

伴随我国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卫生、教育、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等设施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不足。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镇、大医院,中小城镇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站或卫生室)更是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其次,城镇教育服务设施短缺。城镇中小学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不适应持续增加的农民子女就读的需要,不少城镇只能采取挤占学校功能用房、增大班级名额等应急性办法扩大学校容量。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容量不足、供需矛盾凸显,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最后,城镇保障住房严重不足。在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已解决的住房困难户仅占7%左右;在全国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镇,其覆盖率仅有1%。大量农民进城的保障房需求更是无法满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中心职能和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3 创新城镇“两个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3.1创新公益性设施投融资体制设计

城镇公益性设施项目是指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入的项目,包括城镇敞开式道路、城镇绿化、城镇照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设施建设,理应由政府部门完全负责,实施政府保障型的投融资体制。

(1)实施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合理分工、合理负担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投资分工与协作关系,克服基层政府失灵,提高整个政府部门的融资能力的均衡性,保障基层政府有足够的履行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力。在保持城镇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适当上移中央与省政府的部分“两个设施”投资职能。需要打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过多承担“两个设施”建设的格局,加大高层政府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公路、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基层文化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加大高层政府的投资力度。

(2)拓展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财政渠道。加大中央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整合各类财政性投资支出,适度提高土地收入,国有资产收租分红收入、矿产资源收入、收费收入资产变现等补充公益性设施投资的资金,建立财政公益性设施投资基金。尝试运用发行政府公益性设施建设债券等金融手段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鼓励发达地区、国内外企事业、社会团体无偿捐献、捐建各种公益性设施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保障能力。

(3)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并不意味着此类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管理责任都需要政府部门独自承担。要打破行政垄断,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投资配置方式,通过招投标、代建制、合同制等新型的投资方式,强化责任约束,提高公益性设施的投资运营质量与效率。

(4)支持社会资金捐建公益性设施。参照国际惯例,通过提高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等办法,大力拓宽民间资金捐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途径,可以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民间基金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资给政府兴建各类公益性项目,也可以民间基金会等名义直接出资兴办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公益性设施,形成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建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3.2 创新经营性设施项目资金多元化供给模式

与公益性设施项目和准公益性设施项目不同的是,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的社会效益(即外部性)较弱,经济效益最强,因而投资主体主要由企业来担任。但由于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或效益外溢,也需要政府投资支持。

(1)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的不断开放,价格和收费制度进一步改革,从优化国有资产战略性布局的全局出发,应当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多种途径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对于职业教育、教育培训、营利性医院、商业文化体育、商业性养(托)老服务、疗养院等具有经营性质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来说,考虑到其具有市场需求大、个性差异大等特点,应当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形成优质服务。

(2)开展现代金融信贷服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施注资信用担保机构,适当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贷款项目资本金足额合法、贷款项目预期效益好、项目收益与还款来源有保障的经营性项目,扩大中长期开发性贷款。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3)积极扩大直接融资。鼓励投资实力强、主营业绩突出、信用等级高、项目预期效益好、还本付息有保障的制水、燃气制储、热力生产、污水处理、城镇废弃物收集和清运、高速公路、港口等经营性设施项目企业通过发行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中长期为主的高收益公司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扩大多层次股权融资。对于回报性良好、投资量大、融资期限长的城镇交通、电力、水务等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可以通过股份化改造转制成为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招募资金进行投资。

第5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新农村健身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全民健身纲要实行的质量和进度,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广的关键,也是考量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效果的一个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中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民健身计划在小康社会中能否顺利推进与逐步实施,关键也在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缓慢,农民参加健身活动受到限制,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很难实现,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走势,也体现着农村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俨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

公共健身服务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器材、体育场、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本文研究的是农村范畴内的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公共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实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公共健身设施必不可少。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为公共健身设施遍及农村创造了条件,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需求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近年来农村健身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不适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新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建设,是农村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健身设施是农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的健身需求,既可以丰富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共健身设施的数量和公共健身设施的种类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从数量情况反映公共体育设施较缺乏;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种类单一,多样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设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从需求情况反映公共健身设施种类缺失,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待遇,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差异,整体表现为农村地区的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健身设施数量缺失、配置单一化、现有设施布局不合理与现有设施管理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健身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作为健身设施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设备、乒乓球台、篮球架三种为主,场所种类贫乏,数量有限;健身器材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如踏步机、爬杆、压腿器、扭腰器、滚轮、单杠、双杠等)、球类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等)两大类,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中踏步机、单杠、双杠配置率最高,部分器材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国政府已经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加大了投资,但主要集中在城乡阶层,对最缺乏、最需要的广大农村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现阶段农村均无大型体育馆,公共体育设施较少,而且条件简陋,只有部分农村配备了健身路径。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自家庭院、公共活动中心、山林河畔、村头路边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农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根本达不到农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设施和器材也十分短缺,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2、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低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度不够。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足,设施条件陈旧。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学生上课场地,怕被校外人员损坏,都会在放学后关门,能够对农民开放的很少。二是大部分公共健身设施没有专人管理,又长期处于闲置;部分健身器材在户外环境下出现生锈或损坏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三是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缺失使用说明、没有使用说明和使用说明被毁坏的问题,降低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主要是负责该地区的体育管理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农村公共健身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健身功能,并且损坏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农村居民正常健身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3、农村公共健身人力资源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到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都达不到要求。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协会严重缺乏,很多健身活动站都无法配备一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健身活动中心不健全,相应的健身指导人员的技术培养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指导能力十分薄弱。无论是从事政府体育管理的人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参与健身活动人群的数量,农村均低于乡镇,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制约农民科学健身,也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4、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强目前农村居民整体缺乏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的发展态度淡漠,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也没有把健身视为促进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在健身观念出发点上就有很大的偏差,他们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一种玩耍,从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就是锻炼身体,并且不知道过度的劳动和不正确的发力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错误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时间很难扭转。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也没有在培养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上起到广泛的积极性作用,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健身环境,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健身公共设施网络;目前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拨款,对于本来就贫困的农村来说政府的经费投入太少,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并扩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应加大农村体育彩票公益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以及比重;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专项建设,把健身器材送到农民身边,扩大全民健身服务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保证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规模和资金投入,丰富健身设施的种类,提高健身设施的功能性和针对性。扩展健身活动区域,设立更多的农村活动中心,同时增设维修保养健身设施的服务站,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农村的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的健身需求。2、提高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应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力度、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完善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健身设施,延迟学校内设施的对外开放时间,例如周末和假期,促使学生以及家庭成员得到更多的健身机会。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由村委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健身设施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强化设施的使用功能。健身器材科学、合理化的使用尤为重要。使用不当或常年无人维修,器材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平时对器材的保养与及时的维修是器材使用寿命的保障,器材的使用时间增加,才能更好的利用器材。各种健身器材的使用配合相对应的技术动作,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3、加强农村公共健身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育、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聘请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关机制。培养有潜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从而能够长期为群众提供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将农村健身服务作为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的平台,又能使农村健身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些权威的机构来给农民讲解正确的健身观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长时间科学有效的带领人们走出健身误区,使农民真正在健身中得到益处。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中应把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健身人群中,由农民自发组织、自行管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应该制定适合居民活动的健身计划,促进农村居民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体育组织机构为骨干、农村社区活动站为辅助、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体育组织管理队伍,健全农村各级体育工作制度,统筹发展,日益改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4、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强化农村健身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占主导地位,是体育设施建设能够真正推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要用由内而外的自发性方法引领他们进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政府应加强学习科学健身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健身宣传活动,组织以娱乐为目的的健身活动,资金鼓励参与长期从事健身的村民。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出发,从小培养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并扩展带动家庭成员。加大农村医疗组织机构对农村病患的健康意识培养,从切身利益出发,激发参与健身活动自主性。最终,使农民从排斥到尝试,从好奇到喜欢,从兴趣到热爱,不断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运动意识,彻底消除健身误区,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小结

第7篇

关键词:村级公益事业;现状与问;路径探索

农村税改以后,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了,这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的公益事业发展却出现滞后现象,这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对公益事业的需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不相匹配。因此,在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合理科学地加快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村级公益事业的内涵

(一)公益事业与村级公益事业

一般来讲,公益“涵盖直接或间接地为公共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团体、企业及其设施。在我国公益事业主要包括救助救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及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

村级公益事业是在村域范围内生产和提供农村公共品,其内涵应该是:行政村范围内,由公共财政、村社集体以及私人部门生产和提供的,全体村民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产品以及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通常指:在构成农村社会中不以盈利为目的,涉及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切身利益需求的,靠一家一户自己独立进行是办不到,也无法办的一些事项。

(二)公益事业的特征

1.外在性。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和企业及其活动独立存在、并行运转,并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一般处在直接生产过程、个别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

2.益他性。公益事业主要依靠社会和单位投资和建设,资金依靠国家财政和单位自筹解决,投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单位效益。“无私”常常用来形容公益者的品质,这也体现了公益者的最大的品质。例如个人给予贫困地区无偿经济援助就是典型的益他。

3.共用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是社会单位和居民共用的。

4.非营利性。公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非盈利性,公益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行为不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不以经济为衡量标准。公益活动产生的收益为其活动提供资金,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公益活动并不排斥正当的利益需求。

二、我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现状

(一)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基本实现

公路村村通基本实现,村内道路质量明显提高。到200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36.9万公里,有99.6%的乡(镇)、95.7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有92.46%的乡(镇)、77.60%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农村电力、通讯设施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初步形成。截至2011年底,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4%的自然村通电话,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数以亿计的农民借助电波搭上了信息时代的通信快车。

(二)农村饮用水清洁卫生状况有较大改观

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相关资金1800多亿元,但村村通清洁卫生水的比重相对较低,仍然有近两成农户饮水不安全或有困难。《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合计还有2.98亿人口以及11.4万所农村学校,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有增加趋势,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地区水源变化、水质污染、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早期建设工程老化报废、移民搬迁等。

(三)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有极大提高

十一五时期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其他教育服务有较大改观,有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的村占87.6%,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村占69.4%。全国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

(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

伴随着深化医改的全面启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万个,村卫生室2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35亿,参保率达95%。中央财政已投入158亿元,用于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

(五)农村文化体育、环境卫生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与完善

农村社区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在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特困户救助制度获得优先发展。

三、我国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道路、电力等)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家不断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但是比起城市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农民摊派集资的机制尚未彻底转变。一方面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道路不畅、田间道路硬化不合理,街道照明与绿化、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等;另一方面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村民议事室、农民学校、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保、计生、科技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厅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此外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灌溉和排涝设施老化、农网建设、维护保养不及时、电力设施有的已锈蚀等等,这些都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第8篇

一、生态市建设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加大了“十大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已于2005年颁布实施,围绕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由发改委牵头,我局等多个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建议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项目”。今年主要按照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强了“十大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截止到目前,我市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累计开工项目142个,总投资154.8亿元,已完成投资96.3亿元,完成项目59个。

二是加强了生态县(市)的创建指导工作。我们在努力推动生态市创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各县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确保其规划既突出当地的生态优势,又能与省、市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目前,我市8个县(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均已完成并颁布实施。作为生态示范县(市)的寿光和青州两市,正在加紧创建步伐,争取早日达到生态县(市)各项指标要求。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市建设提供载体。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用于中心城区道路改造、环保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及城市综合整治,目前已建成了20多块公共绿地,70余处街头游园绿地,38多条绿色景观大道,新改扩建园林绿地面积421公顷,栽植苗木900多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实施了中心城区内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河”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张面河和虞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完成,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近期即将实施。

四是积极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2005年我市共有安丘市景芝镇等7处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今年,特别是七月份全省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现场会结束后,我们充分认识到与兄弟市的差距,改变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乡镇的创建积极性明显提高。*年,我们共推荐19处乡镇申报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并在已获得省级命名的乡镇中推荐了3处申报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目前,3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公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也正在审批之中。

五是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力度。今年以来,我局紧紧抓住水和大气这两个影响我市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计划”,加大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与监控力度。印发了《潍坊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市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市区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和各类开发区进行了现场严查。为深化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控制工作,今年先后开展了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和潍河(两库一河)水源地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和虞河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目前,两项区域性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的规划均已通过专家论证,市政府将于近期着手组织实施。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遵循“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形成了1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43个市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同时,我们还把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园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寿光、昌邑、寒亭三市区北部沿海区域资源优势,认真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盐碱系列产品为主导、溴化物产品为重点、苦卤化工系列产品为基础、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为发展方向的盐及盐化工发展格局。

七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污染难以控制、农村环保公共设施不足以及农民环保意识较低等原因,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农村环保工作明显滞后。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控制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指导下,根据我市农村环保问题的实际情况,分别出台了《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意见》和《潍坊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另外,在我们的积极推动下,我市昌乐县申请列入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目前正在等待审批。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们在生态市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工作做的不够到位。一是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投入机制尚未配套,奖励政策尚未出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绿色GDP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至今尚未建立,生态建设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市建设的进程。二是系列创建活动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创建积极性还不够高。三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涉及面广,难以面面俱到。*年,我们要继续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思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迎接中期考核作好准备。

一是继续抓好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落实工作。根据《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和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实施,逐个项目抓好落实。

二是继续抓好生态市建设阶段性工作。按照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确定的工作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协调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尽快见到成效。

三是继续组织搞好各类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寿光、青州已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诸城、高密、安丘、昌邑等县市区,要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创建规划;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在2005和*两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协调组织,力争早日达到生态市两个80%的目标。通过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第9篇

关键词 公益事业 一事一议

中图分类号:C973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一事一议”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为例,截止目前,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申报“一事一议”项目累计40个,涉及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人畜安全饮水、公共设施等方面。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受惠于民

一是有效扼制了乱收费现象,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逐年增加,甚至超出农民所承受的能力。导致的原因主要是兴办农村各种公益事业。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有效扼制了种种集资等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是专款专用,村级公益事业资金有制度保障。“一事一议”制度明确界定,由县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对项目验收合格后,各项目村凭发票、领条、项目合同申请资金,再统一将资金下拨到各乡镇指定专户。项目村必须将收支明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禁让该资金变相的作其他用途,保证专款得以专用。

三是充分发挥村民民主议事,确保公益事业建设的实用性。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由过去只负担不议事转变为先议事后负担,充分保障村民在公益事业建设上的发言权。公益事业最为关注的是群众,采取大家提、大家议,是否有条件办、是否可以办,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目前,村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就是村级道路的修建。俗话讲“要想富,先修路”,村级道路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是“一事一议”融洽了干群关系。“一事一议”既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扩大农民管理自己的权利。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都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一事一议”为民办实事,顺民心,合民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村民意见统一难。由于村民各自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认识水平存在差异,受这些局限性的影响,各有各想法、各有各的观点、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些“一事一议”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平均给每户村民带来好处,一些不受益或暂时不受益的村民提出反对。例如,在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樟木口村老婆源组道路扩宽一事上,因道路扩宽要占用一农户的林地,就利益上发生矛盾,致使道路改扩,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二是村干部思想上不重视,意见统一难。一些村委会把“一事一议”当作一种形式走过场,仅村组干部形式上在办公室议议,没有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参与,基本上是“一言谈”。在这些问题上,即使有个别村民提出意见,村委干部是敷衍了事,听不进村民的意见。。

三是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部门职责不够明细化。目前,项目实施进度基本是财政所人员跟踪,由于财政所人员数量有限,加之不是专业人员,对项建设的指导监督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推进的效率与质量。

三、做好“一事一议”工作的对策

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参与积极性。 “一事一议”制度能不能实施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素质,取决于村民们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实施“一事一议”制度,是尊重和保障村民决策、管理、监督等民利的重要途径。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民把实施“一事一议”制度作为维护自己民益、为自己办好事业的重要途径,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二是调整民主议事制度。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外出务工无法参与“一事一议”的实际情况,“一事一议”议事会议的议事主体采取以户为单位形式,受益群众每户只需派一名代表参加。如有全户无人在家的要求以书面形式或电话方式季托他人参与,代表各家行使议事和决议权。议事项目必须征得过半数或2/3以上到会代表签字认可才能执行,并形成书面会议记录给予公示。

三是强化“一事一议”监督管理。 必须坚持“一事一议”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接受财政监督,由乡镇长、财贸领导、财政所所长分别审批,防止套用资金现象发生。成立监督小组,对“一事一议”运作的全过程及后继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对不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事要及时提出,及时纠正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对运作中的资金,及时将财务情况在村委公布栏进行公示。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要确保“一事一议”的有序推进,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使“一事一议”有法可依。对未经批准农民出资出劳的,违法政策规定强行农民筹资的或强制农民出劳的及村干部有不廉行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等有关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查处擅自改变用途,截留、挪用资金,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未经村民议事套取“一事一议”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的刑事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财政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