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汉语言的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2:57

导语:在汉语言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汉语言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开放教育专业规则(2011.1).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汉语言文学本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职语文教育者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教学从属于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在修养,而一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两者教学的重点虽然具有差异性,但都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普通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开发的思想理念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方面的对接措施。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它更偏重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教育,不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以两者的共同点为突破口,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优势是议论文、科普文等实用性文体不能比拟的,教师要发扬汉语言教育的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对学生人文关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情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目的,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上有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高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对接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开设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整合起来,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其读写说三方面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调研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想象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组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魅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视听读写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各种高科技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开始,网络的使用就在信息传播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这也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网络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网络语言大多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的新词汇,其更新速度之快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日常语言。理所当然的,随之的语言规范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现代网络语言的含义

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都被视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指起源于网络并广泛在网络上使用,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网络语言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与网络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

三、网络语言的产生

自网络产生以来,人类已经渐渐走进无纸化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必须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个人娱乐方式的主流,网络沟通交流,看新闻、购物等统统搬上网络,在互联网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语言、姓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以畅所欲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语言,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网络语言是指网络常用语,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等与网络相关的用语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而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所传递的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的信息。网络语言不仅是新兴的一种语言体系,而且是网络产生以来所引领而来的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条件也很广泛。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下,人们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在宽松的环境下,网友们大胆创新,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形成网络语言的一大条件,网络语言通过网络传递,人们通过键盘及其软件自带的符号输入成形,达到自我创新的效果。

四、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创造性

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网民们能够在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作品比较而言,网络作品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主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在行文上更为活泼,也更能够反映出我们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络命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令我们莞尔之余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独具的创造性。

(二)简省性

网络交流是一种实时交流活动,交流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受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流连续不断。因此用语简洁从而提高输入速度是网络交流的必然要求,这使简洁性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简洁性不仅要求言简意赅,同时要求输入简便,浏览迅速。因此网络用语在用字节俭的同时,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文字)的局限,创制了各种新型“书写”符号,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网络缩略词,以及一些以原有语素为基础创造的网络新词语等。它们遍布整个网络交际,体现了网络语言新异的表达效果。

(三)依赖性

网络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有两层含义:首先,网络语言依赖于互联网络这一宏观语境。离开了网络语境,不少网络语言很容易被误读。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对具体的微观语境也有很强的依赖性。

(四)诙谐性

网络语言除要求简洁明快、新颖奇特外,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十分重要。这种轻松幽默的风格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使紧张忙碌的人们可以轻松无虑地畅所欲言。但在字里行间却无不跳动着智慧的火花。

五、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语言理论是关于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和发展方面的抽象规律。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语言作为抽象客体,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形象的描述,而在未来,网络必定会成为全民发挥思想和创新意识,汇集语言的大平台,而网络语言也将慢慢融入生活,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但整体而言,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正在被颠覆,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种种解构、改编被传播开来,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应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但是,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把好网络语言进入全民交际语的关口,认真研究相关内容以及现象,处理相关问题,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的吸取做出正确的引导,并加以规范。

六、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对于不合规范又缺乏实际语言价值的各种网络语言符号,其治理的根基并不在于网络。首先是教育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在进行一种作家培养教育而非出色语言使用者教育,这使得语文教学的受众在心理上就无法广泛接受,而在面对其他语种的冲击中无所改革更降低了人们对其的期盼程度,在教而不学、学而不会,不会更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中国学生的中文驾驭能力实际上在逐年走低,虽然在学习英语时投入的精力更多,可水平却未见提高太多。由此可见,消解冲击首要便是改革中文教育,使之具备母语应有的教学地位。其次,加速网络在成年人当中的普及,提高网民平均年龄,使得具有较完善价值观的人群成为网络用户主力,消解年轻人在网络中的引导性力量,在网络语言成为网络交流标准之前将其化解归零。

七、结束语

网络语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汉语要取得长久发展,离不开网络语言来促进其不断更新,我们也看到有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已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然而,网络语言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使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更加急迫。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3,(3)

第4篇

    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与层次,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0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分析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关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

    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

    1.“专名+通名”型

    1.1.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

    (1)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专名由单纯词构成,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

    (2)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动词次之,形容词的数量最少。

    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

    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

    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

    (3)词组作专名:

    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

    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

    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表征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产生和演进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董广杰1999:14)。”多样性的语言存在于多样性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语言表征结构的不同,而得以体现。本文就是分别从语言的各个表征层面——词语、句法、篇章,对汉英语言的差异做出分析,从而探究隐藏于语言差异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进一步通过分析这一差异,以期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 

    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英两种语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与背景都是迥异的,在语言表征的各个层面,也自然会存在相当的差异。 

    1.词汇的差异 

    (1)文字。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先于文字产生,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瞬时性,使得其表达信息无法保留,人类又为语言赋予了具体的形式化表达,于是文字产生。汉字造字的特点是表形表音表义,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质的维度。汉语中的意义是从单个文字,再向词汇、句子直至篇章扩展的。相比之下,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单词是一维的,26个字母拆开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所有的字母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词也采用类似的构词方法,比如后缀前缀的使用,但总体来说,英语表达一个新事物,更趋向于造一个全新的词,而不是使用音形义的组合。 

    (2)词汇。汉英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应用方面。抽象名词的使用,在英语中比在汉语中要经常得多,其数量也较多。英语中表示动作或特征的名词,即名词化的动词和形容词不计其数,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在英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甚至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成为比较正式和规范的文章行文的一个特征。而这种情况在汉语中要少见得多。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形式上往往与形容词动词等没有区别,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上的不同,这依赖于语境和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如“正确”这个词,在“他是正确的”和“正确是相对的”这两个表达中,分别是形容词和抽象名词两种词性,没有英语中“correct”和形容词名词化的“correctness”这样的区分。而这种词汇层面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关。 

    2.句法结构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形合和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的结构关系和思想表达,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的形式手段来实现。句子成分之间必须要由连词、介词或关系词相连接,语言间逻辑性较强,强调各成分间的从属、平行、修饰及对比关系,是一种重形合的结构。而汉语则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的方式表达思想,是一种间接表达,所以是非形态语言,词和句是靠本身语义的贯通及对语境的依赖来体现其逻辑关系,成分间的辅助词也比较少,各部分间的所属关系也不会刻意体现,语义搭配的合理性决定其语义信息的准确性,是重意合的结构。“汉语是意和(parataxis)语言,结构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词简洁……英语是形和(hypotaxis)语言,结构严谨。”(马秉义,2006) 

    (2)静态与动态。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动作意义常由同源名词(这一点在词汇差异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词类来表达,而汉语则有动态表达偏向,动作意义就直接用动词表达,所以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趋向于少用动词,而汉语则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语动词的造句功能比汉语小得多。英语的动词受到严格的主谓关系限制,一个主谓关系中,只能有一个主动词,这种对动词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动词名词化,即变动为静,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可以使句子精练、严密、客观。所以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变静为动的情况。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这个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译为老师,对原文的意思和汉语的习惯都不适应,所以转译为动词,其结果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了。 

    (3)树形与竹形。英语拥有很多形态变化用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而且还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加之各类连接词及从句,所以句子结构错综复杂。英语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谓、宾结构,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础结构为基点向外延伸扩展,并不断附以各种次要结构,构成一种葡萄树状结构,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挂着丰硕的葡萄。而汉语无形态变化,所以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利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先被表达,后发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某一意义或意群的叙述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层层推进,逐步展开。这就像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节节相通而延续下去。

    3.汉英语言篇章结构差异 

    (1)角度与篇章铺陈的思维。 汉英语言在行文中阐述观点时的人称用法是不同的。在杂文,评论中,英汉文章都用第一人称,但汉语文章则大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即“我们”,英语文章中这样的用法明显少于同题材的汉语文章。而在篇章论述时的思路铺陈方面,英语是直线型;而汉语则属螺旋型。所谓直线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后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或与此相反,先有例证句,最后以主题句收尾,其间不附加任何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所谓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论述,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另外,英语是主语显着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则是主题显着的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别扭。 

    (2)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就句(包括完整句与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讨论的,英语语法比较严密,是重形合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篇章中,就是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词,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相连接起来。这些功能词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从属分句须由主从连接词引导。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则用并列连接词或分号、逗号相连。而重意合的汉语,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时不分主从关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连接起来,功能词或连接短语用得较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语言表征不同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异,从语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许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中英两种语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词汇 

    词汇应当是语言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可以由这个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点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包括重整体,重综合,重含蓄等。(董广杰1999:15)这一点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中国汉字,正如中国建筑一样,讲究平衡对称的美感,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个字都体现出和谐之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我们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视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孕育出个人主义的文化,其强调的是吾生而独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生而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反映在英语语言中,就表现在英语字母没有意义,只有大写的“I”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存立独在的个体,只有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单词,才会具有意义。 

    2.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分析思维,注重直觉和具体思维、重悟性、重整体,因而形成一种强调意流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却相对忽视了对逻辑的形式论证考量。反观西方,其重逻辑思维、重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定势,则比较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和社会规约,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这一切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则如上面讨论过的,汉语喜欢用动词,形容词等具体性的词,而英语倾向于用抽象名词表达同样的内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汉语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衔接,强调归纳,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等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写作理念,故而也同样成为中国人表述思想的风格。而英语靠形合的手段衔接,演绎推理的思维在篇章上也展现无遗。 

第6篇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着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着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着,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 对接性

语文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汉语言文学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教育制度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并没有对汉语言加以重视,我国的应试色彩过于严重,重在应对考试,更多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人才,各大院校应该做好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对接的优势

(一)整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

各大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基础上进行延伸,它更注重通过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从而实现二者的整合。

(二)提升语言能力

传统道德语文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下开展的,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是传授学生对语言应用的学科,而且是日常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对接,将汉语言文学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因为汉语言文学可以转变对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念,以开放式的思维传授学生知识,从而不仅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将汉语言文学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具有艺术性,同时它肩负着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对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改变对语文教学的模式,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性。而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环节的合理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可以采用戏剧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多开展诗歌朗诵等活动,同时在校园内学习优秀学生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对接。

语文是实现人类交流的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其独特性,对语文教育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出具有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参考文献:

[1]韩家胜,康佳琼.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语文建设,2014(20):21-23.

第8篇

一、联绵词和外来词的定义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的遗留。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可以分成:

双声联绵字:

例如:犹豫慷慨含胡玲珑:

叠韵连绵字:

例如:腼腆朦胧玫瑰怂恿

非双声叠韵连绵字:

例如:珊瑚妯娌囫囵嘀咕。

汉语发展史表明,任何语言在其与汉语交往过程中。都无例外的要留下它们的痕迹。汉族社会发展到近代和现代阶段,由于和外族社会的接触更加频繁,所以,汉语中的外来词更是不断地大量地产生着。如“几何”“比重”“方程”“意识”“抽象”“范畴”“客观”等等。

二、联绵词和外来词中的音节缩减或成为构词成分的现象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语言也是永无止境地运动着,并且永远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同时也具有相对静止的静态形式。语言正是在这两种形式的不断相互作用和交替中。得到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联绵词是古汉语的遗留,指两个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变化下,一部分联绵词中的某个字逐渐独立出来,可以代表整个联绵词的含义而存在。或与其他字组成新词,在新词中仍然代表整个联绵词的含义。

例1:“妩媚”是联绵词,指姿态美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媚”字可以代表整个“妩媚”的语素义。如:她笑得很媚。同时“媚”字又可以组成新词“媚眼”。

例2:“豆蔻”原义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用来指少女芳龄十三四岁。“蔻”无语素义,随着社会发展,在新词新语“扮蔻”中的“蔻”有了指少女芳龄的“豆蔻”的整个语素义。如:扮酷的人威风冷峻,扮蔻的人则漂亮、可爱。

例3:“蘑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蘑菇的品种增多。就有了对应的一系列新词的出现,如“白蘑、口蘑、鲜蘑、香蘑、草蘑、春蘑”等等。

同样,外来词的发展也具备这个趋势,即外来词中几个字原本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示这个外来词的词义。但随着社会发展,外来词中的某一个字即可代表整个词义,或产生与其他字组合的功能,组合后,这个字仍代表原来的词义。

例1:“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注。但现在说“网”即指因特网。产生了“上网”“网吧”“网友”“网恋”等新词。

例2:“脱口秀”是“talkshow”的译注,指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后来人们对“秀”(show)情有独钟。产生“做秀”“时装秀”“宝宝秀”的新词。

例3:“汉堡”是“harnburzer”的译注。当前逐渐用“堡”简称整个词,如“我在肯德基吃了个堡”。并产生新词组合。如“鸡腿堡”、“牛肉堡”。

例4: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但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如“引渡,瓦斯,茶道,景气”等,其中“引渡”一词后来就有了“偷渡”一词的出现。

再比如“伏特——伏,瓦特——瓦,米突——米,佛陀——佛、佛法。魔罗——魔、魔鬼、魔法,忏摩——忏(悔),刹多罗——(宝)刹,比丘尼——(尼姑),僧伽——僧、僧侣、僧徒、僧尼……”

由此可见,汉语在吸收多音节外来词时。往往只吸收多音节外来词中的一个音节作为构词成分,以满足构造新词的需要。在汉语词汇发展史,这类外来词音节缩减而形成的词或构词成分在汉语中并不是个别的。

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推究此种语言现象的成因,一是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用简称来指代整个联绵词或外来词词义。二是语言的发展总是本着经济省力的原则,简称的出现能使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因此被人们所接受。三是新新人类求异的思想对这种现象的发展也起促进作用。

这种语言现象仍然处在发展中,我们能看到,一方面,这的确使语言简洁、流畅,对便捷人们的交际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但另一方面,如果任这种现象没有规律的发展。那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交际的困难。尤其,现当今网络撒谎能够流行的一些外来词和联绵词已经难于使人们表已明确。如“望洋”原为联绵词,意为“仰视貌”,但被人们歧解为动宾结构“望着海洋”,由此还派生出了一个“望X兴叹”系列:望书兴叹、望楼兴叹……以至于还有人以为。该用“望X兴叹”的地方而用了“仰视貌”的望洋兴叹,大有含混和滥用的嫌疑。

第9篇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叙事风格;文化内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主题

《丰乳肥臀》塑造了一个虽有中国传统妇女性格弱点却仍不失伟大的母亲――上官鲁氏。她嫁给一个没有生育能力且孱弱的男人,却荒唐地承担起传宗接代的大任。为了改变自己在上官家受歧视和虐待的命运,她被迫向包括姑夫在内的土匪、和尚、江湖郎中等七个男人“借种”,生下了七个女孩,只有和瑞典牧师马洛亚生下的双胞胎中才有一个男婴[1]。但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上官鲁氏不但全力抚养自己生下的孩子,而且女儿长大后生下的孩子也送到她的手里,她以大地母亲博大而慈爱的胸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

她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和收藏者,她不仅在肉体上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而且在精神上也遭受着因战争而造成的女儿死亡、伤病、发疯等诸多痛苦。莫言在这里传达了这样一种历史情绪,只要是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都是对母亲的戕害,谁最后胜利都无关紧要,所有的灾难最后都是由母亲承担。这里表达了一种反战情绪,一种礼赞母亲的情怀。

上官鲁氏的母亲形象蕴涵丰富。从伦理学意义层面看,她身上所体现的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母性关怀所产生的伟大的爱,她是一切自然和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和平、人伦、正义和勇气的化身,她所永远本能地反对的是非人性的政治和惨绝人寰的战争,她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本原的部分。从人类学意义层面看,她又是一个伟大的大地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至哉!她是一切死亡和复生,欢乐和痛苦的象征,她所持守的道德是大地的道德:宽容和人性[2]。她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反伦理的历史,她的一生是充满了在宗法社会看来无法容忍的、通奸、、杀公婆等行为的一生,这完全是一个本能化、动物化的一生,但这一切不仅没有使她的形象黯然失色,反而被戴上了“生殖女神”的桂冠,并由此逆发出原始的生命力。从民间意义层面看,母亲的形象意味着她固守着民间的道德理念,拒绝给生活带来诸多苦难的政治,但同时母亲宽广的胸怀又包容着政治行为的出现和产生的后果,母亲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以民间的生存观念、伦理道德去容纳和解释所有的一切。在她身上形象地显示了20世纪主流政治与民间生存之间侵犯与被侵犯的关系。

二、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

《丰乳肥臀》的叙事在总体上跨越了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但这只是这部小说所要描写的人的命运与存在的时空环境,它绝不是小说家或者说书写《丰乳肥臀》的莫言所要指向的中心环节,拨开历史的事件和关于历史的事件的各种传说与书写的符号的遮蔽与覆盖,莫言要敞亮和呈现的是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命意识、生命精神,他们承受的生活的痛苦、欢乐,他们所体验的感受,所抱有、信守的态度、理念,他们在人世间付出的血泪与会意、领受的诗意。

评论家张清华说:“《丰乳肥臀》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充满血泪和诗意的波澜壮阔的书写是无人可比的,它对人民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感人描写,它的秉笔直书的勇毅与遍及毛孔的锐利,在所有当代文学叙事中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它在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在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的历史悲剧方面,体现出了最大的智慧。”――把“把历史的主体交还人民、把历史的价值还原于民间”、“书写人民对苦难的承受与消化”就是要从宏大的抽象化了的“事件”的历史中穿越过去、沉落到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生命主体及其生命意识、精神的存在层面。这也正是李敬泽所说的“莫言对用历史覆盖生活怀有异议”的意蕴所在吧!对此,莫言自己有着自觉、深刻的体察:“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3]。

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落实到《丰乳肥臀》这部小说的实际,莫言关注与书写的中心正是母亲上官鲁氏、她的儿女、她的女婿以及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的那些乡亲及因为战争或政治而因缘际会地走入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发生了联系的生命存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遭遇和命运变迁。

三、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