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2:58
导语:在职业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信息化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Colleg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ZHONG Shoubing
(Su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uizhou, Hubei 441300)
Abstract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ultimedia produc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 have been very matur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n basica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fter being improved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integrate and share teaching resources, to increase utilization rate,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and so as to obtain higher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nking
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分析
1.1 设备状况
麦克斯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家级示范及省部级直属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与教学用计算机的比例通常在3.5:1,普通公办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通常在4.5~6.0:1;教学用服务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种,主要包括教学及教务管理服务器、数字化图书管理服务器、网络资源系统服务器、专业建设及资源应用服务器等;网络接入速率通常在100M~1000M之间;具有比较丰富的网站平台和网络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体制机制、人财物、信息化意识及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高职院校对软硬件的设置、维护、管理、提档升级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远远滞后于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1.2 人的信息化素质和意识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决定着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意味着教师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新知识、处理大量的有效信息并进行资源整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研究制定新的信息化考核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量的学习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推进教学信息化,让学生享受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学习方式,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的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在教、学、做的三个环节中,“教”仍然是教师在黑板(白板)进行讲述;“学”是学生听讲、做笔记、领会思考;“做”是教师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示范,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信息化时代,通过这种模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未免显得比较落后,甚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种带有灌输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及过程不会全面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这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享受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1.3 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一般比较丰富,但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又比较欠缺。网络教学资源一般包括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管理信息库、实验实训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等。由于普通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因素,校内各职能部门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独立,部门之间难以打破利益壁垒,资源的使用不具有开放性。加之设备、技术、兼容性及人员的因素,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整合,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系统,运行、维护、协调、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支持,推进信息化教学,必须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各类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设置超级服务器,在校园局域网的支持下,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其二,要对各类数字化资源模块进行交互性改进,并制定各类有效资源的通信协议,解决“兼容性”问题。其三,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上加挂资源模块,对各独立模块利用平台系统进行运行调试,保证模块之间正常的数据交流。最后,设立终端访问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给教师和学生的访问设置不同的权限,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更新或修正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在能力、素质、技术学习的框架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营运商建立无线接口,使参与教学的双方随时随地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1.4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水平
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在网络设置和资源配置上有接口多、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要实现教学信息化还必须对各类资源进行交互性设置。无论是有教师指导还是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都需要系统能够及时反馈终端的发送请求。目前的状况是,各类资源虽然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利用校园网进行整合,对于使用者来说,就像浏览网页一样去访问各类教学资源,而缺乏即时交互功能,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直观地反馈到教师,学习当中的疑问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时候,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置程序交互和人工交互,满足教学信息化的需要。
2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2.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超级服务器为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管理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并支持数据交换、处理、反馈;网络及协议支持数据之间的高速传输;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访问接口;终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对有效信息化资源进行访问并接收系统或人工的反馈信息。为满足教学及研究的需要,超级服务器还可以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连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图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2.2 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建设、运行、维护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根据教学及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提供扩展接口,以满足教学资源模块扩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各个子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与访问者之间进行交互。教师在该系统中充当双重角色,一方面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资料查阅、交互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权限访问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管理员主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护数据安全,技术方面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学生是最低端访问者,主要通过平台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交互学习,把交互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随时反馈到系统平台,对系统自动处理不满意的,可以直接反馈到指导教师或网络论坛,由教师、学习者讨论,即时解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
图2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3 教学信息化应用展望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资源丰富,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系统稳定,才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起全员对信息化教学的共识,另一方面要求平台的设计者、资源的开放者根据用户的特点,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细致分析用户的需求来设计系统、配置资源,并根据试用情况逐步完善。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高速、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教学信息化带来的是教学方式、手段资源大变革。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携带过多的教材、教具,通过网页进行重点内容演示,随时调用各类信息进行讲解,节省时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随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观点到网站上,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同步地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和教师资源,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平台提供开放式系统,保证教学信息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宏观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育等教学环节优化统一进来,体现交互、主动、合作精神。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推动将是革命性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 索凯峰.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教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与难点分析
1.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经济管理类院校及综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就业市场需求扩大的速度,导致这一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作者本人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已经高达1500多人,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大系,2012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达到390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1%。
2.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首先,经济管理方面知识更新快、周期短,但部分学校所授知识相对陈旧,且课堂以外,学生不会主动接触新的知识,其次,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一些实用型的知识。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产生较大的距离,形成较大的距离,形成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一个尴尬局面。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目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缺少实践经验,眼高手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却难于发挥出来。虽然高校教育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4.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预期过高。许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是“热门专业”,毕业后能进入国企、银行等收入较高的行业工作,对于就业形势估计过好,心理期望值过高,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屡屡丧失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5-25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进行尝试和确定职业,这一阶段把握的好坏,将对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今后努力地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能力和技能,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做比较,在大学阶段厚积薄发,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大学一年级是适应期,应帮助他们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方面,只有在对自己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认清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工作要求的差距,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上,并且指导学生不断为自己进行评估和反馈,弥补自身不足;大学四年级是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规划,这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求职面试。
2.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职业目标建立的。在大学早期就将学生按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中期目标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区别管理。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为“考研类”、“就业类”、“考公务员类”、“创业类”,对于这四类学生分别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对于“考研类”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并积极为其提供巩固、提高课堂知识并拓展相关领域知识面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对于“就业类”学生,应该积极为其创造实践机会,重视经验积累。学校除了给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外,还应该在实习前和学习中调整心态,适应作为被管理者和学习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提升和培养出就职能力;对于“考公务员类”学生,学校应鼓励其提高政治素质、重视学生干部尽力,及早为考取公务员做准备;对于“创业类”学生,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借鉴经验,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3.利用实验室开放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实验室开放,学生往往要依附于课程来做实验,因此建立健全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实验课课程体系的关键是重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分析
目前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旺盛,这无疑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次发展契机,尤其是技工学校这类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学校,在这个大环境下,虽然技术类学校的学生逐年增长,但是在实际中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很大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将学生送入技工学校就是为了孩子能学到一门技术以帮助就业,因此,若想保证一个技工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就业率就是最重要的事,同时,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还能无形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后,我们不难发现,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引导他们树立就业意识,提前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提前适应就业,而且能为学生进行技术学习提供动力,让他们在就业准备时具有主动性,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要给予相关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就业信息,将之前总结的就业经验传授出来,引导学生培养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真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保护,在这一系列的帮助中完成教师义务,同时实技工学校的价值。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就我国的职业指导发展情况看,目前职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社会情况,明白自己所处的就业处境,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不至于一无所知,感到迷茫,再来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现在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兴趣所在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学生就业岗位与自身的匹配度,从而间接促进学生工作的稳定。当然,针对个人不同情况的咨询也很重要,每个学生遇到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我们要主动在学生就业时成为学生的依靠,及时给予指导咨询,帮助学生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中职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据目前在我校的观察看来,一般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职业的概念都还不是很清楚,没有一种承担责任的意识,更别说考虑职业的发展,沉浸在学生这个身份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迎来身份的转变,因此,也不会为走向职业而做出规划,在这样的影响下不仅是在面临就业时感到恐慌,更会影响平时学习,在平时就没有为就业做准备的想法,学习动力不足,这一系列的影响显然对于就业有很消极的影响。
2.中职学生定位不准确。
所有职业都需要清晰的自我认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将来就业面对的岗位必然是最前线,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技工学校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有技术而不顾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盲目开条件而导致就业失败,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清楚的自我认识,在就业之初应该结合自身能力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二者相互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首先进行锻炼,在实践中先提高自己,脚踏实地,实现现实需求再考虑个人追求。
3.中职学生为人处世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就目前学生的状况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缺少团队合作的锻炼,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习惯,而这种学生是用人单位最不愿意接收的,这样发展下去无论对于他们的工作还是日常人际交往都有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工作中,如果没有较强的处世能力,则将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某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显然,在就业时具备良好的处世能力非常重要。
三、如何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除了需要基本的硬素质,还需要软素质合格,这个硬素质除了指专业技术意外,还要求基本文化素质过关,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课的培养,特别是技工学校,虽然技术教育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文化教育,同时,还有对学生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就业心态,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意识下,中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1.要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社会客观性。
就业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大环境显然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就业的社会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必须为学生所承认,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同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对的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较高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及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下岗工人等成为用人单位更青睐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技工学校的学生若想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就业,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求职期望,抱着正确的工作思想投入就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就业,满足最基本的现实需求。
2.实现中职学生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所有竞争的核心都在于素质的竞争,这个素质除了学校基本的教学培养外,更多的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扩大视野,了解自己的定位,认识社会的基本情况,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心理建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基本的职业期望及职业规划。当然,学校应该给予一些帮助,比如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可以多安排一些需要合作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再来可以通过一些讲座,传授我们带往届学生的经验,告诉学生一些求职技巧,等等,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实现就业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一定要带领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这既是一个学校的义务,又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
3.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有道德感的人理所应当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通过总结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也不难发现,一个拥有奉献精神、责任感的学生在就业时绝对是被优先考虑的,特别像技工学校的学生在一线工作,更加需要这些奉献感、责任感,用人单位需要员工保障生产,但实际情况下,很多刚上一线的学生刚开始就觉得苦,不负责任地自己直接离开,这对用人单位来说不仅是损失了培养员工的成本而已,更是影响了生产的重要事情,因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就业时受到如此重视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并且,一个职业道德修养高的员工,能够得到更多锻炼,迅速成长起来,因此,技工学校除了教授技术,还应该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4.教育中职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努力适应各方面的环境。
从有父母学校可以依靠的学生到只能依靠自己的工人,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显然是很难接受的,尤其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这真的比较困难,但社会是残酷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适应,这就要求学生克服这个困难,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当然,学校也可以给予一些帮助,如在学生就业前就进行相关心理准备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明白社会虽然残酷,但在积极的态度下,所有困难都将克服,只要学生愿意积极调整自己,总是可以适应的。
5.教育中职学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其实非常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使学生会更容易就业,而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帮助适应就业,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有积极影响,但是职校学生周围也都是学生,在陌生而复杂的新环境中会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学校提前给予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新环境中立足。
四、结语
就业是中职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标,培养能够在一线为企业生产、管理及服务的中级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任务,特别是像技工学校这样有相关生产技术的学校,肩负着生产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实践技能,在自我的这种正确认识下,找到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需要在校时就带领学生在校时进行相关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能够迅速找到可以顶岗的学生,这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同时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再辅以相关就业指导,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优势,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当做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既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又能够实现中职学校价值,提高学生对于中职学校的信赖度,让技工学校不仅被认为是技术培训机构,而且要通过这样负责任的一条龙服务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校的系统更完善,成为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都信赖的学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用这种帮助就业的态度及实践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向更高处。
参考文献:
[1]王琴.中职学校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研究[J].职教论坛,2008,11:39-41.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使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利润率在各部门平均化的过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来实现的,资本总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生产周期长,改进技术难度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小,而且受自然风险制约,致使加工流通业的附加值要比农业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要素便会从农业部门流出,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但缺乏资金,土地不能移动,流出的只能是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农业会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发展农业的资金从何而来?事实表明,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外,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龙头”会通过非市场安排向农业投资,如:向农户提供种子、饲料、技术和资金等。“龙头”一般属加工流通业,资本为何会从加工流通业流入比较效益低的农业呢?假设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为I(CI+MI+V1),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增加的价值为II(C2+M2+V2),如果市场价格等于产品价值,则加工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C1+C2)+(M1+M2)+(V1+V2),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业相对加工业来讲,资本有机构成更低,C1/M1V2。即在投入等量资本的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率要比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这也正是加工流通业要介入农业的原因。如果农业和加工业分离,在“小生产,大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格为P1=(CI+MI+V1-Vl),有Vl的价值被流失;如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价值便得以实现,被流失的Vl可以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分配。并且实际情况是,Vl属V1的一部分,由农业部门创造出来,但农业部门只能获得Vl的小部分,大部分由加工流通业获得。这是因为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2.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只要Vl>V2,加工流通业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加大,随着农业投入增大,资产专用性会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也随着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机制会逐步走向均衡化。分配不平衡是组织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分配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组织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松散到紧密联系的过程。如果说资本有不断流向农业的冲动和农民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是产业化组织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均衡分配机制的形成便是产业化组织走向稳固和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经济学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化组织演变规律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产业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决定的。
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即有许多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把农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企业则数量有限,当某一地区只有一家加工企业时,则为买方垄断市场。由此可见,产业化初期,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主体处于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中,这种市场结构对处于完全竞争一方的农户极为不利。下面我们以面临线性要素供给曲线的买方垄断为例来分析。
设反供给曲线形式为:P=A+BQ,A,B为常数,Q为要素供给量,P为要素价格。所以总成本函数C=PQ=AQ+BQ2,增加一单位投入的边际成本MC=dC/dQ=A+2BQ。
在图中,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来确定要素使用量,然后再确定该点的要素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要素使用量为Q1,所提供的要素的价格为P1’,P1-Pl’为厂商的单位垄断利润。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均衡要素使用量为Q2,均衡价格为P0),使用的要素太少了,要素价格太低,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因为农户不满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价格,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农户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组成合作社,提高农户的集体谈判能力,改善非对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过程把价格从P1’提到均衡价格水平P0;2.政府通过对农户补贴,从而移动MR曲线的位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3.农户为加工企业所兼并,参加到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中。上述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1.农户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横向联合体,此时农产品市场将为双头垄断的情形;2.农户加入到加工企业,与其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享”的一体化企业。为了说明上述结果,我们假设农户联合形成垄断性组织A,垄断性加工企业B使用A的产品作为要素投入,假设A、B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变边际成本分别为c和k,因为B是在A给定价格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厂商B的边际成本MCb=Pa+k,而A以中间产品作为B的引致需求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b=MCb=Pa+k (1)
A的利润函数为:IIa=PaQ-cQ (2)
由(1)、(2)两式可得:Ila=MRb-(c+k)Q (3)
对(3)式微分得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dIIa/dQ=d(MRb)/dQ-c-k=0,即:MRa=c+k
(4)上述解析式可由图2来说明。
由MRa=c+k决定A提供中间产品的数量Q1,由Pa=MRb-k来决定A提品的价格Pa。垄断组织A获得的利润为(Pa-H)Q1,也就是图中四边形PaCEH的面积;此时厂商B得到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1,利润等于(P1-Pa-k)Ql,即图中四边形P1ABP0的面积。如果实行纵向一体化,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市场进行的交换内部化,消除双重边际。产量由MRb=c+k决定,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利润是四边形P2FGI的面积。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一体化后最终产品产量由Q1增至Q2,价格由P1降至P2,而且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双边垄断时A与B获得的利润之和还要大。因此,在利润的刺激下,A与B有一体化的倾向。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存在广泛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企业配置资源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会增加。采取市场还是企业来配置资源就取决于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该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有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动因: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探索有利于节约交易,组织费用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来不断调整企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随科斯之后,威廉姆斯探讨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交易要素和人的要素所综合决定的。交易要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而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量,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交易量决定于市场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则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程度,形成组织的成员拥有的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3.双方在订立契约时拥有日信息量与谈判能力。
单个农户购销批量小,交易次数多,每次购销都要支付一个交易过程的所有费用。分散的农户搜集、处理和传播信息能力差,财产基础薄弱。没有能力对付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风险。这些都使农户的交易成本上升。当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中介组织,单个交易就变成了集团交易。中介组织由于在传递信息、购销服务、监督市场公平交易和协调利益关系主体等方面有优势,可节约农户的交易成本,使农户能分享节约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当农业经营以企业形式进行,企业与农户的外部交易关系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关系时,交易成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但这时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增大,农户自身的经营冲动与企业的统一管理也会出现冲突。当一体化所节约的交易成本等于组织成本时,组织便会保持原有的形式和规模。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美国职业指导先驱弗兰克・帕森斯于1908年提出的,是对外部环境与个人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基础上建立的一定职业生涯目标。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职业舞台,但从国贸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个人职业选择存在迷茫与困惑,为此,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策略
(一)做好自我认知
自我认识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首要的步骤,是其他一切步骤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好自我认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首先,认知手段要科学,也就是说,在对自我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的手段,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了解自身的个性与职业兴趣方向;其次,认知需全面,在进行自我认知过程中,应该全面了解自身行为倾向、价值观、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习惯、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其三,认知应冷静,在进行自我认知中应保持冷静,既要了解自身优势,同时还应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劣势,通过与教师、同学等交流的方式进行获得客观评价。
(二)职业方向的选择
职业方向的选择是学生对今后就业方向的确定,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与指引作用。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将自我特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另外应该遵循几点原则:其一,能力相适,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其二,兴趣相适,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点相一致的职业,将爱好作为事业来完成;其三,资源相适,在职业的选择上,资源是除能力以外决定个人成功的有一重要因素,协调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可以使得事业发展事半功倍;其四,善于洞察,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善于洞察整体的宏观经贸环境,掌握全球的经贸政策,寻找合适的机遇为个人成长奠定基础;其五,具备灵活性。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瞬息万变的,面对不确定的主客观经贸环境,学生应该保持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先设定一个大致的职业方向,通过对各个专业的深入了解以及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选择。
(三)相关行业及要求的掌握
首先,了解专业。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院校教师、专业负责人的介绍;与高年级学生开展座谈会,深入交流经验与认识;对院校的实习训练基地的考查与了解;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通过就业处与学生处了解各专业就业方向等;其次,了解行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该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清晰的了解,包括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发展格局、就业形势、国际经贸关系以及影响其关系的影响因素等等。还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和专家研究成果等多个渠道了解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再次,了解职业岗位与工作内容。在职业选择中务必要对该职业岗位以及其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行业内部人士的方式进行了解,进而做好充足的准备;第四,了解职业技能。了解职业技能是进行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全面的提升,要求从业人员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相关的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外能听说能力,对外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强等,这些能力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岗位敲门砖。
(四)职业技能培养规划与实践
首先,以院校的职业培养计划为培养基础,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专题研讨会,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地拓展训练与深入学生;其次,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实训,提升对企业发展模式、专业要求、工作内容以及岗位理念的认识,不断获取行业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再次,根据高校安排的课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并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如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商务英语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等,另外还有常见的国际商务师、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等等;第四,通过参与院校组织的学生学生活动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第五,在课余时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同时验证自己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第六,有意识地进行体能锻炼、书画练习、广泛阅读、挖掘特长。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综合素质,为将自己培养成为乐观、自信、精炼、勤奋的人而努力。
(五)定期评估,适时调整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开始,但却一直持续到毕业。学生在刚入校后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未必完美,可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随着客观环境以及个人观念的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因此,学生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也不能懈怠,而是要通过条件的变化以及对个人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而进行适时的调整,以便做出适应个人发展的最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Key words: enterpri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36-03
0 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势必需要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富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的员工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对接,为企业培养信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已使高职院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实现科学育人提供了条件。目前,随着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已普遍将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到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来,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分级实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均利用校园网络,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了效率,但从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来看,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校园网络等信息化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信息资源建设较欠缺
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可以保证网络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平稳运行,为学生学习、研究、活动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肯于投入资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网络服务较为完善,部分学校无线网的建设已经覆盖了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均大幅度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夯实。但相比硬件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 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培训还较为欠缺,缺乏对应于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有效应用设计和相关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资源建设内容单一,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还未在大多数学科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并未充分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率不高。
其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整合度不高,利用率还都处于较低状态,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低效的传递性,信息化建设往往缺乏多部门合作的统一规划,各部门各层次建设多处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状态。
再则,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清。对于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更新不及时,有些课程已根据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但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却未进行即时更新,内容已陈旧,许多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期和闲置荒废现象。各部门往往重视利用平台进行信息和信息宣传等较易完成的收效快的工作,但对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开发适合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形式的综合利用方面投入精力不足,教师对资源平台的使用大多局限于课件的下载、教学资料的上传,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交互、教学活动反馈等活动,平台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师生教学学习的预期效果。
1.2 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
许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标要求,为了评估的需要而建设,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攀比性,建设目的并未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设施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不能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往往为了建设而建设,许多资源都是低水平设计和重复建设,或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和简单的素材堆积,造成资源的堆积重复。如许多院校为了充实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任务强行布置给教师,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一些微课、幕课的建设按照课程硬性分配建设指标,教师在被动中完成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应付了事,一些不适合进行微课、幕课学习的内容也被滥竽充数地填充进来,实际教学中很少利用,也无法做到资源的整合和互助,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网络环境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的建设中,大多是购买或对外部资源的引用,依据学生特点自我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较少,没有形成规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理念。
1.3 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许多院校还未从一定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建设与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进行特色发展的合理规划,信息化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这两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各自规划,分头建设,优质的硬件资源不能及时高效地用于专业建设中,重复建设情况也时有发生。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改革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有待提升。
1.4 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整体实施方案
21世纪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是信息技能层面的问题,而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主动教育共同参与下逐渐形成的,不是通过一、二门课程就能简单实现的,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往往有明确的整体实施方案和目标,但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促进学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培养方案,还有待于完善。
2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信息化校园建设还需从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时期向硬件、软件资源齐抓共管的阶段迈进。
2.1 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与软件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正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应对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责任分工,将国家对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视信息化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网络体系化、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互融共通等多个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立高覆盖率的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可以节约建设成本,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加强网络应用的方便性、灵活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高校进入现代信息化校园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教育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加强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实现信息自动化;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做好资源建设的合理规划,将其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工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信息技术团队的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的维护更新,做好多元化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办公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维护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持。
2.2 做好信息化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信息化硬件、软件建设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密切结合,采取不同的网络平台支持,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质。
建设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网络协同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于身处不同地区的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互助学习中完成作业任务、课题研讨、热点讨论等,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建设交互性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网络探究学习,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发展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说明、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建设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资源主动学习,教师进行课内外课程或活动设计,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和教师提供的引导资料查询相关资源库资料,收集信息,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判断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在教师的监督、引导和评价反馈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解决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3 完善校园网络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
现在国内许多一流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已经卓有成效,通过身份认证,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一卡通的建设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学生凭借“校园一卡通”,可以完成网络教学学习、持卡消费、借阅图书、参与管理等所有事物,感受了信息技术的无处不在,在一卡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信息化设施的熟悉和使用,为参与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打下基础。
2.4 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使用除了包含纸质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使用,也逐渐过渡到更多的其它的信息资源,如电子图书资料、图像、声频、影像、数据等数字信息的使用查询,学校图书馆需要不断运用现代化信息来处理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图书馆间的区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使得图书馆具有多功能、大型信息化的数字图书馆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信息传递网络化的便利条件,提供多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和整合这些快速发展的信息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获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使用将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2.5 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融合促进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能够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用于校企共建、专业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四合一”。但资源的缺乏和企业参与的困难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①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网站,编制教学资源,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形成企业和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通过这种资源共用的信息化平台网站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课程内容,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职责,自主参与企业培训,从而节省了师徒制的面对面培训时间。
②信息化技术如网络视频会议的引入,可实现跨越校企教学的空间距离,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可通过视频会议现场直接展示给学生,一些富有经验的师傅操作技能的展示也可通过该种方式实现共享,还可实现教师或企业师傅对学生现场操作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资源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共享,实现远程学徒制,把学徒制的现场引到学校课堂,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可部分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伴随着当前高度信息化新时代的到来,在我们生活圈中,流传着微信、微博、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等等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微媒介”信息平台,为我们的现代娱乐消谴、学习探论、日常生活、开启了一个具有当前文化潮流的新时代——“微时代”。在这以当今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时代”中,“微媒介”的具体表现有:容易申请,组建速度快,更新传递信息速度快且广,编辑内容短小精练且语言变化丰富、文化内涵简明浅显且具备通俗化,整个庞大群体中能随时随地快捷地接收和参与等等特点。小,精,浅,散,快的“微媒介”,特别是近期快速流行发展起来的“微信”,传播交流信息到情感的沟通,完全可以通过几字就实现,极易被我们当代的中职生所接受和参与。它对于中职生而言,阅读和学习耐力的时间短而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中职专业教师高密度、冲击力大地提供奇而丰富的信息内容和数量,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在极短时间内被吸引来阅读和学习。
二、“新时代”信息技术用于美术专业教学指导的需求与挑战
鉴于美术学习是一种十分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个性化的指导。但在实际的实训课堂上,教师只能对少数学生进行指导,很难兼顾全班,对于其他学生的疑惑与学习需求,教师应怎样及时有效地去实践呢?如果说,花更多地时间应对个别学生可能遇到的疑惑,这样,明显会大大限制班级课堂教学的效率!鉴于中职生是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敏感群体,简便快捷“微时代”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同时也对美术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学生手机的问题是我们中职教师教学管理中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既然不能完全禁止,就得想办法,要好好地利用它,发展它。有效地允许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使用。在美术的专业教学中,为了更多的学生的需求,如有一定共性的问题,只有在教师理论的讲解时给学生总结。产生个别问题心得并记录下来,教师有效地利用微博、微信平台个别的问题进行分享,提出和回答切合学生特殊需要的问题,让学生随时随地做笔记和心得,让所有观看学习,分享,有效地改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微技术”用于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搭建“微媒介”教学平台在班级中搭建起自教师到学生的”微媒介”信息共享教学平台,我们的专业教师就是召集领头和发起人,把学生分为多个专业组,设立每个专业学习组的组长来当任信息的牵头人,在分组技能学习后对本小组的心得体会进行收集。并且以多元化方式为负责“微媒介”信息的收集去寻找共享资源,来和传播、分享和监督,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每天简短的感想日志、点赞、分享和评论,可以是一句话,一张图片,也可以分享别人的日志和公众号,这样切实贴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日志式的发表教学内容有效地补充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且更便于学生的翻阅、复习和查询回顾,记录自己技能和知识成长的历程。教师计划的安排,教案的知识点的共享,就是学生上课笔记的补充;学生感想的也就是对课堂教学反馈。“微媒介”是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而展开的信息共享教学平台,它注重于有效地开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它具备明确的目的方向性和系统规范性。这样,我们就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微媒介”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开发微课程,培养“微技能”“微媒体”教学是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强有力的补充,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单向式灌输教育,更是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参与其中,进行双向全面地沟通。教师是理论的讲解者和技能传授者,学生是知识问题的产生者和反馈者。建立在智能手机虚拟基础上的“微媒体”其中的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美术技能的获得和发展是在于手上的功夫更是建立在眼力观察和辨别上,这就给虚拟的“微媒介”沟通和教学带来可能,以至于更加便捷地介绍和欣赏优秀的作品来提高认识、欣赏和辨别能力,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认识和领悟。改变以往日常教学、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引导,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成长的动力。在“微时代”下的“微技能”引导是“微媒介”最便于开展和最为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图文声色并茂。这就要需要教师对技能的研究和探索能力,和学生的探索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力。要求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学会分析思考,领悟技能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经验。其次,在链接和分享公众号上,结交和处理各种关系中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和文化,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投身到“微时代”中,相互交流技能的发展。
(三)利用微技术,增进反馈交流的及时性、多向性和针对性在“微媒介”的环境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要求学生利用微媒介进行回应制度,教师在、分享知识、技能、作业等后,要求学生及时评价、点赞,转发等反馈手段,及时的反馈能使教师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快速地选择最佳方式解决教学的问题。这样,在调整教学活动时候,能更快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恰当地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学生的及时评价让教师了解到,除在实训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教师所观察到的。不同学生对美术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认识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尽快地得到发现和纠正;正确的观念和技能方式得到及时的确立和强化、表扬和传播,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和其他人在下一次类似的技能练习中的准确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技能中走上认识的偏移和弯路,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授新技能、新知识之前,教师让学生欣赏和分享名家名作及技法视频。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形成,在练习和理论学习之后,看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如何?这样,多次反复、逐渐加深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针对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微调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和适应学生的能力特点。在微媒介的平台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多方位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平台的讨论和互动,能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反映和不同的学习效果,有效地反馈到正式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把握。学生之间也会在交流中顿悟和理解,毕竟他们同学之间是朝夕相处,影响是最长远的。这样,反复相应的补充,修正和提高符合了艺术的潜移默化教育规律。
四、“微技术”用于美术教学的初步成效
俗话说,学习美术要先提高眼力,“微媒介”平台的分享,它提供了便携,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欣赏。学生可以以轻松、亲切的姿态走进身边的公众号和朋友圈,分享中名家的示范得以重现,高清晰的大师的名作就在身旁,让学生建立欣赏名作的眼光,站在了“艺术巨人”的肩旁上。它还为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展示和传播机会。在“微媒介”平台上,学生的美术作业得以最快捷、有效地晒出来,分享到朋友圈。它形式是那样丰富多彩,既可以自我系列性地整体推介,也可以独幅配以笔记式的感想;既可图文并茂或以微视频的方式,也可以让完成作业与步骤图并列。这样实现多方位的立体性展示,既摆脱了平时有教师来挑选作品展示的为难,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在完成优秀作业后展示的成功感。
微时代”所带来的这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视野和能力方法,也让教学活动更加接地气,在“微媒体”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双方都可以即时展现作画现场中的状态和技巧,随时表露出作画心境和感悟、构思与过程。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评说,同学相互之间的赞赏、建议、鼓励或批评,虽然有时会缺乏点专业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常常表现出认识的幼稚和不足,其中,这恰恰弥补了专业教师上课讲解的欠缺。同学间里相互的互动可以洞悉到知识和技能的真谛,并因此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自身学习的不足。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开启和培育了审美的意识,反过来也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和修正。教师只有放下傲慢的姿态,坦诚地面对着学生,心灵也将变得开阔和明朗,不再因此孤芳自赏。学生则因此走进了美术家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美术教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专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9-01
一、现状
对学校来说,在广东各大高职院校(主要是公办)中招收到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高和中职,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招收的学生来自普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学生的来源层面不同,各个学校在分配学生的班级上面也有不一样的,有的学校是把中职的学生和普高学生混合在同一班级里,有的学校是普高、中职的独立成一个或几个班级。
对学生来说,中职的学生他们大都是学会计专业的,也有小部分的中职学生不是学会计的;普高的学生就完全没有任何的会计基础。
目前,在广东省的高职院校中不管是普高学生还是中职学生,不管是混合的还是独立成班级的,各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教学,都是同步的。
二、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的现状,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假设1.普高和中职的学生是混合成一个班级;2.中职和普高的学生是分别独立成一个班级;同样的课程教学,那么在假设1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两种情况的出现,即学过的学生不爱听课,有的没学的学生有不爱听课的,混在里面容易搞混,还以为该学生也是中职上来的,是学过这门课的。还有就是学过的也很认真的在学,和没学过的普高学生一起认真学习,讲解的知识听懂了不,明白了没,同时也容易搞混,就以为这个知识点都明白了。总之,假设1的情况下,讲授的有快慢问题,不同步的现象。在假设2的情况下,若两个班同时一门课程,一个班全中职层面是学过的,一个班是普高层面没学过的,那就会出现两个班的授课进度完全不一样,一个比较快,一个比较慢。同时,一个班的上课情况大都是不怎么听课的一个状况。一个班的上课情况就很好,大家都认真地在学习、听讲。
三、对策
(一)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同步教学)
1.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企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提升需紧紧围绕着未来的职业岗位,而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很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内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所以,关键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重点,让学生学到和掌握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是对接的,即学校设置的课程是与学生今后就业岗位相适应,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紧扣职业岗位需要。
而招收的学生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和中专两个层面。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所以,高职的院校的会计基本课程中职生都是上过的。即有一大部分的学生是拿到过会计上岗证的。那么在此情况下,学校的课程不管是混班上课的,还是独立成一个或几个班的中职班(还有非会计专业的中专生),比如,你有上岗证的话,上岗证的三门课,可以申请免修,当然也可以去学习。而其他课程都必须上课。
2.考证需求。考核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予以考核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评价应有很强的操作性,要坚持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将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所以我们不但是要考核平常的学习的知识怎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拿到证书来证明。所以要通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鉴定内容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在毕业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学生,都是有考证的需求。随着会计上岗证的增加,且必须是三门一次性全通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普高生主要是拿到上岗证,而中职生主要是取得初级会计师。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分类教学)
中职层面和普通层面的会计学生分开独立成班级的,构建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对于中职层面的会计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毕业时取得初级会计师证,还有就是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基于会计技能大赛为需求的课程体系。所以在课程上,主要初级的课程和实务以及实训的课程。即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证融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岗位综合训练课程。对于普高层面的会计班,主要目标先是完成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前提下,拿到会计上岗证,其次努力拿到初级会计师证。因此在课程上主要还是按会计专业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的学制为3学年。可将3学年分为六个学期。第五学期走出学校实习。基本思路是第一至第四学期高职班上课内容和进度其他班一致,完全相同,以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考过初级,同时上课老师无需分类对待。
四、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源问题,是普高层面的还是中职层面的学生,结合各方面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教学,这样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1] 卞艳艳,董浩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
[2] 李猜.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J].才智,2014(25)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26-04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发展较好的院校为核心,多个优势互补的独立法人主体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成的多法人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则是指具有职业教育集团特征的多法人联合体的办学行为[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进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等试点[2]。通过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院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进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是否都取得了理想的办学成效,各地区的职业教育在集团化发展上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基于这些问题,通过借助数理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以我国26个省、直辖市的职业教育集团为样本,对其办学成效进行评价研究。
一、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arman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因子分析,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3]。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如下:
(1)
用矩阵表示如下:
=+ (2)
简记为:X=AF+ε (3)
且满足:mp (4)
cov(F+ε)=0 (5)
D(F)==Im (6)
D(ε)= (7)
其中,X1…Xp是经过标准化的可观测的评价指标,F1…Fm出现在每个指标Xi的表达式中,称为公共因子(F1…Fm不相关,且方差等于1),公共因子是不可观测的。εi是各个对应指标Xi所特有的因子,故称为特殊因子,它与公共因子之间彼此独立。aij是指标Xi在公共因子Fj上的系数,称为因子载荷,因子载荷aij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就是指标Xi在公共因子Fj上的相关系数,表示Xi与Fj的线性相关程度。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指标的选取和处理
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做好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职业院校教师实践锻炼工作,以及从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任教师等工作。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同时,还要大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推进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改造、拓展和创新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
以2007~2009年我国26个省、市、区的职业教育集团汇总统计数据[4] 为样本(限于篇幅,略去原始数据),选取各地区所属的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接收成员学校教师实践锻炼人数、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人数、职教集团开展“订单培养”人数、职教集团成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数,以及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数、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对成员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数和职教集团可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为评价指标,全面分析各地区职教集团的办学成效。
为消除原始指标数据的量纲,使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ij= (8)
其中,为所有样本在指标Xj上的平均值。
经过预处理后的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
运用SPSS软件对经过预处理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求出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通过尝试最后选择输出3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0.840%,即反映原有信息的90.840%,可以认为原来的7个指标能够综合成3个公共因子,见表2。本例中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情况见表3。
根据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和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本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数,其计算公式为:
F1=-0.192X1-0.367X2+0.075X3+0.029X4+0.543X5+0.353X6+0.343X7
F2=0.915X1-0.322X2+0.283X3+0.276X4+0.060X5-0.187X6-0.260X7
F3=-0.437X1+1.328X2-0.049X3+0.042X4-0.5
92X5+0.033X6+0.116X7
按照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可以得到样本最终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F=(44.743F1+27.200F2+18.897F3)/90.840
经整理,各个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的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