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15 14:53:05

导语:在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一、预习的现状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从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情况来看,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教师十分依赖,不愿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总期望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学生不想动脑,也不会自觉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课前的预习也无从谈起。不进行预习或预习工作不到位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所教学的知识没有了解,无法集中注意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预习习惯的培养是第一步,通过预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对于教师的提问,能够很快找到答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的表现欲,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他们预习能力,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自己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预习都不太重视,学生预习意识不强,教师监督不严,使预习沦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形成良好预习习惯,学生自主性和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没有预习作为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也没有那么顺利,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高度集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

三、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与低年级相比,难度较大,加上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因而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高年级数学教学,由于难度大,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所学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跟上教师讲课节奏,无法集中注意力。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这时注重预习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学生也会主动花时间去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另外,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遇到一些数学难题时,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四、预习的策略

数学知识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高于生活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到五六年级,数学的难度加大,这时的数学教学,重在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够运用自身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数学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课后进行预习,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预习时,遇到难题,可自行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标注出来,教师在教学之前,给予学生时间,将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作业,提高能力

培养小学生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趣味性很强的预习作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主预习的积极性。预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思考和探索,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梯形和四边形学习时,课前教师就需要布置预习的小任务,通过任务让学生的预习变为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预习任务可以有很多,例如多次阅读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其次,为了让学生对梯形和四边形有所直观了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梯形或四边形的物体,通过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观察、思考和体验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体验预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预习的积极性,这样对课堂效率提升很有帮助。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预习很重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预习方法。

1.阅读式理解法

阅读式理解方法,即通过课前阅读课本知识,达到了解课本内容的目的。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理解法,学生在课本内容的阅读中,要通过圈、点、划等方法记录自身预习的情况,理解预习内容,提升对重点语句的敏感程度。例如在自主学习“倒数”中,就可以利用阅读式理解法,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这抽象的概念进行课前预习,不至于课上一无所知,一脸茫然,致使学起来没有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预习法,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进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一类方法适用于扩展性的数学知识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在预习中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提前预习和掌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利息计算”这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索和查找银行利息相关的知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掌握储蓄的相关知识,了解利息计算的方法。

3.实验探究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中,实验探究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预习中的自主学习层次递进,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利用实验探究法预习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的预习能够有目标有方向,预习中,学生要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的提纲中的问题。例如几何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推导公式,通过眼睛观察、动脑猜想、动手验证等方法,深刻理解数学几何知识点,掌握数学知识。

五、结语

总之,预习是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培养预习能力,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预习中,要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并积极进行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教授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利用预习方法,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实际数学教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健.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02)

[2]郝灿江.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措施[J].青春岁月.2013(03)

第2篇

在全日制教学标准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多是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身主观能动性比较差。针对此类情况,必须顺应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创新教学体系。体验式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适应新课标的应用要求。以下将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内容及特点

1.小学体验式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定教学模式,并在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组织。体验式学习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去,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证明理论知识,最终达到自学的目的。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在理论体系的支撑下的一种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2.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分析

(1)实践性

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全过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确实践程序,并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学习。

(2)扩展性

体验式学习涉及到范围面比较广,基于该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可以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性分析,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201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相关规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体验式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数学概念,并且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3)自主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发自身学习潜力。体验式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扩展自身学习领域,考验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数学和生活间有一定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并根据教学模式的设定进行指导性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如何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基于体验式学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必须对该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该教学形式应用到实践中。以下对如何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理论知识只有得到实践证明才能说明该理论是正确的。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数学知识。在201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学到《长度单位》,其中涉及到米(m)、分米(dm)和毫米(mm)等,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确切的认识,可以让学生量一量生活中常见的在物品的长度值,例如衣柜的长度、梳子的长度及墙的高度和宽度等,并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转换。此类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论证数学知识,进而增强记忆,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式教学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4-6名左右,最重要的是保证小组成员实力相当,避免出现学习实力差距大的情况。例如在201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中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结构差异,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及两者间的本质差异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知识,最后在组内做总结,将总结报告交给老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探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安慰。此类学习方式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体验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进行游戏教学

第3篇

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课本,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主题图,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它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喜欢上数学课。然而,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机械照搬,生硬处理,随意改变,这样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主题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一、问题分析

(一)只重形式,把数学课上成“看图说话”

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往往在观察主题图时,无意式地把数学课上成了“说话课”。如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这一课,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显示《小小商店》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这一主题图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是孩子们平时所熟悉、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这个说:“这个超市很像我们家附近的世纪联化超市。”那个说:“我昨天晚上在超市买了很多玩具”。另一个说:“这个商店里的东西这么便宜呀,橡皮只要5角,我在学校门口买要2元。”马上又有孩子接口:“你说得不对,我的橡皮是崧厦商场买的,要5元8角”……整个课堂显得毫无秩序,那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显然也被孩子高涨的热情打乱了。几次大声喊着让孩子们停下来,可孩子们还是沉浸在激烈的争论中。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图时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上来。

(二)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失去“时效”

由于教材编排时间上的问题,新教材使用已经好几年了,但不少信息已失去“时效”。如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的图片,呈现的还是2002年的北京天安门的升旗和降旗的时间,沈阳到北京的火车票也是2002年的,在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类似失去“时效”的主题图,教师应该及时更新,选择有时效的信息。

(三)过于依赖,数学课缺少“灵性”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利用外来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对主题图不能过分依赖。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题图显示的都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用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进行拼组的示意图,如果单单依靠主题图就会显得很抽象,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来操作这样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运用,以达到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景的目的。

二、策略探询

(一)正确理解主题图,组织有效教学

主题图内涵丰富,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运用主题图展开有效教学。因此深入研究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主题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主题图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做风车。当时自己没有认真备课,想这个风车自己小时候做过很简单的,所以整堂课就带着孩子做风车,然后带着孩子去操场玩转风车,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自己还感觉挺满意的。后来在一本教学杂志上也提到了类似像我这样上这节数学课的,把一堂好好的数学课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

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但有时教师一下子难以把握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对此,我们不妨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意义,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事之间多交流,而不是照本宣科,歪曲编者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思,你理解了吗”。

(二)灵活使用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

1.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一般来说,教师往往选择在课开始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大堆立体图形。如果把主题图放到课一开始就呈现,要学生分类有困难,而放到中间练习的环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主题图所显示的物品进行分类,作为巩固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比一开始出示让学生观察这么多物体清晰得多,这时呈现主题图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灵活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图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的做法是:

(1)运用故事,分层呈现主题图的内容

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也是一年级教师用得最多的方法。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这节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猪妈妈和兔妈妈是好朋友,一天,猪妈妈想盖一座新房子了,兔妈妈可热心了,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帮忙,小朋友们你们想一起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吗?”孩子们都说好,这时就呈现主题图,接着就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在干什么?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引到小兔和小猪的身上,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得出:小兔搬砖,小猪运木头在盖房子。接着又用:“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此时学生就能利用上一节课中学的数一数,数出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数学信息,最后又用: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从引到放,学生会根据画面的信息搜取数学信息。

(2)通过多媒体动态呈现主题图

教材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走了3只,飞来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在这里,主题图与教材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教材毕竟是“死”的,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静态的画面,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活”的场景。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原来静态的主题图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让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减少、增多的过程,使观察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三)合理开发主题图,培养创新意识

新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数学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上册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让学生填出他们的位置。从表面上看,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但这幅主题图所覆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开发利用了。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步感知,自己填的数表示“第几”,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学,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成功地进行主题开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创造性,才会充满生机。

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思维 教学 训练

数学思维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学生的大脑功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上,目前还存在两个错误的倾向,其一,超出学生所接受的水平,过早地进行理论型思维训练;其二,局限于少数的思维内容,重复地进行经验型的思维训练。这两种错误倾向都违背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智力平衡受到伤害,抑制智力发展[1][2]。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按照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作训练题。现就教学实践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

1.深入钻研教材,排出每章节的思维训练点。

在现行的教材中,小节的内容往往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引入教学概念,再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前者是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两个过程隐含着数学思维[3]。教师应该努力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寻找或制作训练题(称训练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一些数学思维知识。例如,在初一年级上学期里,有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教师可排出“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等思维训练点。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找出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思维轨迹的反映,教师经常抽查学生的作业,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如果发现解题错误,便就其训练,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这样一题:

已知:如果在圆O中,MN为直径,P是MN上一点,AC,BD是过点P的两条弦,∠APM=∠BPM。

求证:AP=BP。

证明:连接AO,BO,则AO=BO。

∠APO=∠OPB。

在OPB和OPA中

BO=AO,OP=OP,∠APO=∠OPB

OPA≌OPB

AP=BP

显然,这里所用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学生臆造大前提进行演绎,对推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初一的演绎法项目训练中便设计纠正臆造大前提进行推理的错误。

3.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安排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

数学教育的实践证明,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必须遵循数学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所有跳跃或颠倒的思维顺序来进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4]。教师根据排出的每章节思维训练点和学习工作中找出思维障碍,再按照中学生各年龄段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提炼出各年级的思维训练点。在初中低年级给出描述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给出严格的定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如演绎法在初一年级,提出“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想法,按照初一年级数学思维发展的特征,前面所述的初一学期的思维训练点应该具体表述为:“找共同点的方法(归纳法)”,“由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推理的方法(类比法)”,“由前提引出结论的方法(演绎法)”等。

二、设计数学方案,运用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1.数学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但是往往出现如下现象:重思维的严谨性,轻思维的灵活性;重收敛思维能力,轻发散思维能力;重演绎法,轻归纳法,等等。这些所轻视的正是创造思维所需要的,显然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

事实上,解决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数学题目时,都有可能涉及数学思维的多个方面,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某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解题的“难产”。

看下面的一道数学题:

某地现在耕地在1000公顷,规定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道1996年的全国高考数学题,其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而且给出公式,数量关系极其明确。从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看,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出的,但是这道题目很多考生没有做好。原因应该从数学思维方面去寻找,主要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关系理清、整合不起来)和联想能力(用二项式定理近似计算)。后来,教师在假设的基础,用列表法,让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去整合,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假设:耕地每年平均至少只能减少公顷,该地区现有人口为P人,粮食单产M吨/公顷。

2.《训练点》中,每一个思维训练项目按照训练点,是便于各个年级,甚至每一节课有侧重地进行训练,它与整个训练项目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点与面的关系,绝对不能分割开来。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在求出不等式组里每个不等式解以后,就把它们的解写出来。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应在这一节里安排“同一律”作为重点训练,引导学生把“求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作为解的目标;始终如一,不能改变。然而,同一律又与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构成形式逻辑的基本功规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正确的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教师思维训练中必须进行的。可是,教师不能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把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一贯而下,何况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应把难点分散,初一年级提出同一律和矛盾律,初二年级提出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到初三年级才提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概念。这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教学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进行训练。

在每一节里,都有“思维训练点”、“训练内容”和“习题”。在“训练内容里”,一般先用简单的例子来介绍“思维训练点”的意义,这个例子可以是数学知识,也可以是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其他知识,接着安排这一节数学知识为重点的内容的例题,这些例题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展开;紧接着就是“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思维建议”放在“例题”之后、“解”之前,主动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想什么?怎么想?“思维简释”放在“解”之后,主要帮助学生把解数学题的经验上升到思维知识来认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做法能不能推广?“思维建议”或“思维简释”通常用“提问”的形式,以便激发学生思维;最后是“训练题”,让学生把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施行“开发最近发展区”、“疏导情绪”两个教学原则。

(1)“开发最近发展区”原则。在解决数学课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做,再由教师通过“思维建议”或教师讲解,或师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操作的自觉性,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并由口头表达、笔头作业、总结等途径“物化”出来,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为此,教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引导:①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和制定计划;②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有效性,认识自己怎么样做到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2)“疏导情绪”原则。增进智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兴趣、动机等品格,尤其当学生在求解那些有困难的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忍耐、刻苦,赞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使学生在课堂里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

以上两个教学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以促进思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3.评价教学成果。

制作的训练点未必都是最好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作出评价。评价要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三方面来进行。

科学性是指训练点设置的目标明确,从属于其相应的训练项目,言之有理,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可操作性是指训练点能被师生接受,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活动。

有效性是指通过训练点的训练,能达到预期目的,确实排出思维障碍,提高思维活动水平。

教师应通过评价,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为了使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优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2-115.

[2]陈敦元.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广西教育,2003:32,38.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92.

[4]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72-80.

[5]蒋爱国.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2003.5:179-180.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能力。所以,在具体实施前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制定此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使每一个学生能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为学生以后进入中学学习打下基础。

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同学还是属于比较平均,接受能力不会很差的,他们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要及时跟踪好学生掌握的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提高课堂有效性,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各种知识水平的学生才能。

二、复习目标 

1、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提出新问题。 

3、回顾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4、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全面修复过去遗落的知识,做到查漏补缺,全面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要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在分知识点复习时,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做到“应知应会”。有关的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注意继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整理和复习。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5、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培优补差。 制订课时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练习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在学生之间建立帮扶关系,让学生辅导学生。在复习当中,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真实的信息,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以期达到复习目标。 

6、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复习课不同与新授课,复习课没有初步获得知识的新鲜感,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如让学生树立一段时间的目标,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2、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复习。 

3、加强反馈,注意因材施教。

4、以纲为本,扣紧大纲。

5、力求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策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做了充足的准备,才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对于本文研究的小学数学预习问题来说,笔者认为数学预习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点较为简单,但是它是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自己的做事方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条理化.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步骤

(一)浏览教材,了解知识点

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明白的,哪些内容是自己还没有读懂的,动手画出知识的要点和难点.

(二)细读内容,把握重点内容

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了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消化这些知识.这些方法有:

1.可以上网或者查找相关资料来消化主要知识点.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时,学生可以观察年历,找出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2月有多少天,等等.学生通过资料可以很清楚地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3月8日是妇女节,6月1日是儿童节等等一些节日.还可以知道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也能根据教材的介绍(拳头来记忆)知道如何记忆大月、小月.这些知识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相关书籍、相关网络知识轻松地了解清楚,而教师上课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教师要讲的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大月和小月是怎么回事,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平年、闰年的设置问题等难点.

2.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家附近的超市去看看物品的价格,思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的话,家长给一部分钱同孩子一起去买东西,然后问问孩子,这些物品,应该给售货员多少钱?如果给50元,够不够?售货员应该找多少零钱?家长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问问,我们是“几折”买到的这东西.

3.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比较”时,我安排学生课前和家长一起逛逛超市,要求学生留意察看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么摆放的.还让他们同妈妈一起收拾衣柜、鞋柜,整理自己的书包等等,让他们感受分类的重要性.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时,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二者的形状,可以用直尺量一量长和宽,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做总结.

(三)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练习过程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完成.同时,也可以从练习反馈的结果大致了解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等等.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文分析,对于小学数学预习步骤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学生在进行数学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来确保预习质量呢?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

同中学生以及高中生相比较,小学生学习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如果预习计划过于困难,他们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预习的过程中,设置的预习目标要符合小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预习教材第几页到第几页”这种预习要求就很模糊,小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最终造成预习效果不好.除此之外,还要对预习的要求进行详细划分,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预习内容能够做到“由简入繁”,提高小学生预习效率与质量.

(二)教师要做好预习引领工作

学生刚开始数学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的引领在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认真研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如,预习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布置如下预习任务:(1)分别裁出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印”在脑海里;(2)寻找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物品;(3)根据裁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估一估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面积;(4)画出1厘米、1分米,比较一下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引导性强、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预习作业,学生能够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生数学预习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存在的,在今后的小学数学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强化以小学生为主体的预习模式,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爱玲.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7(15):126-127. 

[2]王俊丽.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3):22. 

第7篇

一、“整理复习”重实效,后续学习奠基石

复习课有整理复习、复习练习、试卷讲评等不同类型,就整理和复习课而言对知识的梳理占的比重较大,在低年级学会知识梳理的基本方法,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提高整理和复习课的实效性,为后续学习奠基。

1.依教材,学梳理。低年级的学生独立梳理单元知识十分困难,教师要引领学生如何借助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所以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怎样翻看目录,查找到页码,在书中圈画小标题或关键词,抓住关键的内容,再到举例子总结解题方法等,掌握了基本方法学生才能逐渐独立完成对单元知识的梳理。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打开书,看第10~21页中例1~例6的内容,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并填写表格。

学生自由填写,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同学来汇报例1~例4中举出的例子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梳理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整理能力。

2.多方法,多呈现。在学生明白如何梳理知识后,还要学会多种整理方法和多样呈现方式,如:树形图、框架图、表格、思维导图等。要有重点、有层次、有逻辑,能展示不同孩子的思维和做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复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凸显核心概念,提升运算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内容,凸现“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和复习课,还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数与代数”课程内容教学应体现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一个或多个核心概念。例如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是“数与代数”的内容,通过整理和复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用表格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举例的方法来寻找解题方法。孩子们在举例的同时,回忆起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第二,在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时,引导学生从横、竖、斜不同角度观察,去发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不同变化规律。在这其中孩子们不光巩固了20以内退位减的知识,还比较了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第三,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察红花榜时,又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建立了数感。从而把数感的培养落到实处。

运算教学要突出算理、算法,运算技巧提高运算能力。运算能力即以算促思、以思促算、算思结合。

三、“重、难、易错”依学情,查缺补漏有提升

有人说,新课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可见复习课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学情紧扣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例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二年级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整理复习中的做法:老师请同学当小老师,讲解本单元的重难点。第一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学生例举了10个圆,给我5个,给他5个,每人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二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理解除法的含义。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用除法? 学生的回答:12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呢?用除法计算。 12个桃,每个盘子放4个,能放在几个盘子里呢?用除法计算。 教师小结 :已知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一份是多少。已知总数和每一份是多少, 求分成了几份。 第三位小老师讲解的内容:12÷3=( ),商是多少?口诀是什么?这个算式读作;各部分的名称;利用这句口诀再写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进行编题练习。学生答道:12÷3=( ),商是4,读作 :12除以3等于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再写一道除法算式是 12÷4=3。

再如教师在教学中梳理易错点、易混点的做法是:

同学们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做习题中,多次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在读除法算式时,有几个同学总把“除以”读成“除”或者“除与”。教师强调在读加号、减号、乘号时只读一个字---“加”“减”“乘”只有除号读的时候是两个字“除以”。 学生说,我和同桌都错过的题目是( )÷5=5 。教师提示,你能举例和什么样的题混淆了吗? 学生答: 5 ÷5=( ),5 ÷1=( )。请同学帮帮助解决( )÷5=5,并说方法。5 ÷5=( ),5 ÷1=( ),有什么规律吗? 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任何一个数除以1都等于原数。

此外,在学法之后,和前面的加减法、乘法容易混淆。如,有12个苹果,给一个小朋友4个,给另一个小朋友几个呢? 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解决这样的题要注意在读题时我们要重点抓住关键词。没有说平均分应该用减法,而不是除法。

由此可见,整理复习课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讲解重难点,一方面夯实知识、掌握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自信心。

梳理易错点、易混点,让学生对自己之前的错误再认识,在辨析的过程中将各个知识点连成网,在辨析的过程中对错误进行矫正。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查缺补漏。

四、知识梳理呈网络,关注纵横建结构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现结构化的思想。提高整理和复习课的结合性。帮助学生主动地把散落的知识点,梳理成网络知识图,使学生便于记忆和应用。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一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网络图。如在引导学生看书梳理知识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前四个例题都是十几减几的计算内容,后两个例题是运用退位减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明确了本单元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找规律填表格环节,她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了横成片。斜着观察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11-5=()-()的问题。孩子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有10以内的减法,十几减几的,100以内的减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的减法,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几或减几,差都不变,为今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拓展,可谓纵成线。

再如,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课”,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子摘了28个蘑菇,每车装4个,几次能运完?如果想4次运完,每车装几个。学生汇报(略),教师总结:这是平均分的两种形式,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小兔子的蘑菇运走了,小刺猬还没运呢!小刺猬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刺猬也采了28个蘑菇,每船装8个,须要运几次呢?请大家先动脑思考,然后自己在纸上写一写,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产生疑问,28除以8除不开。继而引发思考,尝试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学生汇报(1):我们可以用减法解决28-8-8-8=4(个)28-24=4(个),每次运8个,运3次,剩下4个再运一次,一共运4次。

学生汇报(2):也可以用加法来解决 8+8+8=24(个)28-24=4(个),同样也须要运4次。

学生汇报(3):也可以用乘法3×8=24(个),再用28-24=4(个),这样计算更简便。

学生汇报(4):我会用除法解决28÷8=3(次)……4(个)。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还没学习过的内容你都已经掌握了。其实这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第6单元有余数除法的内容。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不由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了。看来除法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甚至加减法,都有密切的联系。将来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更简便地解决问题。

这两个案例,教师就是从结构化的角度,唤醒了已有经验,沟通了知识间的除法与加减乘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学生即将学习的有余数除法做铺垫,侧重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五、数学思考促发展,拓展创新显魅力

在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凸现数学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体现整理和复习课的发展性。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复习课”一课,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3=( )。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81道除法算式,因此商可以是从1到9,算式也可以是30÷3=10,当商是10,11,12……时,可以写成无数个算式。生发现:商也可以是小数、负数,还可以写成无数个算式。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从无从下手到大胆地猜测,找到解题的思路,虽然学习的是表内除法,但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想到较大数的除法算式和负数、小数的计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除法的奥妙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此外整理和复习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应体现整理和复习课的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等(本人在黑龙江教育2000年第12期发表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复习课要体现“三性”》一文中曾经论述相关内容)。通过游戏竞赛、谜语、故事、调查、统计、寻找相关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进行复习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8篇

  数学老师个人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

  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数学老师个人总结2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回首间,近一个年的接近尾声。回忆这段时间的兼职生活,一切仿佛还在眼前:从刚刚听到消息时的高兴到面试时的紧张,从第一次上台讲课的激动到之后的责任,从第一次兼职的彷徨到成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我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踏上了我的第一次兼职旅程。

  在这次工作中,我选择的是一名小学的数学老师。虽然我的专业是英语,但也许是从小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自信,让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数学。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兼职,于是我选择从最简单的做起————教小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事情恰恰相反,最简单往往也是最难教的,因为那些简单的事情在你眼里会认为是本来就是那样的,没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来的”,但你却必须要去弄清楚,要想着怎么教那些小孩子们才会懂,并且小孩子天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你的教学不能太枯燥,要在黑板上画梨子、苹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启蒙老师的责任很大,你的教学方法、做题步骤、思维都可能是被学生模仿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它是你上课的核心。但备课毕竟强调的是知识重点,课堂的活跃与效果也是要注意的。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启蒙老师的综合能力一定要好。它不仅仅要求你明白那些是教学重点,它更要求你具备较好的口舌,会说五彩缤纷的话,还要有好的画功,这样才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课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课时在孩子开展合作学习时,在孩子情绪激昂、忘情投入的时,难免会有“吵闹”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注意让孩子都能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教学效果才会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让孩子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答案。

  在这次工作过程,我发现责任心对一个老师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你只用跟他们相处短暂的一个月,但不论时间的长短,我们要都应该尽心尽责的去教他们,而且这种责任心不仅仅应该存在与学习上,也应该包含与生活。因为生活可以直接影响学习。

  总而言之,在这次工作中,我懂了许多道理,得到了很大历练,思维也成熟了许多,并且还认识到了许多新的朋友、学生,这让我感觉这份工作做得非常有意义。

  数学老师个人总结3

  本学期继续担任一年级五班、六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以利今后的教学。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制定好教学计划,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课中

  1、口算练习

  一年级的口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在学校“35+5”教学模式的推行下,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2、说题训练

  数学课上不仅要求学生会计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说。说算理、说算法、说解题思路。课堂上,学生示范说同桌互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一起说;课下,利用班级QQ群,录音学生互听互评互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动手操作训练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4、画图训练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孩子们学会简要梳理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交给他们如何画思维导图。虽然对一年的孩子来讲,画思维导图,梗概单元要点有难度,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孩子们跃跃欲试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着画了几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不得不说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所尝试就有所收获!

  三、课后

  1、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时,注意写好批改记录,讲评作业时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本学期我注重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及时开展数学和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等。

  4、做好单元测试评估工作

第9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 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 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 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高二(1) 班共50 人,男生36 人,女生14 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13 人,中上等生约23 人,中等生约6 人,中下生约6人,后进生约 2 人。

高二(2) 班共49 人,男生37 人,女生12 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0人,中上等生约7人,中等生约8人,中下生约22人,后进生约12人。

2、(1)班学生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理)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理)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理)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7、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9、了解程序框图;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结构图;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8、所有考生都学习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理科考生还需学习选修4-5不等式选讲这部分专题内容。

六、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安排(略)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学习高二数学就要掌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小编准备了高中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 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鉴于此,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面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体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积极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意义,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可以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能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通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高中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高数组全体成员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继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本组数学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使教研组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本组教师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集体备课。本学期,我们组将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如实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开展合作研练活动,按照“个人研究、同伴交流、达成共识、主备撰写、实践改进、反思提高”的步骤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争取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质量调查。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全组成员要积极实践生本教育,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讲”的基础上“扶”着学生、“牵”着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放”给学生,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愿与新课程同行,在探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熟,把新课改引向深入。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新课改最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

一、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与贯彻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学生为本,以教导处教学计划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地完成高中必修1下半册必修3的部分教学任务。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高中教学内容深,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优待差,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抓好三类生的教学,促进尖子生,带好中等生,扶好下等生。

三、教学内容

高中必修1及必修2的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方法措施

1、本学期我继续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四点------学知识点、抓重点、找疑点、攻难点。

学知识点-----学会本节课应该学会的知识点、本单元的知识点、本册的知识点。熟知应掌握的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

抓重点--------抓住本节课本单元本册的的重点。并灵活地运用其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学以致用,会做相应的习题,特别是重点习题。

找疑点--------每节课都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疑问、疑点,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疑化难。

攻难点-------对于本节课,本单元的难点及重点,教师要集中精力对学生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数学能力,化解难点。

2、总结学习方法。针对学生接受知识困难、又非常容易遗忘的特点,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总结好学习方法。只有总结好了方法才会学有所获。

3、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加强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4、照顾全体学生,提高尖子生;带好中等生;抓住后进生。以优带差,共同提高。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5、教师千方百计想出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课程讲明白,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多使用直观简捷的教学方法,注重兴趣教学。

6、根据学生容易遗忘的特点,要及时有效地搞好复习。课前提问抓住重点,每周的自习课搞好一周的复习巩固,做好每个单元的训练。

7、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信心,相信学生会学好的。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

一、高中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矗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三、教学进度

高中一年级教学进度

上 学 期 学 期

周 次 内 容 周 次 内 容

1-3 集 合 1-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5 简易逻辑 4-6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6-8 映射与函数 7-9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9-10 指数函数 10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 11-13 向量及运算

12-13 对数函数 14-16 解斜三角形

14-15 等差数列 17 研究性课题

16-17 等比数列 18-19 学年总复习

18-19 期末总复习 20 期末考试

20 期末考试

高中二年级教学进度

上 学 期 学 期

周 次 内 容 周 次 内 容

1-3 不等式的证明 1-6 空间直线和平面

4-5 不等式的解法 7-10 简单几何体

6-8 直线的方程 11 期中考试

9 简单的线性规划 12-15 排列与组合

10 期中考试 16-18 概 率

11—12 圆的方程 19 期末复习

13-14 椭圆 20 期末考试

15-16 双曲线

17-18 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