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09
导语:在企业培训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培训体系 企业现状运行效果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培训现状分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包括培训经费的投入、组织机构的设置、培训管理人员的配置、培训设施设备的配备等;
2、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接收培训的程度、员工对企业培训的参与程度、满意程度;
3、企业的培训需求情况;
4、讲师资源状况,有没有企业内部讲师队伍、对内部讲师有没有激励,有没有外部讲师获取渠道、有没有长期的合作机构等;
5、课程课件方面,有没有企业内部的专业课程课件,数量多少、质量怎么样、成不成体系等;
6、以往的培训效果如何?
二)、确定培训体系建立原则
一般来讲,建立企业培训体系,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于战略原则: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让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为企业培训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2、动态开放原则:企业要生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的培训体系必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培训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就不可能真正发挥推进绩效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3、保持均衡的原则: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保持纵横两个方向的均衡,纵向要考虑新员工、一般员工、初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各个不同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要考虑不同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以此来寻找培训需求和设计相应课程。
4、满足需求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满足工作需求的、员工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培训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
5、全员参与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必须上下达成共识,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实现全员参与。
6、员工发展原则:培训体系的开发与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在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须知出相应的贡献。
三)、确定培训体系框架图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文化、战略、规模、行业领域等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通过多次分析与研讨,确定了我公司的培训体系框架由“组织运营体系、制度体系、资源体系、信息化系统”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再设置相关子模块予以支撑;其中组织运营体系是基础,制度体系是依据,资源体系是保障,信息化系统是载体,各模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保证企业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转。框图如下:
四)、培训体系各模块介绍
1、组织运营体系
组织运营是培训体系的基础,规定了企业培训的组织形式、各部门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内容,是领导支持培训的体现、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机制、全员参与培训的前提;包括培训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在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管理职责等。
培训组织机构可结合企业的规模、组织机构模式、企业对培训的定位等因素进行设置,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那么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也就简单;企业规模大、组织机构复杂,那么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也就复杂。比如我公司员工在万人以上,组织结构复杂,我们设置三级培训管理组织,第一层为公司级,第二层为工程公司(专业公司)级,第三层为部门班组级,并要对各层级的组织管理职责、人员配置要求及相应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第一层培训组织,统筹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公司经营和发展对员工能力需求和岗位职业资格需求,负责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负责对各单位培训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公司级培训的统筹规划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及学员能力观察与评价;培训机构与师资的管理,培训信息资料及职业资格证件的管理等。
第二层级培训组织由各单位组成,负责本单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资料管理等;并负责对第三层级的培训进行管理、指导与监督。
第三层级培训组织由公司各部门、项目部、施工班组组成,是专业培训落地的具体实施者,主要负责本部门的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资料管理等。
各级培训组织管理职责示例:
2、制度体系
培训制度体系是在公司的远景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指下实现的,是一切培训活动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其作用在于规范公司的培训活动,作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培训制度体系可以理解一个公司的培训文化,是一个持久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只要有培训活动的存在,这个过程就得继续。培训制度体系是有关培训运营管理、培训师资管理、培训费用管理等一切制度流程的总称,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效果评价管理、师资管理制度、培训课件管理、员工外派培训管理、培训费用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
3、资源体系
是培训体系运营的保障,主要包括内外部师资体系、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设施和设备三部分:
3.1内外部师资体系
讲师是培训的载体,是课程的演绎者,是培训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到内容有很深刻的了解,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讲师资源供我们选择;同时讲师需要具备适当的授课技巧,认真负责的授课态度,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选拔任用条件、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管理;师资体系的建立意义就在于此。
师资包括内部师资、外部师资两部分,对内外部师资的管理有一些共性部分,包括讲师基础信息、讲师选拔、聘用、授课管理、效果评估、费用管理等。同时也应根据师资的来源、特点、优势、劣势的不同,管理有所侧重。
建立外部师资体系,可使我们在较大范围获取到高质量的培训教师,给企业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提高培训档次;营造良好的培训气氛,增加培训对学员的吸引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企业内部讲师是一种宝贵资源,内部讲师具有对企业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与学员相互熟识,培训中交流比较顺畅,培训师费用低等优势;对于企业来讲,内部培训在整个培训中占有的比重越大,越有助于企业培训成本的节约,有助于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形成。企业内的核心技术、管理等内容的传播,可以防止企业核心机密的外泄,预防关键员工离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内部讲师因自身素质、讲课意愿、授课水平等条件限制,不易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的参与度。所以对于内部讲师的管理,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讲师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明确内部讲师的任职资格、选拔流程、讲师职责、培训提升、激励约束等内容,以帮助内部讲师提高授课水平、调动内部讲师的授课积极性。
3.2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训资源的实质性部分,是培训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可有效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临时性,使企业培训具有系统性、层次性、规范性、连续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起什么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培训什么。
企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体现组织发展要求、工作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基于组织发展的角度,要关注公司战略发展、机构改工、业务调整所产生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需求的角度,可根据岗位说明书对现有岗位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提取胜任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分析构建岗位胜任力课程类别。
在清晰了哪类人需要哪类培训后,还要对具体的培训对象进行分析,找出学员现有能力与标准能力的差距,确定具体的培训课程,并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培训课程组成的;
3.3培训设施设备
培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是企业对培训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宽敞明亮的教学场所、舒适的教学桌椅、性能良好的投影、音响等教学设备,是培训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
培训信息化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都有网上办公系统,各种业务的流转、档案信息的存储都实现了电子化,因此培训信息系统成为了培训体系运转的有效载体。企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可通过自行开发、借助外部专业开发团队合作开发、或直接购买相关软件。
培训信息化系统按功能可分为流转业务、非流转业务、网络学习三大部分;其中流转业务可包括培训需求调查业务流程,培训计划审批流程,培训方案审批流程,讲师聘用审批流程;培训通知流程、学员请假流程、培训评估流程等;非流转业务包括培训师资信息、培训课件、培训记录档案、员工资质证书等相关内容,可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所需信息、统计所需数据、生成各种报表;网络学习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远程同步学习、学员档案管理等功能,学习形式另活,可组织员工对指定内容进行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或组织在线考试;也可以是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助学习,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二 企业培训体系运行效果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在线学习柯氏评估模型培训效益
人才已成为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人才之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因而,企业必须加强员工培训管理,培养塑造优秀人才。随着员工培训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的提升,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企业培训管理问题分析
培训作为企业行为,目的在于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组织绩效,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意义上企业的要求。培训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深入的需求分析——培训工作没有针对性
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培训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因而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使得培训工作盲目又随意,培训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方法简单、技术落后——培训过程事倍功半
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培训,采用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所以无法调动学员积极性,培训与实际脱节,造成培训效率低下。
3.评估机制不健全——培训效果模糊
大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具体体现在:评估资金投入有限,领导重视不够;评估手段单一,没有跟踪调查;评估内容片面、表面化,没有进入深层次发掘;对评估情况、数据缺乏系统记录,或没有进行系统管理;与实际生产工作脱节等方面,这些都不便于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不便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
4.培训效益差——培训工作得不偿失
企业对员工进行高昂的培训投资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平台使培训成果得到应用,培训投资就无法回收;加上受训员工流失现象,培训成果付诸东流,这都可能招致管理高层对培训项目的否定。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殖,从而提高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这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而建立规范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实现这一共识的前提条件,不容忽视。
二、规范有效新型培训体系构建
培训体系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要看它能否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且应具备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着眼于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员工自我发展等特征。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培训计划(目的、对象、机构、时间、地点、内容等)、培训实施(培训方式)、培训评估、培训效益。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1.建立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规范培训体系的基础,是确定培训内容的决定因素,它是培训计划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培训评估的第一步。培训需求一般来自三个方面:新员工入职培训、新项目投入培训、绩效考评差距培训,无论一个培训项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培训主管都应该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来决定具体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缺陷。现举例介绍后一种培训需求分析:
某外企采用“职务分析”的方式,即以工作说明书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职位的工作条件、职责及员工素质,并界定培训的内涵。该公司对各关键岗位的技能做了分析并制定标准,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例如:对工程部电气工程师岗位,首先,设定岗位技能评估标准,分为基本技能评估表(见表)和专业技能评估表(略);然后,由工程部经理对该岗位员工进行评估,理论考核采用试卷形式,操作考核根据其工作表现打分,得出分数后将其归类(如英语49分属于D类),形成一张员工技能评估表(略);最后,将员工实际评估水平与岗位要求水平对比,形成了一张差距分析表(略),在上面注明需要培训的项目和建议培训的时间,如此就完成了简单的培训需求分析。
2.完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有很多种,各有优势,分别适用于不同情景下,传统培训方式已发展成熟,这里就不作介绍了。由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优秀企业的共识,但传统的培训方式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实施培训资源的整合管理。“E-Learning在线学习系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特性,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自我计划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学习模式。
第一代E-Learning系统,本质上是传统教学的网上翻版,表现为下载阅读电子文本教材、在线播放录制的讲课过程、通过E-mail或聊天室的异步或同步答疑、学生在线测试等形式。第二代E-Learning系统,实质是传统沙盘管理培训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电脑技术的强大能力,模拟现实管理情景及各种可能发生的错综复杂管理过程。它以交互式仿真为特色,将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集为一体,使学员在逼真、新鲜和刺激的环境中学习,学员还可以尝试不同方法,达到“做中学”和“错中学”效果。该模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通过虚拟现实、仿真、角色扮演、模型化假设检验等,激发学习激情、挖掘学习潜力、提高学习速度和质量。因此,仿真E-Learning已成为发展重点和未来,该系统在西方国家已有运用,但在国内还极为新兴。
3.强化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而遵循良好的评估流程是有效进行培训评估的保证。科学的培训评估对于了解培训投资的效果,界定培训对组织的贡献,证明员工培训所做出的成绩非常重要。有效的培训评估应该包括如下基本步骤:
(1)完善评估数据库。进行评估之前,培训主管必须将培训前后发生的数据收集齐备,因为培训数据是评估的参数,根据能否用数字来衡量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是评估主要衡量的参数,它以比例形式出现,是一些易于搜集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包括产出、质量、成本和时间等要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这四类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业绩衡量标准。常用的软数据包括工作习惯、氛围、技能、发展、满意度和主动性等,是评估工作的辅助参数。
(2)确定评估层次。“柯氏(Kirkpatrick)四级评估模型”(表略),这种评估工具较为实用,它不仅要求观察学员的反应和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而且强调衡量员工培训前后的表现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根据评估的深度和难度柯氏模型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培训主管要确定最终的评估层次,这将决定评估开展的有益性和有效性,业内权威人士认为至少要对一部分培训进行三级甚至四级评估。然而,限于企业的精力、实力和财力,大多数的培训在做完一级评估或二级评估后就不作跟踪调查了。
由于培训要求的加大,培训主管也不得不进行深层次评估。所有课程都可以进行一级评估;但要使学员掌握某些特殊知识或技能,需进行二级评估,如安全知识课;三级评估适用于那些意在改变工作表现,且客户对实际效果期望很高的课程;四级评估则是更深层次要求,需要从整体上考察公司经营业绩、市场占有率等要素。
(3)统计资料并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的方式有评估调查表填写、评估访谈、案例研究等,培训主管对评估调查表和结果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问卷、访谈资料等进行整理合并,剔除无效资料并得出相关结论。在分析以上资料后,再结合学员考核结果,对此次培训项目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估报告,并做出适当合理调整。
(4)评估结果反馈。在培训评估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对评估结果的反馈,经过分析解释的评估数据及结果应该与四类相关人士进行沟通,包括:培训主管——需要培训信息来改进培训项目,管理层——根据培训信息决定培训项目的未来,受训员工——看到成果受到鼓励或者发现差距继续学习,直线经理——根据受训结果调整部门内工作计划。在沟通有关培训评估信息时,培训部门一定要做到不存偏见和高效率,经过有效沟通会更有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培训效果的发挥。
4.提高培训效益
培训效益(培训投资收益),是真正证明培训的价值并决定培训命运的基准,人力资本既然需要培训这种投资,就应该寻找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投资方式。所以,提高投资效益,证明培训的价值,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
(1)增加培训收益——应用培训成果
首先,培训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实际,符合企业战略发展,如此员工受训后才有可能(因为培训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并有意愿(因为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的市场受雇价值)应用培训成果。
其次,要营造支持性工作环境,由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内长期倡导学习,强调应用的必要性,并明确直线职能经理对培训成果有效应用的责任,通过把培训应用纳入绩效考核中,调动直线经理的积极性,从而客观上保证培训成果能够有效应用到工作中。
最后,要保证长期收益,培训成果必须不断巩固并完善。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学习小组;②行动计划;③多阶段培训方案;④应用表单。为防止受训者中途懈怠,可由其上级或培训人员定期检查或抽查,一般适用技能类培训。
(2)规避培训风险——控制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确会带来培训成本增加,造成投资无法回收,但人才流失的原因不在培训管理本身,而且一个好的培训体系不仅能留住内部人才,还能吸引外部人才。对于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不作论述,下面就流失现象提出两方面建议:
①利用法律约束:企业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明确规定受训员工只有在企业工作满几年后才能离开公司,否则,必须按比例补偿部分培训费用。
②运用激励手段:把培训成果与绩效、薪酬、晋升挂钩,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要使人才培训后不是流动,而是更加稳定,关键是把培训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培训主管要从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胜任素质;胜任素质模型;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04-02
一、企业培训的含义、作用和目的
(一)企业培训的含义
企业培训指的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企业新进员工和现有员工传授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企业培训的作用
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人们所拥有的资源是稀缺的,为了提高效率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新的资本投入;发掘新的自然资源;企业员工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知识的储备。后两种因素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相联系的,并且在整个影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才有了“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企业培训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培训体系是实现这一组织目标的首选途径。企业的培训对企业的发展有如下作用。
1.提升员工的忠诚度,缔造心理契约
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然而在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将物质激励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的主要方式,事实证明,通过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且该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智的管理者会通过不断满足员工情感和社会需求来获得他们的忠诚,使员工逐渐建立与企业的心理契约。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培训计划,既满足了员工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帮助企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培训计划有如下好处: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对员工今后职业生涯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员工的忠诚和勤奋换来的是他们光辉灿烂的未来;而在企业这方面来说,对于这些手把手培训出来的员工,他们的能力和忠诚是完全值得信任的。
2.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
企业的宗旨决定了企业的价值目标,为了实现组织内部所有优势资源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必要的培训可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该将员工的工作内容同企业未来的发展相联系起来。有效的培训可以使员工明确在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要求,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能力与企业的需要相配套;另外,企业培训为员工日常的工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可以发掘彼此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实现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合理高效的培训体系,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计划,如公正、公开、公平的企业文化,还须配合以完善的薪金、提拔等激励机制等。
3.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21世纪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要制订符合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和企业发展的培训计划。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独特属性,优秀的人才不仅仅关注有形财富的积累,如薪金和各种福利,以可以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要求,当有了一定有形财富的积累的过程中,更加迫切的是对于无形财富的积累,如知识的积累、个人价值的提升等,因为这些是员工未来职业道路的基础。
(三)企业培训的目的
现代企业培训的目的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了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消费性活动了,应该是一种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投资性活动。通过培训,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是构建企业和员工双赢模式的桥梁。
二、胜任素质的内涵及基于胜任素质企业培训的特点
(一)胜任素质的内涵
胜任素质,也被称为胜任特征、胜任特质、胜任能力。鉴于胜任素质模型是一项舶来之术,其界定也主要是汲取McClelland、Spencer、Parry等人的思想。综合各家观点,胜任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与岗位高绩效存在显著因果关系,可以被有效观察、准确测评和积极改善的知识、技能、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
(二)基于胜任素质企业培训的特点
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就是依照胜任素质模型的要求,对员工承担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素质进行培养,提高个体和组织整体胜任素质水平,不断完善充实胜任素质模型,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支持能力。它与传统培训相比有如下特点:根据员工胜任素质水平与胜任素质模型的差距,使得培训更具备针对性和个性化;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更加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培训与开发;具备战略性和全局性,不仅提高目前工作所需技能,而且为将来环境变化以后的工作做积累。
三、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根据行为事件访谈法,可以确定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基本步骤。
(一)成立胜任素质模型开发小组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拔小组成员,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协调,规范的操作流程。
(二)明确企业绩效目标
通过对职位说明书的理解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应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对绩效标准进一步细分为工作指标,以此来作为企业区分一般员工和优秀员工的标准,并且需要一套相对应的薪酬体相适应。
(三)选择典型效标样本
从目前企业中所需培训岗位员工中,抽调一定数量的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通过研究他们日常的工作行为和绩效水平,得出在该岗位上的胜任素质要素。
(四)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通过观察研究确实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处理,对于无法进行量化处理的胜任素质要素,要采取合适的定性研究方法,比如德菲尔法、名义小组讨论法等。提取胜任素质模型的因子,作为企业员工的核心素质。
(五)编制胜任素质模型
对核心胜任素质因子进行重新命名,然后按照胜任素质重要性的高低进行胜任素质因子等级评价。首先,对行为事件进行分层,将处于同一层级的行为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描述成等级评价。然后,将相应的行为事件附在等级评价下面作为行为描述,形成一个完整的胜任素质因子。
(六)验证胜任素质模型
因为模型构建完成并不代表编制工作的结束,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培训的效率,因此,要反复推敲胜任素质模型是否完善。既要考虑模型的信度,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又要考虑模型的效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基础。只有胜任素质模型能够稳定地反映岗位所要求的核心素质并且对于完成工作是有效率的时候,那么该模型才可以定位培训实施模型。但是,这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对模型进行修改,还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岗位本身工作内容性质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基于胜任素质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素质为基本框架,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和优秀人员的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的培训需求,是一种战略导向的分析方法。通过找到理想工作技能需要和现实工作技能的差距以及理想工作绩效和实际工作绩效水平的差距,来寻求企业培训的需求方向。
(二)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设计及培训实施
1.确定培训目标。培训的目标是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决定的,是组织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期望达到的结果。根据其自身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2.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实质是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素质要素上的水平与当前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位胜任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体系通过对员工胜任素质的剖析后,参照企业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洞察与胜任素质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培训与开发的内容。
3.确定培训类型。企业员工的胜任素质由于其自身的可塑性、重要性等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培训类型。如军品设计员的胜任素质模型由三项基本素养和九项业务能力组成。具体包括:责任感、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能力、计划执行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效、专业学习能力、分析解决能力、知识技能能力。有的可塑性强,有的可塑性弱,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高的胜任素质,应该选取最好的师资,开展集中、高强度、强迫性的培训,并辅之其他培养手段,让人才快速成长。
4.确定培训方式。由于人们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对于培训内容接受效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成年人要比青年人更加容易培训,并且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对于重要性低、可塑性低的胜任素质,以自我培训的方式培训;重要性低、可塑性高的胜任素质,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企业内训;重要性高的、可塑性低的胜任素质,由于很难通过培训来提高,所以,作为员工选拔的重要指标;重要性高、可塑性高的胜任素质作为重点培养能力,选取最好的师资和课程,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
5.培训成本分析。企业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性支出,要考虑到投资收益率,即培训以后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与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培训的成本不仅包括培训过程中的实物支出,还包括由此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比较企业培训的成本预算与外包其他专门机构负责培训的成本来决定,培训项目由企业自主承办,还是由第三方来承办。
6.实行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取决于能否按照培训计划按质按量地付诸实施。按拟定好的计划,准备好相关的培训器材、师资、场地、时间安排、参训者通知等事宜。实施中要做好培训记录,收集反馈意见,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计划。此外,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及沟通工作,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方案,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7.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成果的转化是指受训者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的胜任素质能否在工作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高效率状态是企业培训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即稳定性。
8.对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培训与开发评估是完整的培训与开发流程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培训与开发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下一次培训需求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进.基于胜任特征的企业员工培训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2] 王艳蓓,梁建春.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J].现代管理科学,2007,(7).
[3] 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4).
一、培训体系建设设计要素
(一)课程体系建设
大部分呼叫中心都有自己的培训团队和专属讲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分为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件管理三个部分进行管理。
1、课程设计。服务型呼叫中心企业的培训课程一般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日常培训、回炉培训、技能培训、管理晋升培训五个部分。
(1)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包括企业文化介绍、公司业务培训、公司部门制度等内容。
(2)日常培训。企业对员工定期进行经验分享、业务讨论或新产品培训。
(3)回炉培训。企业对已正式上线工作三个月后的新员工或有长期技能不能达到企业标准的老员工进行回炉培训。
(4)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包括专项的技术能力培训、技能定级考试、多技能认证。一般是企业对高潜力员工开展的专项培训。鼓励员工学习多种业务技能,通过多技能认证。
(5)管理晋升培训。企业为高潜力员工或晋升为管理人员的一线客户服务代表专门开设的培训。
2、课件开发。
(1)课件开发特点。培训课件一般是针对培训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开发。新员工入职培训需注重课程通俗易懂,增加对专有名词的解释,有意识地对重要名词设计大量的重复环节,增加员工记忆。老员工的日常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则需尽可能短小精悍,简短陈述重点。
(2)课件开发人员选择。一门培训课程需培训经理指定专项开发责任人。开发人员可选择培训部门的专职讲师,也可以选择业务部门对此类知识掌握较好的业务主管,甚至还可以选择对此项技能掌握非常良好的一线客户服务代表。
(3)课件开发内容。课件内容包括大纲、讲义、学员手册、知识点测验题目四部分。当课件开发完毕培训部门负责人应组织对课件进行评审,确认课件符合要求,满足培训目的。
3、课件管理。
课件开发完毕后培训部门负责人和课件开发人员需在使用时根据培训学员反馈情况和业务变化定期对课件进行必要的更新。
(二)培训管理体系建设
1、培训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培训管理体系一般分为培训责任人、培训讲师、新员工指导人三个角色。其中培训责任人负责组织搭建整个培训管理体系,对公司的培训结果最终负责。一般培训责任人可以设置专门的培训经理岗位,也可以由部门经理兼职;培训讲师负责对学员进行培训,一般可以设置专职讲师岗位或由业务部门主管兼职;新员工指导人的主要工作是带领新入职的同事了解公司业务,在新员工培训期间承担班主任和导师的角色。培训责任人、培训讲师、新员工指导人都可以为专职人员也可以为虚拟岗位人员或由其他人兼职。具体操作可根据企业业务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设置。
2、培训实施的流程管理
(1)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流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和完成培训准备工作。培训计划可以由新员工指导人参考业务部门用人时间统筹安排。时间确认后提交培训部门责任人进行审批。培训准备工作包括明确培训关键知识点、确定教学方式、准备培训设施、制订打印培训课程表、准备培训测试题目等几个部门。
(2)在岗员工培训流程、技能提升培训流程和管理晋升培训流程比较相似。都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准备工作三个部分。培训责任人应定期和公司管理层以及业务部门交流,根据公司或部门整体策略和业务部门的需求组织培训。同时也可以根据业务运营情况,根据业务运营数据短板主动提出培训要求。针对呼叫中心员工上下班时间不统一的特点,具体培训时间表应和业务部门经理共同协商并结合业务部门的排班表进行安排并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具体培训准备工作应和新员工培训相同,在培训前制订整个培训的详细的计划并进行确认。
3、培训制度建设
企业培训需有明确的制度。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和保证必要的培训效果。企业需在培训实施管理制度、讲师培训制度、企业信息安全制度三方面进行重点保障。
(1)培训实施管理制度主要是约束要求培训学员按时参加培训、遵守必要的课堂纪律等管理要求。
(2)讲师培训制度是对培训讲师的管理要求。如需提前备课保障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反馈及时修改课件和教学方法、定期进行培训测验等内容。
(3)企业信息安全容易被企业忽视,但信息安全对现代企业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规章制度。在进行员工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给学员传递企业一些重要的保密信息,所以在员工入职前和进行重要培训前需确保被培训员工签署企业的信息安全确认书。
4、培训结果确认
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掌握知识,每次培训完毕都需要进行培训结果确认。通过确认环节确保学员真正通过培训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成绩评估。培训结果确认包括培训中评估确认和培训后的综合评定以及上岗后的跟踪考察。
5、离岗、淘汰制度建设
(1)培训未通过。学员如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培训综合评定或达到企业设置的最低技能标准则判定为培训未通过。第一次未通过应在进行二次培训后给予补考机会。如老员工未能通过每年的技能认定考试,则老员工需进行脱岗培训直到通过考试为止。
(2)淘汰制度。培训过程中如发现学员有严重违纪行为、触犯企业信息安全条例或有不适岗的情况,可根据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提交人力资源部门执行国家劳动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条款后给予岗位调整或淘汰。培训后如经过多次培训和补考仍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则可提交人力资源部门执行必要的法律条款后予以淘汰。
(三)培训讲师团队建设
培训讲师建设包括讲师选拔、讲师认证、讲师淘汰、讲师激励四个部分。
1、讲师选拔。呼叫中心可以设置讲师专岗也可以设置虚拟岗位。虚拟岗位由业务部门主管或业务部门的高潜力员工担任。讲师的选拔标准包括业务能力、演讲展示能力、现场互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讲师选拔可作为员工发展的一个途径。
2、讲师认证。培训讲师需定期进行讲师认证。认证时间可以为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认证内容包括业务能力、演讲展示能力、现场互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员反馈意见和培训学员满意度。
3、讲师淘汰。如发现讲师违纪行为,或有严重的教学事故则应对讲师进行淘汰。
4、讲师激励。对兼职讲师的人员需进行必要的激励。可从课程开发、讲课数量、讲课时长、学员满意度反馈等不同纬度设置奖项。激发兼职讲师工作热情。
(四)培训相关系统工具建设
现代的呼叫中心已经是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技术,需和计算机绑定进行紧密结合。新员工培训和日常培训课程除传统的课堂培训外一些培训课程还需进行计算机上机培训和上机考试。上机培训和考试常用的系统工具有:
1、知识库系统。
2、打字测试工具。
3、电话录音录屏工具。
4、自学系统工具。
5、考试系统。
二、培训体系建设保障要素――搭建学习型组织
(一)在呼叫中心行业领域企业应结合这几个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为团队稳定和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在呼叫中心行业中体现在减少组织层级、向一线客户服务代表询问客户对服务流程满意度并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尊重一线客户服务代表等具体行动。真正把指挥棒交给一线客户服务代表。
2、呼叫中心企业应结合公司和所在行业特点制定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其中企业愿景应代表对社会公众的承诺,企业文化又必须包括尊重员工、培养员工、鼓励员工发展的部分。只有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企业才有可能健康良性地发展。
(二)建立倒三角的企业文化组织模型。
倒三角组织结构是相对与“金字塔”型正三角而言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是所有员工为领导服务,都围着领导转,而倒三角结构则是领导围着员工转,为员工提供服务。呼叫中心行业一线客户服务代表是为客户和用户提供服务,管理人员应该向一线客户服务代表提供支持和服务。事实上这是一种理念,或是一种企业文化,更多的是要转变管理者与员工的观念,使得传统的“以点为心”的管理变为“以面为心”的管理。
(三)建设人员考核、淘汰体系。
1、呼叫中心的人员考核主要是对一线客户服务代表的考核。考核项又分为一线考核指标和二线考核指标。
(1)一线考核指标为业务结果相关的考核项目如客户满意度、电话接听量、电话解决率等。
(2)二线考核指标为和管理相关考核指标如电话平均处理时长、员工利用率等等。
2、对人员考核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员工对工作的态度。
(1)如考核目标值设置太低,员工不用多大努力就很容易达成目标则让员工失去努力上进的动力。
(2)如考核设置太高员工很努力但又无法达成目标则又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合理的考核目标设置应该是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达成的目标。激发员工主动通过培训等方案提升自身技能,获得高绩效高工薪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3、合理的人员流动有助于保持企业的活力。
部分企业采取末位淘汰制,强制对连续三个月保持后20%尾端员工进行末位淘汰,使员工随时保持危机感,激发工作动力。此外公司需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违反公司规定规范的人员进行相关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
(四)设计员工发展规划体系
一般服务型呼叫中心都会设置技术类发展路线和管理类发展路线。并设置若干虚拟岗位对高潜力员工进行重点培养锻炼。
(1)常见的技术路线有:普通客户服务代表、资深客户服务代表、专家客户服务代表、首席客户服务代表、技术二线、技术主管、技术经理等;
(2)常见的管理发展路线有:组长、运营主管、运营经理、部门经理等;
(3)常见的虚拟岗位有:新员工指导人、讲师等。
三、呼叫中心最佳培训体系搭建案例
(一)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1、如表1中某世界500强企业的呼叫中心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目的、行动计划、交付物及交付时间以及当前进度说明栏几步部分。
2、通过表1我们可以了解到此呼叫中心培训体系雏形已经基本完成。如可以按此设计完成相关内容的建设,并坚持实施不断优化则可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培训管理体系模型如表2。
五、总结综述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是指企业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能力素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培训、学习活动,帮助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
本文以“临安市供电公司的培训体系搭建”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供电企业培训体系的搭建流程。
一、能力素质模型简介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质模型指担任某一特定的岗位角色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这些能力素质在企业管理中能够驱动员工达成优秀的工作业绩。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开展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企业的培训是为培训而培训,钱花了,精力费了,但培训的效果却非常不理想,非但没有给企业创造价值,帮助企业提升绩效,有时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企业、岗位及员工的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能够让相关人员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方式选择和培训结果评估过程中,即使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始终能够盯住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核心岗位,以岗位的能力素质为标尺,找准员工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开发各种符合员工实际需要的培训课程,并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帮助员工提升能力以增强员工的岗位胜任度,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使企业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与传统培训的主要区别
传统的培训零碎,没有围绕某条主线进行规划;通过调查问卷由各个部门自行提供“培训需求”,员工又难以准确地表达培训需求;培训多以“教育”为主,缺少员工的参与。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是以公司的竞争能力为核心而规划的培训体系。由于这一培训方式对员工能力进行了清晰的行为定义,员工能较容易地明确自身的培训需求。此外,该培训方式以培养“行为”为主,强调使用各种交互式的培训方法。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供电企业培训体系搭建步骤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体系的三个关键环节,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搭建主要从这三个环节进行分析设计。
(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否准确。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关键在于找出企业的能力素质需求和员工目前的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按岗位目标分析、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人员分析三个步骤进行。
1.岗位目标分析
岗位目标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分解确定的,企业根据远景规划和经营计划优化确定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书。预测企业将来在组织架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并确定各核心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目标,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
2.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在确定了核心岗位之后,首先需要对核心岗位的能力素质项进行分解,然后针对该岗位工作过程、工作结果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能力素质提炼,确定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临安市供电公司的基础管理岗位为例,对其岗位能力素质进行分解,可将其分为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等四个维度。
3.岗位人员分析
按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所需的岗位能力标准,对担任该工作或未来要担任该工作的员工能力素质进行测评,确定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是否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以及是否拥有达到优秀绩效所必需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别要对那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进行测评,以确定培训的内容。
将员工现有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对比,以便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当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大于员工能力时,就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来满足岗位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方案设计
1.确定能力项对应的培训内容
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了培训目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培训目标。
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内容的筛选、课程的设置、培养方式或培训形式的确定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的筛选和课程的设置是达到培训目标的关键环节。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内容的筛选,就是以岗位素质模型所对应的各个能力项来确定员工的培训内容,它使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准确性,如下表。
2.确定培训内容对应的课程
能力素质项目对应的培训内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与培训内容对应的培训课程。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素质测评结果分析员工的哪些能力素质已经达到岗位的要求,以及哪些能力素质是其还不具备或达不到岗位需求的。通过这一比较,欠缺或达不到的能力素质点就是员工所需要培训的课程内容。
培训课程一般包括培训课程名称、类别、培训方式、培训学时、培训目标、培训具体内容及考核方式。
3.培训方法的选择
在选择培训方法的时候,通常追求的不是时下最流行的,而是最合适的,因为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培训方法首先取决于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分为知识性、技能性和态度性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培训方法。临安市供电公司根据培训内容选择了TACT培训模式。TACT 是以教育培训(Training)、个人提高(Self-Arise)、导师辅导(Coaching)、行动学习(Task assignment)为核心环节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评估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评估是能力素质模型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评价标准、培训过程的评价及培训结果的评价,而培训结果的评价是整个培训评估的关键。
培训结果的评价,主要以受训者的技术和行为作为评价指标,评估员工通过培训在岗位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结果,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评估。
1.检验受训者与岗位胜任力一致性的评估
员工的培训需求来自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差距,所有培训的结果要回到岗位胜任力的检验上。可以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胜任力的要求对员工进行能力素质再次测评来确定培训结果的好坏。
2.评价员工培训之后能力的提升结果,即员工培训后达到的相关能力水平
有些培训结果是能及时评价的,如生产操作人员的新设备操作技能培训。但有些培训的效果要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等。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and design a unify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rn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hrough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it can help the enterprises build an integrative "big training" system, standardiz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raining, create learning culture organization, asl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 training.
关键词: 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training system;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38-03
0 引言
培训是一种行为,该行为是将知识、技能、标准、信息和信念进行传递,以及管理训诫。通常情况下,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很低的技能通过普通的教育就能实现,但是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多次的技能培训,才能使员工跟上企业不断的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个人职业需求,进而为组织服务,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对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教育投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作为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和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为企业的培训管理确立了工作思路。
1 相关文献及研究背景
舒尔茨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不能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人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组织培训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信息和知识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为主要特征。据统计:现在每天约有10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产生,通过网络、媒体不停地传播,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然而,与巨大的信息和知识量相比,学习者将会发现自己的“知识贫乏”,已有的知识正变得支离破碎,学习的速度太慢,要学的知识太多,这是由于个人学习的有限性和滞后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快速性产生极大反差造成的。培训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培训只有在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当前,企业在培训方面存在不足:一是缺少战略,创新不足。中国管理培训缺乏一个完整的战略,整个的管理培训只是出于应付;二是流于形式,短期效应。培训现场学员反应热烈、情绪高涨,培训结束后学员头脑中依然是空白,实际工作根本没有改变;三是培训缺乏管理,目的不明确。很多企业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缺乏认识的盲区。
基于以上问题,企业需要建立一体化培训协同机制、闭环式的培训运行机制和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支撑机制在内的完整管理体系,通过运行体系,可以加强培训需求管理,建立培训与有关部门的协同机制,推动培训工作向“咨询式,服务式”转变。确立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大培训”运行机制,对培训的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与优化,同时完善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规划、绩效考核、员工发展及薪酬福利等管理工作的协同。
2 现代电力企业培训集约化体系建设
2.1 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设计旨在达到如下目标:
①构建协同一体化的“大培训”体系:设计时要注重外部与内部的协同,即外部与财务、项目、物资、设备等业务协同,内部与人员使用、考核、待遇、发展协同。
②规范化、标准化培训运营和管理:按照IS010015培训国际标准要求和指导,规范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的PDCA闭环管理,实现培训的标准化运营,并对培训的档案、设备、项目和师资信息进行规范化的有效管理。
③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实施培训集约化体系提升培训管理能力和水平,将公司打造成为具备学习理念先进性、学习主体自觉性、学习内容科学性、学习方法创新性、学习目的实践性和学习机制长效性的学习型组织。
2.2 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设计框架 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基于如下框架:
①一体化的培训协同机制——将培训与组织及业务需求挂钩,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结合,构建一体化的培训协同机制。
②标准化的培训运营体系——培训需求、计划、实施、评估四环节的动态循环、闭环管理形成标准化的培训运营体系。
2.3 培训集约化管理运行体系 电网公司培训集约化体系以公司培训战略为导向,以培训组织体系设计为基础,以加强培训需求侧分析管理和培训项目内容体系开发为重点,标准化培训需求、计划、实施及评估闭环运行流程,建立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
现代电力企业培训集约化管理体系包括两个层面:
①培训战略、培训组织及考核对标体系:包括培训战略、培训组织体系设计和培训考核对标。
②协同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包括多渠道的培训需求分析;标准化的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的运行过程;覆盖各专业队伍和各直属单位的培训课程体系。
3 现代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
3.1 培训管理战略 根据国网公司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推行闭环管理,加强全员学习,使企业员工满足公司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愿景奠定基础。
3.2 培训组织体系 按照“业务归口管理、专业协同负责和单位分层负责”的原则,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将教育培训与生产经营同步开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培训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公司教育培训委员会作为培训的决策者,对公司的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领导。
所谓业务归口管理是指从业务出发,由人力资源部对培训工作进行业务垂直专业管理,进而便于监督和管理。
专业协同负责指专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负责部门,在取得培训需求和进行培训方面,分析班组到本部业务专业的链条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开办培训时,业务部门负责培训班的过程管理,而人力资源培训条线作为支持。完成所有专业需求的采集后,最后形成公司统一的培训计划。
3.3 培训考核对标 通过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情况,以及员工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完成企业培训效果的考评。以指标的方式对本部各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培训中心进行考核,而以学分的形式对员工进行考核。
3.4 培训运营体系 构建协同一体化的培训运营体系,以培训项目为运行主体,多渠道的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对培训需求、计划、实施和评估实现闭环管理。
3.4.1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活动前,由培训活动组织方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的鉴别,以确定是否发生培训行为,以及如何发生培训的过程。对于培训组织方而言,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进而设计培训规划。
3.4.2 培训需求管理 所谓培训需求滚动管理,是指对培训计划之外新产生的培训需求的管理过程。因为培训计划涵盖了一个时间过程,通常是一年,但由于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内产生新的需求。培训需求滚动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既定培训需求实施情况监控: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培训实施进度检查、培训课程总结等判断和预测既定培训需求在当前的满足情况,若培训需求未能达到满足,则将收集到的造成培训需求未能满足的原因上报相关领导。便于领导对培训工作的变化准确掌握,同时也为未来培训改善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②新培训需求信息监控:培训需求人员从其它部门收集新出现的培训需求并主动分析其它部门的新培训需求,通过对收集到的培训需求进行监控,对现存的培训需求进行查缺补漏,及时收集新产生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计划进行及时更新,使培训工作的准确性更高、覆盖面更全。
3.4.3 培训计划管理 在明确培训需求以后,接下来需要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预算。东北电网公司的培训计划扩展为综合培训计划,综合培训计划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已有培训项目的培训计划:即对于已经存在的培训项目的培训计划,每年的培训计划中,此类的培训应占绝大部分。针对此类培训,根据培训需要,结合现有的培训课程体系,分析出所需培训的人员范围和数量、明确培训的授课方式、培训日期、每年期数和是否需要进行课程更新。
②新培训项目、教材的开发计划:指现有的培训项目不能满足部门或员工的工作需要,因此亟待开发出新的培训项目或者课程、教材来满足新增的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建设,预计此类的培训计划比重将会日趋加大,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针对培训项目或教材的开发计划,需根据培训需求、培训目的设计需要开发的课程和课程所需的资料来源,再选择合适的开发人员,明确开发的时间,制定出所需要受训人员的范围和受训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最后统计出培训所需的预算,当课程开发完成后,将课程纳入现有课程计划表中。
3.4.4 培训实施管理 培训实施管理的内容一是将教务管理相关信息以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录入系统,由系统进行信息的反馈和分析,二是加强培训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进一步完善培训实施执行反馈及纠偏机制,并及时反馈至培训部门和各业务单位,形成培训实施执行的闭环管理,实现培训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3.4.5 培训评估管理 对培训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其作用是用于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课程效果进行判断,为持续评估以及未来的培训活动进行改进提供依据。各层级的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时间和实施条件如表1。
4 结语
本文基于现代电力企业的一体化培训体系,通过构建企业一体化培训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培训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企业员工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通过该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帮助企业构建协同一体化的“大培训”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培训运营和管理,打造学习型文化组织,提高企业培训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32-43.
[2]兰斯伯杰,多萝西伯杰.人才管理:甄选、开发、提升最优秀的员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2-65.
【关键词】培训目标;培训体系;培训效果改进
一、企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在分析企业培训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为什么要培训,其目的和意义何在?企业希望通过培训达到怎样的效果?如果将培训放到整个企业经营的范畴中来看,培训和企业经营中的销售、市场、研发、生产等等没什么区别,目的都是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由此看来,培训和其它的经营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为的是通过员工获取更大的效益,而培训只是实现效益的一种手段。如果员工不需要培训,企业也能获得预期或更多的效益,那么企业其实就不用对员工进行培训。有一种情况是,企业没有明确培训是为了效益,或者无法将培训与提高效益有机联系起来,只是看到别的公司在做培训而跟着做。这只是企业经营者的一种短期错觉,一旦真正投入培训,企业必然希望看到投入带来的回报。综上所述,培训就是企业为获得更大效益的一种手段,企业培训的宗旨是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二、企业培训的职责
企业培训的作用是:其一,提升员工个人技术能力;其二,团队文化建设,强化团队成员的协同效应。为实现这两个目标,企业培训的职责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训要解决的是员工技能现状和公司对其目前岗位、任职技能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岗位、任职技能培训。这个技能是广义的技能,包括硬性的和软性的技能,硬性的是专业的技能,软性的是职业性、素质、综合能力。岗位技能培训,使员工的能力符合岗位要求,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是培训的最基本的工作。其次,员工在企业担任新的工作、承担新的业务、或寻求职业发展产生培训的需求,企业培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岗位技能培训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技能,让他能够从事更高要求的工作,让他的职业得到更高的发展,也需要培训来做一些工作。第三,是整个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组织发展、管理体系提升,需要培训参与其中。承担以上内容的部分工作,或知识理念的灌输,或工作思路、方向的引导宣贯,或企业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传递等,都需要企业培训达成。企业战略发展,组织发展,整个管理体系提升,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等,也需要培训参与其中,培训内容可能是知识和方法的改进,也可能是企业文化的宣传造势,这可以看作培训工作的长期目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依次递进的,也可以看作企业培训工作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现实操作中,一些企业将培训当作员工福利来实施,培训对于员工个人可以是福利,但对公司来说不应该将培训作为福利。如果企业仅仅是将福利作为员工培训的目标,这个就有点舍本逐末,偏离了企业培训的目标和宗旨。比如有的公司觉得拓展训练不错,培训学员在体验式训练中能够获得强烈的直观效果,公司人力资源部决定便安排绩效最好的部门参加拓展训练。
总之,企业培训的内容应围绕以上三点内容,同时每个企业做培训都应该建立适合自身的培训体系,明确企业培训的根本目以避免偏离方向。公司做培训,切忌跟风,在做培训之前,应该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总体规划,如此方能保证培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三、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企业培训体系可以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建而成的:其一,制度层面,也就是培训各类制度、流程;其二,资源层面,包括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和培训设施;其三,实施层面,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包括公司的培训需求是什么、计划怎么做、具体的组织实施怎么做、培训效果如何评估等。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构成了整个的企业培训体系。也就是说培训资源要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培训制度能从形式上保证培训实施通畅有效,培训管理者实际的实施操作使培训真正有效的运作起来,达到好的培训效果。
四、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企业的管理层大都对培训相当重视,能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有长期或短期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有一定的投入,但是现阶段的许多企业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培训活动很少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互配合,或者缺少明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只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战略。
1.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不明确。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有近25%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发展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不太一致。其原因在于所在岗位与主要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偏差,仅有18.2%的员工完全能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一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压力大,企业重视对员工的使用,对员工的培训开发实际投入不高,一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率较低。有46.4%的员工认为通过培训能在工作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有25%的员工认为能提高薪酬。当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的时候,自然对培训也缺少了积极性;而没有较强技能的员工在本职工作上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
2.培训需求等级化。根据调查表明,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培训机会要大大高于普通员工,这表明培训虽然受到了重视,但对不同层次的培训所表现出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普通员工培训受忽视,从客观上导致他们没有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3.培训内容与员工需求存在差距。从培训内容来看,新进员工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理论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这属于员工共性教育;岗位实践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岗位安排,培训时间长短不一。除岗前培训外,在职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为主,事实表明,极少数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没有太多的帮助,只有很少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一些帮助,绝大多数员工认为企业组织的培训内容对自己有较大的帮助;对企业组织的培训和自己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查时发现,员工的培训内容需求远远大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内容。
4.选拔培训对象主观化。调查表明企业组织培训时,选拔参加培训人员的方式主要有领导决定,自愿参加,培训计划安排,考试竞争。从具体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因为有的企业培训经费、机会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有不少企业错误地认为直接由领导决定挑选培训人员比较直接、省事。这种方式容易挫伤员工培训积极性。
5.管理培训体系脱节。没有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来激励员工参加培训的愿望,引导员工培训目标,以及没有相应的奖罚制度。企业的培训活动成为参加培训的员工的一场作秀,没有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
6.结果反馈体系不健全。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总结评估做的相当不够,有的企业对培训的结果不加评估,不过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事实上,不管是什么培训,培训的对象是谁,培训的考核通常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对于技能培训,只考核笔试不考核动手能力,意义并不大,必须及时对员工参加培训之后的成果以及感想和问题及时汇总,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以修正。
五、改善企业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1.明确培训对象选拔制度。建立培训对象选拔制度有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必须考虑员工掌握培训内容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应用所学习的内容的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员工激励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效率问题。在选择培训对象上可以采用员工自愿报名和部门推荐相结合方式。
2.建立培训签约制度。培训签约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脱产的培训,企业不仅投入较多的培训费用让员工参加培训,还要给员工提供工资待遇,同时安排相应人员顶替员工工作的成本。一旦参加培训的员工学成后跳槽,企业将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也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一大顾虑。如果企业制定规范的培训签约制度,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约束企业本身与员工:一是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项目、费用和形式等;二是参加人员;三是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及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四是送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及参加培训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五是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六是参加培训员工与送培企业主管部门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具有可操作的和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才能有效。
3.强化培训考核制度。对于培训活动的评估,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以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水平。考核评价的对象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项绩效评估是以培训成果为对象进行评估,包括接受培训员工的个人学习成果和他在培训后对组织的贡献,培训绩效评估指标有:反映指标、学习指标、行为指标、成果指标等,这是培训评估的重点。责任评估是以负责培训部门和培训者的责任为对象的评估,培训责任指标有:培训计划评估指标、培训设施评估指标、培训师资评估指标、培训教材评估指标、培训成果评估指标。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方向,改进培训工作。对培训绩效,可以分别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考核法和现场成果测定法进行评估。
4.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晋升、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把高学历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激励,以稳定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与培养,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将激发回报企业的意识和决心。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于培训考核较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参考文献
[1]董福荣.构建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的几个问题[J].财会研究.2006(6)
[2]葛梅.我国中小企业培训现状之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5(7)
[3]高其勋,王忠才.中小企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
[4]江历明.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5]乔莹.如何做好中小企业培训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11)
[6]孙琳.国际经验给中小企业培训的启示[J].人力资源.2004,(9):28~9
[7]吴小妹.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科技.2007(10)
[8]武瑞营,丁玉平.中小企业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6)
关键词:国有企业;培训体系;完善措施;
一、树立企业培训核心理念
培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在培训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将公司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其中,既考虑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对员工的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的整体目标是员工个体发展目标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目标与经营情况直接影响了员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只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一致,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企业的培训促进和加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员工可以在既定的培训制度下选择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项目,培养技能、提升能力、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
企业培训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劣势,结合企业的战略,确定培训的可行性,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同时,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保留员工。
二、加强企业各层面支持
国企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员培训体系,对企业员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改变重管理人员、轻生产工人,或重理论培训、轻技能培训的做法,造成顾此失彼。应建立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一线生产员工的系统培训方案,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侧重点。
(一)管理人员培训
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围绕管理岗位要求,多采用在职研修方式进行。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带好队伍、抓好生产经营、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为培训主题,通过研修,总结经验,相互切磋交流。研修结束后,每位学员要结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自由选题,写论文,总结经验,将所学知识迅速运到工作中去。对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是提高管理效率,学会如何协调管理他人来取得成绩,而不是光凭自己的工作取得成就。可举办一些主题鲜明、内容精练的专题培训班,做到学用一致。对基层管理人员除进行岗位资格性培训外,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如“头痛问题研讨班”、“作业评价”等培训班。对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还同时结合其晋升目标来考虑。通过上述管理人员不同内容的培训,加强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管理人员决策、指挥、协调、经营等方面的能力。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借鉴了美国“产学合作”和“菜单式”继续教育的做法,结合企业的技术特点及重点,制订出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由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岗位需要自行选择。同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紧密合作,选送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去高校深造。还结合本企业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课题,举办专题研修班、科技讲座等,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培训,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及科研水平,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对新进员工的培训
对新进员工的培训重点是帮助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可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岗位职责、工作操作程序、企业组织文化、企业奖惩制度等内容的培训,必要时还建立师徒制培训确保新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
三、增加企业培训投入
改变观念,加大培训投入是开展培训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教育培训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2008年开始企业的教育经费从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2.5%,教育经费额度提高了不少,这已经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培训的重视。企业要转变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培训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因为任何设备的功能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增长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国内一些成功企业如大众汽车、宝钢集团等在培训方面的做法已证明了这一点。从长远来看,企业在培训的投入越多,收益越大。
培训项目的开展和评估、后续的跟进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欧洲及北美的某些企业每年花费10亿美元来进行员工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更新,我国企业在培训投入上还没有形成大的趋势。随着企业对于员工培训认识的增加,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情况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在财务预算中,设置培训教室建设、培训老师工资支付、员工外出培训等方面的资金,为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四、加强企业管理者技能培训
管理技能培训是企业为其管理者提供的一系列的学习、成长和变化的机会,帮助管理者在企业顺利的开展工作,完成组织目标。在一项关于“最有效的管理者特定技能是什么”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技能有以下十种:1.言语沟通(包括倾听);2.时间和压力管理;3.个体决策管理理;4.发现、定义和解决问题;5.激励和影响他人;6.授权;7.目标设置和阐明愿望;8.自我意识;9.团队建设;10.冲突管理。
在培训中,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这些技能,适应企业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管理者通过培训,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管理技能,通过授权、分配工作、分配资源来达到工作目标。
员工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公司战略为基础员工培训系统,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为研究对象,认为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并配以完善的配套措施,使这一体系能够适应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效果;培训全过程
作者简介:谢正宁(1969-),男,宁夏银川人,宁夏电力公司人资部培训教育处,高级工程师。(宁夏银川750001)李新振(1982-),男,宁夏盐池人,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局,助理工程师。(宁夏灵武75041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26-02
人力资源培训是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力企业也不例外。良好的人力资源培训不仅影响着员工的素质,而且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当前,电力企业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电力公司要在改革中保持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相对优势,赢得未来的主动权,只有依靠更快更好地学习,提高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这就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1]
电力企业历来重视职工的培训。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社会责任准则,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抓住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行“四个创新”和“五个结合”。建立了完善的培训组织机构,形成了全面的培训制度。始终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岗位培训、技能培训,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培养和造就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然而,目前电力公司员工队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能人员的文化层次和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如何在原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培训工作的效果成为了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成效,[3-5]培训的关键在于重视培训的全过程。不仅要关注培训前的计划准备工作,注意培训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而且要注重培训结束后的效果评估,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
一、转变观念,制定培训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力企业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应根据需求,制定好详细的培训计划,帮助学员提高认识,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1.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对培训的认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培训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首先要端正对待培训的态度,明确培训的目的。但是,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的个别员工对培训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某些学员对培训不重视,认为企业培训只是走过场、应付检查,对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帮助,视培训为一种任务和负担。有些学员认为培训仅仅是理论或技能的学习,无需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这些旧观念的存在,阻碍了电力企业培训的有效开展,没有真正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显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如何确保企业全体员工自觉自愿接受培训并取得满意效果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员工对培训的观念问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让员工认识到参加培训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对企业的发展都有利,只有自身的学习能力、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主动地接受培训,积极参与,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和乐趣,做到平时自己主动学,集体组织时共同学的良好风气。
2.分析培训需求,做好培训计划
对许多电力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来说,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但就如何有效地组织培训又感到有些茫然,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些电力企业对自身的培训需求不明确。由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电力企业只凭往年经验机械地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每年的培训任务而安排培训,没有将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自身素质相结合来设计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为此,电力企业的人事部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认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计划。作为培训的组织者,首先必须了解岗位信息,作为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绩效考核指标等。其次建立员工的信息系统。结合员工本职工作的要求和自身素质,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筛选,对培训需求、员工素质、员工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员工是否适应现有的工作岗位,员工现有的素质与所在的岗位要求存在哪些差距,如何通过系统的培训消除这些差距,分出先后次序和重点。将员工的工作素养与企业的要求、岗位的要求相结合,正确分析员工缺少的是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员工能力短板,因人施教。通过系统的分析最终确定哪些员工需要培训,采用哪种培训方式。从而有目的的制定计划,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把握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制定计划时也要参考基层员工的意见,对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争取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过程,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虽然电力企业的培训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培训方法、课程设置、培训教师、过程监督上都存在不足。培训组织者应重视培训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根据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1.联系实际,改进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有些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忽视了企业在电力方面的业务对各层次员工的知识、技能的不同要求,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有些电力企业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不是依据企业的实际和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内容,而是凭感觉照搬教材培训,导致培训内容脱离专业岗位,授课内容脱离实际需要。没有详实生动的授课内容,即使是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队伍也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空洞乏味。因此,电力企业应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全体员工都需要掌握的基本课程,并根据电力行业工作的特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这样在确保全体员工的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实现个性培训,形成内容丰富的梯次培训结构。人事管理部门也需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资源等因素,设计贴近员工需求的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件,定期更新培训内容,真正联系实际。
2.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的层次性
在培训方式上,大多电力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偏重于课堂教学,以老师灌输知识、传授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对培训失去兴趣,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
社会发展日趋复杂,新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作为电力企业的培训组织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培训方法,采取灵活的讨论式、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培训、实操培训、远程培训等教学方法,加强学员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如宁夏电力公司为了缓解工学矛盾,将远程培训系统作为公司员工岗位培训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之一,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将远程培训常态化、规范化,受到了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并积极与国网电科院、中国电科院、高校、设备厂家等合作,研讨每一个培训项目最佳的培训模式,通过项目引进、技术研发、科技攻关、专题讲座、导师指导等多种方式,达到学员愿意学,听得懂,用得上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方法的设计也要注意学员的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如操作人员比较适合现场培训法,管理人员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等。
3.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
培训教师在培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良好的培训师可以对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中,部分老师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却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教学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而且内生的具备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专业开发的培训人员数量不足。有些外聘的培训教师对电力企业的情况不够了解,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等制定培训计划,讲授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吻合,不能使培训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关键在于培养企业内部的有充足工作经验的员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性,激发他们的人力资源开发潜力,组建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讲师团队。在企业外部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培训师,把电力企业的内生培训人员和外聘教师相结合。常备的教师队伍要在平时加强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掌握学员的素质,在授课时充分调动受训者参加互动、交流研讨,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加强培训的有效性。
4.完善监督手段,及时沟通培训信息
培训组织者在平时更注重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忽视了实施阶段的相关动态。其实,培训开展以后的过程也是不能忽视的,有效的沟通在此时最为关键。有些培训组织者很少在培训过程中过问课程的开展情况,只是在课程结束后组织简单的考试,有些学员与其他学员的学习效果大相径庭,这就需要组织者对培训进行跟踪、监督。在培训前,培训组织者应该主动与培训教师和学员进行沟通,使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计划,跟进受训员工在哪些方面希望在本次培训中得到提高,做好老师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培训过程中,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多与培训老师和学员进行讨论,及时掌握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员工动态,在学员的反馈过程中改进培训工作,保证培训取得满意的效果。培训结束后,整理培训记录和培训前后沟通的结果并形成培训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做借鉴。
三、健全培训评估机制,强化培训效果监督
培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电力企业组织培训后,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客观公正地评估培训的效果,确保培训的实用性,避免培训工作虎头蛇尾。企业培训的目的在于使用,将培训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大多电力企业注意的是如何改进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而没有将精力放在评估培训的效果上,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有些企业没有规范的评估方法,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比较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简单的测试,不再做培训的跟踪调查,没有给员工带来激励作用。有些电力企业在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学习的目的,培训能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对象对于培训内容能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效果难以评估或者根本没有评估,更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无法保证充分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这样一来,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也不知道培训后到底给企业带来了多少实效。
科学的评估对于界定培训的效果,证明员工通过培训所收获的成绩,非常重要。电力企业首先要加大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投入,尽量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不但要对培训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估,而且要进一步跟进学员工作成果的转化、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等方面上来,拓展培训效果的评估面,真正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保证评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建立评估效果管理系统。鼓励受训人员将新学的知识与班员交流,督促管理者将学员在培训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为培训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记录每次培训活动的评估情况,进行专业的管理,形成培训评估系统,为日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信息保障。宁夏电力公司2011年初就启动了建设“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目的是通过组织调研和诊断阶段、能力提升培训管理体系构建阶段、课程体系构建与规划阶段和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培训体系建设及项目验收阶段,最终形成宁夏电力公司“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重视了培训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值得其他电力企业借鉴。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训的关键在于重视培训的全过程”的这一理念,并将该理念应用于实际培训工作,得到如下结论。
(1)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应根据需求,制定好详细的培训计划,帮助学员提高认识,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2)培训组织者应重视培训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根据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3)培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电力企业组织培训后,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确保培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126.
[2]武利利,刘建峰.浅谈电力企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235-236.
[3]杨学军,王政.提高电力企业培训效果的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1,(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