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3:15

导语:在经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管理论文

第1篇

将潜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因素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系,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转化。生产力不会自动形成,科学技术无论是本国发明的还是引进的科学技术,要想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才会变为有价值的生产力系统。而且技术越是进步,越需要高水平的管理,管理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准备了条件。

二、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1)人员管理的规范化。不论怎样的管理制度,如果员工不能真正理解管理规范之下的真正含义,那么规则条令,也只会流于形式。不断强化和优化日常财务基础管理,不只是从形式上掌握科学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可以帮助管理者从本质上学会做到人员行为的规范化,使得管理有足够的深度和更容易取得实质的效果。并能够提高内部人员素质基础来应对高层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使工作事半功倍。

(2)财务数据的信息化。财务收支状况和管理成果的第一手资料需要通过财务数据管理来反映,管理和决策效率的提高需要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并是以财务数据信息化为基础,这也是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进行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

(3)基本财务流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财务一体化是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财务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管理以及记录管理,这样不仅能使公司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得到良好的沟通,保证信息在部门内部得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还能使各个程序得到有效的协调管控,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同时也能保证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和科学性。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经济管理只有信息化才能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化对经济管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计算机管理体系是网络财务软件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财务信息系统的整合,除此之外,经济管理信息化为信息化决策提供了信息库和全面而灵活的规划框架,也减小了可能带来潜在成本的投资风险,而财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更是建立和健全现代管理体系。同一个信息管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数字化的信息统筹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提高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如何做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将信息化建设辐射多个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另外,财务、进销、库存、生产等不同的业务流程也都有不同的重点,在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下有不同的需求,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对整体和各部门的业绩进行评价也需要软件的支持,统一快捷的网络系统和深入分析数据的智能报表系统必不可少,而财务管理信息化都需要这些数据的完整性与及时性作为坚实的保障。

三、经济管理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贯彻落实内部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在经济管理创新发展中不断更新思想的关键。作为经济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工作素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新理念,坚持正确的竞争意识,贯彻于整个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将全新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企业创新发展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需要内部观念性理念的创新,以全新的视角指导经济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纠正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建立与时代相符合的思想模式,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在经济管理创新发展中,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企业应该采取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形成充分的认识与重视,维持经济管理的高效发展。

(二)战略管理的创新

在变化多端的全球化竞争环境中,企业首先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经济管理战略的创新,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施战略,及时准确捕捉有利的外部环境机遇。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工作重点,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模式,以正确的强势姿态迎接挑战与风险,切实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以落实经济管理目标。企业先进的生产力与长远的经济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创新发展应该具备良好的全局性、前瞻性,加强创新企业战略的多种渠道,引进各种全新的科学信息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市场的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组织结构的创新

在强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中,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需要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为保证,传统的企业管理大都分散的组织结构,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组织结构需要合理与精简高效,首先应采取多层垂直的组织结构,在最大限度上增加企业管理幅度,以减少管理层次,不断精简职能机构,增强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形成快速的传达信息的速度,使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更具有横向性、扁平化的特征,提高反馈和传达信息的速度。其次是在现代化企业应不断更新的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摆脱传统组织机构的束缚,建立与完善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多样化、灵活化的组织结构。

(四)人本管理的创新

第2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影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莫过于网络营销对企业和零售业的发展的作用。网络购物平台的建立开启了零售业的新时代,也为产业的经营和销售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

1.1网络营销的作用

网络营销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企业商品销售,网络营销的根本目的与现实营销一样,都是通过销售手段实现产品价值的过程。与现实营销所不同的是,网络营销在实现多对一的销售和不同时空的销售上具有优势,这使得营销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法

网络营销为销售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除了建立网点和企业网站承接订单、进行销售活动之外,由于网络环境的多样化和便利性,营销的宣传方式也得以扩展,例如营销软文、在浏览率高的网页上放置广告、利用信息交流平台产品信息等。

1.3考虑到网络环境对现代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不仅是公共设施建设的一种,也是产业经营的一种,除了赢利之外,体育场馆要维持正常的运转也必须向使用体育设备和场地的人收取必要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将为场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提供经费。人们在网络上获得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大环境,使体育场馆要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体育场馆建设。

2利用网络环境经营现代化体育场馆的方法

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是娱乐休闲场所经营的一种,按照第三产业的经营模式,分析消费者的爱好,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项目改造和修建、进行功能宣传、寻找体育场馆使用的可能性并营造与人们文化心理相符的环境,获得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认同,是目前体育场馆进行建设和经营的主要目的。

2.1通过网络了解消费者需求

网络活动因为其跨时空的独特性质,是产业经营中“消费者需要调查”一项活动变得更加简便。编制问卷、将问卷发至网上,请消费者进行消费意图的表达是目前获得消费需求方面信息的主要方式。由于网络问卷表达形式便捷、非实名,因此获得的信息会更加真实有效。现代化体育场馆为了使馆内设施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或者需要获得体育馆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时,可以选择网络问卷的方式取得消费者需求方面的资料。另外,通过观察消费者网购的内容、分析消费者年龄和消费目标的特点,也能够为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提供帮助。例如,某城市的新建城区欲建设一座体育场馆,投资者在体育场馆的规模和内部设施方面一直举棋不定,于是营销策划部门进行了一次消费者需要调查。以“体育设施”、“健身时间”“、为健身花多少钱”、“希望配套的服务和设施有哪些”为主要内容进行了一次消费者调查。通过与小区、公司和学校联系,将问卷在小区业主QQ群、公司的企业文化网页上,并且采用微信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经营者不仅得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之外,还确定了大致的体育健身配套服务的范围,为体育场馆的经营指明了方向。

2.2利用网络进行体育场馆功能宣传

体育场馆的功能已经不局限在体育运动会的举行或者是提供给人们基础的体育健身场地。目前,大型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不仅为各种球类比赛提供场地,也为各种文化展览和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在鸟巢巨型,而开幕式当晚,作为体育场馆的鸟巢实际上承担了一个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的任务。可见,现代化体育场馆在功能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体育场馆的经营者应该以体育场馆功能的开发为经营目的之一,通过体育场馆的多种形式的利用实现经济价值。鉴于人们对体育场馆的认识大多数还保留在“健身”的层面上,通过网络进行体育场馆功能的宣传十分必要。适合于体育场馆功能的宣传手段,有广告软文、平台宣传、视频宣传等多种形式,这些宣传形式均以网络环境的信息流通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为基础。例如,体育场馆可以将已经承接的大型演出活动的布置现场拍摄成录像,并设计“使用感受采访”,请参与活动的人对场地和设施进行评价,将这些资料剪辑成视频在网络上,还可以建立企业微博或博客账号,通过分享承接的活动相关照片和介绍场馆设施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鼓励体育场馆使用者通过博客、微信、QQ等方式分享使用心得,或者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及经营提出建议等。一次微博的转发可能会使一条信息增加至少20000多阅读者,这是网络时代能够提供给体育场馆经营的宣传环境,也是体育场馆展现自身魅力的途径。

2.3通过网络扩大体育场馆经营范围

网络的使用还能够促进体育场馆经营范围的扩大。一般的体育场馆的经营者多认为体育设施和相关设备、服务的消费群体仅限于体育场周围的小区或者企业等人流集中的地区,经营范围也不会超过一个或者半个城区,事实并非如此。网络销售因为减少了推销成本,因此能够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低廉的价格和更加优秀的服务,电影院、餐饮业、美容业的“团购”活动就是使用网络营销方式提高实体店的客流量、达到盈利目的的手段之一。

2.4利用网络在体育馆内建设文化软环境

网络能够为现代化体育场馆经营带来的益处不仅在于体育场馆的宣传和扩大经营范围两方面,同时也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软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体育场馆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同时提供给人们舒适的健身和活动的环境。根据2011年全国体育健身调查的结果,在“体育健身的目的”这一项中,40%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公民认为健身的目的在于维持身体健康,30%的人则认为体育健身的目的在于休闲、放松、缓解工作压力。继续追查这30%的参与体育运动公民的群体特征,则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是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的中青年。观察目前体育场馆的消费者特征,不难发现,以“休闲、放松”作为健身目的的人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实际上是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体育场馆的任务除了“提供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之外,还需要提供优雅、舒适、轻松休闲的环境。肯德基、星巴克、哈根达斯等店铺都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wifi以供上网之用,咖啡馆和酒吧为消费者提供数字电视作为休闲项目,大型购物商场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播放电影和音乐等附加的服务,甚至连医院、图书馆等公众服务场所都注重网络形象的建设,现代化体育场馆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共职能,应该在场馆内配备与上网相关的设备、并且使用相应的软件为体育健身者提供更加贴心和便利的服务。

3总结

第3篇

一、当前行业计划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下行的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卷烟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市场消费需求较为疲软、控烟组合政策连续出台等影响,今年以来,行业发展面临着部分地区销量下滑、增长乏力,烟叶库存持续处于高位,卷烟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的情况,行业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计划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一是行业卷烟销量增量乏力,卷烟库存高位运行。卷烟销量方面:受卷烟销售市场大环境疲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行业有4个月卷烟销量同比下降,全国有11个省级商业公司卷烟销量同比下降,其中6个省份同比下降1万箱以上,3个省份同比下降4万箱以上,全国28个省份销量增幅均低于去年同期。三季度,行业卷烟增量乏力的态势持续,1—9月,全国累计生产内销卷烟3965.75万箱,同比增加10万箱,增长0.25%,增幅同比降低0.83个百分点。结合1—9月全国卷烟总销量同比仅增加10万箱的实际,后三月要净增90万箱难度已非常大。根据各省上报的市场需求预测,全年卷烟预测销量为5052万箱,与年初制定的5100万箱目标有较大差距。卷烟库存方面:今年以来,全国卷烟库存持续偏高。9月末,全国卷烟含在途量工商库存达到465.1万箱,同比增加107.45万箱,增长31.52%,处于历史高位。其中工业库存从年初的140.7万箱持续上升到9月末的207.61万箱,卷烟商业库存虽然从年初的325.6万箱下降到257.5万箱,但仍同比增长3.32%。今年以来卷烟库存呈现工业库存逐月增加,商业库存逐月减少的趋势,但各月工业和商业库存基本都高于同期;库存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库存增加,9月末有17家省级中烟公司工业库存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是市场动销较慢的事实。卷烟社会库存也严重偏高,总体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中国卷烟销售公司对6月末社会库存的估算数为173万箱,国家局发展计划司估算数为197万箱,机构调研的估算数更是高达300万箱。由此反映出今年卷烟社会销量不增反降。二是重点卷烟品牌增幅回落,部分品牌价格出现波动。受行业销量增幅回落和库存较大的影响,行业重点品牌增幅也出现了回落现象。1—9月,行业28个重点品牌累计销售3307.37万箱,同比增加44.67万箱,增长1.37%,增速同比下降3.8百分点。卷烟市场价格方面,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9月,卷烟零售条价指数价格有8个月低于100,8个月同比下降,包价指数也有6个月同比下降,表明今年以来部分卷烟品牌市场价格不够坚挺,出现了降价销售的情况,价格出现了波动。三是烟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调控压力加大。6月末全国工商片烟库存总量已高达8950万担,库存达到36个月,库存总量比烟叶严重过剩的1997年还翻了一番。今年多数产区风调雨顺,气候条件喜人,烟农、政府种烟积极性高涨,预计烟叶产量将是丰收之年,这为今后三年降低库存总量、严控生产规模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对做好我区计划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以来,在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我区继续保持了持续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1—9月,全区累计实现卷烟销量125.27万箱,同比增加2.43万箱,增长1.98%,实现税利61.45亿元,同比增加7.78亿元,增长14.49%,各项指标稳步提升,多项指标在行业排位前移。但也同样存在销量增幅回落、库存高位运行、部分卷烟价格出现波动的问题,要实现年度计划目标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根据“113”工作指导方针的具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促进销量增长,确保销售总量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对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加强行业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的研究,系统研究分析社会消费、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对卷烟销量、结构、品牌等的影响,把促销量作为当前卷烟销售工作的重中之重,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切实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深挖市场潜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增加适销对路货源,更为精准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偏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扩大卷烟销量,确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二是坚守烟叶生产“两条红线”,突出抓好特色优质。各产烟单位要严控烟叶种植面积,严格烟叶收购纪律,确保种植面积不超标、收购总量不突破国家局下达的收购计划这“两条红线”。着力提高特色优质烟叶发展水平是国家局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是提高烟农收益,稳定烟农队伍,满足工业对上等烟比例日益提高的客观要求,更是直接关系着广西烟叶的生存和成败,广西作为后发展的烟叶产区,要在突出抓好特色优质上下功夫,要强力落实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创新,迅速提升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调控,确保卷烟市场价格稳定。要按“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原则,严密监控卷烟购销存、价格和存销比情况,把握好卷烟销量、效益完成进度。要坚持把价格作为调控的第一信号,把价格稳定作为调控的第一目标,对价格出现明显波动的要果断紧缩投放,对价格出现倒挂苗头的要暂停投放。要把存销比作为调控的辅助工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社会库存,不断挤掉卷烟营销中的泡沫和水分,坚定不移地把市场状态调整到位,确保市场供求平衡、节奏均衡、库存合理、价格坚挺。

作者:苏雷

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

当国际LandscapeArchitecture(LA)学科为国人逐渐熟悉后,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专业术语异军突起,并产生了“园林”和“景观”名称上的争论。其结果不仅是业内人士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回答“园林和景观有什么区别?”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会陷入“说不清,理还乱”之中。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社会大众对此的认知自然更是混乱。

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之间发生名称之争后,笔者听到过三条解决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一统天下,本着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科统一发展的大局,一方毅然放弃。

第二条途径是一主一辅,为主的一方对应于完整的LA学科,为辅的一方对应LA学科的一个局部。

第三条途径是各得半壁江山,将LA学科内容一分为二,由两方共同承担一部分。学科名称则另谋新名,比如景观园林。

从现实来看,三条途径都不理想,而且最令人着急的是,居于同一学科内的两方认同感下降,争辩胜于交流,揭短胜于取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另一条途径——“一学两名,平行发展”。也就是说,两方都以完整LA学科为目标去发展建设。这条途径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尊重历史。园林、风景园林、造园、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这些名称本身就是本学科在中国曲折发展的见证。譬如在工科院校中形成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三位一体学科结构历经数十年探索和努力,但1996年工科的风景园林专业又被并入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是中国本学科的渊源所在,世人皆知,要传承,要发扬。但历史也证明景观绝非节外生枝,而是时势造就。本学科能借助社会需求之大势在逆境中奋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景观功不可没。就两方在本学科艰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而言,值得相互尊重。

尊重现在。目前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都认为自己与国际LA学科对应,这是件好事,有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学科、为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而且,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和实践单位为载体,这些单位的名称本来就是不同的,不论取名园林,还是称作景观,只要互相尊重和认同是在为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就是伙伴,而不是对手。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即将于今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前来交流的就有以园林、景观、环艺、旅游等为名的国内外六十多所院校和系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该学科快速全面发展。

尊重未来。既然是同一学科,分只是暂时的,分久必合。在暂时的一学两名的状态下,竞争也是必然的,但要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避免互相贬低的恶性竞争。分久必合,如何合?本学科的成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取决于两方未来对本学科的贡献。尊重未来就是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两方均以积极、客观地态度,在良性竞争中,赢得自己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共同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既然名字不必讨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讨论集中在真正急需探讨的问题上,那就是:对应于国际LA学科,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本学科的目标、学科背景、实践范围等。

以刘滨谊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团队在同济大学48年的园林景观教育积累基础上,提出本学科高等教育的思考,供各界指正: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学科体系。就相同性看,三者的目标都是创造优良的人类聚居环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

景观学实践范围涉及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与养护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与旅游活动。

第5篇

1.1仪器设备的选择与腔镜器材的配置

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及合适的腔镜手术器材,是开展腔镜手术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怎样去选择及完成这些配置,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开展各种腔镜手术。然而腔镜器械价格昂贵,购买周期长,医院往往为节约成本而控制购进数量,造成器械基数不能满足常规手术需要。

1.2支持系统的建立

包括信息科工程师的支持、仪器及器械商的信息沟通、专业清洗人员对器械的处理及消毒供应中心的配合等。如何取得这些方面的支持、怎样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3常规及意外应急流程的建立

陈妙钿等认为建立常规及应急流程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实践探索的重复。腔镜设备是精密的医疗仪器,任何环节操作不当均易发生故障,影响手术正常进行。连台手术多,腔镜器械需循环灭菌使用,任何环节衔接不好,均可导致手术等候器械。

2对策

2.1手术室腔镜专科组的设置和人员培训

成立手术室腔镜专科组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是达到专科手术专人配合,技术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成立手术室腔镜专业护士组,设有专业腔镜小组长,规定任职资格,有利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掌握和管理。腔镜组长每天负责检查腔镜器械、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情况,检查各种腔镜使用登记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正确处理,及时补充更换,发现设备及器械出现故障时上报给护士长,做好腔镜器械、设备的维修与登记,保证其正常运转。所有腔镜器械编号均进行登记,拍摄图片并附在器械常规卡上。各个器械包卡片内附有器械名称、编号、数量。制定详细的腹腔镜设备操作程序,将各种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程序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基础使护士手术配合标准化。制定腹腔镜手术配合常规和特殊情况应急处理预案,将手术配合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法,为手术护士提供快速的问题处理指南。小组成员要熟悉器械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手术的配合流程,同时熟练掌握器械重新组装,主刀医生的手术习惯,加强新仪器、新设备的学习,了解仪器、器械的知识性能,准确掌握新知识,培养独立处理术中意外的能力,更好地配合医生开展手术,达到安全、快捷、熟练默契的全方位手术配合,从而提高医生的满意率。组长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各科意见和建议的收集,科内定期组织厂家的工程师和腔镜专科组长进行讲课,增强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对仪器和器械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及仪器损坏,使专业组人员熟悉专业业务,熟悉腔镜的使用、清洗和保养,降低腔镜损坏率;提高器械准备的准确率和设备使用率,提高手术配合的质量。组长在掌握腔镜手术配合等问题时,还要注意主动与手术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善于吸收意见和建议,对手术过程中不同手术医生的喜好、工作习惯等进行明确登记了解,并收集各专科医生的使用习惯和特殊偏好,记录后整理成册,从而使手术过程中腔镜器械的使用更加默契和熟练。人员的培训要一直进行,以专科为核心,以点带面,最后达到全科护理人员都能胜任腔镜手术的配合。通过专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培训,可以更好的突出专科手术配合特色,提高手术配合默契程度和工作效率,降低腔镜器械的损耗和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同时,腹腔镜专业组护士的培养,也顺应了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多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2.2规范设备器械的购置、使用与管理

2.2.1仪器设备

刘桂萍等根据临床手术的发展水平及年手术量,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选择购置合适的仪器设备。选择不同仪器时,需注意仪器之间的兼容性,避免造成浪费和部分仪器的闲置。备用足够的易耗零件和配件,如冷光源灯泡、单双极电线等。每年做好下一年度预期设备申购计划,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手术需求。

2.2.2腔镜器械

李欣欣根据腔镜手术的发展情况,及时配置好手术所需器械,使腔镜机组得到充分的利用。器械的购置应考虑是否能与原有的仪器设备及器械配套使用,尽量避免品牌过多,给使用及管理过程带来困难。重要的和常用的器械,使用率高,应选择质量好、耐磨损的器械;备用或非常规使用的器械则可选择经济实惠的器械。

2.2.3灭菌设备

考虑在清洁处理和消毒灭菌方面应操作简单和易行的特点。根据手术量与器械的配备比例,购置相应的经卫生部批准的灭菌设备,如环氧乙烷灭菌锅、低温等离子灭菌锅等。

2.2.4设备管理

腔镜主机实行定位放置,以避免移机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巨会萍研究表明腔镜主机实行专人负责、相对固定管理人员,定期轮换,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和损坏;同时专科成员必须掌握各腔镜机组的使用方法、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性能评估,并及时与工程师联系,确保所有机组处于正常备用状态,确保每台手术顺利进行。要求厂方专业工程师定期对腔镜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好记录。

2.2.5器械管理

建立各类手术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备案,器械准备护士按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卡内容逐一准备。对新开展手术的器械准备与手术医生共同商讨,组合一套公用器械,作为准备器械的依据。新增加器械时,组长及时加入器械准备卡,将腔镜器械的清洗、保养、灭菌方法、注意事项等编制成操作流程并制成塑料卡片,挂于明显处,便于人员出现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护士长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

2.3支持系统在开展和发展腔镜手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通过有效的沟通取得医院的重视和支持,配备专业的医院技术工程师及消毒供应中心的专职人员,以保障设备的良好状态,无菌物品的及时供应,特别要和消毒供应中心做好及时沟通、交接工作,确保器械完好使用。与仪器及器械商及时的信息沟通,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增强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对仪器和器械的科学管理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及仪器损坏],为开展和发展腔镜手术提供合适的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

2.4建立完善的流程和快捷绿色通道

相对成熟的腔镜手术,应建立常规流程,相对不成熟的手术,应建立应急流程作为补充,以确保工作的有条不紊,所以制定工作指引,并全员熟知,且不断补充,及时学习,才能更高质量地配合腔镜手术。

3腔镜器械的护理管理流程

3.1腔镜器械的准备

术前1d预清洗室护士和腔镜手术专科组长沟通协商,统筹安排次日腔镜器械和仪器的使用。王丽认为腔镜组专科组长应术前ld根据手术预约通知单了解次日各外科腔镜手术的手术量和手术台次、接台和连台手术的情况,如遇有腔镜仪器和腔镜器械安排不开的情况,及时和护士长及手术医生进行沟通协调,合理调整手术顺序,最后在“手术室腔镜器械发放登记簿”上详细登记每台手术的手术间编号、手术顺序号、手术名称、使用器械名称、手术者、配合护士姓名。手术当日再根据发放器械的具体使用情况详细登记每一台手术使用的摄像头、光缆、硬式内镜及成套器械的序号、数目,进而使器械在使用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有可追溯性。由于器械的昂贵加之购买数量的限制,对特殊的、数量有限、使用率相对小的器械,选择用包装袋打包灭菌备用,有效期长达1年,灭菌存放,可减少器械准备的忙乱。

3.2腔镜器械的术晨核对和终末清点

需要低温灭菌的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预清洗室护士术晨进行灭菌后器械的交接核对,腔镜专科组长在下班前与预清洗室护士对当日使用的器械总数进行每天1次的终末清点,有效防止器械的丢失.有计划地做好次日腔镜手术的器械准备。

3.3腔镜器械发放流程

第1台手术所需的腔镜器械由预清洗室护士在完成器械的交接核对后统一发放至各腔镜手术间。接台和连台手术在开台前,由手术配合器械护士找预清洗室护士到无菌腔镜器械储存间领取。

3.4腔镜器械的回收和处理

腔镜器械使用后,由预清洗室护工经污染通道到手术间外回收。首先和手术配合器械护士进行“一对一”清点核对.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腔镜器械术后回收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保器械使用后的完整性,防止器械的缺损和零配件的丢失。檀秀兰认为将器械分类清洗,一般采取单纯手洗和手洗加机器清洗的方法。各种软式和硬式内镜、光缆、摄像头、电凝导线等采取单纯手洗的方法:电凝钩、剪刀、分离钳等污染较重的器械用清洗酶充分浸泡后手工初步清洗,带有细小的管腔、齿槽、关节缝隙的器械用高压水枪冲洗,使之通畅不留血液,然后将器械可拆卸的部位全部打开拆卸,放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内的专用内镜器械清洗架上,进行机器清洗,根据器械的污染性质选择相应的清洗程序。李媛媛等认为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械,如钛夹钳、冲洗针等首先选用压力蒸汽灭菌。其他湿热敏感器械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相结合的灭菌方法。由于环氧乙烷低温灭菌用时较长,对于需要快速接台、重复使用的腔镜器械均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该灭菌方法安全、简便、灭菌时间短,可保证接台腔镜手术器械的使用。

3.5腔镜器械的储存

腹腔镜仪器、器械精密昂贵,因此主机使用后要擦拭干净,关闭开关加罩防尘,固定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高温、潮湿、碰撞造成机内电路的损坏。专人保管,定时清理。腹腔镜器械不用时由管理人员每周清洁保养1次,检查关节是否灵活、钳齿咬合及剪刀锐利情况,以保证处于性能完好的备用状态。根据各外科腔镜手术需要,将器械整合成套、编号放置,将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纵隔镜、膀胱电切镜等使用器械种类和数量相对固定的手术器械成套放置。采用专用腔镜器械保存盒,盒内设有稳固安全摆放观察镜和锐性器械的设施。盒内放置器械卡片,标有器械的名称、数目,便于器械护士核对。盒外标有器械的名称和序号,所有腔镜器械按名称和种类放置在腔镜器械储存间的固定位置。贵重器械标记序号后有序放置在指定的筐内,标签明显,利于拿取。

3.6健全腔镜器械使用登记制度

设登记本记录器械使用情况,防止遗失,对损坏的器械及时补充,可为增添器械提供依据,为保养维修提供信息,提高手术配合的质量。预清洗室设立腔镜器械清洗登记簿、灭菌登记簿、腔镜器械术后回收交接登记簿:腔镜器械储存间设立腔镜器械发放及灭菌使用期限登记簿。腔镜仪器储存间设立仪器使用登记簿和操作程序登记簿等,完善交接登记、签字制度,腔镜专科组长每天检查,以备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责任到人。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本,手术相关人员将当天手术中存在的缺陷、安全隐患等不良事件做记录,上班的护士每天查看护理缺陷登记本,了解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建立专科手术备忘本,记录手术医生的习惯、特别嗜好及使用某些特殊器械,术后记录及时供大家翻阅。建立器械使用登记本,每次手术后均详细登记,洗手护士要向专职护士清点归还器械,避免小件的丢失。

3.7快捷绿色通道

微创腹腔镜主机因镜头、摄像线、导光束、手术器械等多种因素使用物品的限制,不能满足连台微创腹腔镜手术物品需求,术前1d对微创腹腔镜手术物品的紧急清洗消毒、灭菌物品进行登记,填写“紧急待洗/待消器械”管理表,分别放置在器械回收、清洗整理灭菌区,微创腹腔镜手术物品按操作流程步骤高效率进行处理,缩短术后物品的等待处理时间,灭菌出锅后立即送至手术间提供手术使用,加快物品使用的周转。主动与临床进行沟通,及时解决特殊问题,满足使用科室的需求,全员参与保障无菌物品优质、快捷供应和安全使用。

4手术配合流程

4.1术前患者准备

4.1.1心理准备由于腹腔镜是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大多数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缺乏了解,担心手术成功率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虑等抑郁情绪。多数研究报道认为,巡回护士应于术前1d到病房访视患者,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术前准备情况,与患者沟通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麻醉方式等手术相关事项。详细告知手术前注意事项,以缓解患者紧张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为手术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保证充足睡眠,尽快恢复体力。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征求患者对手术工作的要求,及时改进手术护理方案,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解除其顾虑。术后1周内巡回护士到病房随访,了解患者的手术效果,鼓励患者配合护理工作,预防并发症。

4.1.2皮肤准备手术切口的皮肤护理是腹腔镜手术重要的护理项目之一。手术前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术前1d剃除整个腹部至会的毛发,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因术中脐部要进行穿刺,所以最好用棉签蘸着肥皂水或植物油将脐孔内的污垢除掉。虽然具体的护理操作是由临床护士来完成,但手术护士在接受手术患者时,也应对手术切口皮肤的准备情况予以检查,看是否符合手术要求。研究发现,使用不同清洁剂可产生不同的消毒作用。通常手术部位先用肥皂水清洁,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最后用0.5%碘茯棉球消毒。周晓峰等采用“洁肤柔手”消毒剂作为脐部的清洁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绝大部分芽孢与病毒,起到有效的消毒作用。若发现切口的皮肤有破损、渗液等症状时,可推迟手术,以防脐部穿刺时污染腹腔,引起腹膜炎等并发症。

4.1.3肠道准备患者进手术室之前,手术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肠道准备状态。肠道准备的目的是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防止患者因麻醉后括约肌松弛不能控制排便而增加感染机会,减少肠内积气充盈及存有粪便而影响手术操作,充分的肠道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术前就其病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机会。患者术前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大鱼大肉,以防引起术后肠胀气。具体有一些不同的操作方法。如金超慧等于术前1日予以患者流质饮食,4h后肥皂水灌肠;术晨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刘媛媛等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2d禁食易产气食物,术前12h禁食固体食物,术前4h禁食流质饮食。王春芸认为术前禁食8h、禁水6h,可避免术中呕吐引起患者误吸而窒息。

4.1.4放置尿管一般腹腔镜手术均应在术前30min留置尿管。手术护士接到患者后,要查看引流袋是否持续开放,使膀胱空虚,以免术中膀胱胀满,或因有盆腹腔手术史等而使膀胱正常解剖位置改变引起机体损伤。

4.2巡回护士配合

4.2.1环境准备注意手术间的安静整洁,保证手术室正常温度,避免过高过低,限制温度在22℃~26℃,避免患者的肢体部位暴漏在外。对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床上垫变温毯保暖,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手术所需温度。

4.2.2麻醉配合麻醉是手术顺利实施与进展的前提,麻醉工作离不开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特别是连续多台手术时。选择合适位置,建立静脉通路,选用上肢粗静脉行留置针穿刺并固定好,适时调整输液速度,以保证患者术中有效循环血量、紧急用药及抢救。严密监测各项仪器的运转情况,备好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手术医生及麻醉师。

4.2.3安置手术安置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合理的安置,既便于手术操作,又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巡回护士应能及时根据要求摇动手术床,妥善固定好患者,使其处于功能,防止神经损伤及意外坠故的发生。保护好患者皮肤,预防电灼伤的发生。腹腔镜胆囊切除采用15°~30°的头高脚低及右侧抬高15°~20°;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平卧位;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头低足高并右侧倾斜的仰卧或截石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手术时间较长,患者的各个隆突部位应加棉垫,避免压伤。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同时根据手术类型与方法调整患者,尽量做到利于手术医生操作和患者舒适。

4.2.4人工气腹配合与洗手护士配合正确连接腹腔镜头、气腹导管、光导纤维、电凝线、吸引导管等,确认连接无误后开机,注意气腹机的使用:气腹机进气宜先缓后快,根据术中情况需要调节CO2流量、光源亮度、电凝大小等。输注气体前核对,否则使用电凝会发生燃烧,危及患者生命。调节气腹机压力在14~16mmHg,为了给机体一个适应过程,开始以1~2L/min的速度向腹腔内注入CO2,当注入2L左右时流量可调至4~6L/min,直至腹压达到12mmHg左右时,停止充气。压力过大可导致腹胀、心律减慢及CO2吸入过多。在实际操作中,过高的CO2压力不仅引起高碳酸血症,还可导致内脏血流的改变。尤其是长时间手术时,由于压力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全身重要脏器的损伤和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压力设置尤为重要。一般妇科腹腔镜气腹压力设置在10~14mmHg(1mmHg=0.133kPa),常用压力为12mmHg;腹腔镜胆、胃、脾等手术,CO2气腹压力为10~12mmHg,老年患者气腹压力一般控制在8~10mmHg。

4.2.5其他巡回护士还要认真检查电刀、吸引器、腹腔镜成像系统是否正常,腹腔镜器械是否齐全;认真与器械护士清点好器械物品,做好记录,以防滞留腹腔。手术结束后,及时变换患者,在过床搬运和运送途中,注意保暖和各种管道的保护及患者安全,做好护理交接工作,同时将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时告诉责任护士。

4.3洗手护士配合

4.3.1器械物品的准备及清点腔镜手术所需的手术器械精细、复杂,因此,术前器械准备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效果。洗手护士根据手术种类备齐手术器械,包括基础器械、低温等离子灭菌机灭菌的腔镜器械常规包、无菌布类及敷料、缝针缝线,洗手护士提前30min上台,检查器械的性能和完整性,根据手术需要安装腔镜器械并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于无菌器械台上,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器械,协助医生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妥善固定好电刀连线、气腹导管、吸引导管,用腔镜专用无菌保护套套好摄像镜头、光源导线并固定于手术台适当位置,巡回护士应能及时根据要求摇动手术床,妥善固定好患者。手术进程中,根据不用部位严格区分和提供手术器械和所需物品,并于术前和腹腔闭合前检查、清点手术器械。

4.3.2建立人工气腹的配合备好灭菌的腹腔镜及腔镜操作器械,按使用顺序排列于无菌器械桌上,递气腹管、吸引器管、冷光源线及电极线,协助套好摄影镜头。护士递相应器械在脐孔下缘(或上缘)作1~2cm的切口,刺人气腹针,连接气腹管缓慢注入CO2,协助建立人工气腹。洗手护士要判断是否进入到患者的腹腔中,协助医生将穿刺器固定,避免因为脱落而出现皮下气肿的情况。在手术过程中了解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整个手术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术中观察与护理。

4.3.3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洗手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掌握专用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术中认真观看显示屏上手术操作步骤,准确传递器械。传递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快捷,防止损坏,用完后清除器械上的血污和焦痂并及时收回,以防掉落、污染或损坏。术中所用缝线必须严格控制长度,带针的缝线长度一般在15cm左右,结扎线长度一般6~8cm,过长的线容易和肠管等软组织缠绕,影响术者操作速度。手术过程中要经常用碘伏棉球擦拭镜头或将镜头置于无菌保温杯内热生理盐水,以保证手术野的清晰。由专人负责调试腹腔镜,如果发现腹腔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维护与修理,使用后进行专业的消毒灭菌。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要明确摆放位置,使用前检查工具的安全性。一些需要散热的工具不要在上面放置其他物品,影响散热。

4.3.4关腔前后的配合手术结束前,冲洗腹腔,根据病情需要,确定是否放置引流管,认真清点台上所有器械、敷料。退出各个器械后放出气体,用4~0可吸收线缝好穿刺点,再次清点器械、敷料,用创可贴或纱布覆盖切口。保存标本,做好记录并及时送检。手术结束后仔细核对器械及配件是否完好,擦干各种导线、导管、阴干后无角度盘旋后收起。

5讨论

5.1科学安排手术,合理调配仪器按照手术难易程度和现有设备情况,合理安排手术,发挥最大效益,便于手术医生和病房护士根据手术时间做好术前准备,保证术前患者的接送及时到位。避免不同患者因手术步骤冲突,等待仪器设备而浪费时间,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杜育芳针对各专科患者的腹腔镜手术特点,手术科室对主机及专科手术的特殊要求,选择相对应的腹腔镜手术物品及手术器械,调配适合手术需求,满足临床使用,明显降低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腹腔镜手术物品供应服务。组配微创腹腔镜手术器械,满足多科室的微创腹腔镜手术使用,资源共享协调手术;多科室、多种类微创腹腔镜手术,使用手术器械要求不尽相同,手术器械配备采用多科室兼容、机动灵活、搭配组合完成腹腔镜手术为原则,总之,应有效的协调腹腔镜资源,统筹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创腹腔镜物品,高效率周转使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微创腹腔镜手术需求,达到良好效果。

5.2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相对固定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可有效提高其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默契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连台手术多,手术时问短,手术结束洗手护士将腔镜器械立即交给器械管理护士处理,马上进行下一台的开台准备工作,缩短了术前用物准备时问,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保证腔镜器械管理的连续性。器械管理护士统一调配腔镜器械,有计划性、预见性地根据手术需要和医生的手术习惯提前为每台手术提供充足和性能良好的腔镜器械,避免因手术器械而耽误手术的顺利进行。

5.3医护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排班,调配仪器,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多科协作的团队精神。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集体观念、团队协作非常强的科室,应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改进手术配合和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第6篇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农作物生产成本水平

1.总成本水平分析

从总体上讲,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我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以上(见表1)。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和阿根廷的1.2-1.3倍。我国油料作物(如油菜籽)的生产成本高达2.81元/公斤,是加拿大的3倍多。我国每公斤棉花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只高5%左右,但如果考虑到棉花的质量差别和收获方式(美国棉花是一次性收获,单产比我国低很多),成本差距要更大一些。在所研究的主要农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我国籼稻每公斤生产成本高于亚洲主要生产国家(如泰国),但与美国和阿根廷的粳稻生产成本相比,中国粳稻每公斤生产成本较低(1.14元/公斤),比美国(2.04元/公斤)低4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呢?下面从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具体项目(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等费用以及税收和成本外支出)做进一步分析,试图找出成本差距的具体原因。

2.各项成本费用水平分析

(1)化肥农药费用:每公斤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化肥农药费用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每公斤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生产成本中,我国的化肥农药费用都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表1)。我国农作物单产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产出的道路。降低物质投入固然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直接途径,但这样必然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下降,最终不一定能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要减少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最有效的途径是降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机械费用: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尽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每单位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却不低。虽然美国的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比我们高的多,但由于美国小麦生产规模大、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品机械费用同我们的基本相似,均在0.20-0.21元/公斤(见表1)。我国其它农作物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水平同国外相比总体上讲处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能得以扩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机械费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3)土地费用:从理论上讲,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的支出应当是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料限制,表1中我国的土地费用仅包括集体机动田对个人的土地承包费用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转包费用,这同其它国家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数据是不可比的。这意味着如果能测算出我国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我国农作物生产成本要比表1中列出的要高。

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随着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的发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土地的机会成本将会不断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农村调查,农村每亩土地(耕地)转包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因此,从这一点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土地费用要高于其它国家,只是在我国目前的农作物产品成本核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11997-98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作物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

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小麦中国0.290.210.030.460.050.080.181.31

美国0.220.200.260.070.080.000.291.12

加拿大0.200.170.020.060.000.120.56

法国0.040.050.040.060.000.120.35

阿根廷-0.91

玉米中国0.220.090.010.430.030.060.100.94

美国0.180.260.210.080.020.000.140.88

法国0.040.070.030.070.000.160.45

阿根廷-0.79

大豆中国0.220.200.040.930.100.200.322.03

美国0.250.480.550.140.050.000.301.76

阿根廷-1.51

油菜籽中国0.520.170.031.520.140.200.222.81

加拿大0.380.260.030.080.060.000.110.92

长绒棉中国4.091.980.422.960.280.993.3914.11

美国2.964.711.611.880.400.001.7513.45

籼稻中国0.160.090.010.430.050.100.161.01

泰国0.170.140.000.220.000.060.59

粳稻中国0.230.180.050.410.050.080.151.14

美国0.350.530.390.180.100.000.492.04

资料来源及说明:中国成本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它国家均来自相应国家的农业部和农业研究单位。中国生产成本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费仅为承包费;美国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包括保险费;加拿大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春小麦成本数据;法国为1997年成本数据,无税收;加拿大油菜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Argentine和Transgen两个油菜品种的平均数;阿根廷为1995年成本数据。中国籼稻和粳稻为1998年成本数据,泰国为1998年雨季籼稻成本数据。人民币与外汇换算均按官方汇率计算,下同。

(4)活劳动费用: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数量富裕的国家,劳动力使用的机会成本要比其它发达国家低。然而与人们观念不同的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却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棉花和稻谷外,我国每公斤产品活劳动费用都是其它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其中,我国每公斤油菜籽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为1.52元/公斤,是加拿大(仅为0.06元/公斤)的19倍!可以说我国许多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劳动费用太高而导致的。这意味着,如果农业生产规模不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提高,劳动力投入难以减少,那么,单位产品的劳动力费用将会不断上升,这是另一个难以逆转的增长趋势。同时,由于劳动工资总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上升,这种局面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一般来说,我国活劳动投入的优势,只有在机械难以替代人工的农产品生产中才能发挥出来,如棉花、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等。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5)税收和成本外支出:成本外支出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有的概念,而且从1994年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每公斤农产品生产成本中的税收与其它国家相当,但如果加上成本外支出,就远大于其它国家。我国的农作物产品生产不但实际负担较重,而且各农作物产品间差异较大,其中棉花的成本外支出最高为每亩67元,其次为稻谷的成本支出每亩为29元,这两种作物的成本外支出约占总成本的8%左右。对我国农产品的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和成本外支出分析,有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作物税负不高,对生产成本影响不大。农业税是按照税法来征收的。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8%,但农业各税仅占国家总税收的4.3%.另外从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的农业税的比例均在5%以下。

第二、成本外支出大是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外支出包括村提留费、乡统筹费、两工支出和其它成本外支出,这是我国特有而其它国家没有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低成本外支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降低农林特产税率,将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征收农业特产税,税率从8—31%不等。在这些农林特产中有些产品(如园艺产品)是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因此这些产品农林特产税率的偏高,将降低它们的出口竞争能力。

第四,取消成本外支出,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比较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到岸价和扣除成本外支出后的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不难发现,在扣除成本外支出后,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批发价,虽然高于进口到岸价,但已非常接近,除大豆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只有8-11%的差距。

(二)农作物生产成本结构

根据表1可以得到农作物产品成本结构信息。从成本结构看,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对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分析,可得到如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活劳动成本比例较大

我国农作物中的活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为:棉花(21%)、小麦(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以及油菜(54%),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6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仅为9%左右。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机械成本比例较大(比我国高出1—2倍),但是劳动力和机械成本两者相加的结果,我国这6种农产品生产成本仍比美国和加拿大高20%以上。同时不难看出,我国活劳动投入成本有增长的趋势(主要是劳动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要减少我国活劳动投入比例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作物生产活劳动投入却呈下降的趋势。这样一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就会变成活劳动费用比例太高的劣势。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活劳动投入和机械化投入替代过程中,劳动力多的优势实际上已经变成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二,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大

税收不是影响我国农作物产品成本主要原因,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与其它国家差异不大。但相比之下,成本外支出对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较大,在大部分农作物产品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0%左右。这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截然不同,因为大多数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农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们不但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还有农业产品生产补贴(如法国)。

第三,机械费用和土地费用比例低于其它国家

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虽有差异,但大致在10-20%之间。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麦外,其它作物却明显低于对比国家。土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低,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列入成本的核算内容。

二、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生猪生产成本分析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中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最大行业。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近70%,1998年我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5%,美国、荷兰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因此我们对这几个国家的生猪生产成本做一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还是专业户饲养,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均低于美国。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生产成本在1998年为8—9元,而美国同期则为11元,我国生猪实际饲养成本比美国要低23%左右,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生产成本就更低了,只有美国生猪饲养成本的64%.同荷兰相比,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也有一定的优势。

表21998年主要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畜产品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的投入成本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重1公斤生产成本

活劳动仔畜机械税收精料粗料其它

生猪中国:

平均0.992.330.450.044.490.450.368.987.3

农户1.622.050.340.053.420.770.268.557.1

专业户0.682.200.340.004.480.250.518.457.0

大中城市:

平均0.711.990.210.013.400.350.437.097.1

专业户0.521.950.130.013.380.200.336.506.4

美国1.430.552.640.224.070.111.9811.0011.0

荷兰1.320.701.140.004.210.091.328.77

肉鸡中国:

全国平均0.281.120.210.004.530.010.776.97-

专业户0.271.130.130.004.510.010.536.63-

大中城市:0.00

平均0.211.060.140.004.960.000.717.08-

专业户0.211.040.140.005.010.000.496.96-

美国-2.57-5.84-荷兰0.421.350.780.003.960.000.577.08-

鸡蛋中国:

平均0.180.880.180.004.240.010.415.89-

专业户0.220.710.110.004.070.010.275.43-

美国-3.17-5.20-

荷兰0.751.230.890.003.500.000.486.86-

数据来源:中国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来自美国农业部数据库,荷兰数据来自Arjan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umber1,February,2000.生猪增重成本=[总成本-仔猪成本+仔猪购进重×(仔猪购进价-育肥猪出售价)]/(育肥猪出栏重-仔猪重)。大中城市为中国的大中城市。

根据表2可以计算出各国生猪饲养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在成本结构上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我国仔猪成本占较大比例(25%以上),美国仔猪成本仅占5%.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成本范围,计算每公斤增重成本。从每公斤增重成本看,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更加明显地低于美国和荷兰,分别低34%和18%.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农作物成本比较的结论迥然不同,我国生猪生产成本低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生猪生产的活劳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除了农户饲养外(农户的劳动力成本是被高估的),劳动力成本在我国仅占8-10%,而美国和荷兰则达13-15%.

从饲养方式上看,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成本更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农户散养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20%,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活劳动计价方式在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之间没有区别。这同实际情况有出入,因为农户散养投入的劳动多为家务劳动余下的劳动时间,其劳动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农户散养成本还要进一步降低10%左右。

那么,为什么如此具有优势的生猪饲养行业,我国的猪肉出口却赶不上加拿大、欧盟和美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被许多国家认定为疫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来改变生产结构,如果没有解决好动物卫生检疫和疾病防治监测等问题,增加的畜产品若不能促进出口增加,那么,畜产品生产的扩大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二)禽、蛋生产成本分析

禽肉和禽蛋生产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据第二位,因此,禽肉和禽蛋生产成本的高低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禽、蛋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在成本水平上,我国禽产品生产成本与美国和荷兰没有大的差异,高于美国但低于荷兰。第二,在成本结构上,最重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饲料消耗占成本的比例上,从表2可以算出,我国禽产品生产精饲料成本比例较大,大约在65-70%左右,而美国仅为44%、荷兰是56%.第三,我国禽肉和禽蛋生产的饲料转化率较低,如荷兰1999年禽蛋生产饲料的转化率为2左右,而我国在2.5-3之间。

(三)主要结论

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总体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基本原因是:第一,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较低;第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相对困难(相对农作物而言)使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第三,如果提高饲料转化系数,降低饲料成本,畜产品生产成本会更低一些;第四,相对于农作物生产,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少;第五,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对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亦即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可望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继续下降;第六,畜产品是非耕地占用型产品,相对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三、水果和蔬菜价格及成本的国际比较

由于难以获得较完整的国外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资料,因此对水果和蔬菜采用了两种比较分析方法。一是对主要水果和蔬菜国内外价格进行比较;二是从以上产品中选出一种(柑桔)对其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园艺作物是除水稻和畜产品之外的我国另一重要的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园艺作物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0%到70%(表3)。对水果来讲,除香蕉之外(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0-30%),国内市场批发价格比出口离岸价格低的程度依次为梨(30-50%),桔柑(30%左右)和苹果(表3)。

我国大部分蔬菜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大蒜、洋葱、鲜姜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100%.萝卜、土豆和蕃茄的价格也远低于其出口离岸价。在1995-199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大约在20%到70%之间(表3)。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园艺作物产品价格较低的原因,下面我们以柑桔为例,对形成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表4列出了我国和美国柑桔生产成本水平及相应成本项目。抛开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的柑桔生产成本要低于美国,大约是美国的生产成本的30%.

我国柑桔生产具有优势,其基本原因有:第一,美国活劳动费用比例不比我国的少。第二,尽管美国柑桔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活劳动费用相对也较多。第三,我国柑桔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相对较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园艺作物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作物,机械化难以大幅度替代劳动力的投入。

表3水果和蔬菜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与出口离岸价及价格的名义保护率

年份国内水果批发价

国内蔬菜批发价

苹果桔柑梨香蕉

土豆萝卜蕃茄

国内批发价(元/吨)

1995467121102570337011008802030

199830872190184032709806301490

出口离岸价(元/吨)

1995347235294206-162026182543

19983138236925742778114822361873

名义保护率(%)

199535-40-39

-32-66-20

1998-2-8-2918-15-72-20

资源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8和199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关进出口数据等。名义保护率=[(国内批发价-出口离岸价)/出口离岸价]×100.

表4柑桔生产成本(元/公斤)的国际比较

年份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1997中国0.190.020.000.290.030.010.080.62

美国0.041.060.000.520.140.000.171.93

1998中国0.270.030.340.050.030.080.84

美国0.051.170.000.790.170.000.212.38

资料来源:美国来自1999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UCCooperativeExtension.美国1997年成本为加州南海岸成本数据;美国1998年成本为加州圣地亚哥成本数据。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柑桔质量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柑桔是有机产品,农药使用量几乎等于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基本衡量指标,而且是能否达到出口质量标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水果和蔬菜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分析的主要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人机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我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比较优势较明显。总的来讲,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第一,生产规模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费用较高;第二,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高。

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是入世后我们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四条政策建议。

(一)增加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世界上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所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可有效地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减少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

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较多,是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农户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0.4公顷,而美国和加拿大的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几千公顷。这意味着在单位产品物化成本相同情况下,中国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40-60%)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占总成本10%左右)。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使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大户转包,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的有效途径。

(三)取消或降低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

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名义税负不足5%,但有些农林特产税和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是一项较重的实际负担。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约占生产成本的10%左右,而有些农林特产的税负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这一点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为其它国家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有政府补贴。因此,取消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是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适当进口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

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只有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的生产成本较低。而且从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结构看,饲料消耗占较大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和荷兰。因此,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降低饲料成本。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饲料价格也较高。为此,适当进口便宜的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对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畜产品出口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1.Moya,P.F.,D.DaweandD.Pabale,2000,ReversingTrendsofDecliningProductivityProjectDatabase,SocialSciencesDivision,IRRI.

2.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o.1,Feb.2000.

3.UCCooperativeExtension,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1999.

4.国家物价局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7-2000年。

5.农民日报社,《减轻农民负担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3月。

第7篇

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增长,是当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所面临的一次崭新的革命。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通信产业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世界经济增长在表现出日趋全球化的同时,又表现出知识化、技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等重要趋势。究其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化、社会化、全球化和政府功能化乃是当代知识经济崛起的重要条件,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扩张模式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也正在得到强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的组织、规划、政策引导功能已迅速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客观存在,表明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和市场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需求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正在成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强化必须成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乃是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作用的核心。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不仅有弥补“市场失灵”的特别功能,而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功能缺陷的校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长远分析,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提高是改善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它发展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本文具体研究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特点,并对发达国家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具体做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

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品种相比,制度创新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绩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的制度创新条件。21世纪美国经济优越的竞争优势,与其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有巨大密切相关。一方面,而对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及时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国防R&D经费支出的政策等。国防R&D经费支出在美国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就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美国政府积极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有利的制度创新条件。如2000年联邦政府放宽对人类胚胎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是一个宗教保守势力较强的国家,政府经费一直被禁止用于有关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顿在其总统任期最后一年中终于取消了这项禁令。由于联邦政府经费在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最大份额,大大推动美国在胚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程。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美国加强了相关法律环境的规范建设。2000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全球和国内商务之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在签订合同、使用和存储文件时的法律有效性,规范了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这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非常有利条件,如该法案承认了电子商务网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为了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5月,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协议,使隐私权问题正式进入美国科技制度创新范围。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使厂商获得了强大的消费者私人资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胁到消费者个人隐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厂商进行相应约束。虽然美国企业界一直不愿加强隐私权保护,但美国政府还是力排众议,对隐私权保护提供立法保障。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积极支持。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参考文献】

[1]科斯·罗纳德.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蔡齐祥,邓树增.200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中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自然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由来/特点/因素/影响

【正文】

一、网络经济的由来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

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给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ofNetworks)。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Economics)。当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美国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入为3014亿美元,(注:1995年还只有50亿美元,3年就增加到600倍,在1998年网络经济的3014亿美元收入中,电子商务就占了1020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从1995—1998年美国互联网经济增长了174.5%;1998年美国电子商务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达1000亿美元。(注:以上资料见该公司副总裁林正刚在’99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的报告:《Internet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飚升。例如,美国的德尔公司自1990年上市以来其股票增值了3万倍。又如美国的雅虎以400万美元创业,经过4年半时间,其股票市值达到400亿美元,增长1万倍,拿其网络股收益与其财务收益相比,超过40多倍。这说明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收益更多地来源于信息资产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增殖。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因“产销见面”而使中间层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并不排除因网络市场交易的复杂性而需要有各种专业经纪人与信息服务中介企业。

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相促进的。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6.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概念流行起来,而网络年只相当于正常的日历年的1/4。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产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纪头10年的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

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三、网络经济起作用的因素

传统经济是物质、能量型经济,其交易通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商品价格对供求变化的刚性较大,甚至具有缺乏效率的僵硬凝固性,因资源匮乏使供应受阻往往成为经济的通病。网络经济是信息、知识型经济,其交易则通行应用越广价值越大的原则,商品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严格反映供求变化的市场价格,对买卖双方具有互动协商、互利双赢的优越性,因收入与财富的悬殊加剧使需求不旺很可能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不仅劳动生产率高,(注:例如,美国90年代的生产率年增速度是60年代的2倍,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4倍。)而且创造财富快。(注:网络经济的财富创造主要不看短期利润,而着眼于信息资产或知识资产在长期的增值。据香港《大周刊》1999年3月6日的报道,美国比尔·盖茨的财富在1998年每小时增加210万美元。)近3年(1995—1998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有35%依赖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6月24日《美国经济三年增长三成有赖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会促进经济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平缓。美国90年代经济近五六年来的实绩提供了一个例证。网络经济的这种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从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或主要工具信息网络的作用看,信息网络有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带动效应。特别要指出的是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有些规律对网络经济起着支配作用,这就是以下的三大规律:

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莫尔定律(Moore’sLaw)。按此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该定律的作用从60年代以来已持续30多年,预计还会持续20年。它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和持续变革的根源。

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按此法则,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说明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互联网的用户大概每半年翻一番,互联网的通信量大概每百天翻一番,这种爆炸性增长必然会带来网络效益的飞快高涨。互联网企业概念股市值连续上扬的原因就与人们的这类预期有关。

3.信息活动中优劣势强烈反差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注:源出《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话:“因为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律。在信息活动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者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果。因此,某个时期内往往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而且由于名牌效应,还可能发生强者统赢、胜者统吃的现象。(注:令人担忧的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差距。据联合国技经贸信息网新闻的报道,至1998年,在国际互联网1.3亿用户中,发展中国家只有1000多万,占7.8%,而发达国家有1.2亿,占92.2%;在发展中国家每440人有一个国际互联网用户,而在发达国家每6.8人中就有一个国际互联网用户。信息社会中“信息富裕”与“信息贫困”的差异,在信息经济中将表现为“信息经济发达”与“信息经济落后”的差异。)

从网络经济的本身看,首先它使经济活动的扩展具有全球性,可达互联网连结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市场,扩大营销范围,并充分利用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其次,它使经济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具有十分广泛的普遍性,上网的企业、家庭和其他单位,都会因交易费用降低、商机选择增多而获益。再次,它还使经济活动的主体行为有多项选择性,促进生产与消费的个性化。

尽管有这么多的因素使网络经济崭露头角,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应当看到,传统经济始终是哺育网络经济的母体。迄今为止,网络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其中有技术因素,更有制度因素,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把网络技术用于各种目的,推动了软硬件的生产,因把万维网推广到全世界掀起了一阵阵热潮,结果使投资激增,新企业不断涌现,整个经济迅猛扩张,但在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一定的风险。前景诱人的网络经济,其真正的优越性在于持续的变革:以变应变。

四、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由于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特称或别称,它对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个途径是以新的视野或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原有的理论,使其有新发展。例如,引入信息的不完全性、有成本性、非对称性,使经济学中传统的市场理论、均衡理论、企业理论等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个途径是从新的经济现象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经济理论。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学在研究边际效益递增理论、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理论的作用等等。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里选择几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因受网络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剖析。

1.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例如,“两要素说”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生产能力,它“由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斯大林文选》(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95页。)共同组成。“三要素说”认为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总量,决定该量的生产过程的要素即生产要素也就是生产力要素。因此,它除劳动工具和劳动力之外,还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发掘与变革对生产力的增长起着越来越大的明显作用。“多要素说”视生产力为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而它的高低除受上述三要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自然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以及其他要素。

“多要素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上,如从生产工具主导论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导论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在不断增加中,除科技、管理外,又有教育、信息与知识(注:世界银行1998/1999年报告《知识与发展》认为,“信息是每一个经济的生命线”,“知识是发展的关键”,“知识就是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30页。)等。

1991年我曾提出,“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软要素”,并对此观点作过全面的论述。(注:乌家培:《信息与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0页。)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理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表现在:(1)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2)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份量急剧增大,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3)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4)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由于科技情报交流的加强和科技合作研究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科技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5)使对生产力发展有长期的潜在的重要作用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本来就是与信息相互交融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了。(6)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导致管理科技甚至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互联的网际网新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信息不仅是管理的基础,而且与知识一道也成了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的增长点。(7)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2.对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作用范围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性、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一规律性现象广泛存在,有普遍性。

到了信息经济尤其是其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该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这种现象还会因网络效应的作用而强化。

边际效益递减是与负反馈相联系的,而边际效益递增是与正反馈相联系的。负反馈反映原有的差异逐渐缩小以至消失的倾向,正反馈则反映初始的微小差异不断扩大导致全然不同结果的趋势。当然,这种变化都是有条件的。

认为在传统的工农业经济中只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性而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只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的那种观点,是与现实相背的。人们会发现,在物质产品生产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之前也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而在信息产品生产中当技术方向有问题时也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甚至为零或负的现象。网络经济所改变的仅仅是缩小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范围,使它在经济活动中不再成为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3.对规模经济理论相对重要性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发展,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流水线的发展,当钢铁、汽车、石化等固定成本占总成本很大比例的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规模经济即产品单位成本随着产品数量增加而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性,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

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尽管规模经济仍然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数字化神经网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由于外部市场内部化同外包业务模式的并行发展,还由于相关业务甚至不同业务的融合,当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比例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变得更加重要了,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的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等各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出现了,这些途径不仅大企业在利用,而且更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加以利用。

无可否认,规模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这个事实没有变,但它的相对重要性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确实变化了,它不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经济性效应。

4.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理论”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或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低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陪伴,而高失业率则与低通胀率同时并存,若用纵坐标表示通胀率、横坐标表示失业率,那么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所谓菲利普斯曲线。

上述“理论”已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所否定。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据美国商务部分析,1996年和1997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使国民经济的价格指数下降了1个百分点,导致通胀率成为30年来最低点,同时信息技术产业还在以往5年内提供了1500万个工作岗位,使失业率降到24年来最低点。

有些文章为了强调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把新经济实践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否定说成是“第一次”,是不准确的。

5.对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