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图书馆党建

时间:2023-03-15 14:53:17

导语:在图书馆党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图书馆党建

第1篇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档案其存在的形式都是通过纸质的实物形式存在,这对于档案的保存、采集、利用都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但是对图书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就可以将各种档案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将档案变成电子文献,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纸质档案信息中存在的管理成本高、查询困难、资源难共享等问题。

2.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对图书馆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建设,就能改变之前只能靠人力来对档案进行管理的状况,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工作。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各种的高科技对档案进行管理,例如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等等,运用这些技术能更好的对图书馆的档案进行立卷、归档、存储、检索、利用,这样就能实现对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3.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相应的需求。对图书馆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建设,就能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这样就能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所以,在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本地区、本校园或者是本系统,应该扩大服务的范围,为远程的用户也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1.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配套设施

要想真正的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就必须要软硬件一起抓,完善数字化建设的配套措施。在硬件方面,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数字化设备体系,其中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视频音频信息采集设备、扫描仪设备、服务器等,在建立起这些设别以后还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相应的跟踪和检测,在发现设备出现落后时立马对其进行升级。而在于软件方面就是需要对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中建立出一套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第一需要建立的就是就接收和采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档案的真实、可靠性,其中就包括接收各部门的移交的电子档案、电子目录、档案资料征集、工作管理等,在接收后再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第二点需要建立的就是管理的储存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档案的安全、完整性,其中包括档案资料的动态管理、数据安全和维护、办公自动化管理等。第三点需要建立的就是开发利用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其中就包括档案的登记、调卷、加工、编排、检索、档案信息网站等。

2.档案管理要重塑原文资源库

原文资料包括了纸质资料、影像资料、声音资料等,其实最主要的资料,具备着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在对图书馆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数字化的建设,还应该要加强对于原文资源库的重塑,图书馆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人们阅读、查阅资料等需求,所以,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文的资料和开放档案的用户目录数据所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保证图书馆档案资料的权威性,还能保障档案资料的准确、科学性,实现图书馆资源数据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3.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互相融合

就目前而言,我国也有着较多的图书馆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不够平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档案的整理、科学分类、计算机存储、信息网络的发展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要想解决这个差距就需要实现图书馆档案资源的共享,各部门之间做好互相的融合,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完整性。在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例如,互联网、数字电视等,这样就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文化服务。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建设 问题 办法

中图分类号:O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53-02

目前,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如何客观的认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与不足,怎样理性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使其真正实用而又不浪费,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 数字图书馆特点

“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当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说法不一,但综合各种说法基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各种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文献的图书馆。它是把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并能进行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信息系统。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其特点主要有四个。

1.1 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

数字资源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总和。从数据的组织形式上看,有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类型。 按存储介质可分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两种类型,数字图书馆常用的磁介质是硬盘、磁盘阵列、磁带,常用的光介质是CD、DVD、LD等。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没有这些数字化资源,数字图书馆便是一座空中楼阁。

1.2 网络化传递为手段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信,实现所有用户对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的共享。数字图书馆通过这种网络化传递,实现了用户对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共享。

1.3 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

数字图书馆除利用网络手段外,还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对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现阶段,数字图书馆主要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将有价值的图像、文本、音频、视频、软件等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和再加工,最终向用户提供一个多库连接的信息存取服务。

1.4 资源共享

读者无需通过馆员的中介作用便可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数据资源可供很多人同时利用,方便快捷。

2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的。传统图书馆一般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以纸质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并拥有固定场所的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馆内的藏书,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优势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储存介质多样。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主要是纸质文献,数字图书馆馆藏可以存储在磁盘、光盘、磁带等不同介质上,这些介质的特性使数字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只能储存文字信息,还可以存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给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

(2)安全性高。传统图书馆纸质文献对温度、湿度、亮度等储存条件要求高,一旦储存条件不够,图书便会受到损坏,而且纸质文献在使用中会出现磨损的现象,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丢失现象,给图书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数字资源的储存条件容易满足,而且可以复制和备份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献的安全性。

(3)节省空间和人力。纸质文献资源的保存要占用大量空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高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是学校的典型建筑。不但如此,传统图书馆往往需要很多员工才能完成相应服务。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储存,有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就可把全部数字资源储存上去,占用房屋空间小,而且节省人力。

(4)数据访问灵活。传统图书馆需要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信息资料,而且高校一般都设置借阅权限,开放时间也有限,复本也有限,这些限制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实时传递,而且资源具有共享功能,只要读者具备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便能查到并使用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点约束。这种便捷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从根本上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是图书馆发展史中一次变革,为读者提供了更广泛、更先进、更方便的服务,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3 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相比优势凸显,但是在现阶段数字图书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尚不能盲目乐观。

3.1 设备依赖

访问数字图书馆需要计算机设备。图书馆主要面向借阅会员,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有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电脑,但尚有很多学生在学校内不具备电脑,所以,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之外,没有电脑的学生便不能实现随意访问,有些学生去校外网吧上网,但为了浏览学校电子资源而特意去网吧的学生少之又少,对电脑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

3.2 网络依赖

有些会员不能做到随时随地上网,这是制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3 图书馆硬件的制约及销售公司的制约

当前数字图书馆购买数字资源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只购买镜像资源不购买外网使用权,这种方式能拥有所购资源的所有权,以后年度如果不继续购买该公司产品,也能访问到已经购买的数字资源,但只能在校内访问;二是只购买资源的使用权,在学校的IP地址段内能对公司产品进行访问,在外网也能访问,但这种方式不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一般只在当年拥有资源的使用权,如果下一年度不继续购买,则会失去对该公司所有资源的访问权;三是镜像方式和外网使用权同时购买,既具有所购资源的所有权,又具有对所购资源的外网访问权。条件稍微好些的学校一般采用这种方式。这三种中的第一、三种方式都有镜像资源,但镜像资源数据会占据大量的磁盘空间,需要不断增加阵列,阵列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同时,阵列属于易损设备,维修费用很高,随着数据资源的增多,数字图书馆会越来越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第二种购买方式虽然不会受此困扰,但会受制于公司产权的保护,一旦不续购,公司将停止学校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权利,学校以前花的所有的钱等于没买到任何实在的“东西”。

3.4 知识产权对数字化版权作品的立法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不法者通过这些技术对文献、图书、音像、图片等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复制、下载,盗版,这些盗版的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资金紧张的数字图书馆会倾向于购买这些低价格的数据资源。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使用上述这些材料时,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同意后方可使用,而数字化图书馆数据量数以万计,要取得每一位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在现实中非常困难的,这便给图书馆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隐患。这也是一些图书馆馆长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难言之隐。

除了上面四个重要制约因素外,数字图书馆还存在数据内容容易失真、阅读的舒适性低、网速影响阅读效率等缺点,这些都会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者对多所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做过调查,每天的访问量平均不到20人,这些访问数据大大低于每天对纸质书刊的借阅量。以上数据也许令人震惊,但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4 现阶段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办法

4.1 与传统图书馆结合,弥补数字化图书馆缺陷

从长远看,以上制约因素也许会慢慢消失,但这将会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数字图书馆该何去何从?毋庸置疑,数字图书馆优势的凸显应该坚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要注意在这些制约因素没有消失之前还需要与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原因如下。

(1)传统图书馆有着其独特的功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科学家尼尔·杰生菲尔德在《当物体开始思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来到图书馆的人们是为了体验一本旧书的质地、气味,甚至它的由来,在这一点上辩论电子油墨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说:“书籍永远不能用数字芯片代替,书籍永远需要保存。”由此可以看出,纸质文献的这种独特的功能是电子资源无法具有的,传统图书馆将因这一功能而保持下去,即使在以上制约因素消失以后,图书馆也要保持部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而不能建成为纯粹的数字图书馆。

(2)传统图书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字图书馆的不足。传统图书馆无须借助设备和网络即可实现阅读。在学校开馆时间之外,学生可以通过办理借阅手续借走纸质文献,不需要计算机、不需要网络,随时随地实现阅读,大大弥补了数字资源给读者带来的不便,从而提高了图书馆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纸质文献相对节省视力、不受网速影响、不受网络故障及网站变化等因素的干扰、开展读者交流活动和学术讲座更加方便,这些优点恰恰是数字图书馆的不足。

4.2 购买权威公司的电子产品

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的权威公司更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所以其电子产品产权纠纷要少一些,学校要尽量选择这样的公司进行合作,减少和避免因购买盗版资源而在以后出现的纠纷隐患,不要因为现在的省钱而造成以后的费钱。

4.3 提高数字图书馆员素质

数字图书管理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数据库技术等。只有掌握这些新技术,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其次是丰富的专业知识。学校购买的电子资源大多专业性很强。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要求馆员还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各专业的不同电子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大大方便师生的访问,提高他们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

总之,数字图书馆固然先进,是我国科技、文化、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是未来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理性的认识、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各地的条件而定,使其真正建的有价值,发挥高效作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跃辉.浅析如何建设数字化图书馆[J].现代阅读,2012(2).

第3篇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高校图书馆在对文献进行管理时,借、藏、阅都是分开的,主要是以管理为中心而不是以使用者为中心,并且有的图书馆还存在分割房间的现象,造成了管理人员的浪费,在管理方面造成了困扰。

2.图书馆建设布线设计不合理,在设计时没有全面考虑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最后实际应用中只能靠线槽布明线来实现网络环境中工作的具体需要,影响了整个图书馆的美观。另外,传统图书馆都没有配备现代化相关设施,比如现代化视听室、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室以及网络室,对于很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都无法实现。

3.传统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般书库楼层比较低而阅览室楼层却相对偏高,往往为保证阅览室的正常使用,室内配备了大量的照明工具,造成了大量的浪费[1]。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现代高校图书馆已不单单只是为人们提供图书的阅览以及借还,使用过程变得更加多样化,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中心、文献收藏存贮中心、教育培训枢纽、学术交流中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在建设设计过程中要按照开放式设计原则、人文原则、智能原则、灵活性原则等来进行设计[2]。

1.开放式原则

高校图书馆是整个学校文献的收藏中心,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教学以及科研提供服务,是学校达到信息化程度以及社会进入信息化知识的重要基础。学校对图书馆的要求就奠定了图书馆在建设设计过程中的开放式原则,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两个方面。馆内文献的全开架借阅模式是现代图书馆进行管理的新要求、新理念。传统图书馆的分隔式、小面积借阅形式造成了文献藏、阅、借等分开管理的模式,不能满足于现代开放式管理理念,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设计上应符合人书合一“人在书中,书在人旁”要求,借阅者在馆中可以直接和文献进行接触,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开放式原则。

2.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是图书馆建设设计中最基础的要求,因为从古至今,图书馆的存在都不是什么技术的产物,它的存在是为了进行人类文明的传播,任何使用技术都只是实现其主要功能和作用的手段。在本质上来说,图书馆是人文的,本身充满着人文气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使用者带来亲切感,让使用对象更愿意去靠近、去使用,而不是让人产生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图书馆建设人文性原则主要就是体现在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选择在图书馆的大厅、走廊等安置一些沙发、桌椅等,在馆内摆放一些花草盆景,以求达到更好的人文效果。

3.智能化原则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图书馆智能化原则的产生。智能建筑的实现是在建筑平台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建筑设备、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图书馆在结构、服务、管理、系统等各方面形成了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舒适、便捷、高校、安全的建筑环境。高校图书馆建设智能化原则的实现是综合了电子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通过其来实现对图书馆内设备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建筑。

4.灵活性原则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所有东西都在快速的进行变化和更替,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图书馆的管理以及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开放式、灵活性的应用空间,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改变重组,对于同一空间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式,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真正达到人可以掌控房子,而不是受房子支配的效果。在图书馆内相同载体、同等高度、相同柱网的大开闸模式图书馆体现出了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建设地址的选择

建设地址的选择是高校图书馆建设最基础的问题,主要体现建设用地节约、方便,主要包括位置、环境、交通、地貌、地质、地势、地形等多方面的选择,要求以图书馆为中心,交通便于读者前来为目的。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一般都是选在其所提供服务使用者的中心位置,大概方位在学生公寓、教师职工宿舍以及教学区的中心位置,与各个服务区的联系都要方便。另外,周围环境还要保持安静、舒适、优雅,这样可以为馆内读者的阅读提供良好的使用条件,尽量避免车辆较多的街道、尘土飞扬的公路以及靠近锅炉房的地方,避免选择在会散发有害气体和煤烟的工厂下风处。最后,图书馆建设地质、地形、地势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质好、位置高、土壤承重能力比较好的地段,避免建设在积水、潮湿、低洼的地段。图书馆的建设要选择潮南向北,避免阳光对建筑的暴晒,以保护众多文献为基本原则[3]。

2.功能区分配

图书馆功能区的划分主要是以图书馆实际业务需求来决定的,必须符合整个业务长期发展需求,有助于教育职能的实现,有利于文献资源的添加和共享。另外,要合理利用馆内空间,打破传统的阅、藏分离的分开方式,以有机复合动态的空间为主,与单一封闭的静态空间相结合,综合藏、管、借、阅为一体。图书馆功能区可以分为网络服务区、藏阅区、公共活动区、学术交流区以及业务管理区等几区域,实现能更好的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3.模数式建设模式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功能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图书馆建筑结构设置造成影响,对传统藏、管、借、阅四大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对于藏阅空间必须要进深以及加大空间,对层高、柱网、荷载进行统一,采用通畅式大平面、大开间的模数式现代化图书馆结构模式,使图书馆增加灵活性、可变性、适应性以及可扩展性[4]。模数式图书馆主要针对于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选择统一的柱网尺寸,使借阅区域更加便于管理。建筑模数一般要求柱网尺寸和阅览室书桌尺寸、书架高度以及排列方式相适应,在长度上应满足书架档长度的倍数,或者是在满足倍数的基础上增加半个书架档长,要选择用方形柱,以便于书架的两端可以和柱边对齐,进而保证馆内通道美观[5]。

第4篇

关键词:医院图书档案 情报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48-02

近几年我国的医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医院的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作为医院管理重点的图书建档规范化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医院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对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一套全面系统的图书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医院图书管理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工作成本。

一、医院图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进行图书档案规范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信息资源,发挥档案的指导性作用。只有医院档案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在医院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的指导性作用,才能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医院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一般集中在机构设置、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以及信息环境下的一体化管理方面。医院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保护医学类图书的正版合法权益,加强图书市场的规范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在进行图书档案管理时需要遵守两个管理原则:

一是制度管理。制度建设是一切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医院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细致全面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整体与各工作部门的实际情况,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及时建立补充规章法则,例如建立书籍赔偿制度、数字图书馆运营制度、文献资源馆际互借制度等,保证医院图书档案管理的正常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还应明确图书采购、借阅、管理之间的各项职责分工,制定细化的工作准则。

二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是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法则,要求医院图书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开展管理工作。医院书籍、资源的分类、编码、主题索引以及设备配置标准都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化管理的全面执行对于我国医院图书档案实现通用性以及档案资料共享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图书档案的标准化管理是保证医院现代化、信息化、资料共享化进行的基础。

二、医院图书档案管理中具体的工作内容

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搜集电子、书籍、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料的充实程度是评价医院图书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图书管理员应该采用各种手段开辟资料来源,实现资料的最大程度整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又要剔除无关材料。最终将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建设成一个既切合医院实际又具有鲜明特色管理部门。二是采用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文献资料被动收集整理方法,主动深入各科室、病房之中,及时了解临床治疗的进度。三是开展咨询、出版服务。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在医院内部还具有提供学术咨询,如专刊发表、科研计划制定、学术研究选题等,这些业务咨询一般具有机密性与战略性。同时,医院图书档案管理机构还承担了刊物编辑出版的责任,有权对医院最新研究成果或科研结果进行编辑出版。四是保证与世界先进科研经验的及时交流、资源共享。医院的发展依赖于对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或引进,而图书档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其与外界的及时交流、沟通、合作。图书管理机构需结合医院实际水平,及时对管理设备进行更新,保证图书管理实现现代化。

三、保证医院图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是保证医院图书档案规范化进行的基础。医院应根据具体水平设立独立的情报、图书、档案管理机构。首先,设立信息科总归医院总务处领导,下属分别设立情报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电子信息控制部门等,合理分配资料、进行最新科研成果的搜集、档案的分类管理、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等。其次,设立档案管理与情报搜集两个独立的工作部门,并分属于不同上级领导,将资料收集与编辑、调研工作独立进行,保证其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二)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管理改革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内涵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指将医院内部资料管理中这三个独立的部门相整合,将其形成为一个工作整体。一体化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资源,并发挥独立部门存在时不具备的全面、整体效用。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得以整合的基础是其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原理,都属于文献范围。首先,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都是知识、资料的收集、更新、;工作目的都是储存有效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支撑、促进医院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等。其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也具有一致性,都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加工、存储等。根据上述介绍与我国医院图书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图书、档案、情报管理工作的一体化的定义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的一体化。指在图书、档案、情报范围内对信息整合管理的一体化。(2)服务的一体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服务,将三者进行整合,可以打破传统的独立服务体制,在对外服务上实现一体化。(3)机构设置的一体化。是指建立一个集规划、管理、监督为一身的管理部门,既保证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整体性又明确责任,促进整体与具体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医院以及社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优势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是近几年来医院图书管理改革的重要方案,其具有其他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第一,一体化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馆藏资源,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开发。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机制强调独立封闭运行,各医院科室闭门造车,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为信息的筛选造成了阻碍,不能满足医疗信息资料的全面、及时、准确的基本要求。采用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政策,不仅可以实现档案与图书管理的及时结合,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管理人员墨守陈规的管理方式,对馆藏信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新的科研项目研发环节中可以充分结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措施,从课题确定、立项报告以及最后的研发成果发表过程中,及时更新档案资料,保证各个时期档案材料与研发实际的一致性,并对课题研究材料进行最终归档,为新的项目研究提供资料收集的上的便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也引进了网络技术,提升了图书档案资料的重复利用率,及时快速的满足了医院需求。如笔者所在医院就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了资料的检索系统,设立多种关键系检索方式,时间检索、专业检索、案卷检索等,促使检索系统更具实际操作价值,便于使用者快速掌握;对内开放检索目录,节省了操作者的查询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同时还建立了数字化系统控制下的检索系统,保证资料查询的准确性与全面覆盖性。

第二,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精简医院内部机构,节省财政开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管理形式,要求各部门独立工作,这就造成了人员分配中的重叠现象,工作任务重复,工作涉及面较为单一。实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有效的缩减了不必要的医院图书管理机构,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由传统的单一工作演变为集图书管理、档案规划、情报搜集等多种综合素质为一身,其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机构得到精简,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强化最终节省了医院图书档案管理方面的开支,客观上为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第三,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管理形式依赖于数字化信息的应用,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为了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技术,图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接受培训,掌握新型的工作方法、不断充实自身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除此之外,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管理形式需要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这就在客观上为岗位轮换提供了机会,医院管理阶层的定期岗位轮换不仅有利于管理人员掌握多种业务技巧,提高其的工作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内部员工的沟通交流,为医院管理创造出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3、一体化工作的具体管理措施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实现医院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在具体执行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管理制度,实现协调统一发展。现阶段的医院图书档案管理仍然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独立封闭,难以及时做到信息的整合、交换,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医院内部图书管理水平的进步,也不利于医院图书档案管理发挥其社会优势。因此,国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鼓励医院内部建立统一的工作体系,鼓励医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为社会医疗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统一一体化管理标准。统一的管理标准是监督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没有标准的制定,图书、档案、情报的一体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信息检索、设备配置上,医院内部都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并监督各部门按标准执行,保证内容的共通性、数据测量的标准化以及网络搜索平台的实际可操作性等。

第三,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提升、管理素质的提升以及对外交流水平的提升。医院图书、档案、情报管理人员面对的受众群体以医疗工作人员居多,管理人员搜集整理的信息大多涉及医疗生物领域,其对信息的筛选掌握能力直接影响医务工作人员的临床治疗,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安全。而提高管理人员筛选、整理信息的最有效措施就是丰富其的专业知识,将其培养成医学领域的博才并促使其依赖这种专业的判断能力对科研成果、项目分析、信息整合等进行有效分析筛选,推动医院图书档案管理机构的纵深发展。管理素质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对数字化网络应用平台掌控能力的控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医院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也采取网络平台办公。这就要求医院内部的资料管理人员不但熟悉操作技能,还要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能够及时快速的修复网络平台日常故障。网络资源具有快速性、全面性的优点,但是其也存在信息量大、信息质量不统一、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的缺陷,所以,医院的资料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整合、优化、筛选信息的能力,将大量重复无序的信息简单有序化,为医院的医疗水平、教研水平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政策的日益宽松以及网络传送的出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与国外的交流逐渐频繁,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临床治疗经验通过网络信息传输不断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鉴于国际先进经验、资料的记载形式都是采用国际通过语言英语记载,所以作为医院的图书档案情报收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语言交流基础,能够准确全面的理解医学类外文资料,及时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搜集相关信息。准确、全面的医疗信息、科研成果是提升医院临床治疗水平的基本保障。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建立灵活、简便的信息搜集系统成为提升医院图书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医院可以设立专业的网络操控部门,对于互联中的的大量信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筛选,并根据医院自身特色进行信息的深度开发,做到知识普及型与独有性的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具价值的资料。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为主的信息时代,如何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信息资料成为一个单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同样,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信息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如何建设医院图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就成当下医院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新课题。图书、档案、情报等工作的一体化管理逐渐成为医院信息改革的必然趋势。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在网络数字化应用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为医院临床治疗提供优质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方向[J].西部医学.2004(03)

第5篇

一、当前图书市场价格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经营者定价行为不规范,存在欺骗性定价行为

图书与一般商品不同,出版时在封底和版权页要标明价格。一些出版单位忽视诚信,滥用自主定价权,利用图书标价这一特点,高标价、高折扣。如市场一些古典名著、百科全书、工具书、名人传记、管理全书等,标价奇高,动辄上千元一套,其印张单价高达8―10元(一般图书印张单价在1.5元左右),实际上图书一上市便以一到二折的价格出售。经营者显然是利用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实施欺骗性定价。尽管从绝对量看,这类图书所占市场比重不高,但影响较大,严重干扰了图书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打击了读者消费信心。同时,这类图书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公款消费者以标价报销,拿取高额折扣中饱私囊,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部分具有垄断出版、强制消费性质的图书价格过高,消费者反映强烈

突出反映在各种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行业标准用书等方面。这类图书具有强制消费特点,发行量较大,印制和发行成本低于一般图书。但据调查,目前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平均印张单价为2元左右,较一般图书印张单价要高25%以上;行业标准用书价格更高,例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一书,仅109页,价格却达到19元,印张单价高达5.24元。垄断出版、强制消费性质图书定价过高引起消费者强烈不满。

(三)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负担

国家对中小学教科书价格实行了严格管制,近年来多次降低价格,目前其平均印张单价在0.8元左右,经营成本利润率为5%左右,价格远低于一般图书价格。但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格,价格较教科书高一倍以上,平均成本利润率在40%以上。尽管国家规定了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学生强制销售教辅材料,但我国考试制度现状以及学校在教辅材料选用上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消费;教辅材料高额利润回扣更增加了有关部门和学校选用的积极性。部分省市有关部门还了推荐目录,引导学生集中购买教辅材料。实际调查结果,学生少则购买一、二套、多则购买三、四套教辅材料,有的学生甚至要购买五套。在一些地方,教辅材料费用占学生书本费的比重已经达到一半以上。

二、规范图书市场价格的建议

(一)依法制定图书行业价格管理规章

鉴于图书商品的特殊性,应依据《价格法》,制定适用于图书出版业的价格管理细则。一是明确图书价格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图书出版单位依法核算出版发行成本费用,科学合理制定图书价格;二是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使图书价格决策程序制度化,减少人为随意定价行为;三是加强图书明码标价制度管理,规定图书降价销售的条件,规范图书降价销售行为;四是依法界定图书市场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及规定相应处罚办法等。

(二)定期图书平均印张价格

在进一步完善图书价格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图书平均印张价格信息的定期制度。要对不同类别的图书平均印张单价分别进行监测、分析、统计,计算出各类图书的全国平均印张价格,每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相关媒体上公布统计,为图书出版单位合理制定价格提供参考。

(三)采用综合手段,加强对“高标价、高折扣”等欺骗性定价行为的治理

在完善图书价格管理规章、建立图书价格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引导、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等综合措施,制止“高标价、高折扣”等欺骗性定价行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图书市场的监管,引导图书经营者依法经营、改进管理、合理定价,依法查处各种违规经营行为;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对企业定价行为的约束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惩治“害群之马”;媒体要广泛宣传图书价格政策,提高读者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对严重违法的价格行为,要在媒体上公开曝光。

(四)对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行业标准用书等图书价格依法实行必要的干预

考虑到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行业标准用书具有垄断经营、强制消费的特点,建议依据中央定价目录附录“存在买方或卖方垄断的商品和服务,在发生价格矛盾时,由国家计委进行协调和必要的管理”的规定,对用户反映强烈、价格明显过高的这类用书价格进行适当干预,限制其过高的出版、发行利润率,维护消费者利益。

第6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世界可以发展的最前沿。近几年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不断兴起,使信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发展更离不开信息产业支持,将信息产业引入到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建设中,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建设在高校馆藏图书档案的原则分析,期望此文可以使信息技术能够引入高校馆藏图书馆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1图书馆建设数字化的基本原则

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便捷、高效是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当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信息查询更是要便捷,高效,方便读者查询。在大数据时代,将图书馆的资料电子化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子化的资源人们可以快速的利用。但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于数据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

1.1效益的原则

将所有的图书和档案运用信息化的技术保存起来就是要将这些资料扫描后保存在电脑当中,利用电脑的系统将这些资料归档后方便查阅,这样会使信息从收藏、整理、存储、查阅等各个方面都更加的便捷。但是在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当中,效益是放在第一位的,利用最少的资金建设最为完善、合理资料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运用,确保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建成一个合理的数字图书馆,让老师和同学都能够使用。

1.2 一致性原则

我国有众多的高效,将这些高校的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所有学科、所有门类,要将这些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内容庞杂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些资源涉及到了所有学科、所有门类的技术人员及与其相关的管理人员,若要实现所有这些数据的数字化,则所有的这些人员必须统一起来,联合起来,根据相关的标准,所有人联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建设。从上层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到乡镇的村上的图书室、档案室,彻底将这些所有的资源全部共享起来,并且所有的共享资源要与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保持一致。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当中必须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机构进行协调,领导机构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步骤,由该领导机构进行规范化建设。

1.3 安全性原则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基础性建设工程,而且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并没有以前的建设经验可以应该,在建设时只有靠大家的摸索,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好。但是在建设时,由于建设人员的不小心,就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数据丢失、甚至泄密,这将对于?底只?图书馆的建设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是没有办法估算的。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在建设的过程当中,(1)要考虑资料的保密,确保任何资料不能外泄。(2)需要考虑数字化图书档案的安全,这就包括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其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安全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服务器,网络系统终端,移动终端等安全,软件系统安全则包括服务软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在整个档案数字化管理后,要注意所有档案的安全。

2高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保存,借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档案的管理要求,图书馆、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发展形态,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档案即实现了档案的管理的效率的提升,也实现了管理的责任更加明确,因此,档案馆和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单位,为使这些单位能够更加发挥出自身的服务作用,建设数字化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就非常有必要,在建设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1)建立健全相关的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的风险控制制度。在建设时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政策、资金的调整、人员的调整等各类因素当中都会出现相应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人员的变化可能造成软件项目突然中止。 上级拨付的资金不到位,或者由于资金问题造成了设备保障不到位,在一些专业设备的购置上造成了一定延迟。 图书馆内部一些机密级资料泄露,这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将资料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知识产权的纠纷等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确保资源的安全。

(2)加快转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理念上的转变,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在数字化图书馆和档案馆建成以后,学校内任何一名师生,都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无限终端轻松的访问到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迅速、方便将是数字化图书馆今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因此转变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数字馆建成以后,管理人员应根据读者需求,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根据需求定制服务,这样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才能彻底的发挥。

(3)合理的对于图书馆的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行规划,全面推动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建设,数字化馆的建设可以彻底发挥出对于学校师生的服务功能,且真正的让学校的师生体验到数字馆的好处。图书馆还必须要根据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对图书馆的未来的发展合理的部署。 对于濒危的,具有很强收藏价值的图书进行数字化转移工作 对于永久性档案及处于长期保存的秘密档案进行数字化。 使用频率较高的档案和书籍加紧进行数字化。 对于一些有特色的资料要加快数字化。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档案 图书 情报 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1档案、图书和情报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1.1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钱学森曾经说过:“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7年将原图书馆组和书目情报工作及科学名词委员会重组为“情报工作、图书馆和档案部门”,次年,该组织又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有关的图书馆、文献馆和档案馆合并为综合情报处,全面、统一负责情报系统相关的专业文献、图书馆和档案馆方面的工作。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着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前景。

1.2档案、图书、情报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档案、图书和情报从其工作性质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载体和记录手段、技术规范等诸多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和材料,是最原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保护价值的直接记录。当档案记录的这段历史、文件和材料,通过人的综合和不同层次的广泛整理加工,便成为书籍和资料,出版发行成为图书。图书是更完整的系统知识处理的集成,起到传递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报为情报需求的原型主体为核心,以及相关的信息源之间的通过信息技术在系统内化,熔铸,并显示出结果。

当然,图书,档案和情报的各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边界。内部因素的辩证系统和发展跨系统的开发,并不能模糊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具有功能方面的同一和互补特性,档案、图书、情报以及其功能的一体化,将形成信息传递的全面整体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时代的今天,一体化建设将对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高职院校中,对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议,不少人以“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提出缺乏现实实践的基础,认为问题的提出者只根据他们看到的文献,并与三者大体一致工作流程出发,没有看到图书馆、情报和文献档案工作的差异。他们强调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没有去发现在历史进程中可能形成的一体化。其次,一些不同意一体化的人担心,一体化过程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和混乱,最后导致各自系统内部结构的混乱、瘫痪。再则,由于图书的管理和档案的管理一直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分管领导,使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的重要性,在各自系统的工作人员中缺乏必要的共同认识,看不到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2管理体制的阻碍。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档案室(馆)和情报服务,在管理上通常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和领导,目前的工作是分开的。在《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建立处级的档案馆,由学校(院)直接领导,科级综合档案室(馆)从属学校(院)办公室的领导。这是因为档案系统由业务和行政两个功能所决定的,而图书、情报机构不具备行政管理权限。这不仅导致它们之间缺乏协作联系,而且由此派生各自的工作体系,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不能整体协调,资源分配无法统一,导致了人为的巨大浪费和重复资源建设。

2.3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虽然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在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方面有重要的意见。然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推出。档案部门的行政职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档案法》中明确机关,团体,企业,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有责任“对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和1994年1月1日以来实施档案规范,也有对学校档案工作的法规,监督,指导和检查的条款规定。不过,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有关规定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3高职院校档案、图书和情报工作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3.1建立合乎信息时代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法规制度。要解决档案、图书馆、情报一体化的关键问题是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3.2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解决学院的领导体制和行政职能权力,应给出新的一体化管理机构新的功能,同时必须赋予新的机构以适当的行政职能,新机构不仅仅是管理信息资源,而且也应该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新的工作机构需要具有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行使的职权,进行一个常设的跨系统的监管机构计划、管理和监控的整体建设。

3.3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管理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了解档案、图书、情报的管理知识,精通档案、图书、情报业务,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分析和合成的各类情报信息,成为通用人才或一专多能人才,以促进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3.4积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建设。为了图书、情报、档案的更好使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利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室)丰富的馆藏资源整合开发,采取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其他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档案、图书、情报从产生、发展已经通过合———分———合的过程。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也逃不出这个自然法则。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各个行业的自身发展,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可以预见,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档案,图书,情报的独特性将有一个更具华丽魅力的文献资源的整合。档案、图书、情报的集成和发展,将为客户提供多维度、全面、综合的信息服务,更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革.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浅析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127

[2]荀昌荣.论图书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6)

[3]杨亚萍.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之我见[J].陕西档案, 2003(4)

第8篇

摘要:文章从图书馆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主要时期,总结出三种图书馆学的理论范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新的理论范式,并且用这种范式更好地指导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14-03

收稿日期:2015-02-15

作者简介:金燕(1974―),山西省图书馆馆员;赵迎春(1968―),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纵观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的历史,可以看出信息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有一元到多元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图书馆学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范式。主要的历史范式有:19世纪之前的诺迪(Gabriel Naude)范式、19世纪的施雷廷格(Martin Wilibaid Schrettinger)范式和20世纪的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范式三种。这些不同的图书馆学历史范式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范式下的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有着不同的目的性和方法性。笔者结合以上三种范式,对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进行思考,希望能够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1诺迪范式研究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民族在管理各自的图书时形成不同的区域图书管理特色。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中国等古老文明都用石板、泥板、兽骨、竹签、玉石、陶器、羊皮以及粗纸等记录着自己的古代文明和智慧。但这些有关图书的管理的行为并没有自觉性,它们多是出于保护图书的本能。在图书管理范式的目的性上,没有有意的意识,没有自觉;在管理范式的方法性上,没有统一的理论方法。可以说在《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书》(Advice on Establishing a Library)出现之前,图书馆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

1627年加布里埃尔・诺迪(1600―1653)出版了图书馆学上的第一部论著《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奠定了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成了图书馆学理论有关思想方面的鼻祖。作为一个法国图书管理员和学者他著作等身,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神秘主义等。在他的《意见书》在付诸实践时,适逢马萨林公爵(Jules Cardinal Mazarin)图书馆的建立与维护,因此其理论有幸得以很大程度的实施。

诺迪范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就其目的性而言,主要是对于以图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进行保存。诺迪以及与诺迪同时期图书管理者的思想都是人们直观经验式的,认为图书本身就是目的。中国同时期也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类似的思想。与目的性相一致的是诺迪范式的方法性,就是以怎样的方法能够使得图书得以长期的保存。在那个时代,具体的方法包括合理的储藏条件、充分的储藏空间、一定的储藏人力物力等。诺迪范式对于图书馆学的贡献主要是它启蒙了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开启了图书管理专业化的道路。它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诺迪范式对于图书的管理方式是碎片化、经验式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条理性的系统体,科学性还很不够。

以诺迪为代表的图书管理的思想给图书的收集、管理、保存、传承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诺迪范式对于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作为前图书馆学的范式,诺迪范式在社会生产力、社会资源和文明程度均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以之前图书管理经验为依据,系统地说明了图书管理的思想。当今图书管理日益复杂化、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但是真正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还未实现。图书的管理依然不能完全独立地实现自我的生产、收集、编辑、整理、维护、更新、传播以及自我的实现等。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有限的人力辅以简单的电脑程序来处理海量的文献资源信息,现在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相对于有限实现的智能化而言近乎是无限的。真正的信息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依然很不完善。

2施雷廷格范式的意义

这一范式的理论家主要有马丁・施莱廷格、托马斯・杰斐逊、麦尔威・杜威等。图书馆学真正的建立要归结于德国的牧师和图书管理员马丁・施莱廷格(1772―1851)。施莱廷格在1807年首次使用“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一词,第一次把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提出来。从1808年到1929年,施莱廷格写了第二本有关图书馆学的教科书。他提出要将图书按照不同学科种类进行分类规划,并且创造性地以字母的序列为依据,根据作者和地域的不同,系统编排图书书目。施莱廷格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有目的性的组织,并且认为应该有理论准则来概括这一组织的内容。

杰斐逊(1743―1826)的理论运用培根在《新工具论》(Novum Organum)中的归纳法(Baconian method),设计了一个经典的体系来分类成千上万的书籍。这个归纳分类体系分为三步:第一步收集文献。准备完整和足够的历史基础材料,这是所有文献工作的基础。第二步是运用“三表法”,对文献进行规划。一是本质表。是指树立正面典型。把所研究的某一事物或某一领域的主要属性特征把握出来,并举出典型例证、正面例证加以说明。二是差异表,又称缺乏表。是举出与正面例证相接近的反面例证。这样做可以通过反例更好地对正面例证进行归纳。三是比较表,又称程度表。是对已经收集好的文献进行对正例和反例的比较。第三步是真正意义上的归纳。通过三表法积累的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本质上的界定,排除误差因素和次要因素。杰斐逊在图书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金燕,赵迎春: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金燕,赵迎春: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杜威(1851―1931)是使图书馆学在学科丛林中有自身地位的图书馆学家。他在1876年所创立的分类图书的“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被广泛运用,并沿用至今。这一图书分类方法使得图书的管理真正的符号化、科学化、精确化,他的编码思想成了现在图书管理的基本思想。

施雷廷格范式真正确立了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地位。以施雷廷格为代表的这一批专业图书馆学理论家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的将图书管理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图书更好地表现出了它们的价值。借鉴施雷廷格范式建立的过程,在面对文献资源建设时,应该认识到理论自主性的重要。虽然在文献的管理建设上要大力依托现代信息理论、计算机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但我们不能忘记自身学科的理论建设。否则,图书馆学有可能丧失自身的学科独立性,变成其它学科的附庸,甚至完全为其他学科所同化。

3阮冈纳赞范式

阮冈纳赞(1892―1972)在1931年出版《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中所表述的“五定律”被誉为是图书馆界最简明的表达。同时,阮冈纳赞发展了冒号分类法。“五定律”已经被图书馆界作为基本的理论思想而广泛的接受。他体现现出了了以下几点精神:第一定律,它构成图书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图书馆中图书功能的体现。这条定律说明图书馆不能封闭起来而远离大众。第二定律,它说明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图书资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图书需要。图书管理者不能对具体需要给出决断,人们应当尊重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第三定律,它关系到第二定律,但更强调图书自身的价值。即使一本书只有一个读者,它也应该被保存起来;图书馆不能只保存大众图书。第四定律,它说明图书管理和服务应该尽可能地让读者最便捷地找到他们所要寻找的图书,从而节约读者的时间。第五定律,它揭示图书馆的本质,说明图书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应当定期更新图书,购置新书和替换旧书。

阮冈纳赞范式是20世纪经典的图书馆学范式。在这个范式的基础上,各国公共图书馆有序地在20世纪发展着。依此情况为参照,文献资源方面的工作也固定地发展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献资源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读者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服务要求日趋普遍化、多元化和多样化。阮冈纳赞范式,这种结合了实用主义哲学精神的图书馆学范式,为这一时期的图书管理与积累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与保障。以此理论为指导,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阮冈纳赞范式对现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参考意义,重点应当放在阮冈纳赞范式的集约性和有效性上。面对大量而复杂的文献,人们应当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集合并节约管理资源,针对文献的本质(文献价值)来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4当今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相对于有限的人力、财力、管理和建设来说,今天要处理的文献资源信息量近乎是无限的,而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文献资源方面的建设应当更多的借鉴信息论、系统论的最新科学思想,增强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再生产能力。①增强各种相关文献领域的独立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做文献整理和传播之前,做出独立的信息整合与信息加工。②增强文献载体的独立性。目前许多文献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文献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其储存、传播与应用。今天的文献资源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软件资源和网络资源,运用高效、智能、便捷的系统软件来建设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③增强信息自身的独立性。依靠现代技术将文献资源由被建设的客体变为其自身可以进行自我建设的主体,深层次上讲就是将客体变为主体的变化过程。这一点应当是对文献资源建设最有效的,同时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方面。最有效是意味着它不仅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和人力,甚至有可能完全脱离人们的扶持,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生产。最富有争议性是指文献完全独立是否是对图书管理者、对人类的一种异化,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截然不同思潮的对立。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独立会更好地服务于人,人文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在取得独立性后会反过来奴役人。虽然现在的科技发展还远未达到科技完全自我独立的地步,但是依然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思考。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应以这些问题来衍生出新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范式,所衍生出的新理论范式可以更好地应用于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Maclay, Kathleen (2003). "Clay cuneiform tablets from ancient Mesopotamia to be placed online".

[2]http://loc.gov/about/history-of-the-library/.

[3]Dewey, Melvil (1876). A Classification and Subject Index for Cataloguing and Arranging the Books and Pamphlets of a Library.

[4]Ranganathan, S. R. (1987). Colon Classification. 7th Edition.

第9篇

关键词:数字记忆重大突发事件“9・11”数字档案馆

随着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和人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这些天灾人祸给个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为了铭记历史、重建家园,有必要构建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体记忆。国外相关的探索主要有美的“9・11”数字档案馆[1]以及“卡特里娜飓风的数字记忆银行”等。其中,“9・11”数字档案馆是较具代表性、专门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档案馆。本文以其为例,分析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如何借鉴“9・11”数字档案馆的优势,构建我国数字形式的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忆。

一、“9・11”数字档案馆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方面的优势

“9・11”数字档案馆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其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建设数字档案馆,也不在于其建设和运行的模式,而在于它将已有的技术、模式与全新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建设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档案馆。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方面,它具有如下优势:

(一)建设理念人性化

2001年9月11日,美国爆发“9・11”恐怖袭击,这次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极大的危害性以及深远的影响,发生后迅速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多位学者、社会人士,包括档案学家、历史学家等于2001年10月4日聚集到一起商讨,认为有必要收集、保存和展示与恐怖袭击事件相关的一系列资料、文档等。[2]此后,更多的专业人士如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士等陆续加入其中,为守护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体记忆,铭记历史而努力。在相关想法提出的三个多月后,2002年1月11日,“9・11”数字档案馆应运而生。[3]它主要借助数字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旨在建立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空间,使社会公众能够长期获取关于这一重大事件的信息资源,永久珍藏这一事件留下的社会记忆遗产。

可以说,“9・11”数字档案馆由学界专家和技术人士发起,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最终合力构建而成。它的建立是社会各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结果,是在广泛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面源于社会公众产生的广泛需求;另一方面源于构建者及时关注和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二者缺一不可。简言之,“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理念人性化体现在其构建的出发点是关注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响应上。正因为“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人本理念,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及时关注和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它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进而拥有不竭动力。

(二)收集方式独特,馆藏资源丰富

在资源收集方面,与传统实体档案馆不同的是,“9・11”数字档案馆的资源收集方式具有多样性、及时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一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多样性。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信息源本身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因此收集信息资源的方式也较为灵活。例如,收集纸质文档后数字化,支持网站在线上传数字资源等。二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及时性。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社会公众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9・11”数字档案馆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收集信息资源时更加强调及时收集甚至即时收集。[4]三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广泛性。传统的档案资源收集往往针对明确划定范围的机构、团体等,而“9・11”数字档案馆的构建者并没有严格限制收录资源的范围。其收集信息资源既从全社会这一宏观视角着眼,例如国家的行动计划,又考虑到社会公众个体这一微观视角。例如个人的通话录音、邮件信息等。也就是说,他们在关注“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于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各种响应,即它不限定信息来源的种类和范围,而是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的内容。

通过广泛收录与事件相关的各种类型资源,构建者希望若干年后,社会公众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况,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客观实情,还是社会公众对此的各种响应。在上述独特收集方式的推动下,“9・11”数字档案馆在成立两年后就收集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来源广泛的资源,相关数据显示总共约有十五万条数字记录,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记录等。其中,有曼哈顿城内张贴的寻人传单、现场营救画面、紧急医疗救护技术员的照片、电话答录记录、声音邮件信息、事发地音乐会的声音记录、当时的新闻短片、事发地游客录制的视频、事发地临近街区居民的采访视频、恐怖袭击事件相关的动画作品等。同时,这些馆藏资源的来源也十分广泛。据了解,有来自个人的邮件记录、手机录音摄像、记者采访、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传单等。

截至目前,“9・11”数字档案馆的网站上展示了十多个类别的馆藏,主要包括十周年纪念日馆藏、艺术类馆藏、音频类馆藏、数字媒体项目馆藏、现场急救员类馆藏、国会图书馆馆藏、在线用户贡献的“9・11”数字档案项目馆藏、组织机构类馆藏、个人账户类馆藏、摄影照片类馆藏、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馆藏、十三周年纪念日馆藏、视频类馆藏。“9・11”数字档案馆的构建者相信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广泛的信息记录包含着独一无二的视角,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公众经历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以后的直接反应,以及这一事件如何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一系列行为和信念。可以说,正是因为“9・11”数字档案馆具有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馆藏资源,才使得它能够真实、全面地记录历史,反映恐怖袭击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而这对于构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记忆乃至完整的社会集体记忆具有重要价值。

(三)构建和利用方式新颖

“9・11”数字档案馆的成功不仅依托于社会公众的广泛需要,更有赖于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这种基于社会公众层面的大力推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9・11”数字档案馆独特的共建共享的构建和利用方式。

“9・11”数字档案馆的共建共享既包括构建方式上的共建,又包括利用方式上的共享。其中,利用方式上的共享是指用户可以上传资源供他人所用,也可以获取馆内已有资源为己所用,即数字记忆银行项目所用的产销合一方式,[5]用户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于一身。而“9・11”数字档案馆构建方式的共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二是主要倡导机构之间的协作。具体而言,与以往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社会公众作为分散个体独自构建关于事件的个人记忆不同的是,“9・11”数字档案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铭记历史、珍藏记忆:它构建了一个自由免费的公共网络信息空间,便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在其中,社会公众能够分享自己的故事,上传图片、视频、音频,保存与事件有关、有回忆价值的信息。借助这一平台,社会公众(不仅有美国本土的公众,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公众)能够共享彼此的经历与感受,互相鼓励,共渡难关。在该事件发生两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两百万的浏览者访问“9・11”数字档案馆网站,他们贡献了将近一亿两千万次点击量。除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外,主要倡导机构和相关人士的通力协作也推动了“9・11”数字档案馆的共建工作。这些倡导机构和相关人士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界、博物馆学界、历史学界、信息技术专业领域、档案学界等,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希捷科技公司等。

二、对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构建的启示

对于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构建而言,“9・11”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建设项目。循着它的形成发展轨迹,我们可以获取诸多有益经验,主要包括其人性化的建设理念、独特的资源收集方式和共建共享的构建利用方式等。

(一)倡导人本理念,迎合公众需求

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面对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相关机构、专业人士要及时、充分、有针对性地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即在提供相关服务时,相关部门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提供服务,既响应公众个体的需求,为个人记忆的保存提供渠道,又为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汇集了信息资源。我国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应借鉴“9・11”数字档案馆的人本建设理念: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关注和挖掘广大社会公众的需求,并针对具体的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特定服务。例如,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社会公众需要及时知晓家人朋友的消息,了解事件的进展等,面对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档案馆、应急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可以共同搭建网络平台,帮助社会公众了解和分享信息。在事件发生后,考虑到社会公众缅怀和纪念的需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网络平台开辟渠道,以便社会公众能够采取适合的方式分享个人经历,举行纪念活动等。

(二)创新收集方式,丰富馆藏资源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其进行档案资源的收集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特定背景下的具体需求来灵活操作,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方式。收集资源之前,要充分预估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全面收集,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数字记忆。

1.针对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收集信息资源时应通过资源的内容来判定是否收录,而不应通过资源类型来限制收集范围。例如,收集资源既要接受纸质版资源,又要收录电子版资源,包括视频、音频等。收集不同类型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纸质版资源收录后可以先数字化然后存档,电子版资源通过提供上传平台、直接拷贝复制等方式收集。

2.针对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收集资源时不仅要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而且要从局部的视角出发。我国已有的数字记忆项目构建以宏观视角为主,关注的是城市乃至国家的全局记忆,缺乏从公众个体记忆的视角进行构建。为此,可以借鉴“9・11”数字档案馆针对集体记忆构建的经验,通过多层次的构建,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全面、富有层次性,这样不仅呈现的内容更加多维立体,而且社会公众也乐于接受和认可。

3.在实际收集资源时,既要针对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等,收集他们的信息资源以保存集体记忆,又要关注个人对事件的响应,以保存个体记忆,即通过将集体记忆和公众个体记忆汇集来构成社会记忆。

(三)多方通力协作,全民共建共享

我国目前已有在数字记忆工程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的探索。其中已开展的数字记忆工程[6][7]是我国社会记忆构建的基础,填补了我国数字记忆构建的空白;已建设的数字档案馆有效补充和拓展了我国传统实体档案馆的功能,但与“9・11”数字档案馆相比,它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的角色局限于受众,使得构建者与用户之间缺乏良好的双向互动,无法有效获知和迎合用户的需求。二是建设主体单一,无法整合相关的有用资源和技术,使得社会公众对建成的项目接纳与认可度不高。

对此,“9・11”数字档案馆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一方面,要使用社会公众能够普遍参与的方式,使社会公众既是构建者又是使用者,从而使共建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出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应在广泛考察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建立公共网络信息空间,将社会公众及其所拥有的相关信息资源聚集。这样不仅有助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充分响应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而且有助于完整构建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协作,如档案学界、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历史学界、图书馆学界、博物馆学界等共同合作,通过汇聚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增强构建数字记忆的优势。就具体做法而言,数字记忆构建的主要倡导机构需要预先联合相关领域,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例如成立应急协作团队,举办联席工作会议等。通过沟通协作机制,相关机构事先协商明确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做好准备,重点是明确构建数字记忆的流程和方法,以便事件发生后及时调配资源、整合技术、分工协作,共同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

综上所述,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主动发现和挖掘社公众的需求;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响应公众的需求,包括采取独特的资源收集方式和共建共享的构建利用方式等。在上述基础上,最终构建出能够及时、全面、丰富地展示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忆殿堂,以便更好地留存珍贵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

注释及参考文献:

[1]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 [DB/OL].[2016-12-18].http://.

[2] [3]Brier, Stephen; Brown, Joshua.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 Saving the Histories of September 11, 2001[J] RADICAL HISTORY REVIEW,2011,111:101-109.

[4]Rivard, Courtney J. Archiving Disaster: A Compar? ative Study of September 11, 2001 and Hurricane Katrina[D]2012.

[5]TimothyRecuber.The Prosumption of Commemo? ration: Disasters, Digital Memory Banks, and Online Col? lective Memor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 TIST,2012,56(4):5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