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标准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3:25

导语:在标准化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标准化建设论文

第1篇

1.1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单位安全管理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规范各个环节,以达到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依据就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生产特点。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尤其是工艺过程的控制,以不断改善其工艺水平为手段,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与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实际相符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加快形成水利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从而提高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2从本质上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单位安全水平

通过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此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它主要是从革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研制新设备等方面来起作用的,因而,可以从本质上处理好这些安全性问题。

1.3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获得一部分经济资源。因此,保证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的应有之义。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就包括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维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合法去权益。

2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安监单位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处:第一,安全问题集中整治;第二,安全问题检查;第三,事故处理工作。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滞后问题,这主要是由思想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没有深刻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水利单位甚至认为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没有太大必要,一来耗时,二来耗力,因而,在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采取消极对待态度。

2.2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水利单位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这些单位却在水利水电安全标准化建设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究其原因,主要是缩减企业运行的开支。此外,很多单位还不断减少水利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安全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安全标准化建设缺少足够的安全性问题资料,无法实现其完整性、系统性。

2.3基层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队伍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水电单位在水利水电监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第一,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第二,安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此外,相应的监管工作制度不完善。这大大降低了基层单位的安全监管水平,无法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安全进行,从而最终影响了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进度和质量。

2.4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相关人员数量、素质和标准质量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仍存在不足的问题,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外,还与从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相关人员数量、素质有着较大的关联。不可否认,标准编撰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标准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很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多引进非对口专业的人员来完成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致于标准的质量较低,因而标准编撰队伍的素质和标准质量都有待于提高。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分析

3.1加强对水利水电标准化建设的重视

首先,应做好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引导工作,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统一化,并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其次,还应坚持一下2个原则:第一,分类指导;第二,重点推进。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具体特点,将某些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水利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评估等,这些环节不能出现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并积极总结这些环节的工作经验,积极发现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此外,其他方面的工作也要同步推进,如不断改善工程建设装备,创造良好的作业条件等。

3.2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想更加有效的推荐你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必须保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建设内容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使所有工作人员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各方面要求,如标准化建设内容、目的等。此外,企业还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标准化建设教材,以让员工平时加强学习,创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及其要求,并要个要求自己,从而为更好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3安全投入

不可否认,充分的安全资金投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顺利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就必须保证足够的安全资金投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前,某些部门通过预算得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需要的安全资金投入过大,因而,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问题上存在思想上的不坚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进度和质量。必须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投入工作,做到资金合理利用。

3.4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标准化;供电所;武陵源景区

一、精益管理是标准化管理的基本要义

标准化管理是“精细化”到“精益化”的有力延伸,更是各项工作一个拔高的过程。扩大其外延,“精益”也阐释了标准化管理的三个要点,一是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量化、细化、精准化作为一种管理新方式,必定催生人员意识的转变。高标准的制定,高层面的构筑,健全的考核机制,无形中激发出员工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思想。真正由对标准化精益管理的认识,转变为工作实践和自觉行动。二是工作质量的提升。标准的“约束”,规范的“限制”,流程的“禁锢”,各项工作趋于模式化运转。日常工作有了新标杆,完成时间有了新限制,工程验收有了新条件,各项考核有了新数据,使各项工作实施过程更加细致,完成质量更为精良。三是工作效率的提速。用电户集抄、视频会议等一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使供电员工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抄表、开会、监控,从根本上消除了旧体制旧模式下人力、物力、财力极度浪费的弊端,使电力企业走上了现代化快速发展之路。

二、全员参与是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得从人抓起,营造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工作局面是标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从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入手,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组织全员学习省公司标准化文件,开展员工思想大讨论,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明晰工作思路,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武陵源景区供电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次,在抓好贯彻上狠下功夫。为实现标准化建设起点的高标准,组织广大员工外出取经,寻求思想上的突破。通过让广大员工亲眼目睹、切身感受标准化带来的新成果,促使员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乐于投身到标准化建设中,人人成为标准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第三,在全所范围内深入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要求每名员工结合本岗位,将学习的先进思想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从工作职责、岗位标准等现有制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修改、提高,“量身”制造自己的标准,创造自己的特色,促进全所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制度体系是标准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标准体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支撑平台,更是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标准制定了,工作才有依据,执行才有保证。所以,覆盖完整、科学统一、先进适用的制度标准在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索溪峪供电所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参照外省景区供电系统基础标准目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全面梳理制度规章,废除过时的,补充需要的,合并同类的,从安全、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入手,制订出台涵盖全局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共计341项,并将标准化建设74项工作流程、供电所46项工作流程汇编集印成册,发放到每个岗位,并分岗培训,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知道应该怎么学、怎么做,真正成为全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实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了科学合理、优化规范的制度体系,促进了整体工作的有效提升。

四、现代化技术是标准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景区供电服务标准化实施进程中,不论是安全生产,还是优质服务,都是要通过标准化的运用执行达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的目的。供电所通过全面推广标准化作业指导卡,规范了生产一线人员从事各类施工时的作业行为,明确了工作职责,提升了安全意识。通过普及应用农电安全平台微机开票系统,从停电申请,到项目审批,到工程施工,再到竣工验收,从调度命令的下达到工作票、操作票、安全措施票“三票”的网上办理,既简化了程序,提升了效率,又实现了工作流程的硬约束。其次,还对城郊用户安装预付费表计,通过预付费系统来结算电费。由此可见,标准化管理在流程中规范运作,便于发现问题,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要做到五个“强化”

1.进一步强化认识,加强对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领导层的思想觉悟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电所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就现阶段供电所建设领导而言,尚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基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领导者缺乏正确的建设意识,导致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诸多工作难以高效有序的实施。因此,这就需要领导者提高思想觉悟与认识,牢固树立起以标准化建设为龙头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广大供电所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切实保障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在认识和组织领导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

2.进一步强化人本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

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是实现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人本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加强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全体职工的政治思想、管理意识以及文化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构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组活动,号召全体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全体职工积极参与,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力求能够构建出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水平精、组织和创新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3.进一步强化措施,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不仅仅要实现全面贯彻供电所各项工作,而且还要求循序渐进,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和形式主义,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措施。首先是切实保障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避免出现因资金不足而影响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技术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同时,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切实充分调动供电所标准化建设中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4.进一步强化考核项目的落实,突出重点抓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强化考核项目,实现供电所建设管理的标准化、规划化、高效,对于实现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加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其次是规范职工的文明生产,不断加强整顿生产及工作秩序;最后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5.进一步强化典型引路,提倡积极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供电所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标准化建设职工积极创新,通过在先进典型供电所建设相关经验和作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进而为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要实现“五化”

现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供电所而言,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是我国现行供电所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确保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在切实做到五个“强化”的同时,还要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实现“五化”,即工作程流完善便捷化、考核指标明细责任化、工作标准统一规范化、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化以及服务规程透明人性化。总结来说,“五强化”和“五化”是推动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两大主要措施和保障。

1.工作标准统一规范化

全面梳理供电所现有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规范,修订完善并制定《供电所管理办法》,从工作目标、职责分工、标准依据、组织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规范,所有供电所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应用“国家电网”标志标识,统一制度上墙、资料记录模板、标签应用与对外宣传模式,供电所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供电所员工依照《供电服务员工行为规范》进行明查暗访,使供电所的规范化管理得到提升。

2.工作程流完善便捷化

从安全生产和营业抄、核、收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制定《供电所标准化作业工作流程》,要明确包括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现场管理、专业管理、优质服务、综合管理等7个方面的工作流程,实行“一口对外”的服务机制,简化报装接电流程,对照供电服务“三个十条”的要求,自我加压,方便客户,实现供电所计划、布置、检查、考核、评比的同步进行。

3.考核指标明细责任化

全面推行供电所绩效化管理,严格按照奖惩制度,将安全生产和营销指标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形成“公司—供电所—员工”三级考核体系,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指标任务月结月清月考核。

4.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化

对照供电所各种资料、记录和台帐进行规范,本着“删繁就简、减负增责”的原则,体现记录设置的必要性、台帐的真实性,统一配发资料盒、统一打印标签、统一资料盒记录内容与要求,达到记录资料规范统一,记录内容充实完善。

5.服务规程透明人性化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石油企业 信息系统

一、石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从管理层面上讲,传统管理体制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石油企业由于传统体制的根深蒂固,目前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这种管理模式的不标准化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管理体制相比,电子商务使要素流转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企业内外保持良好的互动能力,也即内部管理、内部流程通过上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的能力。因为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它能够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扩大可选择的采购对象,对于供应者来说也扩大了需求的对象范围,对两者都会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因此,无论你是作为采购者上网还是作为供应者上网,必须根据电子商务活动信息规律对与之相关的内部流程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重组改造。

2.从技术层面上讲,适合石油企业的电子商务流程尚未建立。石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链,在整个系统的建设中电子商务系统先行,其它系统的开发刚刚开始或还在计划中,因此石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在开发过程不能完全按商业物流的开发模式进行,要根据石油企业的特点,充分与其他部门相结合,了解各相关部门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的需求程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满足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需要。

二、石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加快管理模式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从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依据电子商务信息的运行规律,改变过去那种只对油田内部单位服务的观念,逐步建立既适应石油企业内部需求,又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依据电子商务信息运动规律,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建设,其标准化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吸引更多的商业信用度高的供应商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第二,物资供应自身的业务标准化管理建设,如仓储管理的标准化、物资检验流程的标准化、网上采购等业务的标准化建设。第三,用户采购信息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石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用户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部企业物资采购信息的计划上报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另一部分是按商业化向社会服务用户采购信息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集团采购优势,努力吸引更为广泛的用户群,提高用户占有率,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第四,物资配送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建设,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3.建立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模式。以电子商务物资配送信息作为依托,以物资供应处配送中心为主与油田运输系统建立“战略联盟”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打造一支现代化的石化物流队伍。首先,在仓储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仓储物资的定置管理,提高物流出库速度。其次,在对原有历年来物流种类和流量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配送路线、配送方式、配送时间,以及二级配送中心的设置数量、规模、物资种类和仓储量等。油田物流处于起步时期,只要我们坚持提高服务意识,以一流的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与运输系统的合理整合,加强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就一定能建立起适应现代高效畅通的物流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创新物资检验组织方式,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物资检验是确保采购物资质量的保证,也是打造石油企业电子商务信誉度的关键所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物资周转加快,以物资入库后为主的传统检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电子商务快速迅捷的需要,其事后检验的管理模式应转变为生产过程中的跟踪检验与委托检验为主的管理模式。

5.加强电子商务系统综合信息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预测各种物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情况,结合采购价格历史资料,可实现物资明细表中长期的价格走势预测。由于石油企业每年采购资金庞大,物资品种多,其实际采购价格的波动信息分析更加贴近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2)预测油田物资需求变化趋势。由于石油企业内部上产计划性比较强,其材料消耗具有必然的规律性,因此,根据历年来油田生产建设计划安排,结合物资消耗单位、领料时间的历史记录,可计算出各单位每年在各个时期的物资消耗品种和消耗量变化趋势。(3)预测不同时期库存的最小存量。物资库存作为维持油田正常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物资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根据油田各种物资采购所需时间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变动趋势可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物资的最小库存量。(4)预测不同时期流动资金需求量。根据资金周转历史信息可预测不同时期流资金需求量。(5)预测最佳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量。根据上述计算,可以测算出各种物资的最佳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量,实现降低采购成本与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的最优化和组合,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推进石油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是石油企业经营运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整个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因此,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出发,完善石油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模式,使电子商务技术在石油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发展是现代石油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通信管理 标准化 建设

一、标准化背景

通信管理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是一种集各种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设施管理和承载业务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和专业职能管理。另外,通信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电网的生产调度,是电力公司信息化业务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这对相关信息企业的通信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很多企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上面。对于中小企业,最初起主要作用的有建设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但这些系统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对于大型企业建设,资源计划系统曾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信息管理的标准不够完善,员工对通信管理系统的作用认识缺乏,导致该系统在国内企业取得成功的案例也寥寥无几。众所周知,信息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信息系统的管理与完善,那么要保障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尤为重要。通过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信息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

2.1 通信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相关电力企业建立的通信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监控、资源管理以及运维管理。通过在通信运行和管理中广泛应用这三大类网管系统,电力企业的通信管理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是,通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电力企业通信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运维和通信管理需要更加高效与规范的技术支持手段来减轻通信运行的压力。当前的电网通信管理系统距离高效规范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互联互通性不高。由于最初规划和建设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时,没有从宏观上充分把握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使得他们在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功能、信息模型以及接口形式等方面的差别比较大,进而导致了系统、信息或应用孤岛的形成。各单位之间不能互相联通,也就无法支持通信系统的运行一体化。(2)规范化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没有规范的界定综合网管系统的功能和设备网管系统的功能;综合网管系统没有标准的总体结构、互联接口和安全防护;设备网管系统没有统一的系统部署、功能配置和北向接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并大大制约了其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3)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大规模通信运行体系对通信管理系统纵向和横向的集约化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通信管理系统基本都是由各个单位根据其自身管理的通信网络建成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层级划分和合理的部署。而且,这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不能与内部的监视和资源管理等系统之间有效的联系,也无法及时给外部有关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所以难以实现在大规模通信环境下运作。

近年来,相关国际组织已在通信网络管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化工作并颁布了TMF 814等管理标准。这也更加表明,随着通信网络剧烈的规模化和复杂化,未来的通信管理必定要趋于标准化,才能更好的降低网络管理的难度,有效推动通信运维管理的规范化。

2.2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化、规划设计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行维护标准化以及安全环保标准化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基础标准化。该分类中的基本文件由整个标准体系共用,这要求其含有统一的术语定义、统一的通信资源命名以及信息交互的通用协议等。(2)规划设计标准化。规划设计主要用来指导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它根据《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框架》来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3)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工程建设、软件开发以及系统测试和工程验收,主要指导通信管理系统的工程建设与管理。(4)运行维护标准化。动力环境管理应用、骨干通信网管理应用和终端通信接入网管理应用是通信管理系统的三大类应用管理。运行维护标准化就是针对这三大应用管理的运行管理规程。(5)安全环保标准化。安全环保标准化规范与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中的安全环保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此类规范主要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指导。

2.3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完善举措

由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颁布或着正在拟定中的与通信相关的标准规范有很多,但这些标准都是各级通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的,它们没有一个总体上的协调运作机制,建设标准也不同。这样的通信管理系统规范难免会影响信息共享,降低系统管理效率并造成人力资源与时间资源的浪费。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有:(1)标准规范存在重复。在与通信相关的90条标准规范里,几乎有一半属于运行管理规范,并且与通信设备和业务相关。此外,各级的通信部门也有重复制订标准规范的情况。(2)标准规范的覆盖面窄。目前电力系统内部已经制订的相关通信的标准还不全面,比如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工程建设以及专业管理等领域与通信相关的业务都缺乏相关的指导标准。(3)标准规范的适用性差。由于大多数通信部门制定的标准规范都是量身订制,不具备通用性,所以其他通信部门若想直接参考或引用就比较困难。

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这就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建立工作组来全面负责与监督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工作的实行情况。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内容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完善:(1)对标准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完善。组建标准化专家小组对工作计划进行细化,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2)进一步制订通信相关的标准草案。通过组织有关电力企业部门和单位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调研,着重完善与实际建设和运行维护有关的草案及编制说明的编写。(3)推广标准体系的应用。组织相关专家对通信相关的标准体系开展有步骤、有计划地宣贯工作,确保各级通信部门能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很好的落实与执行相关的标准体系。(4)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申报和处理机制。这将有助于解决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有效规避法律侵权的风险。

三、总结

通信管理系统如果能实现在技术层面、工作层面以及管理层面等相关层面的标准化建设,将有利于上级和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能够建立起信息纵向与横向的相互联接通道,进而使各层级通信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透明及时和快速的解决。提高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仅能够简化网络管理程序,更对推动通信运维管理的规范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李学京. 标准化总论[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杨峰,傅俊. 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关键要素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72-74

第5篇

[关键词] 知识服务流程标标准化

一、引言

近年来在知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种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凡是知识化就是要突出提倡个性化服务,甚至有人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强调“图书馆更多地是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为用户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提供策略服务和战略战术服务”。个性化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拿服务的个性化来回避甚至反对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之势是令人担心的,在现实中也是缺乏操作性的。

二、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它与知识型制造业共同构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但又超出知识产业本身,为其他所有的产业提供支持;它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实现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它不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与传递进行机构性的服务,而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

知识服务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关键在于其全新的优势,具体体现在鲜明的个性化、更趋高端的专业化、创新增值性以及基于网络和专家系统的高智化。

在服务流程上知识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搜寻。知识服务机构利用自己的网站或各种公关活动与用户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搜寻他们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信息,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2)信息分析和整合。知识服务专家对收集的相关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和整理等粗加工,形成可供知识化的有用信息。(3)信息的知识化。知识服务专家以信息分析和整理后的有用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和已有经验,将成点状分布的信息节点整合成能够直接应用的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4)知识应用。知识服务专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制作高度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5)知识服务反馈。用户根据新知识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情况,向知识服务机构反馈新知识的使用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知识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对象反馈的信息,修正、完善或重新设计知识服务产品的功能,以提高原有产品的服务效果。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首先,知识服务本身并不排斥标准化,相反,标准化应该是知识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没有完备的标准化,知识服务就缺乏可信性和有效性。

其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之上的,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标准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是知识服务的基础的基础。

还有,知识服务更多的是强调服务的结果或产品,而标准化不仅隐含在结果中,而且它更看中整个服务的过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从实践角度看,知识服务的“弹性工作“机制决定了知识化服务的可操作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强调个性化服务机制而忽略标准化建设,将给整个图书服务机制以毁灭性打击,最终使得所谓的知识化服务流于形式。

三、目前知识服务中存在的与标准化有关的问题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在信息数据库产品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标准化的问题。

1.收录内容范围不明确或未按承诺收录完整

用户不会要求某个数据库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但他在使用数据库查找信息时需要事先知道这个数据库的内容收录范围。假定该数据库的检索工具是可以做到查全的,就应当使他能够在这个收录范围内判断和确认他检索结果的可靠性。就是说,如果这类信息在这个收录范围内有,就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如果没有,那么也不必再去检索其他类似的数据库。这样,他就可以判断他在这个收录范围内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否可靠。比如,某一数据库宣称收录了某某年到某某年的几千种期刊全文,而且可以明示其中包含了那些杂志,那么,用户在查完以后就应该相信,不必再到其他数据库中去重复查这些期刊这些年的文献了。如果它实际收录与其宣称收录的文献相差太远,比如只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那么用户对它的检索就是一种没有确定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2.内容收录不科学,出现过量信息垃圾

用户不希望在检索结果中出现太多与己无关的信息,否则,他将把它扔入信息垃圾。假定数据库的知识挖掘功能较强,可以尽可能将垃圾信息自动筛掉,那么,出现垃圾信息的概率将取决于数据库的内容收录标准及其贯彻执行。比如在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如果不加任何鉴别收录所有硕士论文,必然会出现低水平、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对用户将形成误导或迷惑。

3.数字化加工不彻底,无法深化内容挖掘

内容表达方式的复杂性、原数据指标的模糊性、文献出版的不规范性,都导致了简单的原数据检索结果的不确定性。没有基于全文检索的文本挖掘技术,查全率和查准率不会有质的突破。因此,仅仅为了降低成本,采用简单扫描方式开发图像型数据库的做法,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的,它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是短见的、不可取的方式。

4.数据更新不及时,失去信息服务基本价值

互联网、卫星通讯的发达,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变化,使人们不能再忍受未及时更新内容的数据库服务。过去,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更新一次的数据库,或者根本不承诺确定更新周期的数据库,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被人们视为没有信息服务基本价值的呆库、死库。

5.没有解决版权问题,存在法律纠纷和停止服务隐患

数据库包含的知识产品一般都有法定的编辑和作者版权。数据库开发单位如不依法解决版权授权使用问题,就会面临法律纠纷,就随时存在因被判决停止侵权而终止开发的可能。用户也会被卷入纠纷而终止使用。与其它有形产品完全不同,长远来看,不能保证依法连续正常出版的数据库是没有真正使用价值的。

四、知识服务过程中流程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知识服务是当今高技术条件下所产生的新的服务理念,就目前而言,一切尚在探索和尝试阶段,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困难就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针对流程标准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以解决流程标准化中的问题来满足知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1.总体规范方面:以知识化服务的总体目标为参照,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和参考模型标准。定义在各系统成分之间,以及与外部服务与工具之间信息交换的格式、协议和方法。

2.与客户相关方面:建立客户模型标准,这个标准定义了客户的语法和语义,它将标志出用户和他的知识或能力特征。它包括的元素:知识(从粗糙的到精细加工的)、技术、能力、学习风格、记录、个人信息等,并作为参与管理的元素可供选择。

3.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数据库是一个集成化的内容产品,原始的内容不是数据库制造商自己创造的,而且信息量庞大,来源复杂,那么客观上可行的产品标准应当是什么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尽可能有价值的产品和尽可能好的服务,数据库最基本的内容与服务标准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收录信息的完整性、完备性标准,是保证用户调研效率的基础。②数据更新的及时性标准:由信息采集、数据库制作到网上服务,必须有一定周期。由出版单位直接将出版物的电子文档传至数据库制造厂是目前最快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制造方式。③数据加工的彻底性:必须全部采用全数字化工艺进行文本处理,并按最新国际标准的可扩展产品技术标准加工原数据。④使用方式的可行性: 针对互联网和用户内部网的各种环境,提供使用户最大化共享知识信息资源的全面解决方案和知识挖掘与信息处理手段。⑤使用版权的合法性:数据库开发不能对法律法规的暂时不太健全抱有侥幸,必须以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的态度,尽可能完善解决版权问题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合作制度。

第6篇

    论文摘要:宁夏电能计量检定中心在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要求时,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加快企业班组标准化建设是电力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立足点。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15-01 

企业高素质职工队伍从何而来——加强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是提高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班组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提高班组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减轻班组负担为关键,切实加强班组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班组长队伍建设,才能实现班组常规工作的标准化。我从以下几点理解班组建设管理工作。 

一、健全完善班建常态机制 

首先要加强组织和领导,正确认识班组建设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把抓班组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来看待,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其次要建立班组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应将班组建设工作的成效和质量,作为评价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年度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和奖励。 

二、找准班组建设工作的中心 

一是要认清班组管理的性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班组一方面要完成生产经营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管理来完成各类经济、技术指标,因此,班组工作具有管理和执行的双重性。二是要突出班组建设工作的中心。提高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当前工作的中心,要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是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更重要的一面是抓好基层班组的管理工作。 

三、严格执行班组长选拔制度 

在班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班组长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分工,是名符其实的“兵头将尾”。同时班组长是全班组的直接组织者、指挥者和管理者,班组长这个岗位的特殊性在班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组长应当能实干又会管理,要有较强的管理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不断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 

电力企业业务技能培训,首先对人员专业理论的高低,现场工作技能预以了解掌握。针对岗位特点和性质的不同分层次安排其岗位学习,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一)培训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培训的单调性和枯燥性,部分职工不愿意钻研业务的不良风气较浓。因此应想方设法,将培训搞得多样化,生动活泼一些,这样既增加大家的业务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二)培训工作应具有长期性与持久性。作为技术培训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个培训环节,在长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使得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让大家从技术培训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深入开展班组竞赛活动 

应将标杆管理的先进理念,运用到班组建设的实践中。在班组建设工作中,认真总结班组在班务管理、安全管理、作业控制、现场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企业班组中开展“树标杆、抓典型”活动,增强班组间的学习和交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班组间进行典型经验的总结,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通过企业班组间同专业和跨专业的对标实践,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注入活力。 

六、深入推进班组现代化管理 

一是要提高班组的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水平。目前在电力企业,各班组基本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等设备,但利用水平和效率落后,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利用微机进行基础资料的管理,电力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要针对班组实际情况,在提高班组微机应用的水平上下功夫。第二,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可以分年度、分专业开展各技术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以此营造生产技术工人学业务的氛围,要通过参加公司或中心组织举办技术比武,来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 

七、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有效发挥每个职工的价值,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途径。每个职工的性格都不是一样的,性格的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做法。二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观念,积极创造有利于职工发展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员工个人价值,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促进班组各项工作不断上台阶。 

八、有针对性的减轻班组负担 

班组负担沉重之所在,一是制度,二是记录。健全、有效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但过多的制度则会成为班组沉重负担,所以对于班组制度,一定要少而精,结合班组实际且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是最关键的。对于记录,一方面是生产经营过程的真实反应,另一方面是企业信息的基本来源,所以各部门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增加制度、记录种类和填写次数,但没有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所以班组负担日益加重,疲于应付而闭门造假,因此班组减少不必要负担势在必行。 

结束语:进入新形势下的班组建设作为我们企业一个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班组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中,让班组管理更贴近企业目标的实现,使班组真正成为职工群众展示自我业绩、自我风采的舞台,成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实验室 标准化建设

新课标提出以来,各地按照新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验室做为学校实践教学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实验室的学校是一所教学条件不完备的学校,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验室,就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实验室的条件与环境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当务之急。

1.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施新课标,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启蒙园地;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大投入,为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

要按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装备规范》《实验室规程》要求,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在注重功能与实效的基础上,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要确保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合理配置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为师生实验操作创造条件。

3.实验用房建设内容

3.1用房设置

中小学实验室用房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包括配套用房、附属用房以及专用教室的用房。小学应设科学实验室或综合实验室,有选择地设置音乐、美术、舞蹈等专用教室。初中须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有选择地设置部分艺术类专用教室。每所中小学均应设置图书室,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独立的图书馆。

3.2面积要求

实验用房面积应达到教基[2006] 16号文规定的要求,图书馆(室)的使用面积应达到建标[2008]159号、建标[2002]102号文规定的要求。

实验室面积要求:小学科学实验室使用面积为86/间以上;探究实验室使用面积建议在96以上(老式建筑改建的科学实验室面积不宜小于71)。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使用面积为90-110/间,人均不小于1.8;建议实验室使用面积在120以上(老式建筑改建的实验室面积不宜小于86)。仪器室每间不小于23,准备室每间不小于18,实验教师办公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小于6。

图书馆(室)面积要求:小学使用面积为80-270,中学使用面积为155-420,普通高中使用面积为293 -556。学校要科学安排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完善理科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文科实验室的建设。

4.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配备

4.1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各科目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应根据教育部教基[2006]16号、教基二[2010]1号、教体艺[2002]17号、教体艺[2008]5号等文件中的“标准”或“目录”进行配备。试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的总体要求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满足教学需要,分轻重缓急逐步配备。首先应配齐品种,保证能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出每一个实验。其次是按学校办学规模配足应配的数量,争取能按学生分组开出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再次是提倡配备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部分仪器,提倡师生自制实验仪器,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空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2图书资料配备

图书资料配备应根据教基[2003]5号文的规定进行配备。图书馆(室)每年要剔旧更新图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期间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不少于藏书标准的3%。

5.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实验教师的素质

实验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和实验教学开出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各地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配齐、配足实验教师。

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有中小学教师资格,具有对口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科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实验的要求,熟悉该科目所有实验的名称、目的、器材、步骤、难点、重点及操作时间等。

在能力结构上,应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全部实验;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能组织开展实验教学,能协助任课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能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科技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参与研究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撰写专业技术总结或科研论文;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第9篇

摘要:高职院校教研室虽然是高职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基层的组织,但是其工作却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教研室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涵提升建设,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研室;标准化;内涵;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49-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规模化发展的原始任务。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已迈入以质量求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管理组织单位,教研室既是学院人才培养方针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实践者,是学院加快内涵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载体,其自身的建设状况直接反映学校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为此,高职院校须进一步强化教研室的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近年来各校为了满足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大量引进新教师。许多高职院校教研室受职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办学基础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等不利因素影响,主要存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研功能较弱

教研工作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跟本科院校的教研室相比,高职院校教研室学术功能明显偏弱、一定数量的教研室忙于处理一般性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之中,主要是一些日常的琐碎事务,应付各种检查、评估、评优等活动,被动传达和完成上级各部门的各种任务,使得教研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务室,教研室工作教而无研,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等多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凝聚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研室作为学院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的一级,在教学资源分配、教师考核与奖惩、教师进修培训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因此,部分教师对教研室布置的工作不太重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学术方向相对独立,整个教研室成员之间实质性合作很少,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团队,教研室凝聚力还有等进一步加强。

(三)科研氛围不浓厚

科研能力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才不会空洞无味。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任务及学生管理压力异常繁重,教师可以用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屈指可数,而且高职院校教师能够外出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总体看来,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平庸,教研室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成了典型的“教书匠”。

(四)创造力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教研室被繁缛的事务所累,导致教研室职能错位,加之能够与其他学校以及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机会少之又少,这些弊端均导致高职院校教研室难以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最新动态。上述封闭化倾向造成了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执行者的教研室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不利于高职院校紧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建设理念和思路,对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生消极的影响。

(五)师资队伍培养缺乏长远考虑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培养缺乏长远考虑。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教研室一般都是将刚毕业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匆匆送上教学第一线充当教育教学第一线,使得他们无暇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不利于新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思路

(一)标准化建设阶段

高职院校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是指在教研室教学组织管理、教科研究工作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就如何建成标准化教研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学院教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制定《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教师工作目标责任书》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教研室及教研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相关人员的进修培训、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均与其完成教研室布置的工作情况直接挂钩。通过制定上述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赋予了教研室主任一定的权利,对教研室成员进行管理、监督和约束,从而实现教研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

2.抓好课程和专业建设,搞好教学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研室应该强化市场调研与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与产业对接,并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做好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研室要紧紧围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突出教研重点,强化“教”与“研”两项职能,做好教研室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3.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保障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教研室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承担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内涵提升阶段

1.突出科学研究,提升教研室总体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是教研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研室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研室应组织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教研室教师赴校外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活跃教研室学术气氛,造就和培养青年人才,此外还可以充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2.积极寻求交流合作,开阔建设视野。高职院校教研室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经常走出去赴兄弟院校及行业企业调研学习积极寻求交流合作,拓宽办学视野,在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构建优质教研团队。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团结合作、梯队较合理的教研团队。①鼓励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教研室应当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申报各类教改课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从而真正实现有教有研。②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搞好学科梯队建设。因为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以刚从学校读书毕业又跨进另一个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为主,尽管他们自身有很多缺陷,但他们仍然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教研室对他们负有培养责任,教研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③以代练,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说课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教育教研论文比赛、青年教师技能操作竞赛等,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④转变思路,改进人才引进方式。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的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广大教研室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创造条件,吸引这些人才中的一部分人成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⑤多方并举,培养英才。通过实施“双师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团队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激发老师的工作激情,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士英,鲁明川.高职院校教研室内涵建设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