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32
导语: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旧有的人事制度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人事制度急需改革,而其中重要一环便是岗位设置管理。通过对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将实现从对人(人员身份)到对物(工作岗位)的转化。这样做,可以大幅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指在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下,事业单位实现对岗位数量的控制、对成员结构比例的控制和对最高等级的控制。实行设岗因事、按岗用人、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它重要意义如下:
(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
(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三)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和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其实现用人机制的转换,实现岗位管理,事业单位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一部分岗位设置管理负责人对没有充分认识人事改革,思想不到位,观念陈旧。因此,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以前旧的用人制定。使得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二)岗位设置与编制脱节
《事业单位现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对岗位设置与岗位编制的有关关问题并没有具体说明。因此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与编制脱节上出现脱节的现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事业单位未能明确划分岗位性质和编制数,人员岗位不清,甚至出现“因人设岗”;另一方面,某些事业单位成立之初已有明确的编制。但是编制却没有随单位的发展而调整,最终出现“岗多人少”和“一人多岗”的尴尬局面。
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事业单位的各级人员应该加深对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深入研究其历程、聘用制度及岗位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全面了解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岗位设置不只是薪资的问题,其更能够规范岗位、极大的帮助单位发展、肯定员工的能力及价值。
(二)明确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是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单位职能原则:首先应明白单位是干什么的,这与单位的目标、职责能力和任务相对应,岗位设置应单位是主要职能相符;2、岗位系统原则,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同时也考虑主职能的各相关子系统岗位。两者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单位主职能的运行;3、优化结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在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工作技能、目标考核、业务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对岗位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岗位人员合理的结构比例,并适时优化;4、职级分明原则,事业单位岗位在岗位设置时应依据现实需要划分职务的层次,实现有事有岗有责,合理区划分及规范岗位和职务等级,形成阶梯效能。
(三)完善设置方案,审定编制数额
完善岗位设置方案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岗位的总量,以岗位设置原则为基础核定人员编制的数额,确定单位岗位的总量;其次,明确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在单位的社会职能及工作目标基础上,结合工作的性质、规模、效益等因素,合理划分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等岗位的结构比例,以主职能岗位为主,兼顾其他岗位,配合单位的发展,适时调整。最后,明确岗位等级、结构和档次结构的比例,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明确每一类别岗位的能级结构比例,以及其岗位档次的结构比例。
(四)明确岗位的职责,做到因事设岗
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各种岗位设置的目的及其职责、任职要求和任职条件。事业单位一方面应科学系统地分析岗位的性质、任务、环境、任职资格等,制定岗位规范及其工作职能;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依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岗位员工的责任与权力,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体系,量化岗位产出,便利于以后考核。另外,应坚持因事设岗。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例,事业单位应以提高操作维护的技能、整体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满足单位运行需要为前提进行设置。
(五)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综合考虑岗位、业绩和能力等因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结合按岗、按绩和按才定酬的方式,实行绩效工资管理。这样做可以将事业单位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结合,激发单位员工的活力和激情。其次,明确人才评价的制度,在评审职称时,要突破学历、资历的限制,调整评审的资格、条件,注重考核综合素质,实现能者上、优者上;在评审程序上,坚决贯彻“三公”原则,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出现人情交易、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的情况。第三,完善岗位的聘任机制,对各类岗位都实行聘任制。在管理岗位上,要抛弃老旧的单位委任制,单位所有岗位应该按规定程序通过选举聘任、竞争择优等方式实行聘任,同时应实行任期制;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应实现竞争上岗,动态聘用,进而激活用人机制;在工勤岗位上,事业单位应该实行考聘分开,彻底改变工人岗位只能上不能下、技术等级终身制等情况。最后,事业单位完善激励机制,包含责任、考核评价、奖惩、等级晋升等一系列制度。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单位人员的积极性,让员工努力专研自身业务,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无私的岗位奉献等。
四、结束语
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是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自己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足,然后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措施,实现合理设岗、竞争上岗,同时不断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由此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单位员工的创造性,进而促进单位健康、高效、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岩.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22):25-26
[2]席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初步探索[J].现代商业,2007,(21):134,133
[3]应玲玲,孔俐丽,英爱社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0,(24):51-52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威信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来源:文秘站 )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威信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 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策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和人们的提供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其中对于岗位的设置和管理就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进行了规定,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分配制度和完善。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进行岗位的设置管理,可以实现工作人员的价值,使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工作,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对于岗位的设置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对各个岗位进行目标、权利等的规定,遵循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具体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因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岗位的设置,包括登记、结构、条件等等方面,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岗位管理以及工资待遇的确定等方面提供便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事业单位岗位进行设置和管理也是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创新因素。
但是就我国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来说,还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提及到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问题,总会和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岗位管理工作的质量不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对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提高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对于制度改革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岗位设置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三,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实施岗位设置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由工作人员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模式过渡,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只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对于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可以对社会的公益事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的问题
2.1对岗位设置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我国对于事业单位采取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按照职称来进行岗位的设置,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和对岗位设置管理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认识程度较低。因此,应该加强对岗位设置管理的认识,充分理解岗位设置对用人机制和认识管理的积极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还会出现将岗位设置管理当做是一种任务去执行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另外,对于人力资源的岗位考核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其管理措施还应该进一步地完善。总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岗位体系,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2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不配套
从我国现如今对于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规定来看,只是对岗位设置管理所包含的范畴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于设置和管理的问题却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首先,编制管理办法没有严格按照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和性质来进行,因此必须对各个岗位的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要单纯的根据人的职称来进行岗位的设置,按照需要来进行人员的配置。其次,事业单位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很多单位一直以来都没有进行岗位或者编制的变换,这就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的不断变动,就会出现人员数量和岗位出现矛盾的现象,有时会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3岗位职责不明晰
因人设岗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日常工作中常存在岗位与职责不匹配的现象,高等级岗位和低等级岗位的人做同样的事情,甚至出现工作内容和岗位等级倒置的现象,岗位职责不明晰。例如,某事业单位的一个部门大部分的项目任务都由中级以下年轻人承担,而一些专业技术七级以上的人员则仅仅做整理资料、绘制图件等辅助工作。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事业单位各级人员应深入研究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单位的聘用制度以及岗位管理等内容,在全面了解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单位未来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聘任制度确立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淡化身份,设定能力等级标准,进而强化岗位设置管理。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岗位设置不仅仅是薪资问题,更是要通过岗位设置来规范岗位、提供信息和机会,为实现单位的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可能,肯定员工的能力和价值。
3.2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第一步是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单位职能原则,岗位设置应明确单位是干什么的,与单位的具体目标、职能和任务直接挂钩,岗位设置向单位是主业务倾斜;二是岗位系统原则,岗位设置不仅要向主业务岗位倾斜,也应考虑主业务的各支持子系统的岗位,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单位主业务的有效运营;三是优化结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要体现出对工作技能、业务素质和目标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岗位的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等合理确定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并根据需要适时优化调整。
3.3完善岗位设置方案,分类核定编制数额
岗位设置方案的完善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首先是确定岗位总量,在岗位设置原则的指导下核定人员编制数额,确定单位岗位总量;其次,确定岗位类别结构比例,以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工作目标为基础,综合考虑工作性质、规模大小、效益高低等要素,合理划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突出主业务岗位,同时兼顾其他岗位,并顺应单位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最后,确定岗位能级结构比例和岗位档次结构比例,以相关政策为指导,确定单位每一类别的岗位能级结构比例,以及每一能级的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4.总结
总之,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科学设岗,竞聘上岗,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等,从而激发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尝试革新,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尤其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岗位管理是以“岗位”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岗位设置、聘用人员、收入分配以及岗位培训等等。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岗位管理工作得到优化,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当前,我们必须认清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
一、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岗位管理与编制管理脱离
事业单位是以为社会提供公益为最终目的的,属于国家公益性单位。事业单位一直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理念对岗位进行管理,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并没有严格按照编制管理来开展,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第一,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出现脱节的现象。最近几年,相关报道经常会出现事业单位的“临时工”,而这类问题就是与编制脱节的主要体现,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规定要求来对岗位进行设置,导致出现了多余的岗位设置;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依据不够全面。我国针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规定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与依据,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发展的需要忽视了这些标准与依据,导致职称评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绩效考核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绩效考核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种改革制度。目前,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中已经成功实施多年,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执行力度不够,如: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并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认为绩效考核属于表面工作,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就只是走了走形式,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绩效考核属于变相式谋取福利,由于这些观念与意识的影响,绩效考核必然无法落实到位。第二,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部分事业单位将绩效考核放在财务管理内容当中,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
(三)岗位管理意识落后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虽然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传统思想“铁饭碗”的深入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落后,依然将“终身聘用制度”当做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重视岗位定向招聘管理的现实作用,尤其是没有重视事业单位岗位双向流动的重要性。另外事业单位在岗位管理存在私利思想,部分人员因为岗位管理改革触及到自己的私利而进行阻扰,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机制
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才能进一步实现岗位设置与编制管理的衔接。事业单位首先要对岗位设置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实现事岗匹配、以事求岗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实际的工作任务与人事编制的实际要求对岗位设置进行优化,最大限度规避“临时工”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对人事改革制度进行全面的考虑,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以求实现事业单位特定的社会功能。其次,针对超比例结构人员进行妥善处理。对于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而超比例的人员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规定进行处理与消化,如事业单位可以实施过渡期岗位设置,针对年龄较大,并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以将其安排到过渡行位上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优秀的年轻的人更多晋升的机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当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大前提,以此来调动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施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专门负责绩效考核的部门,要充分考虑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广,而且绩效考核的内容比较多,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专门负责的部门,由专业工作人员开展绩效考核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事业单位每一位职工的态度、能力等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考核。事业单位还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通过多种绩效考核方法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针对优秀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必要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还要适当注重物质上的奖励。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给予惩罚。
(三)树立科学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思想
事业单位要树立聘用管理的理念,要深入认识到聘用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优越性。事业单位要用聘用制度来管理,将岗位管理的精髓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工作人员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所谓“铁饭碗”的思想不应该在新一代的事业单位员工意识中存在,要将这种落后思想彻底清除。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要积极宣传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的优势与意义,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的认识。最后,还要促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树立竞争意识,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要严格根据岗位设置的具体特征来聘用工作人员。
三、结语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是促进事业单位事业健康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应该围绕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改善,要善于抓住当前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将重点放在岗位数目设置、岗位分析、岗位人员变动实施操作等等方面,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整体水平,以保障事业单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艳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问题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7:148.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2002]35号)等系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国家人事部制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根据国家政策,省、市、县分别印发了鄂办发[2008]1号、十办发[2009]14号和溪办发〔2010〕50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在教育事业单位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岗位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实行开招聘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有什么联系?
2002年以后,教育事业单位依据[2002]35号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推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目的是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实施的工资改革、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等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待遇随人走)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待遇随岗定),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行了配套,并明确规定在没有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
目前,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结合,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组织引导教育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含其中,是2006年岗位工资改革和2009年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范围是什么?
1、基本内容。推行“两项制度”即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两个转变”,即管理上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人上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
2、基本目标。以建立岗位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着力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平等、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原则;坚持责权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原则。
4、实施范围。经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县教育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校)和局属二级单位)。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办教育事业在职在册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含特岗教师)。
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岗位如何设置?
1、岗位类别设置。教育系统岗位类别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管理岗位指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设七级至十级4个等级,分别对应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9个等级,其中,高级设置五级、六级、七级3个等级;中级设置八级、九级、十级3个等级;初级设置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3、岗位控制。依据全县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在册正式人员数量等因素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超岗单位按编制数核定,不超岗单位按现有人数核定),其中,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高中、中职、初中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
全县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总量控制在0.5:4:5.5以内,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县实验中学、教育局属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2:4.5:3.5;其它初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1:4:5;小学及幼儿园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5:5。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高级岗位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助理级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在下一级岗位聘任三年以上),具体条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
五、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是什么?
1、职责划分。政策规定: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负责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县教育局是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各单位(学校)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按需设岗,严格程序,自主组织岗位聘任。
2、工作程序。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程序:①单位(学校)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含岗位设置控制数及工作实施办法);②报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③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修订单位(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含考评细则);④广泛听取职工对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提请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⑤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集体讨论和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县教育局审核,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⑥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
六、如何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岗位聘任问题?
1、聘期与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原则上以单位(学校)自主组织聘任。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学校(或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统一定为三年。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岗位有空缺的,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在岗位控制数内),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逐步到位。
实行岗位设置后的单位必须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聘任缺岗人员,没有空岗不得聘任和调入人员。聘任期内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待本届聘期结束后参加下一届竞聘上岗,不得直接聘任。
聘用合同期满后,学校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解聘、竞聘和岗位调整等决定。
岗位聘用原则上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并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首次岗位聘任问题。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在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使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通过竞聘,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能竞聘到高等级岗位的人员,过渡到相应职级最低等级);在单位未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超编超岗没有空岗),不得新聘人员;以后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办法过渡,使人员结构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在过渡期内,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定的岗位总量20%的单位,一般不开展新的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3、关于岗位设置待遇落实问题。对符合政策规定,按照工作程序,经过县教育局审核审核和县人社局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新聘岗位等级,从认定的次月起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按程序审批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按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事、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4、关于岗位聘任“一票否决”问题。对基本条件不合格、聘期内师德考核或年度考核有一年及以上不合格者,聘期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或事假超过45天者,实行岗位职务聘任“一票否决”,只能在同职级最低等次,或者低于原职务岗位聘任。对在党纪、政纪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立案审查或停职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暂不参加竞聘上岗。
七、如何抓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
要准确把握政策,广泛动员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要按照“先入轨、再完善”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首先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先建立起来,先入轨运行起来,保持队伍稳定;
要科学制定设置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阳光操作,民主决策,公平竞争上岗;
要坚持基本原则,严格工作纪律,认真落实政策;
市局事业科:
按照市人社局关于上报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旗2014年度上半年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情况
(一)目前我旗事业单位实有人数1882人,其中在册正式人员1662人,按照呼伦贝尔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呼人社发【2013】95号)要求,我旗各类事业单位均已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二)年初对我旗增减编制的3个事业单位根据其机构、编制、职能情况及时更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保证各单位、各级别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上半年共办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变动手续25人次。
(三)坚持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聘任必须在单位有相应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进行,坚持岗变薪变,形成“岗位有核准、聘用有审批、兑现待遇有依据”机制,确保岗位管理的系统性。去年年底聘用三类人员共计105人,其中管理岗位2人,专技岗位93人,工勤岗位10人。
二、公开招聘情况
近年来,我旗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在认真实践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规范了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事业单位“凡进必考、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使公开招聘成为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的主要渠道。上半年我旗公开招聘了1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工勤技能人员聘任问题。目前,机关工勤技能岗位设置及聘任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及依据,因此机关取得技术等级资格的工勤人员无法兑现相应待遇。
(二)竞争机制运作缓慢,优胜劣汰效果不明显。实行聘用制是在事业单位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形成一种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但当前绝大多数单位只是签订了聘用合同,岗位考核体系、工资福利办法、竞聘上岗办法等配套的办法没有齐备。人员聘用容易解聘难,单位出于稳定方面的考虑,只要没有犯大错误就不会主动解除聘用关系。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而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步,是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行聘用制和公开招聘的前提要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岗位设置对于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转变用人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要改变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首先必须做好岗位设置。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应适应单位的发展阶段与人员现状,符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工作特点,做到岗事匹配、岗职相符、岗能对应,确保岗位设置不缺失、不交叉、不重复。
1、因事设岗原则。岗位设置必须要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职能、任务直接挂钩,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使岗位设置向与相关的工作任务倾向,做到有事有岗,无事不设岗。
2、系统原则。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因此,在岗位设置时,应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将每个岗位放在整个系统中,考虑到单位的组织层次、管理流程及不同岗位间的相互联系,确保没有交叉重叠、职责不清的岗位。
3、最低岗位数量控制原则。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应考虑节省成本,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减少人数。单位设置岗位的数量应限制在能够有效地完成单位任务所需岗位的最低数。其好处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明确责任,便于管理和考核。
4、能级原则。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的等级。一般来说,在一个单位中,岗位能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四大层次,分别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呈金字塔形结构分布。
5、最低岗位层次原则。为降低用人成本,设较低层次的岗位、聘任较低职务的人员就可以满足需要的决不设较高的岗位。
6、整体原则。在设置岗位时,不能孤立地、局部地重视某一类别或子系统的岗位设置,而应该从各类别或子系统之间,从各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从整体上去把握设置。因此,在考虑设置岗位时,不仅要强调向主业岗位倾斜,还要考虑到辅助或支持系统的岗位设置需求。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要内容
1、合理确定单位的岗位总量。确定岗位总量是开展岗位设置的基础,相对稳定的岗位总量,有利于建立健全本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本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岗位总量一般应根据单位工作任务的总量、上级有关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单位现有人员的数量进行统筹考虑,合理确定。
2、合理确定岗位类别结构比例。根据国家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事业单位通用3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要求。
3、合理确定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国家对事业单位3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1~10级职员;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其中1~7级为高级岗位,8~10级为中级岗位,11~13级为初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1~5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对于各类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工勤技能岗位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岗位设置比例。
4、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是开展竞聘上岗的前提。单位应根据因事设岗原则设立具体岗位,对所设的每一个岗位,必须有明确的岗位描述,以及进入该岗位的基本条件。岗位描述包含岗位名称、类别、等级、职责范围以及工作目标等基本内容;任职条件包括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以及岗位需要的其他条件,比如学历、资历、能力等多项内容。
5、开展竞聘上岗,实行岗位管理。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后,各个空缺岗位应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开展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进而签订聘用合同,按岗取酬,最终实现岗位管理。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采取的步骤
事业单位是区别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因此它的岗位设置也应该遵循严格的步骤。
1、确定岗位总数。根据国家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和相关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在有关岗位设置原则的指导下,确定本单位的岗位总数。
2、确定岗位类别结构比例。根据本单位任务、目标及人员情况,合理划分专技、管理、工勤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在划分中要注意突出主业岗位,兼顾其他岗位。
3、确定岗位能级结构比例和岗位档次结构比例。根据岗位能级梯形原理和上级部门有关政策,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和层次,确定本单位每一类岗位的岗位能级结构比例,以及每一能级的岗位档次结构比例。
4、岗位分析。要对所设置的每个岗位进行岗位分析:对每一能级岗位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因素包括岗位任务、责任、重要性、工作量、影响力、工作环境等;对每一档次岗位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因素包括任职年限、工作熟练程度等。岗位分析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选取适合工作特点的要素进行分析比较,采取多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最终确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的岗位分析模式。
5、制定岗位任职条件。根据岗位分析结果,针对每一岗位设定岗位任职条件,这其中包括:①知识条件:专业知识,学历水平;②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从事相关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等;③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要求、年龄要求;④岗位特殊要求等。
6、制定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是实行岗位管理的主要依据。岗位说明书应对岗位性质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工作责任、岗位任职条件、工作环境、应享有的福利待遇等事项作出综合性的描述,以明确岗位的权限与义务。
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岗位一经设定就应相对稳定,不能因人变化。
2、岗位设置要有明显的职务层次要求,不能高低不分。
3、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原则上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需兼任的要占用单位岗位数额。
4、事业发展、任务增加的下属企业或部门,确需调整岗位设置的,须重新报批。
5、单位要根据每个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适时对岗位职责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1.商洛学院;2.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谭艳玲,戴良铁.如何规范岗位设置[J].经济论坛,2006.5.
[2]人事部出台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范围.news.省略/politics/2006-11/17/content_5344532.htm.
根据《**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渝人发〔2008〕2号)及各行业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现对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企业所属事业单位是否纳入实施范围的问题
原国家人事部文件规定“企业所属事业单位不纳入岗位设置实施范围”。鉴于我市实际情况,企业所属或代管且已经参加**年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事业单位纳入岗位设置范围。
二、关于未定机构规格、编制数、领导职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问题
未定机构规格、编制数、领导职数的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商机构编制部门确定机构规格、编制数、领导职数后,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实施办法》和行业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三、关于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岗位设置的问题
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为基数。凡经政府人事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同意,按规定程序进入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建立正式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按照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进行管理的非在编人员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其他非在编人员不属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范围,是否参照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管理,由事业单位或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四、关于管理(职员)岗位设置的问题
事业单位管理(职员)岗位数量根据其规格、规模,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承担领导职责的管理(职员)岗位数量,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或主管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确定;其他管理(职员)岗位数量,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参照我市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并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首次竞聘时按现聘职务对应进入相应等级的职员岗位。
五、关于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结构比例超过核准结构比例的如何调控的问题
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期间,根据超比例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退二进一”或“退三进一”等方法,严格控制同等级岗位人员数量。
六、关于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如何集中调控的问题
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分别按以下方式,进行统一调控、集中管理,并报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一)市属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所属同类事业单位进行集中调控;仍不能调控的,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行业集中调控;无主管部门的市属事业单位,由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相关单位集中调控。
(二)区县事业单位由区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其所属同类事业单位进行集中调控;仍不能调控的,由区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行业集中调控;无主管部门的区县事业单位,由区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相关单位集中调控。
(三)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属区县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由区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进行集中调控;隶属乡镇政府管理的,由区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乡镇(街道)参照占主体的事业单位的结构比例进行集中调控。
七、关于同一学校内部存在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问题
同一学校内部存在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情况,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商机构编制部门明确不同结构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如高中、初中、小学等)后,按有关行业指导意见相关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如教辅人员)的处理由学校根据其工作职责、工作岗位自行归口分类。
八、关于市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最高控制目标的问题
市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正高级与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最高控制目标原则上为4:6,即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40%,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60%。
九、关于党校系统参照何种行业指导意见执行的问题
市党校参照市属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执行;大专体制的区党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执行;中专体制的县党校参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执行。
十、关于改制后按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的事业单位如何设岗的问题
事业单位改制时明确规定原有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并继续占用事业编制的,可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有关规定进行设岗,原有在职人员按规定竞聘上岗。
十一、关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中的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岗位设置的问题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中的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参照我市《实施办法》和行业指导意见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十二、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如何竞聘岗位的问题
按照实施办法“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竞聘相对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岗位。
十三、关于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后至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完成期间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对应岗位等级并兑现相应待遇的问题
**年7月1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后到首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完成期间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所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按照在职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各等级条件参加分级,并按所对应的岗位等级与在职人员同步兑现相应待遇。
十四、关于2007年度及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尚未聘任的人员,目前可否进行聘任的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对策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引进、配置不合理。事业单位一直沿袭着使用多年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没编制不能进人;另一方面只要有编制,不管是否需要,只要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就可进人。因此,许多急需的人才由于缺乏编制无法引进,而有社会背景的人员却能挤占紧缺的编制进入到事业单位。近几年,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文件确保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平、公正、公开,但依然难以避免一些单位的暗箱操作。从整体上看,人力资源仍然处于低效率利用状态。
2、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缺乏科学性。由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撑和保障,内部人员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为了保持其岗位的稳定,很多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时,主要根据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设定,导致很多岗位对于单位的发展并没有实际价值,反而增加单位的经费支出。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导致人事管理工作混乱,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3、激励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对某些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差的从业人员没有很好的淘汰机制,一旦进入即终身任用,无后顾之忧;人员的晋升也没有真正与业绩和能力挂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工资主要是论资排辈,与级别挂钩,而与业绩无关,不可能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
4、思想认识不到位。事业单位具有其至深的优越性,职工的工作稳定,因此,职工普遍存在“一签定终身”的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危机感。当前事业单位在逐渐转型,逐渐失去这一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职工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不能认识到单位要提高竞争力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便会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其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对策
1、从优引进人才,规范人员配备。首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周密组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可以借鉴公务员招考的有益经验和企业招聘的技术方法,深入研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完善考试、考核的技术和方法,保证事业单位进人的公正、公开、公平、择优。其次,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需求,扩大选才范围,合理引进和整合人力资源。坚持因事择人、因才使用的原则,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使能力发展并得到充分证实的人去从事更高层次、更多责任的工作,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务需要的人有机会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力求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最充分的发挥。
2、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的特点、任务、工作需要和发展目标,结合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分配制度,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岗位设置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对上岗人员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签订聘用合同。
3、健全分配激励制度。当前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单位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单位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公平、有效、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包括表彰与评先,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成绩突出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及在年末所进行的考核评比工作,都是精神激励的方式。物质激励包括职务激励和薪酬激励,职务激励是在工作实践中将那些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通过职务的提拔和使用,给人以更广阔的创造性工作的空间,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成就更大的事业;薪酬激励是与职务激励相辅相成的,通过职务的提拔,得到更多的报酬,使责、权、利相统一,在付出更多心血、承担更重的工作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4、加强职工培训。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价值和组织效益。因此,事业单位在改善人事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职工的培训,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通过系统全面的安排培训工作,建立培训激励机制等手段增强职工的工作能力,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5、建立完善人事监督制度。监督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工作的改进。人事监督制度是人事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建立人事监督制度,并出台相应的监督机制之后,要落实监督工作,发挥监督的作用,常抓不懈。人事监督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促使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结论
通过落实以上措施,可以适当解决当前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然而,每个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都会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信赖现有的应对措施,而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机动,进而从现实意义上完善和落实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