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形势与政治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3:38

导语:在形势与政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形势与政治论文

第1篇

(一)目标管理对组织的适用性。

就组织与目标的关系而言,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组织,也没有不以组织为依托的目标。广义上的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上的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因此对组织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直接戳中组织管理的要害因素——目标,通过强调目标导向来协调控制组织内的各项工作,使管理达到最佳效果。这不同于科学管理时期着重对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基本职能的改进达到组织目标,不同于行为科学时期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进行提升组织效率达到组织目标,也不同于现代管理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基础的注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结合来管理组织等迂回的方式达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的目标制定、目标分解与控制、目标测评三个过程体现了计划、决策、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贯穿组织运行的始终。目标制定过程考察组织内外环境以及可利用资源实现组织运行中对信息的搜索;目标分解和控制是确定和捋顺组织层级关系和职责的过程;目标测评又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评估和反馈过程。

(二)目标管理对政府的适用性。

目标管理产生于企业,取得良好效果后被引用到政府管理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组织,而政府是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①,与企业单纯追求高效率、高利润、简明目标不同,政府的组织结构复杂性、管理的公共性以及行政权力的作用都使得政府管理活动更加复杂化。因此,目标管理在政府的应用必须与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性质以及行政权力运行相适应。首先,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契合。政府结构决定着其工作任务如何分配,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它是执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基本体制。通常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划分为层级关系和协作关系[11]。这种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划分是为了划分各部门各层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能,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目标管理的过程要求组织有明确的边界[12],强调组织结构和个人的职责范围,这与政府结构有着不约而同的契合。其次,目标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职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自我实现,而政府管理的公共性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强调行政人员的公共性,即公共性应是政府行政人员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强调行政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二者对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强调相吻合。最后,目标管理强调制定目标过程中各级成员的共同参与,而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是下放权力,提倡参与,共同协商公共事务,二者的决策模式相呼应。

(三)目标管理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适用性。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行政体制改革有别于政府其他常规活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安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充分吸收、汇合和采纳各级成员对改革的期望,进而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确定目标后,需要根据职责和权限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进行分配改革的任务,同时要根据这些目标进行方向性的控制;最后,需要对各级政府、各部门改革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又要反馈到新一轮的改革目标制定过程中。行政体制改革所应该具有的这些环节实质上构成了目标管理运作体系:目标制定、目标分解与控制、目标测评。这些环节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因此,目标管理可以作为指导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和方法。

二、目标管理视阈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体制改革忽视阶段目标制定、目标制定层级模糊。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制定过程中各层级成员的共同参与,制定目标的层次性,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以及目标制定的合理可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制定过程,很大程度上符合目标管理理论对目标制定的要求。首先,改革目标制定上有广泛的参与,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及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等方案的确定都是经过广泛的意见采纳和讨论确定的。其次,改革的战略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行政体制改革长期目标的设定。党的十后,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具体改革还要给出时间表和线路图。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述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在目标制定方面基本符合目标管理理论的要求,但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制定(如表1所示),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一是强调战略目标制定,忽略阶段目标制定。从表中可以看出1982年到2013年都将战略目标作为强调的重点,而忽视了阶段目标的制定及实施,使得目标操作性弱,会误导改革走上好高骛远的歧途。二是目标制定笼统模糊。目标制定过于笼统,导致无法落实改革目标的归属:这些改革目标所指向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是针对中央政府还是针对地方政府?如果目标制定中目标的指向性较差,那目标分解与控制将难以实施。导致目标制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是政府急于改变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迫切希望通过改革能够使行政体制达到如历次改革中都提到的“规范”、“高效”、“协调”、“廉洁”、“职能优化”等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在制定目标中对现实状况掌握不全面,理论指导不够深刻、到位等原因造成,这种情况是由改革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不可能完全规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教训,将偏差降到最低。

(二)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分解与控制不力。

目标管理的第二阶段是目标分解与控制,实质是对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整体的目标制定出来需要层层进行分解,才能具体每个单位的目标,同时也通过这种目标分解,才可以实现目标控制。这里的目标控制不同于以往管理活动中的硬性监控,是以自我控制为主:给各级管理者设定客观的标准和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同时配套上级的监督和调控。无论是自我控制还是上级监督,都是以目标为参考,发现执行的偏差及时调整纠正,以免造成总目标实现的困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一方面是确定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为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如何实现制定具体路线。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中都侧重确定目标,对目标的分解体现较少,因此,对改革的目标控制便无从谈起。纵观表1中历次改革目标,有些目标一直在重复提出,如“效率”、“职能转变”等,这说明很多改革目标从一开始实施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说明改革目标分解和目标控制不力,导致各部门对自身在改革中承担的职责不清晰,甚至不了解,这会使改革失去控制标杆,最终导致改革目标控制不力。行政改革目标分解和控制不力的直接原因是目标制定的阶段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以及目标制定过于笼统,使目标分解与控制出现困境;根本原因是行政体制改革本身是一种利益调整,而且它不像经济改革可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很多人尤其是利益既得者将行政体制改革看做一种“非帕累托改变”的过程,全体社会的绝对利益增加必然会导致行政人员利益减少[13]。如果中央仅仅制定出改革目标,而没有明确分配改革任务,明确权责,那么地方政府虽然不会公然不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但是他们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或通过“故意曲解规则”等消极抵制造成改革的“执行差距”[14],导致改革目标不能有效落实。

(三)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测评缺位。

目标测评是对目标达成效果的一种检验,通过对目标实施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目标实现情况与制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这种检验不仅仅是在实现目标的最后的阶段进行,在目标实现的每个阶段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目标测评需要有清晰和操作性强的测评指标,而且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的同时要制定出完成目标的时间限制和目标完成的效益的最低限度。目前目标测评这个环节没有很好地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体现出来,虽然每个阶段的改革会对前一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评价,却没有将具体改革的结果与开始的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来考察改革的绩效如何,与目标相差的距离还有多远以及未达成目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得出经验教训使得下一阶段的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例如,在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中,明确说明了每项目标的负责单位以及完成的日期,但是实际的完成情况却是与目标制定的规定不一致,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通知中前半年时间段为例,有些目标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方案中第二条的目标是:制定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铁路局“三定”规定和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目标完成时间是2013年3月底前,但实际上5月15日才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15],超出了规定时间,甚至有些目标后来都没有相关完成信息,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没有对此提出相关追问。可见,即使改革过程中目标制定和目标分解很到位,但缺少了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改革任务仍会有始无终。改革目标测评缺位与政府缺乏绩效意识的传统紧密联系。长期以来行政部门都给人一种效率低下的感觉,在政府部门的管理运作和投资项目中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或者不计产出进行投入的现象。绩效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行政改革中成为重要内容,绩效评估可以使政府部门形成“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虽然我国政府管理已经开始重视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但与成熟的政府绩效管理还存在很大差距。政府管理缺乏绩效意识的传统也波及行政体制改革中,使行政体制改革缺乏绩效评估,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测评缺位。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的建议

(一)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制定实现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层级分明。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和坚攻期,在这种改革的关键点,改革实践者必须稳中求胜。在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制定上:一是政府在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时应该扩大参与力度,使各个层级人员共同考虑和回答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任务、目的和使命是什么,从这个任务使命的定义中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明确目标。这样改革实践者才有可能改变“改革就是革自己的命”、“改革是一个‘非帕累托改变’的过程,全体社会的绝对利益增加必然会导致行政人员利益减少”等短视认识,并深刻理解进行实质性改革是解决当前政府治理危机的必行之路,从长远看是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二是确定改革目标的总走向,即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的同时必须强化改革的阶段目标的制定,战略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经过每个阶段目标的顺利完成来保证,阶段目标的制定在2013年的改革方案中已经有所体现,规定了近期和远期应该完成的任务。但还不够强化,在今后的改革攻坚阶段,更应该坚守好每一阶段的目标,步步为营到达改革的最终目标。三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制定要明确目标的归属,区分各种不同目标所对应的政府层级或政府部门,为下一步目标分解和目标控制做好前提铺垫。

(二)行政体制改革目标要分解合理、控制有力。

行政体制改革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的时候,应该注重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分解,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通知是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分解的一个体现,例如第二条:制定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铁路局“三定”规定和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分别负责,征求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意见。2013年3月底前完成)[16]。这不仅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还列出每个需要完成目标的负责部门,以及完成目标的时间,通知中的其他条款也都是类似的框架。在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可以更加系统地按照职责和权限的划分去分解改革目标。将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个体,同时围绕重点工作规定达到目标的日期、权责和达到最低效益的标准。在这种明确的目标分解的前提下,根据分解到每个部门或者每个层级的目标控制改革的进程。这种控制一方面是改革者对照自身目标的自我控制,另一方面是上级部门对下级行政改革目标进行状况的控制。无论是自我控制还是上级监督控制,在发现偏离改革目标的情况时要及时纠正避免影响改革的整体进程。

(三)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测评要科学、及时、有效。

第2篇

关键词:档案;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07-02

档案行政执法是维护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是保护人类活动真实历史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重要依据的举措。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是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法制建设,防止档案违法行为。《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依法行政,有效地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依法行政,依然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需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把哈尔滨建设成现代大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给档案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档案行政执法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现分析和归纳如下。

一、档案行政执法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档案行政执法,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国家的档案法规,适用到具体的人或事,从而使档案法律规范在档案事务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活动。档案行政执法以查处违法案件,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执法监督为主要行政执法手段。

档案法制工作以立法为基础,守法为目的。而执法是实现档案法制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档案法制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离开了执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档案事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档案行政执法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促进档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得档案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留下更多宝贵的遗产。那么如何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使档案事业得以健康发展,这也成为所有档案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档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过程中,执法是关键,如果不执行法律、法规、无论多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国家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档案法律、法规、但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1.档案和档案工作意识淡薄,档案法制观念不强。一直以来,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都缺乏全面的认识,档案意识淡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地位虽已确立数年,但一些人还没有树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地位观念。并不了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执法部门,有的甚至至今还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是“管档案而已”。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致使很多国家工作人员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一知半解。

2.档案工作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管理混乱,致使档案保管条件差,安全隐患多。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缺乏认识,不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功能、作用、性质、地位及内涵。行政管理的目的是靠行政行为实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许多行政行为,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配合,大多数单位在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时都能积极配合,但是仍有些单位因为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配合只是应付。档案管理也处于很混乱的状态之中,没有针对档案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领导分管,没有专职的档案员等等。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档案保管工作条件差,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柜存放,没有专室保管,保管条件没有任何保障,档案经常随处堆放,没有任何安全可言。

3.档案文件资料收集不齐全,不按规定归档和移交档案。很多单位和部门没有按照《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对档案资料进行归档。应归档的档案得不到及时的整理归档,存在长期不建立档案和不开展档案工作的行为。立档单位在自己职能职责范围内形成的文件材料也没有按规定收集齐全并整理归档,很多应归档的文件散落各处,或遗失,特别是很多专门档案(如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图纸档案等)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很多宝贵的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发展下去会造成档案材料严重缺失,多年后这些缺失的档案很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患无穷。

4.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且岗位变换频繁。档案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很多单位和部门没有专职档案员。兼职档案员通常身兼数职,不能专注于档案工作,多数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档案工作基础,业务水平偏低,导致归档不按时,归档不符合要求,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档案人员素质低,导致很多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大潮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前进步伐。

5.档案行政执法行为流于形式,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力度不够,执法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档案法规在执行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档案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档案执法检查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而有些档案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章不循,也助长了一些坏风气的形成。由于档案行政部门人员过少,在执法检查时对下发整改通知书的单位和部门不能及时监督。无人抓监督,无人抓落实,也就无法追究责任。档案执法有指导,无监督,表现出档案执法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很好的实施,档案执法流于形式,限期整改成为空口惩罚,违法行为依然继续。

三、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1.加强档案法制观念,巩固提高依法治档、依法行政理念。《档案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档案工作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档案执法人员应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加强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有关档案各项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严格执法,逐步强化执法意识,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2.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健全档案管理体制,使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和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全民守法,尚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强化制约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各机关、各部门在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中必须明确相关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方式,建立和完善档案执法制度和执法程序,保障档案执法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还要建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各有关机关和部门既要相互监督,又要相互支持配合,确保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促进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加强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的特点,将执行法律、规章的职责具体分解落实到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做到执法权限、执法责任、执法监督清晰,并明确执法领导责任人及其职责,从而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执法的监督问题。行政立法的效果怎样,都是通过监督来实现的。档案执法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限期整改。加大对档案依法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机关档案的安全性。只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把各项法律法规同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依法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使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加大档案执法力度,严肃档案执法,依法依规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档案法》既然赋予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就应该从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来维护和确保档案工作应有的法律、法规地位,坚决贯彻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档案法律法规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依法依规治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档案事业法制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5.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档案法律意识,加大档案行政部门与各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依法治档,实现档案事业法制化管理,档案法律知识的宣传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档案行政执法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全社会具有较强的档案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档案法律素质这一大环境,而档案法制的广泛宣传对于增强人们档案法律意识和提升人们档案法律素质起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档案法制的宣传,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充分认识到《档案法》在管理国家档案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理解《档案法》对国家管理档案范围、档案工作原则、档案机构、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档案利用、档案开放以及档案资源开发等档案事业建设方面重大问题作出的规定,是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依据,不依法办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通过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还可以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识到在档案事务方面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是决定开展档案行政执法的关键,也是影响档案行政执法程序好与环、执法监督能力高与低、行使执法职能是否充分的主观因素。档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抓好档案执法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谨慎选拔执法人员,对档案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掌握档案法制和档案工作相关知识、办案方法,促使其能力和业务提高,经考核合格取得培训合格证和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安排上岗执法;档案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档案工作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档案工作业务水平;对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办案过程中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从而督促档案执法人员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如今,档案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把哈尔滨建设成现代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大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档案工作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档案事业正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稳步向前。为了保障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记录,需要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坚持将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不断地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全力把依法治档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石在.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档案,2006,(10).

[2] 杨民安.加强档案行政执法 推进档案法制建设[J].四川档案,1998,(2).

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标志的虚和实像骨肉一样相连,形影相随、不可分离。在标志的图形创意中,实体图形容易得到重视、突出和强调,而虚形的作用和意义却易被忽视。有意识地、积极地注意虚形的变化和能量,有效地、有目的地利用虚形进行创作,通过虚实形态的综合互动不仅能提高标志图形的信息承载能力和表达功能,在视觉上更具有强烈的错视感和冲击力,还能极大地丰富标志图形的表现力。

在标志的图形创意中,实体图形容易得到重视、突出和强调,而虚形的作用和意义却易被忽视。有意识地、积极地注意虚形的变化和能量,有效地、有目的地利用虚形进行创作,通过标志图形虚实形态的综合互动,不仅能提高图形信息承载能力和表达功能,还能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错视感和冲击力,极大地丰富标志图形的表现力。

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经验里有句经典道白:“计白当黑”,就是非常重视对虚空间的利用,表达无为而有为的概念。只有把虚空间处理好,才能加强实体的效果,取得总体良好、全局皆佳的效果。

太极图形是典型的阴阳互换、互为关联,具有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象征和寓意。太极通过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化生为两仪,形成了阴阳环抱、首尾相接的阴阳太极图。“太极图”是图式简单、造型完美的图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WWW.133229.COm在中国图像的审美意蕴中,气韵是意象艺术的最高追求,强调以意为师,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看主体的精神气质和图形的情韵,强调其精气神。

标志通过利用图底反转和矛盾形态进行新空间的创造,诸如共用线、共用形、叠印充填、错视利用、矛盾空间等,具有多面性、多种效果、呈现更多意味,增加图形传达新的能量。让观者在图形意味和奥妙中感受标志的魅力,同时从中接受标志所传达的意义。

1.适形:以形换形、置换形象

以原始形态或新创造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不破坏原形态的情况下,在虚空间里以适形的方式添加新的、其它形象的内容,使图形更生动、趣味性更浓,含义更丰富。利用人们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经验,借助我们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认识和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或利用一种观念去解释另一种观念。具象的抽象化,抽象的意象化,意象的具象化、形象化,通过借代、比喻、象征使图形传达更准确,更引人入胜。

2.合璧:图文并茂,相合成趣

合璧之法,在现代设计尤其是标志设计中应用极为普遍,如汉字与西文的巧妙组合、飞禽与走兽的和谐相处、人与物的相融。设计者在寻找和发现同形、同构的可能性,并保持各自的可读性、识别性。合璧之法有助于图形在不同的概念里寻求统一及不同的内容得到一致的表达,不仅扩展了创意设计的空间,更有助于标志在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中进行传播。

3.共形:笔画共享,合而为一

形态的相似、相像,思想、意图的关联是共形的基础。相同的笔画、一样的形式、类似的风格都是共形的前提。形相容,方能意相联。是貌合神离,还是形神兼备取决于形合意合,情投意合。

4.重构:打破拆解,裁剪新组

把原有的笔画、原始的图形元素打散、拆解,重新组合、构成,破常以求变,出新意、得新形。在图底互换与虚实空间以及正负形、虚实形的关系上通过提炼和裁剪来把握特征,再创新形,表达新意。通过加减修整、方向倒置、扭曲变形等艺术加工,再度融合、感觉机缘巧合、天生地设。通过各个部分的串联和联想,使人感悟其整体之意。这种做法往往能够激活观者的兴趣,收到以少胜多、令人恍然大悟的效果。

5.辅助:烘托气氛,补充说明

为了标志图形结构的需要、平衡的要求而作技术处理,力求形态更完美,意念表达更全面、充分。以文字或图形穿插在主体图形之中,构成和谐、完整的一体。像中国画、书法里的印章、补白。像文章里的标点符号,像音乐里的休止符和过渡。

6.装饰:纯粹形态,意象空间

虚体形象是意象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在看似无意义的状态下,其实尽显空灵,更加朗阔,更加富有活力。实体形象也是充满意象、意趣、意韵、意味意匠的抽象图形,或为有机形,或为具有偶发性、随意性、模糊性的,不可重复、还原的无机图形。其形色组构关系为装饰性表达。虚实转换呈现诗境般朦胧美感,传情达意,极富感染力和诱惑力。正负形、虚实形的运用使标志图形既统一又不死板;既有变化又不混乱。把理性的逻辑与感性的视觉效果生动有趣地协调一致,完整、深刻、感人。

视觉审美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求协调不求对比,就会显得呆板;而只求统一不求变化,又会显得单调。现代标志设计由静态审美转向动态审美,强调明确、易识的效果。其美学原则的倾向之一是由强调协调转向强调对比,挖掘视觉要素的对立成分,使矛盾双方同时并列组合构成在一件作品里。这种矛盾并列组合常在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精致与粗放、几何化与自然形以及结构材料质感的对比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正负形、虚实形的运用并巧妙结合各种对比效果,在图底的变换之中彰显魅力,令作品具有鲜明的性格、焕发出时代精神,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愉悦与视觉。

正负形、虚实形、图底的变换赋予了标志图形想象、情感与力量,增加了丰富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正负形、虚实形、图底的变换表现出色,产生超凡脱俗之感。它不仅带来形态的解放,使视觉领域丰富多彩,更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和审美。标志图形以视觉隐喻、双关或幻象等形式,以个性化、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引导受众对主题意念的认识和接受。设计师充分挖掘标志的背景、功能、效用以及本质的特征,寻求和利用隐喻性、趣味性、可塑性、装饰性甚至交叉性、无边界性的图形元素、符号,通过正负形、虚实形的表达和组合构成方式,通过图底互换的巧妙安排、精心布置,实现创意、创新的目的,使意念的传达和形式风格更吻合、更完整、更出效果,标志更富有感染力、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内心深处情感和理性的渴望。

第4篇

目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高中政治教育都有着认识上的误区。从教师方面讲,有些教师认为政治教育就是讲考点―背考点―做练习―讲练习这四部曲,政治课堂就是“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完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认为这种完全由教师掌控的课堂能出成绩、有效果。从学生方面讲,很多学生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政治课堂学生就是陪坐、陪听、陪看的“”模式,就是左手拿直尺,右手拿笔,然后教师说什么他就划什么,全然一划书机器人。这样的误区导致政治课堂变成了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似乎是一个演说家,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唱着独脚戏。没有互动,没有探讨,大家关注的只是考点有哪些,学生要背出哪些,然后就是做不完的题目,学生在反反复复的题目刺激下记住了要考的内容。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要完成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旧的课堂模式下只能完成知识目标,而能力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根本无法培养出来的。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步伐,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摸索,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结合本校提出的15―20―10的有效课堂模式,把政治课堂定位为“二效、三段、五环节”。“二效”就是前35分钟保证学生学会,后10分钟达到学生会学。“三段”就是:自学交流15分钟;提升、小节、检测20分钟;预习指导10分钟。“五环节”就是展示交流,训练提升,评价小结,检测反馈,预习指导。要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五步。

一、编制学案

要编制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坚持明确目标、梳理知识、学以致用、自我检测、总结提升、学后反思六个方面。

1.明确目标。学案中确定的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且要体现政治课的直接现实性。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因此要对本班的学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确定相应的目标。

2.梳理知识。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中包括本课要掌握哪些重要概念,把握这些重要概念的注意点是什么,这些概念与曾经学过的什么概念容易混淆,如何把它们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对教材的自学,尝试着总结概括,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的联络图,并能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分散的知识构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以及学活用活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时明确对本课知识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新的发现,并在学案上作必要的记载。

3.学以致用。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的学案才能让学生有兴趣钻研下去,才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

4.自我检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初步的检测,自我检测的内容要依据本课的教学的内容来设定,要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总之,自我检测要坚持灵活性、思辨性、层次性和梯度性。

5.总结提升。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技巧等进行总结归纳;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记录学生从每节课中获得的“实惠”――学习经历: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留下思维发展的痕迹。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这堂课学完了以后进行总结归纳。

6.学后反思。让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自觉反思一些问题,比如:成功的体验和经验有哪些?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与学习前的预习目标相差多少?学后有什么新的认识?有什么新的困惑?等类似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与老师产生共鸣。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二、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的预习过程不是孤立的过程,是需要老师作必要的提醒和指导的。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3.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三、教师检查学案,二次备课

教师要把学生预习的学案收上来看,并且把学生做的自我检测进行批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这课内容的了解程度,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在课堂上主要和学生一起解决他们普遍存在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激发他们自己要学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

政治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的。在政治课堂上第一步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同伴之间互助合作并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但也会有大家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讨论过程中就要记录下来。在学生预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教师在此发挥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议题、过程控制、及时评价、适时点拨、合作技巧的指导。第二步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有了前面的过程,学生肯定都十分迫切地想解决自己的疑问,听课效果一定好。这个时候教师就一定要对本课的疑点、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来理解书本知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一方面,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思考教材与这些焦点、热点的联系,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焦点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观察教材中哪些知识明显与现实脱节,及时更新知识,形成科学的认识。第三步是当堂检测,它是及时反馈的有效形式,是学生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检测反馈的目的在于矫正,课堂教育中要强化“矫正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馈矫正。在当堂检测的基础上,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总结方法,概括规律。

五、课后延伸

在课堂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就有关时事作相应讨论,完成一些小的政治论文。这样学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