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时间:2023-03-15 14:53:46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观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第1篇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标志着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转变,齐更加注重以顾客为导向,并且以经济、效率、效益对目标的完成机型测评,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而言,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李轶(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大都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就业信息等等,对于这些服务内容每个大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但是,政府的服务内容在大学生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增加或者减少某个人而增加或者减少服务成本,也就是政府的就业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虽然在理论上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是非竞争性的,但是在实际的就业实践中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是在一个相同或者相近的活动空间中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都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别人在就业服务中获得了就业岗位,那么自己的就业机会就会因此而降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提倡的“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等理念,符合当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合理发展,新公共管理更加强调第三方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第三方服务在公共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主要用于解决公共产品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其同样属于公共管理服务的范畴,为此,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此,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鉴私人管理部门中的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大学生就业来说,政府部门就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试试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以不断提高我国公用服务的质量。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制度保障不完善,就业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2.1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自由交易三个要素,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相应的制度规则就必须覆盖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诸多制度法规还不完善,就业市场的运作也经常出现混乱状态,大学生上当受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损害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声誉,也使得大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了损害。为此,我国应该健全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环境,确保我国人力资源交易的正常开展。

2.2创建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保障全国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现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高校大学生大都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人才拥挤的地区,当地政府大都会借助户籍、学历、专业等限制人才的流动,但是,这种门槛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歧视现象,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增加大学生的自由流动的成本,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减少这一门槛设置,确保人才的自由流通。其次,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资源,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信息,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现阶段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快速融入社会。为此,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向社会各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所谓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按照大学生就业评价的方法,以大学生就业评价为标准,对大学生就业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分析,在大学生的就业评价机制中,可以把政府作为作为评价的对象,因为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种宏观的政策手段帮助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评价机制要考察的评价内容就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确保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确保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评价本身的作用来说,其主要是用于对未来发展的指导,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优劣区别,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学就业评价机制就需要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3.结语

第2篇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成为递增的趋势,就业市场需求快要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就业难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来完成的,当代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提出解决策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就业观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正确就业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而个人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的需要。所以合理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正确的就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我在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方面的主观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客观清醒的认知自我的职业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对自身,对职业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缺乏一定的重视和认知。

2.就业观太过于理想化,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导致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就业观太理想化,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不合理,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就业市场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加上就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

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引导学生重视就业观的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上就业指导课上,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合理的规划。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身的潜能。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怎样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关心和考虑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分析,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现在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进行职业的规划。有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当代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的实施就业规划。

2.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里学习,而学校相比社会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过于理想化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把要求定的太高,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样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会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是很完善,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市场机制的规范与协调,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的流通。相关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完善就业市场。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分析,民营企业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结构比重。大力倡导发展民营企业。同时在执法的力度和完善劳动立法上都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使企业在选择人才上能够更加的公开、公平,使人才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3)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和发展空间比较大,是高校毕业生一个好的发展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抓出这一机遇。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去接受挑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学校要及时的把人才市场供需的消息反馈给学生。人才招聘会每天都有,但由于学生经常处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从网上了解。学校可以提前安排大三即将毕业的班级进行定期组织去招聘会,这样可以提前让学生们适应招聘环境和提早准备好简历及心理准备,学校网站要及时更新有关就业的新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的大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怎样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可以很快的使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通过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水平。避免盲目的去就业,少走很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徐秀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研与教育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87-190.

[2]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3]曾宏.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J].前沿,2014,Z4:156-157.

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近几年就业压力趋重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发展前景堪忧。文章将针对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先进地区就业促进的经验,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2.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用人单位更希望匹配到“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因此,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我,转变观念,合理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不利因素,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只想一步到位,要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形势 择业观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全面回暖,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前两年大有好转,就业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计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相关资料表明,2011年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同时,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对学生就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足,人文素质不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也必将对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1年就业形势有喜有忧,就业形势趋好,但不容乐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抓住机会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我们毕业生要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剔除掉以往那些不正确的观念,比如:待遇差的单位不去、不在大城市的单位不去、非名企不去、基层单位不去、工作环境艰苦的单位不去等等。一些毕业生自视过高、待价而沽;一些则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或眼高手低或定位过高等等,所有这些心态和观念都是很不利于毕业生就业,有人说: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并不是“就业难”的问题,而是“择业难”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然偏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学生仍然还是稀缺资源。大学生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因此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实质是“择业难”。

所谓择业难,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其实缺的并不是职位,而是由于大家的期望值很高、条件多、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能消除这些影响就业的不正确的观念,能够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敢于从最艰苦的环境、待遇也不甚理想的工作做起的话,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变成“就业易”。而且在基层、中西部大学生相对比较少、人才缺,大家去了更能脱颖而出,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缺少的永远都不是职业和工作,而是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和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因此,毕业生要积极地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定位是寻找到理想工作的第一步。

二、充分准备求职材料,熟练掌握面试技巧

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平时不留意,开始求职时才手忙脚乱的做准备,就会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要找到一份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在求职前做足准备。

求职过程是一个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求职者,必须在所有的应聘环节上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准备书面材料和熟练掌握面试技巧是最后成功的起点和出发点。

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皇帝的女儿嫁不出”,面对当前的形势,毕业生再不能“等、靠、要”就业岗位。应该积极地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去参加全国各地的招聘会、网上求职、极大的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紧紧抓住每一次到公司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实习已经成为毕业生进入大公司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3.5%的毕业生通过实习成功的找到了工作。

四、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抓好国家项目,到基层、到中西部建功立业

努力抓住考研之路,减缓就业压力;积极申报国家实施的“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项目,增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A].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杨喜红.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4]年底到09年中国失业率有所增长.中国经济网,2008.

[5]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

[6]金融风暴中的中国学生该如何抉择.中国大学生就,2008,(21).

[7]但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第6篇

论文摘要: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第7篇

1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述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很快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面对这一急促的变化,一时很难调整过来。在滇西地区内,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是“村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极为困难地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对毕业前景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社会无法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都很好的职位,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开始所设定的工作期望,很有可能就会遇到现在的障碍,在现实中经受挫折。

1.2 就业方向模糊

大学生入校后,不久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失落,然后就陷入迷茫之中。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应对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应对,采取消极的态度,过一天算一天,把大学混过去,等着毕业的日子来临,有机会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较强;有的学生则极为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都想尝试,到头来发现什么都不适合自己,导致最终迷失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其在毕业时就业的方向。

1.3 职业定位狭窄

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这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工作机会有关系,也和他们主观因素有关系。一般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越是灵活,而滇西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择业定位偏执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只有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正规就业,而进民营企业就属于临时的权衡之计。然而,现在的“国考”,录取率太低,对一般大学生而言,能成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低,因此,对于绝大部人来说,一心只想做公务员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偏执心理。

2 影响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

滇西地区的制造业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吸纳就业人数很有限,没有创造财富的第二产业源泉,也就严重影响到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限,部分集中到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一单一的途径中。

2.2 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滇西地区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在学校生活,自主性不够强,因此,虽然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家长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儿女最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都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待遇较好的工作,另外最好工作地区要是家乡,工作前景要很好等等。家长的这些想法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3 大学生自身因素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引起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同时存在着对自己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过于好高骛远,往往会遇到挫折,因此会经常感慨怀才不遇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却保守消极,面对机会也没有行动起来的勇气,而当机会错失后,又会自怨自艾。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滇西地区高校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山区,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缺少各种社会交往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准备把握。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一般制造业缺少劳动力,而且高端人才也是极为缺乏。然后,作为高端人才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 调适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要懂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第二,教育就业主管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第三,社会要大力帮扶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营造好自主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

3.2 改革大学课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要长远考虑本校的专业与市场需要的关系,而且在课程的层次,也要把内容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学生将来多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宽口径,厚基础”要成为在每个专业都贯彻的原则。

3.3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全程化、专业化。第一,新生入学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避免因为对专业前途误解而导致在求职时产生认知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发生;第二,在校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积极准备;第三,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召开各种招聘见面会,还有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传授就业的技巧,跟踪毕业生动态,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 献:

[1]邓丽芳,等.大学生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2]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

第8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二、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三、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五、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六、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八、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第9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普通高校师范生如何通过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就业窘境,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当下普通高校师范生的就业观念

(一)职业期望值偏高

高校师范生毕业后急于想从事自己的本职专业,认为师范专业毕业的一定可以在教室这个职业里找到不错的工作,却不愿意从事哪些薪酬较低、工作量较大的工作,致使工作难找。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谓万事开头难,只有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干好,才能磨练干大事的能力。普通高校师范生从一毕业就想在教育界里获得很好的职位和薪酬,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二)抗打击能力差,逃避竞争

部分高校师范生看到目前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转而“深造”,选择了读研或是其他方式避免与社会的“刀光血影”正面交锋,虽然读研和继续深造不失为有志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而选择继续留在学校的。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心理自卑,面对用人单位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三)追求个人私利,功利化思想严重

高校师范生在选择择业时,往往首先会考虑薪酬待遇、工资福利、工作是否稳定等问题,而不考虑奉献,有时为了个人私利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就业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取代了自己的理想,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金钱和利益转动,造成了现在毕业生“眼界高、能力低”的现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四)就业依赖心理严重

80后90后的青少年,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也希望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自己在择业时却反倒拿不定注意,事事依靠家里人,而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次,部分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必须靠关系,从而不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坐等父母的安排。

二、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实践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就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就业观念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它对就业行动具有重要支配作用。因此,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一)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谋求工作岗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此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

(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毕业生不必急于在刚毕业时就找到很好的的工作,捧上“金饭碗”或“铁饭碗”,而应该先选择就业,先保证有工作,再在已有的职业上不断进取,谋求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开始就抱着非哪个职位不就业的观念,那么就会错过很多让自己提升的机会和可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与自己心仪的职业失之交臂。

(三)注重文化内涵修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浪潮中,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很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素质,使用人单位不敢用人。因此,毕业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内涵,不断地替身自我和塑造自我,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的需求贴近。同时注重自己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促进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学校要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同学们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总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师范毕业生是国家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中坚力量。因此,师范毕业生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内涵,破除自己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就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长远发展的需要,理性地择业和就业,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