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外汇储备管理

时间:2023-03-15 14:53:57

导语:在外汇储备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外汇储备管理

第1篇

论文摘要:从中国现今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现实入手,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剩的现状,指出了现今过度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困境,如通货膨胀的积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以及资源的损失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

1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现实分析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外国货币,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中国黄金储备的各年变动量均为零,特别提款权等3个小项目在储备资产增减额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储备资产变动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变动。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和外汇交易会员持有头寸一直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中国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制约下,外汇储备只是中央银行为了使外汇市场出清而被动交易的结果。其实,在固定汇率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始终有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和动机。这很有可能使国家外汇储备的实际持有额与适度规模不相称。1994-1997年,中国外汇储备年平均增加额为301.21亿美元,经过1998-2000年的低速增长后,2002年开始高速增长,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万亿美元,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

但外汇储备额并不是越多越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一些国家外债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家从外债与外汇储备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以外债规模来度量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标准,强调的是外汇储备的支付和偿债功能。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中国存在严重的外汇过剩。

2过度外汇储备的困境

外汇储备的积累和减少是针对外部失衡而采取的临时性缓冲政策。当出现外部失衡时,一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调整还是融资。如果选择以融资为主,则主要是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来维持经济稳定。如果选择以调整为主,则必然要采取针对国际收支逆差的需求紧缩政策。因此,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同,但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保持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过多地持有外汇储备,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大量外汇储备会积累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对外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由于中国目前债券市场还不发达,债券规模不大,根本满足不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于是为了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不得不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以阻止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发行严重制约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如果不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则势必由于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而引发通货膨胀。

(2)大量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升值压力。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外汇储备过多会导致资源的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主要为美元,外汇储备的利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的国债,这从经济上来看极不合算。第一,持有美元储备意味着向美国上缴铸币税。据美联储估计,美国每年获取的铸币税高达1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第二,存在利差损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而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即美国国债,则只能获得很低的回报率。第三,美元汇率的变化导致美元储备账面损失。如近年来美联储连续下调其主要利率,结果使美元与欧元、日元汇率持续贬值,这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账面损失。

3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出路

综观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从经济运行层面来说,外贸需求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因此贸易项目的顺差仍将继续。WTO过渡期的结束、服务项目的开放、外资并购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使资本与金融项目保持顺差。中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的局面,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将维持高增长。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探讨出路。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内提高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寻求某些制度上的创新,破解外汇高储备之两难。

(1)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反观眼前的外汇储备问题,妥善管理才是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可是要调整美元主导的资产结构,却缺乏足够的可替代资产。欧元前景虽被较多人士看好,但也难以承接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的转换;日元自顾不暇,波动太大,日元计值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流动性也不够。至于增持部分与中国贸易量大的亚太经济体货币,如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都不可能分流大部分美元储备资产。而短期内将美元国债调整为美元公司债券或政府担保的抵押债券,也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逐步调整单纯利用外汇储备平衡和干预外汇市场、维持国际支付、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防范金融危机的功能,加快金融制度的微观变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通过适当的国际储备管理战略,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关系,使汇率政策兼顾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制定将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战略资源和军事政治等领域运用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从单纯服务于汇率、货币政策转化为服从国家整体战略。

第二,借鉴美英日、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经济体的经验,由国务院牵头,组成财政部、发改委、央行等部门参与的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委员会,制定运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战略及储备管理的指引意见,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区分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

第三,通过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经营机构,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并将中央汇金公司纳入财政框架之下,将其转换为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增强汇金运作的透明度,剥离其为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的功能,并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外汇融资。

最后,制定详细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计划,实现储备资产的币种多元化、资产多样化与多个市场的选择,逐步推进,优先在增量资产中实施。当然,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调整将是缓慢和长期的过程,而且应保持政策操作的隐蔽性,从而将短期的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幅度。

(2)促进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境内融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产业和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有些产业还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急需进行产业调整,客观上提出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要求。因此促进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进行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举措。

由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资本已经比较丰富。但外国直接投资除了资金上的作用外,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好处。因此,可以采取鼓励合资企业向国内银行借款,在国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获得融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中的资金流入的规模,而这又不会影响中国引进外国技术。另外,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与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有效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抑制大量外资进入对外汇储备造成的压力。

(3)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由于经济失衡而出现的贸易顺差。

经过连续几年的外贸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2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67%,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在对外贸易高增长的背后,中国国内消费率却连年下降。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平衡需要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来弥补。中国目前内部不平衡的情况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内需不足,相应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是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我们认为解决外部不平衡的根本举措还在于解决内部不平衡,就中国而言,关键就是要扩大消费需求。

(4)积极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促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最终实现减持外汇的目标。

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积极探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在《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基金及对话与监控机制的基础上(包括东盟监督机制、马尼拉框架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进一步讨论了东亚货币体系安排。同时,东亚国家在国际储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了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吸收亚洲各经济体的大量外汇储备,防止大量资金在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后又回流的不利状况,并将本地区的储蓄在该地区内使用。而中国应大力推动人民币债券在东亚国家的发展,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高额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减持美元外汇储备。

4结论

中国的外汇储备高增长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因国内经济不平衡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表现。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探讨高外汇储备的综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还需从多角度入手,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扩大消费需求,以保持内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鉴于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高外汇储备的优势,协同东亚高外汇储备国家,通过合作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货币合作的目标。中国应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东亚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同时,东亚各国也需要通过协调和磋商,不断加强其自身内部的货币合作,而这可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李扬,曹红辉.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日本学刊,2005,(1).

[3]亚洲开发银行编.东亚货币与金融一体化:发展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李素琴.中国外汇储备过剩的原因、负效应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6.

[5]傅自应.中国外贸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J].中国对外贸易.2007.

第2篇

一、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借鉴

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其目前管理的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0亿新元。成立于1998年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主要负责管理挪威政府通过石油出口获得的外汇储备,目前投资于一个包罗广泛的证券组合,截至2004年底基金的规模达到1380亿美元。两国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的实践表明,对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淡马锡控股的年累积回报达到18%,而NBIM2004年的回报为8.9%。GIC虽然没有公开其投资收益水平,但是其投资管理模式已经引起一些外国政府的效仿。同样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韩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模仿GIC,建立本国的政府投资公司。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措施分析

为了防止国际收支失衡,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外汇管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对外投资,促进资本流出。在政府“藏汇于民”和鼓励对外投资政策的影响下,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额达到113亿美元的规模,证券投资达到262亿美元,其他投资达到490亿美元,对外总投资达到865亿美元。但是,由于我国经常收支顺差和资本流入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对外投资规模,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单靠促进对外投资,短期内我国将很难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二是鼓励个人和企业持有外汇,采取“藏汇于民”的政策。2005年4月17日起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推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开展境外投资业务等。此外,2006年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15家银行134亿美元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批准15家保险公司51.74亿美元境外投资额度,批准1家基金管理公司5亿美元对外投资额度。在出台政策支持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对外金融投资的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末还进一步调整了个人外汇管理政策,从2007年2月1日起,将境内个人年度购汇总额由以前的2万美元大幅提高到5万美元。通过这些措施实现“藏汇于民”。

三、我国外汇储备有效结构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中国当前外汇储备管理有关的政府职能分散于若干不同的部门手中,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汇金公司、国家发改委等。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政策,彼此之间目前的政策协调也并不顺畅。甚至在同一部门内部,尚有事权划分不清的问题。因此,要将这些部门统一在共同的使命之下,并使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对现有体制进行重新的规划整合,则体制内部的矛盾,将可能极大地阻碍积极管理目标的实现。

2.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应该多元化,实现合理的货币结构比例。随着世界几个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的不断变化,我国储备货币币种结构方案也应该逐步调整,在经过科学论证及相关决策确定后,应遵循分散操作、统一控制的原则开展实施。外汇储备资产中应合理增加欧元、日元及其它外币资产的比重。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储备币种分散化,并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地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3.将部分国际储备的资源用于国内经济建设。2003年底开始,利用外汇储备以及通过注资的方式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造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央汇金公司用外汇储备向银行注资是一种资本金投入,由于汇金注资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最终都完成了上市,外汇储备实质上是投向了有较高收益和流动性的股权。可以考虑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投资于普及教育、医疗与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等方面,并相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

4.对外汇储备的有效监督体系的构筑。从国际上看,挪威等一些国家对外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都建立了复杂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而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从而满足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实质是防止由于外汇储备的公共性质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我国建立一套外汇储备使用的基本原则、操作管理、投资决策程序和收益支配等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晓红 邵学言: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原因及管理现状[J].南方金融, 2005,(09)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 管理 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外汇储备

(一)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新挑战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对越演越烈的金融危机,我国的外汇储备正因其总额庞大而受到更大的挑战。

外汇来源方面,金融危机引发各国民众收入下降,导致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出口不足,而出口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增长乏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了外汇顺差。

外汇的运用方面,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在美国的投资损失惨重。同时,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外汇是以美元的形式储备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贬值,变相的使我国外汇缩水。

所以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了空前的挑战,但它又从侧面提示我们的外汇储备存在诸多不足。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现状

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为稳健的外汇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这两种政策有不同的目标和效果。第一种有利于降低风险,但收益率比较低,而且大量的外汇闲置机会成本太大。第二种由于资金的充分利用而又较高的收益,但也面临较大的风险。

从当前来看我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外汇储备政策,从长期来看,这种政策确实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有利于保障对外贸易的进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二、 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我国当前外汇储备面临的是外汇储备总量巨大,增长快,以及由此引发外汇失衡问题。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来源是经常性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外债、进出口盈余、资本金融项目顺差。

通过对这几个来源的分析我们得出外汇储备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本国货币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出口产品的生产总成本主要受到原料来源地的影响,而产品的价格由于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在不同条件下,出口产品的本国货币价格和外国货币价格受到汇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对贸易结果影响也不相同。

(二)利率对外汇储备的综合影响

利率对资本金融项目的影响:利率上涨首先体现在资本金融项目顺差上。国际资本具有逐利性,总是从低收益的国家地区流向高收益的国家地区。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流入我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带来我国外汇的短期迅速增长。

利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利率上涨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机会成本上涨,导致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下降,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减少。同理当利率下降时外商投资增加,外汇增加。另一方面利率也影响汇率,而后者则是直接影响外汇储备。

利率对外债的影响:国内利率上涨,相对而言国外利率下降,也就说外债的利息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外债上涨,导致外汇增加。而国内的利率下降则会导致外汇在外债方面的下降。而外国的利率则是正好相反。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利率上涨导致外汇储备在资本金融项目和外债方面的增加,而导致外汇储备在外商直接投资的下降。而利率对外汇的总影响则取决于三者所占权重。

三、对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和未来战略,对我国外汇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当改变现有的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优化我国外贸的出口结构,对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加以调整,减少对于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产品的政策支持。改变我国贸易过度顺差的现状,同时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二)保持人民币的汇率弹性,逐渐放宽外汇管制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现阶段来看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造成这种预期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要改变外汇储备现状,就要近一步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外汇形成机制的改革。减少中央银行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力度,适度调整外汇浮动幅度,减少央行在外汇市场的买入数量,调整汇率形成机制,更多的让市场来决定汇率。从另一方面要逐步推进愿意结售汇制,放宽进出口企业和个人结售汇的自由度,近一步开放我国外汇市场。

(三)改变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币种结构

就我国而言,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中,美元占据绝优势。加之我国盲目的大幅度减持美元,将在外汇市场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美元的大幅贬值,进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损失。因此,要避免这种损失,我们只有采取微调的办法逐步增加其他币种资产的比重。在其他币种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币种。将外汇分散到这些币种上,可有效抵御外汇风险,和美国政府的利益绑架。

(四)合理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高效的利用外汇储备是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的有效之策。具体来说:

一方面,可以加大战略物资储备,尤其是一些我稀缺能源和矿物资源,如石油、铁矿石。通过增加这些资源的进口,既可以进行战略储备,以备将来所需,也可以降低庞大外汇的总量,减少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贬值的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外大型公司遭遇重创,此时正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绝佳时机,利用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

四、结束语

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985年至今经历了从规模偏低,且增长较为缓慢,外汇储备规模总体上看处于短缺状态到外汇规模适度再到如今外汇规模过度的过程。而且这种过度情况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各方面的问题,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的现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状况,找出外汇储备的决定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具体反映在最后的政策建议上,总之我国的外汇储备过量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安全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总量不断攀升,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形势不景气,但我国外汇储备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年增加量均超过4千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亿美元。近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中国经济基本面转好有密切关系,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带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一是增大了外汇储备安全的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外汇储备无法规避的两种风险。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截至2008年10月,美元对人民币已贬值高达9.5%,当时我国外汇储备额大约是1.9万亿美元,仅此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已高达1300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不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抑或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二是加大了外汇储备成本。超额外汇储备的存在增加了外汇储备管理的成本,有研究表明,向国外进行国债投资比向国内发放贷款所获得利息要少,向国外商业银行借款的利率又比一般的存款利率要高,要多支付利息。超额外汇的巨额存在所造成的少收的利息和多付的利息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推行“一控二调三转变”以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管理

当前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要积极推行“一控二调三转变”的措施。具体说来一是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三是要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1.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哲学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控制也不能有一个固定数量的额度,而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外汇规模。一方面认清国际经济形势非常重要,从国际经济形势的走向来考虑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例如国际经济形式对做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没有太多影响,因此商品与服务项目仍将长久保持顺差,那么从总体上分析就不需要增加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承前例从国际环境来看不需要增加外汇储备,但考虑到我国进出口规模巨大,季节性影响和大宗商品升值的趋势,需要一些流动性外汇储备来满足需求,那么就可以增加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规模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成本与收益。开放经济条件下,储备作为一种干预资产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稚定汇率,是一国实现外部均衡的重要手段,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减轻解决内外经济失衡政策的成本。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主要的是看本国经济是否在实现外部均衡的同时也实现了内部均衡,还要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对最小。

2.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主要是指调整外汇货币储备结构,因为货币储备在我国外汇储备中份额较大,且流通性强,应该是调整的重点。从策略上讲可以逐渐减少美元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并逐渐提高增加欧元比重。根据推测,当前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约为60%。近年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逐步下降,而欧洲经济实力相对上升,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虽占主导地位,但己经不具有绝对优势。另外,美国的外债及国际收支赤字,越来越引起人们对未来美元价值及稳定性的怀疑。欧洲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近年来石头迅猛,欧元的稳定性大大加强,中欧之间政治关系稳定,经济贸易合作更是日益密切,鉴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经济交往的密切,可以预见中欧贸易合作在今后势必会加强。适时地对外汇储备中的增加欧元储备,既能达到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均衡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的目标,又有利于今后中欧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所以从长期来看,以欧元作为首选货币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3.要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就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使其作为货币的职能(部分或全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演化成国际化的货币。人民币国际货币化既能顺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又可降低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风险。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我们就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还能有效地减少因外汇贬值造成的损失。: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正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至此,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3个周边贸易伙伴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目前还只能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实现国际化定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使世界经济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应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储备币种,截至2009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1316亿美元,高居世界之首,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量,对我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使我国尽快脱离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趋利避避害,从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外汇储备增速降低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传导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美国以及欧洲的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分别降低到15年、13年的最低点,我国外部需求已经出现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出口订单减少。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同时由于前期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出口退税的取消等外贸政策改变,能源和环保等社会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的出台等都将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并将导致出口增速下降。央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但同比少增加441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在下降,但2008年12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所以规模还是呈现上升态势的。

(二)外汇储备在缩水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外债处负责人最近表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低于19000亿美元,为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必然造成消费需求的衰败,而美国政府想恢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就要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增发货币向金融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流动性,造成通胀的加剧,从而造成美元以及美元资产贬值。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其中美元资产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严重,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十几次降低利率,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持续走低。截至2009年11月20日,收益率降至0.68%,使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打折扣。

三、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各种风险

(一)安全风险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币种,其所占比例较大,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安全风险。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都会随之缩水,从而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根据数据统计,2002-2008年,美元的贬值幅度累计近30%。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国际资本大规模地迅速流动为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的激烈波动提供了良好素材,因此伴随着汇率的经济风险由此增强。此外,大量地持有外国货币也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若两国关系恶化,持有的外币资产将面临着被冻结的风险,使国家外汇储备的意义仅限于账上的数字,从而对国家的资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收益风险

高额外汇储备意味着高昂的机会成本,低效的资本使用率使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着严峻的收益性风险。我国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多集中于美国国债,据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地缘经济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08年底,我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近七成为美元计价资产,规模约为17000亿美元,包括9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5500亿美元-6000亿美元机构债,1500亿的美元公司债、400亿美元的股票以及400亿美元的短期存款。我国持有美元资产的最大问题在于投资于股权的比例过低,仅为2.35%。而与此相比,日本为16%,英国是47%,加拿大是72%。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为52.94%、投资于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比率为33.53%、投资于美国公司债券的比率为8.82%。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过高。美国财政部国债相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和企业债而言,安全性更高而收益率更低,这说明我国对美国的长期债权投资过于重视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此外,黄金在我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比较低。黄金是规避信用货币风险的多元化储备工具,由于它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所以黄金储备是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资产。因此,增持黄金储备是目前很多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

(三)其他风险

首先,会导致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显著增多,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外汇占款激增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致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次,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得以强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旦“套利”成功,这些投机资本又会流向国外,寻找新的目标。巨额外汇资本的进出,有可能引发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最后,外汇储备投资失利的风险。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我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一)实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体制

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实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能够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将一部分外汇储备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转出,因此有助于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其基本思路是跳出流动性管理,不再仅仅持有国外政府的债券,而是进行长期投资,追求相对更高的收益率。

2007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司,SIC)正式在北京新保利大厦挂牌成立。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负责管理我国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2000亿美元来自我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予以购买注入。中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宗旨是积极稳健经营,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SIC的成立,是我国仿效新加坡GIC及韩国KIC的模式,利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及实物资产。将外汇储备作为政策资源和投资资源的功能有效分离,将有效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隔离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为国内宏观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中司对外汇储备实施战略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2000亿美元相当于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说规模也还不大。当前,国际上某些国家的财富基金数目已达6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之巨。待中司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可以进一步加大其资金规模,或者重新组建新的投资机构,以利对巨额外汇储备的高效使用。

(二)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1、增强外汇储备管理的透明度。改革和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从国际上来看,当今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趋势之一就是提高本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的监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1年9月20日的《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及其随后于2003年的指南配套文件均对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信息透明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强调。IMF通过以上文件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管理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经济主体根据储备管理政策调整自己市场经济活动,并且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行动信息,增强外汇储备管理者的责任感,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因此,今后我国应当定期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些信息,并且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可以按照市场运作标准对有效储备管理机构的储备管理活动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

2、建立健全外汇储备管理法规体系。根据国外经验,各国在进行外汇储备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都对其外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了复杂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且大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仅在第4条和第32条对我国外汇储备经营作了一定的原则性规定;而作为我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的《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储备的运用更是缺乏相关的规定,这使得我国外汇管理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作为一项既复杂又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的工作,我国现阶段的外汇储备管理应当在一部有效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原有的外汇管理相关法律和条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的基础上,推出一部新的外汇管理法,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进行有效规范。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这部新的外汇管理法应在保留原有的相关法律条例中目前仍然适用的内容外,还应对我国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官方及其他形式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职责、运用、管理机构、资产构成及监管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总之,通过推出新的外汇管理法,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孟楠,陈.次贷危机下的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原因及管理策略[J].福建金融,2009(1).

2、刘煜辉.如何看待并保全中国巨量外汇储备[N].上海证券报,2009-02-18.

3、亚夫.贸易保护主义升高影响外汇储备走向[N].上海证券报,2009-02-25.

4、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7).

5、何景伟.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下的管理新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9).

6、许俊.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及对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8(2).

第6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高增长;低效率;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5―0020―07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外汇储备从2000年底的1655.74亿美元激增至2006年底的10633.44亿美元(见图1),增幅高达79.8%,仅2006年一年就创纪录地增长了2444.72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增长6.69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急剧膨胀,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给管理者带来挑战。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规模高增长与管理低效率并存

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既是全球经济失衡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内经济失衡的客观反映。全球经济失衡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断背离、金融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差异以及金融资产分布的不平衡等。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表现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持续多年国际收支逆差,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及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持续的大量的贸易盈余。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长期形成的借贷消费结构使其消费能力远远超过生产能力,不得不大规模地从它国进口以填充其缺口。而中国等亚洲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加大,使这些国家也有了对外输出市场和产品的愿望,特别是中国近几年还存在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构性失衡,国内消费不足、储蓄率过高。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Y=C+I+G+x―M(其中Y是国民收入,C是消费,G是政府支出,I是投资,X-M是净出口),也可表示为(Y-C-G)-I=X-M,投资不能吸收国内储蓄,国内的萧条缺口只有通过净出口来持平。大规模的出口及其盈余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产生了巨额盈余。这是外汇储备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见表1)。此外,全球经济失衡导致流动性过剩,加之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优惠的投资环境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吸引投资性资本和投机性资本的流入。资本项目顺差为外汇储备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只要国内外失衡存在,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现象将一直维持。

与外汇储备高增长并存的,是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的低效率。这种低效率主要表现在储备剧增情形下,现有储备维持的成本增加或者储备资产使用的收益低,没有实现最优或次优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外汇储备管理的低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进行投资的储备资产收益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金,除了投资到国外用于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以外,留在手上的储备资产主要存在银行。在近几年国内外银行利率持续偏低情形下,将大量外汇储备存于银行赚取低微的利息实际上是国家资源的一种间接浪费。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建设亟需资金,事实上,无论是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中国的工业企业的平均净资本回报率超过15%,还是美国TPG新桥投资统计的8%,显然,将储备资产投资于有潜力的企业,获得的回报更高。

2.投资到国外的储备资产收益低。中国人民银行并未公布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结构,但一些机构组织和国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估计。美国财政部统计显示,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2/3是美元资产,其中约有4500亿美元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还可能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它短期头寸。王国林、许承明(2004)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重做了回归分析,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美元资产变化确实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每增加1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将购买0.619575美元资产,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中60%以上是美元资产”;李振勤(2004)也认为,截至2004年9月,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中比重为60%;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和美国机构政府债券。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国债利率始终很低,2006年3月31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只有4.85%、3.77%和1.77%,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率只有0.7%~1.7%。而1925~1995年间,美国投资于股票年收益率平均可达7.5%(已扣除通货膨胀),2000~2005年更高达14%;德国、英国、日本在1926~1997年间的股票复合年实际收益率也分别达到了6.6%、6.2%、3.4%;2004年,美国企业全球平均收益率为10.1%、股票基金平均年收益率达12.7%;美国债券基金近十年来平均收益率保持5%水平。显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其它资产,收益率普遍要更高。

3.资金运用倒挂,潜在损失巨大。我国近几年外债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短期外债规模日益加大(见表2)。一方面,短期外债利息通常要高于长期外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时还往往被加上风险溢价,使得借用外债成本更高;另一方面,将大量储备资产购买美国低利率国债。历史数据显示,近10年美元6个月LIBOR的平均利率为6.29%,最高到达过7.10%,而近几年美元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不超过6%。从表2也可以看到,近几年美元贷款利率始终高于美元国债利率,显然,借用外债支付的成本明显大于同等金额投资美元国债获得的收益。

4.央行外汇市场操作成本累计,亏损数额巨大。储备的急剧增加使得央行为维持人民币对内、对外价格稳定成本日益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先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买人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然后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操作成本(包括外汇干预成本和外汇冲销成本)增大。按照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陈硕(2005)计算了1994年1月~2005年6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为-1189.23亿元。时卫干(2005)计算了1994~2004年6月末央行冲销成本共达8377,3亿元。由此可见,历史上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是巨大的,这两年随着储备规模的剧增,成本更大。在央行缺乏更多冲销手段和技巧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都受到牵制。

5.储备资产本身由于汇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损

失日益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多集中于美元,显然要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强烈影响。2005年美国全年经常账户赤字已达到8049亿美元,据估计2006年该数值已增长至8700多亿美元,巨额的赤字使美元存在巨大的贬值压力。在美元汇率呈现贬值趋势的情况下,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资产既面临实际购买力下降,又面临丧失转持其它货币资产带来的汇兑利润的风险。按照中国现有1万亿美元资产来计算,就有大致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置于美元贬值的风险当中。如果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美元“至少要贬值20%,最多可能贬值40%。”假设这一说法属实,那么,中国将损失1200亿~2400亿美元的外汇购买力。同时,由于欧元等其它货币的相对升值,如果储备资产没有及时进行币种转换,显然就丧失了潜在的利润。事实上,在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微调过程中,外汇储备一夜间就蒸发1184亿美元。

二、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

(一)理论探讨与研究

200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共同制定并公布了《外汇储备管理指南》(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nage-ment)(以下简称“IMF指南”),总结了对外汇储备管理的广泛认同的原则和做法。随后于2003年3月26日,了该指南的配套文件(Accompany-ing Document),通过考察澳大利亚、博茨瓦纳、巴西、加拿大等20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的个案,总结出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做法。2004年8月与2005年4月,IMF先后两次修改“IMF指南”,其中2005年4月1日的修改突出了外汇储备管理效率的意义,并指出:传统储备资产管理注重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之后才是收益,而今,随着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外汇市场交易方式的变化,储备管理实体在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享有更大自由的调整空间,储备管理的目标在资产保值和保证流动性基础上,应更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达到最大化收益(或最小化成本)。加强外汇储备运营操作信息、投资决策管理以及现代尖端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使用衍生产品和更多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提高储备管理透明度是增加储备管理效率的手段。“IMF指南”为各国加强储备管理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实践借鉴。

国外学者对如何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提供了一些理论与方法:Bert and Han(2004)运用资产平衡表模型(a balance sheet approach)对央行资产面临的潜在收益和损失进行了估计和度量,为外汇储备市场风险的度量提供了参考;Lev and Jay(2004)把雷曼兄弟市场风险模型(Lehman Brothers market riskmodel)应用于外汇储备的债券资产部分市场风险的管理当中;D.Delgado,P.Martlnez,E.Osorio等(2004)设计了储备流动性危机模型,用动态分析法来分析央行外汇储备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考虑了储备资产流动的时间因素;Pierreand Joachim Coehe(2004)提出为了满足总体政策目标的要求,央行必须建立一个储备资产的战略组合;Peter and Machiel Zwanenburg(2004)认为,要设立外汇储备的战略性组合,首要步骤是评估资产组合可以接受的总体风险,比如资产回报可以接受的最大波动率,其次是决定风险预算的分配,最后储备资产应基于诸如回报预期、可利用的资源、操作性事务的限制和流动性需求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分配。

国内学者也对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观点。朱孟楠(1997)提出要对超度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并设想了“低度分散、中间、高度分散”三个储备货币币种分散方案,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的效益和减少损失;易江、李楚霖(1997)将资产组合风险最小化的理论应用于外汇储备资产安全增值问题的研究;姚东(1999)提出了关于外汇储备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测量以及风险额度管理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仲雨虹(2000)提出外汇储备风险审慎性管理的大致构想;何帆、陈平(2006)通过归纳比较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概念,并指出必须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利用外汇储备为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服务。

(二)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的实践经验

理论上的探讨为各国的实践提供了参考。纵观国外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在一些外汇储备管理效率比较高、相关法律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香港、挪威、新加坡等),它们的外汇储备管理表现为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外汇储备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持流动性、减轻或避免资产损失以及促进资产收益增长,但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确保流动性和安全性基础上积极谋求外汇储备价值的最大化。

2.在管理机构上,大部分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如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Temasek),其中GIC是于1981年成立的全球性投资管理公司,它有6个海外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固定资产、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和特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挪威有成立于1998年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韩国2005年7月专门成立了韩国投资公司(KIC),该公司主要投资于外国资产包括国债、证券地产等,以提高韩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培养投资技巧。

3.从资产管理方式看,基本上是市场化管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或者自己经营,或者聘请国际上著名的管理机构经营外汇资产。如香港外汇基金雇佣全球外聘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1/3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在投资经理的选择、投资基准回报的确定以及相应的纠偏计划方面越来越市场化,从而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储备管理机构可以比较充分地自主决策,运用他们认为最适当的低风险投资策略和投资工具进行外汇资产的有效运作,取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淡马锡控股股东投资回报率在2006年达到18%。

4.在资产结构和安排上,日益趋于多元化。从币值看,尽管依旧美元为主,但币种趋于多元化。储备资产基本划分为外国证券(包括国债、政府机关债券、国际金融机构债券)、外汇存款(包括在各国央行的存款)、IMF头寸、SDRS、黄金储备等。从外汇储备增幅较高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来看,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依旧放在主要位置,因此,储备资产中外国证券占比高,有的高达90%。资产组合相对平衡,既有基础资产,又有必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既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又有国债和高等级债券,还有一部分股权性投资工具和混合性证券。

5.在措施实施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专项立法保障外汇储备资产的规范化经营,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针对外汇储备管理制定了专门法律。如日本制定了《外汇及对外贸易法》和《日本银行法》;韩国有《外汇交易法》和《预算结算法》;新加坡有《金融管理局法》和《货币法》;香港制定了《外汇基金条例》,对外汇储备、外汇基金、汇率安排、金融稳定等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安排。

6.在风险控制上,各国对储备均采用全面风险管理,并重视资产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基于内部模型法的全面风险管理,并定期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状况进行压力测试,以保障储备运营的安全性。资产管理透明度的适当提高可以直接有效地改善资产的回报,在这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向公众定期披露外汇储备的投资损益状况,这种信息公开在不违反商业机密的前提下非但不会降低外汇储备管理的效能,反而会通过外部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外汇管理部门更加尽责地关注储备资产的运用效果,在确保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努力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保值和增值。

三、增强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的现实选择

(一)更新储备管理观念,进一步明确储备资产管理目标

外汇储备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持流动性、减轻或避免资产损失以及促进资产收益增长。在明确储备资产管理目标的时候,应结合本国战略目标,具体分析储备的用途,并按照其用途和功能不同将储备资产分类。表4中,将外汇储备资产按照流动性需求、收益性需求和安全性需求将外汇储备划分为政策性储备、交易性储备和收益性储备,对不同用途的储备资产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确定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选择不同的投资工具。

(二)强化储备管理主体职能,完善储备管理监督机制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国内实践需求来看,成立专门性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化运营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我国已计划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这是外汇储备管理改革的一项新的尝试。对于筹备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如何考核经营绩效?如何规避营运风险、完善对资产管理者的监督和管理,是更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增大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多元性,主动调整储备存量

1.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储备币种的种类和占比必须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原则,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相关度,综合考虑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需求、偿还债务需求以及我国与他国的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来安排。目前应相应减少美元比重,如将其降低到50%~60%,此外,鉴于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外汇储备资产中应相对增加欧元、日元及其它外币资产的比重。考虑到各个币种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储备币种分散化,并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地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2.合理安排储备币种的资产结构。根据表4,对不同储备设立不同的投资基准,其中政策性储备和交易性储备是用来满足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和稳定本币汇率等需要,其所需规模亦由这些需要来决定,一般投资在流动性最强的投资工具上,因而必须极力回避投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最小的投资工具,比如信用级别较高的短期债券、具有规避风险功能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国内外商业银行短期存款等;收益性储备是用来满足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外部脆弱性的能力等需要,储备在当前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其投资组合可侧重于收益性,如长期债券、股票、对国内企业的贷款、直接投资等。

3.积极探索和拓展储备资产的投资渠道。适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增加对国外能源、原材料(如石油、矿产、天然气、木材)等储藏的投资;设立机构海外发展投资基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以及引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简称:QDII),让资金有序走出去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控制储备增量和增长速度,追求储备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1.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如深化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尤其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扩大进口,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以此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扩大对资源性商品出口的征税,积极增加能源、技术的进口;适当控制外商投资区域和产业,引导投资于农业和我国西部地区。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使其与国内企业在税收方面一视同仁,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与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抑制大量外资进入对外汇储备造成的压力。

3.放松外汇管制,加强“藏汇于民”政策的实施力度,以此降低官方储备的增长速度、分散储备管理风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2006年4月央行推出了放松外汇管制的新措施,放宽和简化了国内机构和公众购汇、投资的限制,并允许个人、企业以购买外汇的方式,通过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2007年2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并实施《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年度购汇总额提高到5万美元,这更有利于满足境内个人的用汇需求,也有利于储备管理风险的分散。

(五)建立储备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降低储备风险

1.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建立起全面风险监控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同时运用先进的模型化、量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实时监控外汇储备风险敞口。首先,应确认与评估外汇储备管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并确定在储备管理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和指标。不管对国内储备管理机构还是委托的国外金融机构,都必须适用同样的风险管理制度。其次,该风险管理制度应当持续监督储备管理面临的风险暴露程度,以检验风险暴露是否超过可接受的范围。最后,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可考虑建立储备管理的投资组合基准,允许一定的限定范围内偏离投资组合基准,以扩大储备管理的灵活性,并运用某些风险测量方法(如Var)来评估可能的最大风险损失,并确认允许对投资组合基准的偏离程度。为了评估储备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外部脆弱性,应当有规则地实施压力测试,以确定宏观经济或金融环境震荡的潜在影响。

2.增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经济运行主体根据储备管理政策调整自身市场经济活动,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错误的预期,并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外汇储备管理当局应定期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投资工具的选择及其流向以及交易关联方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的公布方式可以参照IMF的数据公布的特殊标准(SDDS)、国际储备和外汇流动性的数据模板等。在条件逐步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市场运作标准对有效储备管理机构的储备管理活动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采取国际公认的标准就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正性提供独立意见,审计结果也可适当予以公布。

3.出台《外汇资产管理法》,使外汇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需要一部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外汇储备使用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操作管理、投资方向、收益支配等。专门的外汇储备管理法律法规可以起到规范运营,明确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力,保证管理责任和功能的协调与执行的作用。

第7篇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的

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和币值稳定,这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更加令世人瞩目。

199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为212亿美元,1996年12月突破1000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至1399亿美元。从1994年到1997年这四年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了118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近300亿美元。1997年7月,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资金急剧外流,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我国虽受一定幅度,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外汇储备没有减少,只是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从1998年到2000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257亿美元,也就是说截至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6亿美元,三年的增长额不如前四年平均增长额。

但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重新出现新的增长势头。2001年全年外汇储备出现净增466亿美元的记录,这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基本消失,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为国际收支顺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18日,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年底为2122亿美元。

2002年全年外汇储备净增74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末增长35%,月均增加61.8亿美元,每工作日平均为3亿多美元,特别是12月份达118亿美元,为月增储备的最高记录。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由于我国全面落实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了较为稳定、透明、有效的市场环境,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加之西方经济仍处低迷,促使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全年超过5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外贸也快速增长,总值达6207.9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255.7亿美元大大超出预计水平,比上年增长22.3%,进口为2952.2亿美元,增幅达21.2%,外贸顺差为303.5亿美元,比上年增幅高达35%。此外,由于美元利率不断下降,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加之对人民币汇率的预计早已改善,这也起到增加外汇流入,减少外汇支出的效应。从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项目来看,金额也出现了减少。

总之,截至2003年3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为3160亿美元,较之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增加了14倍,比1996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增加1.9倍。这在我国及其它发展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二、对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和地位的物质基础。外汇储备的职能作用主要为:

(一)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储备作为平衡项目。它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入及支出差额的反映。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通过增加储备资产总额,发挥“蓄水池”的调节作用。在一国由于、经济及等因素而造成的偶发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储备来加以弥补;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不平衡需要采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等较长时期后方能见效的政策措施来平衡国际收支时,也可以动用储备资产加以缓解,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因调整而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汇储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其使用及投向,必须与相关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干预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是在面临巨大的国际资本投机风暴冲击时,往往造成储备流失,汇率贬值的结果。

(三)保证本国的国际信誉地位。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是维持本国正常开展对外经济往来,以及保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拥有雄厚的储备,将增强国外贸易商和投资商与本国开展经济往来的信心,有利于吸收利用国外投资,有利于对外支付,有利于定期偿还债务,同时还可以提高该国的国际信誉。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也是国际有关资信评估机构确定一国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

三、对如何确定外汇储备最佳水平的分析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多少为宜,并不存在一个确切衡量标准。

(一)保持外汇储备存量的一般原则。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一个下限和上限,即根据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下限。同时,充分考虑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来确定上限。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外汇储备区间。根据该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外经济交往、经济开放程度不断调整外汇储备的存量,有时可向下限方向靠,有时可向上限方向靠。上限和下限应进行阶段性调整。

(二)衡量外汇储备水平的指标。衡量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水平的因素和指标很多,到为止,西方国家大多用经济估算的方式来衡量。一般说来,有三个最基本的指标:一是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经济规模对于外汇储备量的需求。二是外汇储备与对外债务总额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国际信誉。上述两项指标,国际上并没有确切的标准量化比例,也就是说,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债余额之比到底应保持在什么水平最为适宜,并无一个统一标准,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而定。第三是外汇储备量与月平均进口额之比。这个比例的依据是根据全世界储备总量占进口总额的比而得出的。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储备总额占进口比例从80%不断下降,到70—90年代,下降到30%以下,大约相当于三个月的进口额。但是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通过对60多个国家的储备与进口比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国储备量占贸易进口额的40%为宜,以20%为最低限,若低于30%就应采取调节措施,一般按全年储备对进口的比例,约为25%左右,即应满足三个月进口需求。

(三)对外汇储备应保持3个月进口额的分析。笔者认为,上述比例显然过于笼统和机械。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对外债权,但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债权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来说,外汇储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净流入,另一个是资·本项目的净流入,这两者之和组成外汇储备。(在此没有考虑错误与遗漏项目,由于该项目有时数字很小,但变化大时对储备量的增减有很大影响)。如果外汇储备量主要是资本项目净流入,也就是说,该国外汇储备主要是靠国外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即该国中央银行用本币购入了流入的外汇。这样形成的外汇储备不够稳定,因为当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时,很有可能引起外资的流出和储备流失。如果外汇储备主要是由经常项目净流入,也即主要由贸易或非贸易顺差所形成。这样来源的储备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它所形成的对外债权是靠该国自身商品和劳务等换来的,也即出口在收取外汇后,经银行结汇而形成的储备。

就世界各国而言,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和尚末开放的国家外汇储备的组成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净流入这两者到底应保持什么比例最为适合,仍要根据各国的国情,国民经济的结构,外贸金融开放的程度,货币汇率是否稳定等因素加以分析和判断。

四、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越多越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一年多,国内市场正在逐步放开,外资流入也急剧加大,对外贸易也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基本呈现双顺差的局面,错误与遗漏有时较大,有时减小,外汇储备则节节攀升。从我国的情况看,2002年我国的GDP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大体相当于GDP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世界各国是相当突出的。2002年6月底,我国外债余额为1691亿美元。外汇储备存量是外债余额的1.63倍,该数字在世界各国也名列前茅。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量相当于当年一年的进口额,看起来显然多了,但是仍要作深入。

(一)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较高的水平是符合改革开放需要的。我国是一个中大国,2002年虽然外贸进出口总额已分别排列世界第五位和第六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名列第七位。但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我国离全面小康还有相当差距。我国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我国资本项目的放开正在有序地进行,但完全放开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为了保持我国对外经贸和交流的持续增长,保持在国际支付中的良好形象和实力,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较高的水平是符合改革开放需要的。

(二)我国外汇储备水平的多少应与国内外发展状况相一致。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12月经常项目实行可兑换,从1994年至1997年的四年里,我国外汇储备每年平均以3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1997年底增至1399亿美元。这一期间正是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香港实现回归祖国。正是由于我国保持了较充实的外汇储备,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香港的顺利回归。1998年到2002年是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时期,2001年11月,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一期间,由于我国外贸的持续增长,国外投资大量增加,外汇储备又有较大增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度增长,但国内内需不足,经济结构面临新的调整,巨额不良资产急需进一步消化。从国际上看,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同时进入衰退,经济停滞、失业严重、通货紧缩,2002年至今仍未走向复苏。因此,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2003年,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外汇储备的水平,才能更好地符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外汇储备必需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上所述,上个世纪90年代,考虑到当时的和经济形势,外汇储备保持较高水平是必要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该根据新的形势来考虑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当前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开放的前提下,稳定汇率不需用大量储备进行干预,因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经常项目净流入,也即外贸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保持太多,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储备是财富的化身,是使用实际财富的权力,这笔财富如果投放到生产和经营中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如果持有太多,就等于把相应的那份实际财富让度给别人使用,而没有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服务。正因为这部分外汇储备是靠出口商品和劳务换来的,我们换到的只是存放在国外大银行的各种可兑换货币的存款或其它金融资产,虽然我们能收到一定的利息或收益回报,但是这些资金并未投入生产运营,外汇资金也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正因为拥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储备的存量应该在保证充余支付的前提下,设法减少持有储备资产所付出的代价。

五、对加强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探讨

一般来说,外汇储备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1)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2)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3)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4)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因此,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原则是:“安全、灵活、保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才有基础,但是储备资产是支付工具,它应随时能变现,因此必须具有灵活性。这三者缺一不可。当然这里所指的安全,不仅是货币汇率、利率风险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变现、流通、兑换风险的防范,以及存放保管的风险防范。笔者认为,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核心是保值。但决不能停留在被动、片面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保值。也就是说,应该积极主动地在安排和考虑好对外支付的情况下,把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作。在保值的基础上,除获取基本的利息收益外,努力争取适当增值。

对如何更好地加强我国储备管理提出下列建议。

(一)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我国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欧元债券和主要西方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包括外汇存款)。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和发展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哪些国家的哪些银行,由哪些银行进行保管。因此,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国内外形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下限和上限以及外汇储备的区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储备调整规划。

(三)适当减少储备,用于扩大内需。目前,我国仍处在通货紧缩状态,迫切需要积极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如果拿出200亿美元用于进口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用进口来拉动内需,并使我国高新技术迈向一个新台阶。可采取的办法有三种:(1)用国债也即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购买200亿美元外汇,进口物资和技术用作重点项目投资或其它技术改造。(2)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向发放专门贷款购买外汇,用进口拉动内需。(3)国家发行200亿美元债券,企业(含银行)和个人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购买。国家可把这部分储备资金用于西部大开发,以此拉动内需。上述措施必需得到有关部委的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实施,才能取得积极效果。

(四)把部分储备交国外基金代管。可以把部分外汇储备交国际上知名的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中央银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

(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本、外币资金运动的分析和管理。当前,我国出口的近一半是由外企承担。为此,要注意对外商投资企业本、外币资金运动的分析,及时确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在结售汇中以及筹措流动资金和其它配套资金一系列活动时,都会对现金投放、外汇增减产生相当大的。

(六)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要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产与国家外汇储备的关系以及对国家支付(清偿)能力、国际收支(特别是资本项目)的影响。商业银行本、外币资金的转换和运作与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乃至国际收支平衡都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高额外汇储备;货币错配;外汇储备库;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4-0065-06

外汇储备在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维持本国汇率稳定,防范货币危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稳居世界第1位。次贷危机发生至今中国外汇储备仍呈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其中2009年11月末,中国共持有7 896亿美元美国国债,占比40%,按最新数字计算中国人均外汇储备达到了近万元。在美元持续贬值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着严重的汇率风险和较高的机会成本,整体收益率偏低,同时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宏观经济指标,也被外媒指出是“投机性热钱”绕过资本监管流入追求增值的结果[1]。而过高外汇储备,加之外汇储备构成不合理或者增长超过适度区间,都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带来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对中国外汇储备实施积极管理,合理调整储备结构,优化资产运用方式,提高储备经营效益,实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是外汇管理当局亟需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预测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状况

从1994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94-1997年是外汇储备较快增长阶段,主要缘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1998-2000年是外汇储备缓慢增长阶段,主要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维护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诺,付出了出口遭受严重冲击的代价。2001-2008年,进入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阶段,2007-2008年,外汇储备更是以每年近5 000亿的增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FDI持续保持较大规模流入,加之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导致外汇储备激增。2008年至今进入外汇储备增速放缓阶段,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向实体经济扩散并进一步波及世界主要经济体,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2009年年中国出口下降超过16%,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正遭遇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变得更为谨慎,反映在资本账户下就表现为资金外流。在这两个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外汇储备虽然在总量上依旧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1]。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状况呈现以下趋势和特征:

1. 储备规模增长速度过快,总量偏大。在四类国际储备资产中,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所占份额很小,增长缓慢,黄金储备较稳定,几乎没变动过,外汇储备成为中国国际储备资产最主要的形式。目前外汇储备是中国宏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79-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4%,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为16%,而同期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远高于前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外汇储备约占国际储备额的98%左右,而且使用频率最高,增长速度最快,地位最为重要。2009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 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04亿美元。12月底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如图1所示)。根据国际传统标准,按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及评价债务偿付能力,中国外汇储备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世行发展金融研究组负责人曼索尔・戴拉米在会上表示,中国外汇储备在2012年可能达到2.9万亿美元。

2. 储备币种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美元储备。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不平衡。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其经常项目顺差占比较大,结构不平衡,外汇储备的储备币种不平衡。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官方储备中约2/3是美元资产。基于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可发现2009年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美元贬值预期不断增强,美元的长期贬值将会造成中国以美元为主要币种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巨额外汇损失。

3. 储备投资方式单一,经营效益较低。中国在外汇储备的运用上主要依赖于美国国债等少数投资工具,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较低,机会成本大(如图2所示)。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位。其中约有7 000多亿美元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约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头寸。中国外汇储备由于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只有4%~5%的名义收益率。如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这些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更低。据测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0%以上。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

二、高额外汇储备社会经济风险的现实分析

当前,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千亿美元“热钱”流入赌人民币升值,但是批评家认为,这也反映了中国僵硬的货币制度。高额外汇储备存在着潜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收益损失风险等,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一)加大中国外汇储备货币错配及投资风险

近年随着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不断增大,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纵容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中国蒙受了巨额外汇损失。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至2008年10月底,美元已对人民币贬值高达9.5%,仅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高达1 300亿美元。虽然经济学家根据“微笑曲线”预测美元在2010年将呈现N型走势。但美国高额债务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美元结构性贬值趋势仍长期存在。现阶段中国总体外汇收入远大于外汇支出。当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时,货币错配的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从而导致外币净资产缩水,美元的震荡走势给储备资产将带来日益突出的货币错配风险[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也蒙受巨大损失。以中司为例,以2008年9月18日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元计算,中司早前投资于美国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和中铁H股的资产,账面浮亏高达42.87亿美元,中投作为美国货币基金的最大股东,由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面临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让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最近有两单跨国投资就是例证:一是“中国铝业”投资世界矿业巨头“力拓”195亿美元的交易,历经半年之后失败,“中铝”得到不到2亿美元的“分手费”,甚至还不够“中铝”为这宗交易所花的财务费用。二是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实际上是购进了不良资产而亏损严重。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偏重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过低,偏重政府债,机构债和公司债投资不足,偏重信用货币投资,黄金投资过低,由此资产经营收益很低。

(二)加大外汇储备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过剩使大量的资金游离于中国经济循环之外,产生高昂“机会成本”,带来国民福利损失。目前外汇储备主要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或者投资于外国有价证券的方式存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机构债券。一方面,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只有5%的收益率,而这些钱又转给美国企业流回中国来投资。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在15%左右,还不考虑其环境污染损失,两者差价实际是国民财富的变相流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国际市场筹资要被强加风险溢价,必须支付高昂利息,这就出现一方面持有高息外汇借款,另一方面又持有低于借款利率的外汇储备引致的存贷利差倒挂局面,出现“收益逆差”。同时中国还丧失了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紧缺的黄金、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大规模赤字的救市措施和巨额货币增发,意味着美元资产将承受巨大贬值风险。如果中国央行不购买美国国债,则美国被迫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收益率的手段来吸引潜在购买者,将导致中国拥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大幅贬值,使中国外汇储备运作策略处于两难境地。另外过剩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与之对应的是大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闲置,不利提高总体经济运行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三)外汇储备过剩导致贸易摩擦频繁

作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上升。同时中国引进FDI快速增长,根据毕马威近期对15个国家的300家跨国企业进行的企业资本流动调查显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也支持资本账户顺差持续增长。长期的双顺差结构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攀升。然而,中国商品迅猛增长的出口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际市场,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厂商的利益”,纷纷利用反倾销诉讼、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商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2009年前10个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国外对华贸易限制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还会带来投资方面的摩擦。中国在应对贸易摩擦和维护贸易安全方面面临严峻形势。

(四)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和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外汇占款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渠道。当央行在外汇市场买进外汇时,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随之增加。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给量数倍于基础货币扩张。当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于需求增长速度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面临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不能兼顾,只能“三者取其二”的悖论。汇率的长期扭曲及形成机制的僵化,加之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等原因,使得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向市场投放本币,再利用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回收国内过剩流动性,导致货币政策非常被动[3]。2009年1月-11月,中国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都比2008年增长了30%左右,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形成了广义货币增长趋势非正常形态,为研究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M1,M2)的相关关系,本文采集2000-2009年的样本数据(如表3),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求得货币供应量(M1,M2)与外汇储备的相关关系,建立如下两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c=C+bX其中,C为待定系数,b为回归系数,Yc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利用Eviews5.0,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1)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1=20218.26+11.38R;同理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2)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2=47886.53+31.60R。从上述两个方程可得M1与R的相关系数为11.38,M2与R的相关系数为31.60。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整体回归效果良好,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之间显著相关,即中国外汇储备每变化1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给量M1会按相同方向变化11.38亿元,M2会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31.60亿元。可见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外汇储备过剩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严重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主动调控能力,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弱化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加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难度。

(五)引致资本流动异常,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截至2010年1月29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1$/6.8268¥,高额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及波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存在着非对称增长现象,由于目前中国还未完全实现意愿结汇制,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基本上会反映到外汇市场供求上来。高额外汇储备显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的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同时本币升值预期存在,将促使大量国际游资(“热钱”)流入进行短期投机,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央行金融调控的难度,导致资源配置功能紊乱,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一旦“热钱”认为人民币升值到位,或者中国资产价格上升到了临界水平之后,“热钱”的突然撤出有可能引发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会导致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不仅影响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风险。实际上,目前在庞大的外汇储备量与强制结售汇制度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一种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加强机制。

三、后危机时代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策略选择

中国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主要缘自外汇管理制度僵化,外汇储备资产单一化,缺乏系统的管理及投资理念,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缺失。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格局将持续存在,中国持续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变革,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已开始启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和战略亟需调整,必须主动、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探索外汇储备多元化配置的运作方式,在外汇储备管理策略的优化选择中应坚持稳定规模与改进管理效益并举。

(一)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

1. 按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难度将随规模增长而增加,由此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经营效率应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中国政府有必要及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同时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提高税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增加重要资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失衡状况,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以限制热炒人民币升值或“热钱”流入。转变外资吸引战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替代,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资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应鼓励优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进行海外收购,从单向的对外开放走向双向的对外开放。

2.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逐步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续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同时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具体实施时应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先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再放宽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3. 加强合作签定区域多边货币互换协议。区域货币合作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中国可在“10+3”框架下建立外汇储备库,即在清迈协议和亚洲债券基金合作框架内,稳步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促进本地区资金的合理利用和金融稳定,减少对美国等金融市场的依赖。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双方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对区域内发生短期对外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也减少了为防范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而持有的外汇储备水平,达到减持外储的目的。同时由于部分东亚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同度逐渐上升,应大力推动人民币债券在东亚国家的发展,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亚洲核心货币。

(二)优化外汇储备资产及币种结构

1. 合理调整币种期限结构。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在短期内尚不成熟,缺乏可操作性。从防范美元汇率风险、拓展中国出口市场的角度考虑,应审慎、有步骤地降低美元的比重。由于目前尚缺乏替代性的投资币种,不能以甩卖现存美国国债或持有的美元资产,从期限上看,要减持美国长期债券,增持美国短期债券。当前在不抛售美国国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到期债券进行期限调整。在进行再投资时重点配置短期债权,在提高流动性方面获得好处。尽量通过增量调整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原来新增两千多亿元,可能有70%放到美金,而现在只需要把40%放到美金里去,通过这样增量调整,最终使美元占比越来越小。适量增加欧元储备份额占比,加大收益安全性俱佳的英镑比例,使外汇储备币种合理化,应是中国外汇储备理的中长期目标。

2. 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及黄金、有色金属等战略储备,建立有效的资源源保障机制,更多地将这些钱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或其它基础建设。应适当降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比重,适当增持公司债,等条件成熟后再适当增持股票。可尝试将部分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置换成其他资产(如股权资产等)。作为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中国要求美国政府允许中国投资机构购买资源性商品、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优质公司的股权。可由中司牵头联合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吸纳华尔街失业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成立新的投资基金,透过投资基金拥有目标企业的大量股权,通过间接控股方式,掌握石油等战略性物资与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确保对中国的供应[4]。

3. 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为扩大内需,可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如可将部分外汇储备向社保基金以及医疗系统注资,改善目前两项保障的庞大资金缺口,以此加强消费信心,从而减少储蓄的比例,释放购买力。通过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把多余的美元借给外国投资者,不仅可消除购买美国国债的各种风险,还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通过人民币债市吞吐人民币调整外汇储备,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向外发放人民币外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美元,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本息。通过这两种方式,可继续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化解庞大外汇储备规模压力的重要途径。可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设立养老基金,既可提高外储投资收益率,还能用以支持能源建设,改善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养老基金可利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财富基金做法,在投资程序、风险控制、绩效评估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加以约束和明确。避免出现随意性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5]。

(三)注重外汇储备管理的风险控制

1. 采取多层次储备管理模式。可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共性经验,兼顾储备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及收益性的组合。建议中国应该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相互协调的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国务院的领导可以起到外汇储备管理的集权作用,而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具体分工又可以提高储备的管理效率。要从中国人民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角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且新型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能对不同层次的外汇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可将外汇储备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注重流动性,投资于短期流动性强的资产;另一部分则更重盈利性,投资于长期收益性较高的资产。同时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适当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关系,使汇率政策能兼顾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用基于内部模型法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构建覆盖信用、市场及操作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市场化手段选择投资经理和确定投资基准回报以及相应的纠偏计划,并定期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状况进行压力测试,保障外汇储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如修正久期、VAR等方法可以用于正常市场情况下外汇储备风险的预测,而场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则为极端市场条件下外汇储备风险的测试提供了支持。目前可应用这些方法,通过设定投资基准和策略性偏离的限制确定外汇储备总体风险水平,并利用VAR等方法测定实际外汇储备风险,确保没有超过总体风险水平的限制[6]。

3. 搭建统一投资服务平台。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将职能不一、实力不均的投资机构,组建成不同层次定位、相互配合的外汇储备投资团队,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当前可吸收华尔街各类金融高端人才,并整合各个外汇投资主体间的优质资源,组建起风险评估、预警与防范机构,收集、分析和研究投资信息,加强实时监控,对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领域提供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制订定期的分析交流与投资调整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搭建起一个信息化平台,为所有的中国外汇投资主体提供相关风险信息服务,确保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参考文献:

[1]亚夫.贸易保护主义升高影响外汇储备走向[N].上海证券报,2009-02-25.

[2]陈亨光,孙荣.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8-30.

[3]张书家,费逸.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理论界,2009,(8):56-58.

[4]孟祥升.“运用外汇储备建立国家物资储备”方案评析[J].管理世界,2008,(6):35-36.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中国财富基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8,(3):22-23.

[6]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国际金融研究,2009,(8):77-78.

Discussion on Risks and Optimal Management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Zeng Zhiming1,2, Yue Yiding2

(1. Economics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第9篇

外汇储备是一国(或地区)货币当局持有的。可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和维护汇率稳定的可兑换货币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4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5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8536亿美元,正式取代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2006年11月,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国家。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9460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外汇储备的总和。因此。如何应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难题和挑战之一。

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

(一)国际收支账户持续双顺差

1 经常项目顺差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加大。2007年更是创下顺差3718亿美元的记录。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消费和投资不能吸收国内储蓄,国内需求不足,只能通过出口来缓解我国国内需求失衡的问题。另外。我国政府长期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对于出口采取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而进口采取进口配额等政策加以限制。

2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顺差。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我国不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长期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人民币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安定等,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具投资竞争力的国家之一。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214亿美元。

(二)强制结售汇制度

1994年我国汇率并轨后,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在结售汇制度下。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中央银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人外汇。因此强制结售汇制度是造成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当初的1:8.11到2009年2月的1:6.83,3年多来人民币累计升值15.8%。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资产价格出现大量泡沫,如房地产价格,投机资本不仅可以享受货币升值的收益。还可以分享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因此。大量热钱涌入。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也会使得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进而结汇意愿增强,使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四)国家外债规模的扩大

由于外汇贷款利息低于人民币贷款利息,且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我国国内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更倾向于存人民币,大量利用国内外汇贷款。自2001年以来,我国外债总体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2007年底。我国外债余额已达3736.18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506.30亿美元,上升15.68%。

(五)国外对我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出于种种考虑,仍对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出口管制,我国急需进口的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如2006年7月美国正式公布新的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草案,对我国实行严格的高技术出口限制,对我国高技术实施全面控制。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我国无法进口国内急需的产品,间接地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三、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影响

1 我国的偿债能力与对外融资能力

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是衡量一国国际清偿能力大小的重要基础。作为外债还本付息的基础,我国外汇储备充裕。并持续增长,保证了我国清偿能力。国际清偿能力有保证,国际信誉高,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提高了我国对外融资的能力,为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与稳定人民币的汇率

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使得央行有足够的外汇资金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是央行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保证,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整个宏观金融环境和经济秩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国央行可以通过抛售外汇或买人本币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进而保证我国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

3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完全开放

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随着世界金融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完全开放已是时间问题。充足的外汇储备将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完全开放提供条件。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能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提高抵御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后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不利影响

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外汇储备是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购汇形成的。高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外汇渠道货币发行剧增。面对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加息可以有效抑制货币需求,相应减少货币投放。但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使得央行只能使用大量央行票据来对冲基础货币,却始终不敢轻易加息。因而过多的外汇储备,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2 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从经济的角度看,对外汇储备也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持有外汇储备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收益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是国外政府债券或银行存款。收益率相当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使得持有的机会成本也相应增大。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国内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现阶段增加投资效益明显,我国国内投资收益率要远大于持有储备的利息收益率。

3 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说明国内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即产生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越多,央行必须投放的基础货币也就越多。为了减轻过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央行必须发行票据来对冲过多的本国货币,这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国内劳动力就业。

四、完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的建议

(一)控制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与规模

1 调整进出口政策

我国政府应适当调整出口政策。不能一味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对于一些商品特别是资源性、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应提高其出口税率。来降低其出口量。与此同时。应鼓励重要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来

减小贸易顺差。进而减小经常项目的顺差,达到控制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目的,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和层次。

2 改变国内外投资者的差别待遇,防止外资过度流入

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逐步取消外资享有的各种超国民待遇,转变依靠优惠政策、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引资方式。引进外资要注重技术和知识的含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吸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外资流入,严格控制引进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外商投资项目。不再把引进外资作为考核地方、部门、企业政绩的硬指标。

3 放宽对国内资本对外投资的管制

我国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制较为严格,所以国家虽然推行“走出去”政策多年,但至今国内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仍不大。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可以放宽资本外流的条件。通过扩大国内资本对外投资的渠道。使国内资本部分外流。减小资本项目顺差。通过加大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顺应生产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拓展境外投资的领域和地域,实现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二)改善外汇储备结构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例在60%以上,欧元资产约占20%。日元资产占10%左右。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必须通过多元化来增强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与美元弱势相比,近年来欧元的国际地位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且我国同欧盟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也较为迅速。故我国减少持有美元资产的同时,应增加欧元、日元等其他外币资产的比重。另外。近几年来我国黄金储备没有增加。在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非常低,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因此。适当增加黄金储备,将有助于改善我国国际储备结构,避免汇率风险。

(三)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加强外汇市场监管

我国应尽快改革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实行比例结汇或自愿结汇。允许企业或居民保留一些外汇收入,放松对企业、居民使用外汇数额的限制。实现“藏汇于民”。政府应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外汇市场加强监管,加强对外收支交易背景的审核,避免赚取投机收益的国际游资进入,防止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增加汇率浮动弹性,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加大投机资金进出的风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