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领导的评价

时间:2023-03-15 14:54:00

导语:在对领导的评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领导的评价

第1篇

关键词:正能量领导评价指标 模糊综合评判

一、正能量领导力评价模型

正能量领导力是指领导者自身充满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在领导过程中积极适应改变周围环境,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发掘、培养下属的正能量的一种领导力。在整个领导系统中,有三个要素:环境、领导者、下属。据此,本文提出正能量领导力综合前文所述,正能量领导力的评价模型如下:正能量领导力A分为三个维度:(正能量地)对待环境W1、对待自身W2、对待下属W3。其中W1,W2,W3又各自分为三个评价要素,分别是对环境的认识W11、对环境的适应W12、对环境的改变W13;对自身的审视W21、对自身的提升W22、对自身的激励W23;对员工的关怀W31、对员工的鼓励W32、对员工的激发W33。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由于影响正能量领导力的评价指标较多,而且评价标准或自然状态模糊,因此正能量领导力的评价是一个多属性或多准则的评价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解决评价准则模糊性的问题,因此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四、结束语

构建基于团队的正能量领导力评价模型,对强化领导者的正能量意识,促进领导者积极认识环境、改善提升自身,激发下属自我管理三个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基于正能量领导力的评价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来看,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设置合理的评价方法还缺乏共识,本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正能量领导力评价模型写作的初衷在于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并促进构建更为贴切、合适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锐,凌文辁,惠青山.真诚领导理论与启示[J].人力资源,2008,(05):47-52

第2篇

政绩考核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全面考核和准确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的主要难点问题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和解决。主要有“二难”: 一是考核评价指标合理性难界定。考核指标体系该包括哪些内容、指标项目如何设定,其粗细怎样划分和把握;每个指标量化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如何比较科学地确定;如何设定考评主体评价,群众参与考评的面扩大到多大范围为宜;考评结果如何按照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差异性进行调整等。二是考核评价标准难统一。领导班子岗位职责弹性化,使考评标准难以统一。工作任务交叉重复,造成工作完成情况难分优劣。不同市县同一职位的领导干部和同一市县不同职位的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从而使每个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数量及工作绩效难以横向比较。

二、正确把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1、正确把握政绩考核评价工作的定位。对于党政领导班子来说,考核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其考评方式既可以由上级党委政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化的评估体系,委托专家组成的第三方或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实施。而对领导干部个体来说,可以是对德才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考核,如任前考核和届末考核,也可以是侧重于目标责任落实的工作绩效考核,如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其考评方式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组织实施。

2、正确把握政绩考核评价工作的辩证关系。政绩考评是一项全面系统复杂的工作,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必须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的关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单纯依靠一种方法都有可能导致评价的简单化、片面化。考核评价工作中,既要看指标数据,但不能唯数据;既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从纵向比发展,又要从横向看位次。只有将定性分析、定量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效应,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程度。二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考核干部实绩时,不能脱离当地客观环境、自然条件,要看干部创造实绩的过程,看其自身努力的程度。三是全面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从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领域和职能特点出发,全面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内容,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统一起来,全面地反映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又要突出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符合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要求。>!<

3、努力体现政绩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从操作层面上讲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力求体现“三宜三不宜”。一是在指标内容设定上,宜粗不宜细。要突出不同时期的考核工作重点,防止考核评价指标项目求全、过细,缺乏操作性;同时防止因岗位差异性不同,缺乏可比性。二是在具体操作上,宜简不宜繁。要突出体现科学效能、于事简便,充分考虑操作成本,使考核方法合理、程序严密、简便易行,防止因操作繁杂,缺乏生命力。三是在总体把握上,宜活不宜死。要突出因地、因时制宜,尽可能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正、副职岗位职责差异,赋予不同的内容,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适度作相应调整,防止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4、正确把握政绩考核评价模式的基本框架。针对考核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6个方面深化和完善。一是在考评内容上,变单项考评为主为全面综合式考评。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政绩、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利益与精神成果的关系。二是在考评主体上,变上级评为主为上下结合式考评。扩大群众评价的参与度,在强化自主评价、组织评价的同时,广泛发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政绩公开评议等形式参与到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政绩考评中来。三是在考评方式上,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考评。通过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考评预告、政绩申报表公示、征询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公议、实地核查、考评结果公示和反馈等,广泛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四是在考评结果上,变重结果本身为重结果运用。考评工作一定要把考评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真正使考评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真正根据考评结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监督。

三、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的操作环节

1、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类、社会发展和保障类、党建工作类三大类指标构成。考核重点强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内容。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设置,应考虑正、副职岗位职责不同,领导干部个体政绩考核与领导班子政绩考评结果紧密相关,政绩的优劣与个人努力程度和客观条件好差等有关因素。

2、考核评价方式和程序

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财政投入

一、审计内容

(一)乡镇资产负债变动情况

资产负债情况是衡量乡镇领导实绩的一个重要内容。乡镇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审计主要是查清领导干部接任时的财政家底及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对乡镇领导任期末年与任期前年进行比较,得到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动情况,评价乡镇领导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

财政收入体现了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和水平,具体反映县域经济规模、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是衡量乡镇综合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乡镇财政收入主要增长情况审计主要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收入结构进行审计。通过乡镇领导任期末与任期前财政收入进行比较,计算年均增长率,得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可以反映乡镇领导抓乡域经济发展的工作实效。

(三)乡镇财政投入情况

乡镇财政投入情况是衡量乡镇领导实绩的重要依据。乡镇财政投入增长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对财政投入增长和投入结构进行审计。对财政投入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计算乡镇领导任期末与任期前财政投入的数额进行比较,计算年均增长率。对财政投入结构审计,主要是计算农业、卫生、基绌设施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与任期前进行比较,计算年均增长率,评价领导干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绩效。

(四)乡镇行政执行成本情况

乡镇行政执行成本是指乡镇政府决策、行政行为过程中耗费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行政资源。通过计算乡镇领导任职前与任职后人均行政执行成本与所在地区人均(以总人口为基数)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率进行对比,衡量行政执行成本的高低,评价乡镇领导行政管理的效能。

(五)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

主要包括对投资决策合理性、投资资金来源的正当性、项目资金的管理、投资项目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审查乡镇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项目是否依法决策、按程序决策、民主决策,项目资金管理是否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否制定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项目招投标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评价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六)乡镇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主要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关的执行财经纪律,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审查的方式方法与正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样,检查支出中是否存在挥霍浪费、弄虚作假、超标准等违纪违规问题,有无公款旅游、公款送礼、报销假发票和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在公务活动中严重铺张浪费等问题。

二、审计方法

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更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在按常规了解单位的财务体系结构和账务设置情况的基础上,①向组织、纪检、上级管理机关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②听取领导干部本人述职,了解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的工作职责、权力运行情况、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对取得的主要成绩与不足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采取审计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经济责任评价和责任界定,需要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职责的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查核实。一方面围绕财政资金的走向线检查财务管理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座谈和咨询等形式围绕业务工作的流程分别听取离任人、接任人和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情况反映,检查业务管理状况、政策执行情况,使审计组对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状况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三、审计评价

乡镇经济责任评价是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和所属单位的利益。为了准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地监督、评价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审计评价中要持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描述其任期内的功过是非,对非经济方面的工作不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证据不充分的审计事项,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评价时尽量以直观的指标、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使其任期内的政绩一目了然,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便于报告使用者对审计结果的比较、鉴别和运用。

(二)

对乡镇长和党委书记的审计评价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从党政分开来讲,对乡镇党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重大决策事项、制订政策、规章等。将落实党委制订的发展战略,完成党委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经济发展思路等作为镇长的重点评价内容。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建设、财政收入等方面作为书记、镇长共同的评价内容。

(三)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的界限。在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时,以责任人任期内某一时点作为基准,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进行评价结论时,一定要恰当地权衡责任的性质,不可混淆,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第4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明确了综合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方法构成,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严格提名程序,扩大民主推荐。《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指出,选拔任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为进一步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在全额定向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差额比例进行二次会议推荐。

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精神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围绕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大局观念,工作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联系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的能力”、“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代价”、“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履行廉政职责,班子自律”等14个评价要点。

对于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按照“德、能、勤、绩、廉”设置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基础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根据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理想信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政治纪律,理论素养”、“发展观、政绩观,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分管工作完成情况,抓班子带队伍情况”、“遵守廉政规定,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要求,接受监督,生活作风”等12个评价要点。

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与成效,设置了“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情况”、“依法办事、政务公开情况”、“公民道德教育情况”、“城乡扶贫济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12个评价要点。

对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内容,设置了“开拓创新与敬业精神”、“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情况”、“分管工作完成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情况”、“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情况”、“道德品行”等6个评价要点。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主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群众的评价意见,重点分析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以充分体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具体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还包括群众的评价。

个别谈话是深入了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的重要途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个别谈话的方法,要求分别不同情况确定谈话要点,提前发放谈话预告,提高谈话质量。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两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还可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同时引入考察组集体面谈的方式,增强了个别谈话的针对性和深入程度。

综合评价是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础上,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巡视组巡视、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面反映的意见,以及其它平时了解的情况相互补充印证。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分析,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5篇

关键词:方案评价;评价过程;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认识

1.1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意指对改革的实际结果,参照预定的具体要求与目标进行考核与评定。有效的考核评价既可反映出公路养护改革的真实情况,亦能表现出公路养护改革同改革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而为公路养护市场良好有序的发展提供保证。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是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公路养护改革着实有效,主管部门以及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应制定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充分公路养护系统工作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1.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特点

(l)针对性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依据特定的公路养护工作现状,并在地方的实际背景下实施测评。依据不同地域、不同改革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改革项目的评价方案,确保评价取得实现良好的针对性效果。

(2)全面性

多种测评技术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公路养护改革实施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不仅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公路养护改革进展的实际效果,而且可以及时的扭正改革中所出现的偏差,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3)可靠性

公路养护改革的评价一般采用多位公路养护专家评审组成员分别对实施的养护改革方案给予的公平公正的评价,减少成员自身差异对于改革评价结果的影响。

1.3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类型

(l)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形成性评价与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公路养护改革的效果实行随时性的记载;终结性的评价,主要是指在养护改革的完成之后,对养护改革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依靠的主要是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的一手材料,确保了评价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动态性评价与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静态性评价

静态性改革评价是指对改革方案的各项内容实施的评价,通过对被评价的对象出具某种资料的证明,来得出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结论;动态性改革评价则是指系统的过程,通过比较、分析、评价,来把握公路养护改革方案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轨迹。将动态性改革评价与静态性改革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确保对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更为准确、客观。

2.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过程

2.1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1)评价组织机构的成立

成立一个公路养护改革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公路养护改革评价小组是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首要环节,负责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在组建公路养护改革评价的主体成员时,务必要把握的一点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没必要过度的分离,一定要是了解和深知公路养护改革的专业人员,这是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2)评价方案的设计

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方案的设计,需在广泛征求公路养护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公路养护改革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公路养护改革评价方案,因为改革方案的各不相同,也不可以采取统一一样的做法,必须结合地方区域的养护改革实际制定不同的项目评价标准与评价权重。

2.2评价中期的实施工作

(1)公路养护改革项目评价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公路养护改革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结束后,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均要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来自养护改革项目各方面的评价信息。

(2)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自我评价

自评是指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自我改革的评价。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改革的效益、利弊、经验与教训最有发言权。

2.3评价后期的总结工作

及时的反馈评价信息

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领导小组在对改革方案评价结果复核与综合评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改革的具体效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及时地向改革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和行业主管领导反馈养护改革的具体信息,为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提供客观实际的评价依据,同时向改革员工反馈信息,进而促进改革工作得以按照正确高效的道路进行。

3公路养护改革方案评价的方法

3.1.资料分析法

运用资料分析法对公路养护改革展开评价是将公路养护改革过程中的各种资料信息和相应的数据系统的收集起来,例如公路养护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公路养护改革的参与人员日志或工作记录、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总结和公路养护改革的音像资料等等,遵照相应的评价标准,依据养护改革对总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价,该方法在改革评价中最为常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以很好的关注公路养护改革方案推进的整个过程,评价的范围广,反应的推进过程真实和客观,但评价者主观价值对评价的信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评价实施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中目标和公路养护改革评价的具体标准,同时注重在公路养护改革过程中的对改革资料进行收集。

3.2汇报评价法

汇报法即由公路养护改革评价者直接听取公路养护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改革的全过程的汇报。汇报法可以直接地对公路养护改革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进行测评。

4.结论

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判断出所实施方案的有效性,以便积累改革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尚未开展或者全面展开公路养护改革的地方和区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此必须严格高效的实施公路养护改革方案的评价,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采取最佳的评价方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以便对基于项目管理的公路养护改革得出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盛洪. 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樊纲. 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第6篇

关键词:干部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摆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严肃的政治问题。曾经指出,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并特别强调,激励干部求真务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形成科学评价体系。认真总结和借鉴近年来干部实绩考核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完善群众参与,保障考核评价的客观

发扬民主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保障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重要前提。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干部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必须把握以下环节。

(一)要合理确定群众参与的范围。确定考核评价群众参与范围时,必须认真研究群众对考核对象的知情度,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其考核范围和不同评价者的权重应加以区分。领导班子和班子正职的工作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影响通常显而易见,群众对他们工作情况了解的程度相对较深,了解的人员范围相对较广,扩大参与范围是充分掌握他们工作情况的有效手段。

(二)要增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透明度。一是明示岗位职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职目标或岗位职责定期公示,让社会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以利于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二是增加工作完成情况透明度,把定期述职述廉作为硬性规定,让社会能提前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让参评者有足够的信息和足够的时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思考和判断,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评价质量

科学严密、规范有序的考核方式是提高考核评价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在具体方法上,应坚持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能量化的考核指标全部细化为数值形态,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先进行定性评价,再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量化分数;具体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不仅看领导班子集体工作业绩,也要看班子成员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不仅看当前工作,也要看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情况;不仅看工作基础、外部因素,也要看干部的主观努力,保证考核评价的科学全面;集中考核与经常考核相结合,采取定期抽查、专项调查、督导调研等形式,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履职过程的考核监督,及时掌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日常情况和工作绩效,使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二)在组织实施上,应规范考核工作流程。考核主要分为采集、汇总有关统计指标和实地考核两个方面。实地考核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

三、拓展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考核评价的准确性

干部的素质是干部思想品德、心理、生理、学识、才干等的总和,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因此,考核识别干部必须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要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拓宽考核渠道,扩大考核范围,增强对干部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主要是坚持好“三个结合”:

(一)内与外的结合。既要了解干部本人是否清正廉洁,还要调查干部家庭内部有无利用其职权违法违纪的问题;既要了解干部在工作圈中的表现,还要调查干部八小时之外在社交圈、生活圈中的表现,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多与少的结合。既要广泛征求多数人的意见,又要准确分析把握少数人的看法;既要重视测评得票的高低,又不能简单地“以票数取人”,防止老好人式的干部“吃香”、真抓实干的干部“吃亏”。

(三)虚与实的结合。既要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还要考核干部政治素质和道德操守;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既要考核抓中心工作的成果,还要考核抓全面建设的水平,防止政绩“跛脚”、“数字出官”。

四、完善成果使用,提升考核评价的价值

考核结果的使用是考核评价的生命力所在。近两年在班子换届工作中开展的综合考核评价,同以往的干部考核、考察相比,由于角度更多、信息更全、群众参与面更广,对干部的评价也就更为客观准确,同时,对每名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的了解也更透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换届人事方案,综合了考核成果,使考核评价工作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班子集中换届的结束,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进入了日常状态,这将导致考核成果不可能总是体现在干部的提拔任用上。而在评议、民意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诸如班子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意见,其落实情况就成了干部群众对考核工作成果是否得到使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考核评价工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岗位评价;薪酬;公平

一、岗位评价的基础理论概述

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任职者承担本岗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的过程。岗位分析的成果包括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力资源管理文件。岗位分析的意义在于其为招聘选拔合格的员工提供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员工的考核培训提供了依据,是进行岗位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前置工作。总之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基础的基础。岗位评价则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岗位对企业的影响、职责范围、资源权限、任职条件、劳动环境等因素对岗位进行综合评价,已确定其相对价值的过程。岗位评价的直接成果是岗位等级对照表,它为薪酬的分配提供的基础依据。综上所述,岗位分析是岗位评价的前提,没有科学合理的岗位分析过程就很难进行客观公正的岗位评价。而岗位评价是对岗位分析结果的应用,对后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企业在岗位评价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临时起意 急于求成。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领导的要求或薪酬调整需要等原因而仓促的、被动的进行岗位评价工作。在这种局面下,人力资源部往往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于是在岗位评价过程中往往就忽略或彻底放弃了岗位分析环节,从简从快,草草打分排序了事。由于缺乏岗位分析结果的支持,因此其评价结果完全由主管决定,这样进行岗位评价既谈不上科学有效也谈不上客观公正,失去了岗位评价本身的意义,其结果毫无指导性可言。2.只有工具 没有方法。在岗位评价的各个工作环节中,选择一种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岗位影响因素是决定岗位评价成败的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使得不少企业产生了这样的误区,认为制定或者购买了一种评价工具就万事大吉了,从而忽略了评价活动的组织。岗位评价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培训、统一规则、统一组织,忽视评价活动的组织,各自为政,往往就会导致各部门的评价结果无法横向比较,使整个岗位评价工作前功尽弃。3.惯性思维 评价员工。在岗位评价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岗不对人,而实际评价时由于思维惯性,不少人不自觉的就将被评价的岗位与该岗位的员工联系起来,以该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代替了岗位本身的职责和要求,从而造成岗位评价结果的误差。

三、企业岗位评价方法论

1.事前准备。(1)成立岗位评价工作领导委员会。岗位评价工作涉及的范围广,需要各个部门配合进行,同时在一些触及企业深层的问题上需要高层领导决策。因此顺利推进岗位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成立包括企业高层在内的工作领导委员会,从而更好地协调资源,统筹全局工作。工作领导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有影响力的企业高层,熟悉岗位评价工作的业务专家,人力资源部领导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工作领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审议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上报的工作计划,协调资源,对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审核岗位评价结果等。(2)组建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岗位评价的实施,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组织相关培训,开展评价活动,汇总评价结果等。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包括各部门一线经理,熟悉岗位情况的资深员工共同构成。(3)汇总整理岗位分析成果。岗位分析是进行岗位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岗位评价前应先组织对现有岗位梳理。对于做过岗位分析的企业要重新回顾汇总岗位说明书及工作规范等书面资料。在进行此项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以企业现行情况为准,不要将未来的调整优化混淆其中。(4)制定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详略得当,逐层分解,注重可执行性。同时在制定计划时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提前做好预案。总之,在事前准备阶段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为后续业务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事中组织。组织培训研讨。1)明确工作目标,缓解思想负担。由于大家都对岗位评价的第一反应就是进行薪资调整或者编制调整,同时参与岗位评价的又都是各部门的负责人或者资深员工,因此往往出于部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而对岗位评价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整体评价结果的公正公平。培训研讨首要的任务就是开诚布公的与所有评价参与者就评价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等进行沟通,使大家统一思想,提高工作质量,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2)讲解评价工具的使用方法。这部分更偏重技术层面,因此反而相对简单容易。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应向各评价参与者就评价工具的使用方法,填报要求,指标原则等内容进行详细清晰的讲解。特别是对于涉及打分的评价工具,一定要将各项评分标准进行细化讲解,最好以本单位的实际案例结合讲解。因为对于打分标准的理解直接影响整个岗位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因此务必要确保所有评价参与者对于评分标准有相同的理解。有条件的可以先进行模拟打分,通过对模拟打分过程进行讲评使大家进一步对评分标准有直观的感受。3)确定透明合理的评价流程。确定评价流程可以说是整个岗位评价工作的核心矛盾点,因为其对考核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有可操作性极强的评价工具,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流程进行组织,其公正性也将广受质疑,因此如何对评价流程进行有效的组织是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必须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自财务部的评价者可以对本部门的各岗位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凭借工作经验他或许也能对审计部的各个岗位进行公正的评价,但他如何对人力资源部或信息技术部的岗位进行评价呢?倘若各部门独自评价,又如何能保证财务部与人力资源部相同级别的岗位确实对企业的贡献是相当的呢?如果部门间的公平性可以推给更高一级领导来解决,那么对于集团企业,不同公司间的公平性又由谁来保证呢?我想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能客观而又有说服力的告诉他的员工,前台送报纸的岗位和物业保洁的岗位哪个更重要。组织评价活动。1)在完成培训研讨后,就可以具体组织开展评价活动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2)下发工作通知,明确工作计划及各时间节点;3)各小组开展打分评价;4)汇总结果,上报领导审核;5)反馈修改;6)公布最终结果。只要之前的基础工作做得扎实,具体的评价活动就是水到渠成了,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在这阶段除了完成本身肩负的评价任务外,还应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对各部门评价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3.事后总结。在完成岗位评价工作后,应对整个工作加以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形成专门的报告或制度,为后续的薪资调整等工作做好准备。对于需要改进外部公平的企业还要进一步将本企业的结果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谋划改进方式。另一方面是对评估过程进行总结,特别是对于发现的问题以及本次评估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将本次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切实的总结,为以后类似工作留下宝贵财富。

第8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财务风险;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现代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对现代企业的良性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针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行探究,为企业的健康、稳定、高效运转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现代企业管理下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危机问题,而这些风险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以及收益与损失共存的特征,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问题,另外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难以预测性,会对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计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代企业管理下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即将运行的经济活动,采取的提前整理相关经济数据,并且通过财务评价的指标,在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对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客观化和量化的评价,在合理有效的预测现代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后,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中的重大经济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现代企业管理下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在改善外部运营环境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三、现代企业管理下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在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谈论。

(一)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代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其内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却不完善,并且由于企业内部风险评估体系的缺失,导致企业内部的一些决定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只是由企业内部的领导层级决策决定的。这样一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在一步步的扩大,严重的会导致现代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二)现代企业领导对构建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为企业领导的意志和认识对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企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都离不开企业领导的英明指导,但是如果企业的领导一直以骄傲自居,认为自己的领导决策是正确的,而忽视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不重视程度,将严重的阻碍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现代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就当前现代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企业领导工作的不重视性,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也存在着素质不高的情况,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缺失,在时代的发展下,不能很好的适应发展,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四、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

以上,我们对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措施。

(一)构建一个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现代企业管理内部,构建一个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只有建立这样的一个体系,才能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制度上的支持,避免了企业领导的主观臆断,弥补由此产生的企业经济损失。另外,健全对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能够让企业在相关规定的支持下,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为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企业领导对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

加强现代企业内部领导对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的建设,提高企业领导对财务风险体系的认识程度,可以让企业领导加强对财务风险体系的建设的资金的投入,当企业的领导能够为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强大的支持后,将提高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设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财务风险评估队伍

就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工作人员来看,打造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财务风险评价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队伍作为经济活动的预测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风险评估工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要不断的提升财务风险评估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工作能力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优良的财务风险评估队伍,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保证。

第9篇

摘 要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责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逐步强化,行政问责日益受到关注。而问责制下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功能,有效地推动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成为政府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评价功能。

关键词 问责制 经济责任审计 平衡计分卡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责任政府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普遍理念,行政问责也开始受到重视。作为政府机构的监督部门,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进行监督、评价的责任重大,而这一重担落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肩上。在“免疫系统”论下,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从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制审计发展

(一)发展背景

行政问责制是问责主体对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违反法定职责和义务、行政不当等行政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实施问责,并要求其承担责任的制度。因此,行政问责制既是对政府行政官员失责行为的一种责任追惩机制,也是保障政府官员尽职履行责任的一种激励机制。

(二)发展趋势

为了推进行政责任制的建设,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实现从“财务型”向“绩效型”的转变。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构造以对领导干部管辖的财政性资金为主线、绩效审计为方向的新框架;探索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审计方法和途径;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绩效情况;确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审计内容,包括经济决策、制度建设、责任绩效和廉政评价等;运用审计成果,实现从单一的对领导者问责向既对领导者问责又对政府问责的目标转变。

(三)发展中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目前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缺失的压力,它的应用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共性

作为较全面的业绩评价标准,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确定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及目标实现的效果性,这同样也是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目标之一。

(一)工作理念一致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部门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审计人员在检查财政资金收支的基础上,评价领导的经济及管理责任,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促进部门负责人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平衡计分卡从组织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来评价组织业绩,实现组织持续改进。

(二)“平衡”思想

平衡计分卡平衡组织的长期战略与实施战略的短期行动;强调财务指标,又关注非财务指标;实现内部财务到外部顾客、股东等非财务性的平衡。因此,平衡计分卡提供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评价部门领导任期财政资金的“三E”情况,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进而弥补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资金效益、效果评价深度较浅的不足之处。

三、平衡计分卡工作原理

平衡计分卡以财务层面为基础,关注促成经营财务结果的非财务层面分析。由于平衡计分卡超越了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单一性绩效衡量模式,兼顾组织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组织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自问世以来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审计人员可以从BSC四个层面指标入手,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设计政府机构领导任期内年度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投入等关键指标,客观地分析预算使用、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及重大决策的效益效果。

(一)指标的建立

财务指标, 政府最终目的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从而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而非追求财务上的营利目的。服务质量指标,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部门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部门内部管理指标,良好的内部管理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把部门内部运行状况与外部反映状态有机结合,更好地评价领导任期的绩效情况。学习与成长指标,塑造一个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通过BSC矩阵模型,确定综合加权分数

运用矩阵清晰地表示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进而确定综合加权分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从平衡计分卡模式中的四个维度:财务指标、服务质量、部门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入手,结合被审计领导所处部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2.根据层次分析法或者专家风暴法赋予每个指标不等的权重(1)。

3.根据政府服务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2)。

4.审计人员根据各指标测算的需要,收集数据,审计取证,测算指标实际值(3)。

5.将测算的指标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评分(4)。我们可以把评分范围设定为1-4 分,“1”=很差,“2”=及格(平均水平),“3”=较好(超过平均水平),“4”=很好。

6.每个因素依据赋予的权重(1)乘以评分值(4)得出加权分数。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