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03
导语:在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惭愧地说,在伟棠写的这么多作品里,我只能背出那首最著名的《一九二七年春,帕斯捷尔纳克致茨维塔耶娃》其中的一小段:“大雪落在/我锈迹斑斑的气管和肺叶上/说吧:今夜,我的嗓音是一列被截停的火车/你的名字是俄罗斯漫长的国境线。”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听他谈论诗歌。
傍晚的上海,伟棠拉着我从浦东杀到浦西,来到淮海中路的康绥公寓,我们寻找一家刚刚从广州开过来的二手书店。在这栋民国时期的建筑里,我们按照甲乙丙丁的门牌号摸索着,终于找到了这家名为Mephisto的二楼小书店。书店老板是伟棠的好友,大家坐下来寒暄,我则好奇地研究起书架上的书。在一排靠墙而立的铁书架上,摆放了大量的文史哲旧书,还有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外国诗歌和戏剧的译著,那是一个吟诗唱歌的年代。中间还夹杂着不少马恩选集及左派思想家的著作,以及一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内部资料。书架边上的地上,则摆放了一个弹药木箱,里面堆着多种旧期刊和早期的少数民族调研报告。靠窗的地方还矗立着一个大书柜,摆放着书店老板自己收藏的珍贵旧书,不对外售卖。打开其中一本黄灿然签名的小书,扉页上写道:“总得有人在黑夜里听巴赫和/总得有人迎接黎明迎接晨光。”
很多优秀的好书,其实都隐藏在过去,需要有发现的眼光和耐心的时间才能寻找到。我们从Mephisto抱着一袋子旧书出来,伟棠提议再去绍兴路,那里有一家专门售卖诗集的书店。
书店隐藏在绍兴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家庭小院子里,对面就是在上海大名鼎鼎的汉源书店。店名叫开闭开,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中国现代以来出版的一切与诗歌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很多都是品相较好的二手书,也有独立诗人出版的签名书在寄卖。原来我也孤陋寡闻,这家最早开在大光明影院历史长廊的诗歌主题书店,一直是上海诗歌爱好者的精神花园,后来却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不得不关门结束营业。这次在绍兴路重开,象征着要让诗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伟棠和开闭开的老板开始热烈的交谈,讨论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讨论中国现代诗波折的命运。诗歌重归公众视野,传播着、渗透着、启迪着,可是诗真的有用吗?诗人又有什么用?
伟棠说,在这个功利社会里,一切东西我们都会问它有什么用,它能给我多少钱,它能让我赚到什么。诗当然是没用的,正是因为它没用,它才稀罕,反而变成了我们真正在里面获得自由的一个途径或者一个空间。
然而现实的吊诡,却是诗越来越有用。诗不再是抽象,而是具象成为了各种带有明确目的的工具产品。在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一书的序言里,北岛就说,他因为被老师布置给儿子兜兜阅读的一首名叫《假如我是一支粉笔》的诗歌所震惊,所以才决定编纂一本陪伴孩子成长的诗集,让孩子继续保有童心和想象力。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在此意义上,诗歌不再是美的映射,而转变成了一种价值观的灌输,强调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导向,而忽略了个体的自在和活力。
由于我们两人的单位离得比较近。有时候散步也能碰到一起,因此,我们的交流和沟通也就十分方便。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又出了一本诗集,说是要送给我。我去了,在他的办公室里,一本已经签了名的诗集《写给太阳写给月亮》的书就放在他的桌子上。带着诗集回到住处。认认真真地读起每一首,犹如聆听悠扬的蓝调系列,又像在倾听大自然的声声物语,读之沁人心脾,更觉得人世间的沧桑轮回也是如此美丽。
诗集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爱情、亲情以及友情。例如在《回答》一首诗里,他是这样感受爱情的:真情被你的表演否定我不再仰望天空/即使星辰弄眼雨戏彩虹/也无法愈合我受伤的神经/ 你把贪婪作为追求/自私成为你生命的内容/浅薄本是命运的贡品/你却拿来装饰人生/ 轻浮如云缠缠绕绕/最怕心谷卷起狂风/但愿人遗的幻影随风飘去/还我那片灵魂的宁静。在这首诗里,他把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里,爱与被爱,真实与表演,有时候不用“回答”也同样是非分明。在《欲望》里他这样说道:风拧干云彩的时候/影子是否发现 自己脖子上那串闪亮的金属/其实不是项链。读之耐人寻味。
在第一辑里,大多是以月亮为载体,融入感情的河流,表达心灵的声音,吟唱爱情的甜蜜,有赞美也有无奈,有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也有对时光流逝充满不尽的忧伤。是谁把月光斟满心杯/让我在梦中与你同醉/(《月园的时候》)。月亮啊月亮/你永远自知之明/就去做那枚光盘吧/刻录下亲经身历/留给明天播放/(《中秋月》)。意与象的链接,景与物的独思,语句精练。表达深刻,诗歌的独特魅力跃然纸上,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在表达亲情方面,更是刻骨铭心。穿一件灵魂的内衣/接近了你/那时彼此很年轻/从“我”/一直到“我们”/走了很远/ 苹果终于熬了/正是采摘的时节/你托举起我/攀缘上一株翠绿的树/共同收获甜蜜/年年月月/月月 年年/在一条弯曲的路上/一起拣拾风雨/不经意间/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我们继续走》――写在结婚25周年之际)。对于爱情,诗人走过了25年的里程,短短的几行,催人泪下。他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得自然丰富,以歌颂为主,兼及诗人自己的感叹与思考,语言运用也明白晓畅。,读着这些诗作,仿佛也随诗人一起到达了他心灵停放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在写太阳的时候,更多是以群体人物或事件的出现为起点,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并通过太阳这一物象,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党和劳动人民,高度赞扬了他们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因为 如果/把伟大的日子做为一个支点/它支起的/只能是伟岸和崇高/(《伟大的日子》)。去西部/要揣上一颗虔诚的心/要舍得使用攀登的气力/……西部的话题比黄河宽/西部的话题比长江长/西部还有一座高高的雪山/任何发热发烧的头脑/到那里都能够冷静下来/(《西部话题》)。写到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赞美,更多的是他在思考,并通过思考给人们以启迪。他仿佛在提示人们,西部的魅力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包括去西部你一定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勇敢的心。
诗人笔下的落日更是富有生气。忙碌了一天的太阳/蹲在山头/欣然把自己画成了句号/(《落日四题》),这诗句上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落日、人民、山梁,应用电影画面的透视和表现手法,把落日的神韵描绘得逼真动人,栩栩如生,富有了朝气和活力。
诗的意象,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就能够完全体现的,她是通过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入而后发出的回音,并运用诗歌的语言传递她的内涵与神韵。诗歌的意象之美及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否则就失去了诗的意义,也就不成为诗歌。关于意象在诗歌中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是诗人和评论家们共有的话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火热涌现,诗歌的意象也就更加直白,更加被诗人和读者所关注,因为,朦胧诗更加注重意象的表现。如果说古体诗的意象之美是“含而不露”,那么,现代诗的意象则是“潺潺流水”或是“轻声燕语”。但是,他们都注重诗歌的“氛围”。后来,关于意象的争论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歇。再后来,这几乎成了评定诗歌和诗歌写作遵循和考虑的必要因素。意象就是诗的语言的“质感”流露。关于这些,在张庆和的诗集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一条路/走了多年/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都盼望/黄昏退潮之后/星星成为亲密的邻居/这是奢望但我等待/《路上》我敬一炷清香/你还一轮佛经/此番离去/不知道/尘缘还有多长/因果尚有几重(《缘》)。
在这本诗集里,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寓意深刻、诚恳。作为一位诗人,―位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他的诗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诗人在第四辑以问题诗的出现,用诗的语言表达了对《腐败“问题”》、《官的“问题”》、《(歌星“问题”》、《单位“问题”》、《非典“问题”》等的看法,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在这里,抛开他呈现生命状态以及关注生存环境之类的社会意义不说,单从诗歌的意象来讲,已经更加趋于开放,包容了不同的语言形式,相互独立的句子、语句群以及相互独立的事物,并使它们产生和谐,由此创造了诗歌的节奏。诗歌语言也更为讲究,注重诗句的硬朗、自然、洗练和明快。
师:当第一片树叶落下的时候,秋天悄然而至。在摄影爱好者眼里,秋天是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在画家笔下,秋天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诗人眼里,秋天是优美的文字串成的美好图画。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爷爷,走进他笔下的――秋天。
(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二、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诗里的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句式说话:“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生:秋天是一个芳香的季节,我从“野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看出来的。
生:秋天是一个五彩的季节,果园里有红通通的苹果、紫莹莹的葡萄,田野里有金黄的向日葵……这么多颜色,所以秋天是五彩的。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果园硕果累累,秋天的田野庄稼都成熟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师:王宜振爷爷把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用文字串成秋天的长卷。
三、 走进文本,领略秋天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远远地凝望了秋天,对秋天有了一点点粗浅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诗句,边读边想,把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随机点拨指导)
四、 集体交流,品味秋天
师: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节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顺序,顺势而导。
1. 学习第1小节,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诗句,喜欢秋天红红的太阳。
师: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太阳显得更红更远也更美了!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生有感情读第一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那一轮红红的秋阳。
生:我也喜欢第1小节,这一小节一共四行,两句重复,中间用分号隔开,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生朗读)
师:诗歌不仅有节奏感,请大家观察一下读音,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娇”和“好”押韵。
师:诗歌不仅有节奏感,还押韵,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请你读一读。(生朗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像一个荷包蛋,平静地挂在天上;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仿佛走进了果园,看到一个个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挂在枝上;我仿佛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开了,一朵朵桂花就像一颗颗黄色的小米粒;我仿佛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句。
生:(读)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 学习第2小节,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生:我喜欢顽皮的秋风,它会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还会抓桂花的香气,我觉得很好玩。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它的顽皮?
生:打滚、奔跑、抓、轻轻涂掉。
师:我们看这几个词,都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这里却用来写秋风,把秋风当成了活泼可爱的娃娃。看,这是王宜振爷爷的另一首儿童诗《秋风娃娃》(出示),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男女各一位代表合作朗读《秋风娃娃》)
师:多有趣啊,秋风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你看,这写得多形象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小节,感受它的顽皮可爱。(生读)
3. 学习第3小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生:我觉得田间小路上还开着野菊,特别美。
师:那你美美地读一读。(生朗读第3小节)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闻着野菊的清香,你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舒畅。
师: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在田间的羊肠小路边,野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草丛里。肥壮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出示相应图片)美美的文字、美美的音乐,为我们营造出了美美的意境。(生读第3小节)
4. 学习第4小节,体味诗歌的色彩美
师:水果们真的冷吗?
生:不,他们想早早成熟,穿上更漂亮的衣服。
师:果园里可不止这两种水果,走,我们一起到果园看看,认识它们吗?跟它们打个招呼。
生:你好,橘子,你橘黄的外套可真美!
生:你好,梨子,你金黄的披风真是威风啊!
生:哎呀,柿子,你红红的战袍别提多帅气啦!
师:走进丰收的果园,你们听见欢笑了吗?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红的、紫的、绿的、黄的;胖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们在枝头笑着,摇着,调皮地在农人的指间滑来滑去,嘻嘻哈哈地滚进果筐里……
师:嘻嘻哈哈的真的只是这些果子吗?
生:嘻嘻哈哈的还有开心的果农们。
师:看到硕果累累的枝头,能不令人喜悦吗?(生朗读第4小节)
5. 学习第5小节,领悟诗歌蕴含的童趣
师:考考你们,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哪个是玉米?哪个是高粱?红缨在哪里?(生上黑板指认)
师:老师现在就来到了秋天的山坡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教师指着学生)这是一株玉米,这也是一株玉米,那还是一株玉米。这边是成片成片的玉米,那边是成片成片的高粱。这株玉米,你乐什么呀?
生:我终于要成熟了,很开心。
生:秋天很凉快,终于不像夏天那样热了,不被蚊虫叮咬了,很高兴。
生: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我们,终于可以有饱满的玉米可以回报给农民伯伯了。
师:瞧,你们一个个乐的,难怪人家说“乐而忘忧”呢!你们把夏天的烦恼忘掉了吧。那株高粱,你在笑什么?
生:我可以酿出美酒给农民伯伯们喝啦!
生:终于可以酿出甘甜的美酒给农民伯伯庆祝丰收了。
师:我们一起快乐着玉米的快乐,幸福着高粱的幸福。这些高粱、玉米酒像我们这些孩童一样有趣!(生读第5小节)
6. 学习第6小节,领会文字背后的诗情
师:秋天的田野,高低错落,色彩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真的是秋风的功劳吗?
生: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结果。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这句里看出来的,这里的“汗珠”其实就是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洒下的汗水。
师:你真了不起,从文字中领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你来读读这节诗句。(生读第6小节)
师:正因为农民伯伯的辛劳,田野才耕耘得井井有条,庄稼才长得蓬蓬勃勃。诗、歌本是一家,有一首歌唱的就是我们的田野。(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师: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田野的蓬蓬勃勃,歌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五、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师:王宜振爷爷的《秋天》不仅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还描绘出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样美好的文字值得我们永远珍藏,我们配着音乐完整地把整首诗读一读。(生配乐诵读全文)
师:今天,我们读了《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想象了《秋天》的画面,这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就构成了美妙的意境;我们还从文字中感悟了诗情,体会了诗歌中蕴含的童趣。相信这美好的一切会永远珍藏在同学们的心底。
【评析】2007年,我在“南京市现代诗主题教学研讨会”上进行过《秋天》的主题教学,今天再听熊梅老师执教的《秋天》,颇感欣喜。这节课很好地呈现了执教者对诗歌教学的理想追求:
1. 基于“儿童立场”。儿童诗,是现代诗的一个分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是写给儿童看和读给儿童听的,歌咏儿童的立场,书写儿童的心灵,表现儿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在教学中,熊梅老师以“情”为经,基于“儿童立场”,通过生动的语言、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秋天的童话世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的角色转换促进移情体验,从而努力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2. 坚持“言意兼得”。关于诗歌的教育意义,丘科夫斯基说:“教育者应该利用年幼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这一‘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诗歌能帮助儿童感知周围世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整节课,熊梅老师通过“读”“想”“悟”,让学生诵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想象出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出诗歌的意趣之美。在此过程中,不仅领略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丰收景象,还悄然无痕地进行了观察、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言语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晨诵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45-01
一年之计在干春,一天之计在干晨。新教育提倡的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孩子当下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就是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流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敞开心扉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聆听第一声鸟鸣。
1 晨诵的目的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2 晨诵的内容
晨诵的内容是丰富的,只要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古典诗词、现代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纳入晨诵的范围。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
新教育晨诵内容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
(1)童年是一段彩色的阶梯。新教育认为:“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晨诵的内容的选择遵循此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照从“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顺序,从童谣、儿歌开始起步,随后是大量优秀的儿童诗和浅易五言绝句的诵读,像三年级的孩子将走进金子美玲课程,感受诗中的至纯、至真、至美,或者进行金波儿童诗的诵读。在四年级的时候以“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劳作”为主题,重点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到了六年级,则以更广阔的视野,诵读人类最优秀、最经典的诗作,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纪伯伦的《先知》等。说白了,就是说,晨诵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紧密相连:所选诗歌与季节相结合: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象,教师要让学生在不用的季节通过诗词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不同精彩。所选诗歌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在妇女节、植树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我们要选择属于各个节日的诗,带给孩子。所选诗歌与儿童心理相结合:儿童的心理I生界是个五彩缤纷,但变化莫测的世界,那么诗歌的选择也要契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像六年级的孩子马上就要毕业了,可以让他们诵些珍惜小学阶段珍贵的友情的诗,如《男孩子和女孩子》;感谢师恩、感怀母校的诗,如《无题》
3 晨诵的相关建议
(1)晨诵以诵为土,不能进行过多分析,也不要过多进行技巧指导,老师不能挡在诗歌与孩子之间,以免破坏诗歌本身与晨诵的氛围。
(2)晨诵根据诗歌内容合理采用个体读及共读。自由单独的吟诵要多于集体的齐诵。要让每个孩子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
(3)晨诵主要以体验、感悟、吟诵、玩味为主,当然也可以对儿童诗的内容进行改写甚至创作。
(4)晨诵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晨诵是我们带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消除恐惧,带着一种安全感,真正地进入诗歌,体验诗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生命的黎明让心灵在诗歌里得以自由舒展。
(5)所谓晨诵,其实并不一定局限于“晨”这个时间上,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
4 晨诵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针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以“晨诵”为中心,让诵读成为每个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1)读词语:过去,学生对朗读词语没有兴趣,读来味同嚼蜡,原因在于这样的读枯燥、乏味,毫无生趣。而现在,我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具体意思,每课的词语,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我都相当重视,带着学生一起诵词语。如“毅然”,读出坚决果断,“狂风怒号”读出环境恶劣,“思潮起伏”读出思念愁绪的心情,“纯洁”读出宁静、美丽,如雪花般,“热烈”读出火热、激情的语气。几个星期下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变为“吟诵”,朗读不再是无奈、痛苦,而是一种享受。
(2)读课文:每天的晨诵诗教学与大家如约而至,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同学们带着满心欢喜,满心希望,吟诵着,那铿锵裂帛的节奏,汇聚成一种流连忘返的旋律。
更为欣喜的是,学生对朗读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诗。语文教材的课文真正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大地发挥。课堂上,在晨诵课的影响下,再没有了往日的浮躁之气,有的只是静静地阅读,静静地倾听。我要同学们学会用心灵诵读,用生命诵读,带着感动诵读,学生这时候才真正走入文本的世界,学生建立起来的诗歌情怀得以升华。
关键词:《七里香》;时间;意象
在席慕蓉出版的所有诗集中,《七里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从出版层面考量,它作为诗人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较为成功地建立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不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诗大门,也为席慕蓉本人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从诗歌收录情况角度分析,它的诗篇涵盖面较广,基本内括了近年来众多学者的席诗研究方向,无论是古典情怀的继承,生命悲剧底蕴的揭示,还是爱情的讴歌与赞美,都尽数囊括其中,是席慕蓉诗歌价值研究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七里香》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受众群或爱情诗的层面,它在时间书写的成就也同样不容忽视,而在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瞬时的描摹以及时间意象的运用方面,《七里香》都向我们展示了它别样的魅力。
一、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
前世今生的概念在现代诗中并不多见,一者它背离了当下的发展环境,缺少科学的现实意义;二者它所需的故事结构性太强,往往掩盖诗歌本身的文辞表达与意境的建构;三者它与新诗发展立足于现实与本我的主流相去甚远。种种原因,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概念对于诗歌的渗透。但客观而言,前世今生的概念并非缺少相应的价值,正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对这一概念的延伸与应用。在诗集《七里香》中,席慕蓉则通过对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加深了爱情诗的悲剧意蕴,也揭示了爱情悲剧一定的普遍性。在诗歌《一棵开花的树》中有这样的语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句中一共有三种形象,“我”,“你”与“佛”。“佛”即是联结前世与今生的媒介,在佛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完成了由“人”到“树”的转换,经历了“轮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不可能活五百年,因而这里与今生相对应的前世就有了不确定性,即很可能包含着另外多个前世,这样的模糊性既缩小了故事架构,又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多次时空轮回中,主人公一直在请求佛达成她的心愿“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她终于如愿盼到今生时,却得到了“你终于无视地走过”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这样的时空处理很好地拉长了主人公等候的时间距离,不是几十年的青春年华,而是虔心向佛的五百年和化作一棵树后经历的岁月,从而大大加深了结局爱情幻灭的悲剧意蕴。自然,《七里香》中还有其他模式的时空轮回,例如在诗歌《古相思曲》中,角色与角色之间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即在时间的轮回转换中,角色不再持续统一,而是发生了改变。“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诗句中的“弹箜篌的女子”与现实中的“我”之间也许有一些相似性,但其本质已然不同。继承下来的是故事情节,即“相同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君”之情。这也就阐述了爱情悲剧的普遍性,无论时空怎样轮回,相似的爱情悲剧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地上演。此外,席诗中的时空轮回也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为诗歌本身带来了古典意蕴。
二、瞬时的描摹
与时空轮回不同,瞬时与永恒一直是诗人们反复歌咏的对象。“谁也不可能持久无极地把鲜美、可爱的生命永远地紧紧攥在手中”,正因为生命有限,人生短促,所以诗人们多用年华逝去,岁月无痕来表达一种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或抒发自己一生无为的悲哀。也因为如此,诗歌中有关时间的描摹大多具有消极意义,“时间”扮演着一种“敌人”的身份。而席慕蓉则从这种宿命的悲哀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瞬间之美。在《七里香》中,诗人一直在表达对生命际遇的感激与珍惜之情,在诗人眼中,短促的人生虽无法摆脱却足以超越,我们却大可“把握生命中每一次美丽的瞬间从而努力使之成为永恒”。诗歌《抉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瞬间的超价认知:“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我们很难从中找到诗人的不满或是悲哀,她把相遇和别离看做是“上帝所作的一首诗”,对一切充满感激,对瞬时美好的珍惜完全掩盖了对“缓缓老去”的宿命的凄凉,在诗人看来,这一个瞬间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剩下来的平庸的人生的全部。再如诗歌《夏日午后》中,“极愿/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好能一次次地/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诗人所盼望的并不是整个生命历程的一帆风顺或者绚烂缤纷,而是对于美的瞬间的记忆与珍藏,可见诗人对于瞬时的价值态度。事实上,《七里香》中对于瞬时的描摹往往是具体化的,例如诗歌《暮色》中,瞬时是“在一个年轻的夜里/听过一首歌/清冽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诗歌《青春之二》中,瞬时是“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林外阳光炫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在诗人笔下,这些瞬时都带有往昔回忆的色彩,大多是对过去的某个瞬间的再现,在那些瞬间之中,一首歌的旋律可以是“山风拂过百合”般的清冽,阳光是炫目的,衣裙是洁白的,所有的可见可听的景观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动人之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瞬时并不都是美的,正如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样,瞬时描摹中若没有绝望的部分,倒显得诗人有些刻意了。席慕蓉在诗歌《悟》中写道:“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流泪的爱情自然是让人痛苦的一个瞬间,而诗人认为它“也不过恍如一梦”,可见诗人对于痛苦瞬间的包容与忍让。
三、时间意象的运用
诗歌中的时间书写离不开时间意象的运用,“流水”则是最为普遍的时间意象,古书有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可见,早在古代“流水”就已经被用作时间的喻体。在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流水”意象同样被广泛应用。诗歌《时光的河流》中有这样的描述“可是/我至爱的/你没有听见吗/是什么从我们床前/悄悄地流过”“从我们床前流过的/是时光的河吗”,诗人以河喻时光,在睡梦中听见流水的声音,担忧着时间就这样流逝,担忧着与至爱之人终将分离,将形象虚无的时间具体为河流,同时赋予它声音,不仅是对古诗河流喻岁月的继承,更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青春之一》中席慕蓉则选用了“发黄的扉页”这一时间意象,“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诗人把匆匆而过粗糙的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而发黄的扉页显然是时间流逝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与青春是书的比喻相契合,
十分恰当地将青春远去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流露出诗人对于短促的青春的一种惋惜与悲伤。此外,《七里香》中还较多地运用了“白发”这一意象,诗歌《邂逅》中有“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上一句的“白发”与下一句的“岁月”是相对的,思念的时光中“你”逐渐衰老,而岁月流逝中,“我”的手也变得愈发憔悴,“白发”同样是时间流逝的具化展现;而诗歌《晓镜》中则有“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夜晚因为诗人的失眠而愈发漫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暗示着诗人手中流失的岁月与光阴,给“我”的悲伤曾添了一层沧桑的意蕴;诗歌《新娘》中有“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这是一首新娘的自白诗,新娘要求丈夫趁着青春年少珍惜她并爱她,而诗中的“白发”则喻指两人年老之后,代指时间的消散,三首诗歌都用“白发”来揭示岁月的流逝,用意象使得时间更加地可感化,从而较容易地把读者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事实上,诸如“流水”“白发”的意象在朦胧诗或是其他现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七里香》中的时间意象缺少研究意义。时间是抽象的事物,不可看,不可摸,流水的意象使它有了流动的形状和消逝的声音,“白发”和“发黄的扉页”的意象使它有了沧桑的颜色,让时间具体化,可感化。单从时间意象角度而言,这样的《七里香》的确缺少发声的力量,但定格于时间的轮回和瞬时描写的基础之上,时间意象就成为了《七里香》的时间书写中相当重要并占有一定分量的部分,与前面两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书写系统,从而具有了更多的价值。
在时间书写方面,席慕蓉无疑不是最为出色的诗人,而《七里香》也绝非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诗人对于时间的轮回,定格与具体化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诗集《七里香》中,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有着时间的印痕,我们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诗篇的主要线索,在时间的轮回中,爱情的画轴缓缓打开;在瞬时的定格中,生命之美展露无遗;在时间意象的推动下,青春,乡愁由淡及浓。诗人把她眼中那灿烂而美丽的爱与生命放置在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放在朝与暮几十个小时的黑白切换中,也放在时间锦布上的某一个突现的过去,某一个需要珍惜的现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的确,席诗中缺少大环境大背景下的空间景观,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了一定的伸展性,但在时间书写的架构中,诗歌的魅力却无穷延伸开来,一种柔和温婉的美涤荡其中,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如此判断绝不意味着我从根本上否定新世纪诗歌,或者说我只是有意强调了新世纪诗歌的一个侧面,以期引起诗坛“疗救”的注意。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尽管存在着不少缺憾,却始终能够在边缘化的文化语境中顽韧地坚守,非但没像有些学者预言的那样走向“死亡”,反倒以一系列的创作实绩不断传递着突破的信息,昭示出了种种生长的可能和希望。
“边缘化”:是祸也是福
据《光明日报》的一份调查反馈,江苏省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提问,请喜欢诗歌的同学举手,结果几十人的班级举手者居然只有两人,而且都是女同学,无独有偶,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五位同学,问他们是否喜欢诗歌,令人吃惊的是回答竟完全是否定的。[1]这种记者意想不到的境况让很多人一直在感叹和疑惑,诗歌界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曾经作为泱泱大国文学中心和焦点的诗歌,突然就遭遇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命运转换,让诗人同诗歌一起贬值,不仅大量的诗歌写作者、研究者处境异常尴尬,连心理、年龄离缪斯最近的中学生也如避瘟神一样在疏远诗歌?其实,这一切都和诗歌边缘化的处境紧密相关。
新诗边缘化的现象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打下了很深的伏笔,只不过至新世纪程度愈加深重了而已。说来难怪,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对乡土文明的取代、商品经济力量的甚嚣尘上、西方后现代文化对中心与权威的解构,以及学历教育、大众文化的疯狂挤压,人类和诗性栖身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被逐渐割断,变轻了的精神意义和诗歌价值诉求有时不自觉间就被染上了一定的铜臭气。在这种欲望化的拜金语境和权力、技术的“合谋”之下,诗歌艺术在文学的共名时代向无名时代位移的90年代门槛前,必然会走向冷寂而彻底的边缘,当时国内各种层次的报刊竞相取消诗歌发表的园地,众多诗人困顿、沮丧、绝望不已,就是最好的明证。置身于诗性消亡的残酷背景中,不少诗人也曾经做过顽强的抗争,像将诗看得高于生命的海子就曾希图在麦地之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他发现麦地贫瘠的现实根本没法改变,诗歌圣洁而无力又逃避无门之后,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死亡,于是在1989年殉诗而死。他的死似乎构成了诗性消逝的一个象征性源头,而后无数诗人渐次举起“白旗”,走上精神逃亡之路,当代诗坛遭遇了更为令人震撼的颠踬与灾难。诗人们有的忍受不了贫困和寂寞之苦,改弦易辙,毅然投入商海,或转场去侍弄能够“赢利”的散文、小说文体,如韩东、海男、张小波、朱文、杨争光、秦巴子、叶舟等,有的直接去拥抱了死神,如骆一禾、戈麦、顾城、方向、徐迟等,有的径直逃亡到了海外,如北岛、江河、杨炼、严力、牛波、张枣、张真、宋琳、胡冬、欧阳江河等,而大批写作者则彻底告别“浪漫”,走向更为实际的生活。队伍的分化、园地的流失与读者的锐减本身,已使缪斯不堪重负,集体沉寂,使曾经的能够为民代言、众目关注的诗歌时代迅疾异变为隔日黄花,“饿死诗人”也超越诗句层面成了诗人生存境况最贴切的隐喻。而诗歌内部文化神话、青春期写作、纯诗经营等写作方式理解、表现时代方面的失效,和海子死后短暂的新乡土诗热潮造成的诗歌精神的空前倒退,更把诗歌推向了灭顶的深渊,茫然的诗人们普遍面临着“写”还是“不写”的灵魂拷问。到了个人化写作的90年代乃至新世纪,这种境况仍在持续。
但是,边缘化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对于诗歌来说它或许是祸的同时也是福。原因在于诗歌的本质是寂寞的个人化行为,平淡、清净应该是写诗、读诗的常态,如果非要人为地去制造喧嚣和热闹,无疑就背离了诗之品性。诗歌这种存在机制决定,边缘化语境一方面令诗歌逐渐淡出焦点和中心,一方面也敦促诗歌回归了本原的位置和属性,或者说沉寂也为诗歌写作队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纯粹、净化的机会。面对清贫的冷板凳和无边的孤独,那些压根就只将诗歌作为养家糊口工具的所谓的诗人们,自然不会长时间地“恋战”诗歌而纷纷去另觅“高枝”;与上述大量“技艺型”诗人相反,那些把诗当做生命意义寄托形式、宗教信徒一样的“存在型”写作者,则愈发凸显出了真诗人的风骨,他们像郑敏、王小妮、光、王家新、于坚、臧棣、翟永明、西川、林雪、潘洗尘、伊沙、朵渔等一大批优秀诗人,能够面对物质化的欲望潮流又抵制其精神掠夺,潜心致力于日常生活的精神提升,一直在诗歌现场坚守。如王小妮走入新世纪后就注意协调诗与生活的关系,投身平淡、庸常家庭生活同时,始终不失一颗诗心,在柴米油盐的“交响曲”里仍捧出了不少诗情的珠贝。“米饭的香气走在家里/只是我试到了/那香里面的险峻不定/有哪一把刀/正划开这世界的表层。//一呼一吸地活着/在我的纸里/永远包藏着我的心”(《活着》),散淡、凡俗生活细节的背后,闪烁着“纸里包不住”的理想之火。一向具有清洁诗歌精神的李琦,对诗的虔敬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对每字每句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生怕一丝的粗心草率而损害了诗歌的健康和尊严,所以每次总是抖落尘埃、洗净双手,然后再从容地坐在静谧的桌前,享受写诗的神圣和安详,每写完一首诗都有经历大病一场的感觉。这批诗人冷静沉着,心气平和,没有打旗称派的狂热,而是立足“此岸”的人生世界,又能牵系人类理想的精神高空,参悟到不论到什么时候诗歌都必须靠文本说话,因此也专注于写作自身,他们质量上乘的文本蕴含的“灵魂的雷声”和从容成熟的艺术打造,为新世纪诗歌带来了突破、超越的“福音”。
突破的征象
通过对高一新生的诵读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整体诵读水平并不高,读不准语音、读不出意蕴、读不出情感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学生诵读的因素很多,有学生羞于表达、缺少诵读技巧等自身因素,也有教师指导不力、训练量不够、中考不检测诵读等外部因素。寻找有效指导高一新生诵读的策略也是高一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纠偏,纠正学生对诵读的错误认知和不良的诵读习惯 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诵读无关紧要。我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对比阅读,让两位诵读水平悬殊的学生诵读《沁园春・雪》,看看谁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为什么你会这么评价。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前提,而诵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化表达,学会诵读能大幅提高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二是结合高考试题,让学生认识到高考不是不考诵读,只是变化了考察方式而已。比如,高考有默写填空题目,就是考察诵读记忆能力;病句题目,就是考察语感能力,而诵读是获得语感能力的首要方法。再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比较周朴园的话“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和“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哪一句更好,没有一定的诵读水平的学生是很难回答的。
学生不良的诵读习惯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字一字读,体现不出节奏与语速的调控;二是唱读,对重音和语调的理解有偏差;三是夸张读,对语气和语势的理解有误。为了初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本人采取示范诵读的方式,通过教师诵读《有的人》,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说话”,就是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要注意重音、停顿、节奏、语速、语调和语气等。
二、激趣,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才愿意学习,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一是看听名家诵读的视频,选取濮存昕与肖雄的男女合诵《钗头凤》,通过名家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诵读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音乐与诵读可以完美搭配,创造出感人的旋律。二是教师的领读,通过领读《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诵读的恐惧心理。三是评价鼓励,对学生的诵读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不断树立信心。
三、引导,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及时加以诵读引导 引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示范式引导、领读式引导、对比式引导、品味式引导、评价式引导等。
1.示范式引导,即教师通过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把课文所表现出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诵读方法。示范式引导适合在诵读指导初期,或是诵读《蜀道难》等难度较大的文章。
2.领读式引导,即由教师或学生领读,其他学生同步跟读,从而直接学习诵读技巧和情感处理的方法。教师领读一般用在诵读难度较大的地方,如《雷雨》中“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中,“好人物”是反语,应该用曲折调读出,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曲折调怎么读,教师就必须通过范读来演示,再通过领读来引导。学生领读是让诵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领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通过生生互动,既强化诵读效果,又激发诵读兴趣。学生领读耗时较多,一般在早自习进行。
3.对比式引导,即通过比较不同的诵读处理,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诵读的难点,本人就用三种语气来读,一种消沉,一种激昂,一种豁达,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要好。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第一种太悲伤,与上阕不相配;第二种太激昂了点,与上面的失落不和;第三种读法最好,体现苏轼的超然与豁达。在诵读的时候要重读“还酹”,读“江月”时语调不能过高或过低。
4.品味式引导,即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品味出语言背后丰富情感,再来处理好诵读的方法。例如在诵读《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处理比较平淡。可以采用“删去品味法”,删去“矣”字,让学生品味情感的不同。通过比较品味,学生发现,“矣”字带有感叹的意味。在封建社会,大的家族往往聚族而居,不轻易分家,归有光家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家道没落已经很感伤了;现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到“墙”更暗示了亲人间的隔阂加深,更增添了无限怅惘,因此“矣”字不可删。然后再引导学生,把“矣”字拖长音节,读出作者的感伤之情来。
5.评价式引导,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点拨,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诵读方法。评价一是要多角度,可以从音质角度评价,可以从读音角度评价,可以从情感处理角度评价,可以从诵读技巧角度评价。二是要侧重理论提升,由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尽量从重音、停顿、节奏、语速、语调、语气等角度规范学生的诵读意识,提升诵读能力。三是要多肯定,逐渐树立学生的诵读信心,否定过多就会挫伤积极性。
四、归纳,对诵读的基本技巧加以归纳总结 经过阶段性学习实践,学生的诵读也应该由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要有明确的方法和理论指导的层次,此时作好归纳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提升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诵读技巧如下:
1.停顿 停顿的一般规律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大停顿。意思复杂或句子较长时,中间按句子的成分作短暂停顿。朗读时处理好停顿,可以使语言显得流畅而有节奏,从而更好表情达意。
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古代的诗歌最讲究节奏。绝句和律诗好把握,多以音节划分。五言多为“二三”,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七言多为“四三”,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体诗和词曲多以意义划分,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现代诗歌也讲究一定的节奏,这也是其与散文的差别。现代诗歌也主要是从意义的角度考虑,并兼顾各音节的长短、匀称,可灵活把握。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是按音节读,也可按意义读为“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2.重音 语句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
语法重音的规律是:偏正关系的重读修饰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中,应重读“无边”和“萧萧”,以突出落木的范围之广和飘落的萧然之态;主谓关系的重读谓语,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应重读“击”“翔”,以突出鹰的矫健和鱼的自由;补充关系的重读补语部分,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应重读“深沉”,以突出爱国情感之浓烈。
情感重音最重要、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必须根据对情感的把握,灵活处理。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中,“星辉”一词既刻画了梦境般的夜景不也正是作者追寻的梦想吗?因此该重读。“放歌”一词不正是作者陶醉在梦境般的夜色里,沉浸在曾经的梦想里的得意忘形之举吗?当然该重读。再如“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出一点进步了”中,“进步”一词讽刺了当局不惜一切讨好外国列强的丑恶嘴脸,必须重读。
3.语调 语调主要有四种:平调、升调、降调、曲折调。一般情况下,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祈使句、感叹句用降调,反问句往往用曲折调。特别是反语也常用曲折调来读,《包身工》中有这几句“粥菜?这不是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佳肴”是反语,表达作者对这些老板们的痛恨和对包身工的同情,应用曲折调读出。
4.语速 通常情况下朗读用匀速,但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情感波动而略有变化。感伤哀怨、含蓄蕴藉、忘情陶醉之时语速往往稍缓。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对经历战火摧残后萧条荒芜扬州的无奈与感伤之情,需缓缓读之才能打动人。动作急速、情势紧迫、愤怒激动之时语速往往稍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连用短句,一系列的动作,充分表达出仙境洞开的神秘与恢宏的气势,不用快速的语调不足以传情。
5.语气 语气有肯定、否定、征询、赞叹、禁止、劝慰、告诫等多种。若能深入体察出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并以富有变化的语气表达出来,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如《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激昂的语气,《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应该读出怅惘的语气,《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就应该读出对大堰河赞美与敬重的语气。
五、强化,即把所学理论进一步通过实践强化
一、创设文本意境,促进情感进发
这是情感教育的首要的关键一步。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美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道德之美……这些美又借助美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情感迸发呢?
(一)巧设导语,营造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人,能把学生带人作品的情景中去,从而做到“披文以人情”“缘情而悟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我用饱含美感的语言道:“是呀,春天,阳光明媚,温暖和煦,鸟语花香。为此,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吟唱:‘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像这样的美句,既能让学生回顾春之奇、春之美,又把学生引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
(二)巧妙设疑,激思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导火线”,也是学生情思被激发的诱因。那么老师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紧时机,找准切人点,让学生质疑,让他们通过思维活动走进文本构筑的情景。例如教学艾青的现代诗《我的思念是圆的》,在学生初步读文以后,我抓住一个“圆”字向他们发问:“‘圆’蕴含着美满之意,诗文背后的‘不圆’又是什么?”学生经过合作探讨很快便悟出了海峡两岸人民骨肉分割的“不圆”,自然走进了作品浓浓的乡愁中。
(三)创设情景,缘情入境
所谓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与课文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和氛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尽快走人文本营造的J清感世界。笔者在此仅列两种:其一,以语言造境。例如,于漪老师在教《七根火柴》时候,引用了保尔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动情而包含哲理的语言,使学生走进了无名战士伟大的爱国情感之中,并引发了对这种生命价值的思考。其二,用多媒体展现情景。例如,在学习哪道元的《三峡》时,我一边播放关于三峡的录像,一边伴以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辅以充满诗意的介绍,让学生既品到了三峡的鬼斧神工之美,又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深挖文本情慷,促进情感升华
这是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第二步,是一个文本阅读的发散与升华的过程。因为阅读是一个体验与表达相统一的升华过程。所以说,情感教育首先应进行抒情感悟(外化)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一)借语言抒情
即借口头语言来抒发学生体验的文本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可以通过发言、对话、品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使内在的情感外显、释放,从而不断提高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例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当学生感受作品思想情感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课的体验,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言语外显体验。甚至,还把这种体验化为情操,成为做人的内驱力。
(二)借文字抒情
借文字来抒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善于借助书面语言文字,将读者体验到的情感抒发出来。学生用文字写下自己与文本对话后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交融的一个过程。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在课末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为家乡的冬天写一个片段。这个习题抛出后,在小组内,学生稍做构思便执笔挥洒,写作中,不少学生把老舍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延伸到自己对家乡的喜爱,挚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体验文本内涵,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与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人文本、体验文本情感的过程。
(一)驱遣想象,品味情感
刘舰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可见自然界的一叶一虫,春风明月,白日春林,只要在作品中出现,总会体现作者的情思。因而,必须发挥想象,步人情景,才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触景生情。例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一边播放名曲《二泉映月》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在大脑中再现词人苏轼月下独酌的情景。学生很快便体味到词人“出世”与“人世”的内心矛盾,进而被他那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
(二)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所谓角色转换,只指学生担当或扮演文本中的角色,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一些情节故事性强的作品。为了实现角色转换,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采用了课本剧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先编写剧本,然后根据脚本,分别扮演皇帝、骗子、大臣、孩子等角色。通过表演,学生真切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从而唤醒了学生对真诚的渴望。需要指出的是,角色转换这一方式的使用,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使课堂表演有个“度”。
(三)美读课文,感受情感
朗读是一种融语气、声调、神情于一体的技巧。叶圣陶老先生美其名曰“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例如,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让学生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舒缓的语调,倾诉般的语气去朗读,使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谐奏,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