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14
导语:在化工制图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现场仪表和在线分析仪表维护、网络维护、电气运行、DCS系统维护、弱电系统维护(电话、视频),阀门调试,仪表技术管理等工作。
2、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员工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现场仪表的原理及故障处理、DCS、PLC系統软件知识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最好系统学习过与煤化工领域相关的专业课程。
二、技术员调研分析
1、工作内容。参与新建、改造项目的施工,负责质量技术验收,确保施工图纸,资料完备;制定检修计划,负责监督执行;提出备品备件的需求计划及材料计划;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实际的生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收集事故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影响生产的故障,汇报至运行部及中心领导并按指示进行处理。
2、工作流程。巡检,发现问题及隐患,下发问题及隐患整改单,责任班组整改完成,进行质量验收,编制检修计划,编制检修方案。
3、职业生涯规划。三年成长为合格的化工仪表维修工,四年成长为主操,六年成长为班长,十年成长为技术员或副主任。
4、工作中所需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化仪表特种作业证,化工仪表维修工证。
5、职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知识:电工学知识、常规仪表(温度、压力、液位)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阀门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知识、掌握仪表的选型相关知识等、CAD制图绘图、仪表识图知识等、在线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及仪表基础知识及适用场合。
职业能力:分析判断和处理仪表故障的能力、学习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安全防护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三、一线工人调研分析
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差。因此一线工人建议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力争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考取化工仪表维修工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力争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就能独立上岗工作。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如下:
很高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劳动安全意识和保护意识、对过程控制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高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整理能力、机器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效益意识、质量意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企业对一线工人的知识要求如下:
化学基础知识、环保与安全知识、化工制图知识、熟读工艺流程图和管道仪表流程图、过程检测技术、化工过程控制装置、DCS(集散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与接口知识、在线分析仪表知识、PLC可编程控制器的知识、ESD紧急停车系统的知识等。
四、岗位职责调研分析
调研部门及岗位如下:
部门:仪表管理中心:综合管理科、健康环保科、生产设备科、计量科、系统分析及弱电运行部(仪表分析、仪表系统)、动力及空分运行部、气化运行部、净化及合成油运行部、检修运行部 。
岗位:科长、副科长、工程师、技术员、班长等。
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组织仪表设备管理制度的修订;②负责仪表大检修项目的审批和组织实施;③参加重大基建、技措工程的方案审定和质量验收工作;④负责审核技术方案及操作规程,组织编写仪表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副科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所辖装置仪表维护检修及相关技术等工作;②遵照执行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监督各班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③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技术练兵、技术考核;④负责审核各类设备的检修维护操作规程、检修方案和调试规程等各类规程、方案;⑤组织审核本运行部各类备品备件计划。
工程师的岗位职责:①编制修订仪表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仪表设备检修规程、技术方案、阀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②汇总编制各类检修计划,参与组织实施,并对检修质量进行验收;③根据仪表设备使用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仪表设备技术改进方案。
技术员的岗位职责:①负责各自部门的仪表技术管理工作;②编制各自部门的仪表检修规程、技术方案、检修计划;③定期检查各自部门的各装置仪表运行情况。
班长的岗位职责:①负责本部门各装置仪表岗位安全生产,严格落实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指挥协调本班各项安全生产活动;②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控制好各部门各装置仪表各项指标;③负责监管、考核本班组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④负责组织管理本班组各部门各装置仪表设备巡检工作,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以上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将对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资格证书要求)、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课程等项目的制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
项目化改革 目标 思路 方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4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与化工类相近专业(如化工机械、材料、制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化工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的调查发现,岗位所需的能力大多与单元操作的内容有关。本文试根据化工类岗位对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需要完成的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条件,探讨在化工专业的重点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一、化工单元操作技术项目化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的改革目标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理论和实际分离的做法,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一是以一个实际生产任务或相似的任务为项目载体,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项目按“方法选择――设备选型――设备安装――操作――故障维护”的思路展开。二是在项目化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施任务驱动,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大方向错误。三是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化工类设备投资大、体积大、流程复杂,使得学校很难具备齐全的实训条件,因此,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项目化教学非常有必要。
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方式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项目化教学主要解决传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学到知识而不是形成能力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设计实施计划和结合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岗位能力的培养。以流体输送这一单元操作为例,根据化工类岗位对流体输送的能力要求,选择了为完成输送液体任务选择合适的泵为项目。为完成选泵的项目,将项目细分为输送方式选择、管路设计、管路阻力计算、选择离心泵、安装离心泵、操作离心泵、离心泵故障处理等7个任务。这样可以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的推进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现能力培养的逐步成长性。在项目一开始输送方式选择,主要培养学生根据输送要求,结合各输送方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经济的输送方式,这一能力要求比较低,学生都能掌握。管路设计的任务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要先对管子的尺寸进行估算,然后才能选择管子、管件和阀门的材质、规格进而才能进行管路的设计。在这一任务里学生除书面材料的认知外,还进行管路拆装,现场认识管路实物,掌握管路铺设的要求和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绘制和阅读流程图,实现单元操作和化工制图课程的结合。管路阻力计算是为选泵作准备,学生先根据理论知识计算阻力,然后设计实验现场测量阻力系数,通过这种方式将阻力计算的理论知识与管路阻力系数测量的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对应点,提升了应用能力。在选择离心泵的任务中除计算选型外,还要进行校核,体现本课程的半理论半经验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安装离心泵的任务主要通过安装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离心泵安装高度限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实际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和处理“离心泵汽蚀”故障的能力。最后两个任务――操作离心泵和离心泵故障处理是流体输送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两个任务通过让学生设计现场操作的操作方案、安全应急预案,最后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仿真软件强化操作技能,利用仿真软件的指标控制、故障模拟等让学生学会故障分析处理的思路,明确每个输送指标的影响因素,最终掌握离心泵输送系统故障的判断、分析及处理的能力。该能力也是今后化工专业学生所从事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总之,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任务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将工作任务及细分的项目整体提供给学生,每个项目在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成员对项目进行讨论,整理出完成的思路、所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最后给成员分派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这种方式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团队协作、资料查找和(下转第41页)(上接第34页)自学。在上课前各组要完成相应的项目报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随机指定组员进行项目汇报,并掌握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各组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最后对项目进行总结,并对涉及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他们的思路和进度,对有明显错误的要及时纠正,避免浪费时间;对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答,避免因难度过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除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尽量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应结合考核、激励、比赛等方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考核上具体到个人,每人都会轮流当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完成过程进行考核,同时采用小组最低分制,即小组成员最低分就是小组得分,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南郭先生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团队责任感。对表现优秀、进步快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这些学生的成就感,并在班级中起示范作用。最后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每个项目都限定优秀名额,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以上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基本都能积极投入到项目中。
总之,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点,加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资料查找分析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希望以后的课程都能按这种方式展开,可见学生对这一方式是认可的,而从实效来看学生的能力确实比传统教学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项目化教学在代工单元操作课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杜郢等.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工业学报,2006(1)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改造[J].高教论坛,2010(1)
[3]朱建梅.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
[4]李季芳等.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9)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院级课改课题(桂工职院科研2009070008)
关键词:中职学校;甲醇生产工艺;课程;教学
近年来,随着甲醇需求量的强劲增长,世界甲醇的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现在甲醇化工已成为现代工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医药、涂料和国防等工业,还可以参与生成甲醇汽油,甲醇有未来主要燃料的后补燃料之称,需用量十分巨大。在中职学校中,《甲醇生产工艺》作为化学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好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它学生不仅对甲醇生产的工艺进行了全面学习,而且对掌握其它工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学习情境分析
(1)课程性质定位。本课程属于中职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授课模式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实现了学校专业教育与化工厂实际工作岗位的较好对接。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传质分离技术》、《传热应用技术》、《化工制图》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基础课程,为本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学习内容分析。课程选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甲醇生产工艺》,该教材按甲醇合成的传统生产工序安排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各工序以任务形式体现,介绍了甲醇生产原料气的制备、一氧化碳变换、硫化物脱除、二氧化碳脱除、甲醇合成、粗甲醇的精馏六大任务内容。教学中为了使各种任务能够自成模块,方便一体化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增减,基本上每个任务都由反应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条件、主要设备、仿真操作五个子任务构成。本课程共98学时,期中应知教学48学时,应会教学50学时。(3)学生现状分析。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二年级学生,学生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较差,缺乏较浓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面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缺乏自信心,对手机游戏、电子小说等比较感兴趣。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感觉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感,感觉到了职业学校教师肩负的责任与重担。(4)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制订本课程各任务及子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2改革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创新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情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进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视频、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电脑、手机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加的积极性、自觉性,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将课堂应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连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最终完成子任务所涉及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改革实施过程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3个部分。(1)课前任务驱动。教师通过微信或纸质材料给学生下发任务书,学生通过视频、微课、手机、电脑、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完成任务书中的子任务,查找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完成教师下发的任务单,并对自学情况做自我评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标记出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课前,教师了解分析学生的自学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2)引入新课教学。每个任务开始之前,首先,播放煤制甲醇生产概述的视频或Flas让学生了解由原料煤到产品精甲醇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了解本任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每个任务开始讲授之前简单复习叙述甲醇生产的六个任务(工段)的作用,使学生在复习之前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明确本任务在甲醇合成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与前后工段的衔接关系。其次:子任务的完成由以下几步构成任务一:各工段的反应原理。任务二:各工段的工艺条件。任务三:各工段的工艺流程。任务四:各工段的主要设备。任务五:各工段的仿真操作。最后,通过对与该任务相关的化工厂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工况的了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进而强化、加深学生对本次任务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讨论总结效果①分析案例。在以任务为载体的应知知识学习和仿真操作之后,通过对与该任务相关的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异常工况的学习,各小组对化工厂的异常工况进行分析与讨论,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处理的方法,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②归纳总结。教师将本任务经常出现的故障列出,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出故障原因和并提出处理措施,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各组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并将汇总结果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4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以《甲醇生产工艺》课程考试与本专业化工总控(中级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鉴定结合的职业能力评价、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在学校行为规范、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反馈意见结合的基本素质评价的“三评合一”学生评价模式为指导,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5结语
《甲醇生产工艺》课程教学利用了视频、化工仿真、工厂实例图片、电脑、手机、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较好地化解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及岗位操作规程讲解中学生遇到的的难点与困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企业真实案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作用,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每个任务下的子任务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2]戴翠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浅析[J].职业时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