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时间:2023-03-15 14:54:15

导语:在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第1篇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是“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揭示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地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堂上主要有以下优势: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首先,地理案例本身提供了背景材料或数据,具有直观性和典型性,是对地理抽象知识和原理的解释和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学生要解决问题,就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再次,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这些优势既可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分析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以及地理学习的内化。

2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是高中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区位因素分析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案例、本节知识目标、学生直接经验、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合作等要素与活动架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以“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案例为主线,采用问题—探询、探询—反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层层推进,最终使学生获得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1本文所选案例———延庆县小丰营村的蔬菜种值

京郊蔬菜专业村小丰营位于延庆西部。该村土地平坦,连成大片;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达1.17%,养分较高;且地势较低,地下水丰富,便于引水灌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有了更大的发展。30多年来,随着八达岭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村内6000多平方米保鲜库的建设,该村蔬菜的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现在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市场的需要,该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的品种也由原来的大白菜、白萝卜等几个品种增加到了包括西兰花、西红柿、柿子椒、长茄子、甘蓝、雪莲果等在内的30多种。2007年,该村又建起227栋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棚外打机井满足种菜用水,棚内铺设管道,水肥靠滴灌补给,采用生物、物理防虫,发展设施农业。为解决种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该村专门聘请技术人员进棚进行实际指导,并与种植同步办田间学校,提高菜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对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延庆县、康庄镇两级政府给予了大力的帮扶。建大棚、打机井、架电线等建设都由政府投资,并且还对农机具和有机肥进行补贴。

2.2基于农业区位因素对延庆县小中营村的蔬菜种植进行分析

2.2.1教师设疑问难,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案例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快速阅读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的资料,阅读过程中概括出哪些因素影响了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2)找出资料中描述农业区位各因素的语句,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当今该村大面积蔬菜种植的?(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的现象认识上升到原因分析。)(3)请结合所学内容,为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提一些发展建议。(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创新性探究。)教师设疑后,还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导向作用,主体是学生。教师不是立刻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对错的判断,而是采用探询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判断。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完整时,教师也可以以反诘方式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可以举反例,让学生判断与先前的回答有无矛盾,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或转换思考方向,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案例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因素及其变化。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针对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区位条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允许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

2.2.3组织班级交流,学生相互学习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通过交流了解影响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2.2.4案例的总结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点拨,以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案例的讨论、分析、归纳,大部分学生能够建立起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种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而且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的互动,经常出现热烈讨论甚至激烈辩论的场面,改变了原来沉闷的课堂,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和学习之中,顺利完成了课程标准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要求。

3应用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课堂应用中有诸多的优势,但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根据近三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着重从案例的选编、呈现以及学习评价几方面并探讨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案例选用不同,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课前精心选择案例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应围绕教学目标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最终完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案例进行选择时,首要的是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间围绕案例进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部分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小丰营村是延庆县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延庆县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典型案例,案例中包括延庆县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内容。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1.2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设置案例的难度

在案例选取中,案例的难度设置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或过于简单的案例,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只与个别学生进行探讨分析问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正处于案例教学实施的开始阶段的情况,笔者在编写延庆县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案例时尽量压缩文字描述,减少农业专业术语和专业数据的使用,并配上了小丰营村地理位置分布图、延庆县交通图和蔬菜基地的一些景观图等。学生对小丰营村的行政区位比较熟悉,虽然在地形图上识别分析小丰营村的位置和地形特征对学生有一定困难,但还是可以完成的。由于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蔬菜基地的景观图对他们来说更直观也更易于被接受。

3.1.3案例的选编应注意联系实际

在案例选取中,应尽量缩小案例与学生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因此,案例所描述的事实,通常是近期发生的事情,而且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案例(如乡土地理案例),使案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案例就符合这些要求。因此在“农业区位因素”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本县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感到案例就在身边,地理就在身边,地理课的学习终身受用。

3.2案例的呈现

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呈现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小丰营村蔬菜种植的案例就是集文字、地图、景观为一体而呈现的。案例的展示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的。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播放案例录音;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都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在“农业区位因素”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课前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图文并茂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了解案例,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延庆县小丰营村的村标和蔬菜基地照片,使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充分感知了案例。

3.3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评价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将案例教学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运用案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教学中注重地理案例的积累

从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来看,对地理案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地理案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周边存在的旅游资源等地理资料建立一个教学案例,如此一来既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要求,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的教学时,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日本富士山两个案例结合起来,学生既能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又了解了冰山与火山的相关地理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师在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章节时,将第二节与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实现了联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的小麦、水稻两种主要农作物进行了特点分析与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二、加强地理案例的精选与优化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精选出更加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全面理解。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钱塘江大潮”这个案例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大潮的景观,特意播放了一段视频与图片,在这种刺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钱塘江之所以如此壮观是因为什么?在什么时候能够最好地观赏到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或集体讨论,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与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完成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

关于高中地理的案例分析,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积累地理案例,同时还需要精选与优化案例,再在此基础上加强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应用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案例。就像子弹之于枪支。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关键先关联并具备代表性的实际,具备说服力,和可靠性,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因为学生发现的知识,是根据实际发生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可以选择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信息,图片,新闻报道等等案例,所选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学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啸等等,学生可以再这一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身份变成一个善于探索的观察者。当然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有教师带动和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隐藏内容,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义。通过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案例的本质内容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总结,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个体案例中,归纳出一类情形,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事态发展洞悉力和博爱的人文气息。这就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存在价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提高;优化;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5-03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 A. 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7]夏正江.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

第5篇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2.恰当安排地理案例教学。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规范教学案例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方式及比例。首先,教学案例应该作为地理课堂上重要的辅助教学内容,并分配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使用也应不同。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可以多结合世界各地较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景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东非大裂谷的独特景观及其形成原因等;在学习到中国地理的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著名的地理景观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来分析理解,同时也应结合当地的风土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50-02

一、案例教学的背景和定义

(一)背景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的,后经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二)定义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事件、人物或者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策略和建议

(一)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工作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的选择与呈现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与尽心。首先,选择的案例不仅要与所学的知识有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现实和实际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要学生认为地理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而不是让学生觉得地理是无用的学科。其次,案例的呈现要打破以往的呈现方式,不能只是简单的用文字图片呈现,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仪器,多种呈现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的黄河流域治理的章节中,教师就要避免直接说教,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片、影片来编写一个案例:由于地势地形以及河流冲击的原因,在世界各大河流两岸,居民都是居住在比河流高的地区,但世界有一条河流例外,居民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这条河流就是黄河,在黄河下游很多居民都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当地居民戏称黄河为“地上河”。同时教师也要向同学展示一些有关“地上河”的图片与影片。看了这个案例,很多同学都会好奇,会有很多问题,如河流不都是在“地下”流吗,怎么流到了“地上”呢?想到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就会觉得非常好奇,为了弄清问题,学生不用老师监督就会自己主动去找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这样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了解案例内容。

(二)善于利用问题来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不能仅仅简单地呈现案例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成效的。教师呈现案例后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隐藏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师生可以一起探讨案例中的各种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使学生不会觉得地理无用、无聊,而是积极去思考问题,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根据黄河流域的治理案例,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1)“地上河”形成的原因?(2)“地上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3)“地上河”的治理方法有哪些?(4)如何才能根本的治理黄河?等等。通过案例教师把要教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小问题,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主动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中,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查阅各种地理资料,在了解“地上河”为什么形成之前,学生就必须先掌握黄河流域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就慢慢了解了黄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希望通过案例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把地理知识“活学活用”,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例:在地理教学中有关空气保护问题,就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空气保护这一节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空气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再通过书本、多媒体等向学生讲解当前存在的空气问题,再以此引出教学案例,在2012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不仅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更危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危害是巨大的。老师向学生呈现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雾霾天气是如何产生的?②雾霾天气有什么危害?③雾霾天气发生后,该如何去做?④以后如何预防雾霾天气的再次发生?学生看到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就会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有关雾霾天气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雾霾天气的分析和探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空气保护的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会发现地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生地理知识,也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子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第7篇

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找到探究的主题

高中地理教师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探究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找到探究的主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有的地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播放多媒体的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有的地理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应用给学生看图片的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有的地理教师为了让学生想象出学习情境,应用为学生讲故事的方法创设学习的情境……这些教师花费了很多教学时间,有时却不能达到良好的情境创设效果。那么,教师要如何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呢?现用一则教学案例来说明。以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课为例,有一名地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环节给学生看了一张2014年国内地震灾害发生统计表,如表1。当学生看到这张表格以后,感到非常惊讶,学生惊讶于我国的地震灾害居然发生得如此频繁。这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去我国的地震未能如此频繁,而现在如此频繁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地震灾害发生的机理是什么,于是这就确定了该次的学习主题。结合创设的学习情境案例,可以看到这名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学习主题明晰。这名教师给出的数据表格分类直观,学生看到表格可以立即了解该次的学习重点;第二个特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紧密。自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人们熟知以后,学生们普遍在意我国地震发生的情况,因为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愿意探究这一学习主题;第三个特点,表达方式直观。这名教师给出的数据统计表数据直观,学生能迅速通过分类、归纳的方式了解该次学习的重点。因为该教师应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探究的障碍

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学习的障碍,教师可通过应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和他人交流、沟通、取长补短,突破学习的障碍。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又是如何实施的呢?现依然以一则教学案例来说明。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节课时,有一个学习小组决定该次的探究主题为地震发生的机理。那么,要如何开展这次研究呢?学生经过讨论,决定该次的学习主题是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的地震为案例,这是一名学优生提出的建议,他说这是一种从具体的案例开始研究,上升到理论构建的学习方法。当学生们决定了应用这种方法开始学习以后,通过探讨,学生们开始分工合作,共同学习。中等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两名中等生开始绘制地震地图,一名学困生负责搜集地震数据资料,帮助中等生整理地图。学生在开展地理研究时,过于复杂的研究课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障碍。地理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共同研究一个学习课题,在此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制订合作规则,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三、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鼓励学生发掘地理问题

第8篇

一、“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1.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

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

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第9篇

时展,社会在客观上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性。而主体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教学需要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主体参与是它们二者和谐共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保障,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因此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溶入教学从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联系现实因素分析,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气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综合能力。

一、新版高中教材的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教材注重加强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目标,新教材尽可能多地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地理基本原理。新教材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如第五单元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教材用了4个例子分析农业地域类型,3个例子分析工业地域类型。教材中四个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了我国农业现状和世界上主要农业生产国家农业生产情况。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侧重于分析农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措施。在学生学习了这四个农业地域类型后,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从哪几方面努力?学生回答较为积极。学生回答后,我又补充了泉州农业发展的情况。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新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而生产规模小无疑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鼓励农业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规模。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一般较稠密。种植水稻是农业劳动力谋生的主要手段,如扩大水稻生产的规模,势必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就业安置问题。泉州乡镇企业大发展后,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和服务业使农业劳动力出现自然分流,仍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少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就自然扩大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的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政府资助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进行水利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努力目标。但我国面积辽阔、各地差异大,不可硬性划分。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此外,我还补充了城市郊区发展的乳畜业,让学生理解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第五单元第九课教材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了鲁尔区五个方面的优势,四个方面的衰落原因和德国政府及企业从五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整治。课本对鲁尔地区的分析非常详细而到位。但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余地太少,学生一看就懂,但也容易忘掉。所以我在上课时用福建三明钢铁企业的事例让学生自己与鲁尔区进行对比分析。1:三钢有哪些区位优势,与鲁尔工业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三钢在衰落吗?请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说明。3:三钢是否在进行综合整治,怎样进行整治?请举例说明。学生有着广泛的信息源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要靠我们老师去诱导去开发,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地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从而学有所用。

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举例株州是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从1949年以前用地与现有街区分布的区位对比,一者是自然区位因素,另一者是社会区位因素。为了说明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课本还特意采用了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三次转移的实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图中标出的转移方向及河流和铁路线独立分析对外交通口岸转移的原因,然后再对照材料中的说明文字核对自己的分析过程存在的偏差。第五课以上海为例分析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论述。我在上课时结合安海镇环境污染大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安海镇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主要有哪些措施,达到了哪些效果?安海镇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泉州市城市发展定位是什么?学生讨论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第七单元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案例分析,上海港的区位分析,让学生理解影响交通线和港口等区位因素都是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通过活动题北京西客站站址选择,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或方法,对国家建设的一些大工程做一些简单的分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非常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还不够,教材在案例中应配备适当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达到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教师为了启迪学生思考,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案例精心构思一些思考题。

新版高中教材除了用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外,还列举了大量地理事例(不完全案例)来帮助说明地理原理、规律等。这些地理事例课本以图表展示或文字讲述,信息量非常大,有利于说明、论证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但对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来说,就显得很不够。所以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对这些问题内容多设计适当的思考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案例教学中的成绩评定

课堂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学生的参与,而能否成功参与,又与学生是否为每个案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为确保学生认真准备,对学生成绩的评分,有一半取决于课堂发言,另一半则视考试成绩而定,极少有书面作业,所以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视上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发言。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为了争得能够发言的机会,经常是互不相让,你喊我叫。正是这种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的创新教学法,确保了所有“金子”都能发光。

三、案例授课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