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24
导语:在体育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首次将翻译伦理发展为学科研究的提出者是我国著名学者吕俊。“翻译伦理学的宗旨是建立跨文化交往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以承认文化差异性并尊重异文化为基础,以平等对话为交往原则,以建立良性的文化间互动关系为目的的构想”。由哈贝提出的交往伦理学作为吕俊研究翻译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翻译伦理学的语用原理是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的三个普遍有效性原则:一是断言型的言语行为要求陈述的真实性;二是规制式的言语行为要求恰当性;三是表白式的言语行为要求具有真诚性。普遍语用学的三个有效性原则在翻译活动中的伦理体现分别由三个方面阐述,首先陈述的真实性的伦理体现;其次,言语行为恰当性的伦理体现;第三,言语行为真诚性的伦理体现。
二、翻译伦理学
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解析汉语新闻标题与英语新闻标题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造成的,汉语中注重押韵以及对仗,英语中注重叙述事实,突出主题。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差别在于网络新闻标题为节省空间,方便读者直接点击,标题只有一行,而报纸新闻标题有引题、主题、辅题之分。此外,网络新闻标题要求美观,每行字数一致,字数要求更加严格。翻译伦理学通过三个方面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进行解析,认为网络英语新闻的翻译事实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意义深远。若要实现合理的交流平台必须要用翻译伦理来规范。在翻译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必须予以考虑。
(一)陈述的真实性的伦理
体现译者必须充分研究原文,正确判断原文的立场以及意思,从而正确真实的陈述在翻译中。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标题:“Obamapicksup9superdelegatesendorsement”,译者认真研究后,发现pickup在这里是取得,荣获的意思,从而正确的陈述为:“奥巴马获九位超级代表支持”。然而,有时要正确判断原文立场。在很多网络英文新闻标题中在报道2008年奥巴马和希拉里之间的美国大选派候选人之争,都以Clinton称呼希拉里。其实Clinton是希拉里的姓氏。译者如果没有正确判断原文立场,翻译成克林顿,读者阅读新闻的时候就会有质疑。就以“ClintonendorsesObama,endsbid”为例,就要翻译成希拉里宣布支持奥巴马,自己放弃竞选。所以,很多时候新闻标题简单,易懂,但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差异,要对原文客观信息做出真实反映,从而尊重陈述的真实性。
(二)言语行为恰当性的伦理
体现网络新闻标题是要通过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新闻信息,刺激读者阅读,从而积累网络浏览量以及提升网站知名度。所以为了正确通过新闻标题传递信息,应该避免产生误解,也就是说要重视译文和读者的沟通。译文之所以能被译文读者接受,是因为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沟通方式。汉语新闻标题要求有背景信息,新闻要素中要求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姓名身份都会注明,但是英语新闻标题都会省略这些信息。如果中文读者直接阅读英文标题的信息不足以让他们产生直观的效果,很难被译文读者接受。考虑到读者可接受性,必须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例如标题“Goregivesstrongsup-porttoObama”,译者遵从言语行为恰当性,将其翻译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宣布支持奥巴马”,对戈尔的身份以及国籍进行补充。有时候为了恰当表达言语行为,使译文跟读者能够交流,会考虑到读者习惯,例如标题“Obamanotclosingracialdivide,poll”,中的“poll”翻译成民意调查,很多翻译就会直接翻译成“民调”。这个标题就可以翻译为“美民调称奥巴马参选总统未能消弭种族隔阂”。这样的网络新闻标题更容易被译文读者接受,遵从了言语行为恰当性。
(三)言语行为真诚性的伦理
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始终承载着社会主流舆论,传递着时代的强音,反映着民声民意,彰显着时代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媒体最高文化品质的公信力,必须时时体现其影响力。一是正确导向。总书记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正确引导必须体现在最大多数受众的认同、信任和市场占有率上。要适应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的深刻变化,让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扩大影响力。二是尊重规律。要从新闻价值、表现形式、受众心理、传播规律、传播技巧等规律层面,考量宣传效果,调整宣传艺术,丰富传播手段,提高引导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抢占这一高地,挤占这一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展示主流、体现主导。三是搭建平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分散的聚合不起来,就很难形成主流舆论,也就谈不上引导。因而,主流媒体必须建立拓展沟通渠道,把分散的舆论聚合起来,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增强互动式引导,形成正确导向。
彰显权威性。权威、公正、理性、负责是主流媒体的特质。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效影响受众、引领社会舆论,通过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引导艺术来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体现权威。一是主题宣传要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感染受众。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感。要注重大题材与普通人之间的关联,实行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做到立意高、形式活、有创意,努力提高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为避免人为的拔高,可以通过还原典型人物的生活本质,去捕捉和发现生活细节,使典型宣传具有感召力和人情味,也更真实,让人信服。要坚持以合为势,形成关注度,在重大题材和重要报道中,要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大范围的集中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展示规模传播效应。二是突发事件要有时效正确导向受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重大事件的判断能力和引导能力。
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会产生惊异感,引起恐慌和思虑,激起众说纷纭,使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事件中,不断引起形式各异的社会骚动。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从受众利益的角度考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三是舆论监督要用效果来引导受众。按照“着眼建设性,务求真实性,保持平衡性,确保合法性”的原则,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稳定的要求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使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第一,坚持服务中心。要坚持“党政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呼声统一起来,不猎奇,不炒作,抓主流,抓大题材。第二,坚持建设性的立场。新闻工作必须紧紧服务和服从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决不能凭借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情绪爱好或服从部门的利益进行开展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当事人说话”,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第三,坚持给公众信心。新闻媒体要重视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刊播后的反馈,对一些重大题材,要进行实地回访,制作节目播出。对认真整改的,要报道整改成效;对曝光后仍然坚持错误的,要跟踪报道,直到问题解决。
1.1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Bandura,1977年提出)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是实际能力推测。也可以说,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课堂中对心理气氛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作用:决定学生的选择,以及对选择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具有随情况而变化的情景特点,他们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在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思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个体直接体验到更多的成功能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反之则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动作完成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严密的考究。间接获取的如观察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动作这样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也能成功完成动作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协调优美的示范动作,都对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鼓励和解说会帮助学生更加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能力,能引起学生自我效能的改变,所以,言语的劝说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技巧。
1.2加强对学生的归因指导
归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归因的方向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反应,例如,将学习某一动作的失败或成功如果归于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一般而言,将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差、任务难等),会感觉成功完成任务很难,若把失败归于稳定的内部因素(能力有限),会增强消极情感。相反,将成功归于稳定因素(如天赋)较归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更能提高成功后的自尊感。由于“能力有限”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将失败归于这样的原因是不对的。因此,最好把成败归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动机强度等。所以,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归因思维方式,还得强化这样的归因指导,让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过程都觉得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的。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行为坚持不懈,直到最终达到目标。
1.3引导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
所谓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项。它并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学生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它和我们常说的具体的目标如: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等概念有所区别。例如:有些同学在体育课堂中是以掌握动作、提高体能为目标定向,为了提高个人体育活动能力。有些同学则完全是以别人为参照,通过竞争超过他人是他们的目标定向,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定向、引导学生以在体育中寻找运动的乐趣、锻炼身体、提高运动能力、磨练品质为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价值取向,不能过多的把超越某人,打败对手放在重要位置。
1.4重视体育教师反馈信息的作用
反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例如:初学一个技术动作时,教师及时提醒,指出错误,学生就能及时按正确的方向去练,相反,教师在看到学生做的错误动作却没有及时指出的话,在学生心里,他们可能就会判断这个动作没什么问题,因为老师都没评价,结果把错误动作练习的很“熟练”了。所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让他们能清楚了解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身体素质能力状态、技能掌握水平特点,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反馈中批评和表扬这两种方式。一般来讲,在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过程中,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因为表扬能够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而批评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尊感和自尊心降低。
2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课堂心理气氛充满“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兴趣恰如其分的解释。体育兴趣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选择、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起着重要影响,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想向表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可见,兴趣在任何一件事情中,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在体育课堂中也一样。要想创设积极和谐的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怎样发现学生的兴趣,怎样尊重学生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2.1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愉快的感觉
一旦学生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迅速增强。他们会从众多的活动中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并愿意增加这样的愉快体验感受的次数,甚至是给予一定的阻力也不能让他们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这样的心理特点就使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情绪方面的需要考虑在内,不能忽视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在体育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充满乐趣的细节,尊重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满意感,对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更容易了。
2.2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成功的感觉真好。的确,让学生在原本宽松的体育课堂中感受到成功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容易的。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自信,累积的自信会让他在任务的学习中效果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师除了在目标定向和设置目标方面要合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更多,还应用多维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自己完成情况进行积极成功的评价,让他们在成功的感觉上有一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感觉。
2.3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课堂延伸出来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教学不仅是学科任务的教学,而且是整个人的教育,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宽松的环境,多与学生交谈,多了解学生现在的想法,随时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这样,会使整个课堂心理气氛充满着关心与帮助、充满着信任与尊重。这就已经是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一部分了。
2.4间接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有些学者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可以分析,体育活动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但体育课堂中按教学大纲执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口味,包括一些并不总能让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的直接兴趣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体现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因为天气、场地、器材的原因还要吃些苦头,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的教育,让他们将体育兴趣指向体育活动的长期目标和结果,不以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换为转移,只有配备这样的间接体育兴趣,才是具有稳定、深刻、而又持久的体育兴趣。
3引导学生的体育态度,是保持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正确方向的关键点
所谓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参与和学习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学生怎样来看待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价值的判断紧密相关,个体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体育态度。因此,体育价值观是学生形成体育态度的关键地方,进而影响到整个班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一旦大多同学形成客观认识体育功能的价值,就会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态度的转变有它内在的过程与规律,我们不可盲目实施。同时,在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上应考虑到体育态度的转变要注意方向和深度的问题。不仅要把消极的体育态度转变到积极的体育态度,还要在积极体育态度程度上下功夫。总的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在依靠某些方式和方法转变学生体育态度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3.1原有的态度与目标态度的距离差距
前后态度距离过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也大,前后态度之间的差距小,则相对容易转变。所以,在转变体育态度的过程中,应保持一个原则:不应操之过急,也不要轻易放弃。
3.2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多少影响着体育态度的转变
体育实践活动的增加可影响体育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它们原先没有体验到的体育活动的乐趣,没有感受到不同的体育项目中,蕴藏着不一样的乐趣。当他们真正感受到这些价值与乐趣的时候,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会更深入一些,会给他们形成正确抉择提供充足的信息保障。
3.3必要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可见,一定的约束对形成某项态度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的订立,会避免教师多次、重复地就一些问题解释它的合理性,次数一多,势必影响师生和谐的课堂关系,直至破坏课堂心理气氛。规章制度的订立,会统一大家心里的标准,什么样的态度可行,什么样的行为可做,就不用遇到事情后再补充。
3.4劝说学生的态度
学生将正确的体育观点和信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体育态度转变的过程是需要吸收大量信息,信息量的给予,对于教师来说,不外乎言传身教,在言传的过程中,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试图改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时候,劝说学生的态度是否诚恳、坚定,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有着不一样的效果。身教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是课外生活中,应树立起坚定的体育价值观,表现出积极的体育态度,这样才能做到以身作责。
4结语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喜欢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让学生爱上体育。大部分体育教学活动都在室外进行,空间环境较为宽广,因为以强健体格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不但包括集体参与的群体运动,也包括针对某个学生的单项运动,故此,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输完全是一种填充与接收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师不仅组织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且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完全是一言堂,学生基本没有辩驳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站在同等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交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知识传输,即便是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及时地得到发表。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成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且不能做到去伪存真,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朋友的角度和学生相处,切忌高高在上的相处方式;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第三,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绝不扼杀学生的独特性格。
二、挖掘教材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心灵
由于从小受的表扬太多挫折太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说不起的,情感很脆弱,无论男女动不动就哭。针对这个情况,我在从事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是运动基础的就是田径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学术的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抗挫性。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掘学生潜能,这是课堂教学教育的凭借点,有位教育家说:“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教法不当有关。教师应确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如果被激活和释放,就能对人的行为、情感等起激活、调整、组织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只有采取激励手段,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每个班级中个别心理脆弱的学生,人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好胜心,或因极度自尊而导致自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帮助他们的氛围。
1.让他们感觉到你特别关心他们、喜欢他们,时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
2.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他们不露声色地降低要求,只要他们尽力了,即使没有很大的进步也应该受到表扬。
3.为了让学生在你面前表现得轻松自然,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跟这些学生沟通,跟他们做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
4.在班上选定一些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使他们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总之,良好的氛围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适宜的方法可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
三、学会自我分析、体验自我超越、享受失败
本文作者:袁广锋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调查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老师,回收有效问卷639份,其人口学特征见表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量表该量表为作者自编(2006),共有55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信念知识(7题)、教学反思知识(16题)、教学内容知识(17题)、教学策略知识(11题)、教学评价知识(4题)。采用5级评定。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9544,教学信念、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CronbachAlph系数分别为0.7665、教师教学动机量表该量表(辛涛,1996)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分为三个维度:内在动机定向、外在动机定向、外在内化动机定向。本量表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本量表中内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789,外在动机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7226,外在内化动机定向分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6033,总量表CronbachAlph系数为0.8443[5]。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简表型)教学效能感(辛涛,1996)共分两个维度: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本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定。一般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768,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588,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6977[5]。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量表(吕国光,2001)由教学满意、环境满意、升迁满意、收入满意、管理满意5个维度构成,共有30个条目,采用6级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6]。教师自我学习准备度量表该量表(刘加霞,2003)由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和创造探新性3个维度构成。此量表共有28个项目,采用5级评定。自主监控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794,喜爱渴求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896,创造性分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8564,总量表的CronbachAlph系数为0.9418[5]。应用以上量表,调查了全国100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之前对一些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明确要求调查对象做出唯一选择,回收有效问卷639份。数据均转化为标准Z分数,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和Amos4.0在微机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储存。首先分析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推断不同心理因素对教学知识影响的重要程度。
结果与分析
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自我学习准备度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关系研究了4项个人心理因素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相关性,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4项个人心理因素均与与其教学知识5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结构模型以上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相关分析自身的弱点,它不能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相关分析的结果可能掩盖了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真实关系。基于以上原因,以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与其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基础,对由逻辑分析得到的“个人心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影响的理论结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图1),各项拟合度指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6),这说明笔者模型是可以接受的。由图1可知,4项个人心理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不仅有直接影响,有些还有间接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结构模型的通径系数(表7),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教学动机、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感。其中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工作满意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强。自我学习准备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直接影响较强,通径系数达0.53,它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对教学知识产生的间接影响较小。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有直接影响,它还通过影响自我学习准备度对教学知识产生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仅有直接影响,影响程度较小。上述研究结果证明,教学动机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最为重要,自我学习准备度次之。因此,当前体育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体育教师教学动机的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调控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学动机和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动机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对个体行为具有发动性、维护性和调节性作用[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动机的表现形式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同时,教师教学动机的定向又决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7]。因此,研究教师教学动机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鉴于自我学习准度度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影响,各级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量的时候,应注意为教师的自学和提高留出一定的时间,使教师逐步具备自我学习的精神与方法,使学校成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最佳环境。尽管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小于与教学动机和自我学习准备度,但毕竟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外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教改的欲望、课堂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另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动机显著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学生的学业成就越大[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勤率与流动率的重要因素[6]。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教师工作积极性又是影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只有在了解教师工作满意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引起教师工作不满意的问题,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教学知识的提高。认为今后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监测及其形成机制、干预手段等的研究。目前我国对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只是学术界的一种研究,其应用价值还远未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国外对这些方面的监测已成为常规性的工作[8-10]。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大多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专业共用一套教材,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偏多、偏深,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解剖学授课大多以教师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对解剖学知识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尤其是跟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导致部分护理从业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医疗差错。此外,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认识的缺乏,也是当今高职护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的陈旧,迫切需要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
2护理专业解剖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2.1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应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首先,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编写护用解剖学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专业性。其次,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此外,解剖学教师深入临床护理第一线,了解护理工作中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其次,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教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典型场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最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2.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内化,只有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养成。作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职业榜样,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及职业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讲解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实验课堂上强调标本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爱惜标本并保持敬意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却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
2.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教学评价已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卷面成绩60%、实验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5%、实验报告成绩5%。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5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体系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关键词:贫困生国家助学金心理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贫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亚于非贫困生,而且在实际申请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有些贫困生如果心理素质不过硬,可能会加剧心理问题。
申请国家助学金,首先要有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贫困证明,同时需要公示民主监督,要“曝光”自己的贫困,一般来讲,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觉得这又是一种压力,所以对有些贫困生来说,申请助学金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那么怎么让贫困生得到资助,同时又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呢,本文首先来探讨贫困生申请助学金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具体的问题有:
1、自卑。身为一个贫困生,因为平时的经济拮据,跟家庭条件好穿的好用的好的同学比,感到失落,低人一等,同时,作为大学生又很有自尊心,所以难免难过自卑,而且申请助学金,要暴露自己的经济状况,很多贫困生觉得更加自卑。
2、敏感。由于贫困而自卑,总是觉得不如别人,内心深处会变得脆弱低落,又不愿意被人看不起,再加上有些宿舍丢了钱就会怀疑谁没钱谁就会怎样等,都会让贫困生更加敏感。
3、焦虑。贫困生本来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自己上学又要花很多钱会产生焦虑心理,再加上贫困生申请助学金要接受大家的监督,有些同学会带着异样的目光看待贫困生,有些同学会认为贫困生就该“破破烂烂”,贫困生想买个好点的的手机,又怕被别人质疑,诸如此类的细节会引起他们的焦虑感。
4、抑郁。我们都知道,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里,贫困生群体中学生抑郁的比例也比非贫困生高。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这种抑郁正是贫困生的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苦闷的心态,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上了极端。
5、虚荣。有些贫困生有着过度的自尊心,即便家庭非常困难,从不说家里的状况,不仅没有让同学们觉得自己是贫困生,而且会在同学面前显示并不贫困的表象,这就是一种虚荣的心理产生,比如,一个贫困生花较多的钱买了一部较好的手机。当然,贫困生也会认为难道贫困就不能手机好点吗?这里也有人性的问题了。
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看,贫困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原因:
1、被尊重的需要。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尊重需要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贫困生也不例外,而贫困生怕自己的贫困导致被人看不起,不被同学尊重。同时,为了防止假贫困生,更好地监督,有的高校规定贫困生不能用手机,或者用了手机者不能享受国家高额奖学金,这些规定都让一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缺乏角色认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占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个体受到期待的行为”,[1]如果你做得事情是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说明还是对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贫困生”缺乏认同和领会,在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条件里有一项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很显然,既然是贫困生且申请助学金,那么大家自然会认为生活简朴经济困难应该是符合你的一个特征,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和普通同学不一样,如果你的手机比普通同学还贵,那么你就不符合贫困生的这样一个身份,不符合同学们对你的“期待”,自然会被质疑。 转贴于
3、过分的自尊心。“虚荣心就是以不恰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2]有些贫困生由于过分自尊,认为贫困是自己的事情,明明家庭父母双下岗经济困难,为了自尊不愿别人知道,还会显示自己其实还比较有钱;另外一个方面,一般的同学,如果不了解你的状况,就会质疑,既然你不贫困,凭什么要得到助学金白拿钱呢,大家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民主监督方面有质疑的话有可能导致贫困生拿不到助学金,不能助学。那么从贫困生的角度来讲,难道是贫困生就一定要吃穿用度比别人差吗,也许是家里竭尽所能为了不使其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而给的生活费,但是家里还是比较贫困的,实质还是需要助学金的。
4、社会环境。“社会塑造了心智与自我,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社会”。[4]一般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跟平常人一样,起码不比别人差,贫穷自然不是优点,不是社会大众向往的一个状态,尤其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拜金主义流行,金钱有时候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这些意识形态都增加了贫困者的不安和自卑以及不被认可的挫败感。年轻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还处在容易受影响不够坚定清晰阶段,那么社会上的各种观念自然影响到校园的精神领域,体现在学生中也是这样,大家会攀比穿着用度,贫困生在同学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更有甚者自闭抑郁。所以很多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生身份,周围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不安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教育。
第一,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及时发现贫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比如,可以通过大一一入学就对所有同学进行心理普测,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通过心理健康热线和专题辅导等和贫困生交流并教育辅导;另外,也要提升辅导员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辅导技能,辅导员跟学生接触的最多,要对贫困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引导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大学生活。
第二,教育贫困生正确理解“贫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困难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外在原因,所以我们要教育贫困生别把贫穷当错误来惩罚自己,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且不是个人的过错,有很多社会原因造成,贫穷不牵涉道德,没必要觉得丢人,更不用自卑。
第二,教育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生这一身份和角色,既然贫困不是自己的问题,因为家庭贫困,需要资助,所以坦然面对贫困生这个角色,正确对待舆论,了解一般人对贫困生这一角色的期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大家期望,在学校这个群体里让自己的行动和交往产生良性互动,多跟大家交流,这样有助于走出各种心理问题,塑造健康形象。
第三,鼓励贫困生树立自尊自重的信念,自信自强,同时,学校应该多给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家庭经济困难不要仅仅依靠于助学金助学贷款,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适当的做一些兼职,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提高对社会的了解,又可以补贴些家用,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资助,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贫困生可以用实际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四,营造正确看待贫困生的校园环境。学校要教育同学们正确看待贫穷,贫困并不是贫困生自身的问题,大家对他们不要歧视,多一些人性的考量和关爱,同时,可以通过班级的班会和学校的社团活动,多举办一些以贫困生为主题的活动,让一般同学更加了解贫困、贫困生的现实处境和困难,增加他们对贫困生的了解和对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的理解,让贫困生也觉得在一个大的环境里,有那么多人理解、关注和关爱他们,减轻或打消他们的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程度。
总之,贫困生在高校校园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不仅要资助他们,更要关爱并教育他们,使他们正确面对自己贫困的现实,坦然接受民主监督并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从而减轻他们在申请助学金的时候容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获得资助,使他们能和谐融于校园,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落于实处,且体现出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