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29
导语:在素质教育理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and Practice Research
LIU Xiaoping, LI Mi
(Trade Logistics Department,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humanistic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hoping to promot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o train comprehensive quality personnel.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1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键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教师传授、人文素质活动参与,课堂实践训练等方式使其内化为积极向上、素质高雅的品质。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一些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200多个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教育现状得到较大改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视,极大拓宽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平台,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天地。
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基础教育水平高低反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好与坏。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家庭、生活、工作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职课程教育教学中,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发现,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简单的人文课程设置充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不热衷,学会沉迷网络游戏等。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阶段状况,调整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制订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大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2.1 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主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专业课程,在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课为主,人文素质基础课为辅,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2.2 人文素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进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人文教育边缘化和疏远化。在人才培养上,院校的顶层设计缺乏宏观的思考和把握,缺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探索,未将人才培养目标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要求进行细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每个专业各自为政,任意取舍割裂。提到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局限于多开几门人文类选修课,而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包括社会实践、课外自修等隐性课程尚未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没有真正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2.3 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人文素质养成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造成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在学生课程设置上,虽然在学生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意识培养上有所重视,但缺乏有效措施,成效不大。由于高职院校在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学生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欠缺,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活动。高职院校社会和第二课堂往往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和职业特色。
2.4 人文教育师资教育能力不高
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上,人文教育师资不足及教育能力相对低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薄弱,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较为困难。突出表现在院校缺少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渗透的激励措施,而专业课教师对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研究及渗透意识,致使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涉及到思想观念更新、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必需项目,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从人文课程体系、人文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文教育体系。
3.1 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人文素质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由若干个人文课程组合而成,很好地完成了人文教育目标的课程组合。高职人文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整体规划高职人文课程内容,既要依据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又要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方面内容外,还应突出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社交礼仪、创新创业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
3.2 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强化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想、教授人文方法、培养人文精神,需要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
3.3 校园文化教育构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系统,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和内在机制;行为文化建设动态直观反映学院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
4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施
4.1 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某单方面知识的专家。”因此,高职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内涵,开展一系列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4.2 培养优秀师资,打造品格高尚的教育风格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推广者,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来源者。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要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塑造教师完美的人格素质,具备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价值观,打造品格高尚的教育风格。
4.3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环境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根基,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举办有意义的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读书节等各类素质提升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自由向上的氛围。
在21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未来迎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理念上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两者融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商贸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37.
[2] 周静.浅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和途径[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
[3] 洪舜华.理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在以色列的教育中,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其对人才的理念、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理念、对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无不体现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宗旨,指导着以色列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
1.人才理念
人才包括高科技领域中从事研发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生产制造中进行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各个行业中胜任日常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这种多元化的人才理念,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同、消除在人才价值观上的歧视,为全体国民提供了适应自身条件发挥才智的社会氛围。此理念对教育提出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
2.人才素质理念
无论何种类型人才都须具备多种素质,既包含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素质,也包含与社会相关的人格素质。专业素质包括知识面、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等,高科技人才更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人格素质包括爱国、诚信、公民意识、社会职责意识等多方面。其中,爱国和公民意识对以色列的生存极为重要。
3.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其基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基于上述“人才理念”和“人才素质理念”,以色列的学校为实现其功能,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突出人才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教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养成,这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4.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
以色列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格素质养成和高等教育阶段高端人才(博士)的培养,集中体现了其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是其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最成功的典型体现。
(1)基础教育: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
在基础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理念是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质与专长不同,应顺其自然。他们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激发学生潜能,成才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门后成才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把学业成绩视为评价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或“关键”因素。基础教育中“激发潜能”、“自主发展”理念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潜质,为高等教育培养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非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高端人才:世界顶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以色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博士)培养中,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以色列国家小,资源、能源匮乏,又地处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自身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为求立国、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向海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色列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大都与国外相互结合。以色列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1/3以上与外国学者合作完成。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能位于本学科前沿,其最终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当属国际领先。对研究成果的鉴定或对论文的评审是由具有国际水平的教授或国际学术机构进行。这样评出的成果或论文势必水平更高,影响更大,更具权威性。以色列大学时常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学者来以交流。学生虽置身以色列国内大学,但他们了解掌握的信息却是全球性的。有些大学还设有专项经费,供博士生申请参加境外的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国际学术环境的熏陶,极大地丰富了博士生的专业信息,对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注重培养工程型人才。以色列培养工科博士的宗旨,是造就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导师以此理念指导学生,因而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导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工厂、公司、协会等工程机构访问考察,了解现有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和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课题。对工科博士的论文要求有别于理科博士,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对在理论性刊物上发表文章没有硬性要求。
三是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博士素质的研究能力,包括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在于研究深度的突破。以色列在培养博士研究能力方面,并不贪大求全,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求他们就某一看似微小的研究课题,做深、做精、做透。这种研究通常无前人涉及,无经验可资借鉴,需要创造性思维和严谨周密的方法,其难度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经此实际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最终的研究成果可喜,锻炼培养的研究能力更可贵。
四是学业评价注重质量。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和论文水平是体现博士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以色列对博士生的学业评价,不是看谁如何说,而是看他的成果。以色列在“量”与“质”的评价中,更注重“质”的价值。评价的标准实为学术导向。这种“重质”的理念使人目光长远,心静气沉,潜心钻研,不受学术浮躁干扰,不为论文凑数,克服急功近利,做到厚积薄发,不断丰富、积淀、凝练研究成果,最终完成重大课题,产生有份量、有影响的成果。
五是学术民主。发掘学生潜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潜质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空间,以色列的博士生充分享有这种空间。导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乐于与学生探讨。学术民主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素质与民主素质,是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格内涵,也是良好的培养环境与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六是人文精神。博士人才的素质,既包括出色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须包含人文精神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民主意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学术道德也不可或缺。这些精神的培养在以色列非说教所致。博士生经年累月身处这种学术环境,合作精神逐渐溶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导师研究态度严谨,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恪守学术道德。学生耳濡目染,他们的学术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
二、开放大学与成人教育
以色列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设立了“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和多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培养实用性人才。
1.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授权授予学士学位(部分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承担在岗人员的学位教育。招生对象95%为在职人员,包括完成高中学业和正在完成学士学位的学生,或正在服兵役的人员,也包括一些低于高中毕业程度和已经获得学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员。他们的入学目的是为了接受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与正规大学不同的是,进入开放大学不需要经过素质测试和入学考试,也不需要提供正式的学历证明。学生的学习完全靠学生自身动力和自律。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完成规定作业,考试及格即可以授予相应学位。学校根据学员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教材由学校编撰出版。教材建设是开放大学的一大亮点。该校邀请全国高等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和学术顾问、作家、编辑、图像艺术家以及教材评审顾问参与设计和编写教材。目前,大学开设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犹太研究、教育、人文以及音乐艺术等共400余门课程。开放大学的教学以远程教育为主,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视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大学在全国设立了80个辅导中心,由650名教师进行辅导和现场答疑。辅导教师也负责学员的电话咨询和答疑以及批改邮寄作业。开放大学每年两个学期,此外还开设为期9周的暑期密集学习班。
2.成人教育
以色列的成人教育,是围绕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社会功能展开的。在以色列教育部制定的成人教育纲领中明确提出,成人教育规划的制订要以适应不同结构的成年人口的社会和教育需要。为满足各阶层成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需要,以色列由教育部及各种公立、私人教育机构开设了许多种类的成人教育课程。以色列的成人教育,从它的起始阶段到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不断演变。这种教育形式既保持了最基本的扫盲教育,又根据社会发展和成人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乃至发展到今日的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各种层次和各种水平的成人教育网络已十分完善。以色列的成人教育基本上是由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与社会发展局联合主持的,也欢迎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由教育部负责。
三、爱国思想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在以色列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对此,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即进行犹太民族千年流散史、犹太传统宗教、文化和犹太复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国防教育,为服兵役做准备。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8~29岁男性公民和18~24岁女性公民,如无特殊情况均须服兵役。学生高中毕业,须服2~4年兵役,而后再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或就业。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义务,执行对内维护社会安全,对外打击敌对国家的军事任务。这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实属独一无二。经过军旅生涯的磨砺,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融入其人格素质。以色列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整体人格素质。
以色列设有“大屠杀纪念日”(纪念二战前后遇难的犹太人)和“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以色列建国、卫国牺牲的军人)。届时全国拉响警报,全体国民停止一切活动,就地肃立默哀。纪念日及悼念活动,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课堂。
关键词 理工科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11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raining Methods
CAO Jiayin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national and educators of great concern, the paper hopes to analyze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majors occurred during the issue, objective, targeted, actionable solut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人文”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养。“人文”映射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上时,表现出的就是人文素质。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文素质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时代人们常常提到的人文素质“缺失”,本质是公民人文素质的发展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带来物质的快速和大量丰富,使人类沉醉其中,并且更加追求科技和经济进步,失去培养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当人类对科技的使用和发展方向失去控制,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文素质的缺失。
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共通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①
1 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
在21世纪初期,主张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用“五精五荒”来描述当时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②早在1995年,我国就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在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却依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完善的人格修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良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贯彻
理工类高校在成立之初往往没有文法、艺术、管理等学科,缺少人文精神的沉淀,高校教育者也会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伴随着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理工类高校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然而,受制于薄弱的人文学科基础、沉重的科研压力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水平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是即时显现的,没有论文数量、竞赛得奖的显示度高,但它的长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高校各类评估和排名中,人文素质培养指标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科研水平、论文数量、竞赛奖项、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有效利用指标体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模式;一味唯指标论,却容易走入发展的怪圈,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贯彻,人才素质培养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形式。
1.2 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水平仍需提高
培养计划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各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安排上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以某理工科“211”高校培养计划为例,大学本科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个性发展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就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军事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课程,共计36个学分,占理工科学生总学分的21%,但其中“两课”、外语等国家规定课程占了学分。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水平是重要的,但是人文素质包括了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诸多内容,仅仅依靠“两课”、外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在选修课程中,人文素质选修课有127门,但是没有系统培养关联,一般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缺乏承接性和针对性,而且每个学生最多只能修两门,这对完素质的培养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1.3 教师观念需要改善
理工科高校教师大致可分为教授理工科课程和教授人文科学课程两类,教师多数精于自身专业学科,缺乏科学精神或者人文精神积累,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课堂上的融合程度较低。更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两种精神互补互助的内涵,甚至会引导学生排斥另一种学科精神,这不仅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提高,还让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学生缺乏尊重其他学科的精神。此外,教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师会出现照搬教材、生硬晦涩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很难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1.4 学生自我培养的意识及途径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自我意识、功利意识急剧增强,一些希望在自己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理工科学生,将精力大部分放在理工科课程上,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放弃人文素质课程,依然选择科学素质课程,再加上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平乏无味,常常应付了事,因此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就显得非常薄弱。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希望多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但是理工科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其需求。
1.5 校园和社会氛围亟待加强
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学科相对薄弱,文科教师和学生较少,很难自发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教育管理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安全、课业成绩、科技竞赛等,在营造文化氛围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够。社会舆论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很高,但实际上对大学生的认知指标主要定位于专业水平和就业率,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氛围。
2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这个课题上做了大量研讨、探索。本文希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这个群体,提出一些路径分析。
2.1 明确目标定位
大学,是连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掌握科学技能,也要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成为具备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理工科大学需要正视大学生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摒弃功利思想,把对“人”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2.2 创新培养方案
制订培养方案要有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充分整合资源,合理借助外部资源,跳出传统桎梏,高屋建瓴,目标长远。理工科大学可以借鉴国外课程设置方法,规划制作人文素质课程组,实现素质教育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建设文科理科结合的课程模式,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精神和价值;发挥慕课、多媒体课程的优势,扩大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优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以及人文素质课学分设置,提高人文素质课时量;正确处理“两课”与人文素质课之间的关系,坚持“两课”的指导地位,创新“两课”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素质课的补充及强化作用。
2.3 重视实践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在实验室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和锻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和交往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找到书本与现实的结合点,提高对知识的认知。理工科大学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学生活动场地和经费,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建立社团,自主举行课外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到学生中间,为学生开设主题丰富的讲座、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
2.4 提升教师素质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教师和理工科教师独立性较强,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在各自的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理工科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探索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从人本角度和时代角度思考科学规律,不仅可以加深课程内涵,还能提高教学的品位和质量。文科教师要自觉理解理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将时代精神、民族气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将社会、自然、人类中的点点滴滴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既能吸引理工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又能使文科教育成为理工科高校办学水平的增长点,获得更多尊重和投入,实现良性循环。
2.5 营造人文氛围
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引导,人为引导是一方面,环境氛围也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式。要重视人文素质类图书资料积累,这是大学最基本的文化氛围;要重视人文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时刻可以接触人文活动或宣传;重视“仪式”的作用,合理利用“仪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更容易激发其奋斗、拼搏等积极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仪式”将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和校园氛围中。
该论文为南京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KT14033
注释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近日读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赵著》),不觉眼前一亮,感觉一场新的高等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一、整体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
教育新的革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单一,劳动对象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多是一元化,与此相适应,那时出现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比如,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诗书礼仪、儒家经典、道德文章;古代西方的教会学校主要是学习神学,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虽有文、法、神、医四科,但当时并无专业分科思想,仅仅是一种“自然结合”形态的教学团体形式,一些学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博雅教育”。
在近代工业经济中,产品生产过程流程化、程序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化特征更是突出。社会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全球兴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革命,以专业教育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取代了农业经济下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各种高等学校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学科建设、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无一不带有专业化特征,以至辞书经典多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了现代意义大学的本质属性。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人类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知识经济是以人的创新素质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对新知识的创造,而不再仅仅是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因此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紧跟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将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而且要促进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素质这种最重要资源,真正成为把握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创造(培养)占有、分配和使用上,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赵著》的作者在对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创办大学的实践,带领他的团队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系统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即从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实践模式,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探索和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而不只是以往从通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某一方面开展单向性素质教育;其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将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相互促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综合素质。从书的下篇亦可看出,这种理念和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不仅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开拓,也可以说是对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点火式演习。
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
《赵著》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各个体系又分别包含相应的特定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基于这种全新的素质分类,《赵著》提出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赵著》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也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经历多次的职业转换已成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大学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性发展,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步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弊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书中关于他们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创制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体现“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这就有效克服了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多以人文知识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等形式代替素质教育的不足。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等,从而促进专业素质教育。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一条腿走路”教育,《赵著》把 “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从整体上将现代大学教育由专业教育变成综合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书中关于“同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案例。
三、实行素质学分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关键
一定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测评模式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综合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模式。
我国现行的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测评制度与测评体系。这是大学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真正实行的根本原因,《赵著》抓住这一关键问题,第一次推出了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立的素质学分制。
传统的学生测评模式是与应试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在内,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知识测评。《赵著》推出的素质学分制与传统的学分制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一,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课业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它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来评价学生,测评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其基本模块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表现学分组成。学生的创新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均可获得学分;其二,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而采取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测评和技术测评相结合,使测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三,素质学分制不是为了甑别、排名、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便于让教师、社会以及学生自己了解学生主体在某一阶段的素质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发掘潜质优势和素质特长,消除失败因子,弥补素质缺陷,不断提高素质。因此,素质学分制是一种集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医学院校;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11-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under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QI Dequan, ZHANG
Ruodong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ividualization concept and syste-
matize concep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
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a-sonably retu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le-
menting hierarchic and sub-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edical colleges;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引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治疗、新药品开发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医学的进步。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化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将求解到的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对象的问题中的过程[1],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
2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
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精髓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提炼和整合,它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比较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
主体间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主体的认识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轨迹。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存偏颇,都根本否认了教育^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由于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教育主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性质。作为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主体性活动,体现了“主体间性”。
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忽视受教育者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认为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它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化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教育形式的统一性。在个体培养目标方面,与总体教育目的整齐划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传统教育通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与教学大纲、统一的课表与同步的教育进程及标准化的教育管理塑造不同的学生[2]。现代教育理念则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其遗传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系统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三中心论”,即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主要关注学校的课堂教育这一构成要素。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家庭、学校、社会各自而言,又分别构成一个子系统。
3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致效方略
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矫正了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的教学价值观的褊狭。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当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合理归位,以“主体间性的师生观”消解“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对立观。
以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应加强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与医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作为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式教学、启发式与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一系列方法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学校网站等形式,积极拓展和构建课堂外的师生平台。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更重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不应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实现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强化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组织医学生组建数学建模社团,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在各种活动和竞赛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教会医学生如何运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如何运用SPSS、MATLAB等数学软件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锻炼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对科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个性化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意味着差异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正视医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体现在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效性,可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数学建模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或编写案例。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不同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例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可选用“艾滋病的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模型”;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可选用“传染病模型”;针对药学专业,可选用“药物动力学模型”;针对生物医学工程R担可选用“DAN序列分类模型”;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可选用“牙弓生长模型”;等等。
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系统性理念主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要增强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首先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上下齐动,加强医学院校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和各环节的协调运作,取得党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应当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注重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和配合,从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万银.数学建模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新时期,新阶段,“黄中人”秉承精诚团结、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高效务实的准则,以学生为品牌载体,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明显的个性特长的人才;以教师品牌为实力的象征,锻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以管理层品牌为信心的保证,成为“黄中人”品牌的代言人、设计者和塑造者,使其形成具有知名度高、信任度高、追随度高、忠诚度高并具有形象性、创新性、成长性、延伸性、保护性等特点的管理者品牌。
潜心课改 特色治校
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革去“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千校一面”的学校状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在此要求下,黄陵中学继承传统,园地制宜,从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出发,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从公众需求出发,确立了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学校精神,以黄帝文化、黄土文化为基础的多样校园文化;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黄帝陵,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爱国主义情感;扩建校园艺术室,恢复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的情怀;关注学生情商和智商同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构建了以传统文化修养见长和体音美见长的办学特色。三年来,有百余名艺体美特长生被国家级重点艺术院校录取,这已成为特色教育的一大亮点,为黄中的发展奠定扎实稳固的根基。
师生共进 奋斗不息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而学校的发展又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阳光、土壤和空气。黄陵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营造以校为荣、以教为乐、敬业奉献、和谐奋进的浓郁育人氛围,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一种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引领方式,营造一种和谐氛围,搭建一座展示平台。始终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在教师中大力倡导敬业爱岗、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大力倡导教师业务进修和在职函授研究生学习,使教师学历结构和文化层次有较大提高;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子”,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中老年教师上示范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加强与省内外各校及教科研所的信息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展学校和教师,为学校输入教师、培养师资。三年来,全校160多名教师,400多篇论文教学成果、优秀课件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发表。其中,校长蔡永峰在2007年被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党月玲老师荣获了中央教科所年度论文一等奖、教学案例一等奖。
迎接辉煌 期待明天
[关键词] 人文素质;资产评估;渗透;措施
一、引言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满足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综合人才所需的人文素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应该得到同等地位的对待与重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较晚,评估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与执业水平能力普遍不理想,评估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评估行业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在资产评估课程教学中,应多视角、多方面、多途径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健全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以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
二、资产评估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教学质量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迅速发展,越发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评估人才。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拥有人文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这些知识对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资产评估课程教学质量。
2、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从不同方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生存手段与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质则是侧重人性方面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高等院校在专业教育中适当渗透人文教育,是对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积累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专业知识中渗透人文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具备完善的专业素质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上产生质变,弥补专业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知识。
3、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目标实现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通过不断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设置,系统设置专业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把人文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列入日程,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
三、资产评估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在教师队伍中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资产评估教学中,应该改变重科学技术教育轻人文知识教育的思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让教师认识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避免轻视和排斥人文素质教育现象的产生,重构教育思想,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在资产评估教学体系上得到准确定位。其次,教师要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狭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关政策,用新思路、新举措推动资产评估教学改革,不能单纯的把人文教育看成是一项工作。最后,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实施与体现,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素质能力,提高自身适应性。
2、在课程内容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知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资产评估课程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资产评估课中,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而非专门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环节,从而使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化,课程教学效果更理想。这和教师本身的素养息息相关,要求教师发掘自身人格魅力,找到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始终将美好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教学中的人文知识,鼓励学生开展适当人文活动(如参加人文讲座与活动、社会实践等),支持学生深入社会感受人文力量,感悟人文精神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思想品德,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社会问题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落实人文素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在资产评估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手段,综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例如,可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教学法等方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3]讨论教学法,即要在课堂中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或对话,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并得出结论,教师则根据整个过程与结论进行控制与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则是根据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引入恰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使学生根据具体情境主动思考,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应尽量选用形象、生动,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案例。启发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资产评估课程中,有针对性提出与人文知识相关的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积极主动掌握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设计好启发性问题,注意学生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法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动画片、声像等教学资料,生动、直观、形象的将人文知识展示给学生,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强人文知识的吸引力。社会教学法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也是学习人文知识的一个很好途径。
4、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并通过实践将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资产评估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评估理论知识与评估技巧外,还需要学生具备文化、艺术、交际、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这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从实践当中感受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与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与自信心。教师可以在课内实训与校内实训等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如参加暑期实践、社区活动等),拓展人文教育空间,塑造崇高人文精神。
5、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检测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是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有效落实的必要保障。通过质量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人文教育质量,就要改变过去单一以考卷作为学习成绩的做法,而应建立全方面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能力的创新考核机制。新的考核办法,要重点突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既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表现(比如课堂发言、课后探讨、个人素质)要有详细记录,并结合学生个性发挥来综合判定学生综合成绩。课程考核方式应尽量多元化,如可采用课程论文、课件展示、辩论、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内容均列入考核范围,构建合理、完善的评估标准,并据此展开教学,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探索人生。
四、结语
在科技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富强振兴需要强大的人才储备。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普遍较低,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此背景,剖析人文素质对资产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探讨资产评估课程中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为今后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宗葵,吴丽萍.人文素质教育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研究[J].广西教育,2011(11).
[2]聂凌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潘劲松.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J].2010(8),237-238.
2、 协同教导处负责学校师训工作,制订学校师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总结。
3、 坚持“立足现实、着眼发展、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课题研究的原则,指导教研组选择课题,抓好课题申报、论证、立项、计划、实施、总结和成果推广等课题管理各环节,使教育科研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 广泛搜集资料和教育信息,组织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普及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5、 通过听课评课、检查学生作业、分析学生成绩、召开师生座谈会及个别谈话等形式,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分校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锻炼;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41-02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发展史和人才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多种的功能和价值,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1]
一、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大学体育与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学不同,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大学低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与中小学的体育课类似,通过跑步等基础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进入到高年级后,大学体育变成专项体育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还有保健体育课程,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特定慢性疾病的学生,有些学校会开设专门的保健体育课,希望能够让这些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利用体育改善学生的健康情况。[2]从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很差,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推出了一系列全国广播体操,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业较重,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大学体育应运而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体育指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初期的单纯教授体育技能,到中期的终身体育,直到今天的健康体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长远的效益。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基本所有的大学都配备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场地,一些大学还建设了游泳馆等高级体育场馆,极大地提高了大学体育教育水平。
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近些年我国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如素质教育认为,体育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世纪末期,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育必须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健康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3]还有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思想,要想一直保持身体健康,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要坚持锻炼,体育教育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期间锻炼身体,而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阶段,目前主流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中,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如素质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观念,对大学体育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大学体育的最终结果,忽视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也没有指导性。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即使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也会选择一些娱乐性的体育,坚持锻炼下去,学生同时掌握足够的科学锻炼方法和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效果,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方式不科学
调查表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时间大多为每周1次,每个学期体育课在17次左右,如果考虑天气等意外因素,需要停课3次,还有最后2节课的考试时间,那么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有12节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想掌握球类、田径等基本技术,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基础技巧,从第二学年开始选修具体的体育项目课程后,只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无法深度掌握技术动作,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基本体育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体育教学的项目很多,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很多项目都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熟练地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也不会产生兴趣,课外的体育锻炼随之减少。现代的教育观念认为,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大学体育教学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老师会将所有相关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了很大的限制,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师资力量短缺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老师,学历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其中很多都是本科院校的体育特招生,虽然具有足够的体育技能,但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体育老师文化学科知识水平较差的现象,显然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4]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我国大学体育老师面临的巨大问题,从我国大学体育老师的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体育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非体育类院校的体育特招生,以及退役的运动员等,这些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学方面知识的培训,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加上教学的时间较短,无法及时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大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一)确立体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理念较多,不同学校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加上每种教学理念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想改善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首先要确立体育教育的理念。[5]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无疑是终身教育,但实际的教学要有侧重性,不能将球类、田径等各种体育项目的基础技术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体育项目具体的锻炼作用,选择最佳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和兴趣,使其在大学四年期间坚持锻炼,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能够继续锻炼,保持身心的健康。
(二)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首先是大学低年级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应该将基础体育知识细化,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分成大的类别,如球类、田径等。对于一些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等,可以开设专门的基础课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可以建立一套激励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在系内、院内组织体育活动,对于参加的学生给予加分等奖励。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从大三开始,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学生课业较重、没有体育课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必要延长体育教学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大学社团的存在,也可以加入体育教学的内容,如组建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或俱乐部,定期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让学生在想学习时,有老师进行可以指导,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情况,体育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体育老师自身素质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想提高大学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在管理上改变,从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变为依法管理,对于老师的任用、考核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结合竞争奖惩机制,让老师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使自身不断的进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现任的体育教师,要注重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老师到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大学中参观、学习,改变自己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为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易锐,王艳娜.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2):91-92.
[2]王艳娜,易锐.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C].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体育教育研究会第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12:89-90.
[3]张法力,王丽娜,孟庆辉等.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弊端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31.